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中国是铁矿资源总量丰富、矿石含铁品位较低的一个国家。目前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834处,总保有储量矿石463亿吨,居世界第5位。除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外,铁矿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华北地区资源为最丰富,西南、中南地区次之。就省(区)而言,探明储量辽宁位居榜首,河北、四川、山西、安徽、云南、内蒙古次之。中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富铁矿较少,富矿石保有储量在总储量中占253%,仅见于海南石碌和湖北大冶等地。从铁矿成因类型来看,根据程裕淇和赵一鸣等的意见,主要有与铁质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岩浆型铁矿床,如四川攀枝花铁矿床,与中酸性(包括偏基性与偏碱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如湖北大冶、福建马坑、内蒙古黄岗等;与中性钠质或偏钠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如江苏、安徽两省的宁芜铁矿、云南大红山铁矿等;沉积型赤铁矿和菱铁矿床如鄂西、赣西、湘东地区的赤铁矿;变质沉积铁矿,如鞍山铁矿、冀东铁矿等;风化淋滤残积型铁矿,如广东大宝山、贵州观音山等。铁矿成因类型以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的变质-沉积磁铁矿为最重要。该类型铁矿含铁量虽低(35%左右),但储量大,约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且可选性能良好,经选矿后可以获得含铁65%以上的精矿。从成矿时代看,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铁矿形成,但以元古宙力量重要。
铁矿
中国是铁矿资源总量丰富、矿石含铁品位较低的一个国家。目前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834处,总保有储量矿石463亿吨,居世界第5位。除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外,铁矿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华北地区资源为最丰富,西南、中南地区次之。就省(区)而言,探明储量辽宁位居榜首,河北、四川、山西、安徽、云南、内蒙古次之。中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富铁矿较少,富矿石保有储量在总储量中占253%,仅见于海南石碌和湖北大冶等地。从铁矿成因类型来看,根据程裕淇和赵一鸣等的意见,主要有与铁质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岩浆型铁矿床,如四川攀枝花铁矿床,与中酸性(包括偏基性与偏碱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如湖北大冶、福建马坑、内蒙古黄岗等;与中性钠质或偏钠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如江苏、安徽两省的宁芜铁矿、云南大红山铁矿等;沉积型赤铁矿和菱铁矿床如鄂西、赣西、湘东地区的赤铁矿;变质沉积铁矿,如鞍山铁矿、冀东铁矿等;风化淋滤残积型铁矿,如广东大宝山、贵州观音山等。铁矿成因类型以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的变质-沉积磁铁矿为最重要。该类型铁矿含铁量虽低(35%左右),但储量大,约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且可选性能良好,经选矿后可以获得含铁65%以上的精矿。从成矿时代看,自元古宙至新生代均有铁矿形成,但以元古宙力量重要。
(一)东川式铜矿——汤丹铜矿床
汤丹铜矿床是康滇铜矿带中最大的矿床,也是国内这类矿床中最大的,目前已知铜储量大于200万t,在国内也可以算作超大型铜矿床了。
1矿床地质
矿床位于黄草岭向斜南,宝台厂-九龙东西向大断裂的北缘,南北向小江大断裂的西缘。矿床由汤丹本部矿段和马柱硐矿段组成(图7-5),面积4km2。
1)含矿地层
① 矿体赋存于过渡层和叠层石白云岩段中。过渡层为黄白色、灰白色中厚层状泥砂质白云岩,间夹灰色泥质条带。青灰色厚层含叠层石白云岩段,由于矿化蚀变,往往退色为黄白色、灰白色;白云岩段在该矿区大部分均有铜矿化。②以8号断层为界,西部地层正常(向北倾斜),东部地层倒转。③矿体上盘黑山组炭质板岩与白云岩接触的破碎带中局部有铜矿体,规模不大;矿体下盘为因民组紫色层。
2)构造控矿
该矿区构成黄草岭向斜南翼,在小江断裂与宝-九断裂交会处,故断裂很发育。近东西向纵向断层,有因民组底部的逆断层与黑山组底部的水泄沟断层,均有较宽的破碎带和基性岩侵入。近南北向横断层,错距小,多破坏矿体的完整性。北西向、北东向断层所伴生的次一级羽状裂隙及层间裂隙多形成脉状富矿体。
2矿体及矿石特征
汤丹本部:①落雪组白云岩大部分矿化,构成巨大的铜矿层,矿体形态复杂,贫矿富矿及夹石相互穿插频繁,矿体产状大体上与地层的一致。②按矿体赋存层位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下部矿体,赋存于过渡层及白云岩段底部,以1号矿体为主,占本部总储量的76%,矿体稳定,似层状,以斑铜矿为主。矿体长3700m,厚10~96m,平均品位085%。中部矿体,多沿裂隙富集,扁豆状、脉状者多,以黄铜矿为主,次为斑铜矿。矿体长100~400m,厚2~25m,平均品位070%,延深300m以上。上部矿体,沿黑山组与落雪组接触带产出,呈扁豆状,以黄铜矿为主。矿体长200~450m,厚12~55m,平均品位1%,延深200~300m。上述3个层位矿体的主要铜的硫化物,从下到上,构成了斑铜矿带黄铜矿、斑铜矿带和黄铜矿带。矿物分带虽然不够完整,缺少辉铜矿带,但这种原生分带,决不同于氧化带的次生分带,后者的方向与原生带的是相反的。汤丹矿床铜硫化物的原生分带,与世界上这类矿床的分带是一致的。
图7-5 汤丹铜矿床地质构造略图(据黎功举,1978)
1望厂组;2因民组;3落雪组;4黑山组;5灯影组;6辉长岩;7蚀变白云岩;8铜矿体;9蚀变线;10波状叠层石上界;11逆断层;12裂隙;13岩层产状
马柱硐矿段,1号矿体为主,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平面上呈“马蹄形”,纵剖面上呈筒状,向南倾斜,倾角大到70°~80°;矿体长100~350m,厚32m。平均品位090%,延深600m以上。矿石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为主,有少量辉铜矿、黝铜矿,呈散点状,密集细点组成条带状、“马尾丝”状、细脉状和网脉状;但铜矿化常伴有硅化,并反映出期次。
3矿床的元素组合
该矿床主要为Cu,可回收的元素有Au(049g/t)、Ag(644g/t)、Co(120×10-6)、Ge(16×10-6)。
4成矿规律
1)矿体主要赋存于过渡层中;矿体为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
2)后期改造显著,在羽状裂隙及层间破碎带发育处,常常出现较富的矿体或脉状矿;
3)矿体常伴有硅化和碳酸盐化,矿体有机质含量高于围岩,但因蚀变而退色;
4)原生铜铁硫化物分带比较完整,底部斑铜矿为主,中部黄铜矿、斑铜矿为主,顶部为黄铜矿和黄铁矿。
(二)稀矿山铜铁矿床
1矿床地质
该矿床分布于汤丹北60°西,平距13km处落雪铜矿区的大荞地矿段的南段(小溜口)和稀矿山矿段中,长约15km。
(1)赋矿地层及储矿岩类该铜铁矿床赋存于因民组中,东川314队将因民组划分为3段,从上到下为:①大劈槽段(Pt2y3)为矿体上盘围岩,岩性为紫红色铁质砂质白云岩、粉砂岩夹铁质板岩,厚178~225m;②稀矿山段(Pt2y2),自上而下又分3层:第三层,上部为紫色板岩夹泥质白云岩;下部为钠长石岩、碳酸盐岩、硅质粘土岩、粉砂岩、铁质板岩及少量硅质岩;底部为块状、似层状铁矿,呈角砾构造,厚443m,是矿区次要含铁层;第二层,上部为灰黑色角砾状粉晶灰岩、粉砂岩及铁质板岩;下部为灰黑暗绿色角砾状铁板岩及凝灰岩,厚254m,是矿区主要含铜层位;第一层,上部为铁质板岩与铜铁矿呈薄层状互层,下部铁质板岩、粉砂岩为铜铁矿夹层,底部有富铜铁矿,厚118m;③汤家箐段(Pt2y1),一般称因民角砾岩段,厚度很不稳定,从n×10m到660m。与下伏地层似有沉积间断,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构造控矿矿床分布在四棵树-落因-九龙弧形背斜西翼和其伴生的弧形断裂的中心部位,北东东向断层F1和F44控制着该矿床的北、南界线。在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张裂隙及层间破碎处形成脉状矿体或巢状矿体,矿体在岩层褶曲的陡倾斜部位富集,缓倾斜部位贫化。
2矿床地球化学特点
矿床地球化学在前文中已有较多的叙述,这里不再赘述。此处仅对铜铁矿层中某些标志性元素的变化作些简单的说明。①主铜矿体出现在富铁矿层之下;②Mn的高含量[w(Mn)为097%~116%]出现在铁矿层之上的钙质板岩或白云质板岩中;③Au的高含量[w(Au)为275~550×10-9]与铜矿体一致,Ag的高含量[w(Ag)为(2~10)×10-6]一部分与Au、Cu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与Mn的高含量一致;④除Cu、Au、Ag、Fe和部分Mn外,其余微量元素在该矿床及围岩中均低于地壳丰度,为亏损元素,总稀土含量在(70~507)×10-6之间,明显比迤纳厂铜铁矿的低。
3矿体形态和分布特征
(1)铜铁矿层和铜矿层的矿体呈似层状和扁豆状 在大荞地小溜口矿段上部矿体很零星,下部较完整。矿体走向N15°W,倾向SW,倾角70°~90°,长110~400m,厚7~25m,Cu平均品位为125%,控制深度400~500m。在稀矿山矿段内,矿体走向N10°W,倾向SW,倾角70°~80°,长450m,厚125m,平均品位118%,控制深度600m;主矿体延深1339m,尚未尖灭。
(2)矿石类型 ①含铜磁(赤)铁矿矿石,分布于铜铁矿体下部富矿段内,呈块状,以磁铁矿为主(60%),次为假像赤铁矿(15%)、微晶赤铁矿(<5%)、黄铜矿(3%~5%)。黄铜矿散点分布。矿石含Au为004~039g/t,Ag为247~301g/t,∑REE(70~507)×10-6,为轻稀土富集型。②豆状含铜磁(赤)铁矿矿石,分布于坑道浅部,由磁铁矿组成豆状及鲕粒。鲕粒由磁铁矿、碳酸盐岩、绿泥石组成。由石英、磷灰石、碳酸盐、绿泥石、石膏、微晶赤铁矿和斑铜矿组成胶结物,w(Cu)为299%、w(Au)为007×10-6、w(Ag)为752×10-6、w(ΣREE)为14622×10-6。轻、重稀土均亏损,而中稀土(Eu、Gd、Tb、Dy、Ho)富集,该稀土模式与现代温泉的相似。③脉状矿石为含铜碳酸盐脉和含铜镜铁矿脉,规模甚小。
4成矿规律
1)矿体赋存于因民组富铁板岩、层凝灰岩(即所谓红绿条带凝灰岩)和钙质板岩所组成的中部层位,铜主矿体在铁矿层的下部和铁矿层延深变薄或尖灭处。
2)矿床受四棵树-落因-九龙弧形背斜及其伴生的弧形断裂的控制。沿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张裂隙及层间裂隙处形成脉状和巢状富矿。
3)铜矿化形成于铁矿层形成之后,因民组铜矿床硫化物的Pb-Pb等时线年龄值在525~558Ma之间,平均值为535Ma,变异系数极小,为0029,年龄值可能代表着改造成矿的年龄,与赋矿地层的年龄相差十多亿年。根据Pb同位素组成复杂,和硫化物Pb同位素所演化的参数,如μ值、ω值和K值,铜矿的金属来源主要是元古宇地层和更老的太古宇基底(陈好寿、冉崇英,1992)。
(三)迤纳厂含稀土铜铁矿床
1矿床地质
(1)矿区地层矿区出露因民组、落雪组、鹅头厂组和绿汁江组:①因民组下部砾岩出露不全,砾石成分有石英岩、粒序层条带状板岩、黑色—深灰色板岩或白云岩等。胶结物为浅褐红色结晶粗大的碳酸盐,局部见黑云母和铜矿化;中部为灰—灰紫色薄层白云岩及钙质干枚状板岩互层。见3~4m厚的铜铁矿层,矿体上下盘为2~5m的层状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上部为灰—灰紫色薄层砂质千枚状板岩,见4m左右的含铜铁矿层,矿石中有大量萤石条带及细纹,沿层理发育,矿体上盘常见1~2m黑云母绿泥石片岩。因民组总厚>186m。②落雪组:中部和下部为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白云岩,局部夹泥砂质白云岩及钙质板岩;顶部灰、浅**微层状泥质白云岩,单层厚5~10cm,与鹅头厂组整合接触,总厚12~106m。③鹅头厂组:下部为灰、深灰色薄层层状千枚岩;上部为灰、灰褐、浅绿灰色薄层绢云母板岩及千枚状板岩,局部夹炭质板岩,与绿汁江组呈过渡关系。总厚33~336m。④绿汁江组:下部深灰色薄层状白云岩与炭质板岩互层,硅质条带发育;上部灰、青灰色薄—中层细—隐晶质白云岩,夹3~4层炭质板岩,白云岩中硅质条带发育。总厚>330m。
(2)矿区构造矿床产在背斜轴部及两翼以及两组断裂交会处;该处构造应力集中,变质作用强烈。
2矿体形态和矿石结构构造及组分特征
矿体形态:主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图7-6),一般长60~240m,最大者可达1000m,厚3~7m,矿体与围岩整合。在背斜翼部由于构造挤压,常出现变薄和尖灭,背斜轴部矿体富厚。在地层厚度大和蚀变强烈地段矿富厚。
原生矿石主要由磁铁矿、菱铁矿或白云石、石英等形成不同组合的纹带,在块状矿石内部也具有纹层构造。原生硫化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微量辉钴矿、辉钼矿,呈浸染状或浸染纹带状分布。硫化物在同一纹层中大致均匀分布,不同纹层则很悬殊,如有的则不含硫化物,有的则甚多,甚至局部形成陨铁结构的纹层。磷灰石呈星点散布于矿石中,部分亦呈纹层状富集,个别条带可高达30%。萤石呈细星散浸染和纹层状,有的纹层几乎全由萤石组成。按矿物组合,矿石可细分为①块状黄铜磁铁菱铁矿石(Cu为223%~174%);②块状含铜菱铁磁铁矿石(Cu为025%);③条纹状含铜菱铁磁铁矿石(Cu为040%~070%);④条纹状含铜碳酸盐岩矿石(Cu为162%~113%);⑤含铜白云石磁铁矿石(Cu为082%);⑥块状含铜菱铁矿石(Cu为162%);⑦菱铁磷灰石黄铜矿石(Cu为701%;P2O5为1234%);⑧条纹状含铜菱铁矿石(Cu为099%)。
图7-6 迤纳厂铜铁矿大宝山矿段剖面(据云南第四地质队)
1落雪组;2因民组;3辉绿岩;4角砾岩5铜铁矿体;6铜矿体;7钻孔及编号;8断层
3与东川稀矿山铜铁矿对比
(1)稀矿山以赤铁矿为主,磁铁矿次之;迤纳厂则以磁铁矿、菱铁矿为主。
(2)矿石中硫化物和萤石、磷灰石所形成的有序花纹在稀矿山矿床中未发现或极不明显,而在迤纳厂矿床中极为明显。
(3)迤纳厂矿床元素组成远比稀矿山矿床的复杂,一些热水中富集的元素Au、Ag、As、Sn,以及Co、Mo,在迤纳厂矿床中均较富集,在东方红矿段的铁矿层下面的条纹状铜矿石中,Au含量高达(678~999)×10-9,在含铜石英脉中Au的最高品位为386g/t。其他如As、Mo、Co、Sn、Ag、Se也在大陆壳丰度的几倍到百倍以上;在稀矿山除Au和Ag高出大陆壳丰度值,其余伴生元素均低于地壳丰度值,个别接近丰度值。
(4)迤纳厂矿床矿石∑REE含量比稀矿山的高出一个数量级,前者可称为含稀土铜铁矿床,后者只能属铜铁矿。
4迤纳厂、稀矿山铜铁矿与奥林匹克坝矿床的对比
国内有些作者,甚至澳大利亚的个别矿床地质学家均把稀矿山和迤纳厂铜铁矿床与奥林匹克坝铜、金、铀超大型矿床对比,认为两者相似;笔者认为差别大于相似。
因民组铜铁矿床赋矿地层时代产于大陆坳拉槽环境,铁矿与铜硫化物相伴,具萤石化和富稀土等方面与奥矿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之处更加明显:①奥矿围岩为碎裂花岗岩及陡倾的赤铁角砾岩,Cu、U、Au各自独立为超大型矿床;铜铁硫化物以赤铁矿为核部向外呈环带状产出。因民组铜铁矿床的围岩为杂色条带状凝灰岩中的铁质板岩、或条纹状磁铁菱铁矿岩、铁质黑云母片岩;硫化物无环带状分布;除Cu已形成中型矿床外,U、Au尚未发现够矿床的规模;②奥矿花岗岩1590Ma侵入就位,约在1400Ma形成赤铁角砾岩杂岩体和与之共生的Cu-U-Au-Ag(Oreskes and Einaudi,1990)矿床,基本上为准同生矿床。因民组岩石同位素年龄大约为1700Ma,而包括铜硫化物在内的硫化物的Pb-Pb等时线年龄仅为558~525Ma(陈好寿、冉崇英,1992),至少为加里东期成矿,为后期改造成矿,与奥矿很不相同,但与白云鄂博铁稀土矿的成矿年龄(5~3亿年,赵景德报告,1994)接近;③奥矿碳酸盐岩的δ13C=—23%~35‰,均值—26‰,变异系数0106,分布是很均匀的;在δ18O和δ13C的坐标图上,奥矿碳酸盐基本上呈平行δ13C横坐标的直线,大多数点落在淡水灰岩与海相灰岩交会处,少数点落在碳酸盐岩的范围内。因民组铜铁碳酸盐岩的δ13C=130‰~239‰,平均值为—047‰,变异系数很大,为259,说明分布很不均一,可能为多个总体的混合;在δ18O和δ13C的坐标图上,为一条相关性很强的直线,回归方程为δ13C=—111845+079308δ18O,r=06838>r001(16)=05897,数据点落在海相灰岩中和淡水灰岩的边缘。稀土模式也有显著差别,奥矿矿石(块状赤铁矿)的更具重稀土平坦型,而因民组含铜铁矿的则为重稀土分异型;重晶石的稀土模式,奥矿层纹状重晶石∑REE含量高,Eu有很强的正异常;云南核桃箐的重晶石脉,∑REE很低,Eu有明显的负异常。
5成矿规律
(1)矿体受层位的控制,呈似层状与围岩整合,同受区域变质及褶皱;
(2)根据矿石及地球化学,以及结构构造和空间关系,Fe、Cu、REE、Nb、Co、Mo、P和F等均与同构造及后构造岩浆岩无成因联系;
(3)矿床受背斜构造及断裂的控制;
(4)硫化物及磷灰石、萤石所构成的有序花纹,铜→铁→锰的生成序列,REE模式的特点,均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Hakinian etAl,1993;Fouquet et al,1993)。铁矿床可能属热水沉积矿床,铜及REE可能属层控矿床强改造成因。
(四)狮山和凤山铜矿床
1矿床地质
狮山铜矿床产于三家厂狮山层中,矿床长约3km,垂深达700余m。
(1)赋矿地层的岩性特征
由下而上是:①牛尖山灰岩(注意:非白云岩)夹炭质板岩,局部两者形成互层。灰岩矿物成分:方解石80%,绢云母10%,含炭泥质5%,石英4%,并含有微量黄铁矿、电气石和锆石。与上覆岩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灰岩顶界面有明显的冲刷沟,被含砾中粒灰白色砂岩填充,砂岩中有侵蚀残留的灰岩砾石,稍具磨圆。厚度>100m。②紫色层为绢云母板岩与白云质粉砂岩互层;在狮山矿段下部为砂岩板岩互层,上部为猪肝色块状白云质粉砂岩,总厚32m。紫色层矿物成分:白云石32%,石英l2%,绢云母24%,黑云母115%,钠长石13%,铁矿物5%,绿泥石17%,微量高岭石和电气石等。与上覆层为整合接触。③过渡层(杂色层)为绿灰色绢云母板岩夹浅灰、灰白、肉红色硅质白云岩条带、团块及透镜状薄层。局部地段岩性更杂乱,并含有不定量的火山物质。在狮山主矿段岩性主要为绿灰色绢云母板岩夹泥质白云岩及砂质条带。过渡层矿物成分:绢云母42%,白云石24%,高岭石13%,石英127%,钠长石4%,绿泥石2%,铁质2%及其他微量矿物。总厚3~28m。④黑色层以泥炭质白云岩为主,夹炭质板岩,夹毫米级浅灰色砂质微层;沿层理面含黄铁矿,呈断线状、条纹状、小扁豆状及结核状。总厚80m。
(2)构造控矿
如前所述,狮山矿床产在三家厂背斜西翼的断裂发育地段,凤山矿床产在该背斜西翼的次级背斜中。
矿化一般表现为沿层理有铜硫化物浸染,在层间裂隙带或小断层附近,铜硫化物的浸染变为极密集,使Cu品位可以超过10%。图7-7给出了狮山矿8中段一矿体Cu品位的横向变化与断层裂隙的关系。若把品位划分为<01%(A)、01%~04%(B)、05%~5%(C)、5%~10%(D)、>10%(E),加上断层(F)为6种状态,则6种状态的转移概率矩阵如表7-16。从表中看出,从F转移到E的概率很大,为667%,这定量地说明断层与高品位是紧密相关的。
图7-7 狮山矿床8中段一矿体Cu品位变化曲线(据Yang Weihua,1996)
1Cu含量05%的界线;2断层
表7-16 铜品位变化的转移概率矩阵
(据Yang Weihua,1996)
2矿床地球化学
1)狮山层和凤山层,据统计Cu的区域背景值为50×10-6。狮山层Cu的平均含量为203×10-6,比区域背景值高4倍;凤山层的均值为50×10-6,与区域背景值一致。整个狮山层,尤其是紫色层可能是矿源层;当然整个狮山层也可作为凤山矿的矿源层。
2)狮山层矿化与非矿化的岩石化学特征表明:杂色层矿化与白云岩化有关;而黑色层矿化则与硅化和钠化有关。
3狮山矿矿体形态及矿化特征
狮山式矿床的矿体形态以层状、似层状为主,比较稳定。有时在层状矿体上盘,断裂裂隙发育地段有含铜白云石、石英脉脉状矿产出,但它是次要的。
狮山矿主矿体产于黑色层中,其矿体下界有时跨入过渡层,但上界决不超越黑色层。其矿化是由铜硫化物沿层散点浸染,或呈细脉;在主矿段黑色层中见顺层分布有椭球状黄铜矿和结核状黄铁矿,长轴数厘米至20余cm。结核外包一层发亮的炭质外壳。杂色层矿化,仅见于泥质白云岩及板岩所夹的砂质和白云质条带中,黄铜矿呈散点或细脉产于砂质条带中。砂质条带厚度小,横向延伸性差,故矿体远比黑色层中的小。
4凤山式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矿化特征
凤山式铜矿床赋存于易门地区的凤山层内,矿体分布在黑灰色退色为灰白色白云岩中,矿体附近总有紫色含角砾泥岩的“刺穿体”,或有直切狮山层状矿体的断层出现。这种所谓的“刺穿体”可能是富泥质地层中流体高压囊压裂后所形成的层间“泥石流”。黑灰色白云岩的退色是由构造破碎和白云岩重结晶作用引起的,是晶析作用把有机质、微粒黄铁矿等染色剂排挤在重结晶白云石的外缘,形成黑白相间的俗称“米花糖”构造,黄铜矿呈细脉或密集浸染状主要产出在黑色“基质”中,形成富矿体;尤其在矿体与“刺穿体”紫色含角砾泥质体接触的断层面和其附近,铜含量可高达30%,形成块状黄铜矿。矿石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其次为斑铜矿。矿体形态呈不规则囊状、脉状和柱状。凤山层铜矿化也与硅化关系密切(图7-8)。
5狮山凤山式铜矿成矿规律
(1)两者严格受狮山层和凤山层的控制;
(2)狮山型矿床主矿体在狮山层顶部的黑色层中,凤山型矿床多与紫色“刺穿体”伴生,在“刺穿体”接触带一侧的退色硅化白云岩中;
(3)两者的矿化均受构造控制,在第二节和本节中已有较多的叙述。据统计易门60%以上的铜储量是由构造控矿获得的;
图7-8 凤山7318-1孔硅化与矿化曲线(据西南有色地质313队)
实线为Cu含量(%);虚线为Si含量(%);F断层线。1青灰色白云岩和硅化白云岩;2压碎带;3浅灰色硅化白云岩;4压碎带;5灰白色硅化白云岩;6浅灰色泥质白云岩;7暗灰色硅质泥质白云岩
(4)第二节已经讨论过凤山矿成矿溶液很可能是类似于油田水的热卤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