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中第一名孩子渐渐成熟,爸比妈咪在卸下带养新生儿的压力之余,也可能开始萌生再添一胎的念头。虽然替孩子添伴是美意,但家中大宝看见新成员的到来,心中情绪却复杂得很,面对宝贝矛盾的情绪及表现,聪明父母该如何应对?
新成员报到,老大爱吃醋?身为第一胎,大宝习惯性被当作唯一关注焦点,但被捧在手心的宠溺,却可能在新成员到来后变调,尤其若爸比妈咪未能让孩子做好足够的预备,更会使大宝感到父母亲的关爱瞬间被剥夺。
Why?大宝脱序行为好困扰家中大宝过去拥有「呼风唤雨」的地位与能力,如今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父母、亲戚对小宝宝呵护备至、悉心关怀,备受冷落的孩子为了再次夺回众人目光,只好使出浑身解数,举凡哭闹行为等诸如此类的退化手段样样来,令许多父母既懊恼又不解。
面对哺育需求较高的新生儿,许多家长下意识会将精神及心思都花在年纪较小的孩子身上,甚至认为家中年纪较长的孩子应能表现出懂事又成熟,但在短时间内,孩子经历精神及物质上的「强迫分享」,出现反弹是在所难免。另外,大多数家长会怀抱着「大要让小;小要听大」的刻板想法,却忽略孩子可能尚未理解礼让及分享的概念,在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起来之前,父母应多费些心思在大孩子身上。举例而言,大宝看见爸爸妈妈都围在婴儿床旁边,自己遭受冷落,可能会以大哭或故意捣蛋的方式获取家长关注;或两宝在进行游戏时,家长总以严厉口吻命令大宝要注意二宝的安全,甚至要求大宝将玩具无条件让给弟弟妹妹,若大宝表现抗拒或反弹,爸比妈咪可能还会斥责大孩子,忽略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导致孩子加深心理不平衡的情绪。
谩骂无法让孩子变得懂事
处理手足问题时,家长经常得面对大宝情绪出状况,此时若采取强迫或责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反而会让大宝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弟弟妹妹威胁,即便在父母的威严下短暂妥协,之后手足争宠情况仍不断发生。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对事情的认知会产生自己的想法,情绪表现也较以往复杂,因此,家长更应省思除了谩骂与斥责外,协助孩子以适当方式接受新成员到来,才最为重要。
联合医院中兴院区精神科临床心理师洪梅祯补充,孩子在游戏互动的过程中可能会搞得一团糟,此时父母需要互相合作、支持彼此,增加处理孩子问题的弹性,试着看到孩子在表达与游戏过程中丰富有创意的一面。
运用好方法,化解大宝坏情绪为了处理手足之间的争宠问题,让许多爸比妈咪里外不是人,除了缓解兄弟姊妹之间的竞争及争执之外,家长也应多关注大宝的情绪问题,才不会让孩子感到被冷落。以下7个聪明的小方法,除了有助于家长陪伴大宝度过接纳新成员的矛盾期,更能提升全家人的亲密好感情。
Tip 1:提前预告新成员加入
我们都知道「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因此,在迎接新成员到来之前,父母应提前替大宝「打预防针」,洪梅祯心理师表示:「从妈咪怀孕开始,大宝可能会对妈咪肚子里的寳寳充满想像,引导孩子的心理预备度相当重要。」除了明白妈咪肚子里的宝宝即将诞生之外,还得让大宝知道弟弟妹妹会与他共享父母的关怀与爱,更重要的是爸比妈咪应提醒大宝,原先属于他自己独享的空间及物品,日后都可能得与新成员一起分享使用。
多数孩子在听到父母的提前预告,可能就已经开始感到担心,甚至会回嘴说:「那我不想要弟弟妹妹了。」可见爸比妈咪更应多花些心思,让大宝对新成员提早建立连结,例如:从妈妈手册或超音波照片等资讯中,让大孩子了解新成员的状况,或与大宝一同做胎教、抚摸妈妈的肚皮,提升对小宝宝的认同感。
Tip2:避免加深孩子内心不安
尽管在孕期已经渐进式的替大宝做好心理准备,但当小宝宝实际进入家中后,孩子仍会切身感受到关爱被分享,洪梅祯心理师强调:「孩子甚至可能会担心自己将被忽略、取代、不被需要。」此时,家中其他成员的支持便是一大重要关键。或许您曾见过类似的状况,喜添第二胎的产妇家中,迎来许多分享喜悦的亲友,看见大宝独自一人在旁边玩耍,便忍不住逗弄几句,半开玩笑告诉孩子:「以后弟弟妹妹会跟你抢爸爸妈妈,还会跟你抢玩具喔!」也许大人只是无心的一句话,纯粹觉得逗弄孩子很有趣,但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玩笑话,孩子却可能傻傻的当真,造成内心感到恐惧不安。提醒家长,可事先与亲友沟通,一同协助大宝以正面情绪看待新成员加入家庭的乐事。
Tip3:勿禁止孩子展现负面情绪
当「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宠溺情形,瞬间转变为事事得礼让与分享,任何孩子都会感到有些失落。也许父母并未注意到自己在新成员加入后,确实冷落了家中大宝,举例来说,以往当大孩子邀请父母一同游戏时,家长可能会放下手边工作断然加入玩乐,但当宝宝出生后,爸比妈咪早已忙得不可开交,即使真的有空陪孩子一起玩,一旦小宝宝大哭,便要即时解决年幼宝宝的突发状况。
因此,当大宝感到被冷落而展现负面情绪时,父母切勿要求孩子立刻恢复稳定的情绪,与其让孩子压抑在心中,不如让他们稍微发泄情绪,当大宝委屈的哭泣时,父母可以先陪伴孩子度过情绪低潮,替孩子擦擦眼泪、给予安慰,并让孩子知道适度的展现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和他谈论哭泣的原因,而不是生气的斥责:「哭什么哭!妈妈已经很忙,你没有帮忙照顾弟妹,还在耍脾气!」若为了家中一时的宁静而禁止、斥责大宝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使孩子日后留下阴影,甚至心中对于新成员的加入更抗拒、排斥。
Tip4:父母协调照护角色
年纪小的宝宝需要花费较多的心思照护,因此,有些家长在小宝宝刚出生时,会考虑将大宝委托亲近的家人照顾,一方面妈咪能无后顾之忧的坐月子,一方面也可提供新生宝宝周全的照护。然而,将孩子寄人篱下的方式,虽然出发点可能是为产妇或大孩子着想,担心新生儿会干扰大宝的生活方式,却会让孩子对新成员及父母充满猜疑。
为了减少大孩子的不安,爸比妈咪应妥善协调照护角色,譬如大宝可能对新成员感到好奇与疑惑,该由谁来带领孩子迎接弟弟妹妹?照护新生宝宝的工作又该如何分配?皆为父母必做的功课之一,例如:当大宝提出需要被关注的需求时,爸比妈咪可由其中一人继续照护二宝,另一人则尽快回应大孩子,而照护与回应的角色可由家长轮流进行,才不致让孩子感觉其中一名父母被剥夺。
提醒孩子表达需求
家中新成员的出现,使大宝开始经验到人际、嫉妒等考验,有时我们会发现大宝在妈咪喂奶或照顾新生寳寳时突然提出一起玩、上厕所需求,或无故闯祸、没来由的发脾气,爸比妈咪可以试想为什么大宝总在特定时刻出状况?是否因为大宝还不善于处理自己感受,只能透过行为表达其实也想被关心与照顾的想法。为了不让大孩子独自处理情绪煎熬,家长可预先提醒大宝,当感到被忽略或有情绪、生理需求时,应大方向父母提出,并告知孩子为何新成员需要较多关注的原因,即使暂时忽略两者其中一方,也绝非关爱减少,使孩子对父母及新成员的情况有初步了解,更能让大宝成熟的处理情绪问题。
Tip 5:父母应一视同仁
尽管年幼的孩子难免需要家长多操心,但也不能就此忽略大孩子对爸比妈咪的需求,尤其父母的一举一动在孩子眼中,皆会有放大的效果,不论是点心分量、玩具多寡,都会令大宝心生「爸爸妈妈不公平」的想法。虽然对父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根本没有偏心的问题,却难以用正确方式向孩子表示,譬如:有些爸比妈咪为了避免争执,会替手足分别采买属于自己的玩具、图书、服饰等,让孩子们各自拥有自己的物品,以减少争夺的情况,但却抹煞孩子练习分享的机会。因此,建议父母试着与大孩子沟通,提出认为「不公平」的情况,设法改善孩子不舒服的感受,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要一再向孩子强调爸比妈咪绝对一视同仁。
Tip6:协助孩子建立自我差异
洪梅祯心理师说:「手足之间的相处品质,取决于孩子整体的发展状况、气质与过去经验,还包括大孩子对弟妹能够包容的程度;手足竞争是家中有大小孩子常见的现象,但有时家长可试着将此竞争转化成 发展的方式。」我们常看到许多大孩子无所不用其极的争宠,明明已经会自己吃饭,看到父母喂弟弟妹妹的模样,便放下汤匙,要求父母喂食;抑或看到小宝宝喝奶,也吵著父母替自己准备一份。
此时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建立自我特质,例如:大宝在搭建积木时,给予赞美,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行为是可以获得父母赞美与关注,爸比妈咪也别忘了提醒孩子,哪些行为是大哥哥、大姐姐才能做好,弟弟妹妹无法达成的项目,让孩子朝着自己有兴趣的特质发展,并使孩子经验到有一个弟弟或妹妹是有趣的,而非沉浸在与新成员较劲的漩涡当中。
Tip7:给大宝足够的时间成长
不仅仅是存在于孩子身上,许多成人也会享受自己获得关注光环,一旦宠爱被瓜分,大宝心中难免出现矛盾。随着孩子越来越懂事,对于父母的注意力变得更敏感,再加上对事情的看法及对情绪的感受、表现也会随年纪增长而越来越丰富,因此,与其强迫孩子在短时间内长大,不如引导他们消化心中的不安与困顿,适度宣泄情绪,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接纳弟弟妹妹。
洪梅祯心理师提醒,爸比妈咪勿太要求大宝在短时间内变得成熟、有责任感、不会犯错、要时常帮弟弟妹妹的忙,也尽量不要假设每次犯错一定是大宝,例如:先入为主的认为一定是大宝没有礼让,才把弟妹弄哭,如此才不会加深手足关系紧张。更重要的是别忘了大宝其实也只是一个孩子,和新生寳寳一样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
另外,新成员诞生后,大宝便几乎失去独占父母的时光,凡事都得与手足一起进行,提醒家长一定要尽可能公平,给予双方关爱、对两个孩子的教养及处罚原则统一。尽管新生宝宝总是比较令人费心,却别剥夺大孩子获得关注的机会,为了避免「会吵的小孩有糖吃」,家长更应好好思考如何让两个孩子皆能短暂享受「独占」父母的时光,例如:轮流安排一次只带一个孩子出游,就是不错的方式。夫妻联手管教,在适当的时刻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化解大宝的情绪问题,才能让两个宝贝之间的关系达到平衡。
我有我有一个妹妹,这妹妹比我小了十岁,平常在家里的时候,父母并不会太注重去安抚我的情绪,所以我时常都会觉得他们特别的偏向妹妹。所以我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挺有资格的,我可以知道他们怎么样的做法,可以让我不会感觉情绪很失落。首先最简单的就是在买东西上面,你给小宝宝买了什么东西应当给大宝宝也买,如果大宝宝不适合的话,就要买同等价位的,这样才不会让他觉得心里面不舒服。我爸妈就总给我妹妹买各种各样的玩具,我们家现在的玩具都堆成山了,可是我让他们给我买一点什么小件的物品,他们都不愿意,所以这也让我觉得有些不公平。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总说你是大的,就应该让着小的。我觉得这句话真的有点道德,绑架从来没有人说过大的就一定要让着小的大的,凭什么一定要让着小的又有什么义务要让小的呢。难道大的孩子就没有自己的心情?没有自己的思想吗?在每次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更大的那个孩子,其实心里会非常的难过的。如果你真的想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那么你就千万不要说这句话,这句话真的会让大孩子常寒心。
一家人出去玩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牵着妹妹的手,我就一个人默默的跟在后面。好像一个多余的人一样。所以如果你家里有大孩子的话,出去玩的时候最好是爸爸带一个,妈妈带一个,千万不要两个人都牵着小孩的手,这样子那个大孩子真的像多余的,会觉得特别的难受,就像我一样。我就再也没有和他们一起出去玩过。
34岁的小婷,怀二胎5个月时不幸流产,一家人顿时陷入无措与悲痛中。
屋漏偏逢连夜雨,8岁的儿子浩浩这时却也频频出现“异常”:
原本乖巧认真的他,开始在学校打架,成绩也下滑得厉害。
无奈,小婷亲自上阵辅导,浩浩却像是故意和她作对,写作业东张西望,一道题错了又错。
她忍不住拍桌子吼几句,儿子就和她顶嘴,最后母子俩闹得家里鸡飞狗跳。
直到有一次,浩浩和妈妈因为打 游戏 又起了冲突,小婷举起手机正想摔个稀巴烂时,突然想起新学的情绪管理,于是收回手说:“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下,但妈妈是爱你的。”
说罢回屋去平复心情。
没想到几分钟后浩浩怯生生地进屋,竟然“哇”地一下哭出来抱住妈妈。
经过耐心引导,她才明白儿子真实的心声:
原来,浩浩以为是他上次数学没考好惹妈妈生气了,才会让妈妈失去二胎。
加上小婷住院时全家慌乱无措,没顾上他,又加深了浩浩的这种想法;
于是,他以为妈妈从此不要他不爱他了,才会用调皮捣蛋的方式来引起妈妈的关注。
@莫一的梦
在这个小故事中小婷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说「我现在很生气」是告诉孩子原因;再说「需要冷静一下」是告诉孩子她要去做什么;最后说「但妈妈是爱你的」是让孩子安心等她回来。
这三句话既疏通了妈妈的情绪,又增加了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小婷继续发火,浩浩的想法被不断强化,结果可能会彻底对妈妈关闭心房。
而小婷控制住了脾气,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再也忍不住委屈,吐露了心声。
现在的孩子都很敏感,一个人享受着爸爸妈妈很多年的独宠,如果准备生二胎宝宝的家长,要及时关注大宝的情绪,及时和孩子保持有效的沟通。尽量避免出现小故事中的这种情况,小故事中妈妈的及时和正确的处理办法,才保住了大宝和妈妈之间的亲子关系,也能让大宝 健康 快乐的成长。
只有父母调节好了情绪,亲子双方才能放下盾牌,让纯粹的爱与智慧在家里流动,才可以让孩子更快乐,让家长更无忧。
首先,提前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将来的弟弟妹妹
我觉得在二宝出生以前要尊重大宝的意见,如果大宝年龄很小,这个时候TA可能不太接受有个小宝宝来跟自己一同分享爸爸妈妈的爱,年龄稍大一点的会比较容易接受并且有的会乐于接受爸爸妈妈准备要弟弟妹妹。曾听说很多孩子在不愿意妈妈再生弟弟妹妹时而有了弟弟妹妹,结果,大宝对弟弟妹妹“下毒手”的机率就很高。为了避免大宝的内心冲突,妈妈最好能够尊重孩子,在二宝到来之前就让大宝喜欢上二宝。这个就需要正确引导,我女儿在三岁前基本上我抱别人家的孩子她都不愿意,可是三岁后突然有一天跟我说:妈妈,给我生一个宝宝吧,我想天天搂着她睡觉。我说:谁教你说的啊。她说:我自己想的啊。我说:你有很多娃娃可以搂着他们睡觉啊。她说:可是他们都不会说话,我想要个会说话的宝宝。如果大宝到了这种年龄,她自己觉得自己都长大了能够接受弟弟妹妹的时候,做妈妈的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妹妹出生后,你会爱她吗?”
“你会给她喂奶吗?”
“你会把你穿过的衣服给她穿吗?”
“你会把自己的玩具和她分享吗?”
“你会给她讲故事吗?”
“如果妹妹出生了,因为她是小婴儿,需要妈妈抱,需要妈妈喂奶,需要妈妈把屎把尿,需要妈妈每天晚上陪她睡觉,那你就不能和妈妈一起睡了,你要和爸爸一起睡,或者和外婆一起睡,你愿意吗?”
如果孩子对于弟弟妹妹还不接纳,可以提前让大宝与多子女家庭接触,让大宝了解到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是非常正常的。
其次,一定要让大宝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并没有减少
每一位妈妈都会说,虽然有了小宝,但是,我对大宝的爱并不会减少。是的,我们的内心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行动和语言是不是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呢?爱大宝一定要让大宝知道,而不是在内心偷偷地爱。
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永远爱她。两个宝贝都是独一无二的。她和小宝一样,永远是妈妈的宝贝。
虽然这话听起来比较俗气,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无疑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这样就算孩子在外面听到别人说妈妈不爱她,爱妹妹的时候,她不会觉得委屈,她知道妈妈对她的爱是坚定不移的。
不能因为小宝宝的出现而牺牲了跟大宝一起的单独陪伴的时间,要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她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让她有优越感,另外,如果大宝足够大,可以让她参与到养育二宝的过程中来,让她知道妈妈需要她,让她有成就感。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蜡烛演示
是非常好用的一个工具,分享给大家:首先准备代表家庭成员的四根蜡烛,
拿起其中一根蜡烛,将它点燃说:“这根蜡烛代表妈妈,这个火焰代表着妈妈的爱。”再拿起一根蜡烛继续说:“有一天,妈妈遇见了爸爸,和爸爸结婚以后,我给了爸爸自己所有的爱,但同时我也保留着我所有的爱。” 又拿起代表大宝的蜡烛,点燃它,充满了爱的眼神看着大宝,向他微微笑,说“当你出生的时候我把所有的爱给了你,而我仍然保留着自己所有的爱。你看,现在,爸爸拥有妈妈所有的爱,你也拥有妈妈所有的爱,而妈妈的爱,仍然在” 。接着拿起代表二宝的蜡烛,要让他大宝知道,当二宝的蜡烛被点燃的时候,他的蜡烛仍是亮的,对他的爱并没有消失。可以说:“爸爸妈妈觉得你一个人太孤单了,想再生个弟弟/妹妹来跟你作伴,于是,后来你有了弟弟/妹妹,当弟弟/妹妹出生时,我也给了他我所有的爱。你看~”这时一边指着代表他的蜡烛,一边问他:“你的爱消失了吗?” 继续说:“所以,你拥有妈妈所有的爱,爸爸拥有妈妈所有的爱,弟弟/妹妹也拥有我所有的爱,而我,还仍然保留着我所有的爱,因为这就是爱本来的样子,你看,我们的爱现在把整个房间都照亮了。”最后,言语就是多余了,可以将孩子拥抱到怀里。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几本适合多子女家庭看的绘本:
《彼得的小椅子》
爸爸想把彼得小时候用的高脚椅漆成粉红色,好让妹妹使用;彼得看到连小时候的婴儿床也变成粉红色的,再加上玩积木时被妈妈说要安静点、别吵到小妹妹时,彼得忍不住了。他没有哭闹,而是对狗狗威利说:“我们离家出走!”
《小凯的家不一样了》
爸爸一早出去接妈妈,临走前对小凯说:“咱们的家不一样了,它正在改变。”接下来独自在家的小凯真的发现,家里的一切都在变!水壶变成猫,沙发变成鳄鱼,水管变成蛇,还出现了一只大猩猩!……孩子们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这是很多大人的普遍疑问,也是众多童书作家乐于描绘的题材。安东尼·布朗的这本《小凯的家不一样了》,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安东尼·布朗从孩子的心态和视角出发,将超现实的梦想在绘本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虚幻的梦境、想像与真实的场景、生活相互结合、渗透,细腻、幽默,神秘不已,惊奇不断。
《隧道》
性格迥异、爱好不同的哥哥和妹妹总是不停地争吵。一天,妈妈要他们一起出门,努力学着和平相处。两个人不情愿地来到了一片堆废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洞。哥哥胆大,钻进去探险,妹妹不敢,幻想着隧道里面藏着怪兽、巨人、巫婆……可是过了很久,哥哥都没有出来。哥哥会不会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急又怕的妹妹终于鼓起勇气,也钻了进去……在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之后,兄妹俩一同跑出了隧道,回到了家里。
《小象欧利找弟弟》
今天是小象欧利的生日,家里可热闹了。妈妈为他做了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叔叔、伯伯、还有姨妈们送给他好多好玩的玩具——其中还有欧利最喜欢的旱冰鞋呢!可是,欧利一点也不开心。
《汤姆的小妹妹》
刚开始,妈妈同小妹妹伊娜从医院回家的时候,汤姆还是挺高兴的,他还想把自己的小卡车借给伊娜玩。可是,因为小妹妹的出现,汤姆觉得现在家里都没人理他了。汤姆心想,伊娜还要在我家待多长时间啊。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遇到家里添个小妹妹这样的事,但是,对孩子来说,被忽略和被冷落的感受却总是难免的。一起分享汤姆的故事吧,让我们来看看,汤姆在受到冷落后是如何积极地面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开心起来的。当然,大人们也千万要记得,无论什么时候,都别忘了关注孩子内心小小的感受,别忘了告诉他你有多么爱他。
《我想有个弟弟》
这些绘本从儿童的角度,深刻地描绘了孩子的这个心理变化过程。爸爸妈妈可以营造一种小宝能够给她带来快乐的场景。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yayaread
也可以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yaya201012
我们一起交流育儿,成长,做最好的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