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赛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专业制造马口铁的各种包装制品,总公司广州赛邦印铁制罐有限公司,从马口铁贸易,马口铁印刷,打板,制罐,成品外包装等,都可以在本公司一起完成。气雾罐,食品罐,工业罐,等等。外贸出口世界各地,证件齐全,绝对放心。
曹县十大最出名的城市名片都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1、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
曹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是全国食品百强县之一,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最近几年,抓住“突破菏泽”机遇,突出加快发展的主题,突出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主线,实现食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创建具有曹县特色的现代食品加工业新格局。目前主要产品有芦笋罐头、蔬菜罐头、芦笋酒、软包装烧牛肉、鲜牛奶、鸭肉、植物油、等级面粉、酱菜、雪糕、冰淇凌等。巨鑫源食品、中粮大宝、紫山罐头、三鼎食品、王光集团、永明制粉、壮大食品、六和食品、国盛食品等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并在全国同行业占有一定地位,在全省占有绝对优势。
2、中国人力资源第一县
曹县是全国人口大县,据《菏泽市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至2019年末,曹县户籍总人口是1704198人,其中,常住人口14229万人,是菏泽市人口最多的县。曹县全县人才总量达5013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4117人,企业经营人才16903人,农村实用人才4917人,高技能人才1545人。农村劳动力总量(男16-60岁,女16-55岁)为877514人,其中男488356人,女389158人。16-30岁301207人,31-45岁293817人,45岁以上28249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120302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73%;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109966人,占32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558593人,占674%。
3、中国木艺之都
曹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源充沛,天然适合林木生长,据考证,曹县的木制品加工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末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育苗、桐木、杨木、杞条四大基地,是“中国泡桐加工之乡”、“中国杨木加工之乡”、“中国柳编之乡”,全国最大的桐木加工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集散中心,是全国著名的人造板生产基地,2017年被中国林产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木艺之都”,2018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曹县家居产业示范园区。
4、中国芦笋之乡
曹县是中国芦笋之乡,曹县所产的芦笋,具有笋尖不开散,表面光滑,肉质洁白细嫩等特点,是山东菏泽曹县著名的地方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03年曹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芦笋之乡”。曹县全县芦笋面积12万亩,年加工能力15万吨,主要产品有芦笋罐头、保鲜芦笋、芦笋茶、芦笋醋、芦笋汁、芦笋粉、芦笋糖浆、芦笋酒和芦笋保健品等20余种。产品出口美国、德国、荷兰、法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芦笋产业成为曹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2010年,成功举办四届中国(曹县)国际芦笋节。
5、中国柳编之乡
曹县柳编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具有“皮薄、柔韧、洁白、实心、着色力强”等特点,编出的篮子、箩筐、簸箕等农家用具漂亮、耐用,深受人们喜爱,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60年代以前,曹县古营集马庄一带就有种植杞条习惯,至2003年杞条种植专业乡镇增加到5个,杞条面积发展到53333公顷。2004年,曹县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中国柳编之乡”。曹县也成为享誉中外的杞条生产、加工基地。
6、中国戏曲之乡
曹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舞蹈之乡”的美称。曹县戏曲种类颇多,素有戏曲之乡美称,曾先后在境内流行梆子、柳子、弦子、二夹弦、花鼓丁响、皮影戏、京剧、评剧、四平调、豫剧等剧种10余个,涌现出一批戏曲优秀人才和作品。曹县戏曲名人主要有马金凤、崔兰田、国家一级演员王东红、李新花等。
7、中国书画之乡
曹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舞蹈之乡”的美称。全县有书法协会4个,书法爱好者2000余人,其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张剑萍、张树林、侯玉麟、侯西成、娄尚坤、刘照剑、李玉琦、徐广征等8人,出版书法集35部。培养书法人才1000余人。
8、中国举重之乡
马文广是亚洲举重冠军,2001年至今,曾担任国家体育总局举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亚洲举重联合会副主席。
马文辉是举重竞技中心主任马文广的三弟,早年也是举重运动员出身,最好成绩是1988年全国冠军赛的第三名。可以说在当运动员时,他是一个非常普通寻常的选手,而在教练员的岗位上却干得异常出色,而且是一鸣惊人,成绩斐然。
9、中国泡桐加工之乡
曹县是全国最适宜植树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命名的平原绿化达标县、京九绿化示范县、淮太流域造林项目示范县、沙化治理先进县,主要产品有桐木拼板、木制家具、木制工艺品等。2004年,曹县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中国泡桐加工之乡”,2008年,曹县被省经贸委命名为“山东省桐柳制品产业基地”。
10、中国杨木加工之乡
曹县是全国最适宜植树的地区之一,是国家命名的平原绿化达标县、京九绿化示范县、淮太流域造林项目示范县、沙化治理先进县。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85万亩,农田林网176万亩,农桐间作40万亩,杞条8万亩,名特优果园7万亩,林木蓄积量289万立方,林木覆盖率达到288%。年育苗15万亩,年采伐桐木4万立方,速生杨5万立方,年产杞条12万吨,年产果品15亿公斤。2004年6月,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杨木加工之乡”。
百隆纺织,辉煌电力,圣奥化工,雪冠食品,鲁艺木业,六和食品,银香大地乳业,中粮大宝食品,中远毛纺,斯递尔化工。
知名的应该就这么多了吧~
曹县现在发展的很快啊~招商引资方面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呢~
期待着更多大型企业到曹县落户啊~
没有倒闭。永济中粮大宝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下属中粮工业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大宝食品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截止到2023年3月27日还是运营状态,是没有倒闭了的。该公司以罐头食品加工出口为主要业务,拥有罐头食品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生产、国际贸易和物流管理的系统运营能力。
改革开放后,镇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发展较快,近些年镇引进芦笋种植并迅速发展成为镇的支柱产业,形成了芦笋种植加工一条龙,形成了以朱老家大宝芦笋加工厂为基础的产业链。2001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山东省曹县青堌集镇(芦笋)。
曹县青堌集镇位于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是曹县、成武、单县、商丘四县的结合部。目前,全镇农民收入、财政收入70%来自于芦笋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芦笋为轴线,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外联国际市场,内联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一、高点定位 加速膨胀 铸造农业发展的“火车头”
近年来,青堌集镇立足资源,准确定位,努力做大做强芦笋生产和加工产业。瞄准一流,高点起步,加速龙头企业的膨胀,突出培植壮大中粮大宝、盛丰、桑克斯、盛庆、当家人五大龙头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共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0多人,工人月收入平均500元以上。企业规模扩大后,随着收购能力的提高,芦笋价格趋于平稳。近年来,最低混级笋保持在每斤17元以上,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增收1亿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目前全镇已形成了6万亩芦笋基地,涵盖57个行政村,其中800亩以上的专业村42个,5亩以上的生产大户3200多户。同时又带动了优质杂果、一般性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全镇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到7万多亩。
二、遵循国际规则 推行标准化生产 打造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关税壁垒逐步取消,但“绿色壁垒”、“技术壁垒”日趋森严,只有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实施标准化生产,才能赢得产品出口主动权,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青堌集镇从基础工作抓起,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山东省芦笋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制订了《无公害芦笋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标准》,将农民传统的种植习惯和管理方式置于严格的规章制度之下。在品种改良上,针对大多芦笋品种普遍老化,品级低,质量差的实际,组织专门人员到临沂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学习考察,引进最优质的芦笋新品种,并大面积进行推广种植,良种覆盖率已达96%以上。在生产管理上,实施了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证蔬菜生产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一减双保”工程,通过广泛发放《生产无公害芦笋、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明白纸》,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与此同时,当地还多次聘请省芦笋研究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讲座,向农民传授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
青堌集镇引入国际通行规则,建立标准化加工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青堌集镇芦笋基地陆续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验收,芦笋加工企业均通过了IS09000认证、HACCP体系认证、国际食品标准IFS认证。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完全达到国际化标准,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企业按照出口国的质量和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包装,形成的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国外超市。盛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乡村树”自主出口系列产品,不经过出口贸易商、进口商、佣金商,直接供往法国家乐福、欧尚,美国沃尔玛和德国麦德隆等国际超市,重点市场欧洲的前十大超市已成功打入9家。
与此同时,该镇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生产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和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需要,公司生产品种达20多个,在欧美市场上供不应求。在生产旺季,公司每天都有专门集装箱外运,实现了厂内装箱,海关免检,直接装船出口。
三、政府搭台 双向扶持 构建企业和农户的“连心桥”
搭建发展平台,构筑战略载体。要提升产业档次,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就必须通过产业园这一核心来带动,没有产业园的先行,单单依靠资源和招商为动力,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产业的升级。基于此,当地政府充分利用地处105国道、德商公路、350省道交汇点和毗邻德商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以及成方连片的一般农田优势,建设芦笋种植园区。将园区功能区划分为优质芦笋栽培、高附加值产品加工、科研培训和商贸物流4个区域,计划总投资9亿元。优质芦笋栽培区培育发展标准化芦笋基地3000亩;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区可以入驻企业27家,引进国际一流的食品加工设备。
16万平方米的科研培训区建设科研培训中心一处,用于开发研制芦笋保健食品、芦笋制药、芦笋啤酒等芦笋深加工终端产品;商贸物流区将立足于青堌集周边乡镇种植芦笋20万亩的优势,建设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华东芦笋交易大市场一处。通过项目的逐步实施,把芦笋产业园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芦笋标准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区。
开展优质服务,帮助农民增收。在技术上,常年聘请中国芦笋研究中心的3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在资金上,想尽千方百计,从各方融资,给农户以扶持。
健全市场网络,扶持企业增效。通过引导企业、行政村和农民联合,沿105国道、聊商公路、350省道、闫青公路设立固定收购点37处,农民自发形成的分散收购点达130余处,形成了完整的芦笋收购网络,保证了企业生产的需要。
建立芦笋协会,提供组织保障。为了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生产经营中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局限性带来的损失,镇专门成立了芦笋产业化办公室,建立了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流通大户等组成的芦笋企业协会,制定了行业法规,加强联合,统一内调,在农资、技术等方面搞好了合作。同时,芦笋协会积极协调银信、税务、工商等部门为企业和农户搞好服务,从而,优化了芦笋产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拉长本地芦笋产业链条,发展壮大芦笋特色板块经济。
永 济 市 简 介
基本情况
永济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22106平方公里,全市辖7镇3个街道,人口43万。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经济发展
围绕建设山西南部的绿色食品基地和园林式工贸旅游城市两大目标,永济市大力实施富民强市两大工程,按照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商贸活市、旅游造市、科教兴市、城建拉动、公路带动、电力先行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五大进程,使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截止2003年底,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37亿元,同比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17216亿元,同比降低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7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2727元,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587亿元,同比增长5281%。
农 业
近年来,永济非常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紧紧抓住全市五大龙头企业,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一是以忠民集团、强盛集团、晋美油脂有限公司三大企业为依托的棉花系列产品加工,带动了全市棉花种植业发展。其中忠民集团总资产达38亿元,年可加工各种油脂原料55万吨,籽棉8万吨,生产食用油8万吨,粕30万吨,锯齿棉30万吨,实现利税3800万元,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二是以粟海集团为依托的肉鸡系列产品加工,带动了全市肉鸡饲养业发展。该企业年可加工肉鸡2500万只,生产各种饲料13万吨,带动了周边20余个县(市、区)80余个乡镇3000多个农户从事肉鸡饲养,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肉鸡饲养、加工、出口一体化龙头企业,2001年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三是以十二大芦笋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芦笋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50%以上,每年为农民提供收入8000万元,加工旺季可解决农村劳动力3万余人从事芦笋加工生产。四是以鹳雀楼乳业和超人奶业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全市奶牛养殖业发展。五是以东风牧草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牧草工业,带动全市牧草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忠民集团、粟海集团两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强盛集团、晋美油脂、中粮大宝、厦门国贸、华鑫五大省级龙头企业。受龙头企业的拉动,永济市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日益得到优化,全市棉花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芦笋采笋面积85万亩,经济林面积16万亩,蔬菜面积4万亩,奶牛1200头,饲养肉鸡300万只,养殖水面12万亩,是全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
工 业
永济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2家,市管以上企业8家,三资企业6家,其它企业265家。依托农、电、铝、铁、药、纺、印、酒、化、材“十大潜力产品”,电力开发、电机制造、铝铁深加工、纺织印染、化工、制药、油脂加工、肉鸡加工、芦笋加工和乳制品加工“十大企业集团”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政府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工业园区带动战略、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带动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民营企业带动战略“六大战略”,围绕“三电”抓服务,围绕五园抓招商,围绕十大潜力产品跑项目,围绕三十个重点服务企业抓税源,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康意制药扩建项目、彩佳印染染整生产线等1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勤德诚纺织生产线、关铝集团12万吨碳素项目等10个项目将于2004年竣工,新入工业园区企业9家,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旅 游
永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文化遗址、宝寺名刹、名人故里、山川名胜多达140余处,是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的龙头。依托资源优势,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旅游开发优惠政策,形成了以鹳雀楼为龙头的西线人文景观旅游区和以五老峰为龙头的东线自然景观旅游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鹳雀楼于2002年9月实现主楼竣工开放;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五老峰开发四年,一期工程目前全面完成;唐开元大铁牛提升保护工程、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避暑胜地王官峪、绝代佳人杨贵妃故里、神医扁鹊庙等一批旅游景点都得到很好开发。世界情侣月已经举办了六届、五老峰登山节举办了两届。受旅游产业的拉动,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全市拥有5家旅行社、7家星级宾馆酒店、15家大型超市商场,旅游城市功能日益健全。
城市建设
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的“五创建”目标,永济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占地80亩的樱花园建成对市民开放;市府西街开发道路工程全面竣工;河东大道主车道竣工通车;西厢路中段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名吃步行街竣工对外营业;300亩生态公园、果蔬批发市场、工业园区道路正在建设中;舜都市场、名品步行街、城市污水及资源化工程建设成功,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增强了城市现代化气息,合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市空气质量连年居于全省第一。
电话区号是035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