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刚面世的时候,
因为当时小提琴技术还不完善,这部作品被认为难度极大无法演绎的~
二十世纪的前十年,也只有少数人能公开演奏~
其中包括埃尔曼、津巴里斯特和胡贝尔曼(埃和津都是海菲兹的师兄)
当时人们听柴小协,更多得是冲着他们的不同演绎
(今天的小提琴家很多都“机械”地按原谱演绎,有千篇一律之嫌)~
这几个人中,埃尔曼的影响力最大~
elman浑然天成的风格,甚至对奥尔以后的学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包括heifetz)
也正是埃尔曼的极力推动,让柴小协风靡一时~
同时也使柴小协作为奥尔领衔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保留曲目。
克莱斯勒、埃尔曼出现以后,代表着小提琴历史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1917年海菲兹横空出世,让除了克莱斯勒的新老小提琴家们黯然失色。
不久,年轻的梅纽因又异军突起~
30年代,米尔斯坦、西盖蒂、里奇、弗朗西斯卡迪登上历史舞台~
40年代的斯特恩。。。。。。。
再往后如费拉丝、帕尔曼、祖克曼、郑京和、3M等等~
自海菲兹之后最出名的小提琴家里,没有柴小协录音的还很鲜见~
西盖蒂可能算是个例外吧~呵呵。
作为一个古典发烧友,有一段时间疯魔过小提琴,柴小协正好是最喜欢的曲目之一。
那段时间听过的柴小协版本也有几十个,基本名家的演绎能买到和下载到的都多少听过点。
基于一种偏见,太新的小提琴家演奏的不怎么涉猎。
不过后来也下载听了不少,雷宾、沙拉张等人的录音,还听过哈恩、宁峰等小提琴家的现场。
我个人觉得,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演绎基本上分两个路子。
一条是炫技路线,一条是抒情路线。
炫技路线的代表不用说,就是海菲兹,他录音室里应该有三个录音,
从演绎上讲基本保持了一贯的风格,HMV30年代的录音听起来更自然,
(同时期的西贝柳斯被赞誉为“冰雪覆盖的火山”),
50年代的两次(均见RCA)“火气”稍微大一些,“冷”一些(有些人形容是“王霸之气”,因为这个时期的Heifetz已经是“独孤求败”了)。
我目前听到的能和海菲兹比肩的炫技路线录音是milstein在1940年的一次录音
指挥stock,协奏CSO,绝对是一次“电光火石”的演绎。
比他后来和DG阿巴多还有在EMI的演绎要纯粹漂亮得多。
美中不足的是末乐章缺失了几分钟。
炫技派总的来说注重得是激情和速度,演绎热烈奔放、酣畅淋漓。
海菲兹的下面这版就是柴小协的标志性录音,如果评选上世纪的最出色的录音的话,
这版柴小协不出意外会是其中之一。
(海菲兹的名版,音效和演绎俱佳,论技术无出其右,你要听不了下面那些历史录音和苏俄那种差强人意的录音质量,这一版就是首选了)
(海菲兹在30年代的名版,琴声更自然一些,同张上的西贝柳丝属于标杆性的演绎)
(听过的唯一能和heifetz在技术上比肩的一版,NAXOS也转录过,但个人更喜欢biddulph转录的小提琴历史录音,和pearl转录的钢琴历史录音齐名)
抒情路线的代表我认为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这里的抒情,不是纯粹的柔和、缓慢。
而是在演绎中用音色营造出的一种纯粹地感情流露。
尤其是缓慢的抒情段落里,琴声甚至可以用“揪心”来形容。
如果想象不到,看《辛德勒名单》的时候应该有所体会。
这种抒情是在大气和雄浑的演绎反衬下更加突出,而不是一味的舒缓,
这种风格也是大卫在协奏曲录音上能和Heifetz分庭抗争的资本之一,
尤其是在贝小协、勃小协这种大气的协奏曲中。
奥伊斯特拉赫一共留下了十多次次柴小协录音
(当然部分没有cd化,还有些非正规录音没有算上)
同时作为指挥留下两次柴小协录音,可见他对这个曲目的热爱。
有个故事说梅纽因在听到奥伊斯特拉赫演奏柴小协录音以后,
说再也不会演奏这个曲目了,因为不可能比大卫拉得更好。
还有一则确切的故事说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访问美国,
柴小协的推动者elman也在场~有人问他演出怎么样。
埃尔曼思索了一会,耸耸肩说:“还可以,可是就连‘亚沙’(Heifetz)也拉得比他好”
这个对不苟言笑而又非常自信的埃尔曼来说,这应该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大卫比较流行的录音我多少都听过点。
在melodiya的Kondrashin和Rozhdestvensky两版、
DG的Konwitschny、CBS的Ormandy,
这几版总体来说,作为独奏的风格还是比较稳定的,
区别主要在于乐团和录音质量。
但是个人比较倾向于他和苏联乐团合作的版本~
虽然录音质量一般,但是独奏部分明显更加的放松和抒情~
CBS的版本某些地方个人觉得大卫状态不是最完美的~
比较异数的算是在BBC和Sargent的一版现场录音,
速度飙的很快,但是拉得很不“大卫”,
尽管展示了奥伊斯特拉赫也能炫技的一面~
只是抒情性低了不少。
(和康德拉申的版本)
(和罗泽的版本,见于他的5CD套装)
(和奥曼迪的名版,乐队很给力,但是觉得大卫有些拘谨,录音比苏俄那些版本好点)
其他的版本基本都参杂在这两种极端演绎之间,
目前还没有发现能超越的。
有些版本有独特的音色,
比如法比学派的佛朗西斯卡迪和后来的费拉丝,
不过法比学派的拉柴小协总是有点异样,
如果你习惯了俄国人演奏的柴科夫斯基,
法比学派的未必便是好的选择,karajan和ferras的合作,
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名版,但是很快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个人感觉他们两个人合作的大曲目比较一般,
ferras在“君王”的指挥下拉柴小协,还不如在EMI的那版自然一些。
早期德奥学派的小提琴家也有类似的问题,拉柴小都有些不对味。
一些女小提琴家走抒情路线,拉得即慢且柔,
这样的柴小协听起来抒情有余,
炫技、气势的成分却不足。
印象里穆洛瓦和小泽合作的柴小是这个路子,
mutter的小协里个人觉得勃小协倒是还有点气势,
而前几年在北京保利剧院听到哈恩的现场柴小协,
几乎是这种风格的极致,是我听到过最慢的柴小协,
甚至比elman晚年的柴小协还要慢,
华彩几乎已经称不上华彩了,很可惜,
这种演绎几乎让我无所适从。
总的来说,柴小协的好版本可以用比比皆是来形容,
怎么拉都能出味道,技术和感情之间找个点就OK,
比如海菲兹就偏重技术,而奥伊斯特拉赫就偏重感情。
大卫之后苏俄的另一位大师Kogan也是一位不错的演绎者,
他的诠释方式倾向于海菲兹的炫技式演绎。
不过我的感觉柴小协总的来说还是个粗线条的协奏曲,
技术难关一克服就能比较好的演绎,只在于你喜不喜欢音色和处理方式而已。
大概就谈这么多吧。
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Op23 No5是钢琴演奏中比较有名的曲目,但难度相对较低。它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技巧水平,但并不像其他曲子那样需要强烈的手指技巧和速度。然而,要演奏好这首曲子,仍需要相当的钢琴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缓板转中庸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总体色彩暗淡、压抑。引子由弦乐低音部奏出,和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的引子有异曲同工之效。小提琴声部的主题音调确定了整部作品的主题动机,这个主题受俄罗斯东正教圣歌影响。长大的引子如同俄罗斯冬日的气候,阴冷凄厉。弦乐悠长的旋律是个人情感压抑、伤感失意的表达。绵绵密密的发展就象浓雾一样笼上心头。引子在英国管孤独又怅然若失的独奏中结束。
乐章的第一主题在管乐的节奏音型背景上由弦乐组以歌唱的性质深情委婉的引出。这时就象太阳驱散浓雾一样,心情开始明朗。
单簧管独奏引出的乐章第二主题优雅平和,但优美热情中也带着丝丝淡淡的忧伤和悲哀。
在这个乐章中并没有象贝多芬的奏鸣曲式里那种正邪斗争的冲突,不过音乐在进入发展部也有明显的戏剧对比。小提琴独奏唱出的期望很快被混乱紧张的躁动所盖过。不安和紧张的加强让悲剧性更明显。音乐一度在大管不祥的低音部沉溺。但是铜管在弦乐群里还是挣扎着要走出阴影。在一段从弱到强的发展后,乐队以全奏让精神变得刚强自信。在第一个高潮之后抒情的第二主题以更宽广的姿态表现出来,这时候比起前一次少了哀伤的情绪。在乐章结束之前阴沉的引子主题再次出现,让人又想起开头的压抑,不过铜管遥远的召唤让人觉得这时候已经自信了许多。
第二乐章,极快的快板,a小调, 具有诙谐曲风格的乐章。在小提琴组的快速节奏音,中圆号雄壮的高歌。这个主题情绪高涨,节奏兴奋,主题受拉赫玛尼诺夫一向喜爱的宗教作品《怒神之日》的影响。
乐章的第二主题由单簧管简单的提示开始,弦乐组厚实的奏出宽广深情的旋律,这个旋律如同抽丝剥茧般被抽出。在一小段忐忑不安之后第一主题又欢快的进入。此时忐忑的不安少了许多,更多的是轻松的活泼。在一段沉静之后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让心情开始大变,一泻千里的弦乐带着扑朔迷离的变形来回驿动,这里也说不上是沉重,更多的是不安,对没有保障的未来有更多的恐惧,就像在暴风雪中不知会发生什么灾难。大段的躁动不安后慢慢安静下来随之乐章的第二主题又出现,但是这次没有前面的平和,在美好幻想中夹杂着焦躁和不安。乐章结束前木管和铜管给了人一些莫名的忧虑。
第三乐章,慢板,A大调。这部作品的第三乐章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最优美感伤的篇章。**《我的兄弟姐妹》中梁咏琪演的指挥家就是在指挥这个乐章时见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停下手中的指挥棒。
乐章有着温暖如歌的抒情旋律和色彩斑斓的丰富和声。主题发展宽广绵长,如涓涓溪流般的思绪蔓延,可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媲美。乐章在小提琴齐奏中开始,单簧管凄美的唱出主题,这个主题美得让人心碎。浸入骨髓的哀伤和美好的惆怅以及丰富多彩的诗意情愁都交织在一起。这个发展基于精巧编制的和声织体上以级进的方式进行着。随后音乐交由弦乐组进行发展,这个发展把惆怅和焦灼刻画得揪人心扉。
之后一大段双簧管和单簧管的对话仿佛是情人间的海誓山盟,反复不断的在询问期望得到一个承诺。也仿佛是自己内心的斗争,在是与非、对与错之间徘徊。在一个全奏的高潮中竟然有无法释怀的刻意。短暂的休止之后,圆号带出小提琴的独奏,这个独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随后是弦乐组和木管组浓密的交织与一起,期望在无尽的哀伤中寻觅美好的光明。音乐结束时淡淡的无奈取代了前面浓密的执著。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E大调。 最后乐章就像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大部分交响曲一样,辉煌和光明战胜压抑和黑暗。终曲用大调谱成,速度极快,象狂欢节般的气氛让人心潮彭湃。
乐章第一主题如同进行曲,这个主题由第二乐章的主题衍生而出。在欢腾跳跃之后逐渐安定下来,木管吹奏的是肯定的语句。这个部分前面几个乐章出现过的主题动机都被巧妙的编织在一起。
一个小高潮后乐章第二主题出现,这是抒情明朗的旋律,这个旋律和第三乐章也不无关联。在这个乐章里,这个深情旋律已经非常的明朗,一扫前几个乐章所具有的阴郁和不安。在呈示部结尾隐约出现第一乐章的阴沉主题,但是这里好像只是对过去压抑的一点模糊回忆。
乐章的发展部在木管不断的变化中进行。好像是对自己战胜困难的一种欣慰。如同俄罗斯传统的节日,到处都是钟声齐鸣的热烈景象。铜管也高唱凯歌,为自己能从阴霾中走出来而放声高歌。
再现部更是高潮迭起。最后音乐在庆祝战胜黑暗的热烈欢腾感人气氛中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