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认为能考上985或211的孩子,他们大多都是一线城市工薪一族的父母,薪酬福利比较高,他们的父母心里很明白也很清楚,要想在一线城市生活长盛不败,深根扎在城市,必须有资本,所谓的资本就是知识,只有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才是根本,所以拼命的挣钱,把孩子从小送进重点学校,培优班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即使是星期天或假期孩子必须接受名师指导,重点攻克难关,力求达到每科功课平均值98分以上,而农村的父母就截然不同,他们非但不重视教育,还觉得农村的孩子读太多书没有用,读书无用论就是从这里来的,读书不成三大害,自己祖祖辈辈都是靠种田为生,是不可能出文人的,甚至有些父亲赌钱一万八千块钱,玩得开心,输得欢喜,但孩子要一百几十块钱买学习资料,要不就说没有钱,就是给了也被臭骂一顿。就算是孩子本身天资聪颖,但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下,你认为有可能考上985吗。就算有也只能是普通本科也就不错了。
我和妻子都是工人,我初中文化,妻子出身农村,小学上过三年,我儿子初中高中均在重点学校,高考以全班第一考入浙江大学
我家族里有6个985、211大学毕业的哈工大、地质大学、郑大、西北工大、南大、南航,但是都是2000年前后考起的,家人非常注重教育,在长辈眼里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七八十年代家里就有七个大、中专生。
但是近几年家里参加高考的孩子都不怎么样,二本居多,家族长辈都指望我儿子重振旗鼓[捂脸],我跟老婆说,清北是生出来的,985、211是天赋+人文环境+后天努力。
在我看来当前环境下“寒门出贵子”的概率相对于早些年小了很多。一是享受不到优秀的教育资源。二是家长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陪伴。三是上培训班的经济基础少。四是家长本身就是被高考淘汰下来的甚至初中都没毕业,更别说家庭人文环境和优秀基因了。
但是,凡是没有绝对,农村孩子(我自己也是农村出身)每年清北的也有,985-211更有,只是比例比以前低了很多!
分享一下。
70后,9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我们这一层的人孩子基本都上大学或高中了。有时候没事的时候一个一个理理 ,孩子读985211的还真是凤毛麟角。
那个年代能考上高中的,一个县一中也就250人左右,加上市重点的也就300多人。要说这一型的人在全县也算读书的精英了吧。但经过三年高中的洗礼,最后读大学的一样凤毛麟角。我们这部分人目前经济上基本都没有问题,因为都是一个孩子。你说笨吧,那时候录取率那么低能考上重点高中,但孩子照样都是双非大学。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人说北大清华的孩子是生出来的。我认为985以上的都是生出来的,必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智商,或者说是学习的料。
我们那个年代初中只要勤奋又不笨把书本吃透就能顺利或者说不费力考上中专或高中,但高中考大学就变天了,仅仅初中那点伎俩不行的,最关键的就是智商。
有人在网上吐槽北京分数线低,那么多孩子上北大清华名校。那不是分低,而是人家孩子聪明。人家爹妈能混到北京,靠的就是智商,人家若是北京土著,人家祖祖辈辈都是高智商。我们凭啥敢说人家录取分数低
谁不服可以给你个机会,给孩子个北京学籍试试,照样三本一郎。
回到正题,孩子读啥大学家庭不重要,爹妈遗传的智商基因最重要。
不要动不动因为学习在孩子身上发脾气,根子在我们这儿。哈哈哈哈。
谢谢您。
"高考考上985,211学校的学生是个什么样的家庭"从我们身边的实例证明,高考考上985,211学校的学生,城乡都有,遍及各个"角落"。但布局不均匀,侧目有"重点"。并不是仅仅靠家庭教育的投入和富有而"金榜题名"。也不是说城市人"俱全",乡里人"靠边"。更不是人们所说的"有权有势","有钱有人"的孩子考上了985,211大学。近年来,考上清华,北大以及985,211大学的学生,我们乡村就有九人实现"梦想成真"的愿望。这些孩子的父母也是参差不齐,各有特色,有个别家庭还是低保户,贫困户,文盲半文盲户。因此,考取名校的"高才生",真正的被"传统定义"的家庭,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知识分子家庭,也不是人们所说的富有和有权势家庭。更不是靠"风水宝地"去考进大学。
这个与家庭贫富无关,主要是家庭环境和教育理念!更主要是在本人是否真心的想学习!
因某种原因,小学五年级都没上过,十六岁参军到部队,好多知识和战友们有很大的差距,甚至连字也认不全,为了多认字和书写,我新华字典都操写过两遍,正自己念书少立了个目标,女朋友必须初中毕业以上,人生经历了很多,让我也不断的成长,有了一女一儿,孩子没经过任何学校以外的学习,女儿211儿子985,孩子的学习好坏,我个人觉得,跟家庭教育和家庭对知识的理性重视是连密切相关的。
能考上985,211的孩子,多数出自这几种家庭,你家在其中吗?孩子能不能成才,除了孩子自身的因素外,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1 父母和孩子平等、尊重孩子的家庭
那些能够成才的孩子,小时候生活的家庭多半都是这样的。他们的父母尊重理解孩子,不会想着自己是父母就高高在上的,让孩子无法靠近,相反,这些父母信奉这样一条准则,他们认为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
尤其是在孩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父母在做很多事情时都会和孩子商量,而不是一味地独裁。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在小的时候得到了平等的待遇,这样的孩子在心理上会更 健康 。在待人接物时也会更容易被身边的人接受和认可,也会更容易成才。
2 父母给孩子选择发展方向时,考虑孩子感受的家庭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家庭,一些父母在给孩子选择发展方向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孩子的感受,也不是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父母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如父母以为哪个发展方向更有前途或者哪个发展方向会让自己更有面子等等。
父母这样的行为,孩子其实是很反感的,对孩子的成才帮助也几乎是负的。
相反,那些能够成才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家庭则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父母在给其选择发展方向时,会先考虑孩子的感受,咨询孩子的想法,充分的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的想法和父母有冲突,父母也能够做到理性地和孩子分析利弊,帮助孩子一起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3 父母孝顺老人、夫妻恩爱的家庭
能够成才的孩子,他们也多半是出自那些父母孝顺老人、夫妻恩爱的家庭。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成才其实是很有影响的。
父母孝顺老人、夫妻恩爱,这样的家庭往往是很幸福和谐的,孩子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看到的也往往是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成才的几率也才能更高。
对父母来说,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就不要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如何如何,相反先看看自己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是什么样的。父母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样孩子成才的几率才会更大。
我来回答。
作为学校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我和很多学生以及家长都接触过。亲眼见证了很多孩子 从进入高一到考上名校的 成长过程。对这些孩子的家庭,我有以下几个感触。(只谈个人感受,欢迎理性探讨,如有不喜勿喷)
一、家庭类型构成
据我观察,坦率的讲,考入名校,尤其是985、211级别的高校,家庭以公务员、事业编(教师、医生等技术人员)等为主,纯粹来自农村家庭、经商家庭的确实不多。我想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见识
从公务员、事业编等家庭出来的孩子,阅读面普通比较广,知识比较丰富,有很强的求知欲,见过的世面比较多,父母之间的交流谈吐也给孩子很好的榜样作用。
2父母陪伴
不管父母工作如何繁忙,从公务员、事业编家庭的孩子,基本父母都在身边陪伴,很少存在一方或双方缺失的现象。
二、家庭人际关系
孩子考入名校的家庭,一般家庭的人际关系处理的比较好。父母之间感情比较融洽,对子女的教育也以说服为主。即使双方有矛盾,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个别父母有离婚的,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减少,反而会更多,孩子没有感觉到父母离婚对他有太多的影响。另外,他们对孩子比较尊重,比较能理性看待孩子的问题,情绪稳定。
三、家庭学习氛围
孩子考入名校的家庭,学习氛围一般比较浓厚,父母打麻将、追剧等行为不普遍,也不沉迷。有的父母回家以后也是学习,处理工作事物,搞课题研究。
父母的这些学习举动无疑会给孩子起示范作用。
当然,不排除有的孩子比较独立自主,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只是比较少。
家庭和谐肯定不是孩子学习出色的唯一因素,但却是最重要的因素。
这问题问的毫无道理,难道考上什么样的学校也与家庭有关吗?考大学,看的是成绩,与家庭没有任何关系,哪怕你是父亲是亿万富翁,你的分说不够,你就上不了;哪怕你父亲是拾荒老汉,只要你的分数够,你就可以上,分数至上,公平公开。特别是好学校,就你说的985,211,更是公开招生,来不得半点虚假。
首先,在高中上学,你的成绩与你的努力,与你的方法,与你的智商有关系,它来不得半点虚假。
谁用的功夫多,谁成绩就好,谁有方法,有毅力,谁的成绩就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好分数。父母再厉害,也帮不上忙,父母再弱小,孩子会学能学,分数高,他就是佼佼者,他在高考中就能胜利。
我们学校是市级重点高中,我们招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村来的,我们可不管他父母是谁,我们只管教,我们当然也是看分数,因为分数是老师的法宝。
第二,现在招生,是公开的,网上可查报名人数、各人的分数,只要你比人家高一分,你就比人家机会大,低一分高一分天壤之别,要是有人因为一分之差作弊,你就可以告他。网上直接可看见招生经过,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高招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不管他的父母是谁,只要他聪明努力,都有机会,当然,不管他的父母是谁,他要是不努力,没有考高分,他就没有机会!
学子们,努力吧!
“拼爹”?拼 的 是什么?拼权势、金钱和地位吗?不是的,拼的是家庭教育、拼的是父亲对孩子的影响。 都说父爱如山,深沉如海。父亲在孩子的一生中影响是很大的。
北大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是靠“拼爹”取得的成功。
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是想把孩子渲染的绚丽多彩还是乱七八槽,全看父母的教育了。
父亲给予男孩是榜样、给予女孩的是安全感。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站,“爹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千万不要当甩手掌柜。
邓超的**《银河补习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大概讲的是一个被诬陷坐牢的单亲父亲在出狱之后把孩子从倒数第一名培养成全校第一的故事。
这部**值得很多父母去看一下,**里面有很多地方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说实话,毁掉一个孩子一句否定的话就够了,家长千万不要不以为意。就像马飞,是什么让他变成一个不学无术的问题少年呢?应该是周围人的否定吧!
教导主任的否定、妈妈、同学的否定。
如果父母都一直否定孩子,那孩子也会进行自我否定。
而马飞的巨大转变就是因为父亲的不放弃、父亲的信任和鼓励。
北大教授:想要有一个好孩子,就要先做一个好父亲,这几种当爹方式万万不可。
1、缺席孩子成长
不知道大家有听过“丧偶式婚姻”吗?指那些整天当“甩手掌柜”,没有作为父亲的自觉,把教育孩子的众人丢给妻子的人。
都说“家庭主妇”、“全职妈妈”,现在的家庭情况大多是父亲赚钱养家,妈妈照顾孩子,各有分工。但是照顾孩子难道真的只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吗?
妈妈可以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但不能行使父亲的责任。爸爸再忙也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不要让孩子心中父亲的位置空虚。
2、“严父”教育
人们常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慈母严父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吧!
很多父亲在孩子眼中就是整天板着一张脸、严肃、不怒而威的形象。有些父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夹杂着一丝伤害。
“严父”,不是不断地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是在孩子做错事时怒吼、责骂;不是让孩子无条件的服从自己;不是动不动就立规矩、打孩子。
“严父”不是对孩子严格,而是对自己严格 。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远比苛责孩子有用得多。
3、玩心重
在现在这个 社会 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本身没有做爸爸的准备,却意外迎来了宝宝。整天还像以前一样吃喝玩乐、收不了心,既不教育孩子也不陪伴孩子。
还有些家庭是生完孩子直接扔给老人带,就不管了,继续过着自己的二人世界。既然生了孩子就一定要用心去陪伴和教育孩子。
1、拼的是陪伴和言传身教
就像马飞的妈妈,想着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就是对孩子好。拼命地赚钱但却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
而马皓文一出狱就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孩子、陪伴孩子,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渐渐地打开了孩子的心扉。有了爸爸的陪伴、鼓励,让马飞对生活有了希望和热情。
马皓文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陪伴还有 言传身教 ,看到爸爸熬夜画图纸,自己也开始学习。在爸爸努力工作赚钱的时候,自己在学校认真听讲。
虽然期间有经历失败和挫折,但最后孩子坚持了下来、取得了成功。
2、拼的是教育方法
很多教育都是“ 恐吓 ”,“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钱,就只能菜市场卖菜。”就像这样的话,孩子已经听麻木了。
马皓文从来都不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他会带孩子亲眼看看自己是怎么用知识工作的,是怎样用知识得到报酬的。用这些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普通的家长用恐惧恐吓孩子学习,聪明的家长用兴趣诱导孩子学习。
3、拼的是格局
往往孩子能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就要看父亲有多大的格局。,孩子可以成绩不好,但格局不能小,不要把孩子养成一个井底之蛙。
认真规划孩子的未来,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不要让孩子随波逐流。只有 目光长远、有方向、有目标、有主见,未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
父亲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切记勿要缺席孩子的成长。
微博上有位妈妈的做法引发热议。
她在朋友圈招聘保姆,照顾大一女儿,帮她洗衣做饭。她说女儿从小就没做过家务,怕她照顾不好自己,自己平时很忙,这样花钱图放心。
有网友评论:养尊处优没有错,但上大学就要学会独立,能一辈子请保姆跟着吗?
确实,自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自立的能力要从小抓起,不然,等孩子习惯了事事依赖父母,变成一个巨婴,那时后悔也晚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呢?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简单。
《92岁老师的正向教养法》就是一本教你如何让孩子自立的 育儿 书,告诉家长们如何支持孩子,让他按自身独特的方式 健康 地成长。
本书的作者大川繁子,从事幼儿教育60年,教过2800个孩子。她所在的日本小俉幼儿园,20年来做到零投诉,被日本各地的参观者赞叹为“奇迹幼儿园”。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原来,只要父母让孩子努力绽放自我,不代替、不干涉,同时多为孩子创造条件和机会,你也能创造奇迹。
01孩子为什么无法自立?背后的原因竟是否定自我。
一个7岁的男孩在节目中接受采访,眼泪突然夺眶而出,因为他想起妈妈叫他“二百五”。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全世界看不起你不相信你都没关系,但如果父母说一句不相信你的话,你会崩溃大哭,感觉整个世界都坍塌了。伤你自尊的人很多,但父母是孩子内心最后一根稻草。这个稻草歪一点,孩子的信心会全面崩塌。
本书作者指出:真正的不幸是否定真正的自我,无法认同自己,导致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
自卑就像黑洞,能吞噬孩子的能量,而那个让孩子自卑的人,就是否定孩子的父母。
92岁的大川繁子至今仍对去世的母亲深怀感激,仅仅因为她3岁那年母亲的一个做法。
母女俩在会堂欣赏演出时,突然大川繁子从观众席上站起来,伴着音乐开始跳舞。见此情形,她的母亲想“这孩子喜欢跳舞啊”,于是带她去舞蹈研究室学习。虽然只学了3年,但舞蹈的魅力深深地印刻在作者内心,使她在40多岁决心学习并实践“体态律动教学法”,赢得了孩子们热情的喜爱。
正是母亲的支持和帮助,才使作者3岁的学习,后来成为她毕生的技艺。
**《头文字D》陈冠希说过一句经典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是啊,比起成功人士,孩子更应努力绽放自我;比起 育儿 常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充分欣赏眼前这个孩子活力四射的个性。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展是家长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02不代替,不干涉,让孩子尽情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帮助孩子,是不是意味着代替孩子做事呢?当然不是。
试想,如果家人当初阻止孩子帮忙,扼杀了他的热情,孩子会这么能干吗?
正如大川繁子说的那样,培养孩子自主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尽情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特别是不要干涉敏感期的孩子。敏感期,是指孩子对某件事情表现出强烈执着情绪的时期。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一直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大人们觉得索然无味,孩子却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我家宝贝1岁8个月,很喜欢听我讲故事。每次,她都被我张牙舞爪的动作,夸张变形的表情逗得咯咯直笑。只是令我郁闷的是,有的故事她听了不下20遍,还要我每次那么投入地做动作,实在是有些难为老母亲了。
有一次,我无聊地复制以往的动作,突然被孩子亮晶晶的眼神打动了。她仰望我,仿佛仰望一个丰富多彩的宝库,那种专心致志的表情,是我在别处从未见过的。以后的漫漫求学路,她还会有这么投入的状态吗?我要好好珍惜,想到此处,我又活力四射地表演故事了。
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鲍秀兰医生说,对生活有掌控力,这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东西。千万不要在孩子年幼时,就让孩子对生活充满无力感。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们就会觉得无聊甚至沮丧,最后“妈妈不让我做,所以我不做”的思维模式就会深植脑海,巨婴就是这么炼成的。
03父母真正的角色是指路人和建议者。
不代替,不干涉,是不是意味着父母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呢?当然不是。
著名 育儿 专家李玫瑾教授说,父母要做孩子的指路人。
指路人不是当导游那么简单,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孩子,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想要做”
知名 育儿 博主大J小D曾提出一个看法,父母应该脑子转得快点儿,手动得慢点儿。
近日,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火遍全网。他被称为“陈景润”的接班人,被誉为奥赛之王,曾代表北大在国际数学大赛上一人碾杀清华,哈佛更是为了他不惜“打破校规”。
透过光环,人们纷纷好奇他是怎么走上数学之路的。
他的父亲是大学数学系教授。从小父母就会和他聊起数学的故事,家里也有很多数学书,使他对数学产生很强的兴趣。小学一年级时,他读到一本《华罗庚数学学校》,从解题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快乐,从此痴迷数学,并从兴趣变为志趣。
父母创造环境,环境影响孩子。其实父母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启发、引导孩子上,而不是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那样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除了指路人,父母的另一个角色是建议者。
当孩子犹豫不决,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当孩子面对困难,畏惧不前的时候,等等。
父母应给出恰当的建议,为孩子降低事情的难度,帮助孩子完成,使孩子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如果孩子不听,那就给他时间等等他,生活会唤醒他并教会他的。
罗振宇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放轻松,乐观一点,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麻烦。麻烦也是转机,相信孩子,相信自己,做好孩子的指路人和建议者。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童年时期,为孩子培养自立能力,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世上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分离。父母终将看着孩子渐渐远去,在孩子的生命中退出。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有一天你能放心地退出,请打开《92岁老师的正向教养法》这本书,它能为你点亮心中之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