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玛巴是转世活佛的名称,‘噶玛’是梵语,是‘业’的意思,‘巴’是藏语,是‘所属词’,噶玛巴是行业者的意思。 噶玛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派系转世活佛,是西藏活佛转世制度的开创人。 噶玛巴的法脉传承是从金刚持佛传至印度的蒂罗巴和纳热巴大师,再传至西藏的大翻译师玛尔巴,从玛尔巴传至名闻四海的米拉热巴大师,从米拉热巴传至岗波巴大医师,从医师传给了第一世噶玛巴(1110---1193),一直传到现在的第十七世噶玛巴大师(1985---在世)。 历辈噶玛巴喇嘛对西藏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和巨大的作用,从释迦牟尼佛到西藏的一代女宗师玛吉拉珍都曾预言噶玛巴和宗喀巴为在西藏的观音菩萨之亲身化身,而莲花生大士则预言噶玛巴会转世二十一世。 其中,第三世噶玛巴确立了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第四世噶玛巴是宗喀巴大师的皈依师父和居士导师;第五世噶玛巴是明朝永乐皇帝的导师;第十六是噶玛巴喇嘛是将佛法带进西方的第一人;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乌金*成利多杰诞生在康藏,被预示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精神领袖之一。
这是他的个人决定,他想要去印度找人。
2001年4月27日他在临时驻地印度达兰萨拉附近的上密院会见记者并发表声明:
1999年12月28日,在黑夜笼罩下,我和几位贴身侍从,离开了我在西藏的寺院出走到印度。离开家乡、寺院、僧众、父母、家庭和西藏人民的决定,完全是我个人的决定。没有人告诉我要离开,也没有人叫我来此。
我离开我的家乡是为了弘扬佛法,另一方面是为了接受噶玛噶举传承深奥的灌顶、口传和教授,这些我只能从上一世噶玛巴的弟子得到他们两位都曾被预言是我的老师,目前都住在印度。
扩展资料出走后的社会活动:
2008年5月,法王展开他期待已久的首度西方之旅。法王出访美国,巡视了他位於纽约的北美法座,以及许多在他精神领导之下的佛法中心。除此之外,法王噶玛巴也行遍印度各地,参与他第二故乡的文化和宗教生活。
从赛巴巴(Sai Baba)位於泰米尔纳德(Tamil Nadu)新寺院的落成典礼,到在加尔各达举行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百岁冥诞纪念,秉持著相互尊重和包容的精神,法王会见了许多其他的精神领袖。
此外,法王也是孟买(Mumbai)印度佛教徒的佛教发展协会(Buddha Vikas Sangha)的佛法老师。
西元2009年11月,法王受邀在TED印度大会中发表谈话,成为大会最年轻的一位演说者。西元2010年1月,超过一万两千名观众出席由法王制作并撰写剧本的舞台剧现场演出,法王这出关於密勒日巴大师生平的六幕舞台剧中,结合了传统西藏歌剧和现代剧场的元素。
-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世俗谛指凡夫感受到的事物的外在现象,这种外在现象在未经观察分析的时候,我们认为其中每一个事物都是独立自主存在的实体,但是经过深入观察分析后会发现,所谓的“独立”的“实体”其实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依靠其他事物的组合而显现出来,并没有一个事物是自我独立存在的,如果要找到其独立的“自我”,或者说其“本体”,是根本不可能的,比如云,不做观察的时候我们认为有一种与其他事物都不同的独特事物存在,叫做“云”,但稍做思考,就知道其实云的实质部分是微小的水滴,“云”这个概念只是指特定条件下大量水滴的一种聚集形态,除了这些水滴外,并没有另外存在一个独立的实体:“云”,如果继续探究下去,就会发现我们所认为的实体“水滴”,其实质不过是水分子的聚合体,而水分子不过是氧原子和氢原子的聚合体,而所谓的原子,不过是原子核和电子的聚合体,如此一直找下去,我们始终找不到那个最终的实质,因此可以说云没有本体,水滴也没有本体,,原子也没有本体,乃至于一切事物都没有本体,而是依靠其他事物(缘)聚合而显现出来的影像,因此叫做“缘起显相”。同样的,事物自身的绝对性质也一样不存在,比如上面说的杯子,在不同条件下依其对观察者的意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某种物质是否有毒也取决于不同的使用者,一个人是好是坏也取决于观察者与其的关系,乃至于所有的概念,都是在相对关系或者互相比较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如果认为事物都是独立存在的客体,那么一盘菜一定具有其绝对客观存在之自我属性:要么是好味道,要么是差味道,那么吃菜的任何人都应该感受到其好吃或者不好吃的“自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不同口味的人面前,菜会具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性质,两个潜意识里认为菜有客观“自性”的人,即使是夫妻,很可能也会为此发生争吵,而对于明白菜无“自性”的人来说,却能轻易地接受和理解对方的不同感受。因此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是没有“本体”也没有“自性”的,所以叫做“空性”或者“自性空”,那么相对世俗谛中事物有一种虚幻的缘起显相来说,空性是我们经过分析以后得到的对事物更加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胜义谛。但是胜义谛的空性也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我们通过对于世俗谛的现象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因此,胜义谛本身也是依靠世俗谛而成立的一种相对概念。所以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现象,空就是其本质。如果认为“空”就是“什么也没有”,那么就是一个大错误,因为“依靠世俗谛,才能了知胜义谛”,也就是说依靠“色”才认识其“空”,而“空”也不是别的,就是“色”本身。所以这里要避免将“空性”理解为西方的“虚无主义”哲学而落入消极的人生态度。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事物的“空性”,事物才具有变化的可能性,而且实际上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因为缘起的条件总是不断改变的。坏的事情可能会变为好的事情,因此观察者始终具有改变命运的能动性,好的事物也可能会变成坏的事物,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应执着不放,因为暂时的拥有而心生傲慢,或者因为失去而心生卑怯。最后,这种分析出来的胜义谛其实也并非事物真正的实相,而只能说是一种相似的真实,真正的觉悟在于不需要经过概念化的推理和分析而直接体认到事物的实相,这种实相是超越语言的范畴的,因为一切语言都局限于相对概念的二元对立中,而实相是超越这种二元对立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