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马上快2周岁了,正是调皮爱闹的时候,年底二宝又要出生了。
婆婆说她只能帮忙带一个,她想要带大的。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大的要好带一些,而且二宝要是喂母乳的话,肯定是当妈的带着方便。可我不想生了二胎以后还和婆婆住一起,并不是说婆婆不好。而是隔代人思想观念总是会有不同,育儿观念也不同。有时候谁也不赞成谁,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样会容易产生矛盾,发生口角。时间久了必然会影响婆媳关系。
当今社会婆媳关系本就难处,所以我想尽量不住在一起,这样也能减少一些摩擦。婆婆本人比较爱玩,除了做饭做家务,基本上都是去外面玩。现在基本是我在家一边怀孕一边带大宝。但这也减清了我的负担,起码我不用做饭,做家务。而且老公还有一个弟弟正在上初二,婆婆多少还是要放点心思精力在弟弟身上的。
但是把大宝给婆婆带,我带着小宝另住一处,我又不舍得大宝。也不想给大宝造成一种“妈妈生了小宝宝,就不要我了。”这样的想法,这对大宝来说很不公平。
可若是要我同时带着大宝,小宝,又要买菜做饭做家务的话。我觉得我一个人搞不定,大宝特别调皮,不怎么听话。老公又长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一年也就回来个二三次,一次十来天,所以在生活上,或者是带孩子上是帮不上任何忙的。
大宝体质又不好,经常感冒发烧,而且很容易烧高喝退烧药也不管用。基本上都要跑儿童医院才行,儿童医院离着我们住的地方起码有近100公里的路程。
若是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要去医院,我可能还要深更半夜拉着大的拖着小的去医院,最怕是晚上没有车,而且大晚上的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孩子坐车也不安全。
所以我想等二宝生下来之后,把大宝二宝同时带回娘家去,爸爸是在家自己开店的,而且店里不忙,是有时间帮忙看孩子的,妈妈虽说在上班,但是一天也就三四个小时的样子。所以也是有空余时间的。
我想着若是明年大宝可以上幼儿园那就会更轻松一些,爸爸开的店对面就是幼儿园,可以帮忙接送孩子,我可以专心带小宝,而且又每天都可以看见大宝,一举两得。
不知道我这种想法对不对?,各位朋友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宝妈文文是一个二胎妈妈,大宝六岁,二宝三岁,两个孩子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吵架,大人们难免会参与其中,给孩子们拉架,但时间久了她就发现,孩子在打架后,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在公婆家,两个孩子打架了,爷爷奶奶会先把老大说一通,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欺负弟弟呢?你应该做一个好哥哥,给大家树立一个好榜样。每当这时老大就气呼呼地跑远了,老人就安慰二宝,给二宝拿好吃的,给他看动画片。
但截然相反的是,如果两个孩子在姥姥姥爷家吵架了,姥姥和姥姥却明显偏向大宝,他们会对二宝说,这些玩具都是你哥哥之前玩的,你如果想玩的话,要征得人家的同意才行啊,虽然你很小,但是也不能不讲道理呀。此时的二宝本想展开眼泪攻势,但奈何姥姥姥爷根本不搭茬,他们直接去安慰大宝了,把二宝晾在一边,二宝自然也就不敢哭闹了。文文发现自己的爸妈对老大更加偏爱,而公婆对二胎更加偏爱,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反差呢,有一次他跟父母谈起了这个话题,父亲的一番话让他陷入了深思。父亲说,以后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让乐乐让著弟弟,当哥哥的就不可怜吗,弟弟出生之前全家人的爱都是他一个人的,这会儿出来一个弟弟,孩子得多委屈呀,你们也不能一味地偏向小的,也要挂念著大宝。
二胎家庭中,为什么姥姥姥爷对大宝的感情是特别的呢?
1、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意义不一样
大宝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意义自然是不一样的,而作为女儿的第一个孩子,姥姥姥爷自然视若珍宝,其中既有新鲜感,也有隔辈亲的感情,所谓物以稀为贵,孩子更是如此,人们总是对倾注了更多感情的孩子更疼爱,这种习惯可以持续很多年,而作为家里出生的第二个孩子,往往得不到如此的宠爱,对姥姥姥爷来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老大都是最重要的。
2、旁观者清,更能体会大宝的处境
二胎出生了,父母倾注更多的精力照顾更小的孩子,爷爷奶奶也会时常把二宝挂在嘴边,照顾有加(尤其二宝还是盼望已久的孙子时,这种表现就会更明显),他们会同时忽略大宝的感受,而作为旁观者,姥姥姥爷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自然要多疼大宝一些,借此弥补大宝的失落情绪。
3、跟大宝接触的时间最长
有的大宝放了寒暑假,就嚷嚷著要去姥姥家住,而二宝却很少有这种想法,他们更多的时间是跟在父母身边,这也很好理解,父母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没有经验,总是依赖父母,尤其是宝妈,时不时就要让姥姥姥爷照看宝宝,等到生二胎的时候,已经是过来人,驾轻就熟,也不好意思再麻烦父母,他们带老二的时间更多,这也导致了老二跟姥姥姥爷的接触少,自然没有那么亲了。
可以发现,父母生完二胎后,越是忽略大宝的家庭,姥姥姥爷的这种“护犊”心理就会越明显,他们跟大宝的感情非常深厚,也经常会担心大宝受委屈,基于这种原因,他们也会多多地偏疼大宝,不让大宝的地位受到动摇,这其实也在提醒父母们,即使有了二宝,对孩子的爱也不要发生倾斜。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就事论事,不要拉偏架
两个孩子的相处中,难免会有矛盾,吵架或者打起来都是经常的事,如果父母必须参与其中才能解决,那么就要就事论事,查清楚孩子打架的动机和经过,不要只看到结果就下结论,该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不要偏袒,也不要觉得二宝小,就含糊过去,父母有原则,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2、所谓的一碗水端平,要看孩子的反应和体会
很多父母对一碗水端平的理解,就是吃穿用度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份额,但其实,这里的公平,还讲究心理上的满足感,当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得到的爱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也就做到位了,这需要父母经常了解孩子的内心,跟孩子聊天,尤其是大宝,更要时刻做到关注和关心。
3、树立大宝的权威
俗话说老大憨,老二奸,这不是没道理的,老二之所以更圆滑,更能讨好父母,就是父母总是责罚大宝,让老二知道趋利避害,做事只捡著讨好的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苏明成的性格,老大呢,却是费力不讨好,也会被老二骑在头上,处处表现不尊重,家庭的排序乱套了,孩子之间没大没小,老大的地位岌岌可危,心理就更委屈和不舒服了。
4、父母越参与,可能效果会越差
很多小事,孩子之间就可以解决,父母的参与只能越帮越忙,他们急于让父母做法官,稍有不公平,就会不满,父母也感觉很累,孩子也容易不独立,还养成了爱打小报告的习惯,其实,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平时多观察,当父母对打架这件事表现得不敢兴趣,孩子自然就学会了和平共处。所以家有二胎,并不只是添双筷子这么简单,不管是父母还是两边的老人,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孩子一视同仁,这样的家庭,才能让孩子形成正常的相处关系,也才能快乐地成长。
二胎开放之后,二胎家庭所遇到的问题确实非常的明显,就像您上面所提到的,在二宝出生之后,应该如何去保护大宝的感受?
实际上从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就应该想象到或许已经有些晚了,如果在二宝没有出生之前,宝妈就和大宝提前沟通,相信你也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感到忧虑。
当然其实我是说到这些问题,主要还是从我自身,因为我家大宝出生之后,才告诉大宝,确实他当时非常的排斥,甚至不愿意和二宝说话亲近,我们感到非常的担忧。
再出了月子之后多次和大宝交流,两个孩子才慢慢的玩到一起,所以从我自身来说,真的考虑到了大宝的感受,宝妈应该这样做。
1、在准备怀孕之前和大宝一起商量
很多孩子其实非常喜欢妈妈再给自己生下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他们认为这样的组合其实非常的幸福。
所以我们在准备怀孕之前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看看他们是否愿意迎接弟弟妹妹的到来?这样的告知对于孩子来说也有一种心理的准备,等到二宝出生之后也不会显得生分。
2、二宝出生后宝妈千万不能偏心
在二胎家庭之中最忌讳的就是爸爸妈妈对两个孩子态度不同,甚至有一部分宝妈还会对孩子说:“他是弟弟,你要让着他”。
听到这样的话语,虽然表现出来孩子的懂事,但实际上却对孩子内心有一定的伤害。可能在他们心目当中会认为,之前疼爱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复存在了。
长时间如此,就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以及孩子内心状况。
3、让大宝参与到照顾二宝的生活当中
现在老一辈成为带娃主力军,大部分的大宝也会被妈妈送到乡下让老人养,这样的方式虽然减缓了经济压力,但实际上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
二宝生活在父母身边,而大宝只能和爷爷奶奶,这种差别对待确实会让孩子心里不平衡。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让大宝和二宝生活在一起。
等到大宝慢慢长大之后,父母还可以让他参与到二宝的生活当中,没事儿带着二宝玩耍,也增进了亲子关系以及兄弟之间的关系。
我出生在90年代,提倡独生子女的时代,家里人花了3000元的罚款把我留下了,我是老二(女孩),上面还有一个大我三岁的哥哥,从我出生开始,我哥哥便被奶奶抚养,父母的理由是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照顾两个孩子,等我大一些了再把哥哥接过来一起住,(两家间隔500米左右),但是一直没有一起住,一个是哥哥已经离不开奶奶了,再一个就是我和哥哥在一起难免打架,父母被我们打烦了,从小我就被优待,零用钱,吃穿用都比我哥高一等,就连我俩犯错了挨骂我都更轻一些,所以从小被娇惯,直到现在我们都成家了,闲聊时,我哥哥还会调侃说感觉他那会好像是被捡来的,当然现在好了很多。
二 宝出生后,建议可以让大宝参与到二宝的生活日常中来,让他慢慢的融入到照顾二宝的角色中去,但是不要职责,要一点一点的通过绘本和故事了解到二宝也是他最亲最亲的亲人,多关心大宝,不要让他有心里落差,不要因为照顾二宝忽略大宝甚至甩手。
二宝出生后,如何保护大宝的感受?
我把我的经验教顺以及建议分享给大家。
我当年怀二宝的时候是计划生育时代,因为是意外怀孕,等发现的时候已经超过最佳流产期了,只能刮宫。
我以前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就犹豫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生下来。所以怀孕后期就跟大宝分开了,把孩子给她爸爸和奶奶照看。当时女儿3岁多,当时不懂孩子的感受,也没跟她沟通。自己怕居委会强制流产,怕别人举报,
等到二宝出生,儿子身体又不好,我的精力全在儿子身上,虽然住在一起,跟女儿也是疏于沟通,关心,导致现在女儿跟父母有隔阂,跟弟弟也不亲。
现在回想起来,女儿的每一次叛逆,都是为了寻求父母的注意力,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我最悔恨的就是我曾经因为心情烦躁,对女儿又打又骂,虽然最后也好好跟女儿沟通,也道歉,但是因为不知道女儿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所以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悔之晚矣!
下面我用我的经验教训给准备要二宝的宝爸宝妈一点建议:
第一、在备孕阶段,让大宝了解妈妈的肚子里有一个宝宝。
一定要在怀二宝以后,天天跟大宝交流,告诉他妈妈肚子里有宝宝了,是他的弟弟或者妹妹,爸爸妈妈生弟弟妹妹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一个伴儿,一个亲人,这个亲人长大后会跟爸爸妈妈一样爱他,陪伴他。
等妈妈肚子里的宝宝会动的时候,可以让大宝用手触摸,并且跟他说话。
我认识的一对夫妻就做得很好,每晚陪大宝散步,跟他讲家里很快会添一位新成员,询问他的感受,如果大宝有任何情绪,就及时耐心沟通。
第二、在二宝出生以后,让大宝参与照顾二宝。对于大宝的付出,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
这个阶段让大宝参与,一方面可以培养他的爱心耐心,另一方面在大家共同照顾二宝的同时,可以增加家庭凝聚力。
无论大宝做了什么,只要他的初衷是好的,家长就要鼓励、表扬、奖励。切忌嫌弃大宝做得不好。
如果遇到大宝不听话,先别急着发火,要先探寻大宝不听话背后的原因。先安抚,再分析,然后批评。
既然宝爸宝妈决定生养二胎,就要做好思想准备,提前做好大宝的思想工作,对以后的家庭生活的和谐,对两个孩子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保护大宝的感受,是要从准备要二宝开始的,如果是等到二宝出生才去想,就已经晚了。
首先,要提前准备。准备要二宝的时候,要和大宝沟通,告诉他妈妈的肚子里有了一个像他一样可爱的小宝宝,而且,这个小宝宝出生的时候,还会给他带礼物,这个礼物是啥,一定要明确,而且要兑现承诺,在二宝、大宝初次见面的同时,礼物就得出现在大宝面前,这样大宝就会对二宝怀有好感,没有那么多敌意。同时,还可以发动闺蜜、好朋友,在聊天的时候提醒,来看二宝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礼物是要带双份的,而且看二宝之前,最好先送礼物给大宝,并征询大宝的意见,可不可以去看看小宝宝,这样,那个被冷落在一边、躲在楼梯下哭泣的大宝形象就不会出现了。
其次,要理解大宝的感受。我们要站在两个小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你看大宝出生的时候,他可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像个国王一样,独占父母的爱、长辈的爱,享受家里所有的资源,突然出现一个孩子,分走了爸爸妈妈的爱,分走了玩具,他一定会很失落、很怅惘的。而二宝,生下来就没有尝过独占所有爱的宠幸,自然不会紧张、失落,反而是很放松的、很包容的,而他的这些特质也让他获得更多的爱。我们都知道,孩子的需求无非就两个——归属感,以及确认重要性,对于大宝的调皮捣蛋、欺负二宝、撒娇、发脾气,我们要理解、要看到他对于渴望、情绪的积极表达。
大宝一周九个月 二宝二个月 要顾及谁
二宝出生后我感觉最应该照顾大宝多一些,我家情况是我家大宝很喜欢孩子而且喜欢女孩刚好我家二宝也是女孩生下来他就很喜欢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三岁的大宝一直都很乖,二宝出生前,他还很热情地对妈咪告白:妈咪我爱你……妈咪最好了……妈咪我好爱你……。二宝出现后,大宝居然变了,开始莫名其妙地耍赖、发脾气,不开心就大哭或动手打人,搞得爸妈很生气,自己却说不出在气什么。 家里多了二宝,该如何让大宝适应,甚至手足相亲相爱呢? 二宝的出现,带给大宝压力与困惑
现代家庭生的孩子少,再加上还算宽裕的物质生活,以及较现代化的育儿观念,家长多半都在宝宝还在妈咪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花心思、花时间跟宝宝相处。宝宝出生之后,即使爸妈都在上班,但回家之后或是假日的时间,也都会带着孩子到处去玩,或是在家一起玩游戏。另外一种父母则是,因为工作忙碌,虽然能给宝宝不虞匮乏的物质生活,但平常只能送宝宝到托婴中心或是托儿所,比较少花时间陪伴宝宝。无论是哪一种父母,当二宝来临时,大宝都会面临空前的压力。
曾经有爸妈在宝宝一岁左右搬新家,结果发现宝宝在新家显得相当焦躁不安,经常哭泣,连睡觉都不安稳。单单是物理环境上的转换,就会让宝宝如此不安,更别说是二宝出生这种涉及整体生活的人事物全然变化。二宝的出现,大宝首先要面对的是妈咪外型上的改变,接着是身体距离与态度上的改变,最后出现一个新的生命在自已身边。晚上睡觉开始有一个人在旁边哭、经常被吵醒,爸妈陪伴的时间被对方大量占据,玩具也经常被拿走或乱翻、乱咬。更重要的是,妈咪心中的位置,有一半要让出来。可想而知,这个压力超级大!大宝心中的困惑更是无敌多……。
读懂大宝的心,爸妈可以这么做妈咪怎么了?为什么不能再抱抱我?他是谁?妈咪为什么不再像以前一样常常听我说话、陪我玩?为什么以前属于我的奶奶,现在却变成他的奶奶?为什么以前我一生气,妈咪就立刻来关心我,现在却有时候不理我,有时候还会骂我?妈咪是不是不爱我了?
以下,让我们用一个生活片段来了解一下大宝的真实感受。
〈场景一〉乖巧可爱的大宝不见了?大宝拿着幼稚园的图画,兴奋地跑出房间,要跟妈咪分享。讲到一半,二宝突然哭了起来,妈咪说:「大宝,你等一下喔」,然后没有等大宝的回应,就急忙走到二宝身边。妈咪尿布换到一半,突然听到大宝一声大叫,走出去一看,原来是大宝把水杯打翻得到处都是。
15岁到5岁以内的孩子,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思期,也就是说,孩子在理解事物时,多半会过度注意外观,例如:穿裙子的就是女生,有长耳朵的就是兔子。在思考与推理时,也仅仅只能注意单一个面向,例如:同样的水量,孩子会认为「高瘦水杯内的水,比矮胖水杯内的水多」。这是因为孩子只注意到水的高度,而无法同时顾及水的宽度。
因此,在〈场景一〉当中,站在大宝的立场,其实看到的是:自己正说话到一半,妈咪突然说要离开。大宝此时并不容易同时注意到二宝的哭泣声,只感觉到妈咪无论在时间上、注意力上,或是关心度上,都跟以前不一样。于是,大宝用他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方式,把妈咪找回来。
当二宝出现,大宝所能注意到的,是跟以前不一样的事物,例如:自己被关心的时间多寡、玩具的分配、爸妈的表情、爸妈音调的变化等,而无法同时注意到环境中的其他线索,例如难以发现爸妈表情不耐烦的时候,是因为旁边的二宝正在大便或大哭。这时候,焦头烂额的爸妈就会更加感觉烦躁:为什么以前乖巧可爱的大宝不见了?
我们可以想像,单单只有两个人在聊天的时候,可以讲心事,可以不用想太多就说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到对方的表情,双方的互动是很单纯的一来一往,互动的箭头方向只有两个。但是,如果增加一个人,变成是三个人的聊天,事情就复杂多了。「我跟他讲这句话的时候,他会怎么想?」「现在换我说话吗?会不会抢了他想说话的时机?」「现在气氛好像有点尴尬,是不是该说点笑话?」互动的箭头瞬间增加为六个以上。而这种互动的复杂度,对五岁以内的大宝来说,真的是太困难了。
TO DO 我们可以如何帮助大宝呢?首先,要用大宝看世界的方式,速度慢一点,带着他一起观看、一起理解。例如:在〈场景一〉中,妈咪听到二宝的哭声,不是直接跳到问题解决的步骤,而是停下来问大宝「咦?这是什么声音」,帮助大宝从自己的图画分享中,先脱离出来,注意到环境中的其他讯息。等大宝注意到二宝的哭泣时,告诉大宝:「二宝哭得很大声,妈咪听不清楚,妈咪希望能认真听你说。我们先让二宝停下来,你再继续跟妈咪说,你觉得好不好?」通常大宝都会愉快地答应,甚至积极地帮助妈咪处理二宝的状况,因为他知道,妈咪很想听自己继续分享。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场景二〉想办法让爸爸妈咪回到自己身边妈咪看到大宝打翻水杯,心里很生气,觉得「我换尿布已经很忙了,你还在旁边捣蛋」,于是把大宝臭骂一顿,还处罚他到墙角罚站。「二宝来到我们家,妈咪要照顾两个小朋友,是很辛苦的,你要多体谅妈咪一些啊!」大宝一边罚站,妈咪一边在旁边谆谆教诲。
15岁到5岁以内的孩子,只能理解具体、生活中可见的事物,例如:小朋友、杯子等概念,对于抽象词汇或集合名词,顶多是跟生活经验较直接相关的,比较能够懂得,例如:捣蛋、好朋友等。然而,如果是更加抽象的概念,例如:辛苦、体谅等,孩子则是完全无法体会的。因此,妈咪所说的大道理,孩子其实是有听没有懂。
我们来看看,在〈场景二〉当中,大宝看到、听到什么?站在大宝的立场,他发现水杯打破时,立即发生的事,是妈咪回到身边。「妈咪终于回来了」、「妈咪有注意到我了」,于是,打破水杯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够成功地让妈咪回到身边,以后值得常常使用。至于后面所发生的大道理、罚站什么的,大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TO DO 我们要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呢? 首先,爸妈要先把眼光放到「对的事情」上。当大宝用对的做法获取我们目光的时候,就要给予立即、正向、热情的回应,例如:〈场景二〉中,如果大宝也跟着走进房间,甚至帮忙妈咪,妈咪就要记得温暖地回应他,并告诉他:「妈咪很喜欢你这样做,你帮了妈咪很大的忙」,而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然而,如果大宝用了错误的方式,例如:哭闹或把东西弄倒,那么,建议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尽可能不予以回应。例如:在〈场景二〉中妈咪可以先在一旁偷看,看大宝如何处理水杯洒满地的状况,等他自己处理完毕,再现身肯定他(不是现身责备他)。并且,教导大宝下次如果想要妈咪赶快回到身边,怎样的作法比较有用、有效,比较正确、适当,避免不必要的责备,反而让大宝更加证实「爸妈不爱我了」的偏误想法。
另外,有些大宝会表现出「退化行为」,例如:又开始吃奶嘴、用哭闹的方式表达、在地上爬等。有些是因为我们前面说过的不成熟推理想法,以为弟妹之所以倍受疼爱,是因为他所做的动作,所以开始模仿之;而有些则是想用这些行为吸引父母回头像以前一样关心自己。无论原因为何,都鼓励爸妈将眼光放在「对的事情」上,尽可能忽略前述行为,以免这些行为受到错误的关注(即使处罚或责备都是关注喔)。并且,提醒父母,若是发现大宝出现这类行为,更是要在没事的时候,多向他表达爱意或多拥抱。记得,退化,只是过渡时期。
那么,在发现二宝降临时,如何及早帮助大宝明白这个过程呢?如何为他作事前的心理建设呢?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3方法让大宝准备角色的转换其实,目前坊间有许多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以下表格),不但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妈咪怀孕到弟妹出生的过程,也可以帮助孩子做自己角色的转换。其他还可以做的有:
1在得知怀孕初期,就带着大宝认识一些友善的哥哥姊姊,让他累积正向、愉快的被照顾经验,进而开始想仿效这些正向形象,然后问孩子:「我们来当哥哥/姊姊好不好?」并引导他觉察胎儿的细微线索、从胎儿时期开始认识弟妹,也学习如何做个小帮手,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压力小了,自然有更充裕的心力同时关心两个孩子。
2与爸爸沟通,增加大宝与爸爸相处的时间,以及两人在一起的愉快经验,让大宝的注意力焦点逐渐分散到爸爸身上,甚至还可以从男性身上,学习到一些他以前不知道的事物,以及不一样的特质呢!
3鼓励大宝多参加一些同侪聚会,交一些年龄相近的朋友。
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1 小小大姊姊(上谊文化)
2 小宝宝要来了(上谊文化)
3 小菲菲和新弟弟(和英)
4 我是哥哥(人类文化)
5 为什么要多一个宝宝(远流)
6 大姊姊和小妹妹(远流)
7 穿过隧道(远流)
8 分享(天下杂志)
9 分享2:当我们同在一起(天下杂志)
10 世界上最棒的哥哥(小天下)
大宝二宝爱争宠!怎么办? 避免将「长大了」当成是孩子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免将「长大了」当成是孩子的责任,而用要求或嘲笑的口吻说话,例如:你已经长大了,怎么还耍脾气?!这样会让弟妹的出生,成为一种惩罚,让大宝开始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至于二宝呢?其实,二宝初来乍到这个世界,对于自己该被照顾多少?注意多少?是没有概念的。只要把大宝搞定,二宝就会模仿这位性情稳定、个性温和、态度温暖的兄姊,以至于情绪或行为问题都降到最低。
唯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教养手足的核心观念是什么。现代社会鼓励家长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因此孩子最常挂在口中的是「不公平,为什么他……,可是我……」,而家长也为著自己是否有公平、是否偏心伤透脑筋。可以深思的是,真正的公平是否有可能达成?怎样的公平才对孩子最好?也或许可以思考除了公平以外的价值观,例如:长幼有序、尊长扶幼。
若是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就是不可能完全公平,教导给孩子这样的观念:先来后到要尊重,弱小的应该要被保护与被疼爱。无论发生何事都引导弟妹尊重兄姊,什么事都要先问过兄姊,对父母兄姊等长辈讲话态度要尊敬等;遇到争执的时候也引导兄姊要爱护弟妹,遇到危险对弟妹要保护。是否家庭的气氛会从「在意公平与权益」转变为另外一种氛围?
家庭价值的事,是藏在手足争宠后面,值得每位家长好好深思的!
自从小宝出生后,大宝对小宝是又喜欢又嫉妒,嫉妒小宝得到了爸爸妈妈更多的爱。在家里常常出现的场景时,妈妈抱了小宝,大宝也要过去撒娇,要妈妈抱。
爸爸陪大宝在书房学习,小宝也跑过来要爸爸陪,两个人都会吃醋。虽然大宝有时也会给小宝讲睡前故事,也会哄小宝睡觉,但没有耐心。
如果小宝调皮了,不听他的话。大宝就会很粗暴地把小宝推到一边,我们在家里和大宝玩纸牌的时候,小宝过来凑热闹,大宝担心小宝过来会摸纸牌,影响我们玩,就拒弟于国门之外,不让弟弟靠近。小宝就又哭又闹,我和太太就得出手干涉。
但昨天晚上大宝从外面玩了回家,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对小宝特别有耐心,给小宝擦干身上的水,给小宝穿睡衣,态度极其温柔和蔼,一副弟奴的模样。
同时,他对待奶奶说话声音也很客气,不像以往大喊大叫。
更奇怪的是,让他会书房写字,以前就是要磨蹭半天,但今天早上很爽快就到书房写字了。
一切的一切,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后来太太给我解开了谜底,就是她在看《佛陀传》的时候,给大宝念了一段文字,大意是说佛陀要去爱所有的人,这样自己也会觉得快乐,大宝听了说,原来这么简单?他虽然不懂文字,但他明白了帮助人会带来快乐。佛陀传中提及的道理,有如山泉一样渗入人心,哪怕一个仅仅是7岁的孩子。
为爱的传播者,为点燃爱心的太太点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