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有哪些??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有哪些??,第1张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http://wwwcycnetcom

时间 姓名 中文译名 国别 获奖原因

1901年 JHvan't Hoff 范霍夫 荷兰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

1902年 EFischer E费歇尔 德国 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SArrhenius 阿累尼乌斯 瑞典 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 WRamsay 拉姆塞 英国 发现惰性气体

1905年 Avon Baeyer 拜耳 德国 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HMoissan 莫瓦桑 法国 制备单质氟

1907年 EBuchner 布赫纳 德国 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ERutherford 卢瑟福 英国 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

1909年 FWOstwald 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 OWallach 瓦拉赫 德国 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 MCurie M居里 德国 发现钋和镭

1912年 VGrignard 格林尼亚 法国 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

PSabatier 萨巴蒂埃 法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

1913年 AWerner 维尔纳 瑞士 提出配位化学理论

1914年 TWRichards 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Willstater 威尔施泰特 德国 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1918年 FHaber 哈伯 德国 发明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WNerst 能斯特 德国 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 FSoddy 索迪 英国 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

1922年 FWAston 阿斯顿 英国 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23年 FPregl 普雷格尔 奥地利 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RZsigmondy 齐格蒙迪 奥地利 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1926年 TSvedlberg 斯维德伯格 瑞典 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

1927年 HWieland 维兰德 德国 研究胆酸组成

1928年 AWindaus 文道斯 德国 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AHarden 哈登 英国 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

Hvon Euler-Chelpin 奥伊勒-凯尔平 瑞典

1930年 HFischer H费歇尔 德国 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 CBosch 波施 德国 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FBergius 贝吉乌斯 德国

1932年 ILangmuir 兰米尔 美国 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HCUrey 尤里 美国 发现重氢

1935年 FJoliot-Curie F约里奥-居里 法国 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IJoliot-Curie I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6年 PDebye 德拜 荷兰 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

1937年 WHaworth 霍沃斯 英国 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

PKarrer 卡雷 瑞士 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

1938年 RKuhn 库恩 德国 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 AButenandt 布特南特 德国 研究性激素

LRuzicka 卢齐卡 瑞士 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GHevesy 海维西 匈牙利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

1944年 OHahn 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 AVirtanen 维尔塔宁 芬兰 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

1946年 JBSumner 萨姆纳 美国 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

LHNorthrop 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WMStanley 斯坦利 美国

1947年 RRobinson 鲁宾逊 英国 研究生物碱

1948年 AWKTiselius 梯塞留斯 瑞典 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

1949年 WFGiauque 吉奥克 美国 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性

1950年 ODiels 第尔斯 德国 发现双烯合成反应

KAlder 阿尔德

1951年 EMMcMillan 麦克米伦 美国 人工合成超铀元素

GTSeaborg 西博格 美国

1952年 AMartin 马丁 英国 发明分配色谱法

RSynge 辛格 英国

1953年 HStaudinger 施陶丁格 德国 提出高分子概念

1954年 LPauling 鲍林 美国 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

1955年 VDu Vigneaud 杜·维尼奥 美国 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

1956年 NSemyonov 谢苗诺夫 前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

CHinshelwood 欣谢尔伍德 美国

1957年 ARTodd 托德 英国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 FSanger 桑格 英国 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

1959年 JHeyrovsky 海洛夫斯基 捷克 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 WFLibby 利比 美国 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

1961年 MCalvin 开尔文 美国 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 MFPerutz 佩鲁兹 英国 测定血红蛋白结构

JCKendrew 肯德鲁 英国

1963年 KZiegler 齐格勒 德国 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

GNatta 纳塔 意大利 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

1964年 DCHodgkin 霍奇金夫人 英国 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

1965年 RBWoodward 伍德沃德 美国 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

1966年 RSMulliken 马利肯 美国 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

1967年 RGWNorrish 诺里什 英国 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

GPorter 波特 英国

MEigen 艾根 德国

1968年 LOnsager 翁萨格 美国 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 DHRBarton 巴顿 英国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OHassel 哈塞尔 挪威

1970年 LFLeloir 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 GHerzberg 赫茨伯格 加拿大 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

1972年 CBAnfinsen 安分森 美国 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

SMoore 莫尔 美国

WHStein 斯坦 美国

1973年 EOFischer EO费歇尔 德国 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 PJFlory 弗洛里 美国 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1975年 JWCornforth 康福斯 英国 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

VPrelog 普雷洛格 瑞士 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 WNLipscomb 利普斯科姆 美国 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 IPrigogine 普里戈金 比利时 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Mitchell 米切尔 英国 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 HCBrown 布朗 美国 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GWittig 维蒂希 德国 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

1980年 PBerg 伯格 美国 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WGilbert 右尔伯特 美国 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

FSanger 桑格 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创立前线轨道理论

RHoffmann 霍夫曼 美国 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

1982年 AKlug 克卢格 英国 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1983年 HTaube 陶布 美国 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

1984年 BMerifield 梅里菲尔德 美国 研究多肽的合成

1985年 HAHauptman 豪普特曼 美国 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JKarle 卡尔勒 美国

1986年 DRHerschbach 赫希巴赫 美国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

李远哲 美籍华人

JCPolanyi 波拉尼 美国

1987年 CPedersen 佩德森 美国 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

J-MLehn 莱恩 法国

DCram 克拉姆 美国

1988年 JDeisenhofer 戴森霍弗 德国 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

RHuber 胡伯尔 德国

HMichel 米歇尔 德国

1989年 SAltman 奥尔特曼 美国 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TRCech 切赫 美国

1990年 EJCorey 科里 美国 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

1991年 RRErnst 恩斯特 瑞士 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

1992年 RAMarcus 马库斯 美国 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

1993年 KBMullis 穆利斯 美国 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

MSmith 史密斯 加拿大 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

1994年 GAOlah 欧拉 美国 研究碳正离子化学

1995年 PCrutzen 克鲁岑 德国 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MMolina 莫利纳 美国

FSRoweland 罗兰 美国

1996年 HWKroto 克罗特 英国 发现富勒烯

RFCurl,Jr 苛尔 美国

RESmalley 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PBBoyer 博耶 美国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JEWalker 沃克尔 英国

JCSkou 斯科 丹麦

1998年 WKohn 科恩 奥地利 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

JPople 波普 英国

1999年 AZewail 兹韦勒 美籍埃及人 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

白川英树 日本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美国

1,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2,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3,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

4,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Bob Dylan),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

5,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小说家,1945年7月30日出生在法国的布洛涅-比扬古,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2014年10月9日19时,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

-鲍勃·迪伦

-石黑一雄

-莫言

-屠呦呦

-诺贝尔奖

厂房乞库前门口大开已经围满了警戒绳,几辆警车国成了隔离圈,工人们被警察挡在圈外隔着老远的距离议论纷纷。

“昨晚两点,保管处仓库突然停电,照明及监控中断。值班员正准备查看,有人徒手击打了他的后颈锁骨,致使他昏迷不醒,随后仓库钥匙被偷走。

“两点到两点半,保安经过仓库,发现成排的化工原料有电筒闪烁,开始他以为是值班员,便开口询问,但对方在听到声响后关掉了手电筒。

“当他再次上前时,在黑暗中谱到了对方的攻击,被利器刺中三根胸肋,头部遭受击打,以致昏迷。”

格里勿勿穿过人群,身前有一名警察带路,上气不接下生地汇报案情。

“那个保安伤势如何?”格里问。

“挺严重的,在仓库昏迷了三个小时才被发现。今早六点他被送进医院,现在也稳定下来了,能开口说话。据他所说,袭击他的人就是公司实验室新来的实习生。”

警察拉起警戒线,格里头一低钻了进去。

成排灰绿相间的储藏罐矗立在厂肩中几神不同颜色的筒道交错排列,井然有序,痕检人员已提取完脚印和指纹,失窃现场不算很乱,反而挺整洁。如果不是地面上几只被打碎了伪器回和-小摊血几乎者不出来什公搏斗的痕迹。

“受伤的保安体形如何?实习生体形如何?”格里问。

警察翻了翻笔录:“保安身形硕壮,实习生……削瘦。”

格里对着现场晃了晃,感到十分匪夷所想:”可这现场是一击KO啊,你可别告许我,那花学系高材生还是个武林高手。”

警察苦突,沉默不语。

这个现场确实没有疑点格里想,血泊中间厚,边缘薄,一侧略受衣物遮盖影响周围设有擦拭状或转物状何迹,其本可以确定是第一现场。要说怪,就是周围大干净了,没有其他痕迹。

“格里侦探!”一个实习警跑过来“初步失窃限料出来了。”

格里回头,低头只见满纸都是化学名词和化学分子式。他抽出笔,在上面划了两圈:“这是申脏…这是邻氯苯基环戊酮…黄樟素…这些可全是苯丙脏类毒品的制作前体啊!

他叹了口与,将单据交给警察:“确实是高智商,可惜了。准备发协查涌告抓人吧。”

说完,他准备转身离去。

至于怎么抓,都是警察的事。

但他有职业病,还是不放心,往失窃的原料那边看了看,歪七八扭,见悠晃悠。再看实习生实验室里的隙料,摆放的相同直线,贴着地砖边缘,呈精确的九十度角。

他反应过来,问:“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线索?”

“有的”那个实习警说,两点二十分,实生接了他导师一个电话时长一分三十秒左右;不有,他的笔记本没带走。

按成年男子的步速算,实生应该已经到达仓席准备偷原料了。是怎样的制毒盗窃犯,心理素质如此高超,作案中还接了导师的电话?

实习警的手机叮咚几声,于是转身去接电话。格里便拿着实习警的笔记翻阅起来。他的笔画会停在纸页横线上,写字时第二笔永远会与横斑线对顶,形成一个极其精准的直角。

他是个强迫症!格里回想起仓库里乱放的其余原料,心中已了然。

刑警告之,刚才实生的导师打来电话,实习生让导师去查“To see the obvious”“《无定型磷的工厂量产化方法表述》”《萜烯与樟脑》等书,也不知是何用意。

格里猛地转身,神情是从未有过的冷峻:“实习生被一伙跟制毒有关系的人挟持了,案发途中当着绑匪的面接了电话,那几本书是他留下的求救信号!那个被刺伤的保安是同谋之一,快把他抓起来!”

“To see the obvious 是澳大利亚化学家两瑟伯奇确发现的伯奇反应;《无定型磷的工厂量产化方法表述》是奥地利化学家思特·施勒特的著作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白磷在情性气体中加热为一种红色磷(异性体),即红磷。

“《诺烯与樟脑》,是奥扎瓦拉赫的代表作,讲述了锁基化合物与氨或胺的还原胺化。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加罪团伙制毒的途径。

“这听上去复杂,但对于化学系高才生来说,根本不需要查找资料。他还有强迫症,‘偷过’的化工原料不可能七八糟。而之所以说的如此学术,是因为绑匪就在他身边。”

论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

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

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

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

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

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

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英国

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

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

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

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

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 “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

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

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

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

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

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

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5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 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 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 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 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野依良治 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 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

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2008年 下村脩 日本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

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

2011年 丹·谢赫特曼 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

2012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 “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 美国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迈克尔·莱维特

亚利耶·瓦谢尔

2014年   埃里克·贝齐格 美国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斯特凡·黑尔 德国

威廉·莫纳[1] 美国 

2015年 托马斯·罗伯特·林达尔 瑞典 DNA修复的机理研究[2]

保罗·莫德里奇 美国

阿齐兹·桑贾尔 土耳其

《在炼金术之后》是200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全俊。

基本介绍 书名 :在炼金术之后 作者 :全俊 ISBN :9787536680876 页数 :405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10月 内容简介,目录,重要地位, 内容简介 《在炼金术之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年图说系列丛书之一。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时间为主线,在对历届获奖者生平、理论创立过程、科学发明进行介绍的同时,拓展至相关领域、学科以及人物及其观点,以大量图释解读化学百年发展历程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化学成就所产生的影响等,展现了物质变化背后的“隐藏世界”,以此再现化学大师们的科学成就与人格魅力。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自然学科,在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进步。 目录

前言 1901年度 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 化学动力学/可逆反应/渗透与渗透压/旋光性与旋光异构 1902年度 埃米尔·H·费歇尔 嘌呤及嘌呤类化合物/苯肼/糖及其存在形式/粪臭素 1903年度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活化能/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阿累尼乌斯方程/反应热 1904年度 威廉·拉姆塞 稀有气体/氦、氖、氩、氯、氙、氡的发现 1905年度 阿道夫·冯·拜耳 酚酞/染料/芳香族化合物/靛蓝/尿酸 1906年度 亨利·莫瓦桑 电解法制氟/危险化学元素的发现史 1907年度 爱德华·毕希纳 发酵/葡萄糖/葡萄糖的工业生产 1908年度 E.卢瑟福 放射性/元素蜕变/半衰期/卢瑟福成果的时代局限性 1909年度 弗里德里希·奥斯特瓦尔德 氨的催化氧化/化学平衡 1910年度 奥托·瓦拉赫 脂环族化合物/萜烯/香精/聚合物/异戊二烯 1911年度 玛丽·居里 镭/x射线 1912年度 维克多·格林尼亚 有机镁试剂/有机镁试剂的制作保尔·萨巴蒂埃 不饱和烃/催化作用/吸附与化学吸附 1913年度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配位化合物/配位原子与配位数/化合价 1914年度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原子量/衰变 1 915年度 理察·威尔施泰特 叶绿素/光合作用/卵磷脂/分配色层法 1918年度 弗里茨·哈伯 合成氨法的工业实现/光气/哈伯循环/哈伯计画 1920年度 瓦尔特·H·能斯特 热力学四定律/化学热力学的建立 1921年度 弗雷德里克·索迪 同位素/α、β、γ射线 1922年度 弗顿西斯·威廉·阿斯顿 质谱仪/原子能/核裂变与核聚变/平均原子量/物质的量 1923年度 弗里茨·普瑞格 微量分析法原理及其套用/胆酸/病理学 1925年度 理察·阿道夫·席格蒙迪 胶体化学/超显微镜/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 1926年度 西奥多·斯维德伯格 胶体/分散系/离心现象与离心原理 1927年度 赫瑞奇·奥托·维兰德 胆汁酸/加成反应/硝化反应 1928年度 阿道夫·奥托·温道斯 甾类化合物/胆甾醇/维生素D 1929年度 阿瑟·哈登 汉斯·冯·奥伊勒·歇尔平 酶/辅基与捕醢 1930年度 汉斯·非舍尔 血红素/叶绿素/卟啉/吡咯 1931年度 卡尔·波斯 固氮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高压合成技术/氯苯/苯酚/煤的干馏 1932年度 欧文·兰格缪尔 表面化学/理、化吸附对比/兰格缪尔吸附等温方程/人工降雨 1934年度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重氢(D)和重水(D:0)/铀 1935年度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 伊伦·约里奥一居里 人工放射性/核电站 1936年度 彼得·J·w·德拜 射线衍射及其在晶体分析中的套用/分子偶极矩/德拜长度 1937年度 罗曼·霍沃思·一 维生素c/呋喃 保罗·卡雷 维生素 1938年度 理察·库恩 维生素B2/维生素B6 1939年度 阿道夫·布特南特 性激素/孕酮 利波德·鲁齐卡 萜烯树脂/香料/海狸香 1943年度 格雷吉德·赫维西 示踪元素与示踪技术及其套用/镧系收缩原理 1944年度 奥托·哈恩 重核裂变/射气法/核反冲分离法 1945年度 阿图瑞·艾尔玛瑞·魏尔塔南 果蔬后熟与食物贮藏保鲜/植物的氮代谢与胺基酸的合成/pH值与人体体质的关系 1946年度 詹姆斯·贝特歇尔·萨姆纳 病毒蛋白质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脲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质变性 温德·麦雷蒂斯·斯坦利 病毒/菸草花叶病毒 1947年度 罗伯特·鲁宾逊 生物碱/吗啡/青霉索/尼古丁 1948年度 阿恩·威谦·卡林·蒂塞留斯 吸附色谱法/电泳/血清球蛋白 1949年度 威廉·吉奥克 摄氏温标/开氏温标/磁场与磁力线 1950年度 奥托·狄尔斯 库特·阿尔德 共轭双键/胆结石/双烯合成 1951年度 格林·西奥多·西博格 超铀元素/超重元素“稳定岛”假说/回旋加速器 爱德温·麦克米伦 钸及钸的命名/过渡元素 1952年度 阿切尔·约翰·波特·马丁 密灵顿·辛格 分配色层分离法/类胡萝卜紊/类胡萝卜素与人体健康 1953年度 海尔曼·施陶丁格尔 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 1954年度 利留斯·卡尔·鲍林 杂化轨道理论 1955年度 文森特·杜·维格诺德 催产素/后叶加压玉素 1956年度 欣谢尔伍德 化学动力学及其发展史/火药的产生及其演化史 利可雷·谢苗诺夫 链反应理论 1957年度 阿力克斯安道尔·罗伯图斯·托德母扎中的核苷酸 1958年度 弗雷德里克·桑格 胰岛素 1959年度 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 极谱分析法 1960年度 维纳德·利比 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度 麦利芬·卡尔文 卡尔文循环/光合作用的发现 1962年度 马克斯·费迪南德·佩鲁茨 约翰·考德里·肯德鲁 蛋白质/血红蛋白如何输送氧/蛋白质工程 1963年度 卡罗·齐格勒 吉利欧·纳塔 聚乙烯/橡胶的历史 1964年度 多萝西·M·c·霍奇金 维生素B 1965年度 罗伯特·B·伍德沃德 奎宁/皮质酮 1966年度 罗伯特·马利岢 分子轨道理论/诱导效应 1967年度 乔治·波特 光解/雷射 罗兰德·G·w·诺里什 过氧化氢 曼弗雷德·艾根 1968年度 纳斯·翁萨格 化学热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不可逆热力学 1969年度 德雷克·哈罗德·理察·巴顿 欧德·哈塞尔 分子的形状和运动/电子偶极矩 1970年度 路易斯·F·莱洛伊尔 核苷酸/糖原 1971年度 吉尔哈德·赫兹伯格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法/自由衷 1972年度 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 蛋白质一级结构及安芬森原理/蛋白质四级结构/胺基酸/树脂/分子极性与非极性 斯坦福·莫尔 威廉·霍华德·斯坦 超微量分析 1973年度 奥托·菲舍尔 二茂铁 格弗雷·威尔金森 1974年度 保罗·弗洛里 晶格/克劳修斯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质一熵/相平衡热力学 1975年度 约翰·瓦卡普·康福思 维纳德米尔·普雷洛格 生物碱/抗菌素 1976年度 威廉·利普斯科姆 缺电子化合物/硼烷及碳硼烷 1977年度 伊尔亚·普里戈金 耗散结构论对自然科学研究及人与社会和谐的影响/最小熵产生原理 1978年度 彼得·D·米切尔 细胞膜/生物能 1979年度 赫伯特·查尔斯·布朗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吉奥格·维蒂希 重排反应与分子重排/碱金属 1980年度 保罗·伯格 基因重组/限制性内切酶 沃尔特·吉尔伯特 遗传DNA与亲子鉴定 弗雷德里克·桑格 噬茵体/酶切图谱法 1981年度 劳德·霍夫曼 休克尔规则与休克尔分子轨道法/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福井谦一 前沿轨道理论/量子力学 1982年度 阿龙·克卢格 电子衍射及电子衍射法/结晶学 1983年度 亨利·陶布 取代反应 1984年度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二肽、肽键与多肽/剖相合成法 1985年度 赫伯特·亚伦·豪普特曼 杰罗姆·卡尔勒 矩阵/统计学/晶体 1986年度 李远哲 都德利·罗伯特·赫希巴奇一 约翰·查理斯·波拉尼 红外化学发光装置/交叉分子柬技术/交叉分子束装置 1987年度 让一马里耶·皮埃尔·莱恩 唐纳德·J·克拉姆 查理斯·J·佩特森·· 冠醚/超分子化学/杂环化舍物/合金催化剂 1988年度 罗伯特·胡贝尔 哈特穆特·米歇尔 约翰·戴森霍弗 菌叶绿素/光合反应中心/原初反应 1989年度 西德尼·奥尔特曼 RNA 托马斯·R·切赫 地球生命源于何处 1990年度 伊利亚斯·J·科里 逆合成分析/萃取器 1991年度 理察·R·恩斯特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波谱学 1992年度 鲁道夫·亚瑟·马库斯 马库斯电子转移理论的产生/统计力学 1993年度 凯瑞·穆利斯 人类基因组计画 米切尔·史密斯 分子生物学原理/基因突变/克隆 1994年度 乔治·A·欧拉 烃/欧拉的碳正离子理论及贡献 1995年度 马里奥·莫利纳 保罗·克鲁茨 西沃德·罗兰德 南极“臭氧洞”成因/平流层/温室效应 1996年度 哈罗德·克罗托 理察·斯莫利 罗伯特·柯尔 朴素与尊贵的比较——石墨与金刚石 1997年度 詹斯·斯科 保罗·博耶尔 约翰·沃克 三磷酸腺苷(ATP)/分子生物学 1998年度 沃尔特·科恩 约翰·A·波普尔 薛丁格和薛丁格方程/量子化学 1999年度 艾哈迈德·H·泽维尔 飞秒及飞秒化学 2000年度 艾伦·J·黑格 艾伦·G·麦克迪尔米德 白川英树 聚合物导电机理/超导及超导材料的套用/发光二极体 2001年度 威廉·诺尔斯 野依良治 K·巴里·夏普莱斯 手性与旋光性 2002年度 约翰·芬恩 田中耕一 库尔特·维特里希 生物大分子 2003年度 罗德里克·麦金农 彼得·阿格雷 水通道蛋白 2004年度 阿龙·切哈诺沃 阿弗拉姆·赫尔什科 欧文·罗斯 泛素/蛋白质降解机理 2005年度 伊夫·肖万 罗伯特·H·格拉布 理察·R·施罗克 卡宾 索引 巴黎索邦大学 重要地位 《在炼金术之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年图说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以诺贝尔奖的颁奖时间为主线,将历届化学奖获得者的成长历程、生活情感、科学研究过程与贡献等多方面内容有机地融合和真实地再现。本书文字内容丰富、理论及实验阐述详尽。图文相得益彰,并附有化学及相关知识索引,以方便读者检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192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0
下一篇2024-02-10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