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应《启蒙》杂志之邀写成,整理自博客中的相关博文,刊于2012年第6期,谢谢编辑的辛苦劳动! 军军曾经是个很黏妈妈的孩子,有时候粘的连妈妈上厕所他都要哭上一阵。军军两岁多一点的时候,妈妈第二次怀孕了,在他快三岁时,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妈妈怀孕期间,军军也变得很懂事,妈妈不能抱他的时候,他表现得很乖巧,不强求。弟弟出生以后,军军有点不能接受,不准妈妈抱弟弟,妈妈一抱小的,他就要求抱。以前弟弟小,没有思想,倒还行,现在弟弟也一岁多了,两个都要抱的时候妈妈就只好抱两个。现在军军四岁多了,这个现象倒是好点了,而且从弟弟出生以后,他倒是不像以前那样黏着妈妈了,能自己独立玩一会儿了,尤其是妈妈哄弟弟睡觉的时候,他都一个人在房间外玩,这点让妈妈觉得很欣慰。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他总喜欢去欺负弟弟。时不时的用腿踢他,或者用手戳他的脸,再要不就把小家伙推倒摔跤;他的玩具弟弟也不能拿,要不两兄弟又得打架了。为此,妈妈跟他真是好话也说了,道理也讲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是收到的效果却甚微… 桐妈解析:军军妈的苦恼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家有双宝的妈妈,都很容易遇到这个问题:一般来说,不管头胎宝贝在弟弟妹妹出生之前曾经是多么盼望有个小东西当玩伴,真到小家伙出来跟她争夺父母的注意力时,小家伙都会忍不住感到失落,就像经典的“心理自助读物”《汤姆的小妹妹》中汤姆面对妹妹带来的热闹场景时发出的感慨那样,“我感到没人理我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原本可以独享的父母之爱被另一个小生命给占据了,他不再是父母关注的中心,尽管父母对他的爱一点也没有改变,但他们不得不集中精力照顾更小生命的表象还是难免让不谙世事的大宝宝心生被遗忘的顾虑,在想办法引起父母的关注、追求公平的爱时,大宝很容易把二宝看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心怀嫉妒甚至怨恨,此时,如果父母疏忽了大宝宝这个心理感受,大宝宝就容易把这些负面感受积累起来,成为负性情绪甚至攻击行为的来源。所以,家有双宝的妈妈,在尽心尽力照顾二宝的同时,首先应该理解大宝这个心理特点,再忙,也要顾及到大宝嫉妒弟弟的心理,想办法对大宝进行安抚,尽量多陪陪大宝,多给大宝一些拥抱,如果实在顾不上,也可以多跟大宝说些“妈妈爱你”、“弟弟小,妈妈要对他多些照顾,但妈妈对你的爱不会因此改变”之类的,让大宝确认妈妈的爱,只有一个确认了父母之爱的孩子,才会有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才不会想着办法确认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跟弟弟争宠。其次,父母要善于从正面强化孩子的行为。就像案例中的大宝一样,孩子在很多场合下,还是很配合妈妈、很懂事的,这种情况下,妈妈不妨多鼓励孩子,并把这种表扬跟他做哥哥姐姐的角色结合以来,比如,表扬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姐知道让着弟弟了哦,真棒!”、“弟弟有你这样的小哥哥,妈妈都替他感到高兴”、“你能这样跟弟弟分享,真不容易,妈妈为你骄傲”等等。一来这样可以强化他既有的好行为,唤起他做哥哥姐姐的责任感,二来可以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积累内在的力量,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不会轻易怀疑自己的不可爱。 第三,想办法让大宝参与二宝的抚养工作也很重要。妈妈可以有意让大宝给自己打打帮手,比如,逗弟弟玩、给弟弟妹妹喂奶、帮弟弟妹妹拿小鞋子之类的,这样,既不会让孩子跟妈妈拉开距离,又让他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作为哥哥姐姐的自豪感、责任感。我们对于自己投入心血的对象,总会多一分情结和包容,相信大宝也会在付出的过程中找到作为哥哥姐姐的快乐,《汤姆的小妹妹》中,汤姆的妈妈生了兔妹妹伊娜之后,就是这样处理问题的,原本因为有了妹妹而失意的小兔汤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当大哥哥的快乐! 第四,就像刚才提到的《汤姆的小妹妹》一样,当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这类关爱大宝心理的绘本,比如“小兔波力”系列的《波力当大哥哥了》,也是很好的心理自助读物,可以借陪孩子看这些绘本的时机,就自己家的情况跟大宝展开互动,让他明白妈妈对她的爱不会因为弟弟而改变,当哥哥也有当哥哥的乐趣等。 另外,据我观察,年龄距离对于大宝顺利接纳二宝也很重要,如果父母可以选择,最好不要在大宝两三岁的时候生二宝,这个时期正是孩子独占欲很强的时期,不利于大宝顺利地接纳弟弟妹妹,相反,如果大宝4岁甚至年龄更大以后再生二宝,则已经渴望交往的大宝就比较容易对弟弟妹妹持欢迎态度了,虽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争宠”事件,但相对两三岁的孩子,频率会小得多。另外,父母在决定要二胎的时候,除了征求孩子的意见、给他们讲有个弟弟妹妹的好处外,也应该不失时机地把弟弟妹妹出生可能带来的改变跟孩子事先沟通一下,让孩子有所心理准备,这样,当父母的精力更多集中在幼小的弟弟妹妹身上时,或许他们的心理落差一定会小了许多。 最后,父母还应该给大宝适应的时间。二宝出生后,不能期待大宝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接受弟弟,像案例中的大宝一样,这个年龄的孩子本身就处于自我中心、线性思维时期,大部分时间能配合妈妈已经不错了,对此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是在多子女家庭中长大的,身为老大,小时候我就特别嫉恨妹妹,认为母亲偏爱她,为此经常有意无意地伤害她、欺负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妹妹的感情越来越深,对母亲的所谓偏爱也没有概念了,只要父母本身能处理好双宝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宝终会顺利接纳二宝的。一旦接纳之后,原来跟他们及母亲之间的恩怨也变成了浓浓的亲情。只是有时候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需要父母本身有所思想准备,否则,面对眼下动辄跟二宝过不去的大宝,很容易焦虑甚至失去情绪控制,反而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首先,提前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将来的弟弟妹妹
我觉得在二宝出生以前要尊重大宝的意见,如果大宝年龄很小,这个时候TA可能不太接受有个小宝宝来跟自己一同分享爸爸妈妈的爱,年龄稍大一点的会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有的会乐于接受爸爸妈妈准备要弟弟妹妹。曾听说很多孩子在不愿意妈妈再生弟弟妹妹时而有了弟弟妹妹,结果,大宝对弟弟妹妹“下毒手”的机率就很高。为了避免大宝的内心冲突,妈妈最好能够尊重孩子,在二宝到来之前就让大宝喜欢上二宝。这个就需要正确引导,我女儿在三岁前基本上我抱别人家的孩子她都不愿意,可是三岁后突然有一天跟我说:妈妈,给我生一个宝宝吧,我想天天搂着她睡觉。我说:谁教你说的啊。她说:我自己想的啊。我说:你有很多娃娃可以搂着他们睡觉啊。她说:可是他们都不会说话,我想要个会说话的宝宝。如果大宝到了这种年龄,她自己觉得自己都长大了能够接受弟弟妹妹的时候,做妈妈的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妹妹出生后,你会爱她吗?”
“你会给她喂奶吗?”
“你会把你穿过的衣服给她穿吗?”
“你会把自己的玩具和她分享吗?”
“你会给她讲故事吗?”
“如果妹妹出生了,因为她是小婴儿,需要妈妈抱,需要妈妈喂奶,需要妈妈把屎把尿,需要妈妈每天晚上陪她睡觉,那你就不能和妈妈一起睡了,你要和爸爸一起睡,或者和外婆一起睡,你愿意吗?”
如果孩子对于弟弟妹妹还不接纳,可以提前让大宝与多子女家庭接触,让大宝了解到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是非常正常的。
其次,一定要让大宝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并没有减少
每一位妈妈都会说,虽然有了小宝,但是,我对大宝的爱并不会减少。是的,我们的内心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行动和语言是不是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呢?爱大宝一定要让大宝知道,而不是在内心偷偷地爱。
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永远爱她。两个宝贝都是独一无二的。她和小宝一样,永远是妈妈的宝贝。
虽然这话听起来比较俗气,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无疑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这样就算孩子在外面听到别人说妈妈不爱她,爱妹妹的时候,她不会觉得委屈,她知道妈妈对她的爱是坚定不移的。
不能因为小宝宝的出现而牺牲了跟大宝一起的单独陪伴的时间,要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她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让她有优越感,另外,如果大宝足够大,可以让她参与到养育二宝的过程中来,让她知道妈妈需要她,让她有成就感。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蜡烛演示
是非常好用的一个工具,分享给大家:首先准备代表家庭成员的四根蜡烛,
拿起其中一根蜡烛,将它点燃说:“这根蜡烛代表妈妈,这个火焰代表着妈妈的爱。”再拿起一根蜡烛继续说:“有一天,妈妈遇见了爸爸,和爸爸结婚以后,我给了爸爸自己所有的爱,但同时我也保留着我所有的爱。” 又拿起代表大宝的蜡烛,点燃它,充满了爱的眼神看着大宝,向他微微笑,说“当你出生的时候我把所有的爱给了你,而我仍然保留着自己所有的爱。你看,现在,爸爸拥有妈妈所有的爱,你也拥有妈妈所有的爱,而妈妈的爱,仍然在” 。接着拿起代表二宝的蜡烛,要让他大宝知道,当二宝的蜡烛被点燃的时候,他的蜡烛仍是亮的,对他的爱并没有消失。可以说:“爸爸妈妈觉得你一个人太孤单了,想再生个弟弟/妹妹来跟你作伴,于是,后来你有了弟弟/妹妹,当弟弟/妹妹出生时,我也给了他我所有的爱。你看~”这时一边指着代表他的蜡烛,一边问他:“你的爱消失了吗?” 继续说:“所以,你拥有妈妈所有的爱,爸爸拥有妈妈所有的爱,弟弟/妹妹也拥有我所有的爱,而我,还仍然保留着我所有的爱,因为这就是爱本来的样子,你看,我们的爱现在把整个房间都照亮了。”最后,言语就是多余了,可以将孩子拥抱到怀里。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几本适合多子女家庭看的绘本:
《彼得的小椅子》
爸爸想把彼得小时候用的高脚椅漆成粉红色,好让妹妹使用;彼得看到连小时候的婴儿床也变成粉红色的,再加上玩积木时被妈妈说要安静点、别吵到小妹妹时,彼得忍不住了。他没有哭闹,而是对狗狗威利说:“我们离家出走!”
《小凯的家不一样了》
爸爸一早出去接妈妈,临走前对小凯说:“咱们的家不一样了,它正在改变。”接下来独自在家的小凯真的发现,家里的一切都在变!水壶变成猫,沙发变成鳄鱼,水管变成蛇,还出现了一只大猩猩!……孩子们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这是很多大人的普遍疑问,也是众多童书作家乐于描绘的题材。安东尼·布朗的这本《小凯的家不一样了》,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安东尼·布朗从孩子的心态和视角出发,将超现实的梦想在绘本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虚幻的梦境、想像与真实的场景、生活相互结合、渗透,细腻、幽默,神秘不已,惊奇不断。
《隧道》
性格迥异、爱好不同的哥哥和妹妹总是不停地争吵。一天,妈妈要他们一起出门,努力学着和平相处。两个人不情愿地来到了一片堆废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洞。哥哥胆大,钻进去探险,妹妹不敢,幻想着隧道里面藏着怪兽、巨人、巫婆……可是过了很久,哥哥都没有出来。哥哥会不会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急又怕的妹妹终于鼓起勇气,也钻了进去……在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之后,兄妹俩一同跑出了隧道,回到了家里。
《小象欧利找弟弟》
今天是小象欧利的生日,家里可热闹了。妈妈为他做了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叔叔、伯伯、还有姨妈们送给他好多好玩的玩具——其中还有欧利最喜欢的旱冰鞋呢!可是,欧利一点也不开心。
《汤姆的小妹妹》
刚开始,妈妈同小妹妹伊娜从医院回家的时候,汤姆还是挺高兴的,他还想把自己的小卡车借给伊娜玩。可是,因为小妹妹的出现,汤姆觉得现在家里都没人理他了。汤姆心想,伊娜还要在我家待多长时间啊。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遇到家里添个小妹妹这样的事,但是,对孩子来说,被忽略和被冷落的感受却总是难免的。一起分享汤姆的故事吧,让我们来看看,汤姆在受到冷落后是如何积极地面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开心起来的。当然,大人们也千万要记得,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忘了关注孩子内心小小的感受,别忘了告诉他你有多么爱他。
《我想有个弟弟》
这些绘本从儿童的角度,深刻地描绘了孩子的这个心理变化过程。爸爸妈妈可以营造一种小宝能够给她带来快乐的场景。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yayaread
也可以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yaya201012
我们一起交流育儿,成长,做最好的自己
题主你好!
首先恭喜你得到两个健康可爱的小天使!
不知道你的大宝多大呢?
你可以告诉她妈妈永远爱大宝不会抛弃大宝
同时呢,不光妈妈爱大宝,现在小宝也爱大宝
大宝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孤单了!
如果你的二胎小宝宝马上就要出生了,那么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照顾大宝的情绪,否则你的孩子也是容易出现很多情绪问题的,你可能就会发现小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的调皮。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关心这个孩子,而且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孩子的需求。
一、父母应该怎么照顾家中大宝的情绪呢?小编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是很好奇的,因为现在很多家长都会选择生二胎,而且国家也是鼓励我们生第二个孩子的,但是我们这个时候也应该多照顾家中大宝的情绪,否则你也会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因为你的家庭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变得很不和睦,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千万不要忽视宝宝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定要了解小孩子的基本需求。
二、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很多父母这个时候就会忽视大宝的情绪,但是小编觉得孩子都是你的,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应该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小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的开朗。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好,而且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去了解一下小孩子的特点,并且这个时候也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要多观察这个孩子,而且我们也一定要让这个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
很多父母可能就会忽视自己的孩子,因为现在所有人的目光全部都集中在了第二个宝宝身上,但是这可能就会导致你的孩子变得非常的紧张,而且你的孩子也会变得非常的没有安全感。我们一定要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而且平时在生活中也一定要让小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爱,这样孩子就会很开心。
有了二宝后,大宝更容易发脾气了,这该怎么办?
拥有二宝之后大宝很容易闹脾气,很有可能是由于大宝感觉二宝分离开了自身应当得到的专注力及其爸爸妈妈的爱。所以说大宝会感觉有一些归属感的缺少,在那样的情形下大宝就会常常发脾气,要想造成爸爸妈妈的留意。假如说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一直斥责大宝得话,那麼大宝就很有可能会更生气了,并且也是有将会会对这一家中造成了大量的心寒,所以说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文化教育你的大宝。
造成落差感大宝在最初的那时候是家里边唯一的一个孩子,所以说不管大宝干什么全是随意的,并且大宝大多数都是会遭受全部家里的关怀。但是一旦拥有弟弟妹妹以后大宝的这类优点就失去,并且大宝所获取的工资待遇也所有都迁移到弟弟妹妹的的身上。在那样的情形下大把顺理成章的就会造成一种落差感,这类落差感让小朋友感觉自身十分的不舒服,所以说大宝才会一直作出一些闹脾气的个人行为。
给大宝归属感拥有弟弟妹妹之后大宝很有可能就感觉爸爸妈妈不会再善待自己了,在那样的情形下大宝也有可能会感觉弟弟妹妹分夺了自个的宠溺,因此大宝就会对弟弟妹妹造成一种排斥的心理状态。而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要明白安慰自身的小孩,要让小孩搞清楚,即使拥有弟弟妹妹大宝依然是爸爸妈妈十分宠溺的小朋友。
爸爸妈妈要让大宝搞清楚,不管如何大宝一直全是爸爸妈妈心中之中的商品,仅有让大宝在这个时候拥有归属感,大宝才能一切正常的办事,才不容易有意地作出一些令人感觉无法进行的方式而有意的造成爸爸妈妈的关心。总得来说,爸爸妈妈应当好好地的教育小孩,而并不是儿童一找麻烦了之后就立即斥责小孩,那样的斥责只能给孩子产生信仰的危害,不容易有一切正方向的正确引导。
我有我有一个妹妹,这妹妹比我小了十岁,平常在家里的时候,父母并不会太注重去安抚我的情绪,所以我时常都会觉得他们特别的偏向妹妹。所以我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挺有资格的,我可以知道他们怎么样的做法,可以让我不会感觉情绪很失落。首先最简单的就是在买东西上面,你给小宝宝买了什么东西应当给大宝宝也买,如果大宝宝不适合的话,就要买同等价位的,这样才不会让他觉得心里面不舒服。我爸妈就总给我妹妹买各种各样的玩具,我们家现在的玩具都堆成山了,可是我让他们给我买一点什么小件的物品,他们都不愿意,所以这也让我觉得有些不公平。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总说你是大的,就应该让着小的。我觉得这句话真的有点道德,绑架从来没有人说过大的就一定要让着小的大的,凭什么一定要让着小的又有什么义务要让小的呢。难道大的孩子就没有自己的心情?没有自己的思想吗?在每次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更大的那个孩子,其实心里会非常的难过的。如果你真的想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那么你就千万不要说这句话,这句话真的会让大孩子常寒心。
一家人出去玩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牵着妹妹的手,我就一个人默默的跟在后面。好像一个多余的人一样。所以如果你家里有大孩子的话,出去玩的时候最好是爸爸带一个,妈妈带一个,千万不要两个人都牵着小孩的手,这样子那个大孩子真的像多余的,会觉得特别的难受,就像我一样。我就再也没有和他们一起出去玩过。
上午带二宝去外面溜达,看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妈妈带着姐弟俩(男孩和女孩差四五岁的样子)外出,妈妈全程都在照顾儿子,不管女孩的一切。而且,还让她帮忙拿着包。看到这一幕,想起我和宝爸带俩娃外出,好像也是照顾二宝多一些,总觉得二宝小,哥哥已经很懂事了。
其实,就现在这个社会来说,重男轻女的现象真的很少见了,而且多数父母都是更喜欢女孩一些。相信那位妈妈应该也是和我想法一样:“二宝还小,格外需要照顾。”却忘了,老大也还只是个孩子啊!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很难一碗水端平,但也要尽量公平,尤其是对孩子。或许这时候大宝内心会发出声音:“妈妈,你能一碗水端平吗?”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要有了二胎别忘了老大。
孩子的认知能力
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安迪·梅尔佐夫通过一些实验证明,婴儿生来就具有一系列神奇的认知能力。
确实,孩子从小就对外部环境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并且逐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安全感来调整发育进程,进而让自己适应环境的成长。所以说,父母对事情的态度,孩子是能够分辨出来。就像文章开头母亲偏心弟弟,小女孩也是能感觉到的,小女孩也会通过外界的环境,来分辨母亲为什么会讨厌她,最终这个结果,对小女孩来说,也许很糟糕。
电视剧《都挺好》一出来,就引起了社会轰动。明玉的可怜,大强的可悲,明玉母亲的可恨。明玉就是没有接受公平对待的受害者。母亲从小都是对哥哥百依百顺,但唯独对明玉,是真的不待见明玉。明玉呢,也从一开始就知道母亲不喜欢她,所以对母亲也存在一定的敌意。当母亲的骨灰盒从车上掉下来的那一瞬间,或许很多人都会说是明玉的过错,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了解明玉的经历,也许就不会这样想了。
Ps:孩子从小的接受的事物很重要,孩子们都是跟着别人一步一步的探索。公平的对待,会让孩子享受到父母更多的爱,会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孩子的模仿能力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也证实了,孩子是会观察学习的,他们会通过观察,来学习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在这个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在3~6岁之间的72名幼儿参与实验,并且在实验前把他们分成两个对照组(共四组),先把实验者的两组带到两个房间。观察孩子在成人对“波波玩偶”实行暴力行为或并无暴力干预后的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成人正确干预(安静地玩玩具)的孩子会完全忽视波波玩偶,跟着干预者的动作只是安静地看着;而有成人对“波波玩偶”实行暴力行为的一组则出现了模仿性暴力行为。
另外两组实验者儿童在视频中观看了榜样行为后, 对班杜拉设置的与视频中一样的情境,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观看暴力行为的实验组中的儿童,模仿性暴力行为的水平远远高于观看非暴力行为的实验组。
班杜拉从“波波玩偶实验”中主要提炼出两个重要理论,一个是观察学习,一个是强化。也就是说,孩子会根据成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强化学习。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忽视了日常中的“坏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他们会在内心不断观察和强化学习。
再说说《都挺好》中的明玉,虽然从小受的苦成就了她的事业,可她却成了一个对别人心里有抵触的人。她始终不能相信,父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以至于一直怀恨在心。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将来恨你,那你就要同等的对待,别让你的孩子成为现实版的“明玉”。
家有俩娃,如何“一碗水端平?”
家长要对孩子做到公平,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内心。两个孩子都是你的孩子,而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父母,这点是你无力反驳的。我常常说这样一句话:“大宝放心里,二宝放手上。”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有“你是老大你该让着”弟弟(妹妹)的想法。而要清楚知道,他们都是你的孩子,都一样只是孩子。
其次,在此之上做出行动。不管两个孩子是对是错,家长都不能只奖励一个惩罚一个。公平对待就要奖惩一致,尽量减少例外。
就算有例外,家长也要给出相应的理由,让孩子们信服。毕竟,孩子只有真正信服你的时候才会真正地和你成为朋友。
枕边育儿寄语:
最后,“妈妈,你能够一视同仁吗?”我相信,这是很多有了弟弟(妹妹)后孩子们的心声。在此希望父母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能一视同仁,不要有所谓的“偏爱”。或者,你也可以像班杜拉的实验中那些好孩子一样,学习别的父母是怎样对待孩子,又换来了什么收获。当你真正公平对待孩子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孩子们都是一样可爱,都一样是你的“心头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