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这是一个被人熟知的名称。
古波斯的统治范围与今伊朗近于一致。
实际上,波斯只是古代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强盛部落,当波斯部落统治了伊朗的其他部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后,遂被邻国称之为“波斯帝国”,其后“波斯”也常被作为整个伊朗的代称,因而古代伊朗的文明也称为波斯文明。
不过,伊朗人更习惯自称雅利安人。
“伊朗”的字面意思,即“雅利安人的国家”,这一称呼比“波斯”更能反映出伊朗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
波斯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000年以前,生活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的几个部落结成了一个部落联盟,他们都讲相似的古伊朗语,彼此之间有着相近的风俗,史学上通常称之为雅利安部落和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只有语言学、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并非是一个种族)。
雅利安人已经开始摆脱了游牧部落的流动性,有着比较巩固的定居生活,并且产生了一些宗法制度,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
大约在公元前10~8世纪,雅利安人的支系——米底和波斯部落先后从临近地区迁移到伊朗高原,并且逐渐强大起来。
根据伊朗民间传说,公元前8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米底部落率先建立起王国,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个讲伊朗语的部族建立的国家。
米底王朝末期,波斯人以伊朗高原的西南部为中心,逐渐占据了强势的地位,并于公元前550年征服了米底。
继而在吞并了周边部族以及巴比伦王国之后,波斯君主居鲁士(也译作“大流士”)建立起强大的王国,即波斯帝国。
就像中国的始皇帝一样,波斯君主大流士竭力制造君权神授的形象。
在城址南侧墙上刻有如下铭文:“伟大的阿胡拉,最伟大的神,他命大流士为王, 把国家交给了他一一承阿胡拉的恩典,大流士成为国王”,“大流士王说, 这是波斯土地, 阿胡拉赐给我, 这是一块吉祥的土地,有好马,有好男人,承阿胡拉的恩典和个人品格,大流士王不怕任何敌人”,“大流士王说, 我祈求诸神的保佑, 保护这个国家及这片土地不受仇恨、敌人、谎言和干旱之害,没有坏年成、没有仇恨、没有敌人, 没有谎言侵扰它,我祈求最伟大的神阿胡拉和诸神保佑它”,“我, 大流士, 伟大的王, 诸王之王,诸国之王,阿契美尼德族维什塔什卡之子。
大流士说,承阿胡拉的恩典,我依靠波斯军队征服的这些国家敬畏我, 给我送来王冠的有: 胡齐斯坦、米底、巴比伦、 、亚述、埃及、亚美尼亚、卡帕杜基亚、萨尔德,海上和陆上的希腊,大海彼岸的土地,萨卡提、帕尔特、扎尔卡(塞斯坦) 、赫拉特、巴赫塔尔、索格特、花刺子模、鲁赫吉、岗达尔、萨卡人的国家,马那人的国家……”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介
古代伊朗(包括波斯、安息等王朝)对于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致关重要。
波斯、安息时代伊朗一带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与现今相近,大部分环境是干燥少雨的高原,如著名的卡维尔盐滩,又称中央荒漠盆地,占据了伊朗国土面积的一半。
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伊朗文明主要是绿洲文明,绿洲是最初的农耕文明中心。
绿洲地区由于耕地少,人口多,因而古代伊朗人有经商的传统,绿洲之间沟通往来的商路向东、向西扩展,成为日后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古代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纬20°~50°之间。
东面是中华文明,北面是草原文明,中间是伊朗文明,南部是印度文明,西部有古希腊和埃及文明。
伊朗正处于古代世界文明地区分布的中间位置,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传播的中心。
公元前2世纪末,即中国西汉、伊朗安息和古罗马时期,古代丝绸之路全线贯通。
通过丝绸之路,古代波斯人不但接触到其他文明的先进文化,而且从控制丝绸之路贸易的地利中得以积聚财富,发展起瑰丽的波斯文化和艺术。
中国和伊朗两个文明古国,从中国西汉时期开始了正式的往来。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国之后,向西域各国派出了许多持节副使,其中的一位副使抵达了安息。
当时的安息国王,就是伊朗历史上著名的密特里达特斯二世,他和汉武帝在位时间相近,文治武功也相当,是安息帝国的实际缔造者。
汉使在安息受到了隆重的礼遇,自此次友好交往的开端之后,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随后上千年的历史中始终延续着。
中国向伊朗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织品、铜器以及养蚕、织造丝绸、冶铁、造纸的技术等,并通过古代伊朗这个中介,把东方的物资和技艺传播到西亚与欧洲;中国的汉王朝重视军事,而古代伊朗自波斯王朝起就以出产良马闻名,因而自西汉起,就开始从古代伊朗及西域地区引进良马,并且这一传统历几个朝代而不衰。
栽培植物的交流,也是中国、伊朗两个文明古国物质文明交流的重要内容,从古代伊朗及其周边地区引入中国的栽培植物有许多,苜蓿和葡萄可算是最早、最为有名的,新疆地区的居民很快掌握了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其他的还有芝麻、蚕豆、大蒜、黄瓜、胡萝卜、安石榴等。
古代伊朗从中国获得的栽培植物也不少,像水稻、谷子、高粱、生姜、桃、李等都是先经过古代伊朗再传到希腊、罗马等地区的。
各国的民间百姓由此获益良多,实际意义上丝毫不逊于著名的丝绸贸易。
1 早期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伊朗的历史始于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 但从那时起直到 文明始于伊朗以来,有关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敌人——古希腊人所记载的。
因此尽管人们常说古希腊的历史学家通常能很忠实地记载事实真相,但人们对 文明之前的伊朗历史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些来源。
是不是因为伊朗没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腊史学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经过后面的几次入侵而遭到毁灭?答案不得而知。
古代只有一些神话故事得以幸存,它们在萨珊王朝时期收集起来。
一旦波斯语在 的伊朗得以形成后,伊朗最大的诗人之一——菲尔杜西即将这些神话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宏大的叙事诗—— (列王记> 《王书》 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对于古代伊朗的历史,人们不得不依赖于古希腊人的记载和考古发现。
扎里勒是主人公玛利雅姆的爸爸。
开篇扎里勒塑造了一个“好爸爸”的形象。每周四都会去看自己的私生女,两个人度过一个美好的周四。 “他喜欢她坐在他的膝盖上,喜欢讲故事给她听,喜欢告诉玛利雅姆说赫拉特”。“他向她描绘赫拉特绿油油的麦田和果园,还有拿疼满上届满果实的葡萄,城里带圆形拱顶的拥挤市场。” 从玛利雅姆对周四的期盼中可以看到玛利雅姆是多么地爱爸爸扎里勒, “从星期二晚上,她就开始焦虑了”“每当见到他踏着石块穿过溪流,玛利雅姆会一下子跳起来,露出灿烂的笑容,兴奋地挥舞着手臂。”
文章不惜笔墨地塑造了一个“好爸爸”的形象。
可这一“好爸爸”形象仅存在于娜娜和玛利雅姆生活的小山丘上。当玛利雅姆提到十五岁生日时想去扎里勒的影院看一场**时,扎里勒以**质量不好为由委婉地拒绝了, “ 扎里勒叹了口气。他移开了目光,望着群山。”“扎里勒悲哀地看着她”。 他没有预料到玛利雅姆对看**会有如此大的热情,他以为不去接玛利雅姆,她就会放弃。他没有想到玛利雅姆会直接跑到他家里,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他选择了逃避,即使在家里,他也选择避而不见。
可怜的玛利雅姆,在十五岁生日这天,既失去了母亲,也失去了父亲的爱。
①扎里勒是个伪君子。在娜娜的葬礼之后, “扎里勒和玛利雅姆走回泥屋,在泥屋中,他当着陪伴他们的村民的面,变现得对玛利雅姆关爱有加”。 在回扎里勒家的途中,扎里勒故意装出一副父女情深的样子, “手臂搂着她的肩膀。” 很庆幸地是,玛利雅姆终于认清楚了扎里勒的真面目, “玛利雅姆第一次能够用娜娜的耳朵来听他说话。现在她能够清晰地听出那总是隐藏着的虚伪,能够清晰地听出他的那些安慰都是些虚情假意。”
②扎里勒是个懦夫。在娜娜怀孕后,迫于三个妻子的家族的压力以及外面的流言蜚语,他把娜娜送去了一个小山丘上。以及迫于三个妻子的压力,把玛利雅姆嫁给了一个失去了老婆和儿子的五十多岁的鞋匠,一点儿都不为玛利雅姆的幸福考虑。作为一个有钱人,扎里勒考虑更多的可能就是他的声望,他的地位。
我不知道玛利雅姆在死之前有没有原谅扎里勒,但我知道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
阿富汗景点
阿富汗景点有 一、巴米扬山谷,二、哈特拉,三、赫拉特礼拜五清真寺。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的西亚高原内陆国,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接伊朗,南和东连巴基斯坦,东北与中国接壤,气候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秋季多“阿富汗风”,东北部是高原山地气候区。
一、巴米扬山谷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于2003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阿富汗是中亚地区的文明古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巴米扬石窟位于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它的北面是兴都库什山的支脉代瓦杰山,向南是巴巴山脉,巴米扬河从两山间流过,巴米扬石窟就开造在代瓦杰山南面的断崖上。巴米扬石窟拥有两项世界之最,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
二、哈特拉哈特拉古城呈圆形,环城建有双层城墙,城墙上还建有城堡和塔楼。城内建造有许多座庙宇,它们建在一块长方形的圣地上,由7座大门组成的围墙围绕着圣地,现存的宏大寺宇仍然屹立挺拔于此,寺体呈凹形,中间是大门,两边是厢廊,房顶突出,多层线条,由巨大的石柱支撑,气势恢弘。城内的太阳庙,因其所陈设的珍贵祭祀用品而闻名遐迩。庙门的正面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怪美杜莎的石雕头像,像的底部刻着创建城市的匠师的名字;庙内供奉着“神鹰”,其雕塑之形象逼真。
三、赫拉特礼拜五清真寺赫拉特礼拜五清真寺被当地人俗称为贾米清真寺,位于阿富汗西北部赫拉特省的首府赫拉特。建于14世纪的礼拜五清真寺是阿富汗最大的清真寺,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占地46万平方米,可容纳8万人同时祷告。赫拉特礼拜五清真寺由帖木儿下令建造,大约始建于1404年,完工于1446年。帖木儿以中亚为中心建立帖木儿帝国时,赫拉特城为伊斯兰文化和学术中心之一。该清真寺历经了几个世纪不同朝代的变迁,帖木儿、萨菲王朝、莫卧儿和乌兹别克时代。
赫拉特(Herat,Harat)
今阿富汗西北部历史名城,赫拉特省首府。人口约16万。位于喀布尔西约600公里处,赫里河中游右岸。历史上为中亚、南亚同西南亚各地区交通、贸易的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始建于6世纪。从7世纪后期开始,先后被阿拉伯、波斯、中亚和北印度的伊斯兰教诸王朝所占据。帖木儿以中亚为中心建立帖木儿帝国时,此城为伊斯兰文化和学术中心之一。
1405年帖木儿临终时,封第四子沙哈鲁于此,后建为首都。明永乐帝朱棣曾遣使通帖木儿帝国,沙哈鲁亦派使访明。赫拉特有些古建筑上还留有中国式的图案。这里清真寺布满全城。始建于11世纪初著名的贾米清真寺,经15世纪重建,可容8万人同时礼拜,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北门后有豪华的古尔王国国王的陵墓。城郊有帖木儿帝国素丹·侯赛因·拜哈拉创建的伊斯兰教经学院,4座尖塔高耸挺拔,为本城的标志之一。城西的郭瓦夏古学府系沙哈鲁之后裔建于1420年,历经22年完工,现只剩废墟,但遗存的高塔六柱,外层以蓝绿琉璃瓦镶嵌,规模宏伟。东北郊的加扎尔加赫有一座苏菲派修道院,内有11世纪苏菲派诗人阿卜杜拉·安萨里的大理石陵墓,是著名的苏菲派圣地。西北郊有加瓦尔·沙德皇后墓和6座尖塔。从皇后墓北行不远,还有苏菲派诗人贾米的陵墓,也是该城的主要古迹。城北以15世纪波斯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比札德公园,有500年历史。园中有帖木儿儿媳高哈尔·萨德的陵墓,建造精巧,,蓝色拱顶别具一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