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
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像瘟疫一样蔓延。
二是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
扩展资料:
恐龙的生活习性:
1、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2、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参考资料:
恐龙
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国学者译之为“恐龙”。
“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西藏、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
现已发掘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一般认为恐龙是从始鳄类中的假鳄类里分化出来的。最初的恐龙是一些两足性食肉恐龙,至三迭纪末期时,恐龙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罗纪晚期时,恐龙类大大发展,其种类和数量均超过三迭纪时的先驱,并成为地球上真正的统治者。还出现了广泛的适应辐射。
“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
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
(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
(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
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
(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
(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
(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
(四)剑龙亚目:剑龙等。
(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恐龙在距今6000—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动物类群神秘而不可思议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众多学者对其原因的推测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当今科学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几种解释有:小行星撞击说(贝克莱理论)、周期性绝灭说(复仇女神说)、气候恶化说、群落演替说等,诸解释之所以未能被公认,主要原因是它们均不能自圆其说,不能尽善尽美地解释恐龙为什么在大约50~100万年的时间里全部绝灭了。
初中《动物学》课本上记述恐龙等很多爬行动物的绝灭的原因,属气候恶化说,是一种渐变论观点。质疑者认为恐龙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对各种环境相当的适应能力,否则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气候恶化应当是逐渐的、或是局部的,恐龙对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适应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气候的重大变化,恐龙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即使地球气候恶化会导致恐龙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并非都是这样,仍有一些小区域的气候没有多大改变,那里的恐龙不会与别处的恐龙“同时”灭绝。总之,恐龙绝灭的真正原因还不太清楚,相信会有一天揭开恐龙家族覆灭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恐龙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
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视阔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奔跑时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公里/小时,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
多数恐龙为植食性,食量很大,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达一吨以上,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据统计,每100只恐龙中,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龙。
恐龙属卵生动物,少数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时期,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卵径80~300毫米,卵壳厚2~7毫米,多借助阳光孵化,少数可能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不全,软弱无力,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被称为“慈母龙”)。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少数可长寿达百年之久。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恐龙是“变温动物”,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的。”著名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巴克研究认为:变温动物的能量转换速率低,骨头中的钙一磷交换场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温血动物的骨头中具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能量代谢的需要。巴克在比较了蜥蜴、恐龙和哺乳类的长骨磨片显微构造之后,认为恐龙可能已有了“恒温装置”。恐龙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热量,通常依靠长尾、长颈、体表骨板、扩大的鼻道、脑部大型静脉窦散热。
恐龙的体表具有鳞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鸟类那样丰富的色彩,特别是小、中体型的种类,幼体的颜色比成体更耀眼,大型的种类色彩则单调一些;生活在树林中的种类多杂夹着绿、棕或**,而旷野里的种类多为黑白图案。
许多人认为恐龙是巨大的、可怕的动物,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龙确实很大(震龙体长达4267米),但有些恐龙则与鸡大小相近。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龙的特征可记述为:
腰带有臼窝,Ⅱ~Ⅺ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趾骨着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齿,多为植食性,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
参考资料:
奔跑的恐龙
印化石后,亚历山大作出判断认为,很多大型的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确实是行动慢吞吞的"笨伯",行走速度只有大约每秒钟1米,与人类散步的速度相近很大的两足行走的恐龙的足迹表明,它们的行走速度一般不超过每秒钟22米,这与人类快速行走时的速度差不多那些较小的,体重在500公斤左右(与赛马大小相近)的两足行走的恐龙的足印表明,它们能够以每秒钟12米的速度奔跑,这已经超过了人类百米赛跑冠军的最高速度(每秒钟11米),但是仍然大大低于赛马的奔跑速度(每秒钟大约15到17米)
翼手龙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
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
鳗龙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
三角龙
三角龙是角龙的一种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两只角,又像牛这三只角都有1米长,是它们打架的有力武器
雷龙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异特龙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资料
恐龙
_______ 恐龙时代的景象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前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动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陆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改变陆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适应得很好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后来,高大的针叶树林和低矮的苏铁丛林取代了蕨类植物的地位,成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观不久后,第一批显花植物出现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观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恐龙当时赖以为生的许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恐龙
肉食者
肉食性恐龙是以群头大,后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龙它们都属于兽脚亚目,常常被称为食肉龙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龙靠后肢行走;由于后肢要负荷庞大身躯的重量,因此行动起来可能不怎么快速它们的头很大,双颚很长,颚骨上整排巨大弯曲的利齿,看起来就像牛排刀边缘的锯齿一样肉食性恐龙主要以其他恐龙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它们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后肢捕杀猎物,然后再借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帮助,把猎物的肉撕扯下来吃虚骨龙也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但它们和一般肉食性恐龙完全不同虚骨龙的体态轻盈,行动敏捷,有一双便于抓取的长手臂和手掌,以及长又窄的颚骨它们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为食此外,虚骨龙也常会在大型肉食性恐龙吃饱后,捡剩下的残渣碎屑吃
恐龙
素食者
很多恐龙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体型最大的蜥脚亚目恐龙,以及所有的鸟臀目恐龙事实上,恐龙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烦多了,因为植物是由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这些坚韧物质必须先被分解处理后,才能被胃消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草食性恐龙演化出各种解决方法,例如:蜥蜴亚目恐龙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进肚里,让胃里的细菌来发酵食物或让它们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来磨碎食物鸭嘴龙类的恐龙具有特殊的牙齿,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龙亚目的恐龙则用格外强壮的颚骨和利剪般的牙齿撕碎坚韧植物
恐龙的灭绝
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__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恐龙
奇形怪状的头
有些恐龙具备非常奇特的头形,例如头上长出怪异凸出物或骨质突起—它们可能呈现小块,肿块,新月,棘刺或头盔状这些古怪头形和现生爬行动物,鸟类或哺乳动物身上的特殊构造或鲜艳彩斑一样,具有吸引目光的作用它们醒目的造型,可能是用以吸引异性,吓退敌人或表达自己心情好坏此外,头部的骨质突起也是防卫或攻击武器,可以当作天然安全帽或坚硬的冲撞工具众多奇形怪状的头颅中,最别具一格的要数鸭嘴龙类的头鸭嘴龙是因为拥有宽扁无牙,鸭嘴般的喙部而得名的
恐龙时代结束
白垩纪即将结束时,恐龙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全部消失就在同时,地球的景观也发生了变化盘古大陆因为海底的扩展分成了好几块海平面升高了,使得原先许多恐龙生存的低洼地区变成汪洋一片许多种类的海生动物也灭绝了此外,原本全年温暖的气候,现在开始变得比较有变化,或比较有季节性植物的种类也发生了改变,显花植物变得越来越重要恐龙的灭绝正好让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哺乳动物趁机崛起
双冠龙:
___ 长6米头顶上有两道突起嵴,吃腐肉前肢短小,善于奔跑侏罗纪早期的食肉恐龙,全长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鼻嘴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与后来的大型食肉恐龙相比,双冠龙的身体显得比较"苗条",所以它行动敏捷口中长满利齿,也能捕杀一些大个子的食草恐龙但是,也有些科学家怀疑它的牙齿功能,说它只是一种食腐肉的恐龙
恐龙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就是用现在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们呢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腭龙全长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们见到的鸡差不多
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却突然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时间是在科学家们称为"白垩纪"的结束期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骨胳变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知道过去有这样一些动物存在,并且根据这些骨胳推测描绘出了它们的样子如果你对恐龙感兴趣,也不妨试试,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对恐龙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帮我们认识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地球气候的变迁,地质活动的状况,我们人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等等,甚至还涉及宇宙天体的方方面面呢,怎么样,很有意思吧 下面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往下看吧不过因为有很多好看的,所以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你不要着急哟
恐龙
____恐龙之最
__ 当你走过商店橱窗,你会不会因为特大号的乐瓶或娇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 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龙是什麽龙 又最长最大呢
一最小型的恐龙
___ 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要算是细颚龙类,不过鸡大小的恐龙有些种类体长仅约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则仅仅七十公分!虽然它比鸡体型稍大,但包括长尾巴在内有些恐龙或许比细颚龙还小,但那仅是从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跃足龙,像猫一样大小,有锐爪的肉食兴性动物较细颚龙与跃足龙要小的,是一些恐龙的幼体:鹦鹉嘴龙的幼体仅仅二十五公分体长,而最近刚孵出原蜥脚类仅仅二十公分长,不比知更鸟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_
二最丑陋的恐龙
__ 我认为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於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和肿头龙相比较,次丑的家伙可能是厚鼻龙了它也是角龙类,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饰物,看起来像是锯 剩下来的树干留在头骨上_
三最长的恐龙
___ 重型龙,与梁龙两种大约都达二十七公尺长度然而可能,暂时昵称为超 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分别长度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四最重的恐龙
___ 腕龙与南极龙 两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但是南极龙可能比较瘦一 些,但没有人确切知道
五最宽的恐龙_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_
六最早出现的恐龙_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於三叠纪中期,体长约 一尺五
用超轻粘土做恐龙的简单方法是分成身体和四肢来捏,最后把四肢和身体粘在一起。
准备材料:准备桔、黑、白三种颜色粘土和小刀。
第一步:先用桔色的捏一个椭圆形。用小刀在头部切一下,切出嘴来。团一个小白球,粘在头上,当眼睛。再团一个小黑球,粘在白眼睛上,当眼珠。把左边的部分捏成肚子和尾巴。
第二步:用两小块桔色搓成条,再弯一下,粘在恐龙的身体上方,当上肢。再捏两个胖胖的下肢,粘在恐龙身体下方。
第三步:用小刀在恐龙背上刻几道,当作粗糙的皮肤,恐龙就做好了。
注意事项编辑:
1、产品使用前要充分揉捏。
2、产品使用后要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3、产品使用时表面如有干硬状请喷洒少许水。
4、产品喷洒水时如有掉色请继续揉捏,使粘土吸收掉色。
5、产品制作完成后请自然干燥,无需加热干燥。
6、不适合三岁以下儿童使用,慎防儿童吞食。
用途:
1、手工艺捏塑素材:适用于玩偶、公仔、胸针、发饰、浮雕壁饰、镜框、仿真花等的制作。
2、是制作宝宝手足印的绝佳素材,因为它无毒环保对宝宝的皮肤没有伤害。
3、美劳教育最佳素材:可以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并可用于亲子DIY活动。它是家庭、个人、陶吧及各类娱乐场所自娱自乐的手工艺捏塑材
4、粘土本身安全无毒,但其组分含有有机发泡粉和防腐剂等,由于发泡粉质轻,被物体的吸附性强,防腐剂吸入后也是有害的,故应当避免3岁小孩独立玩耍,以防止小孩放进嘴里。
养养花鸟鱼虫,可以怡情养性。对于喜爱养鱼的人来说,金鱼、锦鲤这些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了,偶尔也需要换换新鲜感觉。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种鱼很多人可能听都没听过,它就是六角恐龙鱼,一种叫声奇特的两栖鱼类。下面就来一起详细了解下六角恐龙鱼是什么,以及六角恐龙鱼饲养方法。
一、六角恐龙鱼是什么?
墨西哥钝口螈(学名:Ambystomamexicanum,英文名称:Axolotl),俗称六角恐龙鱼,是水栖的两栖类,是墨西哥的特有种,因其独特的外貌及的幼体性熟,以及“呜帕鲁帕”的奇特叫声而名声大噪。也就是说,墨西哥钝口螈在性成熟后也不会经历适应陆地的变态,仍保持它的水栖幼体型态。虽然在全球有作为宠物而被饲养(特别是北美等地),但其原栖地已被大量开发,可生活面积不多于10平方公里,是一种极危物种。
二、六角恐龙鱼形态特征
完全成长的墨西哥蝾螈,大概需要十八至二十四个月。体长一百五十毫米至四百五十毫米(六至十八英寸),正常体长二百三十毫米(九英寸),罕有体长长于三百毫米(十二英寸)的。它们有独特的类似蕨类植物的不封闭鳃结构(跟鱼与蝌蚪的鳃一样)。通常以六根鳃平均分布于头部两侧,每边三根。鳃一般为红色,但已知会随食物的颜色改变。吃红色肉类的种类,鳃会变成红色。墨西哥蝾螈同样会用皮肤呼吸,再把空气转入肺部。它的牙齿细得很难被察觉,一般用来夹住食物而非用以撕裂和咀嚼食物。它们有快速的新陈代谢,可以快速重新长出肢体或器官。
三、六角恐龙鱼饲养方法
墨西哥蝾螈是肉食动物。主要食物:蠕虫,昆虫或小鱼。
饲养上,可以喂各样的容易找到的食物,包括:鲑鱼肉、急冻或新鲜血虫、蚯蚓或蜡虫。喂牛心是很好的,但要注意动物蛋白质是不容易被消化。幼年期的墨西哥蝾螈可以喂以水蚤或小虾,直到它长大能吃较大的食物为止。
墨西哥蝾螈以嗅觉寻找食物,他们会“吸附”于肉类上,用胃内的真空力量吸食食物。因此,不能把未成年墨西哥蝾螈与其他动物养在一起,他们会互相咬对方,即使是同类,但可以把成年的墨西哥蝾螈养在一起。鱼会在墨西哥蝾螈睡眠时咬它们的鳃,导致发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