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丰 太仓汇丰化学肥料有限公司 912094 太仓
418 兰燕 太仓市兰燕甲板敷料涂料有限公司 692286 太仓
419 妙管家 妙管家(苏州)日用品有限公司 547367 太仓
420 图形 苏州市苏创集团有限公司 880398 太仓
421 庆君康 苏州致君万庆药业有限公司 3902512 太仓
422 天祥 太仓市磁力驱动泵有限公司 329017 太仓
423 托克斯 太仓托克斯冲压技术有限公司 1369493 太仓
424 春草 江苏泰昌电子有限公司 1222988 太仓
425 欧亚马 欧亚马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 3763609 太仓
426 WARREN 华伦皮塑(苏州)有限公司 2002651 太仓
427 诺伊曼 苏州诺伊曼实业有限公司 3808158 太仓
428 明辉及图 太仓市金辉化纤实业有限公司 3004747 太仓
429 锦凯 苏州锦凯纺织有限公司 3128670 太仓
430 申久及图 江苏申久化纤有限公司 3672500 太仓
431 金仓Jincang 龙腾时装(苏州)有限公司 228625 太仓
432 正凰 太仓市好滋味食品有限公司 3128797 太仓
433 双力及图 太仓双力面粉有限公司 1202954 太仓
434 乘风 苏州市吴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307329 吴江
435 大象 江苏大象东亚制漆有限公司 145380 吴江
436 慈云牌 吴江慈云香料香精有限公司 176346 吴江
437 美爱斯 美爱斯化妆品(苏州)有限公司 673099 吴江
438 科达 苏州科达液压电梯有限公司 266318 吴江
439 申龙 苏州市申龙电梯有限公司 938304 吴江
440 麒麟牌 吴江市麒麟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171909 吴江
441 FC及图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825309 吴江
442 辑里 吴江市辑里蚕丝制品有限公司 3197148 吴江
443 莺湖牌 吴江市平望调料酱品厂 1091111 吴江
444 谷田 吴江市太湖土特产有限公司 1426815 吴江
445 格里香 苏州香格里拉食品有限公司 981165 吴江
446 舜洁 吴江市舜洁超纯水有限公司 1329241 吴江
447 百花漾 苏州市百花漾酿造有限公司 303676 吴江
448 鸳栖 苏州市中南酿造有限公司 1269575 吴江
449 同里 苏州市新同里红酒业有限公司 1711168 吴江
450 鑫吴 江苏鑫吴输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3736252 吴江
451 三益 吴江三益建材纺织有限公司 3547944 吴江
452 青莹及图 吴江市青云塑料厂 573055 吴江
453 迎春花 江苏华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370824 吴江
454 向兴 向兴实业纺织整理(苏州)有限公司 3092383 吴江
455 图形 苏州市青田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3050731 吴江
456 金榜状元坊 吴江市同里镇状元食品商店 3182590 吴江
457 四强及图 吴江市东方铝业有限公司 1605538 吴江
458 星月旺及图 吴江市月星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3091634 吴江
459 祥盛 吴江祥盛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1761332 吴江
460 盛虹 盛虹集团有限公司 1810458 吴江
461 慈云 苏州慈云蚕丝制品有限公司 1781329 吴江
462 福华世家及图形 吴江福华织造有限公司 3499866 吴江
463 聚杰及图 吴江市聚杰微纤服饰面料有限公司 1810467 吴江
464 众诚ZC 江苏众诚鸭业有限公司 3547960 吴江
465 绿丰 吴江市绿丰农业有限公司 3283092 吴江
466 思古桥 苏州市三界洋酒业有限公司 186077 吴江
467 凤栖 苏州市凤栖酿造有限公司 654108 吴江
468 吴 吴江市东吴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299940 吴江
469 力登及图 吴江市华峰电子有限公司 653451 吴江
470 皮尔特及图 苏州皮尔特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3159721 吴江
471 明港 吴江市明港道桥工程有限公司 3666560 吴江
472 太湖及图 473 法诗菲FaShiFei 474 螯王 475 金洲 476 力星牌 477 大卫 478 MD地板 479 鹰翔(yingxiang)
480 恒远HENGYUAN及图 481 伟江 482 图形 483 品阁 484 水乡缘 485 金利JINLI 486 静思园
首先想到的就是纺织配件喽。胶辊,胶圈,钢丝圈等等。现在纺织配件不是很赚钱了
要是搞服务的话还比较好。纺织厂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可以做餐饮,休闲等。
最后,纺织厂的女工较多,可以想一下关于女士的护肤、美容美发等。
后面的两个与纺织方面都不是很相关。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从1998年棉花经营体制改革,到2004年全面放开棉花购销市场,我国棉花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记者通过总结分析近五年全国棉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发现,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呈现出多个规律性的特征,这对研究今后棉花行业发展非常有益。
从2000年到今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产量情况和棉花市场供求关系来看,我国棉花行业发展迅猛,从种植面交、产量和企业规模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也给纺织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推动我国纺织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加。具体分析,这些规律性的特征主要包括:
--棉花产量进入顶峰期限,产量增减幅度不大。2001年度产量为550万吨、2002年度为500万吨,2003年度为481万吨,2004年度为632万吨,今年预计576万吨。总体看,棉花产量这五年增减波动很大,这主要是市场价格影响。但总体上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到了最大极限,最多不会超过8000万亩,这就给产量设定了上限。全国供销合作社棉麻局长史建伟介绍,这几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棉花增加面积的回转余地很小。
--供不应求长期存在,供求关系日趋紧张。这五年,在棉花产量增减不一的情况下,我国棉花加工、经营企业增加迅猛,甚至超乎寻常。到目前,全国标准型轧花厂达到15000家,近两年新增11000家,棉花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而国内实际需求才600万吨。这就必然导致在较长时期内,棉花企业之间争夺货源的竞争日益激烈。
--棉花市场监管混乱,市场秩序将较长时期存在无序和恶性竞争的问题。这从这几年,棉花企业盲目上马、一哄而起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国家推行了资格准入、生产许可证的审批等制度,但仍是初级阶段,国家还缺乏对棉花市场行情走势和企业有效的监管,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无序和恶性竞争将长期存在。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史建伟介绍,我国棉花市场混乱局面将长期存在下去。
--进口棉花受政治因素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增多。这五年,欧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和出口企业采取设限和制裁措施的事情屡见不鲜。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实现了纺织产业国内国际一体化的情况下,这些国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找个理由给我国纺织企业找点麻烦,而本国有关部门也是不问青红皂白就草率作出决定,老是给我国纺织企业“惊心动魄”的感觉,从而影响我国纺织产业和棉花行业的健康发展。
--纺织产业发展迅猛,用棉量逐年递增,棉花行业和纺织产业关联程度更加紧密,基本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五年,纺织企业用棉量逐步增加。2003年度纺纱690万吨、用棉303万吨,2004年度纺纱1120万吨,用棉770万吨,从去年9月至今,纺纱906万吨,用棉600万吨。而每年进口棉花数量有限,纺织企业用棉花主要靠国内供应,其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加。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棉花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纺织产业升级步伐将逐步加快,提升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前些年的发展,棉花行业和纺织产业逐步接轨,这就为棉花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加外界动力,一些不适应国际纺织品出口需要的产品将陷入经营困境,其必然要求纺织对棉花质量需求更加严格,这就要求棉花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生产出适应大型纺织企业使用的皮棉。这就带动棉花种植结构、棉花加工、纺纱企业、印染企业、服装企业等一体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棉花行业和纺织产业的发展
中国化纤工业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化纤工业也步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快速增长,二是成绩显著。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化纤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世人瞩目的成就。90年代中后期,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化纤工业的总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近20年化纤年平均增长15%,2000年化纤产量为694×104吨。
1981年以来,中国化纤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年来,产量翻了4番,特别在“九五”期间发展最快,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化纤产量已占世界24%。特别是“九五”期间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71%,增长速度惊人,为世界第一。2000年中国化纤产量为694万吨,占国内纺织纤维比例达到578%。2001年产量达到8283万吨,产量同比增速达184%,化纤已成为最重要的纺织纤维原料。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分析,2003年1-11月,我国化纤产量持续增加,产销略有增加,库存量减少。11月份产大于销,与10月份相比,产量增加486%,产销率减少835个百分点,库存量增加558个百分点。各类品种化纤销售价格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粘胶短纤维和涤纶短纤维上升幅度较大。
2003年1-11月,我国累计生产化学纤维104952万吨,同比增加1759%。其中:粘胶纤维7124万吨,增加1690%;合成纤维96686万吨,增加1771%。11月份全国化纤产量11371万吨,同比增加1961%,比10月份增加468%。
从人均纤维和化纤消费量两项指标来看,中国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80年的33kg上升到2000年的66kg,翻了一番;人均化纤消费量也从14kg提高到37kg,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5kg,但与世界化纤发达国家的81kg比还有很大差距。
另外,我国的化纤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反映在我国化纤产量占世界化纤产量的比重迅速从1960年03%,提高到1995年155%。2002年化纤产量高达991万吨,占世界化纤产量的比重达294%。
2002年世界纤维产量增长45%,达到了5600万吨,人均年消费纤维9kg。化学纤维在世界纤维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所占比重达60%,生产增幅为6%,产量达到3370万吨。其中长丝纤维生产增幅为67%,产量达到1800万吨,短纤维生产增幅为53%,产量达到1570万吨。所有化纤品种都为增产做出了贡献,但聚酯纤维的贡献度特别大,增幅为7%,达到2100万吨。近几年,中国化纤工业仍在高速地发展,2003年化纤产量已经达到1,181万吨,增速高达192%,占世界总产量的374%,是全球化纤产量第一大国。但中国化纤产量仍不能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每年仍然需要大量进口,2003年,化纤进口1858万吨,增长速度达81%。
2004年中国的化纤产量已达1386万吨,同比增长212%,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已达401%。同期世界总产量为3456万吨,同比增长89%,其中第二、三位台湾地区和美国分别占96%和84%,和中国大陆的差距正在拉开。
中国化纤工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中国纺织加工能力的需求和巨大的纺织消费市场空间,这是一种典型的内需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内需型的结构特点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每年仍需进口较多的化学纤维,进口估计将维持在10%的年增长幅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化纤行业所处地位及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纺织工业所使用的原料构成中,化纤在我国纺织品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已由1999年占我国纺织品纤维加工量的54%提高到2002年的65%,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料。差别化率由1999年的平均20%提高到2002年的45%以上,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程度、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提高,对带动我国化纤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结构上,化纤工业在调整和发展过程中,加大改革、改组、改造的力度,实现资产存量的重组和优势企业的扩张,使一些企业增加了活力,提高了效益。
目前,我国化纤工业随着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品种效益型转变。化纤品种规模日趋完善,内部管理及标准化工作日益加强,产品质量稳步上升。但是,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化纤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专业人员知识更新率跟不上市场变化发展;近几年我国化纤产品及原料价格存在较大的波动,使整个化纤行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二、化纤行业的技术及装备状况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化纤技术装备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八五”期间,化纤技术装备的改造和更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化纤生产企业组织结构得到调整。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由1999年的22家上升到2002年的57家,平均规模超过10万吨/年。形成了一批管理水平高、生产规模合理、经济效益好的行业排头兵企业。
2化纤产品结构调整有了明显成效。直接纺涤纶长丝新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纤维出口量由1999年的88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241万吨,增量均为18倍,特别是高性能的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新品种发展迅速,提高了我国纺织面料质量水平、花色品种和附加效益。
3化纤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创汇增长较快。1999年,化纤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为1518亿美元。2002年化纤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额达到2005亿美元,3年出口量增加321%。
4化纤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化纤工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成为纺织大国、纺织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产品开发能力、技术水平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化纤产品在国防、交通、能源、水利等产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5纺织企业综合效益升级。通过实施国债技改项目,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实力和整体优势明显增强,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批像仪征化纤集团、洛阳石油化纤集团、黑龙江龙涤集团、浙江恒逸集团、吉林化纤集团、新乡白鹭集团、江苏吴江丝绸集团、烟台氨纶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
随着我国人民消费能力的大幅增长和出口的需要,今后化纤工业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预测,“十五”期间,中国的人均纤维年消耗水平将由现在的55公斤提高到75公斤。
从化纤诸品种发展情况看,涤纶纤维发展最快,1990年时生产能力为125万吨,是1985年的22倍,至1995年有效产能已达200万吨,比1990年增长60%;锦纶的生产能力1994年为27万吨,比90年增长近一倍;腈纶的有效产能1995年为30万吨,丙纶为20万吨;国内外市场需求广泛的粘胶纤维近几年在我国发展速度较慢,1995年有效能力为45万吨。
目前,我国粘胶生产能力占化纤能力的10%左右,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在合成纤维中涤纶的比重已占到合成纤维的7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涤纶中涤纶长丝又是发展最快的,其比重已超过短纤,但锦纶和腈纶的数量明显不足。
从生产能力布局分析,1994年生产能力在10万吨以上的省市仅7个,合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占全国生产能力的74%,并多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甚少。这是因为化纤工业属资金、技术密集性产业,东部地区发展相对快一些。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001年有12个省市拥有年产5万吨以上的化纤企业,分布稍趋合理。从效益角度看,化纤作为新兴的纺织原料工业,在纺织工业中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技术密集型、高劳动生产率的行业,化纤工业近十年来为扭转纺织全行业亏损局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在全纺织行业百家利税大户中,化纤企业占了50%,前十名中化纤企业占了多数。行业的市场供求情况,随着国际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世界纺织品生产也形成了亚洲东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各具特征的三大区域。
但毕竟我国化纤工业由于底子薄、发展时间短,国产设备技术质量水平跟不上,除部分涤纶长丝企业及新建大中型企业外,导致多数化纤企业的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粘胶纤维设备大多仍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三废处理欠帐多、污染严重、能耗大、设备低水平延伸的情况严重。锦纶生产设备约40%是低速纺系列,产品毛丝多、卷装小,不能适应喷水织机需要。
另外,化纤技术装备重复引进现象严重。我国虽进口了不少国外先进化纤设备和技术,但由于国内设备制造尚未走出一条良性循环、技贸结合的路子,致使消化吸收工作进展缓慢。
我国毛纺行业的整体滑坡,近阶段还受到宏观调控和国内外市场原料价格反弹的双重夹击。根据我国毛纺行业严重供过于求的态势,国家有关部门已将这一行业像棉纺行业一样列入须重点压缩生产能力的名单,计划到2000年通过兼并、破产等途径,将现有的400多万毛纺锭压缩至350万锭左右。正因如此,有关方面严格控制羊毛进出口许可证,致使许多企业今年许可证尚未到手。上海有家企业已拿到50万米订单,其中含20万米出口订单,但却没有原料可供生产。与此同时,国内羊毛价格经几年调整后近期强劲反弹。其中66支羊毛已由每吨4.8万元上涨到5.7万元,80支羊毛由每吨7.5万元上涨到10万元,且市场上难以买到,找米下锅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
我国毛纺行业当前碰到的困难,既有全球范围的影响,又有自身盲目发展、供过于求方面的因素。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逐步实施到位,相信这一行业中一批产品质量好、品牌佳、有竞争力的企业将在优胜劣汰的恶性角逐中安渡难关脱颖而出。
2006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麻纺行业企业数量为358家,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121亿元,同比增加2186%;资产合计19783亿元,同比增加1350%;实现销售收入7480亿元,同比增加2588%;完成利润总额227亿元,同比增加1409%;完成出口交货值120亿元,同比增加253%;行业整体从业人数1428万人,同比增加019%。由此可见,麻纺行业总量增长势头良好,并为我国经济、财政、出口和就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5月,我国麻纺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为7480亿元,产品销售成本为6723亿元,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为038亿元,由此可计算出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和附加)为719亿元,毛利率(毛利/销售收入)为962%;由于利润总额为227亿元,可算出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即所得税之前的利润率,也称税前利润率)为304%。经营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销售成本,从而导致毛利和利润总额出现相应的变化。
我国的生丝和坯绸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六成到八成。然而,被表象掩盖的事实是,我们充其量只是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我们低端产品赚的钱低不上外商高端产品价值的零头。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董事长蔡高声说,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们所经营的厂丝、绸缎、服装产品给人的印象是中低档、廉价的消费品,其市场价格根本没法与意大利200美元一条的丝绸领带和法国上万美元一件的丝绸晚礼服相提并论。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广东也是我国丝绸出口的大省,去年仅出口额就达77亿美元,其中自营贸易的部分大多数属于平均单价不高的“大路货”,部分高档产品的知识产权及品牌又不属于我们自已。事实上,尽管我国的丝绸产品出口量大,但目前换汇水平却仅为韩国的1/2、日本的1/4,意大利的1/13。由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丝绸远未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我国丝绸80%以上用于出口,每年生丝出口保持在4万吨水平,就连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也都要购进部分中国生丝。表面上看,我国几乎垄断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但实际上,却把高附加值的末端让给了单纯依靠丝绸深加工再出口的法国、意大利等国。
古代纺织的布料有锦、绫、绸、缎、麻布、粗布。
第一等级、锦:蚕丝纺织布料,采用重组织,用多色丝线织成的绚丽多彩的色织提花丝织物。锦是负有盛名的提花绸,古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之说。有蜀锦、宋锦、云锦之分。
第二等级、绫:蚕虫自织布料;采用斜纹组织或斜纹变化组织,织物表面具有斜向织纹的丝织物,质地轻薄。早期织物表面呈叠山形斜纹,“望之如冰凌之理”,故称绫。
第三等级、绸:丝麻混纺布料;采用平纹组织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物。绸是丝织品的总称。其特征为:绸面挺括细密,手感滑爽。无其他明显特征的丝织品都可称为绸。
第四等级、缎:细麻丝纺织布料;采用缎纹组织或缎纹变化组织,外观平滑、光亮、细密的丝织物。
第五等级、麻布:粗麻丝纺织布料;麻布是以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料。麻布制成的产品具有透气清爽,柔软舒适耐洗、耐晒,防腐、抑菌的的特点。
第六等级、粗布:棉丝纺织布料;粗布又称“土布”,它是淳朴的劳动人民以纯棉为原料,用原始的纺车,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纺织同样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原始的葛麻、质朴的棉、奢华的丝一一粉墨登场,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绚烂的锦绣画面。从传说中养蚕、取丝的鼻祖--嫘祖到改良纺织机械的马钧,到传播棉纺技术的农妇---黄道婆,到传世巨著《天工开物》,中国古代纺织史不断被改写,成就了异彩纷呈的辉煌成就。
不同于质朴无华的传统农具史,不同于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史,也不同于六畜兴旺的畜牧史,中国古代纺织史更多了些色彩和绚烂,更多了些华美和温暖。
原始先民从最初的手经指挂到学会用葛麻纤维、石刀、骨锥等进行原始的简单编织来制成遮羞蔽体的原始服饰,这是最早的纺织雏形。
随着原始纺织雏形的形成,纺织工具应运而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不少石制,陶制、木制,骨质的原始纺织工具和木制的织机部件。
夏商时期出土的一些青铜器上面留有明显的织物痕迹,此外还有少量的服装残片出土。这些痕迹和实物说明这一时期的纺织纤维原料主要是以丝麻为主。大麻、苎麻和葛成为主要的植物纤维原料。
精妙绝伦的丝绸就在新石器中后期诞生了,荥阳青台村出土的仰韶文化绛色罗、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带和丝线是最有说服力的物证。此后,家蚕已进入室内饲养,丝的产量和质量、丝绸的数量和品种都增加了,丝织品在中国纺织历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此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缫丝工具从最初的手工缫丝也发展为手摇缫丝车和脚踏缫丝车。三国时期著名的机械工程师马钧继西汉陈宝光后再一次对提花织机进行重大改革,把50蹑(niè)改为12蹑,成为我国纺织科技史上的又一大革新,提高了生产能力。
明清时期,蚕桑丝绸尽管受到了棉花的冲击,但是杭嘉湖一带的蚕桑生产依然比较发达。考古发现证明明清两代在丝绸织造、印染缂(kè)绣的纺织工艺和纹样风格上较前代继续创新。
汉代时传入中国的棉花,到宋代时仍然局限在西南和南方的一些偏远地区。宋元交替时期棉花生产迅速在内地普及,成为元明以后人们最基本的服饰原料。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棉纺织最早是在云南和海南岛等地兴起,这里的少数民族很早就积累了一套棉纺织加工技术。元代初期黄道婆把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到的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入内地,并改进了擀、弹、纺、织等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纺纱效率。
此外,她用错纱、配色、综线等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在当时一度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黄道婆在中国棉纺织发展史上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影响深远。
-纺织品
全国农业博物馆-古代成就之古代纺织
王江泾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工业城镇,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织造名镇”。目该镇的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90%以上,而纺织业又占工业经济的86%以上。全镇目前共有纺织企业2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8家,拥有各类织机31756台,其中有当代先进水平的喷水、喷气、剑杆、片梭大提花4大类无梭织机26770台,以其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代表着当今织造业的最新工艺技术水平。
精彩亮点“鸟枪换炮”引进先进设备。王江泾镇的纺织产业已逐渐淘汰了落后的设备及工艺,许多纺织企业自发地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加快了纺织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今年初至今,该镇已有28家企业申报立项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口设备用汇资金达7589万美元,其中引进先进的喷气、喷水织机1631台,为加快提升王江泾纺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步伐提供了设备装备的保障。
家庭工业与规模企业共同发展。王江泾镇是长三角家庭织机业发祥地,目前全镇有织造企业6300家。王江泾依托传统优势,一边发展家庭织机业,一边大力发展高层次的规模企业,因此形成了家庭工业与规模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显现出织造、印染、化纤、缫丝等纺织产业一条龙的主导产业结构集聚效应,并在国内率先实现织造无梭化。目前该镇全年织造能力约达25亿米,印染后整理企业11家,加工能力为22亿米。全镇年产各类布匹30亿米,产品销售至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地,许多产品还飘洋过海销售至国外。
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体系。技术创新目前已成为王江泾纺织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如明效丰汇纺织有限公司、元丰纺织有限公司、越龙提花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都自觉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嘉兴学院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从技术设施、人力资源配置上,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强化“产、学、研”和“科、工、贸”相结合。
做大市场:构建长三角商贸亮点
于今年6月27日开工兴建的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是南方丝绸市场的扩建工程,同时也是浙江省重点工程。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命名为“现代纺织物流示范平台”。该工程总投资约45亿元,用地总面积约405亩,总建筑面积约248401平方米,其中独立商铺总建筑面积约151899平方米、约1100户。该项目按先后次序分一期、二期和远期阶段,快速启动,滚动开发,减少初期投入,降低投资门槛。其中:一期用地面积约1649亩,建筑面积约130000平方米,约600个独立商铺,投资约25亿元。
市场优势
传统市场“脱胎换骨”。早在1988年初,王江泾镇就建起了南方丝绸市场,为周边10多个乡镇、5万余台织机及江浙地区轻纺业提供服务。如今动工兴建的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将顺应形势而建起贸易、研发、信息、物流、会展等5大先进平台。通过这5大平台,有效地展示出
南方纺织城特有的紧连市区、依傍07省道及高速公路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再加上坚实的纺织产业支撑,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定会以后发优势来夺人眼球,从而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商贸亮点。
全新理念提供支撑。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采用以中心广场的“点”为中心,以步行空间的“线”为连接的方式,运用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空间上创造出丰富的流动视觉感受,并将主题贯穿于整个区域中,形成一个中心广场、一条交易走廊、一条滨水绿化景观带和两片交易市场。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的主题、功能、市场、产品等定位,主要由交易市场和市场服务部分组成。交易市场划分为棉布、化纤和纺织机械配件等三大主要部分,为它们提供的空间主要是集中的服装城和大量的独立商铺。市场服务将配置与纺织业有关的纺织机械、纺织染料、纺织人力等服务功能,在此市场可找到纺织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
机制创新展示发展前景。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是带动王江泾镇纺织业发展的龙头,也是王江泾镇纺织业开拓市场的重要窗口。在这一市场中,客商将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市场将设置完善的信息系统,为纺织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信息支持等服务。其中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等功能;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健全物流信息服务和反馈体系,开发物业管理和货运管理信息系统,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市场。
亮点闪现
纺织市场专家群英聚会。在中国纺织专业市场升级研讨会上,邀请的专家学者的层次较高,他们都对纺织业和纺织市场有独到的研究。其中有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滩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组成员朱荣林、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国家产品开发中心副主任李斌红、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处长兰玉强、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秘书长钱晋等领导和专家。
论坛内容精彩纷呈。在中国纺织专业市场升级研讨会上,我国纺织行业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将就中国纺织专业市场的现状以及竞争态势、中国纺织专业市场的发展方向、纺织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与纺织专业市场的关系、嘉兴中国纺织城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通过这次中国纺织专业市场升级研讨会暨嘉兴·中国南方纺织城开工庆典,必将更好地描绘出王江泾镇区域经济“赶超”发展的新蓝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