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晴晴妈咪
在小语一岁以前,晴晴与小语相处没有太多的问题,而且非常疼爱妹妹,可能是因为在生小语之前,有帮晴晴做一些心理调适。
随着妹妹一天一天长大,从只能躺在床上的小Baby,到现在一岁多能走,开始能讲话,甚至开始有自我的想法,两姊妹的互动模式,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记得在小语一岁前,晴晴想要小语手上的玩具时,只要稍微「沟通」,就能轻易交换,但小语开始懂得「那两样东西不一样」时,发出抗议声表示:「我就是要那样东西,谁都不可以换」,
欣喜的是,小语长大了,开始有自我意识,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我没办法用呼弄的方式轻易解决两姊妹的相处问题,现在开始,要「正视」她们互动间,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了。
有一天晚上出门时,晴晴看到小语帮我提袋子,突然想抢走妹妹手上的袋子,我告诉晴晴:「这是妹妹先拿的唷!可以用抢的吗?」后来晴晴说不行后就放手,接着我们就准备出门。
晴晴突然抢走,握在我的手中的手机,并跟我说:「我帮妈妈拿手机」,我告诉她:「不用。」随即把手机抽回,但晴晴坚持要「帮忙拿」,来回拉扯的过程中,手机突然坠地。当下,晴晴哭了。
此时我突然闪过一个想法:「她只是想跟妹妹一样,帮我拿东西。」所以我告诉她;「你是不是想跟妹妹一样,当妈妈的小帮手,帮妈妈拿东西?」晴晴回答:「对。」我后来跟晴晴沟通,告诉她:「我不会因为你没帮忙,就觉得妹妹比较厉害,我知道你也是妈妈最棒的小帮手,妈妈还是非常爱你,不会因为妹妹做了什么事情而改变,你是我心中最棒的小帮手。」后来晴晴点点头笑了。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还好我没有误会她,还好我多花几秒同理她,知道她真的非常想帮忙。
从上述的事件,让我反思很多事情,最近这阵子,晴晴爱哭闹的行为越来越严重,我终于发现(想出)答案了,除了三岁本来就处于猫狗嫌的年纪外,还有一个重要(关键)的因素──妹妹的出现。
推荐阅读:手足之争,大人应采取什么态度?
以前我天真的觉得,我只要公平处理两姊妹的问题,或尽量陪伴大宝,就没什么事情不能解决。但我错了,因为不管怎么陪伴大宝,但因为二宝的出现,陪伴时间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100%,对大宝内心的小剧场来说,「我的世界不一样了、爸妈不再100%陪我、爸妈还要花时间在二宝身上。」
原本专属于大宝的所有关注、陪伴时间,因为二宝的出现,硬生生少了一大半,心理要花些时间适应,也是很正常的事。要如何帮大宝调适(减缓)二宝出现的心理问题,以下有几点方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避免以斥骂方式处理手足冲突
以责骂或处罚的方式处理问题,或许最有效省力,而且能立即停止当下的行为,但却无法养成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只是因为害怕被责骂,或怕大人生气,才不去做那件事或行为,而非内心自觉或认同,下次遇到同样的事,还是不知道如何解决。
如果每次遇到手足间的纷争,总是以责骂的方式解决,容易制造手足冲突,可能会让其中一方认为,都是因为姐姐(妹妹)才害我被骂的。
二、制造与大宝独处的机会
平常下班后,有时我会故意先去幼稚园接姐姐,再去接妹妹。利用先去接姐姐的时间,陪她在幼稚园玩溜滑梯、荡秋千等活动,制造伪独生女的时光。
偶尔,我也会利用补休的空档,带姐姐到附近的公园玩、散步、逛街。当然除了特别的日子外,每天也都尽量播出一小段时间,能专心陪大宝,一起看书、话话、玩玩具等活动,甚至专心听孩子说话,像我就会请晴晴分享,她在幼稚园里发生的事情。
三、让大宝理解爸妈的处境
我常跟大宝说明,妈妈现在的难处,好比说过马路的时候,如果大宝也吵着要抱抱,我会先停下来跟她解释,告诉她为什么我抱妹妹而不抱她的原因,再说明马上路很危险,妹妹还不太会走路,所以妈妈先抱她,等下到了适合、安全的地方后,我一定会请妹妹自己走路。
还有,妈妈一次也没办法抱两个人,所以请她理解、体谅、同理这件事情。
四、告诉大宝我爱她
以大宝的角度来看,她看到爸妈陪伴弟弟妹妹当下的画面,难免会觉得爸妈对弟弟妹妹比较好,而忽略、忘记爸妈陪伴自己的样子。
我会时时提醒她,告诉她我爱她,而且让她知道,即使是我抱(牵、陪)著妹妹时,我还是爱她,不会因为我陪妹妹的时间多一点、少一点,而影响我对她的爱。
而且,因为有了妹妹,还多一个妹妹爱你呢!多给大宝多点安全感,让她感受到满满的爱,就能减少许多情绪反应,也能减少手足冲突的问题。
五、以大宝的角度思考事情
其实尽量同理(理解)大宝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或是同理她的情绪,就比较能以冷静的态度,处理「大宝为什么又无理取闹」,很多情绪反应不会没有原因,先找出源头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做改善,对症下药。
对了,这里所谓的理解,不等于认同,理解大宝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不代表我全然同意她的行为。若是不适当的表达方式,仍需要帮助大宝调整,引导他思考该如何处理、面对。
六、允许大宝适度发泄情绪
大宝因为吃醋而哭泣、有情绪,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绪本身也没有错,只是表达的方式。适度引导孩子正确的发泄情绪方式,而非压抑孩子情绪。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可以不用急着跟孩子讲道理,因为在情绪的当下,孩子根本无法听进去任何话。
七、没有「一定」分享、姐姐(哥哥)就应该怎么做
对于**姐或小哥哥,不应该期望他(她)们一定要让弟弟(妹妹),或是你(你)已经长大了,应该懂事,应该要照顾弟弟(妹妹)。
哥哥(姐姐)虽然比弟弟(妹妹)大,但毕竟还是个孩子,三岁就该有三岁的规范和要求,七岁就该有七岁的规范和要求,当我们要求孩子应该知道,或觉得他一定要知道什么事时,请先依孩子年龄订定合理要求。
分享该出自于自愿,或以轮流的方式进行,没有谁一定要(分享)让谁,长期被教养该让的孩子,养成习惯凡事都让的个性,日后出了社会,未必是好事。
八、让大宝成为小帮手
鼓励大宝协助爸妈做一些简单的事,像是帮忙妹妹丢尿布,从中获得关注及成就感。像最近我晴晴很爱帮忙折衣服,所以我请他负责帮忙「折爸爸的衣服」,这是目前只有她能做,妹妹还没办法参与的工作,从中获得赞美,并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妈妈(爸爸)得力的小帮手,她的存在可是相当重要呢!
九、教导手足互动方式
最近晴晴很喜欢抱妹妹,她会觉得自己像大力士一样,力气很大,又能斗妹妹呵呵笑,所以很爱做这个动作,但由于妹妹刚学走,对于双脚腾空后,若突然摔倒,还没有自救的能力,晴晴也还不能完全评估自己的能力,所以有时候可能会弄伤自己。
所以我千叮咛万交代,请她们两个在大人在的时候,才可以一起玩这个游戏。平常两姊妹在玩玩具时,因为不懂如何一起游戏、互动的技巧,所以搞到后来,两人争执不休,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所以,尽可能在平日,引导两姊妹互动的方式,让两人模仿学习,或是观察两人的互动,从中引导正确的互动方式,例如两个孩子在叠积木时,可以请她们一起叠高高,一人叠一块,轮流进行。
十、冷处理大宝的退化行为
大宝为了得到跟弟弟(妹妹)一样多的关爱,所以会模仿弟弟(妹妹)的行为,像晴晴在有了妹妹以后,越来越爱哭,常常以哭的方式表达自我需由,或是曾有几次,我看到晴晴学小语吃手指的动作。
她为什么会模仿妹妹,理由很简单,因为她观察许久,通常只要妹妹哭闹,妈妈或爸爸就会马上过来抱妹妹,或是安慰妹妹,所以她单存的以为,只要如法炮制,应该一样可以获得关注吧?
所以通常遇到大宝模仿大宝的行为,如果无关安全问题,大多时候可以冷处理(忽略),如咬手指的动作,避免让孩子误以为,能透过此行为吸引大人目光(意外增强不受欢迎的行为)。
推荐阅读:自然后果还是威胁?教孩子守规矩不扮黑脸法
而对于用哭闹的方式表达这点,我会在事后跟晴晴沟通,请问哭能解决问题吗?妹妹会用哭的方式表达,是因为她不会说:「我要吃饭」、「我尿尿了」,所以没办法让大人知道,你如果想吃饭,可以直接跟妈妈说:「妈妈,我肚子饿了,好想吃饭喔!」这样妈妈就知道你的需求,才能解决问题唷!
最后这段是要给大人激励、加油打气的部分:虽然现在两姊妹还是处于吵吵闹闹、鸡飞狗跳的阶段,但至少在处理、面对手足问题时,大人若能尽量先冷静,想想各种解决方法,也能减少我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无助感,而产生的情绪,处理过程或许偶尔感到烦躁、没耐心,但至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面对,才能让手足相处的问题越来越少,手足也能从过程中,学习到如何互动,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本文姐妹差距2岁1个月,还需视手足个别气质、年龄等因素调整,故仅供参考唷!
晴晴的生活点滴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找回可爱的大宝。手足相处问题。
执行编辑:Circle 核稿编辑:Stephanie
你家的孩子喜欢攀比吗孩子的攀比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指引人生亲子课堂。攀比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之间的一种现象,比如对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这种现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那么孩子的攀比心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有这么几个原因,身为家长的你一定要知道。
1、虚荣心太强,表现欲太强。当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是不够成熟的,所以很容易被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所影响,从而出现争强好胜的心理,就算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也会因为谁的笔更好看,而进行一番争论。也有一些孩子,看到身边的小朋友因为某件事被表扬,他们就会模仿着做同样的事情,为的就是超越他人,他们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差,想要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赢得大家的尊重。
2、物质上给予得太多。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父母平时由于工作繁忙,就会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处于内心对孩子的愧疚,他们只能选择用物质来弥补,无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他们都会尽量去满足。当孩子浑身被名牌所包围时,就会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而这种感觉刚好填补了他们空虚的内心,为了持续的享受这种被羡慕的目光,他们会不断的追求名牌和物质上的享受,就是为了成为别人的羡慕对象。
3、受家长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孩子长期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就是一个喜欢攀比的人,那孩子也会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攀比。因此,要想戒掉孩子的攀比心,家长首先要自律,要做好表率。
孩子出现攀比心理实属正常行为。这时候家长们要正确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不能让孩子成为缩小版的、爱攀比的自己。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如果在当下,您有任何亲子问题或者是教育问题亟待解决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可以通过后台私信告诉我!我们承诺,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为您答疑解惑!
我的性格物质是温和的猫头鹰,第一个武器是对事的,是细节在前。
最近反思在对待大宝的事情上,确实反映了这个特质。如果很晚了大宝的作业没有完成,我第一个担心的是作业又没完成,可怎么办呀?其中既看不到孩子所做的努力,也无法感同身受孩子此时的感觉,无法给她坚强的后盾,也无法接纳她的情绪。只是自己就开始焦虑没有完成作业的事,自然不自然地语气中就带出责备的意味,孩子只能感觉到深深地不被接纳。
周一到周五到家是不允许大宝看手机的,她有粉的女团,也喜欢看综艺节目,原来在小学时,每周还有时间看一个综艺节目,进入初中后,真得是没有这个时间。于是我们约定,做完计划部分作业可以看20分钟综艺节目,可是计划的作业部分有时候真得挺多的,她手不停笔的写,快到点了也写不完,于是就开始有情绪,说:想到写了作业也不能看综艺就非常泄气,不想写作业了。于是快到点的一个小时就在纠结中度过了,情绪不好,作业不能继续写下去。我原来是摇摆不定的,想完不成也让她看吧,那么下次她就不会抓紧时间去写,想完不成不让看吧,那么后续的时间基本情绪都特别不好,即使做作业,效率也不高,真是左右为难。
现在看来,原来真得是以事为视觉来看呢,这个时候是没有看到孩子的。
周六想通了,不管如何,大宝都在努力地学,那么20分钟的综艺真得时间不算多,就算是放松一下了。于是告诉她,看到她这么努力地学习,不管完不完成,都可以看的。大宝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也非常惊喜,再三确认。
其实真得不用事情上较劲,看到真实的孩子,才是亲子沟通的王道。
自从大宝开始吃辅食以后,直到现在一岁7个月,婆婆还是说他不好好吃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真的是大宝不好好吃饭吗?
因为大宝一直是婆婆带的,我不好说什么。每次碰面,我都会观察大宝。
一、过早接触食物
在月子里的时候,大宝就被婆婆喂了点橘子水水。看见大宝吃了酸溜溜的东西,婆婆就被那副挤眉弄眼的表情逗得非常开心。我在一旁看着,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我还记得在月子里的时候,婆婆还用筷子粘了菜汤让他尝味道,她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我是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我记得在他两个多月的时候,大宝还吃了奶粉泡馍馍。
后来,婆婆还用勺子刮苹果泥给大宝吃,那个时候他还小,吃得多了,没一会儿就会吐出来,我看着他吐出来的苹果碎,心里感到非常不舒服。
在大宝临近5个月的时候,他就开始被喂了鸡蛋羹。每次他都会嘴一瘪,就把东西吐出来。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婆婆喂他辅食的耐心。不仅喂,还会多喂。如果大宝不配合,不愿意吃,或者吃得不够多,公公就会在旁边演戏,要吃掉鸡蛋羹。
二、闹了就往嘴里塞吃的
大宝只要闹腾了,婆婆就会用手指饼干,小馒头那样的零食塞他嘴里。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这样,大宝就不会继续闹。因为这样,婆婆就不用抱他了。
这个做法,一直都在持续。哪怕大宝一岁会走路了,只要他开始嚷嚷,婆婆就会往他手里塞吃的,馍馍,麻花等。
公公很多次都说,再不要给了,他又不饿,而且还扔得满地都是,不好收拾。但婆婆却说,给他个吃头(吃头是方言,指的就是吃的东西),他就不闹了。
三、追着喂饭
每次吃饭,我都看见婆婆拿着碗追着大宝吃饭,从这里追到那里,从这个房间追到那个房间。
反正大宝是玩也没玩开心,吃也没吃开心。
四、不允许大宝尝试自主进食
每次大人上桌子吃饭的时候,大宝就在桌边一个劲地伸手,试图去抓碗盘筷子等。
公婆每次用筷子夹了食物,大宝都是想要伸手去抓着吃。但是,公婆要求大宝张嘴。就算他不张嘴,也是放到嘴边让他张口。
不好好吃饭,其实是养育方式出了问题,但是公婆并不觉得是他们带得不好,他们觉得是大宝的问题。
为了让大宝少吃奶粉少喝牛奶省钱,他们想方设法让大宝多吃饭,想用辅食代替奶粉和牛奶。
为了省事不用哄不用抱,用小馒头,手指饼干等“糊弄”大宝。
为了省事少洗衣服少收拾卫生,不允许大宝试着自己吃饭,选择追着喂饭。他们觉得这样做很辛苦,可是,这种辛苦,有什么意义?
你好!1、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我们不要跟别人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比吃穿是虚荣,比成绩才是上进的好孩子,其实这是家长一种错误认识,无论比吃穿还是比成绩,都包含着一种“你弱我强”现实。其实每个人冷暖自知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
2、孩子间的自然攀比,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接纳,在情感上共情和认同,然后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分析这个东西是否是他们真的需要,要知道接纳并不代表默认购买,找准原因是关键。

3、在关于吃穿用等方面,如果班级上大部分孩子都有,这时候可以考虑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要因为缺少某些东西而让孩子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4、就拿寒暑假去旅游来说,旅行一方面有利于孩子社交,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来进行支持,如果实在因为经济原因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需要实话实说,但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孩子的缺憾。
5、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轻飘飘的一句“家里不富裕,家里穷或是爸妈挣钱不容易”就堵住了孩子的要求。很多时候,对孩子伤害最深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父母的态度,要知道一时物质的贫乏,抵不上心理上的一辈子短缺。
6、同时父母要利用好攀比心理,做好孩子的引导,学会对孩子坦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