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鉴》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全部按条头字顺编排、分类编排、分类与字顺相结合(即大类分卷)编排。字顺编排法已是现代百科全书的主流;分类编排已较少采用;大类分卷编排法属一种折衷和过渡形式,但其优点是适于读者分卷购置,单卷也可使用,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即采用此方式编排。③百科全书除主体部分(条目)外,为扩大全书的功能还编有各种附属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索引(往往单编为一卷)和各种知识性与资料性附录,如大事记和地图集之类。
鉴别与评价 百科全书是大型工具书,被称为"工具书之王"。它种类繁多,适用范围各异,编纂质量也有高低之分,读者和图书馆员必须善于对其进行鉴别和选择。鉴别主要有种类鉴别、功用鉴别、适用程度鉴别、编纂水平鉴别等。评价百科全书编纂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①权威性,指全书条目撰编人、编审组织(编委会)、总编辑和出版单位的权威性。②内容的全面、精确、新颖程度,指选收条目广泛全面、没有重大遗漏和过多重复、知识门类比例均衡;提供的知识和事实资料精确;内容在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反映新情况、新进展,不陈旧过时,收有 5年以内的重要事实和材料。③客观性:指在政治、宗教和社会偏见等方面的倾向性较小。④简明性:指语言精炼,文字流畅易懂。⑤检索性:这是百科全书功能的主要标志,它与条目设置是否合理、条头标引是否规范、检索系统(包括条目编排、参见设置、索引编制)是否精当有关。⑥装帧:指百科全书的开本、版式、印刷、纸张、装订的质量。
概要记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全部知识的完备的工具书。英文 encyclopedia 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词义为"一切知识尽在其中";中文"百科全书"一词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百科全书的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查检必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其完备性在于它几乎包容了各种工具书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识。此外,百科全书还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和帮助人们系统求知的教育作用,常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起源与发展 百科全书起源于对人类已有知识的全面概括和分类整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编写过全面讲述当时学问的讲义,被西方奉为"百科全书之父"。中国汉初的《尔雅》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是中国百科全书性质著作的最早渊源。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被认为是中国类书之始。中国古代的类书虽然是百科全书性质的文献,但它只限于对各科现有资料的汇集,一直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
西方百科全书曾经历了 3个发展时期:①古代百科全书。古希腊、罗马的百科全书起源于教育,编排上采取原始的知识分类,由单个的编者完成。古罗马学者瓦洛编的《学科要义》 (9卷)和公元 1世纪老普里尼编的《自然史》(37卷)是这一时期百科全书的代表作。②中世纪百科全书。5~16世纪的百科全书, 明显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神学和宗教统治的影响,大多是修道院供神职人员学习的课本;在编排方法上仍以"自由七艺"为基础的原始分类为主。具有代表性的百科全书著作有:伊西多尔编纂的《词源学》(20卷)和文岑编著的《大宝鉴》(80卷)。中世纪后期(16~18世纪)百科全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受F培根的分类法的影响,科学分类逐渐成为百科全书框架设计的基础;二是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人类知识猛增,教科书式的百科全书已不能满足迅速查检知识的需要,百科全书开始受到词典编排方法的影响,逐渐由分类编排向字母顺序编排过渡。JJ霍夫曼于1677年出版的《百科词典》是这一转变初期的代表作,并首开为百科全书编制索引的先例。③现代百科全书。18世纪以后,百科全书进入了现代发展时期。西方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人是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以他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在1751~1772年编纂出版了闻名世界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正篇17卷,图篇11卷),它标志着现代百科全书的诞生,并为百科全书带来了两个新的特征:一是强调百科全书的启蒙作用,即以现代真正的科学知识启偏见愚昧之蒙;二是突出百科全书的检索功能,即工具书的作用,接受了词典的字母顺序编排法。18~20世纪,英、德、法、意、苏、日等国相继编纂出版了一批权威性的百科全书。中国也从1980年开始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种类 现代百科全书已形成完整的系列,以适应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专业的读者需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①综合性百科全书。概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供广泛的读者查检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按照读者的文化程度可再区分为高级成年人百科全书、普及的学生百科全书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前一类常为多卷本的大部头书,人们习惯称之为"大百科全书",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②专业性百科全书。选收某一学科或某一门类知识,但选收范围宽狭悬殊。宽者如美国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和《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狭者如《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百科全书》。专题性百科全书,如苏联的《奥林匹克百科全书》,也属这一系列。③地域性百科全书。就选收内容而言也是综合性百科全书,但仅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知识,如《亚洲百科全书》、《南斯拉夫百科全书》、《伦敦百科全书》等。④百科词典。是兼具百科全书与词典性质的工具书,但仅收各科专业词汇并作简要解释,不收一般语词。
各种系列的百科全书按规模均可区分为大型、中小型和单卷本。20卷以上称为大型百科全书,20卷以下的为中小型百科全书,单卷本又称案头百科全书。
结构 百科全书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条目为主体,全面系统地介绍知识。①条目是百科全书的基本寻检单元。编纂者根据工具书检索性要求,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解,即进行百科全书的框架设计,从而得到大小不同的知识主题。把这些主题按一定体例规范撰写成文,便是百科全书的条目。现代综合性大型百科全书有几万至十几万个条目。条目之间用参见系统互相联系,交叉而不重复,衔接而无疏漏。条目一般由条头、释文(包括必要的图表)和参考书目组成。②百科全书条目的编排一般有 3种方式: 全部按条头字顺编排、分类编排、分类与字顺相结合(即大类分卷)编排。字顺编排法已是现代百科全书的主流;分类编排已较少采用;大类分卷编排法属一种折衷和过渡形式,但其优点是适于读者分卷购置,单卷也可使用,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即采用此方式编排。③百科全书除主体部分(条目)外,为扩大全书的功能还编有各种附属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索引(往往单编为一卷)和各种知识性与资料性附录,如大事记和地图集之类。
鉴别与评价 百科全书是大型工具书,被称为"工具书之王"。它种类繁多,适用范围各异,编纂质量也有高低之分,读者和图书馆员必须善于对其进行鉴别和选择。鉴别主要有种类鉴别、功用鉴别、适用程度鉴别、编纂水平鉴别等。评价百科全书编纂水平和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①权威性,指全书条目撰编人、编审组织(编委会)、总编辑和出版单位的权威性。②内容的全面、精确、新颖程度,指选收条目广泛全面、没有重大遗漏和过多重复、知识门类比例均衡;提供的知识和事实资料精确;内容在稳定性的基础上能反映新情况、新进展,不陈旧过时,收有 5年以内的重要事实和材料。③客观性:指在政治、宗教和社会偏见等方面的倾向性较小。④简明性:指语言精炼,文字流畅易懂。⑤检索性:这是百科全书功能的主要标志,它与条目设置是否合理、条头标引是否规范、检索系统(包括条目编排、参见设置、索引编制)是否精当有关。⑥装帧:指百科全书的开本、版式、印刷、纸张、装订的质量。
一组:
寂寞一刀关注作品:《匹夫年代》
关注理由:好书!乍一看,还以为是校长的《匹夫的逆袭》,吓我一大跳,还以为校长跑论坛逗我玩呢,仔细一看内容,还真有校长书的味道,行文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大家千万别被作者那个女性化的笔名欺骗了,书的内容其实是很热血的。
寂寞一刀关注作品:《天污绝人之路》
关注理由:文笔犀利、功底深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说极具深意。注:小白读者可能不喜欢。
寂寞一刀关注作品:《都市悍刀行》
关注理由: 本书的简介就非常的特别,张六两,一个土得掉渣的名字,偏生他的行为做派却又酷到了极点,给人强烈的反差,和都市大神烽火的《陈二狗的妖孽人生》有些神似,对,妖孽这个词用在主角张六两身上很合适,文笔也很有烽火的味道,值得一读的好书。
寂寞一刀关注作品:《大顽主》
关注理由: 本书的创意或许不算新奇,但是非常有代入感,情景描写非常有画面感,第一章主角被同学欺凌就会让读者看得拳头捏紧,有一种血冲头顶的感觉,这种感觉我在看六哥的《辉煌岁月》的时候也曾有过。
寂寞一刀关注作品:《大宝鉴》
关注理由: 最近写鉴宝类的书比较多,说实话这类书不好写,因为需要比较专业的鉴宝知识,要不然就容易闹笑话,但又不能写得太深,太深的话读者读着又一头雾水了,这本书就处理得很好,金手指开得恰如其分,非常有代入感,矛盾冲突也处理得很好,开篇写主角寄居姨夫家,被姨夫一家欺凌,侵吞父母留给主角的财产,就会让读者看得有种想打人的冲动,很不错的书,值得关注!
步千帆关注作品:《绝世兵王》
关注理由:老作者,新作品。强者回归,兵王的强大延续,精彩的故事剧情!
步千帆关注作品:《都市修仙高手》
关注理由:老作者,新作品。曾经的极品高富帅至今记忆犹新,新的作品也更加的成熟!
男生赛区的导师关注作品很多,不像女生赛区的那么少 ,上面只是一组的,你可以去联赛网页上看看其他组的。望采纳~
西方百科全书
西方百科全书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历程。
古代百科全书
中世纪百科全书
近现代百科全书
古代百科全书
古代百科全书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被认为是百科全书的始祖。他们通过讲学记述了当时已有的知识(右下图为亚里士多德在授课)。古希腊学者斯彪西波(Speusippus,死于公元前338或339)根据亚里士多德一系列关于自然、数学、哲学等演讲整理编撰了一套百科式的教材《思辨哲学》(N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还首次对知识进行原始分类,即“理论的科学”(数学及自然科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修辞学)和“创造的科学”(诗学)三大类。他的这些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百科全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被称为“古代百科全书之父”。
如果说古希腊编撰百科全书的方法是记录口述材料,那么古罗马的方法是把当时已有的知识经过重新整理,概括为可读的形式。古罗马学者及作家瓦洛(MTVarro,公元前116一前27)的9卷本巨著《学科要义九书》(Disciplinarum)分别记述了语法、修辞学、逻辑学(三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四术),这“三学四术”(The trivium & quadrivium)的分类方法也称为所谓“自由七艺”,是古代对百科知识的另一种原始分类方法。
在此之后,另一位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Pliny,the Elder,公元23一79)的名著《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已有了文献汇编的性质。这部37卷的巨著完成于公元77年,内容包括宇宙志、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及矿物学等科目,在普林尼去世后的1500年间一直被作为编纂百科全书的重要资料来源和研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书,也被后世奉为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中世纪百科全书
中世纪受宗教统治束缚,大多数百科全书是为修道院培养神职人员而编,以宣传教义为目的,仍未脱离教科书的性质。但在反映当时知识方面,仍有经典巨著问世。如西班牙塞维尔大主教、作家圣伊西多尔(StIsidore,约560-636)编写的20卷本《词源》(Etymologiae)。该书取材广泛、旁征博引、探本求源(这也是作者所取书名的原意),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洲流传许多世纪。法国学者文岑(Vincent de Beauvais,约1190一1264)为神职人员编纂的80卷《大宝鉴》(Speculum majus,英文名为The Bigger Mirror)也属中世纪百科全书中的佼佼者。全书10000章,包括上帝、宇宙、人类学、语言学、逻辑、修辞、伦理、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建筑、战争、体育、航海、医学、神学、历史等。其突出的优点是辑录了许多散佚的文献资料,为后世学者广泛使用。《大英百科全书》认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百科全书。
中世纪后期,由于知识量的增加和人们查检的需要,百科全书开始被当作工具书使用,采用更合理的知识分类体系,并逐步从分类编排向字顺编排过渡。1559年encyclopedia一词由德国学者PScalich正式使用;1704年John Harris(1667-1719)编撰的《技术词典》(Lexicon technicum)在英国最早采用字母顺序编排法;1728年Ephraim Chambers(约1680-1740)在其《百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综合大词典》(Cyclopaedia;or, An universal dictionary of arts and sciences)中广泛采用了参见。这些发展对后世百科全书有很大的影响。
近现代百科全书
近现代百科全书真正的奠基人是法国学者狄德罗。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见右图),包括达朗贝尔(d'Alembert,1717-1783)、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霍尔巴赫(Holbach,1723-1789)、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孟德斯鸠(Montesquieu)等人,于1751一1780年间编纂了举世闻名的35卷本《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Encyclopè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è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ètiers)。这部巨著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对封建政权和教会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并极力宣扬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在结束中世纪神学统治、发展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和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准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百科》正编17卷,图版11卷;补编4卷,图版1卷,索引2卷,共计35卷。从编纂的角度来看,这部巨著不仅包括艺术、自然、科学内容,而且把工业、贸易等非学院知识也纳入其范围,成为一部真正的人类知识大全,并完成了从教科书向工具书的转变。
19世纪,百科全书的出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德国的布洛克豪斯(Brockhaus)、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当时已出版第1一9版)、美国的《美国百科全书》以及法国的拉鲁斯(Larousse)是百科全书的代表作。它们以资料精确、新颖,便于检索和重视学术性为读者所称道,迄今仍兴盛不衰。
我国解放前曾有多次编译百科全书的计划,但均中途夭折。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也编撰出版过《日用百科全书》、《少年百科全书》等,但这些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口号下,也制订过出版中国百科全书的规划,但始终未能实现。直到1980年才正式出版有中国特色、水平较高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