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向你奔来,即到跟前时,一个不稳,整个人扑倒在地,随即哇哇大哭!
站在一旁有个急切又埋冤的声音说:你活该,走路不好好走,非要半癫跑过来!你妈妈一回来就这么调皮,不在家你都好好的。
突然听到这个刺耳的话语直接插入耳膜,心里很不舒服!这样的话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虽然这个现象大家都不愿看到,可是怎么能把孩子的受伤直接归咎于我呢?!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是直接面质,为自己的无辜而争辩,还是默不作声,沉默是金呢?
不,我都不要!
我将嚎啕大哭的大宝抱着放腿上,自己蹲下来双腿作为她的座椅。我安慰到:妈妈感受到了,真的是好疼!
大宝听到更委屈似的将分贝调高。
我一边安慰,一边检查她手上有没有受伤,一边安抚情绪。继续问道:嘟嘟摔倒,是不是因为刚才路上凹凸不平没有看清楚。这次的摔跤是不是再提醒我们,走路要慢一点,要注意看路,注意脚下安全,这样就能避免下次摔跤了?!
大宝一边哭,一边也看看自己手上有没有流血。好在,没有擦破皮和流血。哭了几下,她就从我腿上离开着地,抹了抹挂在脸上的眼泪,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们去文具店买东西。
面对长辈,争辩无疑会引来争吵,或是让双方心里都不舒服。毕竟长辈也是因为心疼孩子,才会这么脱口而出说这样的话。我理解她的心情,也明白这是她的话语模式,想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而沉默又会让自己变得软弱和增加无力感,以前的我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不想争吵却心里又不是滋味的沉默,事后总是心里憋屈又难受。
而现在的我,面对同样刺耳的话语,我有能力让自己不争吵又不憋屈。直接告诉孩子,摔跤是自己没有注意脚下安全而引起的,自己负责,摔跤也是有意义的,在于提醒她走路散步都要注意安全。同时,这样的话语不仅是告诉孩子,也是告诉长辈,孩子的受伤是孩子的问题,并不是我的责任。
这样的情景相信在很多家庭也时有发生吧,比如说传统家长看到小朋友自己不小心撞到门上,或是被抽屉夹到手,为了哄孩子,都会打或是拍门或是抽屉说它们的不是。那么,孩子长大失败了,不如意了,都会把这些归咎到他人或是环境身上,不从自身找原因,不会对自己负责。
学会对自己负责,做一个有承担的人,从小抓起!
还真是,小侄女就是这样。小时候就是没怎么爬,就直接走了,一直到四五岁时还经常摔倒。两三岁时出门玩,巷子口的坡都没上完,就要求抱抱了。现在九岁了,倒也没什么了,只是比较瘦弱。几个孩子中,她大四五个月,反倒是最瘦弱的一个,体质也比较差。所以,不爬就走,影响应该是有一些的。
当然,小宝宝爬行有很多好处的。爬行时可以锻炼宝宝手脚的协调能力; 手脚的运动又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 另外,爬行时,宝宝脖子的力量得到锻炼,同时可以促进胸廓的发育,心肺功能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宝宝还小时,可以在沙发或床前铺爬行垫,让宝宝自在地活动。他从仰卧到翻身再到坐起来,爬行垫都是十分好用的工具。宝宝在地上活动,安全多了。当他能坐了,放一些玩具在他前面,多鼓励他抓取; 或者让他趴着,逗弄他抓取前面的玩具。自然而然,他就会爬了。
爬行垫放床前或沙发前,很方便宝宝练习走路。我家床和沙发之间放爬行垫,二宝就扶着床或沙发练走路,不知不觉他就能放手走了。比起大宝买什么安全带来教他走路,中间还摔着他,把他吓到,二宝的学步省事多了。
应该分人吧,我女儿爬的时间少,9个月就会走了,现在5岁了 也很稳,没怎么摔过,这个要看孩子自己了 跑步的时候认不认真,有时候一边跑一边顾别的了 大人都会摔的
儿子,从来没爬过,走路很稳。
为什么一定要先学会爬呢?
晚上,大宝洗了澡穿着短裤,我瞄到他的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看上去惨不忍睹。我问他这些伤是哪里来的?他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明白。
我大概也能猜得到,就是在小区人行出入口和小朋友们玩抓人磕到了。因为避免被别人抓到,或者自己拼命去抓别人,就让自己处于极限运动,有时候双脚横跨三个台阶,有时从2米多高的围栏上跳下来。我偶尔见到一两次,看得我心惊胆战,也见到有小朋友在那玩的时候崴了脚。我也多次嘱托大宝,别去玩这个项目了,太危险,大宝觉得我说的多余,听不进去。
今晚见到大宝身上的伤,我来火了。大声呵斥了他几句,然后给他讲以前发生在同事小孩身上的事,同事小孩子小,玩的时候摔着大腿了,当时也没在意,过了很久,孩子总是说腿疼,带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孩子摔着腿太久了,大腿上的骨头缺血也太久了,大腿骨头已经坏了,最后给的建议是把腿锯了。好可怜,我当时负责公司互助基金管理,也受理公司里各种原因导致的直系亲属意外或重病,也听了好多类似的疾病。当大宝听完我给他讲的这个故事时,着实也吓了一跳,表示自己再也不去玩这样危险的游戏了。
也不是不让还在户外玩耍,我建议他改为跳绳,既锻炼了身体,还能助长,也没有那么危险。大宝也同意了,后面我还要再根据情况引导。
你呢,面对危险刺激的游戏项目,你支持孩子去参与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又想起来我姑娘发生的几次小事故。有一次是我正在拖地,拖把不是太干,地上有点水汽,结果她不听话从床上跑下来了,正喊着地上有水不要动的时候就滑倒了,直接咚的一声躺在了地上,哭的那个撕心裂肺,我的心都快碎了,抱着哄了半天,慢慢不哭了,我检查了一下头上没有包或者其他外伤,跟她说话也都正常,没有发生呕吐的现象,精神状态也没问题,一会就跑去玩了,这我也就放心了。还有一次光着脚玩着玩着尿了,被自己的尿滑倒了,也是同样的状况,观察再观察,确定没问题了才让她睡觉。还有一次从沙发扶手上掉下去摔了,头上立马就是一个包,哭完她说要睡觉,我也没让睡,就怕出什么问题,一直过了好久才让去睡的。
我家这个一岁十个月的宝宝都记不清摔了几次了,有几次睡着睡着从床后头就掉下去了,太能翻腾了,想想都觉着疼,现在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每次想起来还是会心有余悸。宝宝现在经常会说有水,滑倒摔头头这句话,估计也是被吓到了。照顾宝宝真的不是说小心就会避免发生任何小事故的。宝宝有时脆弱有时坚强,平安 健康 的长大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宝宝摔到了头,父母做个基本的检查,看有没有明显的外伤,检查宝宝的精神状态,是否发生呕吐,如果没有基本上是没什么事儿,不会影响智力,如果家长不放心的话就到医院拍个片子检查一下为好。
大多数小孩子在两岁左右经常会磕磕碰碰,有些摔得轻些,有些还会摔得“破相”。我家小萌宝从开始会走路起,大大小小的摔跤是无数次了,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户外玩耍的时候,都是防不胜防,幸好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我印象最深的两次摔到后脑勺的情况是这样的,一次是小萌宝自己在沙发上玩,不知道是不是沙发太滑了,孩子从沙发上以背对着茶几的方向摔下去,后脑勺刚好磕在茶几的边上。当时孩子哭得完全停不下来,我赶紧抱起孩子就检查后脑有没有明显的伤口或是红肿,仔细看看都没有发现,我那时候第一反应就是“糟了,会不会摔傻了呀。”
另外一次是小萌宝自己在客厅玩球,可能玩得太兴奋了,脚下一滑就是摔了个四脚朝天,当然是后脑勺摔在地上了,客厅的地是硬质的大理石地啊。我以为这次真是摔得要送医院检查了,没想到孩子一边哭着说好痛,一边自己爬起来了。之后观察了几天,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也就过去了。
现在想想,我也还是有点后怕,毕竟孩子摔到在地,磕着后脑勺的情况真不是小事,首先还是要看孩子摔了之后的反应,如果没有呕吐,也没有意识障碍,可能情况不算很严重。但是还需要观察一两天,如果这期间孩子身体有什么异样或不舒服,还是建议及时送去医院做专业的检查更放心。
我家是两个男孩子,年龄相差一岁多,在二宝一岁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经常会被大宝推拉摔跤,并且有几次都摔到后脑勺。幸好,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没出现大的意外。
当孩子摔到后脑勺时,父母应该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
一般孩子摔到过后都会大声哭闹,哭闹过后总是想睡觉,这时候家长尽量不要立马让孩子入睡,最好在摔倒后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允许孩子睡觉。
有些孩子摔倒后脑勺,当时没有任何问题,立马就入睡,结果就一直昏睡,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是在正常睡觉没有及时发现,会危及孩子生命。
所以,孩子摔到后脑勺之后最好不要立马入睡。
不过,一般情况下,孩子摔到都是正常情况,只要没有磕到坚硬的棱角或者太严重的话,都不会损伤到脑部组织,对孩子智力发育也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孩子摔到后脑勺后,家长最主要的就是观察,如果孩子出现晕厥,昏睡或者是呕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如果孩子没有出现这些情况,只是头部出现包块,可以进行冷敷,或者是擦一些消痈散结的东西即可。
宝宝摔倒后脑勺声音很大,而且是两次,那么建议要进行一次CT检查,排除下脑内以及颅骨损伤的问题,一般磕碰对于宝宝影响不大,对智力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即便是出现了脑震荡,大部分也是轻微的,慢慢后期恢复 ,对大脑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1、 一般来说,宝宝磕碰后撞到了头部,如果宝宝当即发出剧烈的哭闹,那么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撞击对宝宝头部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的,因为宝宝第一反应是因为疼痛或者惊吓。而家长应该在当时,轻轻的摸一下宝宝的四肢,看看是否有磕伤或者骨折的情况,如有的话,也是要及时送医的。
2、 而如果宝宝当时是晕过去了,那么说明磕碰可能伤及了脑部,才导致了短暂的晕厥,这种情况,建议是尽早带宝宝去医院拍头颅CT,明确是否有实质的脑部以及颅骨的损伤。
3、 还有一种“后反劲”的情况,也就是当时宝宝一切都正常,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家长要在几天内观察,宝宝如果出现了嗜睡、身体发软、进食、排便、精神不太好的情况,那么也说明可能伤及了脑部,是需要送医的排查的。
1、 如果对头部上磕碰的的有红肿处,建议是三天内冷敷、三天后温热敷,这样有助于血肿的消散。
2、 如果检查出了颅骨骨折,建议要一个月后复查看看愈合情况。平时家长要多注意宝宝的日常起居,不要摇晃、更不要抚摸孩子的头部,小宝宝骨头比较脆弱,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如果孩子没有恶心、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孩子精神很好,哭闹过后一切都正常,那就没事,不会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但是他们的平衡能力相对还差一些,很容易摔倒。爸妈要把家里的墙角、桌角尽量用软材质包一下,某宝有很多防碰护角,方便实用。
另外,爸妈注意保护好孩子,相对来说,孩子往前面摔倒,一般情况下,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伤害。最多就是手脚胳膊磕碰,孩子哭闹一会,也就没事了。脚下一滑,往后摔倒是最需要注意的。
因为人的后脑集合了脑干等大脑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受到撞击,很容易导致颅内出血或者枕骨骨折。
如果孩子摔到后脑勺,爸妈第一时间看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起来大哭,那就表明问题不大,但还是要仔细看一下,有没有肿,有没有出血。有外伤的话,简单包扎一下,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只是肿一块,可以用冰敷一下,同时注意观察24小时内孩子的精神状况、吃饭和睡觉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送医院治疗。
总之,爸妈要做好孩子平时的保护工作,摔倒以后不要着急,先看孩子的反应,再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同时注意吃饭、睡觉,以及有无呕吐、腹泻等症状,正确应对,及时治疗!
虽然说,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孩子的头部受伤。
头部受重伤,如果护理不当,以后会引起经常性头痛。我妹妹小时候头部受过伤,长大后经常头痛。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过,我是青年时期,骑电车被人从后面撞上而摔到头部,当时做过脑电图也没事,医生当时也说没事,可后来,头部受伤的那个部位就是会痛,有淤血,挺难受的。
地板上有水,孩子摔到了后脑勺,爬起来好一会才哭出来吓死了[捂脸][我想静静][笑哭][泪奔],哭了一会没事了,第二天也没发现啥,第三天发现后脑勺有点破皮,不大的一点,头侧边鼓起了一个小包,查了一下说应该是内出血导致的,孩子吃喝睡都正常,四五天后那个包下去了,吓死我了[捂脸][捂脸]
首先如果您对孩子有担心或者顾虑,建议到正规的儿童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因为我们网友的判断也只是对身边认知的解答,能帮助你最好。
其次,随着小孩子变大、对外界的好奇,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遇到意外、碰撞的事件越来越多,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孩子玩耍时,家人一定要注意身体安全隐患,高处的跌落、高温易碎的暖壶、门窗的加固,都是重点。还可以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画画、书法、看书,上下功夫,试着让孩子安静下来。虽然这很难,但是一旦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哦。
最好,希望小孩没有事情,在未来的生活中 健康 成长,活泼可爱。
啥事没有。人的头骨相当结实,我年轻时在大街上走路,冬天路滑,后仰摔倒,后脑勺着地,摔得嘎巴一声,特别响,疼了一会,然后就没事了。
不用担心。
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出现,呕吐、嗜睡、等不正常表现,应立即就医!孩子分辨安全能力不强,千万不可大意,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注:急救方法摘自百度。
作者 | 小龙 幸福双翼学员
坐标 | 广东茂名
1 “想死你就去死!”
晚上,接到大宝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大宝之前摔跤的那个伤口,有点长脓。
老师叫我买一些外伤药消毒液碘酒,送给大宝。
老师告诉我,买好放在军校的门卫室那里,大宝训练完之后,就去保安室那里拿。
大宝的伤是在开校运动会的时候,跨栏时不小心摔了一跤,两个膝盖破了皮。
他自己踩自行车去学校的路上,又摔了一跤,使得原来的伤口更加严重。
连续两天校运会之后,他们初一开始军训一周,大宝像一个伤兵上战场一样。
接到老师电话后,我立马去药店买了消毒液和云南白药。
到了军训学校后,征得了保安室门卫的同意,我就想去看看军训中的孩子。
进去到训练场,孩子们在那边做深蹲运动,我没有靠近,只是远远看着。
在操场的另外一个角落里,看到有4个男孩子在做仰卧起坐。
旁边的老师说,是因为孩子们没有听教练的指挥,被拉出来罚了。
一位妈妈走过去,在那里训她的儿子。
那位妈妈情绪非常的激动,孩子也很激动。
他们母子俩在那里对骂,妈妈说的话,很刺耳很难听,每一句都像是利剑狠狠的刺往心脏,每句话都很致命。
那个妈妈,像一个泼妇一样,对着自己的孩子破口大骂。
她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在这里好好训练的话,你就不要读书了!”
儿子说:“不读就不读,我早就不想读书了。”
儿子继续说:“你如果还让我继续在这里训练,让我死了算了!”
妈妈说: “你想死就死,我又不是单单只有你一个孩子,你死了我还有两个呢!”
孩子就说:“那你就让我去死吧!”
妈妈说:“要死,你也不能在这里死。”
妈妈又对着老师说:“老师你回去给他开退学通知书吧,他不读书了,让他自生自灭吧。”
妈妈还继续跟她的儿子说:“你读书都是为了你自己,也不是为了我而读,为什么我怎么说你都不听。”
他们一直在争吵,儿子也哭,妈妈也哭。
2 别往孩子伤口撒盐
说实在的,听到妈妈说这样的话,我的心真的在滴血。
我真的好难受,这么难听的话,不是活生生把孩子往死路上逼吗?
此时此刻,被惩罚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妈妈的责骂,而是妈妈的理解和关爱。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拥抱,孩子都会觉得好受一点。
可是,这个时候妈妈的这个举动、说出的话语,就像是在给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本来由于孩子在军校里面,可能没有好好的训练,就已经受到了教官的批评,老师的教导。
可是,妈妈到了,什么都没问,就对着孩子破口大骂,把孩子平时不好的事情,全部都在教官老师面前罗列出来。
妈妈不分场合、不顾尊严的做法,把孩子惹得恼怒成羞,也跟着破口大骂。
孩子多次的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是他没机会,只要他一张口,就被妈妈大声的责骂给镇压住了。
这位妈妈的举动,也让我看到曾经的自己:我们对孩子满腔的爱和担心,看到孩子一点问题,就如临大敌、破口大骂。
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最傻:因为,孩子受伤时,最需要的是关爱与呵护,而不是责骂与道理。
过了一会儿,老师和教官把孩子拉开。
只有这位妈妈面无表情的站在原地,我想也没多想,走上前去。
我轻轻的扶着那位妈妈的肩膀,说:
“同学妈妈,我很理解你作为妈妈的心情。
我知道,现在你心里肯定很难过,对吗?
要不你现在先冷静下来,深呼吸一下。”
这位妈妈说:
“我冷静不了,他已经无药可救了。我每天辛辛苦苦的干活都为了谁?
星期六星期天,我说不能出去玩,如果出去玩的话心会很野,就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可是他根本都不听,还是跑出去和同学玩。
他根本就没有把我的话听进去,我不大声和他说话,根本就不行!”
我就静静地听着。
然后,我说:“我理解你的心情,我知道你工作也很累,所以孩子不听你的话,你觉得很难过对吗?”
她好像找到了能理解她的人,立马哭起来了。
我说:
“孩子已经长大,现在读初中了,也是青春期的大孩子了。
他不可能完全听我们的每一句话,他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判断。
我们不能要求他只听我们的,并且,我们不一定都是对的。
就像刚才你来之后,你有跟孩子沟通过,是什么原因才让教官罚的吗?”
她说:“没有,就只知道他没有听教练指挥。”
接着,我说:
“你要冷静下来,多给孩子一些说话的机会。
刚才你说的那些话我听了,真的觉得很难受。
我宁愿你一个巴掌狠狠打我一顿,我也不愿意听你说这样的话。
打的皮肉之痛,一下子可能就过去了,但是语言的伤害,真的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创伤。
我知道你说的那些话是气的话,但是孩子可能真的把你的话听进去了,你在嫌弃他,你不要他了,你甚至觉得他死都无所谓。
我知道你的内心是比谁都爱孩子,要不然你也不会这么着急。
我们爱孩子,先要好好的去接纳孩子,而不是把这些恶狠狠的话,抽打在孩子的身上。 ”
我不知道哪来的这些勇气,敢跟这位妈妈说这些话。
这位妈妈,似乎把我的话听进去了,一下子哭得更大声了,有种撕心裂肺的痛。
这时,她的电话响了,我瞄了一下上面写的是班主任,我们就告别了。
我仰望夜空,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如果这位妈妈不清醒,还是这么的执着的跟孩子这样对干,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
3 改变的魅力
回想曾经走过的弯路,我无比感慨:如果父母不成长,我们再多的付出,都可能变成伤害彼此的利器。
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只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多。
我们要求孩子越来越好的同时,却忘了: 我们自己有好好学习,不断成长吗?
如果我们不学习,就跟不上孩子,又如何在关键时候给孩子引领呢?
等孩子训练快结束的时候,我好不容易终于找到孩子,把药交给了他。
我问孩子:“伤口还是很痛吗?”
孩子说:“不是很痛。”
我说:“军训辛苦吗?能坚持住吗?”
孩子告诉我:“妈妈,没事我能坚持。”
听了孩子坚定而有力的话,我不再啰嗦追问,放心地离开了。
如果是以前的我,或许真的不会比那位妈妈好到哪里去。
大宝四年级的时候,二宝出生,从此,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我非常焦虑。
我满眼都是孩子缺点,认为孩子不争气,动不动就拿孩子发脾气,一肚子怨气。
孩子做饭做家务,有时还帮忙带弟弟,还帮弟弟洗澡。
但是在我看来,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从来没有给孩子鼓励和肯定,也没看到孩子的付出,只知道打压孩子。
爸爸和爷爷也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认为成绩好才是真的好。
大宝在我们家里,基本没有发言的机会。
以前,我从来不敢主动跟老师沟通,我怕老师跟我说一堆孩子的不好。
学习之后,我才明白,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的两个支持,必须保持良好沟通。
孩子上初一后,我加了老师微信,跟老师沟通孩子在校的情况,看看我们家长需要配合什么。
第一个月,老师说可能孩子刚从小学上来初中,还不太适应,一下子增加了那么多科目,孩子的表现不是那么的好。
老师提议,我们要多给孩子鼓励,我开始笨拙的把肯定用在孩子身上。
我把握每个机会,用0-100法、341肯地法,肯定孩子点滴的进步,老师反馈给我的事情,我也会反馈给孩子,加强他的正向感觉。
我不再动不动就会吼孩子、发脾气、说教,在我眼里,孩子越来越值得欣赏了。
孩子上了初中,已经处于青春期阶段了。
以前,我会习惯对孩子说教、唠叨,孩子一回家就关门。
现在,我知道,只有看见和肯定的沟通,才能打开孩子心门。
我不再孩子一回家,就问作业和考试,而是问他——
在学校开心吗?
哪个老师上课比较有趣?
跟同学相处怎么样?
晚自习回来,冲凉的时间来得及吗?
我的眼里,不再只有成绩,更多关注孩子真实的生活。
孩子也更愿意跟我们聊天,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在我的影响下,爸爸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孩子不再是以前的打骂,他知道怎么关心孩子。
周末,爸爸休息的时候,他早上起来,会约孩子到外面吃个早餐。
闲暇逛街,爸爸也会带上大宝去逛个街买衣服,打球时也询问孩子要不要一起。
周未的晚上,也会偶尔领着孩子到外面吃个烧烤,点上果汁饮料,一家四口碰个杯。
孩子们开心得哈哈大笑,这些温馨的画面,是以前的我不敢想象的。
爸爸和孩子的改变,让我深深感受到那句话的魅力: 改变自己是改变别人的唯一途径。
4 备受称赞的儿子
又过了一个月,老师反馈说:
“你们这个孩子,转变非常大,我看到一个阳光开朗活泼的孩子,他在班里面和谁都能合得来。
你们家孩子组织能力非常的强,不怕累不怕苦,愿意去为班集体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很开心,上初中以来,儿子没有因为成绩差而感到自卑,反而还比小学时充满活力。
老师说,孩子这段时间学习,比刚进学校的时候主动了很多,老师也会多给孩子做事情的机会,多给孩子鼓励,孩子的动力越来越足。
上上周,我去参加了孩子的家长会,孩子坐在我的旁边。
中间,老师让全班同学唱了一首《爸爸妈妈》,表达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我不禁黯然泪下,孩子从他的书包里找出纸巾递给我,还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
班会之后,有些垃圾需要收拾,大宝和我说:“妈妈你先去接弟弟吧,我要留下来搞卫生,你不用等我了,我自己走路回去。”
说完,他就认真收拾垃圾,做好分类。
我问孩子,需要妈妈帮忙一起抬吗?孩子说不用,他能行。
看着他满头大汗地帮忙班级清扫垃圾,我发现,我的孩子真的长大了,有担当了。
旁边的老师说:“你看到你家孩子的优点了吗?”
几个家长也问:“那个打扫卫生的孩子,是你家的吗?”
我笑着说是。
他们说:“我们刚来的时候,你家孩子就热情地说阿姨好,还给我们找位置坐下,给我们倒水,非常有礼貌,又愿意主动做事。”
老师在旁边说:“你家孩子虽然成绩还欠缺一些,但他积极主动,为集体付出,组织能力也强,大家都很喜欢他。”
运动会上,儿子也积极为班级做好后勤的工作,看到老师发来的视频里,儿子忙前忙后,积极参与的样子,我再次感动到泪目。
儿子有些同学的妈妈说,孩子已经不愿意跟他们沟通,一说话就争吵。
这更让我无比欣慰,幸亏我及时学习,及时从之前的模式中跳出来。
有些花,春天开;有些花,夏天开;而有些花,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因为树叶就是他的“花”。
曾经的我,盯着孩子的成绩,认为只有成绩才是孩子的“花”,导致孩子不管怎么努力,我都不满意,孩子的自信被严重打击。
现在,孩子成绩依然不算出色,但我已经看到,他这颗小树的树干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我相信,在爱和肯定的滋养下,他的未来一定值得期待。
/ Pexels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
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宝妈和姥姥间的一场争论。这是一间专门的儿童餐厅,环境很安全,我们一般都会放孩子自己玩耍。这位妈妈带着一个两岁的小男孩,男孩在游戏区跑的时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来。姥姥闻声连忙放下碗筷,抱起孙子哄着,宝宝不哭宝宝不哭,都怪那个怀椅子,我们打他。果然,身后传来了宝妈的声音:“妈,你把他放下,说了多少次了,让他自己起来!”
其实这样的争执在我和妈妈,甚至婆婆之间也时有发生,她们就像装了一个自动反应装置,一旦娃摔倒,就能马上开启这套程序,准确无误的先是不让哭,然后再打一个无辜的无生命体。而年轻的妈妈认为,马上去抱宝宝,就会惯坏他,让宝宝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那么当宝宝不小心摔跤,或者碰疼了,宝妈宝爸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扶与不扶,家长的态度才是关键
其实被广泛讨论的扶与不扶,并不是面对孩子摔跤或磕碰时最重要的事情。而宝爸宝妈的态度才是关键。不小心摔倒,对于宝宝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次小小的挫折。这也正是我们教宝宝如何直面挫折的机会。
1、保持冷静,不要小题大做
在小区里玩,经常能看到那些小题大做的姥姥奶奶。孩子玩耍中不小心摔倒,孩子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大人就大呼小叫的跑过来。很多时候,孩子其实是被大人吓哭的。大宝有一次不小心被门压了手,恰逢姥姥在家,捧着小手说哎呀,好好的手这以后可怎么弹琴啊。大宝误以为他手废了,一直哭着说:“不要截肢,不要截肢”。所以,当孩子发生意外摔倒之类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冷静对待,如果孩子并无大碍,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更害怕。如果孩子伤的真的严重,不冷静也很难提供迅速有效的救治。
2、承认宝宝的情绪,给予适度安慰
当宝宝意外摔倒,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娃首先感到的应该是害怕。然后可能会疼,感到委屈。以及一点点挫败感。而哭则是宝宝表达这些情绪的方式。单纯的跟宝宝说:不要哭,不要哭。是在否定宝宝应有的表达。所以宝妈不妨试用说出宝宝感受的方式安慰宝宝。我在候机室偶然遇到的一对母女的对话就堪称典范。
三岁小姑娘过道中摔倒了,像所有孩子一样哭了起来。她妈妈听到她的哭声,第一时间放下了手里的手机,走过去对她伸出手。小姑娘在妈妈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但是还是在哭
“宝宝摔倒了?”妈妈说。小姑娘点点头。
“是膝盖摔疼了吗?”
“手疼。” 原来,她摔倒的时候用手撑了一下,妈妈用手摸了摸小姑娘的掌心。
“现在好一点了吗?”
小姑娘抽抽搭搭的点了点头。
“妈妈知道宝宝很痛,下次小心一点好吗?”
听到这里,小姑娘状态显然好了很多,但妈妈并没有让对话就这样结束,而是补充道:“宝宝,这里是大家休息的地方,如果继续哭的话,会吵到大家哦,我们能不能不哭啦?”
3、分析原因,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上文中候机室中的妈妈,不但第一时间回应了宝宝的需求,帮宝宝表达情绪。更在最后告诉宝宝,在公共场合要注意别人的感受。而有些孩子的受伤往往并非偶然,而是宝宝没有相应的安全意识所致。这个时候,宝爸宝妈们需要做的可并不只是简单的安抚宝宝,也要引导宝宝回顾整个意外发生的过程,并对宝宝进行安全教育。
4岁的大壮喜欢刺激,在玩小区滑梯的时候,他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双手扶着滑梯,而是伸展手臂滑下去。妈妈说过他好几次,他都不以为然。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双手脱把”,没想到滑梯上不知被谁撒上了沙子,下滑的速度太快,大壮从滑梯飞了出去,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这时候妈妈过来安慰他,等他平静下来之后,妈妈问他,下次滑滑梯该怎么做呢?大壮表示,再也不敢不扶滑梯把手了。
为什么不提倡冷漠围观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因为看到“一摔就哄”的做法会让宝宝不负责任、丧失独立性。就采取了另外一种做法——冷漠围观。认为这样就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甚至有些宝妈除了围观之外,还会狠下心来说:“谁让你不小心,活该!”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
● 伤害安全感
知乎上一位妈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被点了好几千赞,可以说是相当准确了。她说: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摔倒的是你的朋友,你扶不扶?如果你摔倒了,你老公在旁边看着,你会怎么想?并非每个宝宝都会用摔跤来求关注,大部分宝宝是真的很痛很害怕。如果这个时候他最信任的妈妈,都在一旁冷眼围观的话,孩子对这个世界还会信任吗?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建立的。让宝妈冷漠围观孩子摔倒,就像哭声免疫法一样,是用训练动物的方式来训练孩子,但是孩子并非动物,宝宝拥有更高级的情感。如果妈妈对宝宝的感情足够尊重,就应该立即表示关切,而不是视而不见。
● 打击探索积极性
什么阶段的孩子最容易摔跤?并不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而是那些已经大概掌握走路技巧的孩子,他们开始探索世界,并且承受失败。如果孩子想要爬上一个不算高的台子,但是半途摔了下来,哇哇大哭。而妈妈在旁边冷冷的说,哼活该,谁让你爬高上低?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我这样做妈妈会不高兴。久而久之孩子探索世界的积极性就会被阻碍,从而影响大运动和认知发展。
●错过就医时机
大部分的孩子不慎摔跤,磕碰,坠落都不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是有很小的概率,孩子真的因为意外而受到严重伤害。而宝宝太小,没办法自己表达出来。新闻里经常会出现这些可怕的事件,因为宝爸宝妈的大意,错过了孩子救治,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一旦孩子发生意外,我们应该第一时间予以关注。
宝宝摔跤,年龄不同差别对待
每次在小区遛二宝时,邻居们都会由衷感叹二宝的“抗摔”能力。并且问我是不是从小摔了不抱,才养成这样独立的好习惯。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二宝刚学走路的时候,我有多“宝贝”他。正是因为小时候的“抱”才成就了长大后的“不用抱”
▲1岁左右:新手阶段,要鼓励
当宝宝刚学走路的时候,要摔很多很多次。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不怕摔的孩子,学走路会快一点。为什么他们不怕摔?因为他们每次摔跤,妈妈都会及时出现,并且把他抱起来,鼓励他,没关系,下次一定会走的更远。一次次跌倒和鼓励建立起的安全感,让宝宝能勇敢的迈步,尝试走的更快更远。
▲1岁半到4岁:摔跤一把好手,及时安慰
当娃已经大概学会了走路,我们就会发现,他喜欢走一些不那么“正常”的路。他会高兴转圈,然后因为重心不稳摔倒。妈妈这时可能会觉得宝宝一天到晚都在“摔跤”。面对频率如此高的“摔倒”,先要看孩子的状态,在第一阶段被足够关注的孩子,大部分都能迅速自己爬起来,跑向玩具或者游乐设施。有些孩子会采取观望的态度,看妈妈的反应,这是还是可以安慰一下宝宝,但并不一定要动手去扶。可以说,宝宝哪儿摔疼了,好啦来妈妈这里。然后等他自己起来,给他一个大拥抱。
▲4岁之后:举手之劳,扶一下就好
在《养育男孩》一书中,作者写道:男孩的冒险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吧,就像我们宝宝在健身器材上做一些危险动作,表现得很勇敢很厉害的样子。
孩子4岁以后,摔跤就不是那么频繁了,一般都是因为他们的冒险,尤其是男孩子们。如果一个男孩不小心绊倒了自己,他首先感到的应该是伤自尊。妈妈完全可以把他当做一个“大人”来对待。伸出一只手给他借力,用轻松的口吻问:没事儿吧?一来让孩子知道我们一直在关心他,二来让孩子感觉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用文字记录每一份成长,治愈自己,治愈 育儿 路上的你。 此文来自于: 与俩屁孩共成长。
这个说法背后,一方面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另一方面也是妈妈红尘历练后的成长与从容。#爱是个动词# # 育儿 事务所#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句话:“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 。”二胎妈妈是对这句话最有力的反击。
从第一次面对大宝吐奶时的不知所措;到给二宝喂完奶后,不假思索的拍嗝;
从第一次半夜爬起来急匆匆带着大宝去看急诊;到二宝发烧,有条不紊,拿出家中常备退烧药,先退烧再观察的从容不迫;
从第一次喂大宝吃辅食时的忐忑不安,天天不重样的菜谱;到随手拿起一个鸡蛋,蛋清自己吃,蛋黄用勺子送进二宝口中的随意;
从第一次送大宝去幼儿园,面对分离,心中的愧疚自责不安;到二宝送进幼儿园,转身离开的洒脱;
从给大宝选择早教、舞蹈、画画培训班的慎重;到给二宝报班时的顿悟:机构名气大不大是其次,重要的是离家要近,步行可到的就是最好的;
是妈妈们对二宝不够重视,不够珍爱吗?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妈妈们十月怀胎,心头掉下的宝。只是相较于养育大宝时的手忙脚乱和照书硬搬,养育二宝,妈妈们更加胸有成算与驾轻就熟。
前阵子, 育儿 界“尹建莉与李玫瑾之争” ,在二宝妈妈看来,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育儿 听谁的? 当然是听自己的 。养育大宝时,该踩的坑都踩了;该经历过的手足无措,都经历过了;养育二宝时,妈妈似乎自然而然就知道了该怎么做。 “头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背后其实正是成长的妈妈。
养育大宝时,种种担心,感冒了,发烧了,医生说要吃药,那药就是孩子再抗拒,也坚决给孩子灌下去,结果孩子因为哭闹,反而让嗓子的炎症更加严重。到了下一次,当妈的就知道了,孩子状态还可以,能吃能喝,只要烧退下去了,过几天就自愈了。
大宝摔跤了,脸蛋磕破了,流了好多血,擦了药,医生说不要紧,但就是种种担心,不停地上网查,“孩子脸摔伤了怎么办?会不会留疤?”等到孩子好了,看到光洁如初的脸蛋,终于相信医生说的,孩子皮肤嫩,愈合能力也强。之后,孩子在外跑跳,不再不错眼地跟着、盯着,生怕孩子磕着碰着。
可以说,自打有了娃, 妈妈们的学习力就开始爆表 。信息爆炸时代,妈妈们获得 育儿 科学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而这些信息的过量加载,其实也造就了新手妈妈们的焦虑与紧张。
作为与孩子联系最为紧密,接触时间也最多的妈妈,对于孩子不同时期的需求,只要细心感知,其实都是可以感应到的。妈妈们缺的,只是实践与对自己感受的自信。
妈妈圈里,焦虑、紧张、问东问西的从来不是二宝妈妈。与大宝的日常生活就像是一份密卷,养育二宝的过程,对于妈妈们就像是在重做已经知道答案的试卷,对地继续作答,错的改正后再填。 每个二宝妈妈手中都拿着“金牌 育儿 师”的牌照 。
当时怀着二宝,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心想,这样的妈妈心得有多大?直到老二落地,经历了老大、老二同台唱戏的鸡飞狗跳;经历了哄完老二,陪玩老大的心力交瘁,才明白,原来不是哪个妈妈心大,而是根本顾不过来啊……
妈妈是超人,这绝不是简单的溢美之词。 有了娃,特别是有了二宝,从前的娇滴滴的**姐不复存在,每个妈妈都像女汉子。
有妈妈说,怀着二宝时,大宝正好面临幼儿园入园的关键时期。去了两天,闹了情绪,怎么样都不愿意走进幼儿园的大门,怀孕4个月的我,只能蹲下,抱起哭泣的孩子,一边安抚,一边往教室走。而怀大宝时,蹲下捡支笔,我都是能避免就避免。
每个妈妈都像老妈子。 二胎妈妈更是活得像个陀螺,基本没有留给自己的时间。这边二宝嗷嗷叫着,要妈妈陪,那边大宝喊着,妈妈过来帮忙;周六周日,堪比星球大战,大宝要去培训,小宝只能跟着。兴趣班外,别的妈妈都是围着老师问来问去的,二宝妈妈只想闭目养神,最最希望的是,也有个二宝妈妈带着小宝在外面等着,这样两只小宝凑成了双,妈妈们终于可以喘口气。
365天,全年无休可以说是二宝妈妈们最最最真实的写照。曾经有妈妈说,“ 我见过自己人性中最恶毒的样子,都与孩子有关。 ”很少有妈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濒临崩溃的时刻。
一个二宝妈妈说,白天在家照看孩子,一小时一小闹,半天一大闹,心力憔悴;晚上二宝因为断奶整夜整夜地哭,爸爸又出差在外,自己抱着孩子走得精疲力竭,这时大宝也被吵醒,闹着太吵太吵,要睡觉,当时的自己真的是要发疯,忍不住冲着孩子嚷嚷,甚至有把小宝扔床上不管的冲动。
照顾两宝,是对妈妈精力和耐力最大的考验。也因此, 育儿 越是粗糙,家中越是和谐 ,这也才有了“老三奶嘴掉地上,直接塞嘴里”的戏谑。
育儿 中,妈妈们也确实不必时时刻刻绷着脑中的那根弦,适当地放松些,只在原则性问题上较较真,何尝不是对孩子的放手,对自己的放过?
二宝的养育,看似没有大宝那么精细,但是过来人都知道,妈妈放手更多的二宝,有时反而比二宝更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亲子 旅游 ,一直被认为是增进亲子感情的最好方式。但是看似美好的亲子 旅游 ,最后真的就能以大家都开心来做总结词吗?很多妈妈抱怨:亲子游,亲子游,孩子是开心了,假期似乎更累了。
是啊,带娃去玩,又有几个家长能做到尽情地领略沿途风景,尽享放松之乐趣?坐在车上,孩子无聊,妈妈要负责讲故事;到了景点,没有儿童设施,妈妈要负责制造乐趣,有儿童设施,妈妈要陪着挨个玩遍。
有俩宝,这下好了,熬过两岁,孩子有了基本自理能力,坐在车上,大宝、二宝可以自成一台戏,到了景点,俩人一起,采采花、捡捡树枝、爬爬石头,追逐打闹、自得其乐。
当妈的只需要做好后勤工作,关键时刻提醒下安全事项,也拥有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看天,拍拍照,发发朋友圈,幸福似乎就是这么简单。
疫情期间,一张哥哥把妹妹放在书桌上当吉祥物的照片火遍了全网。二宝出生后,大宝似乎就多了一件玩具。
允许大宝把二宝当成玩具,是所有明智妈妈不约而同的选择。扎头发,化妆,戴帽子,摆姿势,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被大宝折腾得千奇百怪的二宝,但是二宝还很开心,咧着嘴笑得比谁都大声。这就是大宝二宝之间的迷之情谊,越折腾,感情越深厚。
心理学里提到, 儿童成长中有一个“最重要他人” ,这个“最重要他人”会成为儿童不自觉模仿的对象。有时忍住不怀疑,二宝眼中的“最重要他人”在某个时期是否就是大宝呢?
不同于大宝的独自成长,二宝的成长之路因为有了大宝,如同解锁了开挂人生。
牙牙学语期间,“妈妈,姐姐打我了。”“妈妈,姐姐用手打我了。”“妈妈,姐姐用手打我的头了。”“妈妈,姐姐用手打我的头了,你快批评她。”在与姐姐的斗智斗勇中,二宝的表达一次比一次清晰,要求一次比一次明确。
幼儿园期间,妈妈辅导一年级的姐姐背诵课文,小宝被迫在旁跟着念,不知不觉间,字认了不少,课文也会背了不少。比起“文盲”状态进小学的姐姐,小宝似乎高出了不少等级。
在游乐场,遇到大型的游乐设备,二宝不敢玩,到了幼儿园却可以很理直气壮地和班上同学吹嘘,“我姐姐可厉害了,她什么都敢玩。”
有大宝参与的 育儿 过程,妈妈获得了很多的喘息之机,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在相互的陪伴与较量中,日益浓厚。充满爱心的大宝,往往是二宝得以照猪养的精髓所在。
面对大宝,二宝永远是纵然虐我千百遍,我却待你初心依旧。大宝欺负了二宝,二宝哇哇大哭,妈妈让大宝道歉,大宝勉勉强强扔出两个字,“抱歉”,二宝立刻笑逐颜开。
在一些场景下,妈妈只需要照顾好两个宝宝的小肚皮,他们就可以在一起自嗨很久。而这时,其实,大宝也是被放养的对象。
看着两个孩子有爱而有趣地互动,以及由此而来的宝贵的一两个小时的免受打扰的时刻,谁说这不是为人母者,最幸福的时刻?
养育第一个孩子,妈妈们没有经验,面对一个突然而来的小生命,往往充满畏惧与无措,从怀孕吃什么到出生后怎么喂养、性格如何塑造,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看着书本,摸着石头战战兢兢一路走过来。劳心劳力,渐渐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样子。
而到了老二,正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养育老大中现成的经验教训,实践到老二身上,妈妈们自然少了很多手足无措。
同时,因为囿于各种条条框框,而在 育儿 中精神紧绷、焦虑的妈妈也在不断尝试中,逐渐觉悟:
怀孕不能吃辣的?想吃,少吃点也没事。
要做胎教,忘记了,哦算了,偶尔听听音乐也不错。
摔伤了,抱起来拍拍,没事没事,哪个小孩不是磕着碰着长大。
当紧绷的弦不再那么紧张,妈妈们会发现生活似乎豁然开朗了。
有了“玩具”的大宝,不再每天只要独自呆着就喊无聊;
有大宝可以追随与崇拜的二宝,只要管好他吃喝拉撒,每天就像天使一样可爱;
而因为养育中的化繁为简而腾出私人空间的自己,脱离焦虑,逐步变得从容淡定与游刃有余。
照书养?照猪养?其实根本上只是一个 育儿 态度的转变与初心的回归。相信只要有爱,无论如何去养,孩子都会 健康 快乐地成长。
让自己的心理充满营养,我们才能真正有力量带领孩子在阳光下快乐地奔跑。“头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何尝不是二胎妈妈的一次自我觉醒。
瑞士小朋友的秘密世界原来在这里,学会爱,从孩子的自然教育开始
中国文化碰撞美国文化:农村爷爷在美帝带娃,擦出了哪些火花?
大脚孙女行走在俄罗斯,却时常怀念小脚姥姥给我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