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 生于波兰,罗兹,5岁即在华沙举行演奏会,后至柏林接受音乐训练。10岁时由约阿希姆指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此后在欧洲各地演出,名声日增,1937年起定居美国。 鲁宾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尤其在演奏肖邦作品方面,有着不朽的地位。 唱片选粹: RCA 0902661443-2 贝多芬:四首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告别 RCA RCD 1-7156 肖邦:四首谐谑曲、四首叙事曲 RCA 5612-2-RC 肖邦:七首波罗乃兹 RCA 5614-2-RC 肖邦:五十一首马祖卡 RCA RCD 1-5492 肖邦:十四首圆舞曲 RCA 09026-61262-2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团/华伦斯坦)RCA RCD 1-4934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狂想曲(芝加哥交响乐团/莱纳) RCA 5666-2-RC 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费城管弦乐团/奥曼第) 2、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5) 生于德国的特博格,师从H\\\巴尔特和R\\\卡恩,1916年,21岁的肯普夫便已初享钢琴大师声望,20年代曾担任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肯普夫正好活到一百岁,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贝多芬和舒伯特钢琴音乐的演奏者之一。 唱片选粹: DG 巴赫:众赞歌前奏曲等 DG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 DG 贝多芬:奏鸣曲全集 DG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DG 贝多芬:鬼魂三重奏、大公三重奏 DG 舒伯特:最后五首奏鸣曲 DG 舒曼:钢琴协奏曲、童年情景、狂欢节(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3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 生于乌克兰基辅,1921年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同年在波兰哈尔科夫首次登台演奏。1928年后定居美国,娶了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女儿。40年代霍洛维茨与托斯卡尼尼合作录制的协奏曲唱片(RCA),迄今仍为爱乐者珍视。除1965和1968年两度于纽约卡内基大厅、80年代重返前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独奏音乐会外,自1953年起霍洛维茨基本上只为唱片录音而演奏。他是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大钢琴家,技巧高超,举世无双。 唱片选粹: RCA 7992-2-RG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NBC交响乐团) RCA GK 85272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CA交响乐团/莱纳)CBS MK 42410 斯卡拉第:奏鸣曲集 CBS MYK 42534 舒曼:童年情景、托卡塔、 CBS M3K 44681 舒曼:C大调幻想曲等 DG 419 217-2 舒曼:克莱斯勒偶记 DG 419 045-2 “霍洛维茨--最后的浪漫” 3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 生于乌克兰的日托米尔,1934年在敖德萨首次登台演出。1937\\\1947年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伟大的钢琴教师海因里希\\\涅高兹的学生。1942年由里赫特首演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奏鸣曲,后来又首演普氏的第七和第九奏鸣曲(后者乃作曲家题献给他),被公认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的首要代言人。 唱片选粹: Melodiya/BMG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Philips 442 565-2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罗斯特罗波维奇大提琴) Philips 446 200-2 李斯特:两首钢琴协奏曲、b小调奏鸣曲(伦敦交响乐团/康德拉辛) DG 415 119-2 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华沙爱乐乐团/威 斯罗茨基、罗维茨基) DG 419 068-2 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维也纳交响乐团/卡拉扬) 5吉利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 生于敖德萨,13岁入敖德萨音乐学院,1935年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在涅高兹指导下继续深造。1938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同年毕业并留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访问美国演出的苏联钢琴家。吉利尔斯和比他年长一岁的里赫特,被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当代传人。 唱片选粹: EMI TOCE-3253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塞尔) DG 400 036-2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 DG 423 136-2 贝多芬:英雄变奏曲 DG 435 588-2 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约胡姆)DG 449 721-2 格里格:抒情小品集 DG 419 059-2 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贝姆) MK/Philips 456 796-2 普罗科菲耶夫:第八奏鸣曲、瞬息的幻想 6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 生于摩拉维亚的魏森堡,幼年在南斯拉夫学琴,12岁时随家迁居奥地利,师从卡恩,后来进埃德温\\\菲舍尔的高级钢琴班深造。1948年获布索尼钢琴大赛奖,并首次于格拉茨举行独奏音乐会,此后开始驰名世界乐坛。布伦德尔是一位很有学问的钢琴家,1960\\\1970年间每年在维也纳主持高级钢琴班,当今的许多钢琴家曾是他的学生。1974年他移居伦敦。 唱片选粹: Philips 412 789-2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列文)Philips 438 730-2 贝多芬:七首著名的奏鸣曲 Philips 420 071-2 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 Philips 426 637-2 李斯特:两首钢琴协奏曲、死之舞(伦敦爱乐乐团/海延克) Philips 434 078-2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Philips 442 269-2 莫扎特: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钢琴协奏曲(圣马丁乐团/马里纳) Philips 422 076-2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Philips 400 078-2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克利夫兰四重奏组) 7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cnazy,1937-) 生于前苏联高尔基城,6岁开始学琴,8岁即登台演奏。1955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奥伯林教授。1962年参加第二届柴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与奥格登并列第一。次年至伦敦举行演奏会,此后定居英国。1968年移居冰岛(其妻为冰岛人),1972年入冰岛籍。在同辈钢琴家中,阿什肯纳齐产演奏曲目最广泛、录制唱片最多的一位。除钢琴演奏外,自80年代起阿什肯纳齐还成为杰出的管弦乐团指挥,录制了众多交响乐作品。 唱片选粹: Decca 448 125-2 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索尔第)Decca 448 986 2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爱乐乐团) Decca 421 453-2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帕尔曼小提琴) Decca 414 564-2 肖邦:夜曲 Decca 443 576-2 莫扎特:第八、九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克尔提斯) Decca 414 386-2 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钢琴版和乐队版)Decca 448 127-2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五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普雷文) Decca 448 116-2 拉赫玛尼诺夫:三首交响曲(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 Decca 425 047-2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莫斯科爱乐乐团/康德拉辛) Decca 444 845-2 拉赫玛尼诺夫:图画练习曲 Decca 414 474-2 舒曼:蝴蝶、交响练习曲、阿拉伯风格曲 Decca 421 069-2 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爱乐乐团) Decca 425 579-2 斯克里亚宾:奏鸣曲全集 Decca 417 750-2 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马捷尔) 8科瓦塞维奇(Stephen Bishop-Kovacevich,1940) 亦称毕晓普\\\\\\科瓦塞维奇,南斯拉夫裔,生于洛杉矶,1948年起师从肖尔,1951年在旧金山首次演出。1959年移居伦敦,师从赫斯。1961年在伦敦举行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从此活跃于国际乐坛。 唱片选粹: Philips 438 812-2 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戴维斯)Philips 446 557-2 巴托克: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与阿格丽姬合作)Philips 422 482-2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戴维斯)EMI CDC 7 54578 2 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爱乐乐团/萨瓦利许) Philips 411 103-2 布拉姆斯:谐谑曲、叙事曲、八首小品 EMI CDC 5 56440 2 布拉姆斯:两首小提琴奏鸣曲(哈瑞尔大提琴) Philips 426 077-2 莫扎特:第二十一、二十五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戴维斯) 9阿格丽姬(Martha Argerich,1941-) 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便登台演出,被誉为“女神童”,先后师从斯卡拉穆萨、顾尔达、利帕第夫人、马加洛夫、米开朗杰里的阿什肯纳齐。16岁时(即1957年)接连获得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两项冠军。1965年在第七届华沙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在再次夺冠,更是名扬四海。 唱片选粹: DG 449 719-2 肖邦/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19 859-2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国家交响乐团/罗斯特罗波维奇) DG 419 055-2 肖邦:第二、三奏鸣曲 DG 447 438-2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加斯帕/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 乐团/阿巴多) DG 439 420-2 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皇家爱乐乐团/迪图瓦) DG 447 430-2 “阿格丽姬的名演奏” 10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1942-) 生于意大利米兰,9岁首次公演,1959年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次年参加第六届华沙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夺得第一,由此蜚声国际乐坛。波利尼并不以此为满足,又拜米开朗杰里为师,继续深造,乃至成为20世纪后期最出类拔萃的钢琴大师,演奏浪漫派作品或是现代音乐都游刃有余。 唱片选粹: DG 415 371-2 巴托克: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39 770-2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 DG 431 596-2 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巴多) EMI CDM 7 64354 2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克雷茨基)DG 413 794-2 肖邦:练习曲 DG 427 322-2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DG 413 793-2 莫扎特:第十九、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 DG 423 249-2 勋伯格:钢琴作品集 DG 447 451-2 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C大调幻想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英文: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拉氏毕业于著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
中文名: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外文名: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
国籍:美国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地:俄罗斯谢苗诺沃
出生日期:1873年4月1日
逝世日期:1943年3月28日
职业: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音乐学院
信仰:东正教
主要成就:拉赫玛尼诺夫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
浪漫主义晚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代表作品:第2、3钢琴协奏曲第2交响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音画练习曲悲歌等
个人经历
音乐童年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谢苗诺沃的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拉氏曾祖父曾经在圣彼得堡师从著名演奏家菲_尔学习,拉氏的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氏的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1882年拉氏举家迁往圣彼得堡,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入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钢琴。
1885年拉氏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严格的训练,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机会去圈里的聚会,先后见到了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并对他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1887到1888年拉氏写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乐队谐谑曲》和一些钢琴小品。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跟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
创作成名
1890年夏拉氏来到家乡伊凡诺夫卡,在那里他遇到了日后的妻子同时也是自己表姐的娜塔莉娅·萨蒂娜。坠入情网的拉氏为心上人写了一首六手联弹的圆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后,拉氏动笔创作了管弦乐《曼佛雷德》,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响曲。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1891年拉氏在家乡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师阿连斯基献上了第一部交响诗《罗斯基斯拉夫王子》。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他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辈诸钢琴大家之长,创建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演奏家。
1892年,为举办音乐会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钢琴曲,同时还作了交响幻想曲《悬崖》《茨岗主题狂想曲》等大型乐队作品。这年3月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毕业之后的拉氏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期间,拉氏还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调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松,相继完成两套艺术歌曲和一首幻想曲。还有从莱蒙托夫诗歌中获得灵感创作的幻想曲《岩石》。
初遇挫折
1895年拉氏完成了费时多日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然而,1897年这部作品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时却遭到了失败。为此拉赫玛尼诺夫陷入异常的苦恼之中,他的创作也开始减少了。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被聘为莫斯科马蒙托夫私立歌剧院的助理指挥,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家生涯。1897年3月第一交响曲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出人意料的是演出惨遭失败。此后大约三年时间,拉氏一蹶不振,连已经动笔的《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也被搁置,直到数年后才完成。
功成名就
1899年,他第一次赴欧旅行演奏,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由于心境的好转,他从1900年起又恢复了音乐创作活动,先后创作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钢琴前曲》和《春天大合唱》等。这其中尤为瞩目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诗意,赢得了听众的普遍赞扬。
1901年11月拉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并首演,拉氏亲自担纲独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战胜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自信的拉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
1901年他完成了《大提琴奏鸣曲》和为双钢琴而作的第二号组曲。次年拉氏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比较重要的合唱作品——根据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歌谱写的康塔塔《春》。不久,拉氏宣布了和纳塔丽娅的婚事。
1903年夏拉氏在家乡度过。创作歌剧《贪婪骑士》。大女儿伊连娜出世。继续创作搁置以久的歌剧《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1906年拉氏亲自指挥《吝啬骑士》与《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的首演。2月,俄国局势动荡,拉氏前往意大利。后避居_累斯顿;在德累斯顿相对安定的环境里,拉氏先后完成了《第二交响曲》(1906-1908年)。《第一钢琴奏鸣曲》(1907年)、交响诗《死岛》(1909年)。
1907年5月拉氏第二个女儿塔吉亚娜出生。夏季的伊凡诺夫卡成为拉氏的主要创作地。
1908年夏,在此地,拉氏完成了难度惊人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并于次年在美国首演;此后几年,日子相对平静,在繁重的巡回演出同时,拉氏相继完成了《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1910年),《音画练习曲》(作品33,1911年),《第二钢琴奏鸣曲》(1913年)。
1913年拉氏辞去了很多合约,想用于很多创作。另一个大动作是辞去帝国音乐协会主席职务。2月,拉氏来到罗马,历史性的凑巧住进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柴科夫斯基从前住过的房子。
移民美国
1914年战争的爆发使得俄国动荡不安。此间拉氏一直呆在俄国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典方面的邀请,希望他到斯德哥尔摩演出,拉氏利用这次机会,携妻带女一起离开了俄国。也就此告别了俄国;拉氏先到斯德哥尔摩,然后转到哥本哈根。由于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拉氏不得不增加场次,但依然入不敷出。
1918年底拉氏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11月,拉氏举家迁到美国纽约。在经纪人查尔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为“斯坦威”公司的签约艺术家。斯坦威在四个月内安排拉氏演出40场,借以推广钢琴。
1919-1920年拉氏又与胜利公司签定了录音合同,灌录自己的钢琴作品。
1921年拉氏摆脱了经济危机,在美国买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诺夫卡老宅的样子建造,雇了俄国仆人,一切都按拉氏在俄国的老样子摆设。
1923年拉氏逐渐增加了在欧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后,拉氏将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终于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首冗长的协奏曲题献给俄国作曲家梅特涅。拉氏开玩笑说自己这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尼伯龙根指环》,意思是说作品的长度惊人。1927年3月,拉氏亲自登场演奏第四钢琴协奏曲,在费城首演。随后又进行了修改,于1928年在巴黎交给TAIR出版。
1931年1月拉氏突然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抨击苏联政府的文章。3月9日,苏联政府作出了反映,在全苏范围禁演拉氏的作品,(两年后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敌人”。
夏天,拉氏重新修订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钢琴独奏作品《柯莱里主题变奏曲》,并于当年10月在蒙特利尔首演。
晚年生活
1934年拉氏在瑞士的谢纳尔别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首钢琴与乐队的作品是拉氏晚年最著名的音乐。作者用帕格尼尼著名的随想曲中的“愤怒之日”为主题,展开24段变奏,其中第18变奏更是凭借**《时光倒流七十年》而闻名遐迩;此时的拉氏健康情况已经恶化,但是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的巡演。
1939年6月英国邀请拉氏到伦敦,参加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举行的以拉氏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芭蕾舞剧,拉氏已无力成行;同年秋天,拉氏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并在此修订了《第四钢琴协奏曲》。
1942-1943年拉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劳,情况到了1943年初变的越发糟糕,拉氏已变的越发虚弱。医生初步诊断是胸膜炎积液严重。要求立即卧床休息。但拉氏坚持演完了2月17日在诺克斯威尔的音乐会,然后才不得不结束巡演,和家人回到洛杉矶贝弗利山的家中休养。在洛杉矶,医生诊断为癌症晚期,且完全扩散到肺部和骨头。根据在拉氏最后时刻陪在他身旁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回忆:拉氏的病情恶化的非常快。1943年3月28日早晨,拉赫玛尼诺夫在家中去世,享年70岁。
人物轶事
1、钢琴对小时候的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件惩罚工具,据说其母惩罚小拉赫玛尼诺夫时,会要求他坐在钢琴底下。
2、拉赫玛尼诺夫的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巨大的手,左手能轻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键,故此并非所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他的身材可能与一种名为马凡氏综合症(MarfanSyndrome)的遗传病有关,患者其中一个征状是修长的四肢及手指。
3、拉赫玛尼诺夫曾居于其师兹韦列夫的寓所内,由于同学们练习的声音过份嘈吵,拉赫玛尼诺夫向其师要求一个较宁静的环境以专心作曲而引发争执,最终令两师徒拆伙。
4、拉赫玛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获评审委员一致推举为第一荣誉毕业生,其师兹韦列夫亦是评审委员之一。兹韦列夫于毕业礼时,更以金表作为贺礼赠予拉赫玛尼诺夫,两师徒亦冰释前嫌,此金表亦成为拉赫玛尼诺夫珍而重之的物品。
5、拉赫玛尼诺夫接受心理治疗时,其治疗师尼古拉·达利(НиколайДаль/NikolaiDahl)要求他每天接受诊治,拉赫玛尼诺夫每次均需坐于漆黑的房间内,听治疗师不停重覆说:“你将开始创作协奏曲你会工作得称心如意你的协奏曲会是最好的”拉赫玛尼诺夫最终于诊疗期末时,完成了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6、拉赫玛尼诺夫于1902年与Natalia结婚,其意大利籍的妻子亦是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家。
7、拉赫玛尼诺夫喜欢于安静的环境创作,他曾说:“没有比安静独处对我更有帮助。”
8、“拉赫曼尼”在俄语有“挥霍无度”之意,拉赫玛尼诺夫之父正是一个胡乱挥霍的赌徒,最后更典当家业,弃妻儿不顾。
9、拉赫玛尼诺的外祖父是戎马半生的将军,父亲是一名军官。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rachmany),俄语意为“亲切”、“慷慨”。
创作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乐里又有接近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如何成功把这两种风格相融合成为其创作之谜。毋庸置疑,许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完善着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每一位大师的风格都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但是浪漫主义风格和20世纪的音乐风格处于特殊的相互关系。在上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几个新的风格,诸如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风格及其他一些风格,这些新风格的创作纲领与传统的浪漫主义大相径庭。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风格浑然一体,他个人一贯沿用的创作风格已被世人所熟悉,许多总的特点甚至贯穿了作者一生的创作。常人看来格格不入的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被神奇地融合在一起,诸如浪漫主义情怀、大小调体系中的丰富调式和其他一些现代风格(例如爵士乐元素和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类似肖斯塔科维奇的入侵主题)等。
无论作为作曲家,还是舞台上的钢琴演奏者,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出的形象是一致的。据同时代人回忆,他的表演因声音的特殊力度而令人惊叹,这力度并非体现于外在,也不是表面的精湛演奏技能。能够最准确体现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演奏声音质量的词汇是声音的“雄浑”。这种雄浑包含着钢琴乐器的完美表现力、演奏者的精湛表演、动感的力量体现、钢琴音质的美感。
主要作品
钢琴与乐队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编写了五首以钢琴与交响乐团演奏的作品,分别为四首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onaThemeofPaganini),其中以第二钢琴协奏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旋律优美,成为脍炙人口之作,被**《似曾相识》(SomewhereinTime)采纳为背景音乐。
钢琴独奏作品
钢琴独奏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共谱写了2首奏鸣曲、24首前奏曲,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弗里茨·克莱斯勒的《爱之悲》及《爱之喜》等。
交响曲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曾编写三首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乐对拉赫玛尼诺夫而言是失败之作,他甚至把手稿撕毁,直至他死后,整份乐谱被才发现收藏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中,至1948年才于美国作第二次公演以纪念拉赫玛尼诺夫逝世五周年。然而,第二交响乐及第三交响乐仍是较出名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亦曾编写多首交响诗,如:《死岛》《岩石》《交响舞曲》等。
声乐及合唱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亦有编写声乐及合唱作品,包括有弥撒曲VesperMass、TheLiturgyofStJohnChrysostom及TheBells。短歌Vocalise更被改编成不同乐器的独奏曲。
作品赏析
第二交响曲
1897年3月,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由格拉祖诺夫指挥,在彼得堡初演的时候,人们对年轻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十分苛刻,他的作品在彼得堡遭到非常严厉的批评。这时候所受到的打击,对于向来一帆风顺的拉赫玛尼诺夫来说,自然成为一时难于抹灭的巨大创伤。这一精神上的打击,不但成为他日后严重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拉赫玛尼诺夫形成了郁郁寡欢的孤僻性格。青年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痛苦不堪的神经衰弱症,由于尼古拉·达尔博士所下的暗示治疗法奏效,才逐渐走向痊愈。
1901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并一举赢得格林卡奖,于是他顺利地恢复了作曲活动。第二交响曲,则是拉赫玛尼诺夫恢复自信之后的作品,也是在他三部交响曲之中,最具拉赫玛尼诺夫特色,而且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整个乐曲在结构上,显示出绵延的起伏性,以情绪来推动整个乐曲的发展,显然与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形态上有共通之处。可以说,本曲很明显地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的俄国音乐特性,用具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作品完成于1906年秋至1907年春。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缓板转中庸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形式。乐曲由略带忧郁气氛的进入部平静地开始。主部(中庸的快板)首先由小提琴呈示紧张的第一主题,木管与弦乐用G大调柔和地唱出抒情的第二主题。进入了发展部之后,主题一面发展,一面趋于高扬。经过剧烈的高潮之后,乐曲进入再现部。在此将第一、第二主题以拉赫玛尼诺夫的手法予以再现之后,用进入部提琴动机的素材构成的结尾部分来收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极快的快板,a小调,具有诙谐曲风格的乐章。法国号承接开头的节奏,开始奏出有粗犷风格的主题,然后移交给弦乐部分。乐曲以主题为中心高扬起来,一直高扬至强调节奏的铜管以叫嚣方式中止。不久,以小提琴为中心唱起了柔和优雅的曲调,但是立刻又为诙谐曲部的节奏所打消。
第三乐章慢板,A大调。首先,小提琴以斯拉夫风格的优美情调唱出了流畅的旋律。接着由单簧管以优美的旋律取代。这一乐章的主题也是整部交响乐中最动人的部分。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E大调。经过短小而极强的前奏之后,引出强劲的第一主题。反复了这一主题后,经过一个爽朗的乐段,出现了移至D大调的第二主题。乐曲一面再现前面的主题和动机,一面像胜利凯旋般强劲有力地将全曲最终推向高潮。结尾部分以第一主题的节奏为中心,华丽地结束全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被誉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本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同时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而且把这些作了绝佳的统一。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性情趣,因此,不是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竟相演唱,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广为流行。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荣获钢琴金奖,同年他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之后,就已经颇有声望了。这时候他受托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于是在1899年开始着手创作。然而不久后,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渐痊愈,所以本曲实际完成于1901年。有些人认为这一协奏曲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就是从拉赫玛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尽如此,从本曲宏大的气势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玛尼诺夫完全恢复健康后,创作欲横溢时的优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之后,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c小调第一主题(片段1)。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片段2),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乐章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来的,带有沉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片段3)。
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由弦乐的演奏告一段落之处,钢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片段4),这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其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脍炙人口之作,被**《似曾相识》(SomewhereinTime)收录为背景音乐。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
悲歌
其作品《悲歌》琴韵悲哀寂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忧郁之情尽释其中。
音乐评价
拉赫玛尼诺夫力图在音乐中表现一个忠实诚挚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竭力探求让所有的人都易于理解的方式,从这一方面着眼,他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继承者。
他的音乐时常具有幻想和悲剧性的哀伤等因素,时常留下一种内心悲剧的不可磨灭的痕迹,这样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也是使他的作品接近干柴科夫斯基的地方。所不同者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内容更加狭窄,往往局限于抒发个人内在的精神体验,但表现得十分动人而富有诗意。
他的音乐除了着重体现悲剧的因素之外,有时也以磅礴的力量讴歌幸福、赞颂祖国大自然风貌,精心刻划出一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安谧、宁静的形象。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充满了美妙的旋律,在他的同时代人当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旋律作家;他的旋律写作同俄罗斯民歌中的悠缓歌曲保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还以和声语言和复调手法之丰富见长。所有这些,都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所在。
影视形象
《紫丁香》
导演;PavelLungin
主演:ЛияАхеджакова/ОлегАндреев/ИгорьЧерневич/ЕвдокияГерманова/ВикторияИсакова
语言:俄语
制片国家/地区:Russian
上映日期:2007年6月22日
**《紫丁香》取材于俄国著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生平、俄罗斯于2007年拍摄的彩色**《紫丁香》,紫丁香花贯串了整部**,并以此含义深远地表达了远离祖国的拉赫曼尼诺夫的思念故土之情;“紫丁香”原为其《歌曲集》(Op21)中第五首,是一首优秀的浪漫曲,后来拉赫玛尼诺夫将其改编成一首钢琴独奏曲,真的值得一听。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6张)
1969年12月5日邓文迪生于中国山东济南市,从小在江苏省徐州市长大。邓文迪祖籍为广东东莞,其父亲邓德辉是东莞人,母亲刘雪芹是济南人。
1974年 -1979年,就读于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1979年 -1985年,就读于徐州市第一中学,曾经是徐州市第一中学排球队里的一名成员。后来全家搬到了广州。
1985年,考入广州医学院。
1987年,认识了一对来自美国加州的夫妇,Jake Cherry和他的太太,Cherry先生当时50岁。
1988年2月,在Cherry夫妇的帮助下获得学生签证,进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学习。
1990年2月,22岁的邓文迪与53岁的Jake
Cherry结婚。1992年9月,邓文迪和Cherry先生两年零七个月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这也是后来人们评说邓文迪心机重的原因之一。
1996年,邓文迪从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获得MBA学位,准备谋求到香港发展。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邓文迪恰好坐在了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董事Bruce Churchill旁边,当时这位先生正准备上路前往香港担任Star
TV的副首席执行官。飞机还没到香港,她已轻而易举地谋到了卫星电视公司总部实习生的工作。
1998年初,邓文迪成为默多克上海、北京之行的随行译员。1988年2月,邓文迪在Cherry夫妇的帮助下获得学生签证,进入一家社区学院,Northridge加州州立大学学习。他们甚至让她和自己五岁大的女儿合用一间卧室和一张帆布床,并且承诺资助她的学习费用,直到她学成为止。
邓文迪(12张)
1999年6月25日,邓文迪在泊于纽约港的私人游艇Morning
Glory号上与默多克举行了婚礼。
2001年11月19日,邓文迪和默多克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试管女儿格雷丝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2003年7月17日,邓文迪又生下了克洛伊。
2011年,默多克在英国议会受到电话窃听质询时,一名闯入议会的抗议者试图向他脸上扔装满剃须膏的纸盘子,而邓文迪立即起身掌掴抗议者。邓文迪从此闻名英国媒体。
2011年1月19日(当地时间),白宫举行中国晚宴,成龙(Jackie Chan)、邓文迪(Wendi Deng)、华裔冰后关颖珊(Michelle Kwan)、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华裔设计师Vera Wang、华裔演员黄荣亮和母亲、时尚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以及众多华裔政界人士出席。成龙一袭黑白唐装亮相,尽展大哥风范。邓文迪身穿绿色缎面裙,端庄优雅。
2013年6月13日,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提出与邓文迪离婚,据说后者可能获10亿美元以上补偿。两人有个结婚协议,为他们的孩子在基金里留下公司股份财产。而离婚似乎不会影响默多克对新闻集团的控制。
2013年11月20日,新闻集团老板默多克与第三任妻子邓文迪正式离婚,而在关于离婚原因的热议中,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与邓文迪的私人关系再次引发关注。默多克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座牧场的员工声称,布莱尔与邓文迪在默多克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的相同时间段在该处度过周末,此外两人还有“多次私会”,地点包括在洛杉矶的房产、伦敦的豪华公寓和纽约住所。
从加州州立大学毕业后,邓文迪进入了耶鲁大学商学院,在Daniel
Blake教授的推荐信中,她被称为是“Super”学生。在此期间,邓文迪还曾在洛杉矶郊外的一家体操学院工作,这所学院是由中国著名的体操王子、荣获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李宁经营,邓文迪在这里负责学院的中国教练与学龄客户父母之间的联络工作。
邓文迪不断对新闻集团在亚洲的运营和投资施加影响,使得亚洲成为了该公司增长最快也是最重要的市场。邓文迪还成功策划了一笔总值在3500至4500万美元的针对中国互联网的投资生意。此举得到了老默多克的大力支持和称赞,但却与拉赫兰的经营战略存在矛盾。
1996年,邓文迪从耶鲁毕业,准备谋求到香港发展。这时,命运之神再次青睐了这个女孩,邓文迪获得了她一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机会。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邓文迪恰好坐在了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董事Bruce Churchill旁边,当时这位先生正准备上路前往香港担任Star TV的副首席执行官。一生中,我们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机会与这样重要的人士相遇呢?你是不是会因为胆怯,或是没做好准备,而就这样让幸运女神檫肩而过呢?反正,邓文迪不会。尽管缺乏在娱乐业的从业经验,但凭着长青藤学校的商务学位以及精通英语、粤语和普通话的有利条件,飞机还没到香港,她已轻而易举地谋到了卫星电视公司总部实习生的工作。
在Star TV工作期间,邓文迪保持了她一贯的作风,她非常努力地争取每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据当时她的同事形容,邓文迪经常会毫不犹豫地、不声不响地走进高级执行官的办公室,同他们进行讨论并提出大胆的建议。
当然,对于志向远大且善于把握机会的邓文迪来说,在新闻集团的香港分支机构里做一名级别不高的雇员,根本不能令她满足。我们并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邓文迪把她的目标锁定在了她的老板,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默多克(Rupert Murdoch),这个比她大三十八岁,但却在全世界媒体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男人身上。但很显然的是,自从1998年初,邓文迪以默多克上海、北京之行的随行译员身份第一次出现在这位传媒大王的身边之后,后者便被她所吸引了。很快,Star TV的员工们开始对两人之间的罗曼谛克议论纷纷,他们被发现在香港的一次晚餐会后手牵著手。1998年5月,默多克与他结婚31年的妻子Anna分手。第二年6月,他们正式签定离婚协议。1999年6月25日,也就是距其离婚协议生效日仅仅17天后,默多克在泊於纽约港的私人游艇Morning Glory号上与邓文迪举行了婚礼。来宾中包括特意前来助兴的威尔士歌手Charlotte Church,以及金融家Michael Milken和俄罗斯大亨Boris Berezovsky。邓文迪,这个多年前普普通通的广州小女孩,终于登上了她人生的顶峰。
有很多人认为,默多克之所以会看上邓文迪,是看中了她身后所代表的巨大市场,不少媒体甚至用“娶了她就娶了中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场婚姻。可是,在Kallen看来,邓文迪的中国背景是个有利条件这没错,我也不敢说在默多克考虑他的第三次婚姻时,这个因素毫无意义。但问题是,中国有这么多的女孩子,条件比邓文迪好的多得是,为什么偏偏是邓文迪成了这个幸运儿?对此Kallen的回答是,这个女人确实有她的不凡之处。
在坠入爱河之后,默多克总不失时机地向亲友们推销女友的形象,他带着邓文迪给姐姐祝寿,同时又双双拜见老母。邓文迪当然不会丢面子,她的聪明、温和以及非常独特的感觉给默多克的亲人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也把她自己成就为传媒大王的第三任妻子。
为了永结新欢,默多克只好斩断旧情。1998年4月,默多克和安娜通过媒体对外宣布,决定结束他们31年的婚姻。1998年10月的董事会上,安娜突然接到丈夫下达的逐客令,要求她离开集团董事会。这时,邓文迪已经是默多克公开的情人。对外界默多克显得很有风度,但在私下里,默多克甚至不肯给安娜任何选择的余地,只是无情地命令她必须离开。
安娜的告别演说充满绝望:”这不仅是我婚姻的结束,也是我生活的结束离开他我感到非常难过。“一些董事眼里闪着泪花,目送这位自18岁起便为新闻集团尽力的女人在她大儿子的陪伴下黯然离去,也正是这时候,默多克的四个子女开始在心里深深地记住了邓文迪。不过安娜为离婚设置了一个条件:默多克死后,作为妻子的邓文迪无权继承他的任何遗产,除非邓文迪婚后能生个一男半女,而默多克去世时,她的子女恰好不满18岁,邓文迪才能掌控她孩子名下的股份。安娜很清楚,默多克被诊断患有初期前列腺癌,必须进行放射治疗,同时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财产即使没落在安娜的手里,也将由子女继承,不会旁落“外人”。
为了能尽快迎娶邓文迪,默多克咬牙签下了离婚协议。1999年6月8日,默多克夫妇的离婚完成,仅在17天后,默多克便迫不及待地与邓文迪举行了婚礼。
但是邓文迪怎么可能甘心接受这样的安排:守着一个身家百亿的老公,却不能动其中的一分钱,而且一旦老公去世,自己就要被扫地出门、远离新闻帝国!真正了解邓文迪的人都知道,她根本不会满足于做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安娜怎么都想不到,默多克在接受化疗前,早已将自己的精子抽取并冷冻,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是邓文迪的主意,但显然邓文迪在不声不响之间掌握了主动,把离婚协议中的不利条款逐步化解。
2001年11月19日,依靠高科技“法宝”——试管婴儿,邓文迪生下了她和默多克的第一个宝宝格雷斯,一个孩子显然还不保险,2003年6月,邓文迪又为默多克生下了一个女儿。终于“母凭子贵”,默多克很快抱着幼女宣布道:“我的所有孩子都有接替我的位置的机会,即使是格雷丝和克洛伊,她们尽管年龄很小,但她们和其他兄姐享有同样的承诺。”而在邓文迪生下第二个女儿后,默多克很快乐地宣布,这让他无限期地搁置了退位的打算,因为他和第三任妻子邓文迪组建的新家给他带来了无限活力。这样,邓文迪又轻易赢了第二回合。
尽管邓文迪在嫁与年长她近38岁的默多克为妻后,一直保持着贤妻良母的形象,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但是,默多克长期以来一直钟情于有着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邓文迪凭借流畅的中英双语交流能力和迷人的社交风采已在新闻集团上下给其带来了“默多克形象大使”和“亚洲外交官”的美誉。
与此同时,邓文迪不断对新闻集团在亚洲的运营和投资施加影响,使得亚洲成为了该公司增长最快也是最重要的市场。邓文迪还成功策划了一笔总值在3500至4500万美元的针对中国互联网的投资生意。此举得到了老默多克的大力支持和称赞,但却与拉赫兰的经营战略存在矛盾。
而安娜一直也毫不隐瞒自己对哪个孩子赢得默多克继承权的关心。在《家族企业》一书中,安娜列出了一系列可能导致默多克传媒帝国分崩离析的因素,其中就包括默多克临终前没有指明继承人从而导致家族成员的争斗的情况。
此次拉赫兰的辞职,以及默多克最终更改股权分配方案,为邓文迪“上位”甚至最终掌管传媒帝国创造了绝佳机会。还有人断言,邓文迪是此次新闻集团大变局幕后真正的“始作俑者”。
肖邦
又名 :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 : 作曲
所属地区: 波兰
出生地 : 波兰
生日 : 1881年3月1日
人物介绍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三、巴黎岁月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
四、波兰节奏
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
钢琴诗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 Polish-born French composer and pianist of the romantic era His music, written chiefly for the piano, was based on traditional Polish dance themes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44《第一钢琴叙事曲》波利尼
45《降G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46《F大调第二钢琴叙事曲》 鲁宾斯坦
47《降A大调第三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8《b小调第一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49《降b小调第二钢琴谐谑曲》 鲁宾斯坦
50《E大调第四钢琴谐谑曲》 波哥莱里奇
51《雨滴》前奏曲 阿格里奇
52《五首马祖卡》米凯兰杰里
53《前奏曲28号之24》阿格里奇
54《前奏曲op45》阿格里奇
55《升c小调第三号谐谑曲》波哥莱里奇
56《小狗圆舞曲》李帕蒂
57《波莱罗舞曲》乌戈尔斯基
58《华丽变奏曲》齐伯尔斯坦
59《第一钢琴奏鸣曲》齐伯尔斯坦
60《c小调即兴幻想曲》李云迪
61《降G大调第三号即兴曲》阿劳
62《圆舞曲作品69之2》Dinu Lipatti
63《夜曲作品27之1》巴伦伯伊姆
64《音乐会快板》阿什肯纳吉
65《引子和日耳曼主题变奏曲》瓦萨里
66《圆舞曲》Op 64 No2李帕蒂
67《“Hexameron”变奏曲》Ashkenazy
68《降A大调第一钢琴即兴曲》阿劳
69《幻想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0《塔兰泰拉舞曲》乌戈尔斯基
71《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7》Ivo Pogorelich
72《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2》Ivo Pogorelich
73《升g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6》Ivo Pogorelich
74《升f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75《第二号即兴曲》Claudio Arrau
76《马祖卡》作品63之2和63之3 Harasiewicz
77《夜曲》作品62之1 Harasiewicz
78《春天》科尔托
79《寂静的夜》科尔托
80《引子和Moore主题变奏曲》Vladimi&Vovka Ashkenazy
81《第16号夜曲》科尔托
82《第4号夜曲》科尔托
83《三首新练习曲》科尔托
84《练习曲作品25之7》波利尼
85《冬风练习曲》波利尼
86《蝴蝶练习曲》波利尼
87《帕格尼尼威尼斯主题曲》齐伯尔斯坦
88《c小调波兰舞曲》布伦德尔
89《英雄波兰舞曲》科尔托
90《夜曲》No1 Pires
91《夜曲》No9 Pires
92《夜曲》No13 Pires
93《夜曲》No15 Pires
94《马祖卡》作品33之4舒拉切尔卡斯基
95《夜曲》作品62之2舒拉切尔卡斯基
96《《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舒拉切尔卡斯基
97《夜曲》作品27之2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圆舞曲》作品34之3 拉赫玛尼诺夫
99《少女的愿望》 拉赫玛尼诺夫
100《第三钢琴协奏曲》基辛
101《第一钢琴叙事曲》米凯兰杰里
102《夜曲》第五首 Camille Saint-Saens
103《波兰舞曲》Op 53 Ignacy Jan Paderewski
104《第二号钢琴谐谑曲》霍洛维茨
105《五首马祖卡》2 Michelangeli
106《夜曲》作品37之2 Novaes
107《夜曲》No8 Barenboim
108《夜曲》No20 Barenboim109《第14首圆舞曲》编号外 基辛
108《圆舞曲“小狗”》陈萨
109《自然的行板和华丽的波罗乃兹》Idil Biret
圆舞曲
降b小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三、巴黎岁月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
四、波兰节奏
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
钢琴诗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至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年10月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年12月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之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1810-1849) 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裔法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写的以钢琴曲为主的音乐以传统的波兰舞蹈主题为基础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 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 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 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 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 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 (离别) 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 》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 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 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38《B大调夜曲》Op 32 No 1 拉罗查
39《帕格尼尼回忆变奏曲》傅聪
40《船歌》 拉罗查
41《降b小调波兰舞曲》(编号外) Biret
42《摇篮曲》拉罗查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鲁宾斯坦
43《第一钢琴叙事曲》霍洛维茨
43《第一钢琴叙事曲》基辛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小狗圆舞曲
黑键
革命练习曲
离别曲
小夜曲
大波兰舞曲
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31-18491017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948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
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裕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钢琴练习曲 14
波兰圆舞曲
肖邦 钢琴练习曲 24
F大调夜曲
肖邦钢琴练习曲 2
肖邦钢琴练习曲 15
肖邦钢琴练习曲 19
《波兰舞曲》肖邦的创作生涯,以1830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华沙时期与巴黎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完成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后半生的巴黎时期,他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第一叙事诗》、《降A大调波兰舞曲》,有充满爱国主义热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有哀痛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还有不少的幻想曲与小夜曲。
当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动。《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即是这时完成的。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巴黎时期是肖邦思想艺术高度成熟、创作全盛的时期。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使其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只开了三十次音乐会就建立了一种传奇式的荣誉,这在钢琴演奏史上别无他例。肖邦尊重并继承古典音乐传统,但他的琴艺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他的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调式、和声和特性节奏,显示出一个道地的“玛祖尔人”对民族性格、风格、情趣及对艺术语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
m
百听不厌的世界十大经典名曲:
1、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
选自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沃尔塔瓦河是捷克的母亲河,该曲被认为是极具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
2、普契尼:《我亲爱的爸爸》
选自普契尼的歌剧《贾尼·斯基基》,表现了女儿恳求父亲答应自己追求爱情,以及女儿对恋爱的炽烈。
3、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主题曲
选自柴可夫斯基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该曲是全剧最为著名的主题曲。
4、舒曼:梦幻曲
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的第七首,展现出天鹅绒般柔润的声音。
5、舒伯特:圣母颂
舒伯特最知名的歌曲作品之一,也是所有名为《圣母颂》的歌曲当中最著名的。
6、圣桑:天鹅
选自圣桑著名的交响乐套曲《动物狂欢节》,该套曲中每一个乐段都模仿了一种动物,大提琴的演奏展现了天鹅的优雅。
7、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
选自俄国最后的浪漫主义大师拉赫玛尼诺夫声乐套曲,14首浪漫曲的最后一首,虽然是声乐,但是全曲并无歌词。
8、拉赫玛尼诺夫:第18变奏
拉赫玛尼诺夫根据帕格尼尼主题创作的狂想曲,第18变奏是把乐谱颠倒以后演奏产生的神奇旋律。
9、马斯涅:沉思
选自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的歌剧《泰伊斯》,小提琴小品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0、肖邦:浪漫曲
“钢琴诗人”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浪漫异常。
弗利得利克·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