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成名作
斯威齐进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后的第一个贡献就是他的成名作。 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这本书中,斯威齐对马克思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进行了特别有说服力的创新性解释。他几乎考察了所有的基本问题,从劳动价值论,一直到利润率下降。但,这并不是说他的这本著作只是一部引证性的著作——收集和排列引语。他将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公允的也是清晰的表述,同时也提出了他自己的思想。
通过《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奠定了其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立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并显示了很高的独创性。
从方法论上讲,斯威齐明确表示要继承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和看待社会问题的历史(变革)眼光。因此,既遵循《资本论》第1卷所实践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步骤,以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家的积累冲动,又学习《资本论》第2、3卷所更多运用的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分析中纳入先前有意识舍象的某些因素,以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斯威齐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来不及分析或语焉不详的问题做出自己的答案。
关于立论基础,斯威齐一方面确实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圭臬,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利润率下降趋势、积累与劳动后备军理论、国家学说、资本积聚与集中学说以及资本主义过渡性学说等等。但同时,他也很注意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者内外部的论争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对垄断资本主义运行的种种观察。其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用于介绍、鉴别和评论各种相关的和相悖的学说,并有所扬弃和综合,其中特别受人注意的人:肯定和补充博尔特凯维奇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上对马克思的修正(经此介绍和补充之后,这一问题后来引起了长达20年的论战),介绍第二国际理论家在“实现危机”和“崩溃”问题上的争论、重申罗莎·卢森堡对修正主义的阶级调和论和“议会道路”论的批判以及吸收希法亭关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
斯威齐对于马克思用利润率下降来解释经济危机的看法持批评态度,并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但他不仅只是批评,他还发展了马克思著作中关于消费不足论的思想线索,虽然他认为马克思这种消费不足论的思想在《资本论》中并未得到像利润率下降理论那样充分的论证。斯威齐在充分挖掘马克思著作中消费不足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提出了一个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危机理论,意谓永不满足的剩余价值贪欲,驱使资本家阶级不断地提高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于是,在消费方面就呈现为:一方面资本家阶级的消费增长落后于全部剩余价值的增长,同时新增积累中工资支付的部分在减退;另一方面,消费品的产量却至少是同生产资料投入量同比例增长,结果就有消费量增长落后于消费品产量增长的趋势,迟早便有物价下跌和产量削减的经济危机,或是生产能力长期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停滞;即使存在着抵消消费不足的因素,也未能从根本上将这趋势扭转。这个危机和停滞理论,既不同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讳莫如深的资产阶级的(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论或小资产阶级的(如西斯蒙第)消费不足论,也不同于(多布和普利赛尔等所误解的)单纯的利润率下降危机论,更不同于把生产同消费截然分开的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失调论。然而,与资本积累相联系的消费不足,又包容了利润率下降的因素,也体现了一种比例失调,所以,在斯威齐看来,这个危机理论既可以把散见于《资本论》各卷看似不同的马克思的各种言论统一起来,又可以避免马克思主义者们各执经典一词而产生的混乱。
通过对资本积累过程的矛盾分析,斯威齐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做出了创造性的和细致的描述。他指出,积累是垄断的正常伴侣,因为积累扩大了生产单位的规模,而规模经济效益正是促使竞争走向集中和垄断的基本动因;反过来,垄断把剩余价值从较小块的资本转向较大块的资本,这就提高了积累在一定量剩余价值中的比重。对价格高于均衡值、产量低于均衡值的垄断资本来说,高额利润本已有了保证,现在垄断提高了积累率,有招致利润率下降的可能,垄断组织更不愿意在自己的禁脔内使用其积累,而宁可将新资本投于行业之外或国外的竞争性领域,并且更注意采用节约劳动力的新技术,这就加剧了竞争性领域中利润率下降和消费不足的趋势,即增添了危机和萧条的诱因。可以看出,斯威齐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有着比马克思和列宁更具体的分析。由此,斯威齐又为列宁在1916年提出的著名命题“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注入了新的内容。比如,他指出:保护贸易的政策,有时不是自卫,而是进攻,即便利本国垄断资本对外国倾销;资本输出诚然是在国内投资机会不多且民众贫困的条件下进行,但国内投资机会减少和民众贫困又恰恰是由垄断资本的对外投资决策(追求较高边际利润率和减轻国内劳动力市场压力)所造成;帝国主义固有其经济、政治根源,也有垄断资本所歪曲和煽动的民族主义意识在作祟。他对于帝国主义的一个特殊形式法西斯主义的剖析,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前所未有的;对帝国主义极限的界定,亦颇有新意。
可以说,斯威齐的《资本主义发展论》,虽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副题,却不仅是一本在英语国家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也是用马克思的方法与基本原理解释当代资本主义运行的专著。有人甚至认为,即使在今天,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认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最好的入门书。
《垄断资本》
斯威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他与保罗·巴兰合著的《垄断资本》(Monopoly Capital)。 《垄断资本》被认为是战后西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之一,它代表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中一个学派——垄断资本学派—— 的形成。此书所阐述的理论,尤其是其中所阐述的垄断资本主义“停滞理论”,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激进经济学派产生了更为重大的影响。
巴兰和斯威齐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卡莱茨基(Kalecki)和斯坦德尔(Josef Steindl)的思想的继续发展。他们在著作中明确提出: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重新结合起来的先导者是卡莱茨基,“他不仅‘独立地发现了(凯恩期的)《通论》’,而且还是第一个把他所称的‘垄断程度’包括在他的综合的经济模型之中。在同一方向继续走出一大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卡莱茨基的影响),是约瑟夫·斯坦德尔在《美国资本主义的成熟与停滞》(1952年)。任何熟悉卡莱茨基和斯坦德尔著作的人都很容易看出,本书作者利益于它们是非常之大的。如果我们没有更频繁地引用他们的话,或没有更直接地利用他们的理论表达,其原因是,为了我们的目的,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更方便和更合用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表达方式。”
巴兰和斯威齐力图在一个巨型公司和大政府的时代中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它主要关注美国——正如马克思在他的时代中关注于英国——将其作为最重要和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也以30年代的大萧条与40年代由战争引致的经济复苏作为背景。在理论上的处理方式和表达方式,要比斯坦德尔简明得多。在他们的理论中,中心范畴是经济剩余(即剩余),整个理论“是环绕着一个中心论题来组织并获得本质上的统一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的产生和吸收”。所谓经济剩余,它的“最简短的定义,就是一个社会所生产的产品与生产它的成本之间的差额”。斯威齐和巴兰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着“剩余增长”的趋势,而不是“利润率下降”趋势。剩余趋于增长是因为巨型公司具有垄断定价权力,所以他们可以从美国经济中的非垄断部门和欠发达国家剥削剩余。对于这个系统的内部逻辑的基础性问题就是所谓的“剩余吸收”问题,即谁将购买这些垄断巨型公司生产出来的物品? 由剩余增长和剩余吸收难题,他们进一步推论,垄断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制度。“它总是形成越来越多的剩余,可是它不能提供为吸收日益增长的剩余所需要的因而是为使这个制度和谐运转所需要的消费和投资出路”,所以垄断资本主义必然存在着停滞的趋势。他们强调,如果不存在对停滞趋势的抵消力量,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早就应当自行崩溃了。他们指出了三种一般的抵消力量:企业的销售努力、政府的民用支出和政府的军事支出。他们将大政府和帝国主义拉进其垄断资本主义模型的作用之中。尤其认为军事支出对于购买剩余产品是必要的;这样我们需要冷战和帝国主义,以阻止经济再次滑入萧条。这里又一次可以看到斯威齐与凯恩斯主义的联系,以及与当时走出大萧条的历史经验的联系:将我们带出大萧条的就是为战争而支付的巨大的赤字支出。这也是军事凯恩斯主义使之清晰的一种观点。
《每月评论》
斯威齐一生最为重要的事业就是他创建《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杂志,并担任编辑(co-editor)达50年之久,应当说这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每月评论》作为一个理论阵地,它维持并团结着一个严肃认真的马克思主义左派,这些人始终关心谈论的是实际的世界,而不致沦落到或者是偶像崇拜的马克思主义教条的重复或者只是关注学术界琐细的地步。在维持政治经济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位置方面它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每月评论甚至形成了所谓“每月评论学派”。这一学派在20世纪70、80年代持续地对于帝国主义和欠发达予以关注。这也与众所周知的“依附学派”相关。只不过每月评论学派给依附学派的主张中加入了更多马克思主义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来,《每月评论》存在着,发展着,度过了黑暗的麦卡锡时期(McCarthy period),60年代时它曾是左派的标志。这之后,仍然继续关注着我们这个时代,注意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研究新现象、新问题。其中更为主要的仍然是斯威齐本人的贡献,他在20世纪的后半期,主要与麦格道夫合作,记录下正在出现和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即在资本主义运行中变得日益重要的金融的作用,这被称为“金融化”。应当说他们二人是左派中最先注意到这种现象并给予理论关注的人。他们以其一贯典型的严谨态度,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出发,考察“金融化”的更为广泛的内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所以,有人从《每月评论》的社会影响以及估量斯威齐一生对左派的贡献角度,将《每月评论》列为斯威齐一生中的第一贡献,是恰当其分的。
西方经济学理论贡献
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任教期间,斯威齐就已显露了很高的才华,师从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全面而系统地学习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两人的政治观点和学术观点相异,但斯威齐仍得到了熊彼特的器重,并与熊彼特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两人曾就“如何结束大萧条”及“资本主义的未来”等问题发生争论,熊彼特认为罗斯福新政意味着对正常发生的创造性破坏和创新过程中的企业家的压制,而斯威齐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又借鉴凯恩斯的观点,认为政府计划和干预有其必要性,劳动人民的干预更有其必要性。目睹他们的争论,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回忆时将熊彼特比为“聪明而睿智的魔法师(the foxy Merlin),将斯威齐比作“年轻的圆桌骑士”(young Sir Galahad),认为斯威齐很早就已“将自身列入他那一代人当中最有前途的经济学家之列了”。 斯威齐在早期主流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就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在寡占企业定价问题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称为“折弯的需求曲线”(kinked demand curve),这种需求曲线的折弯指的是寡占企业因其定价权力而能够在正常的平滑需求曲线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外进行高定价。这在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对此贡献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位主流经济学家,很显然对左派和斯威齐后来转向马克思主义茫无所知,在一次聚会中曾说过这样的话: “还记得斯威齐这家伙吗?他提出了折弯的需求曲线理论,多么优秀的年青经济学家,可惜那么早就死了!”
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是我读过的最美最值得回味的一篇散文。它就像文章中所提到的晚熟的硕大的草莓,它的气味在我的心中久久的难以消逝。很多的句子都化到了血液里面,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像他那样有一份成熟与从容的心情,常常问自己什么时候自己的内心的信仰与理性的大厦也能够建成?第一看到它是在一本书上,记得当时应该是做了很多笔记吧?但是后来这本书送给了一位故人。但是我常常会怀念它,有时候做梦都会想到。在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里面也看到了这篇散文,于是我把它手抄了一份,最后毕业的时候又它把送给了另外一位朋友。尽管如此,在我心中,它依旧如同一位成熟睿智的长者,读它如沐春风。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年龄读它,或许有不同的体会,所欣赏美的层次与角度也是有所不同。对比一下过去的过去、过去、现在的感受,成长两个字就会自然的写在心上
《 》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58 彩色片 117分钟
苏联莫斯科**制片厂摄制
编导:伊凡·培利耶夫(根据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瓦连钦·巴甫洛夫 主要演员:尤莉娅·鲍莉索娃(饰娜斯塔茜娅·费里波芙娜) 尤利·雅可夫列夫(饰麦什金公爵) 尼·波德高尔内依(饰迦尼亚·伊沃尔金) 尼·巴席特诺夫(饰叶巴钦将军) 列·巴尔霍明柯(饰巴尔费恩·罗果静)
本片获1959年全苏**节二等奖
剧情简介
寒冬的清晨,大雾迷漫。一辆火车向彼得堡疾驶。三等车厢里,两位相对而坐的年轻人在闲聊。一位叫罗果静,是个富商的儿子。另一位瘦高的青年金发碧眼,目光有些凝滞,显得怪异,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患有癫痫症。这位没落贵族麦什金公爵四年前到瑞士治病,供给他生活费的巴甫里采夫两年前去世,后来给他治病的医生养了他两年。他在国外呆不下去了,就写了封信给彼得堡的一个远亲——叶巴钦将军夫人,没等收到回信,他就乘上火车,回国来投奔她,给他治病的医生拿出最后的钱给他做了路费。罗果静对麦什金很有好感,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事全向他抖落了出来:他迷上了一个叫娜斯塔茜娅·费里波芙娜的女人,把他经手的一笔货款买了对钻石耳环送给她。这事惹怒了他父亲,狠狠揍了他一顿。他离家出走到外省市的婶母家,在那里他得了热病,躺倒了。一个月前父亲去世,他闻讯立即抱病乘上火车,赶回彼得堡。两人聊天时一个像小官吏的乘客不断插话,他似乎什么都知道,他知道罗果静的父亲留下了250万卢布的遗产,罗果静立即就可得到至少100万卢布;他也知道娜斯塔茜娅这个美丽迷人的女人,说她是个小地主的遗孤,多年来成了她的保护人— —大地主、大资本家托茨基的情妇。罗果静热情地邀请麦什金公爵到彼得堡后上他家里去,他要送给他最好的衣服,还要给他钱,带他去见娜斯塔茜娅·费里波芙娜。
麦什金公爵下了火车直奔叶巴钦将军家,将军对他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表示赞赏,决定留用他抄写公文,还要介绍他到自己的文书迦尼亚家里去住,后者有房子出租。迦尼亚把娜斯塔茜娅送他的照片给将军看,麦什金公爵凑巧也见到了照片。他知道这就是罗果静说起的那个娜斯塔茜娅·费里波芙娜。迦尼亚转告将军:娜斯塔茜娅邀请将军晚上也到她家去,因为她要当众宣布她愿不愿意嫁给迦尼亚。原来,托茨基、叶巴钦、迦尼亚之间正在进行一桩肮脏的交易:娜斯塔茜娅的保护人托茨基为了娶叶巴钦的大女儿,想摆脱娜斯塔茜娅,他与叶巴钦商定要把她转让给迦尼亚,答应给迦尼亚75万卢布作为“转让费”。迦尼亚正在追求叶巴钦的三女儿阿格拉娅,他觉得娶娜斯塔茜娅会使他蒙受羞辱,可他又舍不得那75万卢布,这使他进退维谷。叶巴钦也在打娜斯塔茜娅的主意,就在头天晚上,叶巴钦还送她一串珍珠项链。
将军把麦什金公爵向他的夫人和三个女儿引见之后,就忙着外出了。夫人对这位远亲的印象不错,认为他彬彬有礼,很有教养。麦什金公爵很健谈,他似乎对人的脸颇有研究,他说从将军夫人脸上的神情看来,她完全是个婴儿,夫人对此十分满意。他说大女儿美丽、可爱,心地善良,但她并不愉快;二女儿的脸是幸福的,最富有同情心;三女儿阿格拉娅美得使人怕看她,她几乎和娜斯塔茜娅一样美。夫人问他何时见过娜斯塔茜娅,他提到了迦尼亚的那张照片,夫人命令他去找迦尼亚把照片要来看看。迦尼亚责怪麦什金多嘴,但不得不把照片给了他,还托他带张字条悄悄转交给阿格拉娅。将军夫人看了照片,问麦什金公爵为什么欣赏娜斯塔茜亚这样的女人,麦什金说:“因为她的脸上有太多的悲哀。”阿格拉娅当着迦尼娅的面请麦什金在她的笔记本里写上:“我不愿参加交易。”还让麦什金念给她听迦尼亚的字条。迦尼亚急于知道阿格拉娅是否同意嫁给他。如同意,他决定拒绝娶娜斯塔茜娅;如不同意,他只好绝望地接受托茨基的建议了。阿格拉娅看透了迦尼亚的卑鄙用心。
迦尼亚带着麦什金到他家去住,迦尼亚的妹妹瓦尔瓦拉劝哥哥千万不要娶娜斯塔茜娅,他母亲也为这桩婚事感到“家门不幸”,只有他父亲——一个退伍的将军感到儿子的婚事有利可图。迦尼亚与妹妹吵了起来,家里闹哄哄的。恰在此时娜斯塔茜娅来了,她使劲拉门铃,没人开门。麦什金凑巧看到门铃在摇晃,他开了门,不禁惊呆了。娜斯塔茜娅把他当作看门人训斥了一通。不过她觉得对麦什金似曾相识。迦尼亚把麦什金介绍给娜斯塔茜娅,两人都有异样感觉。一阵哄闹声,罗果静带了一批人闯了进来。他提出给迦尼亚3000卢布,让他把娜斯塔茜娅转让给他。而给娜斯塔茜娅的钱从18万卢布加到10万。瓦尔瓦拉骂娜斯塔茜娅是“ 的女人”,迦尼亚要打妹妹,麦什金去劝阻,挨了迦尼亚一记耳光。麦什金嘴唇颤抖着说:“你会为此感到羞愧的。”连罗果静都责怪迦尼亚怎么能打一头“绵羊”。迦尼亚向麦什金道歉,麦什金只是请求迦尼亚的父亲晚上带他去娜斯塔茜娅家。
这一天是娜斯塔茜娅25岁的命名日,她要在庆祝晚会上宣布是否嫁给迦尼亚。晚会上宾客满座。麦什金公爵的到来使娜斯塔茜娅很高兴,她正后悔忘了邀请他。娜斯塔茜娅令人惊异地让公爵来决定她的命运:由他说她该不该嫁给迦尼亚。麦什金公爵恳请她不要嫁给迦尼亚,托茨基等的计谋落空了。娜斯塔茜娅当众讥讽、揭露了托茨基、叶巴钦等人的伪善、卑鄙,同时把自己也贬责一番。罗果静带着10万卢布,领了一帮人也来了。麦什金盛赞娜斯塔茜娅是个完美的人,虽从地狱来,但仍很纯洁。麦什金公爵当众宣布说他接到莫斯科一位律师来信,告知他他将接受姨妈的遗产——150万卢布,因此他郑重请求娜斯塔茜娅嫁给他。众人纷纷祝贺娜斯塔茜娅即将成为富有的公爵夫人,娜斯塔茜娅脸上也露出几分喜悦,但她忽然说:“难道我真要去伤害像公爵这样一个孩子吗”她决定把自己卖给罗果静。并把卖身得来的10万卢布扔进壁炉,鄙夷地让迦尼亚火中取钱,只要他取出来就全归他。迦尼亚欲罢不能,欲取又不敢,终于晕倒在地。有人连喊“可惜”,伸手想捞,但娜斯塔茜娅表示这钱是赏给迦尼亚的,他人不许动。良久,她令仆人用火筷子夹出这包正在燃烧的钱,扔给了迦尼亚,自己随同罗果静乘坐三驾马车离开了这个家。麦什金公爵在被人呼作“ ”的喊声中追出门去……
鉴赏
本片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 》第一部分改编。编导培利耶夫舍弃了小说结尾娜斯塔茜娅·费里波芙娜被狂热的商人罗果静杀害等情节,致力于创造性地再现小说内在的艺术形象。他从一个新的观点出发去理解陀氏的小说,他在《 》中首先看到的是陀氏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强烈的爱;是他对于社会正义战胜邪恶的渴求,是他想要在生活中探索真理的火热的愿望,以及这位作家善于揭示人的心理底蕴、展现人的灵魂的秘奥的惊人才能。影片中,培利耶夫把那些消极的、人们称之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的东西,那些构成陀氏复杂而矛盾的创作中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病态的东西,都坚决地加以剔除。授与改编者这样做的权利的是这位作家本人,他曾写道:“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是要刻画一个真正美好的人。”根据这一提示,培利耶夫把注意力放在麦什金公爵这个形象上,应当通过他来揭示作品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思想。陀氏提出了当代的许多迫切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金钱的势力问题,通过对金钱的态度,表现出了人物性格,揭示出了人的精神实质。陀氏的小说里,都是一些受尽苦难的人,一些在人格方面受到侮辱与损害的人。生活把悲惨的一面展示给了这位作家,悲痛和死亡笼罩着他的小说的卷帙,他所有的主人公都非常不幸,悲剧性的矛盾必不可免地震撼着他们的生活。搬上银幕的《 》揭露了这样一个社会:在那里,荣誉、良心、天才、美丽等都是交易的对象,金钱的势力摧残人、腐蚀人,使人失去人的面貌和尊严。在观众眼前,展现了一幅复杂矛盾然而却是当时的俄罗斯生活的真实画卷。陀氏把一个心理气质特别纯洁的人与罪恶、残酷和恐怖的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冲突作为小说的主线。
麦什金公爵像是另一个世界里的生物那样,来到了“充满着幻想色彩的”彼得堡。由于在瑞士的山区里与孩子们一起受的教育,因而他天真无知,热烈地追求正义,对人性的胜利和美充满信心。麦什金的性格是从广泛地加以描写的生活的欢乐这一主题开始的。和其它人不同,他善于使自己过得幸福,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瑞士他几乎一直都是非常幸福的。公爵像个预言家那样从山区来到了被痛苦折磨着的和冷酷的人们那里,他想要开导他们,想要说:“我现在到人间来了……”。他相信幸福蕴含在每个人的身上,深信在监狱里也可度过伟大的人生。然而让人丧失个性的金钱的势力使人们产生自私的意识,使人的有血有肉的心灵丧失生气,让卑微和平庸来统治人们。托茨基、迦尼亚、叶巴钦、罗果静等人丝毫也不怀疑自己有权利像支配物品那样地来支配娜斯塔茜娅。至于她的心灵、她的愿望、她的理想,他们都不感兴趣。罗果静对娜斯塔茜娅的狂热的爱是极其自私的,他的眼睛追逐着他的猎物,他的刀子时刻准备着杀人。
在对现实生活严峻的、无情的批判中,也就显现了陀氏天才的力量。陀氏痛苦地叙述了他的孤单的正面人物的软弱,他没有足够的力量与邪恶进行斗争。
影片准确地遵循着小说第一部分的事件,由四场戏组成:在火车车厢里——在这里麦什金、罗果静和万事通列别捷夫相识;在叶巴钦家里——在这里展示了一系列剧中人的性格的端倪;此外,还有在迦尼亚家里那场戏以及在娜斯塔茜娅家里那场最富于戏剧性的戏。后者起着决定影片命运的作用,这不仅由于情节的 集中在这里,而首先是由于这场戏应当最充分地揭示出编导所着力表现的主题,即人与金钱关系的主题。为保证拍好这场戏,培利耶夫给演员们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以真挚的、出自内心的 来演好它。因为只有达到强烈迸发程度的感情和绝对真实的体验,才能使这场戏具有必要的表现力。在这场戏里进行着一桩买卖,这桩买卖的对象是人。在一层厚厚的假仁假义的外衣掩盖下的“体面的先生们”的堕落的、虚伪的本性 裸地暴露出来了。应该说,《 》这部小说似乎全部都是以特写镜头展现出来的。陀氏着重表现的就是用特别的伦勃朗式的明暗处理来加以突出的主人公的脸和眼睛。编导力求把观众一直带到主人公的心灵面前,并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娜斯塔茜娅的形象是建筑在把她的纯洁的性格、她的意愿、她的天真的理想和她周围的肮脏生活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的。导演和演员不是以反复无常和歇斯底里来解释娜斯塔茜娅的行为,而是以她的受摧残的生活悲剧、她的足以自豪的纯洁的心地、她的不屑于妥协来说明她的举动。在影片最后一场戏里,情绪激扬悲愤的女主人公和她周围的卑鄙贪婪的人群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位受害的弱女子凌驾在那些侮辱她的人之上,不是她,而是他们成了可怜的奴隶。为了钱,他们准备互相残杀、出卖和背叛。娜斯塔茜娅把10万卢布扔到火里这一行为表现出了她对金钱的蔑视,她在这里不是比周围的人软弱,而是胜过了他们,这样来处理娜斯塔茜娅的形象,有很多新的内涵。在焚钱这场戏里,导演使观众有可能仔细地观看那些目瞪口呆的可耻、卑鄙的人们的面部和眼睛:他们准备扑到火里去;他们跪在地上爬着、嚎叫着、哭喊着,绝望地看着那堆燃烧着的钱。在这里,眼睛反映出了各种各样的感情,反映出了人的体验的最细微的变化,导演总是使演员的脸靠近观众,总是经常运用主人公的肖像画面。在这场戏里,当麦什金表示要娶娜斯塔茜娅的时候,起先,娜斯塔茜娅似乎也沉浸在对未来的幸福的憧憬中。但观众立即见到她不停地挥动着她的鹅毛扇,而且越挥越快,女演员以挥扇子的动作有力地表现了她的不平静的心情和她的决定:她觉得自己已陷入污泥,不应该去玷污像孩子般纯洁的麦什金,她不能给麦什金带来不幸。然而在心地纯洁的麦什金的眼中,她完全不是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他知道她是个善良的、心灵上有创伤的不幸的人,他在她身上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一点:她是个完美的人。所以,他对她说:“也许,您已经不幸到认为自己真是一个有罪的人了。”雅可夫列夫扮演的麦什金以眼睛的表情征服了观众,这是一个心地纯洁的人的眼睛的十分动人的、忧郁的、温柔的、孤立无援的、善良的表情。
影片中没有复杂的场面调度,没有去追求表面上富于动作性的画面结构,在影片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特写镜头。彩色的运用也增强了影片的情绪感染力,影片的主创人员在彩色中所探索的是画面的情绪感染力及象征意义,而不是颜色的无谓堆砌。例如,由于迦尼亚的受惊动作而洒掉的红色的酒,像是流成一滩鲜血的,这应当产生一种灾祸的预感;又如片中所发生的许多事情,似乎都是和吊灯、枝形烛台、墙座灯的烛光的反光以及熊熊燃烧着的壁炉中的红色火焰的反光等融合在一起的。主创人员找到了一种用陀氏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时所最习惯的色调。影片中最成功的是迦尼亚家中的那一组戏:光线特别昏暗的公爵的房间,还有那走廊和楼梯,这一切都有助于表现影片的内涵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本片的场景少,因此,在一个场景里面,用许多镜头来拍摄,就要比用同样的有效片长在一系列不同的场景里来拍摄困难得多。这个沉重的任务有很大一部分落到年轻的美工师沃尔柯夫的肩上:在每一堂布景中,他必须保证导演有最大限度的、各种各样的拍摄可能性。沃尔柯夫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能够在一些看起来拍摄角度很受局限性的地方,提供了许许多多令人满意的拍摄角度。因此,这部影片的场景虽少,但却没有陷入单调沉闷的舞台化,而是设计出了**化的场面调度并拍摄出了尽可能多的镜头。影片中外景的场面更少,只有彼得堡的一些街道,但陀氏笔下的彼得堡是很独特的,他的彼得堡是个不舒适的大城市,潮湿而寒冷。这样一个城市会使人时而因它的泥泞、潮湿和濛濛细雨而瑟缩,时而因它的冬日夹雪的朔风而颤抖。无家可归、颠沛流离、被生活所抛弃的人们眼中的彼得堡就是这样的,影片再现了这位作家所看到的彼得堡的特点。迦尼亚和麦什金在街上行走那一场戏里,雪花飘落,黄昏笼罩着狭窄的街道,在一条僻静无人、昏暗虚幻的路灯照耀下的小巷里,一个老人在拉手风琴,一个小姑娘在唱一首歌,歌词是纯朴地叙述一个悲惨的故事,这支歌把小说的情节,特别是小说的戏剧性的结尾和生活中的悲惨世界联系了起来。它为影片增添了时代的色彩,使影片的情节更接近于日常生活。
当麦什金突然间决定到娜斯塔茜娅家去的时候,陪伴着他的是大风雪,怒吼的狂风猛刮着跟在罗果静的三驾马车后面奔跑的麦什金。影片中一共只占130米胶片的五场短短的外景场面的处理,是和陀氏所描绘的他所喜爱的景色完全吻合的。迦尼亚和叶巴钦家这几场戏在艺术处理方面也很生动而令人信服。麦什金在讲述可怜的玛莉的故事,在他讲述的顿歇的一刹那,摄影机突然离开了主人公的脸,沿着屋子摇起镜头来,在前景中出现的时而是壁炉内熊熊的炉火,时而是烛台上红红的烛光,时而是古老的枝形挂灯,时而是阴暗的角落,时而是客厅的空旷的一隅……
早在1947年,培利耶夫就写好了本片的文学剧本,但由于一直没有物色到扮演麦什金公爵的演员,他不得不把这个摄制任务搁在一边。他曾经把《 》的文学剧本给过著名导演谢尔基·尤特凯维奇,但尤特凯维奇也因没有找到麦什金这个角色的扮演者而把剧本退还给了培利耶夫。培利耶夫因担任莫斯科**制片厂的厂长,有机会参加为影片《第四十一》挑选演员的工作。那位落选的演员雅可夫列夫的形象使培利耶夫难以忘却,雅可夫列夫那双深邃、睿智、善良的眼睛在他看来正是麦什金的眼睛。影片已拍好百分之二十五时,还没有找到娜斯塔茜娅的扮演者,直到没有娜斯塔茜娅出场的戏几乎已拍完时,才请到了鲍莉索娃。男女主人公的恰当人选保证了影片的成功。
在拍摄本片之前,培利耶夫拍摄的都是现代题材的影片,而且,多半是喜剧样式,他已拍摄了16部同时代人的影片,主人公都是农民、工人和战士。渐渐地,他感到自己老是“驾轻就熟”,在导演手法上总是在唱老调,他拍摄的那些影片,几乎从来没有向他提出过复杂的创作任务,也不需要他付出高度紧张的创作力量。于是他意识到,为了使自己在创作上不后退,不变成“熟练的”匠艺,他必须先写出一个完美的剧本,他要在这样的剧本中看到人物性格的心理刻画方面的复杂性和真正的深刻性,尖锐的冲突,强烈、激昂的情感的力量以及生动、睿智、引人入胜的对话。拍摄本片使培利耶夫有机会在创作上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
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作家。作品有《红色的盾牌》、《荣誉和赞扬》等。作品《肖邦故国》选入高中教材。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
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
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还有很多,可供参考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5387815htm
本科 4年
硕士 2 年
(五)城市介绍
波兹南 (波兰语:Poznań,官方全名:波兹南首府城市;中译为波森;)是波兰中西部的一个城市,人口578,900人(2002年)。该市位于瓦尔塔河沿岸,是波兰其中一个最古老的城市,令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中心。波兹南圣彼得及圣保罗巴西利卡大教堂(Cathedral Basilica of St Peter and St Paul in Poznan)是波兰最早的一间大教堂,教堂内有波兰早期统治者的墓穴:梅什科一世大公、国王波列斯瓦夫一世、国王梅什科二世、卡西米尔一世大公、大波兰普热梅斯瓦夫一世大公及国王普热梅斯瓦夫二世。
今日的波兹南是贸易、工业及教育的中心。波兹南是波兰第五大的城市及第四大的工业中心,波兹南亦是大波兰省的行政首府。
简介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年终39岁)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Fryderyk Chopin (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7岁即可写乐谱,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创作时期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编辑本段]传世名作
1《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21首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
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左手低音从头至尾这样轰鸣,似沉雷,如战鼓:
主题音调坚定、果敢,一派英姿:冲击力直达末尾,最后三次猛击钢琴最低音区的主音D,以表达作曲家那义无反顾、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地方的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典型的节奏是:
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亭亭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由于《玛祖卡舞曲》是这么波兰化的音乐,有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然而,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是,1955年在华沙举行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钢琴家傅聪不但获得了第三名,而且还得了《玛祖卡》的最佳演奏奖。
分类作品
1,圆舞曲(华尔滋) (Waltzes)
肖邦著名的圆舞曲,相信小朋友一定听过!这些圆舞曲是萧邦在维也纳时,运用维也纳华尔滋三拍的节奏,加上优美的曲调与抒情性,同时也发辉高度的钢琴技巧,因此萧邦的圆舞曲适合聆赏与演奏,比较不适合跳舞喔!
◎第1号圆舞曲降E大调Op 18
◎第3号华丽圆舞曲a小调Op 34-1
◎第6号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Op 64-1
小狗圆舞曲是描述乔治桑的小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的一首曲子,因为曲子很短,因此也被称为「小圆舞曲」(Minute)
◎第7号圆舞曲升c小调Op 64-2
◎第8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4-3
◎第9号圆舞曲降A大调Op 69-1
◎第10号圆舞曲b小调Op 69-2
◎第14号圆舞曲e小调OpPosth
2,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
肖邦不太喜欢管弦乐器,所以他的钢琴协奏曲(以钢琴为主,管弦乐搭配的曲子)也只有两首而已。第二号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写给初恋情人的优美「情书」,大家可以听听看唷!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一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二乐章
◎第2号钢琴协奏曲f小调Op21第三乐章
3,夜曲(Nocturnes)
夜曲是英钢琴师兼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曲式,以优美的旋律为主。萧邦受他的影响,第一首夜曲也已旋律为主,但后来的夜曲则加上更丰富的内容,不单是优美的旋律而已,所以是萧邦独特风格的夜曲。
◎第1号夜曲降b小调Op9-1
◎第2号夜曲降E大调Op9-2
4,练习曲(Etudes)
学钢琴的人,一定会弹到萧邦的练习曲!这些曲子运用了高度的钢琴技巧,包括快速的八度音程、还有三或六度的连续平行等等。不过这些练习曲并不只是教学用的,而是同时兼具艺术性,演奏者必须兼顾技巧、节奏、旋律、和声还有音乐的情绪表现,所以还是很到受乐迷的喜爱。
◎第3号练习曲E大调「离别」 Op10-3
这首练习曲是萧邦离开波兰前往巴黎时的创作,离开祖国与思念故乡的感情都表露无遗。
◎第5号练习曲降G小调「黑键」Black Key Op10No5
◎第12号练习曲c小调「革命」Revolutionary Op10-12
这首是萧邦在听到波兰遭俄国攻占时所创作的曲子。
5,前奏曲(Preludes) Op28
作品28的二十四首前奏曲集是萧邦晚年为了筹措疗养的旅费而创作的曲子。
◎第4号前奏曲e小调「窒息」Suffocation
◎第11号前奏曲B大调「蜻蜓」Dragon Fly
◎第15号前奏曲降D大调「雨滴」Raindrop
◎这首前奏曲左手规律的节奏像雨滴的声音,因此得名。
◎第23号前奏曲F大调「快乐之船」Pleasure Boat
◎第24号前奏曲降D大调「暴风雨」The Storm
6,波兰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是以宫廷为中心,华丽而壮大的民族舞曲。萧邦七岁时就创作了两首波兰舞曲(G小调与降B大调),而后来的创作不但有舞曲,还有波兰语的诗喔!
◎第三号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MilitaryOp40-1
象征波兰旗士精神的宏伟。
◎第六号波兰舞曲降A大调「英雄」HeroicOp53
7,马祖卡舞曲(Mazurkas)
马祖卡舞曲是波兰东普鲁士与俄国之间一带,属于农民的民族舞曲,热爱祖国的萧邦创作了55首马祖卡舞曲,将思乡的情感转化为丰富的旋律。
第五号马祖卡舞曲降B大调Op7-1
8,奏鸣曲(Sonatas)
肖邦不喜欢被固定的奏鸣曲曲式所拘束,所以他的创作当中只有二首奏鸣曲而已。其中第二号的第三乐章的「送葬」进行曲,是西方葬礼中的送葬曲。
◎第二号奏鸣曲降b小调Op35第三乐章「送葬」
(Marche Funebre)
9,其他名曲
以下曲子也是萧邦的名曲:
◎幻想即兴曲升c小调Fantaisie-ImpromptuOp66
◎船歌升F大调BarcarolleOp60
◎第4号叙事曲f小调BalladeOp52-4
◎幻想曲(非即兴幻想曲)
评价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肖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1849)
费德里克.肖邦,诞生於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的采拉左瓦佛拉(Zelazowa Wala),父为法国教育家,母为有教养的波兰妇女。肖邦自幼就喜爱音乐,八岁上台演奏协奏曲,被誉为天才,在良师艾尔斯纳(Elsner,作曲家、小提琴家,是当时华沙音乐院院长)的指导下,十五岁时出版作品,也经常参加演奏会,十八岁前往柏林演奏,十九岁访问维也纳。返回华沙后,已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天才音乐家。
1830年决心前往巴黎,深研琴艺。离开故国前夕,老师送他一杯波兰泥土,肖邦至死存放身边。他在旅途中,在德国各地和维也纳不停的演奏,次年九月抵达斯图加特,听到波兰革命失败的消息,在满腔悲愤的心情下,写作《革命练习曲》。波兰於1795年亡国,成为帝俄的版图,1830年发生独立运动。由於波兰革命失败,肖邦就打消返回祖国的念头,计划在巴黎开拓自己的天地,并帮助革命运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