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虽然经历了大型的社会变革,但是故宫却依然完整的保存了下来,随着故宫向普通人开放的进程打开,故宫称为了我国的国家博物馆,里面存放着大量非常针对的文物,也是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每年来故宫旅游的人也是络绎不绝,都是为了目睹一下当年皇室的风采。但是后来却有人说,故宫修歪了,那么这么大一座宫殿,修建的时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怎么会修歪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一、故宫的中轴线。在建筑布置上,故宫是有着很严格的布局的,中轴线是永定门,正阳门,紫荆城和景山,钟楼,鼓楼的一条直线,全场大约78公里,是链接南北城的主线。故宫的这条中轴线向来被称为是故宫的脊梁,所以所用是不可小觑的,但是正是这条中轴线,让个别人们说是故宫修歪了。
二、中轴线和子午线之间有2度的夹角。这个现象首先被提出是在200年,当时任职中国测绘科学院的学者夔中羽首先发现了这个现象,他利用航拍图像作对比发现了故宫中轴线和子午线有一点点的偏离,于是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夔中羽老先生,又做了一个实验,就是立竿见影,在正午十二点的时候,发现子午线的影子确实和中轴线有一定的偏差。
三、这是忽必烈刻意为之的。故宫修建于明朝,朱棣迁都北京,才修建了故宫。但是确定中轴线的时间却是在元朝。元朝当时有两个都城,元大都和元上都。忽必烈在修建元大都的时候,故意将中轴线和元上都靠近,这样元大都和元上都的位置就建立了联系,后来夔中羽也去了元上都遗址进行了测量,和中轴线偏离的角度是一样的。
一、罗盘面:最早有手绘手写,而现代罗盘面大都以黄铜板制作,好的罗盘用5厘、4厘铜板精制,中低档用12厘铜板制作,也有铝板、纸板等制作。
二、方盘材料:分为高级中密度板、电木、树脂、塑料、普通纤维板、石膏、木头等制作。
昨天,有个女人要离婚,说因为房子不好,说什么没风水,她说,我们台湾就讲风水。
我说,这风水就这麽大力量
她说,我让男人卖房子,他就不卖,我要跟他离婚。
我说,咱们中国故宫的房子好不好
她说:那很好呀。
我说,你知不知道故宫的崇祯皇帝,吊死了,都是这一个房子,前面的皇帝就大兴旺,后面的皇帝不能兴仁政,就倒台子了。是房子问题还是德行问题呢
清朝康熙大治,他不也是光绪那房子。康熙就是盛世,大治。到了光绪,怎么就不好了。是房子的力量,还是人的力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做恶之家,必有余殃。
与风水实在是不相关哪!
(宣化上人)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_____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____,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我将陪伴大家共同游览北京的名胜风景,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是您对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好,现在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游览行程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就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4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过程中,征集了全国10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万人,而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来北京房山,金砖来自苏州,石灰来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盘山,殿基所用的精砖石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而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宫的蓝图而修建的,布局规划遵循了《周礼•考工计》的都城设计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而后寝则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以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这样布局的: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按照这种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宫就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统治时间总共长达五个世纪。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在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8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其中包括故宫在内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这条中轴线也叫做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镇山。
我们有时候还把故宫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天上的紫宫。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这里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而紫禁城的正门就是午门,因为在罗盘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是南大门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从汉代的门阙形制演变过来。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门楼,两侧还设有钟鼓亭,东西两侧突出的部分叫观,上部各有廊庑13间,两端还建有重檐攒尖方亭。中央的广场叫阙。在明清两代,这里是朝廷举行颁朔大典和献俘典礼的地方。正中开了三道门,两侧都有掖门,这种做法称为“明三暗五”。五个门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从这里入宫,科考三甲也可以从这里入宫;平时,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掖门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开,三品以下的官员按照文东武西分别通过东西掖门,外国使节要从西掖门才可以入宫;在殿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从东西掖门中通过。
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门两旁还有两道门,就是德昭门和贞度门。每逢皇帝出宫,都要在太和门换车,而且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也要从太和门进入皇宫。在光绪四年的时候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在光绪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门突然被火烧毁了,可是大婚当天皇后要从这里经过,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寻找了能工巧匠,连夜用彩绸还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门,才使得婚礼如期进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门才重建完成。
过了太和门我们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它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还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朝礼。
现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还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围还建有一些楼阁,其实就是清朝内务府所管辖的库房。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积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其实在明朝奉天殿的时候,这里市面阔9间,进深5间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间,将它改为了现在的大小,其实在两侧的夹室是封闭的,不能作为正殿使用,所以实际上还市面阔9间,进深5间,同时,也将它改名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观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观念的延伸,强调了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在太和殿的屋顶正脊上还有一个高336米的大吻,往下还有11个垂脊兽,在我国古代,异兽的数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级越高。在殿内有72根大住支撑,当中的六根是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金柱,上面支撑了藻井,再藻井当中雕刻有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轩辕二字出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思就是轩辕黄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顶上建有藻井,一是为了代表当朝的皇帝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第二则是起到了镇火的作用。
殿内的陈设也非常的多。金銮宝座是明代的遗物,清朝的皇帝继续使用。在袁复辟的时候,曾经将它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不伦不类类似沙发的座椅,解放以后,专家们在家具库中发现了原来的宝座,经过一年多的整修,终于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
殿内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设有屏风,宝座等,在台面上还有香亭、仙鹤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时候,就要点燃檀香,烘托出一种神秘的气氛。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驼着宝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而象身四脚立地,稳如泰山,象征社会和政权的稳固。称为太平有象。角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当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香亭是从香炉演变而来的,放在殿中,象征着国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还有很多的陈设。日 :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在此处标准的北京时间
嘉量则是乾隆年间全国的标准化计量器,在乾清宫前也有一个。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也是寓意长寿。在故宫内有大小水缸308口,用来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这两个镏金大缸,重2吨,可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用军刀刮走了。围绕着太和殿,还有一些故事。在1908年12月,四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亲跪在宝座下,扶着他,可是溥仪却哭喊着说:“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再这儿,我要回家。”他的父亲只好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典礼结束以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语说这不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称“洪宪皇帝”,企图恢复封建社会,还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礼,把三大殿中匾额上的满文统统去掉了。而且还命令京城内的煤铺把墙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为汤圆。不过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国一片倒袁声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时候曾经叫做华盖殿和中极殿,在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殿名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两代举行大潮礼的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时候,还要在前一日阅览祝文或者检查种子农具。清朝规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谱,也就是玉牒,在修订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内让皇帝阅览,并举行存放仪式。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明朝这里曾经叫做谨身殿,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时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举行宴会。而且这里还是清朝举行殿试的地方。在保和殿后,有一个巨大的云龙石雕,是艾叶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间,将原来明代所雕刻的花纹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纹,下端是海水江牙纹,中央是飞云簇拥的九条蛟龙。制作非常精美,是难得的石雕珍品。这块石头是来自北京的房山,搬动这块石头的时候动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过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没有记载的,根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因为这块石头运过来以后就放在这里,想要重新移动非常的困难,所以就放在了这里。
游览完了前三殿,就来到了后寝区的正门乾清门。在后寝区中共有15宫,专家认为,这与天文学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关系。
在清朝康熙年间,乾清门就是举行御门听政的地方,而在西侧还有一排连房,就是军机处,他是在雍正年间设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才被废除。军机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凌驾于内阁之上,但是当时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军机处旁边的内务府值班,监视这里的活动。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宫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诗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寝宫一直都是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养心殿,从此,乾清宫九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在每年过节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宫举行庆典活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还在宫内举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而且皇帝死后,必须要在这里停灵,祭奠15日,表示寿终正寝,之后才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宫内正中设有金漆宝座,后面还有屏风,上面刻有先帝的圣训。在宝座上方还高悬着“正大光明”的匾额。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对于争夺皇位的种种弊病,他发布了秘密立储的上谕,从而改变了封建王朝公开册礼太子的制度。此后,皇帝亲自写储君谕旨两份,一份儿放在这块正大光明的匾额后边,另一份儿则自己藏起来。在皇帝去世以后,拿出两份诏书核对无误以后,即可生效。
在明朝,围绕着乾清宫还发生了三大疑案。就是壬寅宫变,红丸案还有移宫案。壬寅宫变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正在乾清宫中睡觉,宫女杨金英等16人一起下手,想鸦实凵彼溃��窃诨琶χ�腥窗焉�哟虺闪怂澜幔��悦挥谐晒Α=峁�庑┤司腿�急淮λ懒耍�饽暾�檬侨梢�辏��猿莆�梢��洹W源艘院螅�实鄄桓以谇�骞�芯幼。�钡搅僦涨耙惶觳呕氐搅苏饫铮��堑碧炀退懒恕:焱璋傅姆⑸�窃诿鞒�蚶�实壑祚淳�懒艘院螅��亩�又斐B寮次弧5�遣痪盟�筒×耍��昧私�鄙侠吹暮焱瑁�粤艘豢鸥芯鹾懿淮恚��杂谐粤说诙�牛�峁�退涝诹饲�骞�冢�昂笾蛔髁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们称为一月天子。移宫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爱妃李妃有野心相当皇后,所以就坚持要和即将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宫,以此要挟群臣。但是这些大臣设计把太子从她手中骗了出来,可是他还是在乾清宫不走。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门口斥责他,就这样,他才被迫离开了乾清宫。
在乾清宫的后边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在殿中央放有25颗宝玺,上方高悬着康熙皇帝御书、乾隆临摹的“无为”匾额。东侧陈设着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计时器——铜壶滴漏,西侧陈设着大自鸣钟一座。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庆贺礼,就连皇太后还有皇帝都要来这里庆贺。在每年皇后到先蚕坛举行仪式的前一天都要在这里检阅采桑工具。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3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还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楼。根据1973年的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永乐四年开始备料,而第二阶段就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开始动工兴建,历时14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过程中,征集了全国10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万人,而建筑材料都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来北京房山,金砖来自苏州,石灰来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盘山,殿基所用的精砖石来自山东临清,松木多来自东北,而楠木多来自四川、云贵、浙江等地,可见当时工程的浩大。故宫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宫的蓝图而修建的,布局规划遵循了《周礼�6�1考工计》的都城设计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大致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则为后寝。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为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而后寝则是以乾清、交泰、坤宁这后三殿以及东西六宫、御花园为中心,外东路、外西路的建筑为主,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宫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这样布局的: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社稷的场所社稷坛。按照这种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宫就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统治时间总共长达五个世纪。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所以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到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在北京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被梁思成先生称为伟大的中轴线,全长85公里,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其中包括故宫在内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这条中轴线也叫做龙脉,线上的景山是内城的中心点,也是故宫的镇山。
我们有时候还把故宫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称是怎样得来的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封建帝王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宫象征为天上的紫宫。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不许庶民百姓接近,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这里共有四道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而紫禁城的正门就是午门,因为在罗盘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门也是南大门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从汉代的门阙形制演变过来。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门楼,两侧还设有钟鼓亭,东西两侧突出的部分叫观,上部各有廊庑13间,两端还建有重檐攒尖方亭。中央的广场叫阙。在明清两代,这里是朝廷举行颁朔大典和献俘典礼的地方。正中开了三道门,两侧都有掖门,这种做法称为“明三暗五”。五个门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门是皇帝专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可以从这里入宫,科考三甲也可以从这里入宫;平时,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掖门只有在大型活动的时候才开,三品以下的官员按照文东武西分别通过东西掖门,外国使节要从西掖门才可以入宫;在殿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从东西掖门中通过。
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
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然而,经过测量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与子午线有所偏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33位皇帝的宝座不是都歪了吗?为什么中轴线会偏离子午线?是古人有意为之?还是测量出了问题?
说到北京的建筑规划,不少人恐怕都会想到中轴线这个最重要的建筑特征之一。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往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钟楼、鼓楼,全长大约为78公里。以紫禁城为中心,从而成为当时连接南北城的主线,时至今日,这条中轴线仍旧起着脊梁的作用。这条中轴线并不是一条具体的“线”,而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因为在它上面有了一些非常独特的建筑形态,才让我们看到了形迹,就像因为起伏而显示出的跳动的乐章。
我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中轴线,而且往往是和子午线相一致的。子午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经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这两件孤立的文物分别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的地方。中国古代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暗示着中轴线实际上是城市的子午线。
北京城作为一个帝都,元、明、清三代33个皇帝都在这里面南背北称帝。但是,一位老先生经过非常认真的研究后发现,中轴线和子午线并不是完全吻合的。这么一看,33位皇帝的宝座有可能都坐歪了,而北京城也就不是正南正北了。那么,他的这个理论到底有没有道理,事情是否真的如此呢?
惊奇的发现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由于一直从事空中遥感摄影以及测绘地图的工作,使得他对地物目标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他要拍摄一张北京的全景鸟瞰图。他先找来了一张航空影像图,航空影像图是航空摄影的相片经过处理,镶嵌起来的俯视图。面对高清晰的图像,夔中羽开始琢磨应当从哪儿开始拍摄。此时,他开始关注起北京城中直通南北的中轴线。看着看着,他猛然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移!
夔中羽知道地图是按照地理坐标严格控制制作的,应该不会有问题。他马上又找来了北京的卫星影像图。在卫星影像图上,中轴线也是偏离子午线的,他又买了好多版本的北京市地图,当中还包括北京交通游览图。结果一看,都偏了一点儿,并且是向逆时针方向偏了一点点。这就证明了这条线确实与子午线有一个偏角。
中轴线偏离是一件很值得琢磨的事情,北京的这条南北中轴线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什么时候偏的呢?
古人建城,都要建立“中心台”作为城市的几何中心。从西周到辽金,城市的中心点和中轴线不断漂移,直到元代,蒙古铁骑扫荡四方,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当时城市的中心点确定在现在鼓楼的位置,中心点确立后,城市的中轴线和城池的位置自然也就得以确立。从那以后的800年,中轴线一直没有改变。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以上事实说明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是建造元大都时就形成了。这也就是说,中轴线从建造元大都的时候就偏了。
夔中羽考虑,既然从地图上发现北京的中轴线有一定的偏离,那这个角度到底有多少呢?于是夔中羽决定对永定门进行一次实地测量。
立竿见影测轴线
要测定永定门的子午线,首先要知道太阳经过永定门当顶的精确时间,这一时间对测量十分关键。夔中羽和专家一起,根据世界时分区、当地时间差和当日时差等多种因素推算,确定了太阳经过永定门的正午时间。
2004年冬季的一天,夔中羽和测绘专家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开始了立竿见影试验。他们在甬路中央立了一根2米长的杆子。在杆子的下面,延甬路中心线向北,粘上一条长6米的黑胶带,表示中轴线。当太阳经过永定门上中天时,杆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门子午线。影子与黑胶带之间的夹角就是子午线与中轴线的夹角。
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2度多。这个偏角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夔中羽又在地形图上选择了永定门、钟楼和地安门三个点,算出偏角是2度十几分,证明永定门立竿见影粗略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根据这一计算,从永定门开始的中轴线到了钟楼,就已经偏离子午线达300米了。
是不是计算错误
可是京城的中轴线为什么会是偏的呢?在建造元大都的时候,是故意让它偏的,还是因测量错误造成的呢?
地球上各处的经、纬度和方位角都是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某些变化的,比如地球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小的周期性摆动、移动、偏转等现象,这在天文学上称为极移、章动和岁差,那么中轴线的偏离与这些天文现象是否有关系呢,夔中羽为此专门请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席泽宗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天文学家和天文史学家,他在了解了关于北京中轴线偏离的情况后,认为把一些天文现象与北京中轴线偏离联系起来有些不合适。
因为极移是地球自转中在地球内部的一点挪动,面积很小。岁差、章动虽然会影响到恒星位置经纬度的变化,但不会影响地面经纬度的变化,所以天文现象影响中轴线偏移的因素可以排除。
那么是不是计算误差所致呢?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精确的测量,唐朝的学者曾经在河南很准确地测量了子午线,从河南考古复元的宋代皇城模型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城中那条笔直的中轴线。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中轴线偏离不应是测量错误。不是技术原因,那又是什么呢?
远方是什么?
为了揭开这个深藏在中轴线背后的谜团,夔中羽暂时放下依据自然和技术路线寻找原因的途径,开始寻找人文线索。
夔中羽考虑古代很多建筑的方向,都和远方的一些地物有一定的关系,北京的中轴线是否也和远处的地方建筑有一定的关系呢?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建立的,而元大都又是元朝忽必烈建立的,那忽必烈以前在别的地方会不会建有什么与北京相关的建筑呢?
夔中羽找来了北京至内蒙古的几张地形图,当他把九张地形图连接起来看的时候,一个从没关注过的地方展现在眼前。他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古开平,而那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
1206年,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帝国。二十几年后,忽必烈在领地内,由刘秉忠设计城邑,营造宫室,建成了开平,也就是元上都。
元上都和元大都有很亲密的关系,当时元朝是两都制,也就是一个国家有两个首都,那么北京的这条中轴线是否和元上都有关系呢,在地图上测量总有误差,要取得更精确的结果,还需要更加精确的数学计算和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作实地测量。夔中羽决定循着北京发出的这条中轴线到内蒙古自治区亲自考察一下。
寻古探今元上都
从北京、河北到内蒙古的正蓝旗直线距离为270公里,夔中羽考虑,当时负责设计的人会不会是按照当时统治者的意愿,为体现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大都连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准线呢?带着这个疑问,夔中羽在当地文化局副局长赛音、元上都史学研究者东希格的陪同下,向元上都遗址进发。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面。
元上都遗址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早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夔中羽行走在上都古城,他们寻找着从古都北京延伸过来的那条线,他们展开地图,依据GPS卫星定位仪寻找元上都遗址中从北京延伸过来的中轴线,并与地图一一对证,然而这条无形的线究竟在哪里呢?
[color=Red]当夔中羽手中的GPS仪显示出东经116度12分的时候,他知道距离真正通过中轴线的那个点只差1分的经度,也就是几百米的距离。[/color]夔中羽把连接元大都与元上都的这条线称为两都线。这么一看,北京城的中轴线就位于两都线的南端。学者们认为,我们不应该用现代人精确的测量方法去评判古人的测量,因为毕竟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那么完备的工具,更没有必要把这条中轴线刻画得要精确到小数点的4位以后。
对于夔中羽和许多科学家来说,中轴线偏离的原因是否真的是人文因素决定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是不管答案是什么,中轴线上那些经历了几百年风霜雨雪的诸多文化历史遗迹,将注定帮助人们揭开这一极富传奇色彩的谜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