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作用
水杨甙有退热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Saligenin或Salicylalcohol)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消肿止痛。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疔疮;牙痛;汤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酒煮或炒热温熨。
各家论述
1.《唐本草》:枝皮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酒煮含,主齿痛。
2.《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摘录
《中华本草》
水杨苷为白色结晶;味苦;熔点199~202℃,比旋光度α厍-456°(06克/100厘米3无水乙醇);可溶于水,易溶于沸水,难溶于乙醇(1:90),不溶于醚或氯仿,但能溶于碱溶液、吡啶或冰醋酸中。其水溶液呈中性反应,分子中无游离酚羟基,属于酚苷类化合物。经稀酸或苦杏仁酶水解,可生成葡萄糖和水杨醇。水杨醇的分子式为C7H8O2;为斜方无色针晶;熔点86~87℃;热至100℃升华;可溶于水、苯,易溶于乙醇、醚、 氯仿;遇硫酸呈红色。
1 治疗发热,感冒和感染
作为“天然阿斯匹林”,水杨甙被用于治疗轻微发热,感冒,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和慢性风湿不适,头痛和因发炎导致的疼痛。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作为水杨甙的合成代替品,具有潜在的对胃肠危险副作用。作为其天然构型,水杨甙可无害地通过肠胃系统,在血液和肝脏中转化为水杨酸。转化过程需要数小时,因此结果不会立即被人体感觉到,但是一般功效会持续数小时。
2 减轻关节炎痛和腰背疼痛
水杨甙被认为是白柳皮抗发炎和减轻疼痛能力的来源。白柳皮的止痛能力通常生效较慢但比普通阿斯匹林产品效果持续的时间长。一次试验发现一类含有100ng水杨甙的草药化合物制品在连续服用两个月后可有效提高对关节炎患者的止痛能力。另一试验发现每天摄入1360mg白柳皮提取物(含有240mg水杨甙)两星期后可对治疗关节部位疼痛和/或关节炎有更好的功效。使用高剂量白柳皮提取物可能也有助于缓解腰背疼痛。一次持续四星期的试验发现含有240mg水杨甙的白柳皮提取物可有效减轻腰背疼痛的恶化。
1 治疗发热,感冒和感染
作为“天然阿斯匹林”,水杨甙被用于治疗轻微发热,感冒,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和慢性风湿不适,头痛和因发炎导致的疼痛。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作为水杨甙的合成代替品,具有潜在的对胃肠危险副作用。作为其天然构型,水杨甙可无害地通过肠胃系统,在血液和肝脏中转化为水杨酸。转化过程需要数小时,因此结果不会立即被人体感觉到,但是一般功效会持续数小时。
2 减轻关节炎痛和腰背疼痛
水杨甙被认为是白柳皮抗发炎和减轻疼痛能力的来源。白柳皮的止痛能力通常生效较慢但比普通阿斯匹林产品效果持续的时间长。一次试验发现一类含有100ng水杨甙的草药化合物制品在连续服用两个月后可有效提高对关节炎患者的止痛能力。另一试验发现每天摄入1360mg白柳皮提取物(含有240mg水杨甙)两星期后可对治疗关节部位疼痛和/或关节炎有更好的功效。使用高剂量白柳皮提取物可能也有助于缓解腰背疼痛。一次持续四星期的试验发现含有240mg水杨甙的白柳皮提取物可有效减轻腰背疼痛的恶化。
出处出自《证类本草》
拼音名Liǔ Bai Pi
别名 柳皮
来源
药材基源: 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树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babylonica L
采收和储藏:多在冬、春季采收,趁鲜剥取树皮或根皮,除去粗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雌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有1。蒴果长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 树皮呈槽状或扭曲的卷筒状,或片状。厚05-15mm,外表面淡**,灰褐色,有残留的棕**木栓,粗糙,具纵向皱纹及长圆形结节状疤痕;内表面灰**,有纵皱纹,易纵向撕裂。体轻,不易折断,断面裂片状。气微,味微苦、涩。
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纵沟纹,栓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涩。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层多已除去或有残留。皮层较窄,薄壁细胞类长圆形,有的含棕褐色物。韧皮部占大部分,散有韧皮纤维束和晶纤维,韧皮射线宽1列细胞。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和方晶。
化学成份茎皮、根皮含水杨甙(salicin),芸香甙(rutin),柚皮素-7-葡萄糖甙(naringenin-7-glucoside),柚皮素-5-葡萄糖甙(naringenin-5-glucoside),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柳皮甙(quercitrin)和槲皮素(querce-tin)。
药理作用水杨甙有退热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Saligenin或 Salicyl alcohol)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消肿止痛。主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乳痈;疔疮;牙痛;汤火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酒煮或炒热温熨。
各家论述
1《唐本草》:枝皮主痰热淋疾;可为浴汤,洗风肿瘙痒;酒煮含,主齿痛。
2《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摘录《中华本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