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会,你会愿意回到人生的哪个阶段?
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童年。
“童年无忧无虑,多好玩呀。”
可是童年真的没有烦恼吗?
爸妈总是说:什么都不用你干,你就好好读书就成。
可是“好好读书”这项爸妈觉得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就成了一部分小孩最痛苦的事情。
在百度贴吧的“厌学吧“里,在新浪微博的”我不想上学“的话题讨论里,我们认为”无忧无虑”的小朋友们,尽情地表达出了: 对学校生活的厌恶,难受,和不知所措。
11岁的小丽并不知道她在经历什么
“低头就想哭,浑身不舒服,只盼着回家,哪怕回家没有网络没有人,在自己床上躺着真的是最安心的事。
不知道是叫厌学还是怎么样,但我一步都不想跨出家门。爸妈着急,我好像也没有那么着急。”
小明在贴吧中记录他的感受
“我今年初一,从小到大就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现在感觉每天一坐到教室就心烦,说不出来哪里烦。去了也听不懂,坐到里面很难受。
数学英语太差,其他还好,数学也花钱去补了,根本不行,欠太多账。小学都没好好学,而且一直也抗拒数学。
现在每次考试都倒数第一,每天都在想着自杀,这种悲伤心痛的情绪没有丝毫减弱,持续了一个月多了。 想有个人能一起走或者讨论如何才能万无一失并且尽量减少痛的方式。
其实我有很多想说的,我也想好好活着,但是现实好残酷,我只能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尽量免受外界伤害,现在我只想找个方法可以快乐安详的离去。”
13岁的小强想问问网友,他该怎么办?
“我从六年级开始就不想学了,待在学校感到压抑,心情总是不好,不想听课每天都在跟父母抱怨,然后下学期打算在家休学一学期。
在家里我感觉又完全恢复了,只是还是不想学习,我迷上了手机,天天玩手游, 也不觉得愧疚,觉得读书没有意思,对将来考大学也没有期望。
有时候会想解脱,甚至有次我在网上约死,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要是再去读书,我肯定又想解脱。”
而我们却很难想象到在这个“吃饱喝足穿暖全家人哄着”的时代,小朋友们会这样看待学习。
有些小孩比较幸运,爸妈开始关注他们的厌学情绪。 开始来简单心理互动区留言:
张女士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但她对她的孩子的情绪也很困扰
“我儿子今年刚上初一,在我们当地的重点初中的重点班。这几天突然厌学,天天不写作业,抄作业,想要退学。
说我和他爸小学逼他太紧,他学伤了,厌烦了,让他学习他就烦躁不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先生从事金融行业,经济宽裕,但依旧遇不到合适的咨询师
“我家男孩今年11岁,9岁开始有厌学情绪,动不动请假不去学校,到暑假过后严重到很少去学校,每次一到上学时间就退缩,昨天推今天,今天推明天。
说实话作为家长的我们已经精疲力尽,已经绝望,现在真的已经没有耐心了,想要彻底放弃又感觉很可惜,到底孩子怎么走到了现在?是不是我们真的要放弃了?一个绝望的家长有谁能理解?”
黎女士在简单心理留言互动区求助
“我的女儿今天起就不想上学了怎么办啊?今年上初一,不知道是不是谈恋爱了,两次月考都是班里倒数第一,老师批评影响自尊心但是又不学,恶性循环。
昨天回家作业也不写了说今天起就不上学了,怎么劝也没用,怎么办啊?”
一个二宝妈妈为大宝读书“心力交瘁”
“初一孩子厌学在家已经二十天了,他说学习太紧张,也没朋友和他玩。本来今天说好去新学校,可他却再次焦虑了,还是没准备好上学。
我每天都在期待孩子能早日重返学校,可不能再耽误了。”
为保护隐私,以上家长与孩子皆为化名
总体上来讲,大多数孩子还是喜欢去上学的。尽管他们可能不是每一天都非常开心。
但我们也可以从孩子们的自述和家长的困恼中看到:对于一部分的孩子,上学是一件令他们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他们可能会抱怨头疼、胃疼、用各种方法躲避上学,这让许多家长不知所措,也是许多老师、教育机构从业者、儿童青少年心理工作者经常遇到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反感、甚至讨厌去学校呢?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厌学有比较明显的应激性事件,比如在学校被霸凌、同学关系难以相处、或者搬家、家中遇到各类变故等等。从一些真实的案例中我们发现,无论孩子遇到了哪种刺激性事件,如果孩子在遇到应激性事件后,回到家待一段时间,那么想让孩子重新适应校园生活,会变得更加困难。
有研究表明,厌学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关,例如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等等。对于家长和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首先要意识到的就是:当孩子厌学时,孩子害怕的不是上学这件事,而是一切会与上学联系起来的紧张想法或不愉快经历。
厌学的原因
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调查指出,孩子不愿意去上学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逃避不良情绪和负性事件
如果校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一想到要去上学,孩子就会联想到会让自己感到焦虑、紧张、抑郁、低落等等不良情绪的场景(大概就和成年人不想去上班类似!),这时也要考虑孩子在学校是否遇到了被霸凌、被排挤或其他压力性事件,这些负性事件会极大程度上导致孩子对上学产生抵触心理。
2回避社交和公众评价
有的孩子不想去上学可能是因为对于社交这件事情产生焦虑。孩子害怕也担心如何与同学相处,不想参与小组活动和小组讨论等等社交活动。孩子担心自己的学业成绩,担心别人对自己产生评价,担心在课堂上会点名等等一切需要在集体面前展示自我的场景。
孩子们对于父母的关爱永远是渴望的,就像有的孩子会通过装病来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一样,有的孩子会通过表现的不想去上学的一系列烦躁、分离焦虑等等方式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
4不去上学可以获得某种“奖励”
不上学的孩子,为什么不良情绪的症状都消失了?孩子们脱离了压力环境,在家里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不上学=在家玩游戏、看电视,孩子可以从不上学这件事中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除了以上的4种可能原因,还有2个不能忽视的客观因素需要纳入考量:精神障碍和家庭因素。
精神障碍
年幼的孩子可能有分离焦虑症。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离开父母时会感到害怕和恐惧。这种害怕不仅仅是发生在孩子去上学的时候,也有可能发生在孩子需要和父母分开的任何场合中。
有的孩子可能会有惊恐障碍,惊恐发作时孩子会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或者恶心。小朋友可能很难用语言去描述这些身体症状,在大人看起来孩子们只是在乱发脾气。这种惊恐发作可能与学校有关,因此被称为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如果孩子的确受这类恐惧症困扰,自然而然地会害怕去上学。
家庭问题
孩子厌学需要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家庭问题可能是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一部分。
如果家中父母的相处并不协调,产生争吵、肢体打斗等等,这会让孩子更想留在家里。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对吧?这是因为目睹过类似事件的孩子会担心,一旦他们离开了家里,一些亲人会受到伤害。如果家里有人生了重病,孩子同样也会对离开家感到矛盾。
家庭是一个整体,相互作用,更多时候,家庭的互动风格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在一个大家庭中,家人之前的关系过于紧密会容易让孩子产生过度依赖和与他人的互动隔离,孩子通常不愿意离开家人去上学。
如果孩子不愿意去上学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学校生活对于孩子自然健康的发展,以及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适应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不愿意去上学的时间越长,频次越高,不仅未来更有可能出其他类型的回避和拒绝,而且会衍生因为厌学带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例如自尊心下降、缺乏自我效能感以及否定自我价值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要积极、合理地对待这个孩子的厌学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小孩贪玩,不爱读书,不喜欢学校。
1专业的心理评估
为了排除孩子的厌学是由切实的心理障碍或者生理原因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前往专业的医院或者机构为孩子做一个系统专业的评估。
2儿童心理治疗
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使用各类咨询技巧来帮助孩子慢慢减轻对于上学的恐惧,帮助孩子重返学校,参与日常的社交。咨询师可能采用的方法包括:放松技巧,通过冥想来减轻焦虑;认知行为疗法,纠正孩子对于学校、家人或者同龄人的不合理想法;还有一些社交技能培训和帮助孩子处理在学校中或家庭中遇到的创伤等的。当然,这些治疗方式若能得到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配合会更有帮助。
3家庭治疗
如果家庭内部发生了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与孩子的厌学情况有关,那么家庭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治疗中,家庭被当做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治疗可以帮助整个家庭调整和改变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
儿童和成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若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有针对性的与儿童工作,需要额外专业的培训。
以下是广告时间:
如果你感兴趣想更多学习与儿童青少年开展心理工作的技能,可以参与美国国际心理治疗研究院(IPI)简单心理Uni推出的美国学院制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分析训练2年项目,今年6月开课,来自IPI全美大咖师资每周将直接为你讲课、讨论和督导,与你一起学习和工作,你将直接收获最全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知识技能。
2年的系统学习,共覆盖近300小时的沉浸式训练,包含:
60+周基础理论授课(网络实时教学)
60+周专业资深督导(网络实时教学)
10天 地面工作坊
项目的主讲教授包括美国IPI的创始人David博士和Jill博士,他们的著作《客体关系入门》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推荐教材。你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与精神分析学界大咖交流。
两年的培训,都学些什么?
两年的系统培训将分为6大模块,在第一模块,将着重介绍面对不同的儿童青少年群体,相对应的心理治疗理论方法,为大家打好深入实务的专业理论基础。
基础篇
第一模块: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概论
理论&实践
结合篇
第二模块: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实践技术
第三模块:儿童精神分析理论
第四模块: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精进篇、特殊儿童和特殊议题
第五模块: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理学
第六模块: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特殊议题
学完会颁发毕业证书吗?
学员完成2年的培养项目,顺利毕业后,将会获得由国际心理治疗研究院(IPI)颁发的毕业证书。
IPI的该训练项目被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和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所认可,受训时长可以用来申请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
※IPI的继续教育学分暂时不适用于美国新泽西州社工委员会,课程参与者须核实IPI继续教育学分是否被所在地的注册委员会所接受
本项目开放招生中,2020年6月开课
仅剩13个名额
国际超强师资团队不容错过!
亲子阅读现在已经被大部分父母所熟知,并且很多父母经常甚至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正因为现代父母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才会把亲子阅读纳入繁忙的生活中。虽然大部分父母已经知道阅读很重要,也知道亲子阅读对孩子好,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父母应该是停留在知道阶段,而不是了解,深层次的了解更谈不上。其实亲子阅读没有多么高深,只要做到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和坚信阅读的力量就可以了。
我家俩娃的亲子阅读概括
我和大宝从他8个月开始进行亲子阅读,每天雷打不动的坚持着,也许叫坚持不太合适,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大人和孩子都很喜欢做这个事情,和大宝的亲子阅读进行了快6年。现在有了二宝,从他3个月开始进行亲子阅读,大部分时间是喂奶之后躺在床上读儿歌,抱着哄睡时读唐诗,4个月开始用识字卡代替黑白卡片认字。观察到二宝都很喜欢。
01
为什么亲子阅读越早越好
养过娃的人都知道,孩子越大越有自己的想法,让几个月大的宝宝读书是件容易的事,而让一个从来没有阅读习惯的6岁孩子读书就需要多方面引导下功夫。在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引入亲子阅读几乎不用费多少心力,只要知道基本的选书方法和亲子阅读方法,再加上坚持行动就可以了,孩子自然而然的会养成阅读习惯。
心理学和教育学经典书籍普遍提到人的童年经历对整个人生产生模式化影响。什么叫模式化影响呢?就是生命最开始养成的各种习惯模式,将来不容易改变,对一生都有深远影响。亲子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爱上阅读,有一天可以独立阅读,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在生命早期养成较容易,并且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更发达。
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做的事情很有限,甚至还不会用手拿东西还不会做,这时候给宝宝读书听可以充实宝宝的生活。不像大一些的孩子空闲时间有限,被作业、动画片和手机 游戏 占用大部分时间。给小宝宝读书听,宝宝们会表现的很欢喜,认为是大人在和自己玩。所以,亲子阅读应尽早开始。
02
亲子阅读中最重要的三件事
如果您对亲子阅读还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是新手父母,可以试试简单原则。心中只牢记三件事,亲子阅读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其他的的方法和技巧先放一放。这三件事是坚持(约等于每天)、家中藏书、以身作则。
牢记三件“大事”,其他的技巧先不管
这是对新手父母讲的,还对亲子阅读感到陌生,不太了解,看了几篇文章,学了很多技巧,还是一头雾水,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做减法,把重要的三件事做好,其他的技巧放一放。把三件“大事”做好,亲子阅读将会很大几率一帆风顺,孩子会爱上阅读。
①坚持
陪孩子读书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很多方法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也不必强求自己按照别人家的模式照搬。如果非要找出亲子阅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么我认为坚持是最重要的。没有坚持就不会有复利效应,不坚持一切都是蜻蜓点水,不会对孩子产生多大影响。
坚持是所有好习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唯有坚持才可成事。巴菲特最推崇的复利效应,是坚持的结果。每天为孩子读书会产生复利效应,每天做相同的简单的事,某一天会突然发现孩子已经读到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在将来的某一天发现孩子学习如此轻松,高考时实力尽显,这就是每天读书产生的复利效应。每天拿出时间给孩子读书,将来会出其不意的给父母和孩子一个惊喜。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说过,阅读的孩子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总之,坚持才会出现奇迹。
②家中藏书
家中藏书是给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孩子身处某种环境时会自动获取成长的材料,可以理解为生命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是孩子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原动力,只要外部环境有可取之处,孩子就会自己获取环境中的有用材料,用作自身的成长。
家中藏书是创造了一个智慧的环境,孩子身处其中,很大几率会从书中获取养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只待某个时间点孩子因为某个事情或者某种心情驱使下,爱上阅读爱上获取智慧的快速方法。如果家中有父母引导和榜样,孩子爱上阅读的时间点会来的更快。
家中藏书的量一定不能少,这个没有真理性的标准,我们可以大约判断家中藏多少本书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国外有研究表明,家中藏书500本以上的孩子成绩明显好一个档次。我自己的经验是,买1000本书孩子会熟读700本左右,买100本书孩子会读70本左右。我家大宝读书情况基本是这样,我给大宝买了1100本绘本和其他童书,75%都读过了,有50%的绘本反复读了100多遍,有15%读过好几遍,10%只读过一遍。由此可见,家中藏书越多孩子会读更多的书。假如我家只有50本书,孩子再怎么多读也不会太多。(我家大宝的读书是亲子阅读,我读孩子听)
③以身作则
孩子的习惯和行为是父母习惯和行为的克隆版。再多的说教都不如榜样的力量。父母双方或一方有阅读习惯,只要稍加引导,孩子多半会继承父母这种阅读习惯。想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只要小时候给孩子读书,父母自己经常看书,就成功了一多半。
以身作则还有一个好处,父母自己有阅读习惯,一定比没有阅读习惯的父母更会给孩子选书,更有能力带领孩子进行阅读 探索 。
观察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发现,他(她)们时刻都在模仿,模仿大人伸舌头、动手指、摆动身体等等。稍大些的孩子模仿大人行为不再这么明显,其实模仿时刻都在进行。家长经常手捧一本书,孩子很可能有模有样的学起来。
03
亲子阅读如何选书
①给0-1岁宝宝选书
给刚出生的小宝宝选择阅读材料有一个大致的顺序,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按照这个顺序来,新手父母就不用再绞尽脑汁了。这个顺序是黑白卡→撕不烂响纸书(布书)→简单的大画面彩色绘本。
黑白卡可以锻炼宝宝的视觉。除了用黑白卡,还可以用黑白识字卡。汉字“一”、“二”、“水”、“大”、“中”、“人”等,这些简单的汉字可以当做黑白卡给宝宝读。既可以丰富图形内容,又可以做识字启蒙。宝宝不会说话时也可以识字,等将来“一点即通”,这些经历都会有印象。白居易6个月开始识字,对智慧有促进作用。所以可以大胆的给小婴儿看识字黑白卡,一切是在宝宝感觉欢喜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给1-2岁宝宝选书
如果宝宝1岁前没有看过黑白卡,不必“补课”。适龄的书籍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给1-2岁的宝宝选择阅读材料可以是儿歌画报和大画面绘本,同时有古诗词的朗读和识字卡。说明一下,给小宝宝看识字卡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丰富阅读材料和为了将来能喜爱汉字,一切都是为了独立阅读做铺垫,识字的作用是为了阅读。千万不要功利性的逼迫宝宝识字,那样很可能会抹杀学习兴趣。
儿歌、古诗词朗朗上口,多数宝宝喜欢听爸爸妈妈读。绘本选择经典的得过奖的最好,尽量不要从地摊和超市买那种5元2本之类的书,因为这些地方基本没有经典绘本,内容质量不高。花同样的时间,不如选择内容有智慧的书籍。得过大奖的儿童绘本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内容逻辑性强,这类绘本相当于幼儿版的名著。
③给2-3岁宝宝选书
以中英文绘本为主,再加入一些唐诗宋词的朗读即可。如果家长不能读英文绘本,那就只读读中文的吧,英文的启蒙只能用电子产品了,也是不错的,不必追求完美。给2-3岁宝宝的绘本最好是选择得过奖的经典绘本,画面不需要太精细,鲜艳的大是这个年龄的宝宝所喜爱的。
这个年龄的男宝宝很可能喜欢与车和机械有关的绘本,女宝宝很可能喜欢与人物有关的绘本。男女宝宝都可能会喜欢与动物、吃喝拉撒等有关的绘本。总之,这个年龄的宝宝喜欢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绘本,因为理解力有限,阅读生活中经历过的事物更符合此阶段的宝宝心理。
④给3-6岁的孩子选书
此阶段孩子已经有很多想法,也已经对各种电子产品很熟悉,电子产品在生活中占用了孩子不少时间。给此阶段还没有亲子阅读习惯的孩子选书,不能只考虑是不是得过奖的经典图书了,而要投其所好。孩子越大越得投其所好,比如宝宝这段时间喜欢恐龙,那么买与恐龙有关的绘本更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如果孩子喜欢玩电子 游戏 ,买套 游戏 攻略书,孩子可能会读上几十遍。已经有固定阅读习惯的孩子,可能不买 游戏 攻略书更好一些,不然 游戏 兴趣更浓。结合自己家具体的情况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给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幼儿园大班孩子选书,不要用“学习”类的图书开始亲子阅读,比如学识字、拼音、数学或者说教好习惯类图书,这类书孩子喜欢的话当然可以读,如果孩子反感,尽量不用这类书培养阅读习惯。家长可以放心,从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经过几年的习惯养成,在书堆里“摸爬滚打”几年,自然会读到经典有营养的好书,阅读者最后都会读有深度有营养的好书,只是时间问题,慢慢等待即可。
04
亲子阅读是“讲”还是“读”
“讲”的意思是不按照书面语,而是由家长用大白话讲出来或者叫翻译出来。比如怕幼小的孩子听不懂“犹豫不决”,而说“很长时间不能做出决定”,这就是讲。
“读”的意思是照着书一字不改的读出来。
“讲”还是“读”没有标准答案,我讲一点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供大家参考。我一直认为读更好,并且从孩子8个月开始给他读书,一直到现在快6岁,全部是照着书一字不改的读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呢?我认为可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并且不会讲好几次都讲的不一样,而且照着书读更简单,只要认识字的父母都能做到,而讲就不是所有人能讲到好处了。讲书很累,需要动脑筋,不是懒而不愿意动脑,而是亲子阅读需要长年累月的进行,“工程量”浩大,给孩子读书最少3年,最多可能6-8年,也可能更久,必须找一种简单能持续的方法进行亲子阅读,所以我选择了给孩子读书而不是讲书。
照着书读还有一个好处,不会把书讲“跑调”,很多书有隐喻,不太好恰到好处的用大白话讲出来。用书面语读出来,孩子和大人都明白,乱讲一通是画蛇添足。总之,照书面语读出来最好。
05
每天哪段时间陪孩子读书好?
答案是哪段时间都好。如果非要比较,那么家长有时间,孩子有有兴趣的时间最好。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1岁多的宝宝没有安静坐着的时候,总在活动,那么仔细观察哪段时间宝宝可以固定在座位或者床上,就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宝宝对书的兴趣。我的观察是宝宝在餐椅、床上躺着、蹲马桶时最安静。
06
每天亲子阅读的时间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中统计了父母为孩子读书的实际时间,真实情况有可能比书中统计的时间更少,也就是说大部分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的时间少于半小时。如果您能把亲子阅读的时间延长到半小时就超过了80%的进行亲子阅读的父母。作者本人每天给孩子读书的时间大约是2个多小时(学龄前)。
《吓跑大灰狼》是一本儿童绘本,主要讲述了把大灰狼吓跑的多种办法,引导孩子面对看似强大对手时可以变得勇敢,可以有很多办法解决问题。书的最后两页是写给父母的几条亲子阅读建议,其中提到每天陪孩子读书15~30分钟即可。
我自己的经验是给幼小的宝宝读绘本15分钟还可以,给4岁以上的孩子读绘本15分钟经常不够用,最好是20分钟以上,最多无上限。我家大宝3岁以前每天平均15-2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3-6岁平均每天1小时左右的亲子阅读时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时间,大约是20分钟以上比较好。
07
怎样容易坚持亲子阅读?
父母只要对阅读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就更容易坚持下去。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到“大量阅读的孩子是被魔仗点中的孩子”。巴菲特的搭档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增加自己的认识深度,可以看看《朗读手册》和名人传记,都能找到给孩子坚持读书的动力。
掌握亲子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后,剩下的事只有坚持了,坚持给孩子读书,等待成果的收获,也许十年八年才能看到成果,请耐心等待,为孩子读书一定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对孩子成长大有好处。
08
总结
本文说明了亲子阅读已经非常普及,指出亲子阅读越早越好,可以从宝宝3个月开始。亲子阅读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坚持、家中藏书和以身作则。分别列出了给不同年龄段宝宝的选书方法,大致是给幼小的宝宝选择经典绘本,给还没有阅读习惯的3岁以上孩子选择感兴趣的主题绘本。亲子阅读是一项“浩瀚工程”,照着书读更简单更适合长年累月进行。还说明了每天哪段时间读书都很好,并且每天读20分钟以上最好。掌握这些注意事项和方法后,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静待花开,支持自己坚持下去主要靠对亲子阅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二宝现在刚三个月,现在纯母乳喂养,我的经验和以往的学习,可能有供新手父母参考的价值,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出,咱们一同探讨,在 育儿 的道路上一起精进!
孩子的阅读是很多家长都关注的问题,有个爱读书的孩子,家长感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家大宝就是一枚爱读书的宝贝,我也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深深感到骄傲。我家大宝现在四年级,对于大宝的阅读培养和过度,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做好过度。孩子幼儿时期都是以绘本为主,我们都知道绘本都是字数很少,画面生动形象,孩子也喜欢看。但是上了小学,就要有一个过度了,这时候的孩子已经识字懂拼音了,所以要过渡到有拼音的书籍。
其次,选择书籍。我是先选择四大名著的拼音版,里面也有生动的,孩子也喜欢读。还可以选择一些童话故事,拼音配以图画,也很吸引孩子的阅读欲望,而且这时候的孩子对于故事还是很有兴趣的。当然要随着孩子的兴趣选择,家长不要限制。
再次,家长陪伴。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家长的陪伴有一定的关键作用。有爱读书的家长,孩子也一定喜欢读书,所以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要从自身开始。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大大增进和孩子的感情,也使阅读变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毛姆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爱阅读的孩子,对他以后的成长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地总结了几点,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件小事,仅仅这几个方面还远远不够,希望家长们在平时对子女的教育上多用心多观察。我相信,有了我们的努力和坚持,孩子肯定会很优秀的。家庭是小朋友的避风港,家庭更多应当提供的,是一个休息的地方,让小朋友养足精神,每天信心满满的上学校。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移民过来将近两个多月,先是惊叹于加拿大空气,环境质量之好,也稍微体验到了国外和国内不一样的氛围。
生活差不多安定下来以后,我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多伦多的排名前十公立小学。
从外观上看上去和国内的小学差别很大,这里的学校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正经的大门,如果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真的察觉不出这会是一所学校呢。
孩子们上课时间是早上9点到下午3点,含1小时午休。若9点前或下午3点后家里没人带,可以报名学前、学后班,有充足的师资来看管孩子们(通常是1个老师带6个学生)。
在学校里,美好的一天都是从大家围坐互相问好,分享趣事开始的。每一个上午和下午也都会安排足够的运动时间,让孩子们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健康地成长。除了规定的课程外,学校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型的讲座,涉及健康、动物、科学、演讲等多个领域。
更令孩子们兴奋的是,学校经常组织课外活动,比如训练冰球、驾驶卡丁车、制作模型等等。这些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孩子在某些领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他们的尝试中得到了快乐。
加拿大小学三年级以下没有课本。但会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老师在课堂上发给孩子一张打印的纸,孩子放在自己的文件夹里,每天家长就要从这张布满孩子歪七扭八的字母纸上辨认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并签上字。同时,低年级的家庭作业也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每周老师会让孩子抄几个单词回家,但不检查,做不做随你。
这样看起来,加拿大的小学生活确实是十分轻松,这也难怪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小学生都加入了留学浪潮。只不过我又有点担心,课程轻松还总是活动课,孩子真的能学到知识吗?
学校的校长告诉我,在低年级阶段,学校其实是十分重视阅读和写作的,因为阅读与写作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阅读不好,就看不懂题,或者很难从众多的书里摘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而写作不好,则对题目的解法和算法或者思考过程解释不清,更无法精确表达题目要求的内容。
重视阅读可说是从一年级预备班的教学就开始了。之后从老师给家长的信里,和家长见面会上,老师都明确提出,要求家长每天陪孩子至少读一本适合的图书。社区的图书馆里,不仅有丰富的图书资源,而且也有类似的读书活动。读书不仅仅是读,还要根据孩子情况,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诸如从中学到了什么,会引发什么思考等等。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读书筹款活动,以此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没有固定的教程,没有周密的教育方案,但学完一年后,我发现他已经学会了独自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又一个天大题目的作业,学会了如何在图书馆里系统地使用计算机,在哪里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而且,他已经善于去钻研他不懂的东西。
看着孩子每天回来后脸上开心地笑,而且也不用像在国内一样必须等我催促他才开始学习,而是主动拿着他的作业跑来找我检查,我也慢慢放心了。
加拿大的教育和国内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1)加拿大的学校更重视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个性
在混班制的学校,一个班里可以有不同的以“级”衡量的进度,擅长学习的学生进度可能达到五级了,而差一点的也许却连一级都过不去。但是,在加拿大教育体制中是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之分的,且成绩是保密的,所以,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们不会有自卑感。
(2)重视学生平日行为甚于学科成绩。
在学期结束时学校会提供孩子的成绩报告单,这个报告单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科成绩,就是学生学习的成绩,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是没有等级的,只会用文字来进行描述,三年级以上的会分为A/B/C/D 这4个等级,当然这个等级是保密的。这个部分还是比较类似国内的期末成绩单的。
第二部分为家长的反馈意见。在发放成绩报告单时,学校会邀请家长到校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孩子的学习状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加拿大的学校并没有班主任,也就是说家长要找到孩子的各科老师,主动去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状况。一般每位老师可以有10分钟时间交流。和所有科任老师见面以后,对小孩的情况应该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第三部分为行为表现,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参与活动的热忱度、社会责任感、与他人交往能力等,这部分是最为重要的,注重的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行为,也是让孩子知道不光是个人学习成绩达标,还要在一个团队里有优秀的品行才行。
从成绩单的组成部分我们就能知道,加拿大的小学阶段在学科知识方面并不会有很多内容需要学习,但在培养孩子的包括自信、创新、沟通合作、自我引导管理等方面的软实力上,他们真的是在竭尽全力,也正是这些品质帮助孩子们在之后的人生之路上越走越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