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1884年的时候,也就是19世纪,那时候的研究者就已经在利用银河系中恒星的运动速度来估算星系的总质量了。而他们在估算的时候发现,有许多的恒星运动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快上很多。
但是按照常理来说,这样高速运行的恒星似乎早就应该脱离运行轨道了的,除非恒星周围还存在着大量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物质,为恒星提供引力约束。后再根据计算,这些无法观测到的物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可观测的天体的总量。
因为没有人能够解答这些无法观测到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因此人们为其取名为“暗物质”。也就是说,其实早在137年前,人们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暗物质的存在了。
但因为他的“不可见”特性,因此人们只能通过额外的手段去证明他的存在。比如说通过微波背景辐射等等观测结果去表明,暗物质很可能是大量存在于星系以及宇宙之中的。而根据观测,科学家们认为宇宙中暗物质的数量应该是占据了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的“268%”。
当然,科学的严谨性也让我们在学术上表明了。“暗物质(Dark matter)”其实还只是学术界在理论上提出的物质而已。
但即便是如此,观测“暗物质”的存在也依旧是近年来天体物理学、天文学等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且早在30年前就有理论曾经预测过,银河系的自转速度可能因为受到了不明力量的牵制而在漫漫减速,但一直都没有实例去证实。
而根据2021年6月21日,也就是前天每日 科技 网的报道来看,关于“暗物质”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同时,这也与30年前的“银河系减速理论”有关系。
英国的伦敦的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一直在使用盖亚望远镜对银河系中棒旋结构(由无数的宇宙尘埃、星云、恒星等组成的结构)的一组恒星——赫拉科勒斯星流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发现。
这一组恒星运动可以与棒旋结构产生共振,他们可以保持着与棒旋结构一样的速度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进行运动。而由于赫拉克勒斯星流的位置,又处在拉格朗日点(在天体力学之中限制三体问题的五个特解)之中,连带着这个星流也被棒旋结构的引力所影响。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能够与棒旋结构的自转速度匹配。棒旋结构的自转速度一旦下降,那么这些恒星也都会远离银河系的中心。而研究人员们发现,赫拉克勒斯星流也确实正在远离银河系的中心。
棒旋结构在不断的减速,赫拉克勒斯星流也正在不断的朝着结构的外围移动。 这个由数十亿颗恒星组成的棒旋结构,他的运转速度自诞生以来已经变慢了24%。而科研团队们认为,这个减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暗物质为银河系“踩了刹车”。科学家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我们对其又有一个新的定义的,并且对于他的观测我们也有了一个新的方向。而我们也相信,关于“暗物质”的理论,我们也终有一天会将其变成“现实证据”!
近30年来,有理论曾预测银河系自转速度在减慢,但并没有实证。而据每日 科技 网21日报道称,银河系有一个由几十亿颗恒星组成的棒旋结构,数据和分析发现,自这个棒旋结构诞生以来,它的自转速度下降了四分之一。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测量对银河系“踩刹车”加以证实,天文学家认为,该测量结果为暗物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且很可能正是暗物质使得银河系自转速度减慢。
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利用盖亚空间望远镜,对银河系棒旋结构的一组恒星——赫拉克勒斯星流进行了数据分析。这组恒星的运动与棒旋结构产生共振,保持和棒旋结构相同的速度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由于赫拉克勒斯星流处在拉格朗日点,它也被棒旋结构的引力所影响,这种情况下,如果棒状结构的自转速度下降,这些恒星便会逐渐远离银河系中心,以此才能和棒旋结构的自转速度相配合。
研究人员发现,赫拉克勒斯星流所富含的重元素(天文学所称的“金属”)可以表明它们正远离银河系中心,由于棒旋结构不断减速,它们在向外围移动,进一步数据及推断表明:这个由数十亿颗恒星组成、相当于数万亿个太阳质量的棒旋结构,自诞生以来它的自转速度变慢了至少24%。
团队认为,减速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暗物质“踩下了刹车”。马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科学家称:“天体物理学家长期以来怀疑银河系棒旋结构的自转速度在不断变慢,现在终于掌握了相关证据。使棒状结构自转减速的原因是暗物质,此前科学家通过测量星系的引力和可见物质引力的差值,去推测暗物质的存在,但此次研究则为未来提供了全新手段——通过质量去了解暗物质。”
暗物质是理论上提出的大量存在星系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疑似违反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可以在假设暗物质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释。
该论文合著者亦表示:“我们的发现为暗物质的性质提供了一个‘迷人’的视角。”相关研究发表于近期《皇家天文学月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