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4月1日,拉赫玛尼诺夫诞生于俄国的谢苗诺沃(Семёново/Semyonovo),家境富裕,出身于地主的家庭,父母皆为业余钢琴演奏家,其母充当他的第一位钢琴教师。拉赫玛尼诺夫从四岁开始习琴,然而最初并无突出的表现。
由于家道中落,拉赫玛尼诺夫一家迁往圣彼得堡。1882年,拉赫玛尼诺夫入读当地的音乐学院进修,1885年经介绍往莫斯科拜师尼古拉·兹韦列夫(Никола́й Зве́рев/Nikolai Zverev)门下接受严格的钢琴训练。
10岁时的拉赫玛尼诺夫艰苦的训练,令拉赫玛尼诺夫不久便展露出他的天份:他编写的歌剧《Aleko》获奖;19岁时,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成为他于乐坛上的代表作;同年更完成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荣誉毕业,并开始他的作曲生涯。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乐》的首演招来劣评如潮,令他受到很大打击,他亦因而无法集中精神作曲。后来经了解,由于当天的指挥并无充份练习,再加上指挥于演奏时醉酒,以致整个首演表现得一塌糊涂。但拉赫玛尼诺夫并未因而振作起来,往后的数年更因此停产,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尼可莱.达尔的医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并以此献给尼可莱.达尔,他更亲自于首演中担任钢琴独奏。该次演出为大众所接纳,令《第二钢琴协奏曲》成为大众喜爱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除作曲外,亦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他于1904年担任Bolshoi Theatre的指挥。在俄国,他被誉为最杰出的歌剧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指挥。1906年,由于俄国政治上的动荡,拉赫玛尼诺夫举家离开俄国暂居意大利,后来再迁往德国德累斯顿,期间他编写著名的《第二交响乐》,并于欧洲多国巡回指挥。
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往美国表演,他为表演更编写了被誉为最困难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令他在美国大受欢迎。回到俄国后,拉赫玛尼诺夫担任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的指挥,成为当地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4年,俄国政治十分动荡,不少剧院为免受暴民破坏而关闭,最初拉赫玛尼诺夫并无离开祖国之意,但由于他出身富裕家庭,由曾是地主,拉赫玛尼诺夫开始意识到周围的危险。1917年,拉赫玛尼诺夫获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此良机举家离开俄国,最终于1918年移居美国。为谋生计,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其钢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余下的廿多年里,于美国及欧洲各地演奏,但却再无踏足祖国的机会。
1931年,拉赫玛尼诺夫于瑞士卢塞恩湖边置业,按照旧居模样布置,并编写了以钢琴及交响乐演奏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过:“我感到我工作时比闲散时更强,所以我祈求上帝让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帝应允了他的祈祷,七十岁时,拉赫玛尼诺夫仍不停四处演出,直至于1943年2月才因身体不适被逼停止下来,然而不久却诊断出患了癌症。同年3月,拉赫玛尼诺夫病情恶化致无法进食,到了3月26日更陷入昏迷状态。一群音乐家联名以电报预祝他的七十岁大寿,可惜他却无缘庆祝自己的诞辰,最终于1943年3月28日辞世。
在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俄国前,曾编写弥撒曲《Vesper Mass》,这亦是他为自己丧礼编写的作品,当中一句歌词(英译版本)如下:"Lord, now lettest Thou Thy servant depart in peace"(“主,现在就让你的仆人在平安中离去。”)
形容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最不贴切的词是恬静。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 - 1943年3月28日)是俄国钢琴家、作曲家,俄国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自幼开始学习钢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了系统化的训练,并曾师从于包括尼古拉·鲁宾斯坦和柴可夫斯基在内的多位钢琴大师。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其中包括五部钢琴协奏曲。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第五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经久不衰的代表作。而拉二、拉三则是其钢琴协奏曲中最为辉煌的史诗级作品,拉二甚至被誉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
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继承了柴可夫斯基对于旋律的理解,被称为柴可夫斯基后的又一旋律大师。拉二的旋律极尽优美而又包含深情,“灰暗又光彩,柔美而激烈”,正是对拉二动人旋律的真实写照。
此外,这部作品的魔力在于极高的完整度和极深邃的情感谱域,其情感承载力几乎是无极限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都能听出不同的情感和体悟,其内含感情极其宏大深刻。整部作品的风格弥散着壮阔的孤独和璀璨的悲伤,情感容量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挖掘和体味。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各部分相对独立又互相共鸣和联结,每一乐章之间存在自然的过渡和感情上的递进。这里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聆听的是许斐平的演奏版本,而第二乐章聆听的是郎朗的版本。
1他的音画练习曲有些有单独的标题性
如33都没有标题 但是39有标题
2甚慢板,a小调,海洋与海鸥
4甚快板,b小调,市集场景。
6快板,a小调,小红帽与野狼
7广板,c小调,送葬的队伍
9中庸的快板,进行曲速度,D大调,称为“东方进行曲”。
2因此作品33 8没有名字
EMI公司2006年发行了一套科拉尔(Jean-Philippe Collard)演奏拉赫钢协和钢琴曲的CD,共5张,其中第4张是这17首音画练习曲。 科拉尔,1948年生于法国香槟省,在当代法国钢琴家中名列前茅,除了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也经常弹拉赫玛尼诺夫、舒伯特等浪漫派的作品。他去年9月曾随马来西亚爱乐来华演出,在京沪分别演出了一场拉二钢协,但反响一般。据说 rubato 弹得太随心所欲,乐队跟不上,以致配合欠佳。 拉赫的《音画练习曲》,共两集,每集9曲,编号分别是Op33(作于1911年)和Op39(作於1916~1917年)。Op33正式出版时去掉了3首(第3、4、5曲),后来人们根据手稿补上了第3曲和第5曲,因此共17首。 拉赫玛尼诺夫的大部分钢琴独奏作品,例如这些音画练习曲,都带些忧郁、沉重。在这些曲中有很多旋律变化,有的曲子如流水湍急,但更多时候,他都用一种类似第二钢琴协奏曲那样的风格在写这些练习性的曲子。比如作品33的第2曲和第3曲,特别是作品39之第2曲,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完全是细腻、温柔和忧郁,缓慢中透露出无穷的不安,据说特别适合在空旷而寂静的秋天去欣赏。这些练习曲不像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那样难,而着重在诗情画意的抒发。虽然没有标题,其实都有标题性内容。拉赫自己曾说过:作品39之第2曲描写海洋与海鸥的故事,第4曲描写集市景色,第6曲描写小红帽与朗的故事,第7曲描写送葬的行列,第9曲是东方进行曲
曲目: Etudes-tableaux Op33
01 No1 In F Minor: Allegro Non Troppo
02 No2 In C: Allegro
03 No3 In C Minor: Grave
04 No5 In D Minor: Moderato
05 No6 In E Flat Minor: Non Allegro - Presto
06 No7 In E Flat: Allegro Con Fuoco
07 No8 In G Minor: Moderato
08 No9 In C Sharp Minor: Grave Etudes-tableaux Op39
09 No1 In C Minor: Allegro Agitato
10 No2 In A Minor: Lento Assai
11 No3 In F Sharp Minor: Allegro Molto
12 No4 In B Minor: Allegro Assai
13 No5 In E Flat Minor: Appassionato
14 No6 In A Minor: Allegro
15 No7 In C Minor: Lento
16 No8 In D Minor: Allegro Moderato
17 No9 In D: Allegro Moderato
1、歌词:
爱总忽然退潮
心慌乱触礁
沉没在深海里
看海面闪耀
但回忆像水草
紧紧的缠绕
梦才温热眼角
就冰冷掉
努力越过风暴
向着未来飘
我们才会遇到
感动的拥抱
你总是能知道
我的坚强剩多少
给我最刚好的依靠
你手心的太阳
只轻放在我背上
委屈就能笑着落泪
被释放
在手心的太阳
黑暗里特别明亮
让远路好像
是一种分享
而不是漫长
让眼睛看不到
嫉妒的燃烧
让耳朵听不到
谎言的吵闹
在没有人相信
爱能永恒那一秒
我们正坚定的微笑
你手心的太阳
有种安定的力量
就算世界再乱我也不心慌
我手心的太阳
或许只像个月亮
却用所有爱
为你投射我
最暖的光芒
你手心的太阳
只轻放在我背上
委屈就能笑着落泪
被释放
在手心的太阳
黑暗里特别明亮
让远路好像
是一种分享
你手心的太阳
有种安定的力量
就算世界再乱我也不心慌
我手心的太阳
或许只像个月亮
却用所有爱
为你投射我
最暖的光芒
2、《手心的太阳》是姚若龙作词,彭康_作曲,张韶涵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张韶涵2004年发行的国语专辑《欧若拉》中。《手心的太阳》中采用了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旋律。
格林兄弟生活和创作的命运同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由法国大革命催生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18—19世纪之交席卷全欧,最先在德国这片混乱、落后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当时的德国,可谓欧洲最灾难深重的民族国家。自“三十年战争”后,沦为主要战场的德国,其政治经济都分崩离析,虽然名义上还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号,实质却分裂成由36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国和自由城市组成的“布头封建帝国”’一个结构松散的混合体,社会发展严重迟缓。
1806年,横扫欧洲的拿破仑战争彻底瓦解了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国的征服和统治下,德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被唤醒,要求德意志民族统一强大的渴望空前高涨。
在这种状况下,大批知识分子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之中。但此时支离破碎的德国社会,诸多林立的公国之间存在的包括语言、文化等在内的差异成为民族统一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文化上的阻碍,德国知识界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希望借助古老的日耳曼民族文化来促成民族统一,“德国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平均地流到全国各地,它如何能伟大呢”歌德的卓远之见成为了德国知识界的共识,这一时期的德国浪漫派在秉承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的同时,亦将眼光转向民间文化传统领域,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并使之发扬光大。
就这样,德国浪漫主义在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力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发展,提升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格林兄弟享誉世界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环境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