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西安,冬意渐浓。
“未来10到15年时间,宝能集团力争成为全球一流的集 汽车 制造商、移动出行和综合服务提供商于一体的重量级 汽车 企业集团。”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站在舞台中央的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慷慨陈词。
当天,姚振华距离他的造车梦又进了一步,宝能 汽车 首个自建生产基地在西安投产,旗下新能源xEV平台首款车型也于同日下线。
谈及姚振华的造车梦,他此刻最亲密的“战友”大谷俊明这样说到,“我加盟宝能一段时间以来,令我吃惊的是,姚振华董事长一直在非常认真地学习 汽车 行业的知识,偶尔会说一些我不知道的行业动态,他真情实意地想造 汽车 ,决心是非常坚定的。”
大谷俊明,宝能 汽车 核心人物,9个月前加盟宝能,任宝能 汽车 集团常务副总裁,主管研发、销售、品牌建设等多项重任。在加盟宝能之前,大谷曾经在日产 汽车 担任要职,也是畅销全球的日产电动车leaf项目的负责人,在 汽车 业已从业40余年。
想要完成姚振华设定的“重量级 汽车 企业集团”目标,仅仅依靠一个观致品牌是不够的。据了解,宝能 汽车 将于明年推出全新的高端 汽车 品牌,定位将高于观致 汽车 ,主打新能源车型,新品牌将对标奔驰、宝马、特斯拉。未来,宝能 汽车 将形成观致加宝能 汽车 全新高端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布局。
按照他的说法,宝能 汽车 集团将努力提升品牌力,加快产品推出速度,在品牌和研发布局完善后,一年平均推出五六款车,包含全新车型和改款车型,快速覆盖各大细分市场。这样的新车推出速度,与此前观致新车的推出速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然而, 汽车 业的“后进入者”,到底有怎样的底气对标奔驰、宝马、特斯拉?电动化将是宝能 汽车 发力的重点。
此前,宝能自主研发的xEV平台已于9月份北京车展亮相,该平台首款车型搭载宝能自研REV(增程式电动 汽车 )技术,预计明年正式推出。
电动车的安全成为高悬在 汽车 产业之上的“达摩神剑”,而最让大谷俊明得意的是, “目前聆风在全世界的销量估计有50万台以上,但是没有一台车发生自燃的,一台都没有。”
观致能否重生?
“双品牌”并行的战略成效目前尚未可知,在全新品牌推出之前,宝能当前最大的难题还是观致,观致“重生”对于宝能 汽车 的下一步至关重要。
2018年合作之初,得益于宝能的资金加持和全新高管团队操盘,观致销量暴涨320%,累计销量高达63179辆。但是随后却被曝出这是“左手倒右手”闹剧,销量大部分被同为宝能旗下的 汽车 租赁公司联动云所消化。
彼时宝能入主观致后,姚振华曾承诺连续五年每年为观致投入100亿元新车研发资金,但理想的丰满终究抵不过现实的骨感,新车开发周期限制下的观致,直到宝能入股两年半后的2020年9月才推出全新产品观致7。2019年观致 汽车 销量仅22695辆,同比下滑634%。2020年前9月销量持续下滑,仅为6543辆——不过,今年的销量不再是联动云“承包”,而是面对C端客户。
经历将近四年的全新产品空窗期,观致7今年才姗姗来迟。此刻,观致扭亏再次提上议题。
“观致7才上市,订单已超过5000辆,希望明年销量逐步上升。我们做了中期规划,先把车型丰富起来,把服务做好,同时也要考虑公司盈利的问题,必须自力更生。”对于观致何时止血的时间表,大谷俊明表示。
根据宝能的规划,观致 汽车 将继续推行“油电并举”,从观致7起,保持每年至少推出1-2款全新车型的节奏,到2025年实现从轿车、SUV到MPV,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型,从A0级到B级车型的覆盖。
除了产品力本身,渠道力同样重要,这方面宝能与其他车企相比的优势比较明显。目前宝能 汽车 已在全国建成超过800家直营店,并且很快将建成1000家。
原吉利几何销售公司总经理郑状已加盟宝能 汽车 ,担任宝能 汽车 销售公司总经理。据了解,郑状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拓展宝能 汽车 直营店,并在快速扩张中相应提升销售、服务能力。
宝能 汽车 集团的直营店集展示、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由主机厂直接管理。直营店目前在四川、重庆、广东等地布局密集,上海、北京也将加快铺开。除了销售观致和宝能新品牌外,直营店明年将成立售后服务品牌,实现资源整合和交叉营销,为所有品牌的客户提供维修保养服务。
不过,对于宝能 汽车 集团来说,大面积铺开直营店后,新的渠道模式能否盘活观致?销售节奏、产品供应、后续服务能力能否跟上?巨大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重资产模式,未来的销量和盈利能力能否支撑?都需要进一步观察。
“野心”姚振华
“只要他判定某个行业有前景,就会大力布局,并寄望在短时间内冲进行业前列。”一位接近宝能系的业内人士如此描述姚振华。
2015年的“宝万大战”中,潮汕商人姚振华及宝能系,以凶狠姿态一战成名,被贴上“野蛮人”标签。作为以地产、金融起家的“门外汉”,宝能“脱虚向实”进军 汽车 行业,但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和“野蛮人”的身份在前,一时间宝能跨界造车的动机与诚意难以判断。直至今日,“真圈地假造车”的怀疑依然存在。
近年来,地产商高调进军 汽车 行业已经不是新闻。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纷纷瞄准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绿地、万达等房地产商们逐渐悄无声息、黯然退场,仅剩宝能、恒大继续吆喝着大佬的“造车梦”。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恒大和宝能造车有何不同?面对这个问题,一位宝能 汽车 内部人士以开玩笑的口吻回答:“至少,我们没有被要求在朋友圈卖房。”
在外界的印象里,宝能起家于地产与金融。但其实,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工程和工业管理工程双学位的姚振华,从创业蔬菜连锁超市起家,再到拥有“天下第一仓”的笋岗仓库的物流产业,随后才进入地产和金融行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宝能也从不是一个单纯的地产商。如今,在宝能集团官方网站“产业布局——高端制造”板块中,宝能 汽车 被放在突出位置。
近年来,宝能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频频发力,以“不差钱”的姿态完成了多项收购,也在全国多个城市布局了整车制造基地。
资料显示,宝能集团对 汽车 领域业务的布局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宝能系先后举牌韶能股份(生产 汽车 变速器零部件及总成)、中炬高新(生产 汽车 精密锻件)、南玻集团( 汽车 玻璃)等 汽车 相关产业公司。
2017年,宝能开始大举扩张,3月成立宝能 汽车 有限公司。同年12月,宝能以约663亿元收购观致 汽车 51%股权,正式进军整车制造领域,获得 汽车 生产资质以及观致 汽车 在江苏常熟年产能15万辆、最大可达30万辆的工厂。2019年底,宝能斥资163亿元抄底长安PSA,获得长安PSA深圳工厂20万辆产能。
宝能在造车方面很有野心。2018年开始先后成立了广州动力总成研究院、深圳鸿鹏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和深圳臻宇新能源动力 科技 公司,后两者分别负责动力电池和电机、电控的技术研发。此外,宝能的 汽车 基地已经在全国各地铺开,除西安、常熟、深圳三地外,宝能在广州、昆明、昆山、贵阳等生产基地将陆续建成投产,规划产能超过230万辆。
三年来,姚振华的造车追梦路上,有人离开,有人进来。曾经大手笔纳入麾下的原北汽系高管李峰、邬学斌、蔡建军等人一年后离职,宝能随后组建了一支“日系”高管团队,包括大谷俊明、现任观致CEO矢岛和男等人。大谷俊明透露,曾经帮助日产研发最畅销的纯电动车、增程式电动车以及相配套的动力电池的核心人才,目前几乎都加入了宝能 汽车 集团和观致 汽车 。
“宝能集团旗下有高端制造,国际物流、综合开发、民生服务各个板块,宝能深耕每一个板块,没有哪个事业是小打小闹的,我们进入 汽车 行业同样如此,宝能集团目前在研发以及销售网络等 汽车 产业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投资达到千亿级的资金。”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11月初,恒大新能源正式发布了旗下新能源汽车恒驰车标,雄狮造型的车标非常醒目,而且还公布了六款纯电动车型预告图,六款车型分别为定位中大型轿车、中型轿车、中大型SUV、7座MPV、紧凑型SUV以及紧凑型跨界SUV,很有“大干一场”的姿态。
但是,近日发改委一纸《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地发改委上报各地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情况,其中明确要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在当地投资和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情况,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此通知让恒大新能源车再次成为焦点。而似乎是为了回应质疑,恒大日前公布了一组新车实车图。
从实车图来看,该车是定位于中大型豪华D级车的恒大 恒驰1。不过从后视镜等细节来看,该车还不是量产车的状态,当然也不排除最初量产版本除了后视镜会更换为符合法规的常规物理镜片造型之外,其余部分会保持现有的造型设计。新车的前脸采用了目前新能源车很流行的无中网造型,整个前脸很光滑,大灯使用了矩阵式的光源,中间还有贯穿式的灯带,前机盖采用了和车身不同的黑色涂装,视觉效果很炫酷。
车身侧面是轿跑化的造型,非常流畅动感。车门把手为隐藏式的结构,后门的开口面积看上去很大。另外轮毂造型很有张力,而且尺寸看上去也非常大,如果量产车能够保留这套轮毂应该会是一个加分项。
从此前的效果图来看,新车的后部造型非常个性,C柱向后风挡一侧延伸,让后风挡的面积变得很小,后风挡还采用了弧面造型,还延伸到了后备箱盖上,从效果图看不出后备箱是会连整个后风挡一起掀起的掀背式,还是传统的固定式后风挡。如果是掀背式结构,量产车的工艺和模具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如果不是掀背式的固定式后风挡,看上去后备箱的开口会很小。
当然不排除正式量产的版本会做出造型上的改动,而我们当然更希望量产车就是这个样子的,毕竟目前看到的这个外观设计是非常帅气的,在颜值上完全不输特斯拉等新能源车型。
据悉,新车的轴距会达到3150mm,那么这将会超越了特斯拉Model s很多,有望会成为国产新能源豪华车的新标杆。当然,前提是能够真正量产和赶紧量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近日,有社交媒体曝出一张恒大汽车 恒驰1量产车实车。
从该可以看出,此次曝光的是几台恒驰1,与今年8月恒大汽车首批六款量产车发布会上的概念车如出一辙。其外形非常科幻,车身上使用了两种颜色,引擎盖到车顶都是黑色,车身其它部位是金色。车头部分依然是没有中网的设计,整体性很强,中间贯穿式的灯带,带来了相当不错的视觉效果。
按照恒大汽车方面此前的规划,恒驰汽车将在2021年上半年进行试生产,2021年下半年正式量产。而按照恒驰在11月公布的新车命名体系,每款恒驰将按照上市顺序、档次、车型命名,具体名称由“恒驰+数字+两个英文字母”构成。由此推断,恒驰1将会是恒驰品牌推向市场的首款产品。此时,恒驰 1 实车图被曝光,这预示着这款车或许离消费者已经不远了。
不过,近来业界对恒大造车的质疑声也是再度掀起。前不久,发改委下发了一份通知,在这份名为《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发改委在11月18日前向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上报各地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情况,而且重点点名了恒大和宝能两家地产跨界造车企业的投资情况。要求详细报告其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和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含已核准和备案、未开工建设的项目)情况,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为什么发改委要特别点名恒大汽车呢?事实上,在《通知》发布前,恒大汽车已经在全国规划了十大生产基地,合计规划产能达到了100-200万辆/年。但偌大的产能,显然不符合市场的供需规律。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乘用车产能利用率只有5374%,具体到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空置率就更高了。几年前就有媒体粗略统计,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总规模在2千多万辆左右,而实际的销量规模不足十分之一,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06万辆。
同时,要造车那就得有“地”,并且除了工业用地外,配套设施用地也必不可少。据报道,恒大汽车和其关联公司仅在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9 月间就在各地拿了 1133万平米的土地。这其中只有大约半数土地的性质为工业用地,剩下的部分中有35%(403万平米)是住宅用地,可以盖商品房出售。1334%(151万平米) 是综合用地,可以建商业地产、写字楼、学校或商住两用楼。
但恒大对为造车而圈回来的“地”的进行操作,难免让人质疑。以恒大的南沙生产基地为例,这个工厂至今没有生产任务,但不远处的恒大阳光半岛已经开盘,售价23万元/平米,而恒大的拿地价格每平米还不到1万元。
这些情况和局面,难免让恒大汽车陷入话题中心,而在发改委《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下发后,恒大汽车股价已连续多日下跌,11月25日,跌幅一度高达10%,恒大汽车的市值蒸发数百亿港元。
但无独有偶的是,在11月25日同日,上海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中的建设项目环评公告显示,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上海)有限公司将新建一座年产10万套车身零部件的建设项目。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将在上海市松江区新建零部件工厂,项目总投资36907721万,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7850827平方米,并计划在2021年9月竣工投产。
而两日后,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恒驰1实车曝光了,或受这些利好消息影响,恒大汽车在今日开市恒大汽车股价高开2405港元/股,市值重回2100亿港元,一扫前些日子的阴霾。这是巧合还是人为,目前来看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地产商跨界造车,就目前来看,他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动机,不只是造车的一面,但目前发改委也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国家要出手整治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乱象了,这个风口上的行业存在的巨大的泡沫,是时候该挤破了。那么,到底谁是有造车之名,而无造车之实的,现在,只需让子弹飞一会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恒大入场并一举成为万科第四大股东,让热闹不已的万科股权之争又多了新的看点。
8日,万科发布关于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称,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一致行动人分别于2016年7月25日至2016年8月8日之间,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增持万科A股股份552亿股,占公司总股份的500%。成交均价为1806元/股。
公告显示,此次收购方在资产、业务、人员方面互相独立,并未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但因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恒大地产集团控制,构成一致行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股权收购相关方均为恒大的众多原创关联公司,本次权益变动前,各信息披露义务人均未迅速持有万科股票。而在此次权益空间变动完成后,广州市昱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57亿股,占万科总股本142%;广州市奕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65亿股,占总股本149%;广州市悦朗腾达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73亿股,占比157%;广州市凯轩投资有限公司持股4116万股,持股占比037%,广域投资、欣盛投资、仲勤投资持股占比均为005%。
公告指出,收购万科的主要原因是认可万科的投资价值。同时在未来12个月内将根据证券市场整体状况并结合万科的业务发展及其股票价格情况等因素,决定是否继续增持或减持万科股份。
而这一变动意味着,在4日被曝出购买万科股票后,恒大又着手收购万科032%股份。总代价约为9966亿元。代价由恒大的内部资源支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