这是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亚成鸟。是鸟纲、鸫科的鸟类。体重55-126克,体长210-296毫米;雄性的乌鸫除了**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鸟喙橙**或**,脚黑色。
主要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尤其喜欢栖息在林区外围、林缘疏林、农田旁树林、果园和村镇边缘,平原草地或园圃间。
生活习性
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亦常至垃圾堆及厕所等处找食。栖落树枝前常发出急促的“吱、吱”短叫声,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胆小,眼尖,对外界反应灵敏,夜间受到惊吓时会飞离原栖地。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有鳞翅目幼虫、尺蠖蛾科幼虫、蝽科幼虫、蝗虫、金龟子、甲虫、步行虫等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虫和幼虫。 也吃樟籽(食后将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实,以及杂草种子等植物。
鸵鸟(平均高25米,最重达155千克)
鸵鸟,非洲一种体形巨大、不会飞但奔跑得很快的鸟 ,特征为脖子长而无毛、头小、脚有二趾。高可达3米,颈长,头小,脖子长裸,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飞,腿长,脚有力,善于行走和奔跑。雌鸟灰褐色,雄鸟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也是现存最大的鸟。
头小,宽而扁平,颈长而灵活,裸露的头部、颈部以及腿部通常呈淡粉红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为扁圆状;大,继承鸟类特征,其视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elashes)。
后肢甚粗大,只有两趾(第Ⅲ、Ⅳ趾),与一般鸟类有三~四趾不同,是鸟类中趾数最少者,内趾(第Ⅲ趾)较大,具有坚硬的爪,外趾则无爪。后肢强而有力,除用于疾跑外,还可向前踢用以攻击。
翼相当大,但不能飞翔,主要是因为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起,锁骨退化,且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毛蓬松而不发达,缺少分化,羽枝上无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显然,这样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温。
鸟类自从侏罗纪开始出现以来,到白垩纪已经作了广大的辐射适应,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水鸟及陆鸟,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进入新生代以后,由于陆上的恐龙绝灭,哺乳类尚未发展成大型动物以前,其生态地位多由鸟类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营穴鸟,
为巨大而不能飞的食肉性鸟类,填补了食肉兽的真空状态;恐鸟是南美洲中新世的大型食肉鸟,不会飞行,也填补了当时南美洲缺乏食肉兽的空缺。
鸟类有绣眼鸟、百灵鸟、靛颏鸟、画眉鸟、啄木鸟等。
1、绣眼鸟
绣眼鸟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的97种鸟类的统称。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翅圆长;尾短;跗蹠长而健。雌雄相似。
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分布自亚洲南部至大洋洲和非洲。
2、百灵鸟
百灵鸟是鸟纲雀形目百灵属的总称,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往往边飞边鸣,由于飞得很高,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踪。百灵鸟生活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
3、靛颏鸟
靛颏是中国的四大名鸟之一,又名红颏、点颏,靛颏鸟分红、蓝,是时下流行的高雅类观赏鸟。靛颏鸟的食物以昆虫为主食,如蝗虫、蜻象及蚁类等,也吃少量野果及杂草种子,其繁殖于4~6月。
靛颏雄鸟羽色美丽,并善鸣叫,鸣声多韵而婉转,十分悦耳,且极善模仿蟋蟀、金铃子、油葫芦、金钟儿等虫的鸣声。
4、画眉鸟
画眉是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的中型鸟类。画眉鸟体长约23厘米,上体橄榄色,头顶至上背棕褐色具黑色纵纹,眼圈白色,并沿上缘形成一窄纹向后延伸至枕侧,形成清晰的眉纹,极为醒目。
下体棕**,喉至上胸杂有黑色纵纹,腹中部灰色。虹膜橙**或**,上嘴橘色,下嘴橄榄**,跗蹠和趾黄褐色或浅角色。
5、啄木鸟
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蝽虫等有害虫。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
以前是恐鸟,现在是鸵鸟。
如果问你,世界上最大的鸟是什么鸟?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回答说:鸵鸟。没错,现在地球上最大的鸟的确是鸵鸟。那么。既然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怎么还会有比鸵鸟更大的鸟呢?问得好!现在地球上确实是没有比鸵鸟更大的鸟了,但是以前曾经有……
生活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隆鸟(又名象鸟)曾经是鸟类中的一个“巨无霸”。隆鸟的身高达到2.7米,估计体重可达200千克。隆鸟所产的蛋大得惊人,长轴33厘米。短轴23厘米,体积是鸵鸟蛋的8倍,相当于148个鸡蛋。可以和3万个蜂鸟蛋一比高下。隆鸟蛋壳的容积可达8升。根据早期到过马达加斯加的旅行者记载,隆鸟蛋壳常被当地的土著人当做水桶,蛋壳之坚实由此可见一斑。不幸的是,这种硕大无比的鸟在大约300年前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另一种比鸵鸟更大的鸟是近几百年内逐渐灭绝的恐鸟。恐鸟曾经生活在南太平洋的新西兰岛屿上,从出土的遗骨看,这种鸟身躯巨大,腿长有力。身高约3米——4米。体重约300千克~400千克。鸵鸟与恐鸟的比例,类似于食火鸡与鸵鸟的比例。恐鸟颈长头小。喙部圆钝,以植物为食,无翼不会飞,身体构造原始,行动迟缓,卵大如篮球。在动物分类中被列为平胸总目,与鸵鸟、隆鸟、鸸鹋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员。据新西兰岛上居住的土著毛利人回忆,他们部族的先辈曾以恐鸟为猎食对象。还喜欢用恐鸟羽毛装饰自己,把用其骨骼做成的项链挂在胸前。这种鸟曾广泛分布在新西兰各地,这一点已在发现的化石中得到证实。洪水的泛滥,火山的爆发。人类的乱捕滥杀致使这种巨大的鸟类灭绝。据专家考证,恐鸟曾经有三四个亚种,有些亚种是15世纪末绝种的,较大的一个亚种灭绝于1850年。我国北京自然博物馆还保存有一副新西兰政府赠送的恐鸟实物标本。
红点颏--幼鸟吃虫子
(学名:Luscinia calliope):又名红喉歌鸲。体长14-17厘米,体重16-27克。雄鸟头部、上体主要为橄榄褐色。眉纹白色。颏部、喉部红色,周围有黑色狭纹。胸部灰色,腹部白色。雌鸟颏部、喉部不呈赤红色,而为白色。虹膜褐色。嘴暗褐色。脚角色。
红点颏属地栖性迁徙候鸟,藏于森林密丛及次生植被;一般在近溪流处。跳跃,或在附近地面奔驰,多位于距水不远的地面上。善鸣叫,善模仿,鸣声多韵而婉转,十分悦耳。常在平原丛,芦苇及小树林中活动,轻巧跳跃,走动灵活。是食虫性鸟类,以昆虫为食,主要吃直翅目、半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如果实。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
与蓝喉歌鸲、蓝歌鸲称为歌鸲三姐妹,是中国名贵笼鸟。
中文学名
红点颏
拉丁学名
Luscinia calliope
别 称
红颏、点颏、红喉歌鸲、红脖、野鸲
黑鳽 Black Bittern
描述:中等体型(54厘米)的近黑色鳽。成年雄鸟:通体青灰色(野外看似黑色),颈侧**,喉具黑色及**纵纹。雌鸟:褐色较浓,下体白色较多。亚成鸟:顶冠黑色,背及两翼羽尖黄褐色或褐色鳞状纹。嘴长而形如匕首,使其有别于色彩相似的其他鳽。
虹膜-红色或褐色;嘴-黄褐色;脚-黑褐色而有变化。
叫声:飞行时发出响亮粗哑的呱呱叫声,于繁殖期发出深沉的鼓样叫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不常见的夏季繁殖鸟,见于长江中下游、东南部及华南沿海地区、西江流域、海南岛。亚种major罕见于台湾。
习性:性羞怯。白天喜在森林及植物茂密缠结的沼泽地,夜晚飞至其他地点进食。营巢于水上方或沼泽上方的密林植被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