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整部片子一直都在放的!
那个孩子由于缺少人生的锻炼,变成了钢琴白痴,天天只知道弹琴,生活在父母的严加管教下,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最后,随着父亲的去世,他疯了,在养老院度过余生。没有爱情、没有后代,没有欢乐。一部平平淡淡的影片,没有特技,没有暴力,没有不良内容,略带的枯燥中却给我以很大的震撼力,这是什么呢?是音乐!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成为始终贯穿**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下面,我们逐乐章进行赏析:
第一乐章,就是《钢琴师》影片的主题音乐,别小看了简简单单、轻声细语的琴声,这可是部作品最难弹的部分,又要速度,又要感情。而且,你根本感觉不到这需要感情,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浪漫派的音乐多说就不浪漫了,留给大家更多的想象空间不是更好吗?
第二部分,由乐队上来引出一段思考,然后钢琴分段“讨论”,类似狂想曲的曲式。这是不错的慢乐章,给人一种遐想。慢乐章真的很慢,但到了后半段,钢琴开始突然发力,你会感觉像是在听进行曲,钢琴一下子就变得铿锵,乐队适时的融入,产生了高潮。又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一下子进入快速的末乐章。而且是渐进的,越到后来越快。你是不是发觉了,钢琴还是这么风光有劲!我也是很佩服演奏者有如此深度的激情。又似乎在刹那之间,转入了高速的华彩段,然后一个缓冲,又是一个高潮!真的,我觉得第三乐章是最有激情的,让我想起了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第十八段。接下去,钢琴与乐队同时发出激情四射的音符,全曲在热烈的共鸣中结束。它的震撼力不亚于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如果楼主对这部协奏曲感兴趣,可以加我QQ78151564 我放给你听,我有阿格丽奇和阿什肯纳齐两种不同风格的版本,都是APE格式的,音质完美。
确实有钢琴家专门演奏过车尔尼740。我推荐一位,他是Jean-Frederic Neuburger。他演奏的车尔尼740练习曲,华丽而动听。
下面是关于他的介绍(摘自虾米音乐):
让-弗雷德里克·奈布热1986年生于巴黎,如今被认为是他这一代人中最重要的钢琴家之一。他八岁便开始学习钢琴,在艾米尔·纳姆夫的鼓励下,很快便对作曲产生了浓厚兴趣。2002年,他进入了巴黎国家高等音乐学院,开始跟随让-弗朗索瓦·埃瑟学习,并在一年后得到了学院钢琴一等奖,不久后他又得到了室内乐、伴奏及协奏一等奖。在这段日子里他也得到了来自克里斯多弗·艾森巴赫等人的艺术指导,现在他与弗拉基米尔·克莱涅夫共事。
让-弗雷德里克·奈布热十岁时便在法国的奥薇音乐节上举行了他的首次独奏会,随后又在德国埃廷根和达姆斯塔特举办独奏会,很快又与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广播乐团和巴登-巴登爱乐乐团合作。他是法国各地音乐节上的常客,也经常出现在波兰杜什尼基的肖邦音乐节。
他曾荣获大量奖项,包括欧盟青年音乐大赛的最佳欧洲青年钢琴家奖、2004年西班牙何塞·伊托比钢琴大赛头等奖,并赢得了2004年巴黎朗-蒂伯钢琴大赛和2005年伦敦国际钢琴大赛,而且他还在皇家节庆音乐厅和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
他与听众的亲密无间(他在巴黎朗-蒂伯钢琴大赛获得的听众奖可以证明)使他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德国都广受欢迎。在2005年的“贝多芬疯狂之旅”中他首次在东京登台演出。他也被公认为是一位室内乐演奏家,他熟悉的曲目涵盖了从巴洛克到现代音乐的一个宽广范围。
他接下来的演出包括与休·沃尔夫指挥的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及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的一系列独奏会。
2003年他16岁时发行的肖邦练习曲全集获得了评论界热烈好评,他的演绎被认为能够与波利尼、佩拉希亚等伟大钢琴家相提并论。
网络上就有他演奏的车尔尼740。您打开土豆网,然后搜索“Jean Frederic Neuburger 演奏车尔尼Op740”,就可以找到。不过它们不是视频,而全都是音频。也很可惜的是,网络上不能找到车尔尼740中由他演奏的全部练习曲(也许他录专辑时就没弹全,这我就不清楚了)。不过,现有的音频已经足够值得我们去聆听和学习了。
对于这个曲目,已经不能用业余考级来评定了。这首曲子要弹好很有难度。如果能发挥正常的话,弹奏这首曲子可以报考师范类音乐教育相关的专业了。
曲式结构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中小调要多于大调,这首《g小调前奏曲》便是其中之一,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小调调性暗淡,旋律更容易营造悲剧性的色彩。
这首前奏曲采用了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大致结构如下:
该前奏曲第一乐部为三段曲式,以双手同步的短促有力的音调和坚定的节奏为特点,极具戏剧性和动力性,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从中段开始织体进行加厚,力度逐渐加大,在情感色彩方面更激烈,在进入中部之前有5小结的过渡,持续在属功能上。
中部属于对比性的插部,无论在节奏、材料或织体上都与前一乐部形成鲜明对比,极富歌唱性,旋律宽广优美,气息悠长流畅,令人感受到俄罗斯风景的独特味道,是典型的“拉氏旋律”。
其后4小节自然过渡到再现部,再现部为动力再现,出现与乐曲开始相同的节奏,并伴随丰富的调性变化,将全曲推向高潮。再现部与呈示部相比,更饱满厚重,强烈的对比,宽广的力度,积极向上的精神,更具表现力,奏出浓郁的民族精神。
乐曲最后6小结的尾声,综合了呈示部的节奏特点与中部旋律化的特征,仿佛钟声渐行渐远,在寂静的氛围中结束了全曲。这首《g小调前奏曲》将俄罗斯民间舞蹈与歌唱性的旋律融为一体,一反他前奏曲忧郁哀伤的风格,给人更坚定的信念与希望。
扩展资料:
演奏技巧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精致细腻,尤其是他的这一套前奏曲音乐风格多样,织体多变,有利于平时的教学和训练。在演奏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点,并且对它的曲式结构有所了解,对它的主题材料,节奏音型仔细分析。
除此之外,这首《g小调前奏曲》涉及很多重要的演奏技巧,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必须对它所涉及的演奏技巧进行强化训练,有助于更深入地表现这位俄罗斯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手腕的运用
乐曲第一部分一开始采用半分解式和弦形式,节奏沉重而有力,主要运用俄罗斯民间舞蹈节奏,密集的音型与跳音结合,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激情澎湃。
在这一部分中,手腕的运用十分重要,僵硬的手腕不可能弹出富有歌唱性的音色。密集的音程、八度与和弦的抖动,八度的快速级进在这一部分构成重要的技巧。所以在这里需要一对灵巧的手腕作为“减震器”,在每个下键环节中,只要手腕稍加上下抖动、左右调节,就能够减少手臂的紧张。
1、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2、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乐里又有接近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如何成功把这两种风格相融合成为其创作之谜。毋庸置疑,许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完善着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每一位大师的风格都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
3、李斯特在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扩展资料:
一、肖邦的音乐作品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二、拉赫玛尼诺夫的主要作品
钢琴独奏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共谱写了2首奏鸣曲、24首前奏曲,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弗里茨·克莱斯勒的《爱之悲》及《爱之喜》等。
三、李斯特的钢琴作品
《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大量歌剧幻想曲,如改编自威尔第的《弄臣》、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而他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
-弗里德里克·肖邦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弗朗茨·李斯特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 ,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 (Josef Hofman,1876—1957)。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Shine》。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始终围绕着**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
“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
全曲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浑厚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和钢琴旋律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的素材要素。而后钢琴插入一段平静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乐段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释然,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扩大抒情性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钢琴发出铿锵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坚定中,音色渐渐消沉,在短暂宛如月色的宁静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Cadenza”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Toccata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缓和中进入乐队奏的第一主题,最后后的终结部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生动的结束。
第二乐章 间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调,变奏曲式,三段体。 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在弦乐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表现出主题的主题材料即与第一主题婉转相仿,突然间,钢琴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进入中段,更活泼的,钢琴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淋漓尽致中饱含滥情的狂放,单簧管、低音管奏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衍生出的旋律中,渐渐转为慢板,钢琴配合以半音阶性音型如歌却踟蹰不前的旋律。
随着乐章织体的不断扩大,关联性凸显得愈加显著。钢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题,与乐队发展成雄壮的乐念,恢弘与饱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着右手的铿锵飘散着,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暂停顿后,钢琴进入华彩乐段,灵巧的装饰奏后趋于平静,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在这种气氛中,钢琴用气势非常毫无空疏的音符结束,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终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在乐队进行曲节奏中,钢琴有力而精确地奏出第一主题,灵活但精神抖擞中,反复几次后速度更快,在乐队坚定的节奏里钢琴配以艰深繁杂的快速和弦,来回几次。高亢和顽强的音乐进程在表面的暂停后,钢琴以极快的切分节奏向前推进,最终进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浪漫但高昂层层徘徊中形成极快板的快速音群,缓和下来,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直到乐队奏第一主题的变形,钢琴做高音装饰。然后出现第一乐章精练之后的旋律,情绪加深,钢琴单独发展,速度更快,乐队和钢琴交织的短暂的广板后,钢琴更抒情地还原第一乐章主题,接着活泼的快速音群,直到钢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细纱中消散,音乐又出现转机,变奏了乐章第一部分所有变奏,只是更加热烈,音乐被再次抬高,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八度急板,乐队抬升中达到高潮,钢琴的一句下行的装饰奏中乐队和钢琴奏出的饱满,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顶峰后,最后在急促但不仓促中强有力地结束。
高。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也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钢琴演奏技巧极为高超,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巨匠”,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前奏曲》等。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演奏以其独特而动人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而著称,他的演奏注重音乐情感表达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因此被认为是钢琴艺术的代表之一。他的演奏风格被许多后来的钢琴家所学习和模仿,对现代钢琴表演和演奏技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国际钢琴含金量非常高,他的钢琴演奏和创作成就在钢琴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备受推崇和欣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