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听钢琴曲,有难度的

求好听钢琴曲,有难度的,第1张

说实话~克莱斯曼的曲都不是很有难度~要有难度的,肖邦的!如:即兴幻想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兰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夜曲(10级有的都谈不了);

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d小调幻想曲;帕格尼尼:钟;

贝多芬《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第 十七号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

巴赫《C大调前奏曲》、《d小调托塔卡与赋格》;

李斯特:《第3号爱之梦》超难!基本全是复调~

柴可夫斯基:船歌。也很难

门德尔松:春之歌

都是很难但却很好听的曲子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英文: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拉氏毕业于著名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

中文名: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外文名: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

国籍:美国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地:俄罗斯谢苗诺沃

出生日期:1873年4月1日

逝世日期:1943年3月28日

职业: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音乐学院

信仰:东正教

主要成就:拉赫玛尼诺夫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

浪漫主义晚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代表作品:第2、3钢琴协奏曲第2交响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音画练习曲悲歌等

个人经历

音乐童年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谢苗诺沃的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拉氏曾祖父曾经在圣彼得堡师从著名演奏家菲_尔学习,拉氏的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氏的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1882年拉氏举家迁往圣彼得堡,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入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钢琴。

1885年拉氏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严格的训练,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机会去圈里的聚会,先后见到了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并对他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1887到1888年拉氏写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乐队谐谑曲》和一些钢琴小品。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跟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

创作成名

1890年夏拉氏来到家乡伊凡诺夫卡,在那里他遇到了日后的妻子同时也是自己表姐的娜塔莉娅·萨蒂娜。坠入情网的拉氏为心上人写了一首六手联弹的圆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后,拉氏动笔创作了管弦乐《曼佛雷德》,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响曲。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1891年拉氏在家乡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师阿连斯基献上了第一部交响诗《罗斯基斯拉夫王子》。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他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辈诸钢琴大家之长,创建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演奏家。

1892年,为举办音乐会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钢琴曲,同时还作了交响幻想曲《悬崖》《茨岗主题狂想曲》等大型乐队作品。这年3月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毕业之后的拉氏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期间,拉氏还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调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松,相继完成两套艺术歌曲和一首幻想曲。还有从莱蒙托夫诗歌中获得灵感创作的幻想曲《岩石》。

初遇挫折

1895年拉氏完成了费时多日的《d小调第一交响曲》。然而,1897年这部作品在彼得堡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时却遭到了失败。为此拉赫玛尼诺夫陷入异常的苦恼之中,他的创作也开始减少了。

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被聘为莫斯科马蒙托夫私立歌剧院的助理指挥,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家生涯。1897年3月第一交响曲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出人意料的是演出惨遭失败。此后大约三年时间,拉氏一蹶不振,连已经动笔的《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也被搁置,直到数年后才完成。

功成名就

1899年,他第一次赴欧旅行演奏,受到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由于心境的好转,他从1900年起又恢复了音乐创作活动,先后创作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钢琴前曲》和《春天大合唱》等。这其中尤为瞩目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它那特有的抒情和诗意,赢得了听众的普遍赞扬。

1901年11月拉氏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并首演,拉氏亲自担纲独奏,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战胜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自信的拉氏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

1901年他完成了《大提琴奏鸣曲》和为双钢琴而作的第二号组曲。次年拉氏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比较重要的合唱作品——根据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歌谱写的康塔塔《春》。不久,拉氏宣布了和纳塔丽娅的婚事。

1903年夏拉氏在家乡度过。创作歌剧《贪婪骑士》。大女儿伊连娜出世。继续创作搁置以久的歌剧《佛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1906年拉氏亲自指挥《吝啬骑士》与《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的首演。2月,俄国局势动荡,拉氏前往意大利。后避居_累斯顿;在德累斯顿相对安定的环境里,拉氏先后完成了《第二交响曲》(1906-1908年)。《第一钢琴奏鸣曲》(1907年)、交响诗《死岛》(1909年)。

1907年5月拉氏第二个女儿塔吉亚娜出生。夏季的伊凡诺夫卡成为拉氏的主要创作地。

1908年夏,在此地,拉氏完成了难度惊人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并于次年在美国首演;此后几年,日子相对平静,在繁重的巡回演出同时,拉氏相继完成了《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1910年),《音画练习曲》(作品33,1911年),《第二钢琴奏鸣曲》(1913年)。

1913年拉氏辞去了很多合约,想用于很多创作。另一个大动作是辞去帝国音乐协会主席职务。2月,拉氏来到罗马,历史性的凑巧住进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柴科夫斯基从前住过的房子。

移民美国

1914年战争的爆发使得俄国动荡不安。此间拉氏一直呆在俄国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典方面的邀请,希望他到斯德哥尔摩演出,拉氏利用这次机会,携妻带女一起离开了俄国。也就此告别了俄国;拉氏先到斯德哥尔摩,然后转到哥本哈根。由于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拉氏不得不增加场次,但依然入不敷出。

1918年底拉氏收到了美国方面的邀请。11月,拉氏举家迁到美国纽约。在经纪人查尔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为“斯坦威”公司的签约艺术家。斯坦威在四个月内安排拉氏演出40场,借以推广钢琴。

1919-1920年拉氏又与胜利公司签定了录音合同,灌录自己的钢琴作品。

1921年拉氏摆脱了经济危机,在美国买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诺夫卡老宅的样子建造,雇了俄国仆人,一切都按拉氏在俄国的老样子摆设。

1923年拉氏逐渐增加了在欧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后,拉氏将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终于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这首冗长的协奏曲题献给俄国作曲家梅特涅。拉氏开玩笑说自己这部作品是钢琴协奏曲领域的《尼伯龙根指环》,意思是说作品的长度惊人。1927年3月,拉氏亲自登场演奏第四钢琴协奏曲,在费城首演。随后又进行了修改,于1928年在巴黎交给TAIR出版。

1931年1月拉氏突然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抨击苏联政府的文章。3月9日,苏联政府作出了反映,在全苏范围禁演拉氏的作品,(两年后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敌人”。

夏天,拉氏重新修订了《第二钢琴奏鸣曲》,还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钢琴独奏作品《柯莱里主题变奏曲》,并于当年10月在蒙特利尔首演。

晚年生活

1934年拉氏在瑞士的谢纳尔别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这首钢琴与乐队的作品是拉氏晚年最著名的音乐。作者用帕格尼尼著名的随想曲中的“愤怒之日”为主题,展开24段变奏,其中第18变奏更是凭借**《时光倒流七十年》而闻名遐迩;此时的拉氏健康情况已经恶化,但是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的巡演。

1939年6月英国邀请拉氏到伦敦,参加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举行的以拉氏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芭蕾舞剧,拉氏已无力成行;同年秋天,拉氏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并在此修订了《第四钢琴协奏曲》。

1942-1943年拉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劳,情况到了1943年初变的越发糟糕,拉氏已变的越发虚弱。医生初步诊断是胸膜炎积液严重。要求立即卧床休息。但拉氏坚持演完了2月17日在诺克斯威尔的音乐会,然后才不得不结束巡演,和家人回到洛杉矶贝弗利山的家中休养。在洛杉矶,医生诊断为癌症晚期,且完全扩散到肺部和骨头。根据在拉氏最后时刻陪在他身旁的钢琴家霍洛维茨回忆:拉氏的病情恶化的非常快。1943年3月28日早晨,拉赫玛尼诺夫在家中去世,享年70岁。

人物轶事

1、钢琴对小时候的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件惩罚工具,据说其母惩罚小拉赫玛尼诺夫时,会要求他坐在钢琴底下。

2、拉赫玛尼诺夫的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巨大的手,左手能轻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键,故此并非所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他的身材可能与一种名为马凡氏综合症(MarfanSyndrome)的遗传病有关,患者其中一个征状是修长的四肢及手指。

3、拉赫玛尼诺夫曾居于其师兹韦列夫的寓所内,由于同学们练习的声音过份嘈吵,拉赫玛尼诺夫向其师要求一个较宁静的环境以专心作曲而引发争执,最终令两师徒拆伙。

4、拉赫玛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获评审委员一致推举为第一荣誉毕业生,其师兹韦列夫亦是评审委员之一。兹韦列夫于毕业礼时,更以金表作为贺礼赠予拉赫玛尼诺夫,两师徒亦冰释前嫌,此金表亦成为拉赫玛尼诺夫珍而重之的物品。

5、拉赫玛尼诺夫接受心理治疗时,其治疗师尼古拉·达利(НиколайДаль/NikolaiDahl)要求他每天接受诊治,拉赫玛尼诺夫每次均需坐于漆黑的房间内,听治疗师不停重覆说:“你将开始创作协奏曲你会工作得称心如意你的协奏曲会是最好的”拉赫玛尼诺夫最终于诊疗期末时,完成了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6、拉赫玛尼诺夫于1902年与Natalia结婚,其意大利籍的妻子亦是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家。

7、拉赫玛尼诺夫喜欢于安静的环境创作,他曾说:“没有比安静独处对我更有帮助。”

8、“拉赫曼尼”在俄语有“挥霍无度”之意,拉赫玛尼诺夫之父正是一个胡乱挥霍的赌徒,最后更典当家业,弃妻儿不顾。

9、拉赫玛尼诺的外祖父是戎马半生的将军,父亲是一名军官。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rachmany),俄语意为“亲切”、“慷慨”。

创作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乐里又有接近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如何成功把这两种风格相融合成为其创作之谜。毋庸置疑,许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完善着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每一位大师的风格都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但是浪漫主义风格和20世纪的音乐风格处于特殊的相互关系。在上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几个新的风格,诸如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风格及其他一些风格,这些新风格的创作纲领与传统的浪漫主义大相径庭。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风格浑然一体,他个人一贯沿用的创作风格已被世人所熟悉,许多总的特点甚至贯穿了作者一生的创作。常人看来格格不入的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被神奇地融合在一起,诸如浪漫主义情怀、大小调体系中的丰富调式和其他一些现代风格(例如爵士乐元素和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类似肖斯塔科维奇的入侵主题)等。

无论作为作曲家,还是舞台上的钢琴演奏者,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出的形象是一致的。据同时代人回忆,他的表演因声音的特殊力度而令人惊叹,这力度并非体现于外在,也不是表面的精湛演奏技能。能够最准确体现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演奏声音质量的词汇是声音的“雄浑”。这种雄浑包含着钢琴乐器的完美表现力、演奏者的精湛表演、动感的力量体现、钢琴音质的美感。

主要作品

钢琴与乐队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编写了五首以钢琴与交响乐团演奏的作品,分别为四首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onaThemeofPaganini),其中以第二钢琴协奏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旋律优美,成为脍炙人口之作,被**《似曾相识》(SomewhereinTime)采纳为背景音乐。

钢琴独奏作品

钢琴独奏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共谱写了2首奏鸣曲、24首前奏曲,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弗里茨·克莱斯勒的《爱之悲》及《爱之喜》等。

交响曲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曾编写三首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乐对拉赫玛尼诺夫而言是失败之作,他甚至把手稿撕毁,直至他死后,整份乐谱被才发现收藏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中,至1948年才于美国作第二次公演以纪念拉赫玛尼诺夫逝世五周年。然而,第二交响乐及第三交响乐仍是较出名的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亦曾编写多首交响诗,如:《死岛》《岩石》《交响舞曲》等。

声乐及合唱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亦有编写声乐及合唱作品,包括有弥撒曲VesperMass、TheLiturgyofStJohnChrysostom及TheBells。短歌Vocalise更被改编成不同乐器的独奏曲。

作品赏析

第二交响曲

1897年3月,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由格拉祖诺夫指挥,在彼得堡初演的时候,人们对年轻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十分苛刻,他的作品在彼得堡遭到非常严厉的批评。这时候所受到的打击,对于向来一帆风顺的拉赫玛尼诺夫来说,自然成为一时难于抹灭的巨大创伤。这一精神上的打击,不但成为他日后严重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拉赫玛尼诺夫形成了郁郁寡欢的孤僻性格。青年时期的拉赫玛尼诺夫痛苦不堪的神经衰弱症,由于尼古拉·达尔博士所下的暗示治疗法奏效,才逐渐走向痊愈。

1901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并一举赢得格林卡奖,于是他顺利地恢复了作曲活动。第二交响曲,则是拉赫玛尼诺夫恢复自信之后的作品,也是在他三部交响曲之中,最具拉赫玛尼诺夫特色,而且最受世人欢迎的作品。整个乐曲在结构上,显示出绵延的起伏性,以情绪来推动整个乐曲的发展,显然与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形态上有共通之处。可以说,本曲很明显地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的俄国音乐特性,用具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作品完成于1906年秋至1907年春。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缓板转中庸的快板,e小调,奏鸣曲形式。乐曲由略带忧郁气氛的进入部平静地开始。主部(中庸的快板)首先由小提琴呈示紧张的第一主题,木管与弦乐用G大调柔和地唱出抒情的第二主题。进入了发展部之后,主题一面发展,一面趋于高扬。经过剧烈的高潮之后,乐曲进入再现部。在此将第一、第二主题以拉赫玛尼诺夫的手法予以再现之后,用进入部提琴动机的素材构成的结尾部分来收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极快的快板,a小调,具有诙谐曲风格的乐章。法国号承接开头的节奏,开始奏出有粗犷风格的主题,然后移交给弦乐部分。乐曲以主题为中心高扬起来,一直高扬至强调节奏的铜管以叫嚣方式中止。不久,以小提琴为中心唱起了柔和优雅的曲调,但是立刻又为诙谐曲部的节奏所打消。

第三乐章慢板,A大调。首先,小提琴以斯拉夫风格的优美情调唱出了流畅的旋律。接着由单簧管以优美的旋律取代。这一乐章的主题也是整部交响乐中最动人的部分。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E大调。经过短小而极强的前奏之后,引出强劲的第一主题。反复了这一主题后,经过一个爽朗的乐段,出现了移至D大调的第二主题。乐曲一面再现前面的主题和动机,一面像胜利凯旋般强劲有力地将全曲最终推向高潮。结尾部分以第一主题的节奏为中心,华丽地结束全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被誉为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本曲除了在构造上的完满妥善之外,同时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而且把这些作了绝佳的统一。尤其是本曲中的几个旋律充满了浪漫性情趣,因此,不是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竟相演唱,就是被世人编成爵士乐,广为流行。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荣获钢琴金奖,同年他从莫斯科音乐院毕业之后,就已经颇有声望了。这时候他受托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于是在1899年开始着手创作。然而不久后,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至1900年五月才逐渐痊愈,所以本曲实际完成于1901年。有些人认为这一协奏曲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就是从拉赫玛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尽如此,从本曲宏大的气势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玛尼诺夫完全恢复健康后,创作欲横溢时的优秀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开头,主奏钢琴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之后,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c小调第一主题(片段1)。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片段2),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乐章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来的,带有沉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片段3)。

第三乐章诙谐的快板,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由弦乐的演奏告一段落之处,钢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片段4),这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并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很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钢琴协奏曲》、《交响舞曲》等等。其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脍炙人口之作,被**《似曾相识》(SomewhereinTime)收录为背景音乐。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乐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相继出现,“求异响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潮流,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形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

悲歌

其作品《悲歌》琴韵悲哀寂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忧郁之情尽释其中。

音乐评价

拉赫玛尼诺夫力图在音乐中表现一个忠实诚挚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竭力探求让所有的人都易于理解的方式,从这一方面着眼,他可以说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继承者。

他的音乐时常具有幻想和悲剧性的哀伤等因素,时常留下一种内心悲剧的不可磨灭的痕迹,这样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也是使他的作品接近干柴科夫斯基的地方。所不同者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内容更加狭窄,往往局限于抒发个人内在的精神体验,但表现得十分动人而富有诗意。

他的音乐除了着重体现悲剧的因素之外,有时也以磅礴的力量讴歌幸福、赞颂祖国大自然风貌,精心刻划出一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安谧、宁静的形象。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充满了美妙的旋律,在他的同时代人当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旋律作家;他的旋律写作同俄罗斯民歌中的悠缓歌曲保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还以和声语言和复调手法之丰富见长。所有这些,都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所在。

影视形象

《紫丁香》

导演;PavelLungin

主演:ЛияАхеджакова/ОлегАндреев/ИгорьЧерневич/ЕвдокияГерманова/ВикторияИсакова

语言:俄语

制片国家/地区:Russian

上映日期:2007年6月22日

**《紫丁香》取材于俄国著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生平、俄罗斯于2007年拍摄的彩色**《紫丁香》,紫丁香花贯串了整部**,并以此含义深远地表达了远离祖国的拉赫曼尼诺夫的思念故土之情;“紫丁香”原为其《歌曲集》(Op21)中第五首,是一首优秀的浪漫曲,后来拉赫玛尼诺夫将其改编成一首钢琴独奏曲,真的值得一听。

俄罗斯音乐学院第七:罗斯托夫国立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学院

罗斯托夫国立音乐学院又称拉赫玛尼洛夫音乐学院,拉赫玛尼洛夫是二十世纪世界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岛"、钟等。

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俄罗斯留学费用-喀秋莎俄罗斯留学服务中心

学校简介:音乐学院成立于1967年。培养了3000多专业人士,其中有228位分别获得国际以及俄罗斯的大赛奖项。学院建立了拉赫玛尼洛夫—洛谢夫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保护并发展拉赫玛尼洛夫的音乐思想。1982年成立了俄罗斯第一个爵士乐高等教育专业。1993年成立了天才儿童中学 (ССМШ-Колледж)。

罗斯托夫音乐学院教师总数的898%是教授、副教授、博士候选人、俄罗斯的民间和名誉表演家以及俄罗斯的著名艺术家。拉赫玛尼诺夫罗斯托夫音乐学院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亚美尼亚,土耳其,罗马尼亚,韩国,中国和英国的领先音乐学院合作。

学习年限:

1拥有高中毕业文凭可以选择如下:

1-2年预科(视语言学习程度而定,下限为1年)+4年大学学习,一共5-6年,毕业获得本科文凭;

1-2年预科(视语言学习程度而定,下限为1年)+5年大学学习,一共6-7年,毕业获得专家文凭(非硕士)。

2拥有大学毕业文凭可以攻读:1-2年预科(视语言学习程度而定,下限为1年)+2年研究生学习,一共3-4年,毕业获得研究生(硕士)文凭;

3拥有研究生文凭可以攻读:1-2年预科(视语言学习程度而定,下限为1年)+2年博士生学习,一共3-4年,毕业获得博士生文凭。

李斯特 《爱之梦第三章》 《但丁读后感》 《狩猎》 《鳟鱼》 《叹息》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 《暴风雨小调》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热情》《G大调随想回旋曲Op129 》《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Op2 No3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一二三乐章

肖邦 《玛祖卡》 《革命练习曲》《第一钢琴即兴曲》 《夜曲第20号》 《G小调第一叙事曲》 《升F大调即兴曲作品36号》

楼主好好挑战吧

不同作曲家的奏鸣曲难度各有不同,具体难度的评估因曲目和演奏者的水平而异。

总体来说,拉赫马尼诺夫、斯克里亚宾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难度较大,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建议轻易尝试演奏。舒伯特、舒曼、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的奏鸣曲难度相对较低,但仍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练习时间才能完美演奏。

具体来说,拉赫马尼诺夫的奏鸣曲难度主要在于其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复杂的的技术要求,尤其是和弦沉重、节奏变化多端,需要良好的手指基础和音乐感觉。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难度主要在于其音形和节奏复杂多变,需要高超的技术和深刻的音乐理解力。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则以其怪异的音形和节奏,以及大量的变化音和调号著称,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表现力。

舒伯特、舒曼、贝多芬、莫扎特和海顿的奏鸣曲难度相对较低,但仍然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练习时间才能完美演奏。其中,贝多芬的奏鸣曲是最经典的之一,被广泛演奏和欣赏。舒曼的奏鸣曲难度适中,适合中级水平的演奏者练习和演奏。舒伯特和莫扎特的奏鸣曲识谱相对简单,但是想要弹好并不容易,需要深入的理解和演绎。海顿的奏鸣曲相对简单一些,适合初学者练习和演奏。

总的来说,选择演奏哪些作曲家的奏鸣曲,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来决定。同时,需要注重技巧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手指能力和音乐理解力,才能更好地演绎这些经典之作。

《悲歌-拉赫玛尼洛夫回忆录》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yit9

简介: BBC音乐纪录片《悲歌—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说:“音乐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最后又回到心灵中的。音乐是爱!音乐的姐妹是诗歌,音乐的母亲是悲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546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3
下一篇2024-02-13

随机推荐

  • 聚容美白修复精华露有用吗

    聚容美白修复精华露是一款针对美容修复的产品,主要功能是增强皮肤的保湿能力和改善肤色不均现象,让皮肤更加亮泽和光滑。聚容美白修复精华露真正有用吗?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从产品成份来看,聚容美白修复精华露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透明质酸、维生素

    2024-04-15
    57500
  • 法兰琳卡眼部精华液需要每天用吗

    25岁是年轻肌肤与老化肌肤的分水岭,老化肌肤的标志就是皱纹生成,而第一条皱纹多生成在眼周。随着使用眼霜人群的逐渐偏低龄化,所以,建议18岁至24岁的年轻女孩必须养成用眼霜的习惯。对于眼袋的话,这里给MM们特别推荐这几款眼霜。雅漾舒缓眼霜含春

    2024-04-15
    54300
  • 莱伯妮黄金精华液含酒精吗

    莱伯妮黄金精华液不含酒精。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得知,莱伯妮黄金精华液的成分为鱼籽精华以及各种化学成分,没有酒精。LaPrairie是一种护肤产品。在瑞士的蒙特里斯有一座赫赫有名的LaPrairie疗养中心,LaPrairie护肤系列研究所传承了

    2024-04-15
    43500
  • 精华露和精华液的区别

    1、质地不同:精华露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护肤品,质地比较粘,比较适合干性肌肤。但是对油性皮肤来说,因为油脂分泌旺盛,如果涂太滋润的产品并不容易吸收,所以不太适合多种精华类的护肤品使用,以免因为吸收不了而出现营养过剩、粉刺等问题。精华液一般为液体

    2024-04-15
    50400
  • 日本物理防晒霜推荐 日本人气最高的防晒霜推荐

    防晒霜的种类有很多种,物理防晒是很多人都喜欢的防晒之一,很多人都喜欢使用物理防晒霜,防晒霜是肌肤抵挡阳光的一道防线,有很强的护肤效果。日本物理防晒霜推荐1、安热沙倍呵物理防晒霜 2、FANCL无添加物理防晒霜 3、thinkbab

    2024-04-15
    30800
  • 妮维雅630一瓶可以用多久

    2个星期。妮维雅630一瓶可以用2个星期,连续使用一个月效果会明显,妮维雅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所有的大型全球护肤品与身体护理品品牌,其发展时间久,发展经验丰富,旨在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妮维雅630淡斑精华和科颜氏精华相比科颜氏精华好用。妮维

    2024-04-15
    49600
  • 妮维雅美白润肤霜是擦脸的吗

    成分:Ingredients:Aqua:水Paraffinum liquidum:液体石蜡Cera Microcristallina:微晶蜡,天然的矿物质蜡Glycerin:甘油Lanolin Alcoh

    2024-04-15
    436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