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王平在曹操那里得不到重用,所以才会投奔蜀汉,王平最终是生老病死了。我们都知道三国的战乱年代,当时曹操算是乱臣贼子,半路出家,而刘备不一样,他是正统的接替汉室的人。
这也就代表了跟着刘备,也就是所谓的正义的化身,而跟着曹操就不行了,王平起初是在曹操的手下,但是曹操那边的能人将士也是非常多的,加上有司马懿,所以他在曹操那边经常得不到重用。所以王平在慎重的考虑之后,投靠了刘备,因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是出了名的好。
当然刘备的个人才能,以及平常对待将领的为人处事,都是一个很好的人,很有个人魅力的一个人,不然诸葛亮关羽张飞他们也不会非常喜欢刘备了,所以在王平投靠了刘备之后,刘备也是非常重视他,让他当上了跟赵云同样的职位,在王平后半生中,那时候基本就是蜀汉后期了,刘备手下没有多少能人,而且他在一次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候便慢慢得到重用,然后当上了将军,就这样过了很多年之后,他安稳地得病老死了。
总之,王平的一生还是蛮不错的,我们都知道三国战乱年代不停的打仗,每个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很多人不是死在战场上就是被处死了,所以说王平投靠刘备,在刘备的手下又能得到重用,又能安安稳稳的老死,也是很不错的人生了。
——毛泽东主席接见志愿军将领全景回眸(九)
陈 辉
毛泽东接见志愿军司令杨勇和政委王平
——告诫说:“志愿军同志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958年10月28日,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杨勇和政委王平,带领最后一批志愿军凯旋回国。29日,毛泽东最后一次接见志愿军将领。
1958年10月26日12时1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的最后一列火车,回到中国边境城市丹东。
杨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毛泽东点的将。1951年6月12日,杨得志率志愿军第19兵团抗美援朝。出国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安排在中南海接见杨得志等人,为他们饯行。周总理自豪地说:“要把你们‘三杨’(杨得志、杨勇、杨成武)都拿出去,叫做‘三杨开泰’!由于种种原因,杨得志、杨成武先期赴朝“开泰”,而杨勇未能如愿。
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1年6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已歼灭美国为首的16国“联合国军”部队23万余人,其中美军10万人,迫使美国为首的多国政府,想通过谈判方式,结束朝鲜战争。为了这场战争,中朝人民同样付出巨大代价,也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于是,交战双方,坐到了谈判桌上。
但是,谈判并不顺利,边谈边打,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交叉两年之久。1953年初,谈判有了重大进展,正当达成全部协议,准备签字时,韩国总统李承晚竟公然破坏协议,扣留北朝鲜人民军大批被俘人员,并叫嚣“要单独向鸭绿江进行一次全面的军事进攻”。李承晚破坏停战协议,引起世界的公愤,严罚李承晚集团成为结束朝鲜战争的关键环节。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开始点将。
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在办公室度步沉思,由谁去朝鲜唱“末台戏”呢?周恩来当初的建议浮现在他脑海中:“要把‘三杨’拿出去,让‘三杨’开泰。”想到这里,毛泽东走向写字台,签署了一项新任命: “调任杨勇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
1953年4月下旬,在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担任校长的杨勇终于盼来了批准他入朝参战的喜讯,他和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的王平一起晋见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彭总一见面没有任何客套,直截了当地说:“杨勇同志、王平同志,中央军委分别任命你们为20兵团的司令员、政治委员到朝鲜前线去,这可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哟。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旗开得胜,继续发扬志愿军的光荣战斗作风!”紧接着,彭总又扼要地向他们介绍了朝鲜战场的形势。
“请彭总放心,也请转告毛主席,我们一定完成任务,直到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杨勇、王平齐声回答。
5月11日,杨勇和王平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
杨勇到朝鲜时,志愿军还在小股部队“零敲牛皮糖”。他一上任,便冒着敌炮火和空袭,深入前沿了解地形、敌情,并对我方力量进行了科学评估,认为敌我力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次又是李成晚不顾美军意见公开挑战,尽管美军不会不管,但不会很积极,完全可以集中大兵团打歼灭战。杨勇决心打大仗,上3个军,后来在时任志愿军司令员杨得志的支持下,增加到5个军。在志愿军总部的指导下,杨勇精心制订了“金城战役”的作战计划,得到彭总的同意和毛泽东的批准。
面对金城以南地区敌军的3个军9个师(其中李承晚7个师),杨勇采取“集中优势,稳扎狠打”的方针,并灵活地运用“迂回包围、穿插分割”的战术,指挥20兵团和志司给加强的21军、54军,组成了东、西、中3个突击集团。这样一来,金城正面双方兵力对比为1:3,火力对比为1:17,志愿军的兵力兵器占有优势。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志愿军火炮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8门,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德战场的标准。在战役发起前,杨勇组织部队在非进攻方向,进行了小规模进攻,以迷惑敌人。
1953年7月13日杨勇下达进攻命令,当日21时,1000多门火炮齐发,“三把钢刀”直插敌军心脏。3个突击集团全部突破敌防线。经过21个小时激战,志愿军突入敌纵深阵地,南朝鲜首都师、第3师、6师、8师遭受沉重打击,14000余人被歼。
韩国总统李承晚坐不住了。他亲自赴前线督战,下令他的部队每天组织3个团,以400余架飞机、30多辆坦克,进行了反扑,志愿军阵地岿然不动。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也坐不住了。他从东京飞往金城前线,组织美8军配合李承晚部队全力反扑,结果仍一败涂地。
志愿军20兵团前线指挥部的电话铃急促地响起,杨勇拿起电话,传来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的声音:“老杨,别打了。解方同志从板门店传话来,说敌人哇哇叫,要签字了。”
1953年7月27日,也就是在金城战役发起的第14天,“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无可奈何地来到汶山,在停战协议上正式签字。后来,他在回忆录中感慨地写道: “我成为美国 历史 上第一个在没有战胜对手的文件上签字的将军。”
作为朝鲜战争最后一仗的“金城战役”,杨勇指挥20兵团和兄弟部队共歼敌52783人,超过预定歼敌数目的5倍。这次战役向金城方向推进的169平方公里,在谈判中得到了承认。金城战役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杨勇的指挥才能在国际战争舞台上得到了检验,为抗美援朝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1955年4月29日,杨勇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1955年10月28日,随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军的杨勇等一行到达首都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到车站迎接,他深情地说:“我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代表政府和全国人民,最热烈地欢迎你们——胜利凯旋的英雄!”杨勇激动地回答:“感谢祖国和人民的盛情,荣誉永远属于党、祖国和伟大的人民!”接着,杨勇等乘敞蓬 汽车 ,受到天安门广场20多万群众的热烈欢迎。
10月29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怀仁堂后花园的草坪,接见志愿军回国代表。
杨勇(右一)、王平右三
毛主席见到志愿军司令员杨勇和政委王平的第一句话是“都回来了吗?”
杨勇和王平齐声回答:“告别了英雄的朝鲜人民,我们全部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毛泽东向他们伸出手:“热烈欢迎你们!”
此时,毛主席一脸笑容,这是此前接见志愿军众将领从未有过的笑容,是一个胜利者的笑容!
后来,毛泽东又把杨勇拉到他身边,亲切地告诫说:“志愿军同志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杨勇上将1958年,志愿军司令员杨勇率领志愿军凯旋归国。
杨勇回国后,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周恩来设宴招待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曾对他说:杨勇,把你派到毛主席身边,一定要把志愿军的好作风带回国内,把北京军区建设好。杨勇深知,北京军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置,是对自己的信任和鞭策。后来,杨勇在文革中备受磨难,平反后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已是自古至今用人的原则。人读《三国演义》失街亭一段,多说诸葛亮用人之误,以为孔明虽智,在用人方面却是首鼠两端,没有原则。
马谡者,随军谋士或高级幕僚而已,刘备一代枭雄,识人不会大错。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主公有此交代,孔明即使要用马谡,也应将其列为“疑人”。疑人不用,是少犯错误、少找麻烦的用人之道,亦无可厚非。
但孔明要不拘一格用“疑人”,就要想到用“疑人”的后果。蜀汉后期,人才短缺,用“疑人”历练历练也在情理之中。但用“疑人”就要有用“疑人”之道。孔明用马谡,就要用而有疑,疑而有度,度而有策。
孔明之策不过是常用的立军令状的激将法,说你马谡守街亭,要是坏了事儿,就要斩首,你敢不敢?这等激将法对志大才疏的马谡没有任何约束。孔明又用老将王平牵制,不料王平在蜀汉集团资历虽老,功劳却小,职位又低,马谡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牵制无效。
所以,用疑人就要“疑”,要有刹车制动,而不是无效的牵制。
毛泽东读失街亭,有句精彩之评:“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此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而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须知对手乃老将张郃阝,蜀军派出从未带兵的马谡担任前锋,至少是轻敌。
孔明用“疑人”马谡,是历练新人,但这新人到底长短如何,孔明要心知肚明。这位会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人人皆知之大道理者,顶多是位军事理论家,而镇守街亭,带数千兵马坚守要塞,就要有军事实践。对这等没有操盘经验的新手,用而不疑或疑而无策,就是放手不管,主帅只会放手委责,事前激将立军令状,事后挥泪杀人,不是用人之道。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没错。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是更高境界。孔明用马谡,有用新人之胸怀、用疑人之魄力,却无用新人、疑人之策。
如此说来,疑人不用不算本事,敢用疑人,会用疑人,才是上上之策。
当时的楚国,项羽封刘邦为汪涵,经过萧何的劝说,最终通过“抚其民,广纳贤才,收巴蜀”达到了夺取天下的宏伟目标。也就是说,汉中是隆兴之地,是汉家四百年的根基,是一块“风水宝地”。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汉中无疑具有政治遐想意义。
蜀汉时期汉中有四位诸侯,分别是魏延、武义、王平、胡姬。魏延是河南桐柏人。作为汉中首任巡抚,他做了很多事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确立了镇守的思想。在刘备的大臣面前,他问魏延如何防守汉中。颜曰:“若曹操自天下来,请为王拒之;请为国王吞下它”。虽然没有提到具体的措施,但是大致的思路已经勾勒出来了,就是汉中要能拒吞。
二是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杨给魏延的评价是“折戟沉沙,冲出国门,保护边疆”。在这一点上,魏延在蜀军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但他的软肋也暴露无遗。他以自己为荣,不看不起任何人,包括丞相诸葛亮,这引起了同僚的不满。诸葛亮临死前,将军队伍交给了杨毅。魏延得知自己失去了军队的指挥权,揭竿而起,夺取政权,在一次企图中被杀。
吴仪,字远,河南人。刘备任命蜀和吴为他的妻子。这使得吴懿和刘备有了姻亲关系。后来由于军事贡献,吴懿成为蜀军中仅次于魏延的第二号人物。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诸葛亮死于内讧,蜀汉起疑。在这种情况下,汉中总督的压力和责任是巨大的。史书:吴懿“以弱制强,不陷危境”。可见,他不仅消除了的威胁,而且稳定了蜀汉政局。
王平,字子君,四川省渠县人。王平在蜀汉第一次北伐中崭露头角。建兴六年,王平参军为马谡,对主帅马谡采取了“放弃水山”的错误策略。王平极力劝谏,马谡不为所用,导致街亭大败,蜀汉第一次北伐失败。街亭虽败,但王平不仅有谏之功,还有全军之功。所以大军被还后,王平封了亭子。
建国十五年,汉中太守吴懿病逝,王平被任命为汉中太守。王平在任期间成绩斐然。24年,曹爽骑马六七万步攻汉中,号称十余万,相当于蜀汉全部兵力。王平指挥的守军不到三万,兵力悬殊。王平凭着自己的魄力,抵挡住了魏军的猛烈进攻,援军到来,魏军被迫撤退。这场战役给汉中带来了近20年的稳定,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
胡姬名杜威,湖北枣阳人。胡姬最早是诸葛亮身边的老大,交往的多是蜀汉名士。胡姬在汉中统治时期,姜维曾下令出兵攻古,但胡姬没有如期而至,导致姜维大败,说明蜀末汉中守将的能力已经大大降低。28年,姜维调整蜀汉北方边防体系,胡姬调任汉寿,意味着汉中总督也被取消。虽然蜀汉把军中最优秀的将领调到汉中,但蜀汉毕竟是个小国,要以有限的兵力部署在五六个战略要地,往往捉襟见肘。然而,汉中在蜀汉的作用仍然至关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