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得完整介绍

丝绸之路得完整介绍,第1张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扩展资料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丝绸之路

1221年,成吉思汗四子拖雷攻破赫拉特,拖雷下令大屠杀,杀一万余人。赫拉特叛变,蒙古将军宴只吉带在进行了6个月的围攻之后,于1222年6月14日再次攻占该城,赫拉特遭遇屠城浩劫,按波斯历史学家的说法,丧命者有200万之多,这当然是言过其实,当时聚居城中的人可能在35万到50万之间,其中包括城外逃来的难民。在蒙古人大屠杀之后,生还仅四十余人;这场屠杀整整占用了一周的时间。此后赫拉特的人口,再也不能恢复当年盛况,时至七百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人口仅仅35万。不过蒙古人并不是对每个城市都如此凶残,赫拉特屠城是为了报复,但也是杀鸡儆猴的战略—教有意与蒙古人为敌者知道归降是免于毁灭的明智选择。

1245年—1381年,此地成为卡尔提德王朝的一部分。

1381年赫拉特又再度遭遇大屠杀浩劫。突厥人帖木尔攻陷赫拉特后,采取了成吉思汗式的屠城方针。帖木儿令四子沙哈鲁为赫拉特总督。

1405年帖木儿死,沙哈鲁登上帖木儿帝国皇帝宝座,立赫拉特为首都。沙哈鲁皇帝悉心建设赫拉特,终于将它建设成为一个媲美撒马儿罕的美丽城市。

1413年沙哈鲁王遣使么赉到中国朝贡;同年明太宗派遣中官李达、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等9人使团出使帖木尔帝国,访问赫拉特。

15世纪末叶,古哈尔沙德女王营建带双尖塔的穆塞拉伊斯兰教清真寺。古哈尔沙德陵被认为是帖木儿帝国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亚洲中部的褶皱山系,绝大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内,为印度河流域与中亚内流河流域分界线。阿姆河的分水岭。长约1,600公里,宽约320公里。主脉分为三段。东段在帕米尔南侧,从卡兰巴尔山口起,沿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到多拉山口止,为整个山系中最高的一段,有20多个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蒂里奇米尔峰海拔7,690米,为整个山脉的最高峰。中段从多拉山口到哈瓦克山口(3,548米),在阿富汗境内,稍低于东段,有几个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西段山脉逐渐降低。

主脉有二,一为巴巴山,作东西走向,主峰沙赫富拉迪山海拔5,143米。另一支为哈扎拉加特山,主峰马扎尔山海拔3,788米。兴都库什系中亚大分水岭之一,为从东向西横贯亚洲大陆的浩茫高山带的组成部分。广泛地界定,其是一长约800公里(500哩)、宽约241公里(150哩)的山系,从东北走向西南,将北面的阿姆河(Aum Darya,古奥克苏斯河(Oxus River))河谷与南面的印度河河谷分开。兴都库什山脉在东面中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点附近直抵帕米尔山脉後走向西南,穿越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境内,而在阿富汗西部逐渐化为低矮的山岭。最高峰是蒂里杰米尔山(Tirich Mir),崛起于巴基斯坦-阿富汗边界,高达7,690公尺(25,230呎)。

在西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入侵者正是通过该山脉之重要山口将自己的印-欧语带入南亚的。历史上,这些山口具有巨大军事意义,为诸如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这样的征服者及後两者的後裔蒙兀儿开国皇帝巴伯尔提供了前往印度北部平原的通道。在英国人统治印度期间,印度政府非常关注这些山口和通往南方的有关天险开伯尔山口的安全。该山脉很少构成主要强国之间的疆界,但却常常成为中间缓冲地带。 尽管科纳尔(Konar)河与吉尔吉特河河谷之间的卡兰巴山口(Karambar Pass,高4,343 公尺(14,250呎))可视为边界,该山脉之东部界限却由于当地地形复杂而难以确定。由于其在阿富汗境内不再高竣且呈扇形散为较小的山脉,西部的界限也未确定。然而,地质学家们认为,该山脉西延至伊朗边界。

该山脉可画分为3个主要部分︰东兴都库什山脉,从东部的卡兰巴山口向离蒂里杰米尔山不远的多拉山口(Dorah Pass,高4,554 公尺(14,940呎))延伸;中兴都库什山脉,继而延伸到喀布尔西北的希巴尔山口(Shebar Pass,高2,987公尺(9,800呎));及西兴都库什山脉,亦名巴巴(Baba)山,高度逐渐下降至克尔穆(Kermu)山口。 东兴都库什地区的最东段在卡兰巴山口与巴罗吉尔山口(Baroghil Pass; 高3,804公尺(12,480呎))之间,山势并不十分高峻,有些山往往呈圆穹状。进而往西,主要山岭陡然升高,一直到巴巴坦吉峰(Baba Tangi; 高6,513公尺(21,368呎)),山势变得嵯峨崎岖,然後在约161公里(100哩)的范围内集中了整个地区的最高山峰——约24座海拔超过7,010公尺(23,000呎)的高峰。北面为环绕阿富汗乌尔冈德峰(Urgand,高7,039公尺(23,094呎))的首簇高峰,进而往南是萨拉格拉拉山(Saraghrara,高7,349公尺(24,111呎))。

另一列雄伟的大山包括兰加尔峰(Langar,高7,060 公尺(23,162呎))、萨查尔峰(Shachaur,高7,116公尺(23,346呎))、乌德雷姆祖姆峰(Udrem Zom,高7,125公尺(23,376呎))与纳迪尔沙峰(Nadir Shah Zhara,高7,125公尺(23,376呎)),走向兴都库什山脉的3座巨大山峰诺沙克峰(Noshaq,高7,485公尺(24,557呎))、伊斯托罗纳尔峰(Istoro Nal,高7,389公尺(24,242呎))和蒂里杰米尔峰。兴都库什山脉的多数主要冰川——其中有科特加兹(Kotgaz)、尼罗吉(Niroghi)、阿特拉克(Atrak)和蒂里杰——在这一带的山谷之中。 多拉山口到希巴尔山口之间的兴都库什山脉中段,将阿富汗北部的巴达赫尚(Badakhshan)与南部喀布尔(Kabul)河上游左近的努里斯坦(Nurestan)和库希斯坦(Kuhestan,科希斯坦(Kohistan))这些传统地区分隔开来。从一些有利位置看,这一地区高峰集中,造成一个连绵的山峰构成的地平线景观,这一现象被称为「高峰平原」。最高峰比东部的高峰要低一些,包括科-依-班达科尔峰(Koh-i-Bandakor,高6,843公尺(22,451呎))、科-依-蒙迪峰(Koh-i-Mondi,高6,248公尺(20,498呎))和米尔萨米尔峰(Mir Samir,高6,059公尺(19,878呎))。

西部地区的山脉呈扇形缓缓向阿富汗靠近伊朗边界的赫拉特(Herat)城散开,降低为较为次要的丘陵。这一地区的交通较发达,因为诸如希巴尔山口(2,987公尺(9,800呎))一类的山口早已道路纵横交错。 开伯尔山口曾为重要战略通道,因为其不经兴都库什山脉,而是穿越斯平加尔(SpinGhar),从而为喀布尔河谷和旁遮普平原之间提供了一条较为畅通的路线;这一山口在被北面一个更易通过的山口取代後就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在整个山脉都找得到适应性强的野生动物物种。西伯利亚高地山羊和捻角山羊这两种野山羊越过高岩,而马可·波罗绵羊和东方盘羊(另一种野绵羊)偶见于高地草原。黑熊和棕熊依然存在偏僻的山谷,而吉德拉尔野生动物保护区是珍稀的雪豹的一个领地。山脉丰富的鸟类包括秃鷲和雕。北坡的河流中有著丰富的褐鱒。 人类的掠夺已使整个兴都库什山脉野生动物的种类和分布减少,尽管在无人区创建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努力已获得肯定。高地山羊在祭礼中的重要性,从异教徒和穆斯林的宗教场所高地山羊角陈列中可显而易见。这一祭礼的遗迹依然存在于畜牧业中,按照风俗,只有男性才可以给山羊挤奶。

  阿 富 汗 概 况

  国名: 阿富汗 (Afghanistan)

  独立日:8月19日(1919年)

  阿富汗新年(阿历):3月21日

  独立纪念日:8月19日

  开斋节:(每年日期不定,随伊斯兰阴历而变)

  古尔邦节:(每年日期不定,随伊斯兰阴历而变)

  国旗:2002年2月5日,阿富汗采用新国旗。新国旗是根据1964年的阿富汗宪法设计的,由黑、红、绿三色长条图案和阿富汗国徽构成。

  国家政要: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 (Hamid Karzai) ,2001年12月22日任阿临时政府主席,2002年6月13日在阿富汗紧急支尔格大会上当选为过渡政府总统,任期至2004年大选。2004年11月当选阿富汗总统,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职。议会上院议长西卜加图拉·穆贾迪迪,下院议长尤努斯·加努尼,2005年12月当选。 前国王查希尔

  自然地理: 面积652300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扼南北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重要。北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北突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东和东南与巴基斯坦毗邻,西与伊朗交界。境内多山,高原和山地占全国面积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1000米。全国最大的兴都库什山脉自东北斜贯西南。主要河流有阿姆河、赫尔曼德河、喀布尔河和哈里鲁德河。大陆性的气候使全国干燥少雨,年温差和日温差均较大,季节明显,冬季严寒,夏季酷热。

  人口: 2775万(2002年7月),普什图族占40%,塔吉克族占25%,此外还有乌兹别克族、哈扎拉族、土库曼族、俾路支族和努里斯坦族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即波斯语),其它地方语言有乌兹别克、俾路支、土耳其语等。98%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属逊尼派,其余为什叶派。

  一名科奇人牵着骆驼走在喀布尔北部的草原上。科奇人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每年冬季从阿富汗北部地区迁移到相对温暖的南方

  阿富汗的三大民族

  普什图族有人口1100万,约占阿富汗总人口的40%。普什图人对国家断断续续统治了两个世纪。被推翻的国王查希尔、塔利班领袖奥马尔、前总理希克马蒂亚尔都是普什图人。绝大多数普什图人是穆斯林逊尼派。普什图人主要居住在兴都库什山以南。从19世纪下半叶起,普什图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脉向北迁移,因而那里留下几个普什图人的飞地(在昆都士、迈马纳和马扎里沙里夫地区)。在阿富汗北部,普什图人不到15%。

  坐落在兴都库什山深处的巴米扬镇

  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有人口500万,占全国人口25%。塔吉克人属穆斯林逊尼派,是阿富汗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民族,在国家中有很强的影响力。大多数部长、银行家和大商人都来自这个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巴达赫尚、塔哈尔、赫拉特、朱兹詹、萨曼甘、巴尔赫、昆都士等省份以及潘杰希尔谷地。大多数喀布尔人也是塔吉克人。如果不把拉巴尼短暂的执政算进去的话,塔吉克人总共统治过阿富汗两次——14世纪、20世纪20年代末。阿富汗塔吉克人的主要语言是达里语。而东北部地区的塔吉克人讲塔吉克语。塔吉克人是北方联盟的骨干。已故的马苏德将军、拉巴尼总统、法希姆将军、伊斯梅尔汗将军都是塔吉克人。

  第三大民族乌兹别克族有人口230万。乌兹别克人相当稠密地居住在靠近独联体的省份。阿富汗的乌兹别克人是穆斯林逊尼派,主要讲两种语言——乌兹别克语和达里语。

  马背上的“叼羊”比赛

  首都: 喀布尔(Kabul) ,人口约215万(2003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3℃左右。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33个省,省下设县、区、乡、村。各省名称:喀布尔、巴达赫尚、塔哈尔、昆都士、巴尔赫、朱兹詹、法利亚布、巴德吉斯、赫拉特、古尔、萨尔普勒、萨曼甘、巴格兰、巴米扬、帕尔旺、瓦尔达克、卡比萨、拉格曼、努尔斯坦、库纳尔、楠格哈尔、洛加尔、加兹尼、乌鲁兹甘、法拉、尼姆鲁兹、赫尔曼德、坎大哈、扎布尔、帕克蒂亚、帕克蒂卡、霍斯特、代孔迪。

  简史:15世纪以前是欧洲、中东对印度和远东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15世纪末欧洲至印度的海路开辟后,阿变得闭塞。1747年,阿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起独立的一度强盛阿富汗王国,成为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国家。19世纪后,阿成为英国和沙俄角逐的场所。1838—1842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阿战争失败;1878年英第二次侵阿并与阿签订甘达马克条约,阿丧失外交权。1885年沙俄强占阿领地“彭迪”绿洲。1893年阿国王阿卜杜尔·拉赫曼和英国签订阿富汗和英属印度间的“杜兰线”新国界协定。1895年英俄缔结协定,私分帕米尔地区,并将瓦汗地区划为英俄缓冲地区。1919年阿富汗人民打败英国的第三次入侵后获得独立,并定8月19日为阿富汗独立日。1929年1月阿右翼宗教势力和部族武装在英唆使下暴动,推翻了阿曼努拉王朝。同年,出身王族的纳第尔自法国返阿,击败部族武装,自立为王。1933年11月,纳第尔国王被刺,其子查希尔继位。

  2004年2月,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两名女子从一个服装店前走过。塔利班政权已经倒台两年多,一度被禁止的服装店重新出现在喀布尔街头,但在阿富汗一些边远省份,保守势力相当强大,女子服装店仍然被禁止开张。

  1973年前首相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查希尔王朝,成立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掌权。1978年4月,阿人民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政府,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执政。次年9月,人民民主党内讧,哈菲佐拉·阿明杀死塔拉基取而代之。1979年12月苏军武装入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扶植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傀儡政权。阿富汗人民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掀起了反对外国侵略的武装斗争,建立了许多武装抵抗组织。1987年11月,阿富汗大支尔格会议做出决定,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正式改名为阿富汗共和国。1989年2月15日,苏联被迫从阿全部撤军。苏联撤军后,由于各派在权力分配上无法取得一致,阿富汗爆发内战。1992年4月16日,纳吉布拉总统宣布辞去一切职务。1992年4月28日,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同年12月,伊斯兰促进会主席拉巴尼当选为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任期二年,但由于拉逾期拒不交权,阿国内各派权争加剧,军事冲突愈演愈烈。1994年学生武装“塔利班”异军突起。1996年塔利班将拉巴尼政权逐出喀布尔,建立政权。1997年10月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9·11”事件后,美国迅速在阿富汗境内开展军事行动,塔利班及“基地”组织被基本肃清。2001年12月5日阿临时政府成立,卡尔扎伊被推举任临时政府主席。2002年6月11日至19日,阿富汗紧急支尔格大会在喀布尔召开,选举产生了以卡尔扎伊为总统的阿富汗过渡政府内阁,任期至2004年大选。2004年11月,卡尔扎伊以绝对优势当选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职。

  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的马力出租

  车。在赫拉特,这种马车价格比普

  通的出租车便宜,拉车的马也被打

  扮的“花枝招展”,成为城市的一景

  政治:2004年1月,阿富汗制宪大支尔格会议(大国民会议)通过新宪法。根据新宪法,阿富汗实行总统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和上院组成。下院议员总数在220-250人之间,各省至少有1名女性议员。下院议员由人民以自由、普遍、不记名和直选的方式产生,任期5年。上院议员则分别由各省议会选出1名,任期4年;各省之区议会选出1名,任期3年。上院其他三分之一议员,由总统在专家和阅历丰富的人中任命,其中两名为残疾人代表。同时,总统任命的人中50%须为女性。伊斯兰教为国教、军队国家化、男女平等、各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等,均作为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写入了新宪法。2005年12月19日,阿富汗首届民选议会召开首次会议,标志着阿富汗三十年来首届民选议会正式开始工作。

  阿富汗政治进程大事记 阿富汗的主要政党 阿富汗政治体制的演变 阿富汗大选

  在喀布尔一家珠宝首饰店内,店员(右)在等待买青金石首饰的顾客。青金石是一种非常独特而稀少的岩石,由蓝色矿物、不定量的黄铁矿、方解石及其他矿物组成,呈独特的深蓝、淡蓝及纯青色。它既可做雕刻摆件,又可制首饰。上等青金石每公斤价值约300美元,最差的也不低于40美元。青金石被阿拉伯国家称为“瑰宝”。阿富汗是世界上最主要和最著名的青金石产地,青金石被誉为该国的“国石”。

  经济:阿富汗是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1971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阿矿藏资源较为丰富,但未得到充分开发。目前已探明的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煤、盐、铬、铁、铜、云母及绿宝石等。阿可能拥有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铜矿、全球第五大铁矿脉,7300万吨煤。此外,天然气储藏量约为1852亿立方米,石油储量约为9500万桶。阿富汗的河流大部分是内陆河,多注入沙漠和湖泊。主要河流有阿姆河、喀布尔河、赫尔曼德河和哈里鲁河等。多年战乱使阿工业基础几陷崩溃。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主要有纺织、化肥、水泥、皮革、地毯、电力、制糖和农产品加工等。手工业约占工业产值的42%。农牧业是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牧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耕地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棉花、甜菜、干果及各种水果。主要畜牧产品是肥尾羊、牛、山羊等。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气、地毯、干鲜果品、羊毛、棉花等。主要进口商品有各种食品、机动车辆、石油产品和纺织品等。二十多年战乱,使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交通、通讯系统、轻重工业、教育和农业基础设施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生产生活物资短缺,曾有6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阿富汗过渡政府成立以来,采取了诸多举措刺激国内经济重建。阿政府积极利用国际援助,恢复国内经济造血功能,大力进行交通、能源、水利灌溉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颁布了投资法,鼓励国外商企赴阿投资。阿经历了多年凋敝后已逐渐开始战后经济重建进程。货币名称:阿富汗尼(Afghani),简称阿尼。2002年10月7日,阿过渡政府发行新币阿尼,与旧币比值为1:1000。

  新闻出版:主要报纸有《喀布尔时报》(阿官方报纸)、《喀布尔周报》(阿唯一一份英文报纸)、《祖国报》、《阿尼斯报》等。阿富汗广播电台成立于1925年,对外用9种语言广播。阿富汗电视台于1978年建立,用波斯语、普什图语播放。

  外交:阿富汗政府历来奉行独立、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之一。阿过渡政府成立后,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坚持与各国交好原则,努力融入国际社会。

  与中国关系:阿富汗于1955年1月20日与中国建交。在1979年以前,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两国***多次互访。苏联侵阿期间,中国政府不承认阿政府。1992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05年4月阿富汗副总统哈利利访华。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2/content_437219htm

  上面有很多关于阿富汉的资料

18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慕阿克拉夫特和特利贝克去考察中亚古汗国布卡拉。

布卡拉位于今鸟兹别克境内,是当时中亚伊斯兰教的中心。布卡拉汗国的国王由于目睹了邻近几个汗国被西方一些国家并吞的命运,从此对欧洲人极其仇视。他发誓不让异教徒进入他们的国土,不管这些异教徒出于什么动机。

慕阿克拉夫特和特利贝克先来到阿富汗的巴尔喀,然后乔装改扮成附近地区的商人,头缠布巾,身穿长袍,跟随商队向中亚腹地迈进。他们很快到达了中亚的穆斯林地区,成为最早进入中亚腹地的西欧人。他们被这一带的异国风光深深陶醉,但沿途穆斯林的异样目光,又使他们很快回到了现实。尽管两人作了一番改装,但当地的穆斯林还是辨认出他俩是异教徒。于是他们的行动比以前更加小心了,时时提防可能发生的危险。

几天后,慕阿克拉夫特和特利贝克终于顺利抵达布卡拉。当地居民看到两个白皮肤、蓝眼睛的异教徒,纷纷上来围观。有的互相轻轻地耳语,有的朝他们指指点点,不知说些什么,凭直觉好像包含着鄙夷和仇视。

两人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作了一番考察后,便踏上了归程。孰知,两人从此失踪,不明去向。来阿富汗接应他们的英国人左等右等始终没能见到他俩的身影。很久以后才传来消息,说是两人已在归途中得暴病身亡。

死亡吓不倒探险家。8年后,东印度公司又派柏恩斯到布卡拉去。他从阿富汗的喀布尔出发,经阿富汗北部边境城市昆都士、巴尔喀,然后越过浩瀚的卡拉库姆沙漠,涉过中亚著名的阿姆河,来到布卡拉。他在那里待了约一个月。值得庆幸的是,他避免了前人遇到的厄运。

返回时,柏恩斯不走原路,而是横穿中亚的西部和西亚的东部,经麦什德,于第二年春天来到伊朗的德黑兰,后来又经波斯湾北岸的布什尔回印度。

柏恩斯才华横溢,他将一路探险所见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布卡拉纪行》,首次向基督教世界揭开了这个中亚古国的神秘面纱。

3年后,柏恩斯再次来到阿富汗的喀布尔,在那里创立了英国通商办事处。后来还有几位英国人到这些中亚古国探险,大抵客死他乡而无大的建树。

在中亚古汗国探险中,最富浪漫情调的,要数匈牙利人凡贝利。

凡贝利长期离乡背井,在伊朗浪游。他对伊斯兰世界充满了兴趣,一心要揭开其秘密。他最神往的,就是中亚的几个汗国。当然他也深知,公然闯进这些汗国,必遭杀身之祸。

1863年,凡贝利一身穆斯林打扮,等候在交通要道,当有从东土到麦加朝觐回国的穆斯林路过,他就与他们结伴而行。一路上他结交了好几个穆斯林朋友,他们向他敞开了真诚的心扉。

凡贝利跟随朝觐队伍,穿行在卡拉库姆沙漠中,此时正值盛夏。白天,荒漠中热浪滚滚;夜晚,不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凡贝利深深认识到了穆斯林长袍对他们的意义,他也更加珍爱自己的穆斯林服饰。

7月,凡贝利终于随穆斯林走入布卡拉。由于他在波斯住了很久,非常熟悉伊斯兰文化。他不断地诵颂着:“真主伟大,赞美真主!”活脱脱像个穆斯林。

凡贝利每天5次脸朝麦加方向,恭恭敬敬地跪下来做礼拜。礼拜前,他还认真地行“净礼”,取来洁净的水依次洗手、洗脸、洗肘、漱口,并用蘸水的右手抹头、洗脚。神情之严肃、态度之虔诚,使真正的穆斯林看不出半点破绽。

凡贝利努力让自己习惯伊斯兰教的饮食。穆斯林不吃的,他也不吃;穆斯林感到好吃的,他便吃得津津有味。更难能可贵的是,凡贝利能娴熟地操一口纯正的土耳其语和波斯语。在交往中,谁也没有识破他欧洲基督徒的真面目,他也俨然以穆斯林自居。

凡贝利在布卡拉住了约三个星期,又跟随朝觐归来者到撒马尔罕去。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那里街道繁华,人来人往,跟一路上的满目荒凉形成鲜明对照。朝觐归来的穆斯林还要往东去,他们热诚地邀请他一起到中国一游。凡贝利胆怯了。他害怕万一不慎露出马脚,被人宰于半路,岂不冤枉于是,他跟他们依依惜别,在撒马尔罕留了下来。

此时,恰逢撒马尔罕藩王对外征战胜利归来,当地群众倾城而出,热烈欢迎。像这样难得一遇的盛事,凡贝利当然不肯错过,他夹在人群中看热闹。藩王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不知怎地,藩王一眼就注意到人群中的凡贝利。他把凡贝利叫到身边,劈头就问题:“你老远来我国,有什么企图”

凡贝利不慌不忙,信口引用了一大堆波斯诗句,然后回答:“拜访高贵的撒马尔罕,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

藩王呵呵大笑,不再言语,手一挥,令侍从把凡贝利带进一间黑黝黝的房间。凡贝利禁不住心惊肉跳,心想,这下可完了。岂料侍从带来了一套质地很好的衣服让他换上,并说是藩王赏给他的。这下凡贝利来劲了,他借此机会参观了藩王的宫殿。

这年11月,凡贝利告别撒马尔罕,经卡尔希,南下到帕罗帕米苏斯山脉北麓的赫拉特(今阿富汗境内),然后再前往麦什德。一路上,他打扮成伊斯兰教托钵僧模样,随处走访,了解风土民情,继续寻求异国情调的刺激。

凡贝利在后来出版的一部游记中忠实地介绍了他在中亚的所见所闻。

VTrifonov GVostrikov RTrifonov OSoboleva

(Geological Institute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7 Pyzhevsky,Moscow,109017,Russia)

摘要 本文叙述在完成国际岩石圈计划项目Ⅱ-2《世界主要活断层图》的过程中对欧亚大陆活断层的研究结果;讨论了欧亚大陆活断层作用的一般规律性:板块边界区的宽断层带,以走向滑动运动为主,现代拆离构造的表现,以及计算活动带内现代地球动力学参数的方法和结果。

关键词 活断层 全新世 晚更新世 拆离构造 变形率张量

1 引言

在40年代美洲作者和欧洲作者分别引用同义词“active fault”和“Living fault”(中文译为“活动断层”和“活断层”),来标明与新近发生的或最近的将来可能发生的构造运动有关的断裂。由于断层构造运动在时间上是不均一的,这就产生了用于恰当说明断层活动、运动方向、平均速率和有关的自然现象的特征时间问题。对于活动带,这种时间段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即约为最近10万年[1,2]。但是,这个时间段不足以估算地台区活断层作用的参数,那里的断层运动强度要低得多,与强地震有关的脉动也比活动带内的要少得多。因此,确定地台断层的活动性不仅应基于最近10万年间发生的运动,而且还应基于中更新世即最近70万年间发生的运动[3]。

1989年,考虑到研究活断层的重要性,国际岩石圈计划确定了以VGTrifonov为组长的项目Ⅱ-2“世界主要活断层图”[4]。此项目的参加者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活断层数据库,包括断层的表现、参数和地震效应的数据库。对欧亚大陆的研究进展最大。欧亚大陆的活断层已编制成1∶500万的初步图件,对许多地区还编制了较详细的图件和说明书。

本文提供了对欧亚大陆活断层的分析结果,讨论了活断层位置和位移的一般规律性,以及利用活断层数据计算现代地球动力学参数的结果。

2 欧亚大陆活断层的构造位置和位移的一般特征

分析欧亚大陆活断层的断错表明,其位移的垂直分量通常是由于冲断层或逆断层运动产生的,而不是由于正断层运动产生的。这对于活动带及中等和弱活动区域的断层是真实的。因此,本大陆的大部分现在处于附加的侧向挤压状态下,这与利用不同方法得出的现今应力的估算值是一致的[5]。

欧亚大陆活动带的活断层半数以上具有走向滑动的运动分量,这个分量相当于或大于垂直分量。在走向滑动带,最常观测到内陆运动的最大速率。这个事实说明,走向滑动消耗的能量,小于冲断层、逆断层甚至正断层的运动消耗的能量。我们对近几十年来最强的大陆地震震级与每次地震产生的效应作了相关分析。这种效应表现为地震破裂长度及长度乘最大地震位移。走向滑动地震断层的这些特征比起相同震级地震产生的其他特征要明显得多[6]。

欧亚大陆主要活断层图(图1)上标出运动速率大于1mm/a的活断层。该图说明最长的断层构成现代板块和小板块的边界。这种边界通常不以单一断层显示,而是表现为活动断裂带。大多数活断层集中在活动断裂带内及活动断裂带之内的活动构造带内。图2给出所有的活断层,不管其运动速率大小,这两种带都表现得很好(图2)。

造山带(例如亚洲的阿尔卑斯造山带)上的活动带,在地形上表现为山脉或山脉系,其间的稳定断块形成具有现代沉积作用的相对坳陷。这种稳定断块在活动带汇聚的地区是窄的,形成山间盆地。这正是在塔里木小板块延续部分的帕米尔与天山之间各个盆地的成因。活动带内的活断层控制着较小的抬升(山脉)与下降(盆地)的新构造形态。与相邻的山脉相比,这类盆地通常对应于较致密岩石(例如超基性岩体中的蛇绿岩及其碎块)构成的地区。盆地的地表已在新构造运动前发生了均衡沉降。所以现代挤压造山带的许多或者全部山间盆地,不能定为Argan的(术语)“基底向斜”[7]。它们是由于基底不均一性决定的,相当于活动带之间的稳定断块的残余,或者相当于活动带内密度较高的地壳区。

在造山运动期间,山脉与山间盆地的地形差异增大了。山脉受侵蚀,成为负荷较轻的,而盆地受碎屑物质充填,成为负荷较重的。这种均衡不平衡在深部得到岩石侧向运动所补偿。侧向运动体现在较为破碎的或较塑性的、因而其密度比相邻层位要低的岩层中。于是,盆地的基底富含有与盆地成因无关的较重的组分。

3 活动的拆离构造

地表上确定的大部分活断层只切割上地壳,不一定能切割到下岩石圈中,在下岩石圈中是以其他方式变形的。有关现代拆离构造作用的证据已发表在VGTrifonov et al,1984,YuMPushcharovsky和VGTrifonov,1990的文章中。与受侵蚀出露地表的较老的拆离构造特征不同,现代拆离构造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它们呈现为近水平带内的震中密集分布,或表现为岩石圈不同层位上构造形式和活断层作用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用有关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确定出深部活动构造单元。这种构造单元与地表活动构造相比,有时在地表上表现为不一致的构造特征。活动构造在不同深度的差异,大多是由流变性质不同的岩石对基本上同等载荷的不同反应引起的。然而,在日本中部、东天山,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岩石圈不同层位上的应力定向和运动方向是不同的。在受挤压的活动带内,已发现最复杂的活动拆离构造特征。它们的表现形式取决于区域的构造位置。

俯冲作用是大洋岩石圈和次大洋岩石圈的特征,而且在亚洲东缘普遍与俯冲岩板的碎块或受改造的物质以相当低的角度下冲在外来板块的地壳之下有关[10]。克里特岛和小安德烈斯型的岛弧是特殊情况,因为那里的俯冲作用伴有外来板块或它的地壳部分的上叠。在爱琴海地区,这种上叠现象是由于向西运动的安纳托里亚小板块侧向挤压,以及由于该区域岩石圈构造破坏产生的异常地幔上升引起的同时拉张造成的。这种机制是在分析活断层作用后得出的[3],并为GPS测量数据解释结果所证实[11]。同样的上叠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在太平洋诸岛弧上[12],但是,那里大多是以俯冲作用为主。

图1 欧亚大陆主要活断层图(图上只表示出运动速率大于1mm/a的断层)

本图是由VGTrifonov、丁国瑜、AIKozhurin和RVTrifonov利用国际岩石圈计划项目Ⅱ-2“世界主要活断层图”数据库编制而成

图2 欧亚大陆活断层初步图

由VGTrifonov利用国际岩石圈计划项目Ⅱ-2“世界主要活断层图”数据库编制而成

在最大板块汇聚和挤压的地区,典型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是地壳和地幔的解耦和独立变形,有时伴有地壳分层成几个滑块(如旁遮普-帕米尔和阿拉伯-小高加索山弧束)。这两个山弧束内的上地壳活动构造基本上是相似的。这里推覆-褶皱构造发育,活动的走滑断层广泛分布。除转换作用的走向滑动使断层一侧相对另一侧呈整体位移(如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接西边界和东北边界上的断层)之外,还有旋转的和使岩体拆离最大挤压区的走滑断层清晰可辨[6]。后两种走滑断层使碰撞带横向缩短,并使两侧岩体重新分布。

在所述的山弧束内,下地壳和地幄(地幔顶层)的性状是不同的。在帕米尔-喜马拉雅地区,地幔顶层与上覆的地壳拆离开来,在某些地方已亏损和榴辉岩化了,比起周围岩层较冷,因而密度较大,下沉在变形相当大的地幔中[13]。这种地幔的震源带处在达270km的深度。下地壳作为不同变形的上地壳与地幔顶层之间的边界带,具有最大差异运动和最强烈变形的特征。

在阿拉伯-小高加索山弧束内及其周围地区,地幔顶层受异常加热,并且可能富含深地幔分异作用的产物。这种受加热的地区呈现为年轻的横向火山带,在山弧束的北部称为外高加索隆起[14]。在南面直至北面的大高加索,晚第四纪火山带把不均质的构造带同前寒武纪阿拉伯板块分割开来。在地壳厚度约35km的阿拉伯板块内,出现具有较浅(30~40km)岩浆源的裂谷型玄武岩火山活动。这个带向北分割着具有地壳厚度不等(30~40km)的阿尔卑斯期强烈变形带和其下的可能为中生代特提斯大洋地壳的榴辉岩化岩板。这里晚第四纪火山活动属于钙碱性序列,以安山岩为主。在大高加索,由于南带俯冲,地壳厚度增至45km,基本上为酸性火山活动[15]。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认为,深部加热带的顶部位于30~40km的深度。这个带不仅占据地幔,而且在南部还占据下地壳。它的存在使地壳更易于拆离,并向北挤出。最后,它使原先存在于高加索山脉的准特提斯盆地完全上冲在早中新世地层之上。在高加索以西和以东,如黑海和南里海,仍保存着这个盆地系的已改组的碎块。在高加索地区,受岩浆分异产物的加热作用,和富含此产物的较轻的地幔顶层,没有下沉到地幔中。但在邻近的东面,在阿普歇伦海底山脊,向北倾斜的地幔震源带处于深达100km的深度。

“推压作用”是造成现代最大碰撞区以北变形分布和运动的主要机制。这在中亚和东亚的广大地区是很特征的。这种机制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引起邻近小板块和地壳断块变形和运动有关,而后两者又引起相邻构造带运动。这种变形和运动集中在小板块之间和断块之间的边界上,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形态。新构造褶皱作用和拆离作用的强度向最大碰撞区以北和东北减弱,并被走滑运动为主的纯断层型构造所取代。拉伸构造(贝加尔和山西裂谷系)发育在大型剪切带的弯曲段上。

现代地壳的拆离作用和“推压作用”发生在欧洲阿尔卑斯和地中海区域,但是不很明显,具有局部特征,与岩石圈的拉伸特征有关,后者以裂谷带和对称盆地为代表,如潘诺宁和爱琴海盆地。这种构造的广泛产出,可能与地壳较薄和岩石圈较热(如与中亚相比)的环境中板块和断块相互作用产生的地幔底辟作用有关。

4 利用活断层数据确定现代上地壳地球动力学

现在讨论中亚碰撞区(北纬26°~56°、东经64°~104°)(图2)。它包括天山、阿尔泰、萨彦、帕米尔、兴都库什、昆仑山脉、西喜马拉雅山脉和邻近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西部及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西部。

我们利用活断层参数计算了现代地球动力场。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活动褶皱产生的变形,因为很难对它进行测量,而且与总体变形相比是较小的。利用本区域的活断层数据建立了活断层参数数据库。这些数据是在实施国际岩石圈计划项目Ⅱ-2“世界主要活断层图”过程中收集的。首先利用了丁国瑜、NVLukina、PMolnar、TNakata、AANikonov、VPSolonenko、PTapponier、VGTrifonov、KEAbdrakhmatov、邓起东、VSButman、SDKhilko、KGLevi、VIMakarov、SISherman、ASinha、AVTimush和RSYeats的文章资料建立了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包括每条断层的如下参数:①数目和名称(若有名称);②信息来源;③位置,以明确的地理坐标的点数表示;④断层面倾斜方向:NO(NE,N,NW和W),或ZU(SW,S,SE和E);⑤倾角,度:min-mp-max;⑥运动的侧向分量方向:D(右旋)或S(左旋);⑦拉张分量的存在,E;⑧运动的垂直分量方向:R(冲断或逆断)或N(正断);⑨侧向运动平均速率,mm/a:min-mp-max;⑩拉张的平均速率,mm/a:min-mp-max;⑪垂直运动的平均速率:mm/a,min-mp-max。其中,“min”表示参数的最小值,“mp”表示最可能的数值,“max”表示最大值。计算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平均速率。如果倾斜或平均速率无法用野外数据确定,我们就用断层区的一般新构造和地震数据计算它们的可能值范围。平均速率可能是稀少强震时的蠕动或位移的脉动。对此我们是利用地质、地貌和较稀少的地震或测地资料计算的。如果沿断层的任何参数(④~⑪)有变化,就把它分为各单独的段。

提出一个上地壳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如把活断层的分散位移从形式上表示为大的时空范围的粘性流体流动的统一过程。这种分散-连续流动过程的宏观参数之一是应变率张量。把它计算为大的时空范围的有效平均参数。这个参数乘以粘度系数便是应力张量。

时间条件是完全满足的,因为采用了晚更新世—全新世(10万年)。我们只考虑上地壳层(15km)。为了满足空间条件,这一范围的横向尺度(基本窗的线性尺度)必须比最大断层要长。另一方面,窗的尺度不能太大,因为我们把它考虑为流动的基本体积。选用于计算平均变形窗的尺度将在下面叙述。

首先将断层各单独段再分为具有恒定走向和倾向、长20~30km的基本单元。为避免位移幅度的衰减,切去断层的端部,其长度不超过断层总长的5%。单元的宽度(断层穿透深度)与断层长度相对应。根据文献[16]: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

式中:L为断层总长度;L3为单元宽度,不能超过15km。我们引入数值: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

式中:S为沿单元的位移向量大小,L1为单元长度。我们称M为“几何矩”。按这个值的意义,它乘上断层的干摩擦系数即为作用于单元的力矩。它类似于一个震源的地震矩[17],对于任何一个基本窗,可以引入正交坐标系x,y,z(分别为东、北和垂直向上方向)。然后,由下式确定几何矩张量M的分量: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

式中:l,m=x,y,z;ls、ln和ms、mn为局部坐标系方向的余弦(n是垂直于单元面的法线,s是沿单元的位移向量方向)。每个窗内张量的所有相似分量(3)经求和与归一化处理,变为单位窗体积和时间的量: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 第5卷 现代岩石圈运动 地震地质

式中:n是任何窗内的单元数量;△V是窗面积乘以活动层厚度(15km);△T是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间段。根据BVKostrov[17], 是活断层运动所造成的应变率张量的某分量在窗内的平均值。

利用已知的岩石力学方法[18],计算了主变形率(M1,M2,M3),并把它规定在窗中心。

将研究的区域按地理经纬度划分成两种方式的基本窗:第一种是大小为1°×125°、不重叠的窗,第二种是大小为3°×375°,步长分别为1°和125°的窗。第一种划分较详细,只用于计算基本变形的方向。第二种划分显示平滑的图案,用于计算基本变形的方向和大小。于是,变形率向量用基本缩短和伸长的方向(图3和图4)和大小的等值线表示(图5和图6)。

本区的主缩短轴(图3)全是近水平的,大部分地区内大致为北走向。这点在平滑的图上更清楚,但在详细的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偏离这个总方向的残差。它们出现在旁遮普山弧束两侧:在山弧束以东的塔吉克盆地东部、卑路支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以及更显著的是在山弧束以东的活动带内,如阿尔金山脉的走滑带、西藏北部、戈壁阿尔泰、杭爱(蒙古北部)和萨彦东北部。在西藏东缘和柴达木,主缩短轴几乎为正东走向。

在这两个“异常”带内主伸长轴(图4)也是近水平的,说明沿这两个带的运动是走滑的。更复杂的情况出现在塔吉克盆地东部和卑路支斯坦,那里的主伸长轴是近直立的,相当于冲断层运动。

在本区大部分范围内,缩短轴和伸长轴都是近平行的,具有大致正北向的主缩短。它显示走滑运动为主。后者似乎是研究区的最普遍的运动类型。同时,有些地区主伸长的方向几乎成为直立的。如喜马拉雅大部分地区、天山西部和东南部、阿尔泰东南部和萨彦。显然,这些地区的主要运动类型是冲断层活动。有趣的是,有些被活断层轻微破坏的断块内,往往观察到近直立的主伸长方向,如西藏北部、柴达木、准噶尔盆地北部和内蒙古。除西藏之外,这些地区大多以大规模弱变形的山间盆地为代表。这些盆地内的地壳根部和上地壳底部相对于邻近山脉是隆起的。盆地内垂向伸长和地表相对沉陷相结合是不平常的,需要补充研究。

主缩短率M3(图5)和主伸长率大小M1的空间分布(图6)表明,它们在本区的大部分范围内差别不大。这意味着变形显然是双轴的,相当于岩石力学的纯剪切变形。然而,有些地区具有较大幅度的主缩短率M3(图5)和主伸长率M1,而且M3>M1。最大幅度的M2,即M3与M1的最大差值出现在蒙古阿尔泰的科布多断层北端、塔拉斯—费尔干断层带、天山南部和中部的邻近部分、帕米尔北部(彼得一世山脉)、阿富汗法伊扎巴德以南的查曼断层和赫拉特断层交接带,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阿萨姆和比哈尔地震的震中带。在西藏东北侧,M2也相当大,但较上述地区为小。

图3 研究区主缩短的方向线长同它们与垂线形成的夹角成比例

图4 研究区主伸长的方向线长同它们与垂线形成的夹角成比例

图5 研究区主缩短率(M3)的大小按窗口大小为3°×375°计算;图中数字的数量级为10-9

图6 研究区主伸长率(M1)的大小按窗口大小为3°×375°计算;图中数字的数量级为10-9

在分析变形率大小时,我们注意到,最大变形率出现在印度板块的现代北界: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喀拉昆仑断层、帕米尔山脉北侧和邻近的南天山部分(包括塔拉斯—费尔干断层中段)、达尔瓦兹断层和查曼断层。较小而足够大的变形率出现在西藏东边界(云南北部)、阿尔金山脉中部和海源走滑断层带(即柴达木盆地西北和东北侧)、准噶尔断层西北端及蒙古的阿尔泰等地。所有这些地区都是造山带内小板块的现代边界带。

5 结论

曾有人指出[19],现代构造现象的形成是开放构造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体系是一组相互联结在特定规模地质环境中的自然作用。这些自然作用直接或间接导致岩石圈运动和各种形态的构造发育。同时,一个构造体系即一种构造-应力体系,是介质组织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一种参数偏离其平衡状态而出现的,这些参数可以把它描述为热力学体系。这个体系的等级是用其中各单元间联结闭合的区域规模来表示的。在此意义下,我们有全球规模体系和不同等级的局部区域体系。

全球体系是板块构造的变更形式,它考虑岩石圈各层的拆离作用、各层相对独立的变形以及这些作用的地球动力学和构造结果[20]。局部体系的规模和构造表现不一。它们是由外部因素即全球体系或更大的局部体系内的各种作用产生的。例如,异常地幔的上隆造成上地壳变形。另一方面,由于地壳断块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岩石圈破裂,会使密度减低,引起地幔加热,导致火山和构造形成。

我们讨论过由于侵蚀和沉积作用导致均衡丧失的补偿对山脉隆起和山间盆地发育的影响。构造体系的更复杂的相互作用表现在芬兰斯堪的纳维亚的全新世断层活动,在那里作为厚的大陆岩石圈对大西洋扩张的反应的横向(NW-SE)挤压,与冰川载荷消除后的不均一均衡隆起相互作用。地震与活断层的联系是明显的,但我们还发现,在阿拉伯-高加索区域强震与具有超基性岩的蛇绿岩带之间的对应关系[21]。大概超基性岩转变为蛇纹岩时会增大岩石的体积,产生一种参与地震蕴育过程的附加应力。

Teilhard de Chardin[22]用无限时间结构的瞬间断面表示现今的时间。地质构造决定着该区域的活动构造的多种特殊性。类似的而不同发育的构造,可以根据活动构造特征来判别。例如,亚得里亚山弧束,在渐新世时类似于现今的阿拉伯-小高加索和旁遮普-帕米尔山弧束,后来受到改造。它的活断层作用显示出一些新的构造单元与老的继续发育的山弧束片段的结合。

因此,活动断层作用是现今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不同构造体系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致谢 本研究由国际岩石圈计划项目Ⅱ-2和国际科学基金会项目MPJ000资助完成的。

(沈德富泽,叶洪校)

参考文献

[1]VGTrifonovLate Quaternary tectonicsNauka Press,Moscow(in Russian)1983

[2]VGTrifonovDevelopment of active faults,Geotectonics,1985,19:95~103

[3]VGTrifonovWorld map of active faults(Preliminary results of studies),Quaternary Intern1995,25:3~12

[4]VGTrifonov and MNMachetteThe World Map of Major Active Fault ProjectAnnali di Geofisica,1993,36:225~236

[5]PNKropotkinTectonic stress in the Earth's crust,Geotectonics,1996,30:83~94

[6]VGTrifonovGeneral features and peculiarities of the recent geodynamics of the continentsIn:Geo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tectonosphereRGGaretsky(Ed)Nauka Press,Moscow(in Russian),1991,144~160

[7]EArgandLa tectonique de I'AsieIn:13e CongrGeolIntVaillant Carmanne,Liege,1924,171~372

[8]VGTrifonov,VIMakarov and GAVostrikovStructural and dynamic layering of the lithosphere in neotectonic mobile beltsIn:27th IGC,Reports 3Quaternary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Nauka Press,Moscow,1984,105~117

[9]YuMPushcharovsky and VGTrifonov(Eds)Tectonic layering of the lithosphere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studiesNauka PressMoscow(in Russian),1990

[10]AIKozhurin and GAVostrikovKurile Kamchatka island arc systemIn:Neotectonics and the recentgeodynamics of mobile beltsPNKropotkin(Ed)Nauka Press,Moscow(in Russian),1988,67~135

[11]HDrewes and EGeissModellirung geodynamischer Deformation in Mittelmeerraum,SatellitengeodasieVCHV erlagsgesellschaft mbH,D-6940,WeihelmS,1990,335~349

[12]IVMelekestsevVolcanism and relief formationNauka Press,Moscow(in Russian),1980

[13]AVNikolaev,IASaninaVGTrifonov and GAVostrikov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Pamir Hindu Kushregion lithospherePhysEarth and PlanetInter,1985,41:199~203

[14]EEMilanovskyNeotectonics of CaucasusNedra Press,Moscow(in Russian),1968

[15]EEMilanovsky and NVKoronovskyOrogenic volcanism and tectonics in the Alpine belt of EurasiaNedra Press,Moscow(in Russian),1971

[16]AVSidorenko(Ed)The map of faults in the USSR territory and the adjacent areasNedra Press,Moscow,1978

[17]BVKostrovThe mechanism of the tectonic earthquake sourceNauka Press,Moscow(in Russian),1975

[18]AJeager and GCookFundamentals of rock mechanicsSciPaperbacks,NY,1969

[19]VSPonomarev and VGTrifonovFactors of tectogenesisIn:Actual problems of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tectonicsNauka Press,Moscow(in Russian),1987,81~94

[20]VGTrifonovNeotectonics and current tectonic concepts,Geotectonics,1987,21:18~29

[21]TPIvanova and VGTrifonovNew aspects of correlation of tectonics and seismicity,Doklady AkadNauk(in Russian),1993,331:587~589

[22]PTeihard de ChardinLe Phenomane humainParis,1958

阿富汗的历史可上溯到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大帝远征时并入波斯。

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侵略后又并入其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三分,阿富汗地区又转属于东部的塞琉古王朝。

约公元前250年,位于阿姆河与兴都库什山间(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德据地脱离塞琉古王朝而独立,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朝(中国史籍称大夏、吐火罗等),前二世纪上半叶最强盛,曾扩地至印度河流域,后因内乱转衰。

前二世纪上半叶,原驻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所败,遂西迁至阿姆河流域,约前140年~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将中亚地区的希腊人逐向印度西北部。东汉时大月氏人分休密、双靡、贵霜、都密、肸顿五部。

公元1世纪时,贵霜统一诸部,扩张为强大的贵霜王国,其盛是西起咸海、东至葱岭,横跨中亚和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纪后渐衰,分裂为若干小国。五世纪上半叶被从北方袭来的嚈哒人所灭。

嚈哒人系游牧民族,原居于金山(阿尔泰山),臣属于柔然,罗马人误称为“白匈奴”。五世纪初西迁,以后相继征服伊犁河域、河中地区、吐火罗、印度西北部,还击败了波斯萨珊王朝,杀其皇帝,成为一令人生畏的强族,其统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内,信奉拜火教。

567年左右,萨珊波斯人与西突厥联合击灭嚈哒人,以阿姆河为界瓜分其领土。吐火罗被划归属波斯,但不久(约568年)又被西突厥夺取。

627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其长子在吐火罗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军灭西突厥后,吐火罗的突厥王朝向唐称臣,唐置月氏都督府于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内及其附近还有若干臣属于吐火罗的小国:护密、护时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宾(修鲜州都督府)、帆延(乌凤都督府)、诃达罗支(条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还于662-674年间封流亡来唐的波斯末皇之子卑路斯为波斯皇帝,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东部与阿富汗境内。八世纪初,阿拉伯人的势力进入,控制了吐火罗。自751年怛罗斯之战后,葱岭以西之西域诸国尽皆归于阿拉伯人,此后中亚地区逐渐伊斯兰化。

821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霍拉桑总督塔希尔建立了塔希尔王朝,领有中亚北部、河中、阿富汗地区,名义上承认哈里发主权,但形如独立。

867年锡斯坦省军队统帅亚库布(绰号萨法尔)起兵建立萨法尔王朝,873年灭塔希尔王朝,领有波斯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霍拉桑,曾一度入侵巴格达。不久,河中地区又兴起了波斯人地方将领建立的萨曼王朝,900年灭萨法尔王朝。

962年,霍拉桑突厥族总督阿尔普特勤又据加兹尼城独立,称雄一方,建立加兹尼王朝,占领阿富汗,十世纪末灭萨曼王朝,相继得到中亚与波斯各一部分、印度河领域北部,十一世纪受到塞尔柱土克曼人打击而衰落,失去波斯、中亚领地。

十二世纪中叶,赫拉特与加兹尼之间的古尔山区兴起了古尔王朝,很快就据有阿富汗全境,后又灭加兹尼王朝,占波斯、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古尔王朝被兴起于河中的花剌子模王朝所灭。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人灭亡,以后阿富汗相继为蒙古汗国、伊尔汗国以及附属于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权统治,突厥人帖木尔兴起后又归其统治。帖木尔死后阿富汗又成为帖木尔后裔与西亚的土克曼人的黑羊王朝等国争夺的战场,十六世纪后又转入波斯人手中。

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族阿布达里人酋长艾哈迈德乘波斯衰落之际独立,建立了杜兰尼王朝,使得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历经杜兰尼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王朝(1826-1973)两个王朝。其间分别于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击败英国的入侵。

二战前阿富汗一直是英国与俄国反复争夺的英国殖民地区。阿富汗就在这两大猛兽的夹缝间生存。

战后欧洲没落,世界进入美国苏联两强争霸的环境,所有一切其他力量都是他们之间争斗的棋子。小小的阿富汗自然也不例外。

二十世纪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围绕普什图斯坦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两国开战一触即发。苏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表示坚决支持阿富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打击当时亲美的巴基斯坦,迅速把阿富汗拉入了苏联的怀抱。

时任阿富汗国王的是查希尔。查希尔创办了阿富汗国家银行,注意发展经济。在达乌德任首相期间,阿富汗经济有长足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465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2
下一篇2024-02-12

随机推荐

  • 梦泉黑松露套盒怎么样好用吗

    是一款非常出色的高端护肤品套装,好用。优点如下:1、黑松露精华:其中的关键成分是黑松露精华,富含多种抗氧化成分,能深入肌肤,提高肌肤弹性,同时改善细纹皱纹,使肌肤更加光滑且有弹性。2、多种滋润成分:除了黑松露精华,套盒中还含有多种滋润成分,

    2024-04-15
    63600
  • 有没有性价比高,比较好闻的身体乳?跪求?

    身体乳具有滋润肌肤的作用,挑选身体乳时大家除了根据的肤质进行选择,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的香味,功效等方面进行挑选。推荐几款比较好的身体乳:遇见香芬樱花身体乳参考价格:68rmb150g这款身体乳的味道还会很好闻的,是我最喜欢的樱花香,涂完

    2024-04-15
    61900
  • 潼南定制生日礼品套盒在哪里

    在潼南定制生日礼品套盒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1、在当地的商业区或购物中心寻找礼品专卖店,这些店铺通常有各种各样的礼品选择,可以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提供定制服务。2、在网上寻找当地的定制礼品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搜索引擎查找,一些电商平台上也有一

    2024-04-15
    46300
  • nivea是什么牌子

    1、妮维雅(NIVEA)是一个由德国公司Beiersdorf所有的大型全球性护肤品与身体护理品品牌。1911年Beiersdorf硏发了拥有Eucerit的油基乳剂皮肤软膏后成立该公司,该乳剂为同类第一种稳定的乳剂。2、今天,在全球公认的最

    2024-04-15
    57500
  • 飞机化妆品能单独托运吗 飞机化妆品能单独托运吗吗

    1、飞机化妆品能单独托运;2、托运对于化妆品并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只要将化妆品重量控制在规定的数值内即可放心托运。另外易燃易爆的啫喱或发胶等类型的洗护用品不能托运,所以坐飞机外出不要携带这类化妆品。3

    2024-04-15
    48700
  • 怎么分辩爱美肌套盒的真假?

    辨别它的真假,方法如下:洁面乳:1有淡淡的清香,挤在手上应该是水融,没有油腻感的。2用火烧,把洗面奶放入勺内,用火烧,如果溅油,就不是好的洗面奶,如果越烧越像牛奶一样,说明是好的洗面奶。3拿PH试纸来试试就知道了,直接把它挤到试纸上

    2024-04-15
    49600
  • 在那能买到正品的妮维雅止汗珠

    您好,止汗珠属于爽身香体的一种,让爽身香体专家——舒耐来为您解答吧!一般的爽身香体产品在全国的屈臣氏、万宁及家乐福等大型卖场都有售卖,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没有这些门店的话,建议你可以上品牌天猫旗舰店、京东或者1号店购买,期待您对舒耐的关注!很抱

    2024-04-15
    457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