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考,面试这关非常重要,给考官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对你的录取有着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面试前要根据自己的容颜,身材选择一个好的妆容和服装,以此来充分展示自己面容和身材,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怎样会让人过目不忘,妆容一定要淡妆,即象化妆又不像化妆,切记不要把脸整成假面具,口红,眉都要淡淡的,让人看到很清爽,服装要根据自己的身材特点,选择既能现体型美有不失高雅大方。头发一定要与服装行成一个统一的格调。
德国的Einsturzende Neubauten - Sabrina
优酷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xNDQyNTY=html
It's not the red of the dying sun
The morning sheets surprising stain
It's not the red of which we bleed
The red of cabernet sauvignon
A world of ruby all in vain
It's not that red
It's not as golden as Zeus famous shower
It doesn't come, not at all, from above
It's in the open but it doesn't get stolen
It's not that gold
It's not as golden as memory
Or the age of the same name
It's not that gold
I wish this would be your colour
I wish this would be your colour
I wish this would be your colour
Your colour, I wish
It is as black as malevitch's square
The cold furnace in which we stare
A high pitch on a future scale
It is a starless winternight's tale
It suits you well
It is that black
I wish this would be your colour
I wish this would be your colour
I wish this would be your colour
Your colour, I wish
因为是从事早期教育领域,经常会收到各种来自焦虑的父母们的咨询,这些问题具有惊人的普遍性,其实也让我觉得难以回答:
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总觉得若要解题绝非一日之功,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时候我也只能扮演同理和宽慰的角色,即便给一些建议,也是“仅供参考”,归根结底还得看个人修为。
直到我遇见一本书。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要击节赞叹,又或者掩卷反思。平日里那些父母们和朋友们提出的问题纷至沓来,我突然就觉得这些问题都得到了一个解题思路,如此自洽而圆满。
我要郑重地说出这本书的名字——《童年,人生幸福之源》,作者是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爱德华 · 哈洛韦尔。这本书揭示了一个人幸福的根源——五步循环法,虽然它着重讲的是童年,但我认为对于很多成年人,它所构建的幸福观也绝对适用。建议每个成年人都能在未成年人的陪伴下阅读,这样,无论你的童年是否幸福,你都能通过观察、理解身边的孩子意识到幸福可得,不管你正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
什么是哈洛韦尔谓之“幸福之源”的五步循环法呢? 这五步分别是:联结、玩耍、练习、精通、认可。这五个步骤以联结为始,历经中间环节,又以认同链接联结,开启新一轮的循环往复,贯穿整个童年甚至一生。 这五步每一步都关联了不同的品质——我们梦寐以求又或是寄望于孩子拥有的品质。如果我们的孩子能一直在这五步循环法中成长,又或者当下的我们,能启动这五步循环法,那人生就能得幸福,收获乐观、自信、自尊等所有美好的品质。
步骤1 联结
联结是五个步骤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带动了整个循环的正向运作。 简单来说,就是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当然,这不等同于溺爱,而是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难题,犯错也好,失败也好,我们都让孩子深深感受到爱,让孩子永远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他的错误和不得体而抛弃他。这份爱,是孩子一辈子的安全感所在。
联结,让我想起英国精神分析师鲍比尔的依恋理论,他们说的其实都是: 如果孩子在成长早期阶段能习得安全型依恋关系,体验到强烈的联结感,将来就越能形成“我能行”、“我想做”的人生态度,勇于探索,正视挫败,积极而乐观。
回过头来先说一下我朋友,在后来的一次深谈中,我才得知她童年的经历,深感震惊,久久不能平复。以下是她的自述:
这段故事,她说得异常平静,脸上竟无一丝波澜,我听得心里难受了好几天……联结,在我朋友身上是妄想,家庭带给她的只有羞耻、伪装、不抗争、暗无天日,极少有彼此拥抱、问候、聊天、倾诉……而这些细节,都是爱,是联结。我觉得很难过,她都没有体验过。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她必须坚强,即使装也得装得毫无破绽。讨好父亲是她的坚强,不回家是她的坚强,帮妈妈打离婚官司是她的坚强,在人前掩饰了真实的情绪,也许,也是她伪装的坚强之一吧。小时候她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伪装坚强是她的生存法则,等到羽翼丰满的那天,还好,她没有自暴自弃,只是因为童年没有足够的联结,她丧失了袒露真实情感的能力。
于是,我和她继续聊, 被父亲抛弃的童年是否就注定不幸福呢?不一定。没有爱的孩子还有希望吗?一定有。
联结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不需要得到全世界的爱,只需要得到一点点爱,就足以催生幸福。
设想一下,最亲近的妈妈,如果我朋友的妈妈能够承担足够的责任,在没有钱交学费的时候,能够自己去跟对方要赡养费,而不是让女儿给父亲打电话;如果妈妈能够自强、觉醒,早早就结束婚姻;如果妈妈即使贫穷,也能给予女儿无处不在的关爱……联结感也同样会被我朋友感知。当然,爱不一定来自于父母,也有可能来自于学校、师长、机构,重新组建家庭后的恋人,乃至是孩子。
对我朋友来说,很多很多的爱的联结来自于她的先生,感情的不擅表露也是她先生对她的剖析。现在快50岁的先生和快40岁的她也想要一个孩子,我相信这个孩子会带给她更大的疗愈,在她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同时,她就学会了与自己的情感真诚以待,从此卸尽伪装。
我还想到有很多父母拼命想让孩子具备应对逆境的能力,有效的方法不是人为地给孩子创造逆境,佛说“诸漏皆苦”,生活本身就能给予孩子莫大的挑战, 父母要做的,正是在逆境时告诉孩子: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这就是联结,滋养着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实在是具有撼天动地的力量。
步骤2 玩耍
联结的下一步,是玩耍。现在很多父母都是“鸡娃”一派,这并没有错,快乐教育和高成就不应该是一组矛盾。一切在于“平衡”二字。“鸡娃”的前提,也要基于孩子的兴趣和意愿,“鸡娃”的同时,也别忘了让孩子真正地玩耍。
什么是真正的玩耍?其实不用特别去定义,因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本能,当孩子自由自在地胡乱捣鼓面粉弄到自己像个白发老头,当孩子穿上你的高跟鞋涂了满脸的口红当面具,当孩子把你新买的东西拆了只剩下一个个零件……所有的这些发乎本性、浑然天成的行为,就是玩耍。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著名的《心流》里用“内在的自我体验”(autotelic)来形容具有内驱力、经常体验到心流的人。哈洛韦尔觉得玩耍——就是能让孩子体验到心流的行为:
让孩子尽情地去探索去玩耍➡️孩子通过深度投入而体验到极大的满足感和创造的愉悦(心流)➡️孩子便会继续尽情地玩耍。
如此一来,快乐的顶峰会一直扎根于孩子的内心,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这种奖励让孩子收获源源不断的探索动力,甚至在面对挫败的时候,自然崛起,这就是所谓的内驱力。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有妈妈提到的问题,我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是找不到自己感兴趣做的事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如果没有,要不就是父母丝毫没有觉察到,要不就是孩子从来没有机会好好玩耍,真正投入、忘我地玩耍。可以说,所有的兴趣、梦想都脱胎于玩耍,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玩耍,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如果孩子都去做了父母希望他们做的事、上的“兴趣班”、交的朋友、读的书,错失了人格完整最重要的一课——自主性和掌控感的习得,那么长大后这孩子难免找不到自我,让别人想自己做的事,永远大过了自己愿意去做的事。
步骤3 练习
寓意亲密关系的联结土壤有了,放手让孩子真正去玩耍的行动持续在做了,我们就来到了步骤3——练习。
前面说过,兴趣会由玩耍而生,有了兴趣,很多父母就会寻思着把孩子往专业、系统的方向去训练了,这必然要经历练习。所以五步循环法要到达这一步其实不太难,但是,要跨越这一步去到精通就非常不容易了,很多人一直在这里原地踏步,为什么会这样呢?
父母可以反思自己,陪娃练习的过程中你的初心是什么? 可能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会认为练习必定是“辛苦付出才有回报”,必定要牺牲快乐,经历一段在晦暗山洞里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摸索的路程。所以理所当然的,一旦玩耍产生的兴趣,正面迎击系统的练习时,孩子也会如我们一样看待练习,感觉这是个苦差事,“我不能玩了”“我不想学了”。
回想我自己小时候,从5岁开始有两年的小提琴学琴经历,在老师眼里,我算是飞速进步的有灵气的孩子,但后来每日练琴的功课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那个场景充斥着脾气暴躁、望女成凤的妈妈,拿着小棍子在旁边盯我的指法,每一次练习我都边练边流泪,窗外还有刺耳的小朋友放学后玩耍嬉闹的声音……
练习从未让我觉得快乐,我每天都在抗争,重复100遍“我不想学了”,每天在等妈妈点头的期盼里度过。妈妈终于同意的那天,我高兴地一跃而起,那种兴奋雀跃的心情,实在让几十年后的我很难过。如果我能够见到那个小孩子,我希望对她说:你错了,练习虽然会辛苦点,但也一样可以快乐,只要你热爱。
文章一开头提问题的那位琴童的妈妈,大概也是这样的情况吧,希望她有机会能看看这本书,反思一下自己在陪琴这条路上的是否做得足够了?
那父母要把孩子从练习推向精通,要做的事是什么呢?结合我做母亲的经验,首先,不要把“练习一定是苦差事”的自以为是灌输给孩子,尽管你口头上没说,但你的求胜心,你的抱怨,你的暴躁……所有肢体语言和情绪都在告诉孩子这个观点。
其次,不要完全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尽可能把练习与玩耍的心境结合起来,让孩子愉快地接受用玩耍的心境去练习。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其中的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地挖掘孩子的兴奋点,越多越好,充分放大这些兴奋点,让孩子意识到练习的乐趣。
第3,在练习过程中,多给予孩子正向的赞扬和认可。认可会在最后讲到,认可具有神奇的魔法,相当的重要。当父母的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每当你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孩子脸上的笑容都变得充满成就感,在我看来这也是安全的联结,有了认可他们会更有继续探索、钻研的欲望。当然,认可也是有学问的,我们认可孩子的实际行动和努力,不是单纯赞扬结果。“妈妈看到你这次自己想办法把积木搭起来了,我就说过你可以。”这样的认可跟单纯的“你真棒!”就不说一个育儿级别的。
最后,在练习的这个阶段,父母要学会为孩子设置“小挑战进阶”任务。也会到文章开头有妈妈问孩子万事争第一,这里可能有很多原因:平时家里人过分强调第一,总对孩子“我们来看看谁第一!”,间接浇灌了孩子心里“不能输”的种子;又或者孩子的游戏跟他的年龄特征不匹配,孩子觉得太难了,挑战毫无意义;又或者游戏太复杂,孩子很懵,其实孩子的内心也时刻需要秩序感和条理性,没有这个基础,玩耍就变得很受束缚,情绪也会一点就爆。
“小挑战进阶”其实就是分解任务,我觉得特别神奇的一点是,每一个小小的任务里都可以达成五步循环法,这种达成要轻松容易多了。从每一个任务里让孩子体会成就感,体会从练习到精通,给予他认可,再逐步提高难度,让自信和掌控感叠加。养育孩子,真可谓小心机不断啊。但放到我们成年人身上,这些道理不是都想通的吗?
步骤4 精通
终于写到精通了,每个人都会爱上这个步骤!你可以试想一下,过去有哪些事情是你喜欢上了,经过练习,最终精通的?
稍微想一下,你就能体会到精通带给人难以言说的能量——很抱歉,那种感受我只想到了吸食大麻,试了一次还想再试、再试,孩子只要体会过精通,他就会从缩手缩脚、战战兢兢的初学者跃升为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玩家。
可能你还想不到自己精通的事?我们都容易想得很远、很宏大,感觉不是大有成就都不能算精通。但实际上,精通和成就是两回事, 精通是一种感受,成就是一种衡量标准 ,精通往往伴随着成就,但反过来未必,有些人一生成就丰硕,但鲜有体会到精通的时刻。
哈洛韦尔在书里举了个例子,比如你读大学时的唯一目标是门门功课拿 A ,于是就专门选修那些很容易的科目。虽然你每个科目都能拿到高分,但是你却不知道什么是精通。又比如你唯一的目标是完成研究项目,每天只完成最少量的任务,尽管最后也完成了项目,但是你体会不到精通带来的喜悦。
我尽量去回想从小到大自己体会过的精通感觉,光是回忆,就让我充满了幸福感。我尝试列出一些事情:
1 蒸水蛋:哈哈从喜欢吃,到自己琢磨零失败经验,做成功一次便天天做,还想把经验分享给身边所有人。
2 画地图:不知这个嗜好从哪里来的,如果给别人指路,我就非常乐意画地图,每次听到朋友说按照你的地图很快就找到了!我也莫名其妙欢喜一番。
3 练瑜伽:还记得下犬式第一次把脚跟踩实地面的那一刻带给我的兴奋、鼓舞,随之而来的就是渴望天天做瑜伽,无时无刻都在想铺毯子做瑜伽。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只要你认为自己现在是幸福的,这种“精通时刻”一定不会少。我想,如果孩子是踏着精通这种体验铺成的道路长大的,如果他们成长的每个时刻都能被微小的幸福感填满,这将是一个多么快乐、自信而努力的孩子啊!
这个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了,要想轻推孩子到这个“境界”,父母要做什么呢?(或者我们要做什么能让自己从此刻开始感受更多幸福呢?)
首先,不要给孩子过多不切实际的期待,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压力,有很多潜在的危险,很多孩子即使完成了艰难的任务,他们也感受不到喜悦,因为苛刻的要求和过高的期望影响了他们原本可以享受精通的能力。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学小提琴,和文章开头那位学钢琴的孩子,也许我们都要为父母过高的期待付出彼时无法掌控的代价。
其次,我特别喜欢哈洛韦尔在书中强调的: 父母和老师常犯的错误就是一味要求孩子达到精通,但没有引导孩子去体验精通带来的感受。
感受,感受,感受。我还记得参加正面管教认证班的时候,导师每次问我:“你的感受是什么?”我都要哑巴至少10秒,我想不到任何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是不是每个成年人最失败的成长部分呢?最让人痛心的是,这大概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此外,父母也不要过分对孩子的精通给予过多的物质奖励,精通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父母的物质奖励可能更多是满足了父母自己的虚荣心。
步骤4 认同
来到最后一步啦。认同是五步循环法的最后一环,功能非常强大, 正如练习是玩耍和精通的桥梁,认同也是精通和联结的强梁,既强化了精通,又能引出更深层次的联结。由此,每一处“小确幸”得以圆满,又得以新一轮生发。
强化了精通这一层很好理解, 当我们小有所成,能把我们的开心感受放大几倍的就是认同,而且哈洛韦尔特别强调,尤其是来自于我们所爱的人的认同,特别有积极的影响。 这让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你所爱的人有意义,你就会充满动力,从而与那个人(家庭、机构)产生更亲密的联结。
我回想这几年养育Arya的点滴,重新捡起来一些片段,每当我对她取得的小成绩给予认同的时候,我的确能感受到她身体内的能量被放大了,她会有动力自发地去练习、去展示自己。更进一步地,我想起在我把她引入某项活动、某个集体时,比如在为她找一个线上的外籍英语老师,我考虑更多的不是老师的专业水平,而是是否爱孩子,能否与孩子产生联结,有联结才能放大认同的力量。我很庆幸,在没有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这样做了。
选老师就经历了不少周折,换了很多位,直到碰到现在的这一位:幼教出身,懂得方法,包容了孩子上课时的各种“不安分”,巧妙地用这些“不安分”变成课堂的元素,在游戏中教学,并且发现Arya上课很依赖我的时候,嘱咐我不要参与太多……眼见孩子进步很快,突然某一天,Arya在课上说了一句:I love you Kate!我和老师都吃了一惊,瞬间又被暖到。我体会到了这种联结带给孩子的力量,因联结产生更多的兴趣去练习,又因得到所爱的老师的认同而与老师联结更深,这个过程让我十分感动。
当然,我们要很谨慎选择认同的方式,认同的力量很强大,以至于会招来危险。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人完全依赖别人的认同而活,他们获得认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他人产生联结,而是为了自己鹤立鸡群,证明自己更优秀——这是对认同上瘾,他们把认同当作追求卓越证明的工具,心理学上称为“自我陶醉者”(Narcissist)。
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可,就是孩子从小被教育要谦逊,享受赞美是错误自私的行为。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孩子会认为,受到赞扬是件丢人的事,孩子会变得低自尊、消极被动,对很多事情都感受不到快乐,成长走入了一片荒芜的人生境地。
结语
最后想用Arya最近的一个喜好——吊双杠,来回顾一次“联结➡️玩耍➡️练习➡️精通➡️认同”五步循环法。
平时我们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还算是不错,此即为联结吧。
Arya疯狂迷恋玩双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天在大操场上看到哥哥姐姐们轻而易举的吊双杠,她非常羡慕,她也不断去尝试,此为玩耍。
一开始,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把自己的双腿提到双杠上。我曾经跟她聊过几次,跟她一起分析原因,她自己总结的是:我还没到5岁,我腿不够长;我饭可能没吃饱,没力气。我帮她总结的是:其实你的腿应该能够得上,但你的腹部不够用力哦;你踢腿的时候身体不够稳,所以有时候腿够不着。
我们便约定了几个小任务(“小挑战进阶”):先练习双手稳稳地抓牢一条杠,成功了就练习腹部用力把脚提到对面的杠上,成功了就练习倒挂一段时间,成功了就练习抱着妈妈或爸爸的大腿松开双手,成功了就练习翻身下杠。我还跟她说,这可能得练到你称为小学生哦!她开开心心地说:没问题的!
以上就是练习的过程。
可能也因为每天投入地去玩耍(同时也是练习),前面几个小任务,她很快就做到了,还玩出了不同花样,她高兴地要跳起来,每天都向下班回家的我回报今天的小进步,然后第二天又屁颠屁颠去吊双杠去了。我认为,这就是每一次小精通带来的体验,自然而然地成为另一种奖励,同时也成为内在的驱动力,加上我以及家人每次的认同,都让她充满能量,自己继续去努力。
最后,引用一首诗作结,来自英国诗人威廉 · 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在1802年他 32 岁的时候写下一首短诗《我心雀跃》:
愿我们的孩子都有美好的童年,愿每一个成年人都能记住第一次看到彩虹的瞬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