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认知天性》这本书,这个感觉就像喝了一个十全大补汤,舒服。。。
作者把该说的逻辑和该说的话都说了,其中汇集了很多学者人士的观点,作者最大的聪明在于把这些观点粘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想就是本书最大的收获也在于此。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
这点让我联想到 查理芒格 的一个建议: 反过来想,问题会变得更容易。
比如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阅读学习掌握了多少知识,但作者告诉: 不用学的多,要找到对你触动最大的点,然后通过实践之后发生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成长 。
段永平 也曾经讲过他所有的成功均来自“本分+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就是理性,回到事物的本质,去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其中“做对的事情”最关键是在” 要落实在不做不对的事情上 ”,不对的事情又简称为“不为清单(stop doing list)这也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发现错,就立刻停止。避免犯错可能是更大可能成功的要素
比如我们习惯了多年从事的工作,感觉无聊、想要跳槽的抱怨、无数却迟迟多年没能离开那家公司;比如我们爱上了一个不对的人,或维持在一段勉强不幸福的婚姻中,迟迟没有勇气离开…
上周总结中我提到过“时间是优秀企业(人)的朋友,平庸企业(人)的敌人”,意思也在讲当我们平庸地依附在时间的尺度上,边际成本会逐渐扩大,我们的生命会被无效的事物和人消耗殆尽,最终我们终其一生渴望着羡慕着别人的成功和伟大,脚下却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一生。
我想平庸不代表着不好,这里的平庸可能是漫无目的,可能是舒适圈内的无限循环,可能是自甘堕落的沉迷,总之是一种 模糊不清的人生状态 。
这种状态只能我们自己懂得,别人无法体会。或许我说的时候,你可能也就明白我在讲什么了,因为我自己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这种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当你有目标或者想清楚的时候,你的人生状态会非常不同。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加油!
清醒的活着,着实不易;但只有把自己活明白了才不枉此生!
与君共勉!!!
核心内容:强化知识记忆的方法:检索练习(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等)——细化——生成——反思
这本书初读下来,章节略感杂乱、知识点重复性高,阅读理解难度较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本书还值得读吗?当然,答案是肯定的。
我先按正常思维顺序——从新知识的学习到强化记忆——来梳理一下:
一、编码——学习新知识,形成短期记忆
大脑把感官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叫做“编码”,其实就好比摘记笔记一样是短期记忆。
这种短期的、不规则的记忆会指导我们处理很多事情。
二、巩固——把短期记忆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
新学到的知识并不稳固,在没有形成含义之前,会被轻易改变。所以在巩固过程中,大脑会通过很长时间来识别并稳定记忆痕迹,对新的资料进行深层次处理。
辨识并稳定记忆线索,赋予其含义,把它们与过去的经验以及长期记忆中已经存储下来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1 检索练习——回忆所学知识的过程,测验是最好的检索练习
努力检索(回忆)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产生更持久的记忆。
检索所学知识时,付出的努力越大,检索越会很好地强化所学。
反复检索不仅能让记忆更持久,还能让知识在更多变的环境中更容易被检索,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
检索练习的形式: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因为快速频繁的练习(比如重复阅读或者重复一个动作等)会产生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容易遗忘和变化。而间隔练习是重复检索巩固的过程。花更多的时间加深记忆的痕迹,进行心理演练和巩固,使之成为长久记忆。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持久。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比如混合类型的问题或者混合的锻炼模式或者跳跃性的步骤),虽然见效慢,但从长期来说掌握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多样化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灵活。多样化练习会锻炼大脑的不同区域,难度更大、挑战更高。所以在练习中需要耗费更多的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的范围也更广。
因此,有间隔的练习,穿插安排其他的学习内容,加上多样化的练习,会让你把学到的东西掌握的更牢固,记忆得更长久,而且更为实用 。但这些好处的代价就是要耗费更大的脑力、花费更多的精力。
2 细化——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
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能诠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的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的关联越多,越有助于记忆。比如把新知识放到更广阔的情景中,或者为新资料提供一种比喻或视觉形象等。
3 生成——用自己的话重述核心观点,或是在心里、在行动上演练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在得到答案或解决方案之前,先尝试自己回答疑问或解决问题。从经验中学习就是一种生成。因为可以从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储备中寻求解决方案,这种先接触未知事物再进行钻研的方式,更有利于生成新知识并牢记。
4 反思——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经验的练习
反思会涉及多种认知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包括检索练习、细化和生成。
综上所述, 强化记忆的方法,就是巩固、巩固、再巩固,即形成检索、细化、生成和反思的循环和综合过程。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读本书会有章节杂乱、知识点重复性高的感觉?因为作者们遵循了一个策略:在每个章节中,会有间隔地重复关键概念,也会穿插讨论不同的相关话题。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记忆起来更加牢固,也更能有效的应用。而通读的代价就是烧脑。
书里的最后一章,是作者们给学生、给职场人士、给教师、给培训者总结出的学习策略。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更是给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工具书,如果孩子不用疲于应对作业的话,我相信利用书中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人类终其一生,都处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以为大脑是我们的伙伴,会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认知,殊不知,有时候大脑也是具有欺骗性的。
《认知天性》这本书出自11位世界前沿的认知心理学家,以罗迪格教授为首的团队投入10年时间,提出了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解读了大脑的奥秘。
本文将从大脑通常会误导我们的几个方面来阐述,包括感知错误,认知偏见和记忆扭曲,认识大脑,建立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就是当我们掌握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那我们会把做事的步骤集合在一起,用来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说,对于咖啡师来说,心智模型就是可以煮一杯上等咖啡所需的步骤与材料;对于一个急救中心的接待人员来说,心智模型就是如何快速给病患分类和挂号。怎样才能打造一个良好的心智模型。
01 小心大脑中的机制一和机制二
“机制一”和“机制二”两个概念来自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机制一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瞬间爆发的。它会调动我们的感觉和记忆,在一瞬间来评估形势。
这个机制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且作用很大,缺点是很容易受到错觉的影响。机制二是有意识地分析、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较慢,会权衡选择作出决定,并且进行自我控制。
可以看出机制二是理性的,是来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可以检查自己是否冲动。这里作者讲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航空事件。
有一辆飞机从台北飞洛杉矶的过程中,一个引擎失灵了。机组人员就决定要重启引擎,但是他们完全都没有意识到整个机头开始朝下飞。
当时飞机飞入云层,他们看不到前面的状况。当仪器显示飞机的高度在不断下降时,机组人员选择了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也就是自己的系统一,认为肯定是这个高度仪表盘坏掉了。
直到飞机冲出了云层,他们看到了飞机正急速冲向对面。他们才意识到危险状况,然后紧急拉起反向力。
幸运的是,虽然飞机遭受重创,但最后被拉上去了,没有造成伤亡事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危急的情况下,就算是飞行员这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素养的人都会被自己的直觉欺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套更加训练有素的“系统二”,也就是有意识地分析和推理,来帮助我做出正确的判断。
02 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记忆不是完全存储之前的场景,而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通常会记住那些自己想记住的,并且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重组。
很多时候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有一些细节是由我们自己来填补的。而且记忆也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这里有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记忆可以扭曲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女的,中午在家看电视,突然有人敲门闯进来,把她打晕要非礼她。
后来警察按照这位女士描述的长相,去寻找犯罪分子。他们发现有一个人几乎和女士描述得一模一样。
这个人就被抓回来审讯,结果他莫名其妙,说自己这个时间在电视台做直播活动,所有观众都可以作证。他说的话很快得到证实。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天中午这个女的在看电视,在她被打晕非礼的时候,看到电视画面正是这个在直播的人。紧急情况下,她的记忆扭曲了,把她看到的电视画面描述了出来。
所以啊,我们的记忆真的会扭曲到这种程度。这种记忆的扭曲也会出现在学习上。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真实水平失去判断。会觉得自己都掌握了,但其实并没有。
那要怎样才能够避免这些情况呢?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实践和检测。
03 实践和检测能够暴露学习的漏洞
学习中要避免记忆扭曲,避免对自己的误判,可以用检测和检索来验证。知道什么是我们知道的,什么是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知道的。
比如说,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一些小测验。这样有助于老师验证学生是不是真的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学到了新的东西。
也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不足在哪里。知道自己的差距,可以减少系统一对自己的误判。不要因为做对了几次题目,就把这些内容从测验中删掉。
如果这些题目确实重要的话,它们需要练习,再练习。
也不能太过相信集中练习产生的一个临时收效,要加强测验的间隔,运用多样化的练习,才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有些国际学校,说起来不用期末考试,或者不会用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成绩。
其实,他们是把期末考试拆分到了频繁进行的随堂测试中。利用间隔重复的练习让孩子掌握知识。
最后这一章还提到:模拟真实的环境。用在学习上,就是模拟考试。
这里有一个特别有趣而危险的真实案例。警察在警校要学夺枪这个动作,就是当犯罪嫌疑人拿枪对着你的时候,警察要能快速猛击对方的手腕,把这枪抢过来。
警察训练这个动作的时候,因为需要反复训练,所以把枪夺过来会再交给对方,再夺过来,再交给对方。
有一次,这些警察上街真的遇到了匪徒。因为有反复练习,警察熟悉地用非常快的动作,把匪徒的枪夺过来。
然后做了一个让匪徒目瞪口呆的动作,就是把枪又放回到匪徒手里。然后自己意识到不对,又赶紧夺回来。因为在学校把这个“夺枪、还枪、夺枪”连成下意识动作,就是“机制一”的动作了,才闹了这么大一个笑话。
习惯的力量真的是特别强大。在警校的模拟训练,不够真实,而导致了这么有趣且危险的事情发生。
写在最后
对自己认知的认知称为“元认知”,而我们的心智模型,就是建立在自我认知上的。
随时随地,要小心自己的机制一。要锻炼出非常强悍的机制二,去控制下意识的直觉反应。建立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1《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探讨了我们认知的局限,以及如何应对来自未来的风险和机遇。
2《批判性思考》(作者: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指导我们如何在各种情况下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更加准确、全面地看待事物。
3《黑格尔的人性哲学》(作者:亨利·科琴):引领读者理解人类思维的进化、文化的发展、社会的演进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拓宽认知。
4《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深入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不同模式,探讨了我们在决策、判断等方面的局限,以及如何使用正确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5《认知天性:为何思维错误如此普遍?》(作者:史蒂文·平克):揭示了人类思维的种种弊端,探讨了为什么错误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模式如此普遍,旨在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局限。
《认知天性》这本书颠覆了我以往的学习认知,尤其是在读书方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习惯,看书的时候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
我就是这样的人,总感觉写完画完之后,这本书的内容就记住了。其实不然,合上书的那一刹那,依然忘得一干二净。
什么原因呢?《认知天性》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在书上写写画画,原来做这些几乎是不用怎么用脑的,所以记不住也就很正常了。
那要如何正确学习呢?编码-巩固-检索,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流程。
书看完之后,放上一个星期,再来写思维导图,这就是大脑在检索的过程,大脑需要很用力去检索,从而达到巩固和长期记忆的效果!
自己之前,都是看完一本马上就画思维导图,有的时候会边看边做笔记,认为是在非常认真读书了,最后发现啥也没记住,写下终于找到问题所在了。
像今天写读后感,也是在昨天听完书之后,今天来检索回忆了。
另外,巩固就是给记忆打一个结。老师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记忆方式,所以家长们之后可以这样跟孩子们说:
考试,就是在你的脑袋里给记忆打一个结,结越多,成绩越好。考试是帮忙检查哪些知识遗漏了,下次给它打上结就好了。
一本非常好的学习方法的书《认知天性》,《刻意练习》的升级版,值得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