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同志于1886年3月5日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师家中。十八岁考取秀才。中学读书时接受革命团体日知会的影响,拥护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期间,董必武同志是湖北省和武汉地区轰轰烈烈大革命运动的核心***物之一,在湖北和全国都很有声望。他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湖北省党部和湖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身份,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当局以重金悬赏通缉董必武同志。他毫不畏惧,迅速转入秘密活动。1928年受党的派遣到苏联学习。他抓紧在那里的三年多时间,刻苦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注意联系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经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同志作为中共代表团的成员和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主要***之一,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他协助周恩来同志,参加同国民党当局的谈判,领导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抗战初期在武汉,他利用合法身份和他在湖北广泛的社会影响,大力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宣传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人民战争思想。他直接领导中共湖北省委,抵制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干扰,团结当地爱国人士,创办七里坪、汤池等训练班,为开展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培养大批骨干。
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必武同志继续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制止内战进行复杂艰巨的斗争。1947年春,国共两党谈判破裂,他率领中共代表团驻南京、上海办事处的同志撤返延安。
董必武,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号譬伍。清光绪秀才。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同盟会,并在武昌军政府任秘书官。1914年赴日本留学。同年参加中华革命党。1917年毕业寺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法律专科。同年回国任律师。1920年创办私立武汉中学同年与陈潭秋等在武汉创建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出席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汉口地方委员会书记、湖北省委委员。1924年国共合作后,负责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1926年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后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常委、湖北省政府常委兼农工厅厅长。创办《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1928年赴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副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后,任中共中央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民运部部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恢复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领导创办七坪、汤池训练班,为鄂中抗日根据在和抗日武装的建立培养了骨干力量。1938年被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协助周恩来领导华南及西南各省党的工作。1943年后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同年7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及驻会委员。1945年4月代表解放区人民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大会,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同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2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1946年在重庆、南京中共代表团的工作。1947年3月率中共代表团最后一批人员从南京撤返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1954上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同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1959年、1965年连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曾组织并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先后提出:没有法制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无产阶级***民夺取政权后,必须逐步建立完备的法制;国家所有机关必须依法办事,一要有法可依,二要有法必依;要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使人民信法、懂法、守法,党员和国家干部首先要模范地守法等法制思想和法学理论,对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69年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主席。1973年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蓍作收入《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等。
董必武,又名用威,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人。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
1914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5年夏回国策动讨袁军事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
1917年至1918年,曾入川到万县、成都、重庆等地活动。
1920年7月,与陈潭秋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次年7月,出席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负责筹建湖北省国民党组织,从事统一战线工作。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
1932年回到中央苏区工作,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代表主席等职。
1934年秋参加长征。次年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代主席。
1937年底至1938年秋,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民运部部长,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
1938年10月,以中共代表和《新华日报》董事会董事的身份到重庆,参与了中共与国民党的谈判,并指导《新华日报》和八路军驻重庆联络处的工作。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建立,他任委员、常委,后又任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书记,南方局政治研究室主任等职,协助南方局书记周恩来领导国统区中共党组织的活动,并开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主要做民主党派领袖沈钧儒、张澜、黄炎培、章伯钧等人的工作,向他们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和救国政策,出席他们举办的各种团结抗日的集会,支持他们发表的抗战言论,逐渐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吸引到中共的旗帜下。还积极做国民党开明派和西南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对国民党中主张团结抗日的冯玉祥、张冶中、邵力子、于右任等人开诚布公,坦诚相待,与他们结下友谊;对刘文辉、邓锡侯、龙云、卢汉等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或亲自交谈,或派干部联系。作为历界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常在参政会上宣传中共抗日救亡的主张,揭露汪精卫等亲日派的投敌卖国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活动。在1938年10月底举行的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上,为了督促蒋介石继续抗日,他和陈绍禹、秦邦宪、林伯渠、吴玉章、邓颖超等中共参政员联名提出《拥护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加紧全民族团结,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案》。与其他中共参政员联合张澜、沈钧儒、章伯钧、黄炎培、史良等民主人士提出《加强国民外交案》、《严惩汉奸傀儡案》等一系列抗战提案。
1941年1月,国民党军队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时,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斗争,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继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词之后,写下了“江南一叶是奇冤”的诗句,控诉国民党顽固派同室操戈的罪行。他还约见民主人士,向他们介绍皖南事变的真相。在中共和爱国民主人士的努力下,迫使蒋介石集团停止了军剿共,表示国共关系问题仍用政治方式解决。
1941年秋,兼任南方局宣传部长。
1943年6月,周恩来回延安整风,他留重庆主持南方局工作。同年9月,他在国民参政会三届二次会议上,摆事实,讲道理,逐条驳斥了何应钦军事报告中对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的污蔑,赢得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开明人士的支持。
1944年,在其60岁生日时,中共中央赞扬他“代表着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沿地位,高举着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不屈不挠地奋斗着”。1945年4月,他作为中共和解放区的代表,参加了中国代表团,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同年11月回到重庆,12月出任中共代表团代表出席了政治协商会议。其间,协助周恩来促成《停战协定》签订并促使政协会议成功。领导南方各省中共地下党组织恢复活动,发展力量,推进和平民主运动。
1946年5月,率中共代表团离重庆前往南京,并担任中共代表协和驻南京办事处主任。
1947年3月回延安,在解放区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第十届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中国***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1885—1975)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董必武是 湖北黄安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在武汉从事教育工作。“五·四”运动时期,董必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他与陈潭秋等人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董必武出席了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他在湖北建立并发展了党的组织。1927年董必武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1934年,年近半百的董必武同志随中央红军踏上了25000里长征的路途,经过一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是中国***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他代表中国解放区参加了联合国制宪会议。建国后,董必武一直担任党和政府的重要职务。曾任国家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1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教员。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886年生,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任教员。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 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16年出狱后再度赴日本。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在上海参加了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教授国文。1920年秋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武汉小组代表。随后建立和发展湖北省的党组织,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湖北民运部部长,湖北省委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领导筹建了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并任湖北省国民党工作委员会主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出版有《董必武选集》、《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董必武诗选》、《董必武年谱》。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原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同志视察圭峰建设时有感而发题诗,"圭峰新会秀,绿化呈奇观",道出了圭峰山清水秀的风采与魅力。
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新会境内的西北部,峰峦起伏,绵亘数十里,东接江门市区,南与会城镇相邻,西接大泽镇,北至杜阮镇。海拔442米。因山形酷似圭璧,故称“圭峰山”相传隋唐时,山上多桂树,又有“桂岭”之名;其顶方圆如台,亦称“玉台山”。远望圭峰,苍翠欲滴;进入圭峰,绿荫如盖,“圭峰叠翠 ”,已成为新会的新八景之首。山中玉台寺为广东四大丛林之一。1989年,被定为省级首批风景名胜区。1997年,国家林业部批复圭峰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面积551平方公里。
1958年,董必武副主席视察新会县,曾专程到崖门视察宋元海战古战场,写下暗示新会要重视保护历史文物的《游崖门》诗:
渔村奇石已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
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
董必武游崖门后沿着银洲湖返航,经过龙子塔时,在船上远望树木葱葱的风山,似凤凰展翅迎人;凤山上高高耸立的龙子塔,似巨龙昂首相招,风景甚佳。董必武诗兴又起,于是赋诗《游崖门返舟中望凤山龙子塔》:
凤山龙子塔,耸立显孤高。
凤展翅迎人,龙昂首相招。
俯数银洲帆,远接崖门潮。
树木郁葱葱,衣被峰岩峣。
工农自作主,山塔秀益饶。
舟行入江门,四望夕阳骄。
随着崖门古战场旅游区开发雏形渐露,崖门古战场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其实,早在1958年,董必武视察新会时,就对崖门古战场甚感兴趣,并亲自到实地游访一番,留有佳句,为人所称颂。当时负责董必武安全保卫兼拍摄任务的苏炎煊,在董必武游访崖门过程中,拍摄了不少珍贵历史照片。时隔几十年,近日,当苏炎煊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翻开这些老照片,为记者讲述了董老访崖门过程中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8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董必武一行六七人,于12月25—29日到达新会进行为期4天的视察。期间,董老对崖门古战场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多次追问宋元崖门海战遗址情况,并于12月27日访崖山国母殿。
据苏炎煊回忆,那时从会城至崖山还没有公路,要是从陆路出发是十分崎岖难走的,经慎重考虑,有人提出取道水路,经当时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同意,最后决定乘坐县委的小电船“银洲湖”号出发,经银洲湖去崖门。
当日上午,董老一行在圭峰招待所早早吃过早餐,由党向民、肖辉、曾发、甘伟光等县领导陪同,乘小车到会城河口,登上“银洲湖”号出发。经过银洲湖时,水面风平浪静。董老透过船窗向外观看,水面帆船点点,水波粼粼,远处海滩上的渔民正忙于布网抓泥鱼,海滩湖面,如诗如画,好一派风光!董老掩不住赞叹之情,主动向党向民提出到船头观赏银洲湖美景。当时董老已是72岁高龄,为保证他的安全,“银洲湖”号放慢了速度,尽量保持船只平稳,保卫人员更是小心翼翼地站在船沿,以防万一。凉风送爽,董老尽情观赏着眼前美景,谈笑风生,心情十分愉悦。
上午10时左右,船到达古井官冲靠岸。由于没有正规的上落码头,船只只好停泊在简陋的乡渡埗头,埗头前有一片泥滩,要架上跷板才能上岸。上岸后,走了一段路才到崖门国母殿。国母殿是奉祀南宋杨太后的。据史称,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攻陷南宋京城临安,杨淑妃带领益王、广王和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从杭州出走,经浙江温州、福州,来到新会崖山,在此一带建立行宫,设草市(经营买卖)建军屋、造兵器船舰,集结20万人,坚决抗击元兵。杨太后的坚贞为后世所敬仰,在其死后,新会后人建“国母殿”纪念她。遗憾的是,上个世纪日军侵华期间,国母殿被毁,能见证宋元海战的,只有一个纪念碑和几块石碑,记录了南宋灭亡史。
董老发现石碑很高兴,并认真研读碑文。由于日久风化,碑文相当模糊,一位随行者低声说:“石碑已没有什么意义了。”董老却兴趣盎然,继续在碑前细看,良久才回过头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我要好好研究一下。”看碑文时,董老原是站着的,入迷时竟不自觉蹲了下来。保卫人员立即奉上随身带上山的轻便折椅,让他坐着细读。不觉间,已是11时多,该午餐了,但董老等兴致不减,继续认真研究碑文。至12时,党向民眼见时间不早,硬着头皮上前劝说董老进午餐,董老却连声说“我不饿”,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午餐期间,董老对碑文仍念念不忘,问记载了陆秀夫背少帝赵昺投海的碑文是否仍然存在。有熟知情况的当时县委领导告诉董老,奇石碑已不在了。董老听了感慨不已,吟了《游崖门》诗:“渔村奇石已无碑,国母官冲旧有祠。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大是大非须要管,华人爱汉耻崇胡。”休息不到半小时,董老终于忍耐不住,自个儿又去研读碑文,直至下午2时多,才依依不舍下山离去。
从崖门回到会城时,已近黄昏。董老、王维周两人进晚餐时,与县委***还谈论崖门国母殿的历史故事。苏炎煊回去的当晚,就把照片冲洗出来,并抄录诗词,于次日上午送到当时的《新会报》,其文及照片刊于1959年1月2日。
B |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反映的是汉元帝时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单干,昭君出塞使北部边疆出现了几十年的和睦安宁,故这里的“胡”为匈奴族。 |
一、二人没有关系。陈云的外孙董巍,陈云与董必武是同事。
二、简介:
1、董巍,男,汉族,北京人,1980年出生, 大学学历,理学学士,中共党员。现任株洲市天元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2、董必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