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设立“江湖会”,为艺人行帮组织。如清末新民府就有蹦蹦艺人的江湖会。艺人们称作“家里”或“柜上”。外地来的艺人或路过的艺人,要到会上“挂帘子”(登记),方能安排食宿及演出场地。艺人挣下钱后,要交会上一些。江湖会除会首外,还有“跑里的”,他是江湖会与艺班之间的联络人。跑里的所拿“节子板”为六块,比一般艺人多一块。上穿白绳,一般艺人是穿红绳,以示区别。他见到某班某人违背行规或演出质量太差,有权干涉。可以到现场盘道,道声“辛苦”后双手提住手绢两角蒙在鼓上(鼓书艺人盘道也蒙鼓,评词艺人盘道则蒙扇子、醒木),或大板、节子板扔在观众中间,场上艺人必须立即停止演出。盘道时,先做手式,如献茶、接茶,茶碗的摆放都有规矩。盘道的内容从周庄王、四大门徒,一直问到师徒三代,本人姓名、原籍等等,如果全答上来了,方能揭手绢或收回竹板,允许继续演出。艺人们把懂“江湖道”“江湖话”的内行称作“老合”,而把外行称作“空子”,把没师傅没门户的艺人称作“海青腿”。
跑江湖的民间艺人吹拉弹唱动人肝肠
光绪四年(1878年)刊行的缪润绂著《陪京杂述》一书中,记述了六个曲种。光绪四年沈阳小东关老君堂所立“江湖行”祖师碑(原碑已毁,只有两张拓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正面为立碑缘由。背面上额题“江湖行”三个大字。首行刻有“评词、变彩、八角鼓、大鼓、弦子书”五种艺术形式(除变彩为民间戏法外,均为流行曲种)。然后排列艺人姓名,共四十八人。最后是经理人二十人(其中多为艺人)及住持僧本珠。这是清末沈阳曲艺的珍贵资料。下面就将有文献史料可查的主要曲种略作记述。
艺人的行头箱
碑中的艺人没有按行当排列,不知每行当都有何人。1980年以来,研究者访问老艺人,查找文献资料,已经考证出各行曲艺艺人分别如下:
评词艺人十三人。牛瑞泉,北京评书第五代传人,柯廷然的弟子,“九瑞”之一,常说《忠义图》。戴得顺,北京评书第六代传人,牛瑞泉的弟子,“十八得”之一,行七,人称戴七爷,光绪初年来沈阳献艺,常说《大隋唐》等书,他在沈阳另立门户,广收门徒,将本门第七代后的“致、杰、阔、增”四字,改为“悦、庆、桐、浩”四字。碑中的陈悦贤为其大弟子。“得”字辈艺人还有蓝得俊、许得春、张得诚三人。冯万春,北京评书第六代传人,“四万”之一,行四。他是白文亮的弟子。冯万春在沈阳曾收徒程凤祥、侯玉义二人。张永福、吴永春、张永兴、韩永滔,均为北京天桥艺人安太和(艺名“猴儿安”,专说《西游记》)的弟子,本门传下了“永、有、道、交”四个字。据已故相声老艺人白万铭生前说:“我见过张永福,他说《西游记》,学猴子学得像。”又:子弟书《阔大烟叹》中写北京阔少来奉天,听说有“赵闻东的弦子好,韩永滔的评词鼓楼南”二句,赵闻东碑中也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陪都纪略》一书中记载:“评书馆:出口似昆,哑不南,赵氏文(闻)东,石头市前。”此人曾在沈阳城内石头市洪泰轩献艺,韩永滔在沈阳鼓楼南魁胜轩茶馆说书。
民国时期的沈阳中街,商号林立,茶园繁荣
奉天大鼓艺人十二位。车德宝(1862—1935)又名车大宝,先唱弦子书,后唱奉天大鼓。当时与门振邦齐名,有“要说好,车德宝;要讲浪,数门框”之说。他晚年改说评书。赵璧(1855—?)奉天省锦县人。先唱弦子书,后唱奉天大鼓。五十三岁时,参加沈阳鼓书研究员考试,为甲级第四名。蒋瑞也是先唱弦子书,后唱奉天大鼓。1914年,五十六岁的蒋瑞参加沈阳鼓书研究员考试,为乙级研究员。“德”字辈艺人还有侯德有、李德纯,与李玉宽、黄玉林均为奉天大鼓“梅家门”第五代传人(本门有“兴、隆、成、奎、玉、山、河、江、海、湖”十个字,前五代均为清代艺人)。此外,还有左凤鸣、刘凤朝、萧凤山(按评书艺人与西河大鼓艺人均有“凤”字辈)、郭清和、张福(碑中有两个张福,另一个为戏法艺人)。哈舒瑞,张舒龄均为戏法艺人。
乐亭大鼓艺人有杨久长(1840—1913),河北滦县人,光绪时到沈阳献艺,《中国曲艺志·河北卷》中有其小传。八角鼓艺人有王泰。此人后去吉林省扶余县献艺。1913年,奉天教育司创办了奉天模范说书馆,该馆附设评词鼓书研究社,一面招考研究人员,一面编印古今唱本,供艺人演唱,弘扬民族文化,提倡移风易俗。这个研究社不同于前清时的江湖行,它不再是曲艺艺人的行帮组织,而是研究曲艺艺术、培养曲艺艺人的新型机构。当时报考的艺人不下二百人。1914年3月30日,评词鼓书研究社第一届研究员期满,有马悦卿等五十五人获得了等级证书。同年4月5日,《奉天公报》发表了《评词鼓书研究员毕业等级分数表》。
清末民初艺人卖艺街巷
评词研究员共有二十一人,甲级有马悦卿、李成辅、贾胜岐、何凤鸣、张玄祥等五人;乙级有李庆扬、古治麟、德治源、赵庆年、张雨张、郑腾义、苑庆山、崔春玉、蔺荣林等九人;丙级有松云山、宋腾明、甘庆雨、王凤岐、金庆治、汪庆和、孙胜久等七人。从年龄上看五十岁以上者三人,二十岁者一人,其余均为三四十岁的中年演员。从籍贯上看,十四人为奉天省人(其中十一人为沈阳县人),有七人为直隶省人。由此可见地方演员占大多数。当时“庆”字辈艺人最多,号称“十八庆”,上述名单中就有六人。还有“胜”字辈,“治”字辈,“凤”字辈的艺人各二人。鼓书研究员共三十四人。甲级有王宪章、冯春、丁某、赵璧、苑显墉、李玉庆、凌云阁、张万盛、刘连甲等九人;乙级有王凤山、陈连升、张玉珍、黄来明、董宝堂、曾宪元、赵清山、刘清山、李德林、君宝山、张宝臣、王德生、马景顺、贺庆珍等十四人;丙级有尹宝发、文连举、车德保(宝)、胡连吉、陈仲山、柳玉堂、费恒祥、何玉臣、李树堂、杨福堂、王久德等十一人。
清戏曲服饰设计文字
从年龄上看,六十岁者一人,五十岁以上者八人,二十七岁以下者三人,其余也均为三四十岁的中年演员。从籍贯上看,有三十人为奉天省人(其中有十六人为沈阳县人),四人为直隶省人(其中平谷、宝坻、乐亭、建昌各一人,建昌县今属辽宁省)。名列榜首的王宪章(1854—1932)为平谷调艺人。第二名的奉天大鼓艺人冯春与王宪章分数相同,只因年龄小于王,而屈居其后。在上述三十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奉天大鼓艺人。
1921年,奉天评词研究会成立,会长李庆魁。第二年,北平评书研究会会长潘诚立来奉天献艺,两位会长及早已来奉天演出的北平评书艺人梁殿元等曾多次交流书艺。
1924年成立了奉天改良书曲传习社,但因受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影响,传习社被迫停课,名存实亡。1925年5月22日,传习社代表李庆魁、曾常胜、李庆阳、杨荣森、马良臣、赵自新、程化民、赵璧等八人联名向奉天市长曾有翼提出呈请,要求成立奉天改良书曲研究会。得到市长批准,于当月成立。会长李庆魁、副会长曾宪元。研究会下设四个部,总务部主任杨荣森,研究部主任赵自新,调查部主任张相臣,编辑部主任梁殿元。各部均有干事若干名。会址设在奉天市城内石头市(后迁到大西关热闹街,再迁到小西门北电车路东新建楼房)。该会制定了会章和《管理书曲及取缔规则》。
1928年3月研究会改选,会长梁殿元(李庆魁改任理事长),副会长霍树棠。总务部长白棋三,编辑部长张相臣,研究部长赵自新,纠察部长马金良。后增设评议部,部长关凌阁。同年10月梁殿元辞职,李庆魁再次任会长。
该会1925年6月首批会员有三百零五人;到年末,增加到三百五十二人。包括评词、大鼓、八角鼓、竹板快书、相声、洋片艺人,也有少数戏曲、小**艺人。1927年会员增加到五百二十九人,新入会者有小曲、口技、双簧、单弦、渔鼓艺人。1929年4月25日,会名改为沈阳市书曲研究会,会员增加到八百六十九人。到1930年,会员超过千人。其中有些会员流动性很大。入会不久,又离开沈阳,分赴长春、哈尔滨等地。
东北沦陷时期,曲艺被列为“特业”,由伪满各地警察署来管理。1941年伪满洲国的弘报处制定了《艺文指导要纲》,加紧对东北地区的法西斯文化统治,极力鼓吹“日满亲善”“王道乐土”,强迫各地曲艺艺人参加“书曲报国挺进队”。以参加“挺进队”不当劳工为条件,拉拢艺人为其服务。当时在奉天等地都成立了“书曲报国挺进队”。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同年末,国民党占领了沈阳。1947年,在国民党当局的指令下,沈阳的曲艺艺人成立了沈阳市艺曲公会。这个公会,一不研究艺术,二不培养人才,而是官方通过公会来向艺人收捐逼税。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1949年1月,沈阳市政府派干部领导沈阳曲艺、杂技艺人,向老解放区的哈尔滨同行学习先进经验。
1949年3月8日,沈阳市艺曲协会(简称艺协)成立。在群众**院(后改民族**院)召开了成立大会,当时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东北文协、东北鲁艺学院都送来了锦旗、贺幛。著名音乐家马可到场祝贺。大会通过了艺协章程和禁演坏书、坏曲的倡议书,组成了领导机构。评书演员宋桐斌当选为会长,东北大鼓演员霍树棠、西河大鼓弦师张树会当选为副会长。下设组织、宣传、研究、总务四个部。又按艺术门类分为八个组:评词组、东北大鼓组、西河大鼓组、清唱组、巷子组(无固定场所、串巷子的流动艺人)、片组(包括小**、魔术组、皮影组)。同时成立了相声大会。首批会员五百四十九人。政府派驻干部二人,外聘文书一人。余者均为兼职。改中山**院为大众曲艺社(即后来的太原街小剧场)。5月7日,迁入此处办公。艺协成立后,停演了一些坏书、坏曲。组织文化程度较高的艺人整理和创作,还常派曲艺名家参加各种文艺晚会。翻身后的艺人们,满怀热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