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巧玲围着红纱巾,背着包,拿着着一只糖葫芦上 贾巧玲(唱)巧玲我本是表叔表婶抚养大 今天我休息来看望他们老人家. (白)表婶家到了!(按门铃) 阮妈大宝快去开门 王大宝(跑去开门)巧玲妹妹来了!(高兴地喊)阮姥姥,巧玲妹妹来了,给我买好吃的了! 贾巧玲阮姥姥,您也来了! 阮妈巧玲,你来了,我去叫你表婶去(下) 贾巧玲哎!大宝哥,给你糖葫芦!(把包和红纱巾放在桌子上) (大宝接过来咬下一个,吞下,噎着了,翻白眼) 贾巧玲哎呀大宝!(给大宝拍背) 王大宝(缓过气来)糖葫芦真好吃 贾巧玲大宝哥,我还给你买了件新衣服(从包里拿出一件新西服)来,我给你穿上(大宝把糖葫芦咬在嘴里,两只胳膊从前边伸进去)错了!转过来(重新给大宝穿好,上下打量)大宝哥这一打扮还挺好看! 王大宝巧玲妹妹,你说我好看,你瞎说,你才好看呢,你,你就像电视上的新媳妇! 贾巧玲大宝你瞎说啥呀! 王大宝我没瞎说,巧玲妹妹,你给我当媳妇! 贾巧玲胡说! 王大宝我没胡说,我妈跟阮姥姥说给我找对象,就是给我娶媳妇,娶媳妇还拜堂(从桌上拿起巧玲的红纱巾蒙在自己的头上)拜堂了,拜堂了!巧玲妹妹拜堂啊…… 贾巧玲你越说越不像话了(甩开大宝在前面跑大宝在后面追) 王大宝巧玲妹妹,别跑,咱俩拜堂!(大宝扑向巧玲,巧玲闪开,大宝摔倒) 贾巧玲大宝快起来!(去拉大宝,大宝拽住不放) 贾巧玲(高喊)表叔!表婶! (王俊卿李月娥从两边上) 王俊卿 这是怎么回事 李月娥 王大宝巧玲妹妹跟我拜堂! 李月娥(拉大宝)别胡闹! (巧玲挣脱大宝跑下) 李月娥(喊)巧玲…… 王大宝(哭)我要跟巧玲妹妹拜堂! 王俊卿呸!不知羞耻的东西(猛地打了大宝一个耳光,大宝坐在地上大哭) 李月娥(跑过来拉大宝) 王俊卿我王俊卿知书达礼,满腹文才,却生了这么个傻儿子,你,你把我门老王家的脸都丢尽了!(脱下鞋向大宝打去)今天我非打死你不可! (大宝吓得往李月娥身后躲) 李月娥好你个老头子!儿子再傻也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打死他我也不活了,我今天和你玩命了!(夺过鞋打掉王俊卿的帽子、眼镜) (王俊卿在地上摸眼镜) (大宝又拿起糖葫芦吃) [阮妈、贾巧玲上 王俊卿(摸着眼镜戴上,手拿着帽子指着李月娥)你,你成何体统!(戴上帽子) 贾巧玲表叔表婶你们这是干什么 李月娥(把鞋扔给王俊卿扑到沙发上哭)我的那个天啊�2�0……(巧玲过来劝她) 阮妈我说你们俩口子又咋的了 我刚上了一趟洗手间你们就打起来了,那么大岁数了,也不怕人笑话! 王俊卿阮妈,她的宝贝儿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刚才要 贾巧玲表叔你别说了! 王俊卿(指李月娥)这都怪她啊! 李月娥怎么又怪起我来了 王俊卿(唱)都怪你的肚子不争气, 给我生了个傻小子! 李月娥(唱)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 要怪就怪你没出息�0�5! 王俊卿我不傻来也不笨,你怪我何来,真是岂有此理 李月娥你怪我也是没道理!(二人吵起来) 王俊卿就是怪你! 李月娥怪你都怪你! 阮妈我说你们俩个别吵了,这生儿育女事都是老天爷安排的,你们哪,赶上啥算啥吧! 巧玲阮姥姥,您说的不对,表叔表婶啊, (唱)想当初表叔表婶本是表姐弟, 你们亲上加亲结夫妻, 生下了大宝哥他又呆又傻, 听我把原因跟你们提! 一不怨天来,二不怨地 怨只怨你们不懂科学道理结下的苦果, 这都是近亲结婚造成的! 王俊卿 啊,原来是近亲结婚造成的? 李月娥 贾巧玲是呀,近亲结婚对子孙后代危害极大,像大宝哥这样,如果结了婚生了孩子,也会遗传给后代! 李月娥这么说大宝他连媳妇也不能娶了? (贾巧玲点点头) 阮妈得,大宝的对象不用我给他找了 李月娥那可怎么办呢,俊卿啊,咱们就这么一个傻儿子,将来可以靠谁啊? 王俊卿唉! 贾巧玲表叔、表婶有我呢! (唱)表叔表婶别忧虑, 巧玲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 你二老和大宝哥全都由我来照管 从今后我要孝顺你们一辈子! 阮妈那感情好 王俊卿 (激动的)巧玲! 李月娥 贾巧玲爸!妈! 王俊卿 哎! 李月娥 阮妈好了,好了,有这么个好闺女,你们还愁啥! 李月娥 可是大宝…… 贾巧玲哦,爸妈,我今天来是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王俊卿 什么好消息? 李月娥 贾巧玲 最近市里成立了培智学校, 阮妈 啥叫配置学校? 贾巧玲 是培智学校!就是专门培养弱智青少年的学校! 王俊卿 这个学校不错! 李月娥 那咱们大宝…… 贾巧玲 我已经给大宝哥报了名,明天就送他去上学! 王俊卿 太好了! 李月娥 阮妈傻小子也能上学了! 王大宝让我去上学,
有人说,离婚最痛苦的时刻,莫过于决定离婚之前那段抉择期,纠结、不忍、不甘心、自我价值降低以及自我怀疑,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慌。
这就有点像,黎明前的暴风雨。
梦菲和朋友向雪见面时,向雪对梦菲说了自己最近纠结的事情,她想离婚了。
向雪说:我老公现在越来越过分了,经常不回家,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真的没有了,我好想离婚,但是我家孩子还小,要是现在离婚的话,她没有爸爸可怎么办呢?
看她这么纠结的样子,梦菲决定和她讲两个故事。
第一故事的主人公是梦菲的邻居阿姨曼曼,她当初和老公结婚,也是被父母催婚所致,觉得这个男人还能凑合一起生活。
本来两人确实没有什么感情,但是相处久了,曼曼感受到了家里有个男人的好处,也觉得一个家里还是有个孩子更好,结婚第三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
那时曼曼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对于新生命的降临,还是很感动的,带孩子虽然累,但她也能坚持下来。
可是没过两年,第一个孩子还没照顾大,曼曼又怀了二胎,家庭的负担变大了,给两人的压力也变大了,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他们开始有了矛盾。
曼曼生下二胎后,情绪变得很不稳定,动不动就和老公吵架,两人的感情不和,她真的很想离婚。
可是当她的脑海里出现这个念头时,又开始担心大宝才三岁,二宝又刚刚出生没多久,要是现在离婚的话,孩子这么小,没了父爱,怎么能健康成长呢?
于是这个担忧支持着曼曼又忍到孩子们都上了小学,但感情不和,是不会轻易就变好的,争吵还在继续,离婚的想法也在继续。
在孩子上初中时,老公其实也忍不住了,就和曼曼商量着离婚,但两人一合计,孩子还小,离婚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打击,还是等到孩子上大学吧,那时他们肯定能接受。
结果,等到孩子大学毕业了,他们也没离婚,还要给孩子找对象结婚。
曼曼和老公的感情确实不好,可是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们都一起凑合将近30年了,还离什么啊,所以现在还没离婚呢。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梦菲的同事云珊,她和老公是自由恋爱,感情非常好,所以双方父母几乎没有半点犹豫,就答应他们结婚了。
他们婚后的感情也是很好,没有受到什么矛盾的影响,有了孩子,两人也是共同育儿,一家人和睦又幸福,被很多朋友羡慕。
但是,云珊和老公之间,还是没有逃过夫妻感情变淡的情况,他们彼此心中有对方,只是不爱了。
于是云珊和老公就商量离婚的事,却不巧被父母们知道了,云珊和老公这些年的生活,他们也看在眼中,觉得没有必要离婚。
父母们还劝他们,说:孩子还小呢,不论离婚后跟谁,都会缺失一部分的爱,你们怎么能忍这么狠心啊,还是不要离婚的好。
面对父母和公婆的这种说话,云珊和老公表示不认同,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没必要再勉强的生活下去了,关于孩子,就算他们离婚了,也可以共同抚养,不会让孩子缺失任何一方的爱。
看他们这么坚决,父母们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任由他们自己选择。
离婚就是失败么?
显然不是,离婚是对于不幸的婚姻来说叫做及时止损,应该庆幸,因为再也不必忍受同床异梦的折磨了,终于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了,终于有机会遇见对的人了。
离婚后,孩子跟了云珊,她和前夫商量好了,孩子可以定期去他那儿住几天,不管是孩子想他了,还是他想孩子了,都可以见面,而且每个月找一天一起吃顿饭。
现在的云珊,生活的很舒服,她和前夫之间彼此尊重,对于孩子的爱没有一点减少,孩子也并不埋怨他们离婚,反而更珍惜父母。
和向雪说完这两个故事,其实梦菲是想让她明白,离婚是没有什么最佳时机的。
很多想要离婚的女人,之所以没有离婚,说出的理由都是怕离婚之后,孩子没了爸爸,就会失去父爱了。
可是,夫妻离婚,解除的是你们两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就算离婚了,男人也还是孩子的爸爸,只要是他爱孩子,就不会对孩子不管不问。
其实孩子小这个理由,才不足以支撑你不离婚的想法,不要拿孩子当借口,你明明只是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想承认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不够独立。
放弃一个人真的很难,但是一旦放弃了,就再也不会有任何期待了。
心灰如死,冷漠大如烟。
当你害怕别人因为你离婚,就说是因为你自私,当你害怕未来找不到好男人,当你害怕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别人就会说是因为你离婚的原因,所以你只能用孩子当挡箭牌,而不去做出离婚的决定。
但是你不去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纠结,心理也会出现问题,你会整日生活在痛苦中。
所以说,你需要面对真相,离婚有好有坏,而不是因为孩子而影响到你要离婚的想法。
男人可以出轨
但你一定要活出自己,从内心不断的成长
如果你觉得压力很大,先暂时不离婚,不要紧,离不离根本不重要
我时常会看到很多女人在老公出轨后,开始和老公闹,一闹就好几年,在闹的过程中,自己的工作放弃了,孩子的教育不管了,只想让男人忏悔。
隔了几年,还是离了,而自己的生活过得凄惨。
千万不要为了他丢了自己,他即便出轨,你还是有选择的,你可以选择从心底开始重新生活
那张离婚证重要吗?
对方的忏悔重要吗?
根本不重要,重要是你自己好起来
爱自己,和谁结婚都一样。
无论你和谁结婚,都不能绕开自己,必须面对的是自己。
你的另一半只不过是你通过他来发现你爱的能力。
把日子过成程什么样,归根结底在于你自己。
只有当你在离婚之后,有信心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保证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能不畏惧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生活,那么什么时候离婚,都是你的最佳时机。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过度的提醒孩子,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攀登老师说过,如果你的孩子到了叛逆期,请父母停止唠叨、责骂,不要过度提醒孩子。物极必反,好心的提醒是爱意,过度的提醒就是伤害。这是有道理的。
父母过度提醒,就变成了唠叨。长期没完没了的唠叨,明显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会把孩子避到一个危险的黑暗角落。过度提醒也很负能量,提醒着孩子多么健忘,就好像一直在责怪孩子的缺点。假如我们在厨房做饭,老公站在边,一会提醒你盐放少了,一会责怪你水加多了,油又放多了等等,你心里会是什么感觉?这就和我们平时过度提醒孩子,不信任孩子,孩子内心那种无名的失落感是一样的。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那孩子还有什么自信可言。所以过度提醒,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自信。与其过度提醒,不如放手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失败也许会难过,可是一定会让孩子成长。
父母是唯一不用考证就可以上岗的职业,很伟大也有点可怕。父母都很爱孩子,爱孩子没有错,溺爱就变成了伤害。你总是想孩子少走弯路,想孩子不用吃那么多苦,想孩子成才……。可是孩子始终要自己长大,像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天空。过度的提醒,过度的宠爱,过度的担心,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因为 育儿 知识的缺乏,我家大宝溺爱的很,七岁多还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敢做。因为我和先生一直提醒他这样危险,那样不安全等等,致使孩子胆小不自信。孩子上小学后问题百出,三年级开始有叛逆的症状。后来因为我一直在学习亲子课,才知道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后来不再过度提醒,经常表扬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和孩子有关的事,先倾听他的想法和意见,经常鼓励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想办法让孩子做生活和自己的主人,而不是我们父母的木偶。还经常鼓励孩子多阅读学习,或者带孩子去图书馆。大量的阅读,让孩子处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父母正确的教育孩子,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孩子每天都在学习成长,为了没有代沟,我们父母也要学习成长。学习 育儿 知识、亲子课、儿童心理学等。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懂孩子,也会更懂自己。推荐教育书 《正面管教》《如何培养孩子的 社会 能力》《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
作为家长都非常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经受挫折、磨难,因此从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开启了唠叨模式:不要碰这个,不要摸那个,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当……
作为家长,我们恨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一股脑灌输给孩子,恨不能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边提醒孩子。 其实我们这样的做法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 探索 的过程, 势必要经过 探索 、失败、成功这样的过程。而很多家长提醒建议对话到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的成长。 而且还可能导致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信。
例如孩子每天上学之前,我们总是习惯于提醒孩子带着这个带着那个,提醒孩子别忘了喝水,提醒孩子过马路看红绿灯。考试前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孩子,带好各种东西。偶尔一天,我们出差了,孩子没有了我们的提醒,生活可能变得一团糟。 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根拐杖,可悲的是我们不能陪孩子走一辈子。
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放手,让孩子经历一些失败和挫折, 这样他们才能真正长记性,真正的成长。
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给孩子唠里唠叨的提醒,家长认为这是爱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有时面对我们过多的提醒,孩子会感到烦躁,想挣脱,甚至想要对着干反着来。
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每次考试之前妈妈都会一再提醒,好好看题,认真答题,正赶上孩子到了青春期。面对妈妈的唠叨,孩子干脆交了白卷。 其实孩子只是想证明我已经长大了,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找工作找对象的时候,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提醒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填鸭式的教育只会导致孩子畸形的成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总结: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不能把世界上最好的事物给孩子,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当孩子的拐杖,二是帮助孩子逐渐成长成熟,无论经历挫折还是失败,我们都不应该代替或剥夺孩子的成长。
越养孩子越发现,其实我们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考虑问题,比如说:他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他怎么还不好好吃饭?他就不能老实呆着吗?
这都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但是,孩子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并不是应声虫,也不是听从指令的机器人, 我们不断地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们,会带来什么呢?
我就要这么做!你能把我怎么样?
你越不让我做,我偏要做!
我凭什么听你的,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就想这么做!
看出来没有,适得其反,本来孩子并不是那么坚定,是你的反复提醒不断逼问把他推到了非做不可的境地。
另一个极端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自己考虑独立去做!
举个例子,每天都叫他起床去上学,他是不是就不再自己定闹钟?干等着你来叫?你叫晚了,还会埋怨你?
每次学习你都不停地督促催促,他是不是慢慢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你不催就不学,你催着他就磨磨蹭蹭生生几个小时才完成?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想起来一件小事,儿子大概两岁左右的时候,他对家里的冰箱特别感兴趣,老是把它打开,因为怕发生意外,刚开始我一直不停地说“团团,你不能玩这个哦”“团团,别玩了!”
真是嘴皮子都磨破了,然而,我只要扭个头的功夫,他就又暗搓搓地跑道冰箱那里去“研究”了!
后来,我直接放开了,你不是想玩吗?OK,我就蹲在你边上,你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吧,反正我就在,总不会出什么意外,可特别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以玩儿“冰箱”,他反复地把冰箱打开关上打开关上,并且发现这个还能冒凉气,大概不到十分钟,他就过足了瘾,再也不玩儿了!
直到后来,哪怕我不管他,也不盯着他,他也不再偷偷玩儿冰箱,我想那可能是因为, 他已经自由地彻底地玩够了,对冰箱的好奇心完全得到了满足!
这是我反复提醒和专制管教都达不到的效果!
孩子会慢慢成长为和我们一样的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摸索、尝试甚至踩坑,哪怕跌得头破血流,那也是对他们来说独一无二的珍贵经验,而不是来自家人的过度保护和督促。
温和而坚定,自由而有支持,这也许才是孩子更为需要的,正因为有足够的自由,他们才能更好地自觉地去规划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陪孩子一辈子,那么,就别非用自己的经验,把孩子套的死死的,这同时也是我们小的时候,最渴望被对待的样子。
总之,当你对孩子做出某些行为的时候,不妨除了“为他好”的初衷以外,再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孩子,会希望被这样对待吗?
我也赞同而且也是这么做的:当要求孩子干某事时,不宜过度地去提醒他(她)。否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不要过度提醒孩子该干什么事 ,有两大好处:
别说是正处于心理逆反期的孩子,即使是成人,也不太喜欢别人过度提醒干什么事。这会让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让人觉得太啰嗦,让人反感。
比如:“三味”刚用完餐,夫人便下达洗刷任务。我欣然接受了。但我先想活动活动放松一下,再干。这时,夫人又催过不停:“洗碗去啊!”,催一、二次,我还能忍受,可到第三次,我受不了啦,会干脆回答她:“ 你去干吧,我不干了 !”
再如:领导让我做些材料,我很乐意地接受了。可是规定上交时间还没到,他却追问个不停。这时,我真想回一句:“ 不相我,找别人干去 !”
其实,这并非我不想干,也并非我真的办事拖拉,有时候,自己也自己的打算和安排。该干的事,还是放心上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喜欢别人啰嗦、听别人命令!
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正处于逆反心期的孩子呢。
要求孩子干某事,父母既不可事事代劳,也不必时时放心不下。很多时候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时间、选择方式自主地去干。
比如:父母布置了孩子的学习任务,孩子不一定立即去做,他也许想再看一下动画片或再玩一会儿。这时候,父母不必急躁,可以放点耐心,考验一下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果孩子在玩了一阵子后,主动去学习了,就应感到高兴,并予以表扬;如果孩子玩过了头,也暂且别大发雷霆,再借机教育孩子要讲诚信、做事要自觉、要有责任心……不失为一次教育良机 。
您赞同“三味”的观点吗?
嗨,大家好,我是小事儿。
对于这个问题: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提醒孩子? 小事儿有话说。
凡事过犹不及,一旦过度,将会带来不敢想象的后果。如今,一些家长正在犯着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对孩子的过度提醒。
小宝宝一周多大,奶妈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孩子要记得小便。孩子刚小便后不过半个小时,奶奶就又开始提醒孩子小便。不久前,孩子已经三周了,小便有点不受控制。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孩子小便存在心理压力。
小丽13岁,刚步入初中学习。此时,也处在青春期,爸爸妈妈担心孩子早恋,每天不厌其烦的在孩子耳边说不要早恋。一旦发现孩子与异性接触就讲一堆大道理。有时候,爸爸妈妈趁着孩子不在家私翻孩子日记。就这样,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产生这一系列后果的根源都在与家长们的过度提醒。那么,过度提醒的危害有哪些呢?
过度提醒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 家长们总是在孩子耳边提醒孩子要记得小便,不要早恋,好好学习等等。这些话语潜移默化中成了孩子自身遇到的压力,导致孩子在生活,学习中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压力过大的后果就是孩子患上心理疾病。过度提醒强化孩子心理负担,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危害。
如何避免过度提醒?
最后,家长一旦发现有了过度提醒的问题,就要及时收手,不要在错误的领域一错再错。
儿童教育家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孩子只是经历尚浅的小大人,如果孩子一直在大人的督促下完成任务,孩子不会学到独立思考的本领。
而当孩子到了十几岁,父母说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厌烦父母的唠叨。
从3岁起,家长就要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管理是一个人的生活基本能力,很多孩子到了中学成绩下降,多是因为学科增多,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知道哪个学科分配多长时间。
1、 感受时间
让孩子的意识中有时间感:妈妈准备晚餐需要几分钟;画一幅画需要几分钟;吃完一个苹果需要几分钟。
2、 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
运用列清单的方法,在孩子放学回家后,把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画出来。
并根据劳逸结合的方法排序。
比如:写作业、看电视节目、做一件手工、看漫画、洗漱
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就会乐意执行。
一开始,年龄还小时,大人要做的是提醒孩子要进行下一项任务了。
早晨起床,总是要一遍遍喊,不如就直接让孩子体验到迟到的后果。一次就改了。
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都有消费贷款,是因为虽然是大学生,但从小缺乏金钱管理能力,就会随着性子消费,看到喜欢的就想买,中了商家的计谋,让自己一直背债生活。
金钱观,需从小树立,孩子长大后才会控制自己的消费欲。
1、 零花钱是父母给的,不是应得的
孩子应该知道自己的零花钱,不是自己应得的,而是父母给的,作为家庭一份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也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帮助父母减轻家务负担。
2、 记账
钱是怎么花出去的,都花在哪儿了?账本上都一一显示出来了。
父母可以根据账本,指导孩子,哪儿可以少花,哪儿可以不花。
比如:买饮料、买零食。
3、 学会合理消费
在去购物时,可以通过示范,让孩子知道货比三家,选一个性价比高的产品。
一样的产品,如果这家便宜,我们就选这家。
当孩子上了中学,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管理零花钱,因为他已经知道了钱该怎么花。
家长还是惯性认为孩子是2岁前,什么都得靠父母。
其实孩子2岁以后就可以自己吃饭、穿衣。有自己的思想。
如果把做事情的权利还给孩子,孩子通过试错反而学到了生活经验。
痛苦的经历也是孩子成长需要的。
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尤其对于家长,更要注重教会孩子方法,而不是让孩子捡现成的。
孩子很开心做自己的主人,自己做的决定,也会更乐意参与执行。
不要急于解救孩子,孩子其实完全可以的。
愿我们都能少提醒孩子,培养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一、孩子的独立意识遭到削弱
自我独立意识增强,求知欲增强,动作也更加协调,身体精力更加充沛。所以在这个阶段,因为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试一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且孩子自身的很多技能都是通过实践、练习,才能得到巩固发展的,所以家长不要抑制孩子的独立意识。
二、父母过度保护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要过度的保护孩子。干预过多会让孩子在各个方面落后于同龄的小朋友,而且会养成孩子过于内向害羞的性格,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这样会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父母心理原因造成的
有些父母心里面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缺乏保护。实际上这个时期,正是让孩子自己 探索 求知的时期。所以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在每个时期的诉求、心理的发展,不要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父母应该怎样对待
一、尊重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
无论孩子多小,首先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诉求。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在过程中不要过度干涉,可以适当的提出建议和帮助,来达到目的。而不是阻止孩子或直接替代孩子去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二、要充分信任孩子
每一个孩子最信任依赖的就是父母,所以作为父母也应该信任自己的孩子。可以主动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相信他能够做好。即使做的不是很好,也不要紧,不要只看结果。而要注重参与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孩子为了完成这件事做过哪些努力。而且在和孩子对话时,不要用消极否定意味的语言,要经常用正面、积极、鼓励的含义的语句。这样孩子在做事时,就会慢慢变得独立和自信。
三、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可以经常带孩子去户外,通过亲子活动、 游戏 等,来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求知 探索 能力等。而且在玩的时候,他也会接触一些轻微的危险,这会让他以后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有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要支持孩子
为人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学会各种生存技能。所以父母要支持孩子去锻炼自己,不要过度保护。如果什么事情都父母替孩子做了,那还要孩子干什么呢?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经过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忍耐各种伤痛,从而成长并成熟起来的。所以要想孩子的成长更加茁壮 健康 ,父母就不要过度的干预,让孩子自我发挥,反而会更好。
你好,个人认为家长过度提醒孩子有三方面的害处:
孩子本来是可以主动做计划,主动执行的。可是家长一直像闹钟一样反复提醒,孩子的主观意识还没有动就不得不被推着前进了,然后就觉得自己没必要操心了,会导致她慢慢的丧失主动思考、自主行动的能力。
谁也不喜欢被别人管束,何况是过度的。所以过度提醒,会让孩子格外反感,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后期只会越说越不听,越不听越说,行成恶性循环,影响亲子关系。
用自身行动,给孩子好的示范,比用语言重复很多次要管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的环境里特别普遍。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1、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分。
2、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3、指导的后果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的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一个人唠叨,首先表现的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就如同一封信投进邮筒,有的人还要重复看几遍一样,这种人表现在语言信息传达上同样也会不相信自己。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唠叨与培养孩子良好个性是相悖的。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的唠叨呢
第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功课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的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第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要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耳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要大得多。
第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子女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要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安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可靠的方法是:围绕家中的大事、要事与子女作出明确分工,提出具体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活动。而且坚持定期检查,及时表扬成绩,纠正不足。至于一些小事,应该做到忽略不计,因为孩子毕竟还小,过多指责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过度提醒孩子相当于过度保护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降低孩子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
孩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一部分靠学习前辈们积累的经验,另一部分必须靠孩子自己 探索 得来。孩子 探索 事物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积累个人能力的过程。
比如,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不停的提醒孩子的坐姿,握笔姿势等问题这会打断孩子思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没有家长的提醒这部分孩子就记不起正确的做法,并且注意力难以集中。正确的做法,应该在孩子做作业之前提醒,如果发现做作业过程中有问题,也等孩子休息时再及时提出并要求下次改正。
年前看了一节幼儿园的活动课,课题内容是《小鱼游进鱼缸了》,是节手工课,要求小朋友贴鱼缸并将小鱼贴进鱼缸。有的家长不停在一旁提醒孩子小鱼应该贴在鱼缸正中。可是谁又规定小鱼只能在鱼缸正中出现呢?一个无意的提醒扼杀了孩子脑海中多种可能性,过多的提醒无形中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将来这些孩子的思维会不会更僵硬呢?
还有一个细节的地方,有一位家长不停地教孩子怎么撕开双面胶。其实仔细观察,其他没有人提醒的孩子,在观摩过老师的操作后,摸索几次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这一动作。再对比这个有家长提醒的孩子,老师讲操作要领,动手操作时,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老师那里!自己上手时就不停地看家长,因为他知道有人会帮助自己。结果,其他孩子都完成了,他还在磨磨蹭蹭的。 过多的提醒不仅会固化孩子的思维,同时也会减弱他们的动手能力。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 探索 的过程,需要犯错纠错的机会,只有通过这些过程孩子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过多的提醒不是在帮助孩子反而是在妨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