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物的美称

有关人物的美称,第1张

一、文人方面的有:诗仙(青莲居士)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易安居士李清照等等。

二、武将方面的有:飞将军李广、美髯公关羽等等。

三、虚构人物的有:智多星吴用、及时雨宋江、美猴王悟空、潇湘妃子林黛玉等等。

1、短期原因

巴基斯坦独立后,其国土隔着印度分为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两部分。西巴基斯坦与东巴基斯坦之间相距两千多公里,虽然两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巴基斯坦独立之后,虽然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数占巴基斯坦总人口56%,但其中央政权基本上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中。因此,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人认为在国家机构中受到排挤和歧视。而在经济方面,东巴基斯坦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大量外汇收入,而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长期严重不均,东巴基斯坦的大量收入主要用于西巴基斯坦建设,东巴基斯坦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农业发展速度4倍于东巴。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随之加深。在文化上,尽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讲孟加拉语,中央政府却坚持将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长期以来,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为争取自的权利而进行斗争。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这一斗争达到了顶峰。大选中,在东巴基斯坦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联盟”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遭到了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拒绝。这一分歧使巴国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孟加拉人出于对巴军队及政府当局的愤恨和恐惧,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印度。人民联盟被宣布为非法,其***被监禁,人民联盟有一些成员逃往印度,于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东巴基斯坦内乱本来是巴基斯坦的内政,与印度毫无关系。但印度借口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对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人的军事镇压以及大量东巴基斯坦难民流入印度,预谋武装干涉巴基斯坦内政。

2、长期原因

首先,印巴分治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后患无穷,使两国关系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善。印巴独立不久就因为三个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由于在朱纳加尔和海德拉巴连续失守,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继续在克什米尔土邦得势,因而采取了强硬立场,不惜多次兵戎相见。

其次,宗教冲突频频发生,矛盾难以调和。按照宗教因素实行的分治并未能解决次大陆的宗教矛盾和冲突。建立单一宗教成分的国家目的还是没有实现。在印度仍然有三千八百多万伊斯兰教徒,而在巴基斯坦留下的印度教徒不止一千万人。巴基斯坦或是印度国内发生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冲突都立即会在对方国内引起反应,并上升为两国关系问题。

第三,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加剧了印巴间的矛盾。印度自独立后,一直同苏联保持着良好关系,南亚是苏联向第三世界渗透与扩张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苏联打着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号,指望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来扩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苏联***曾声称:“当各种各样的外部势力向捍卫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压力的时候,苏联总是和印度站在一起。苏印关系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在印度同邻国的争端中,苏联明显袒护印度。这一点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面对印苏的准同盟关系,美国曾经设想过同印度结盟,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未能使美国如愿以偿,于是美国将南亚政策的重心从印度转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关系以其作为南亚战略的平衡力量。从1954年起,美国开始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这一决定长期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发展。随后,美国又把巴基斯坦拉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重巴轻印”的南亚政策使印度认为,其政策和举动威胁了自己的国家安全。美苏在背后各自支持一家,这样就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孟加拉国,原来是巴铁所属的“东巴基斯坦”,在印度的帮助下建国,其国旗是一面“太阳旗”,简单形容就是一面绿化的膏药旗。

1947年8月15日,英属印度根据“蒙巴顿方案”分为2个独立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旁遮普按照居民宗教信仰,一块土地掰成二块,分别加入印度和巴基斯坦。

加入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加上阿萨姆的锡尔赫特地区,就构成巴基斯坦的东部国土,我们叫“东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的东西两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它们的中间隔着辽阔的印度领土,彼此之间缺乏强有力的联系。

原本联系就比较弱,而掌控巴基斯坦大权的西部,又不怎么重视东部的利益。东巴基斯坦最关心政治地位,毕竟当时东部人口占到整个巴基斯坦的56%,他们强烈要求将孟加拉语同乌尔都语一样作为官方语言。

“开国总统”默罕默德.阿里.真纳,他极力推动乌尔都语作为官方语言,这让东部很不满。1948年真纳去世,关于官方语言的争论还在继续,后来纳齐穆丁重申乌尔都语是官方语言,直接导致达卡学生的抗议。

尽管巴基斯坦的东西部都信奉伊斯兰教,但因官方语言导致的分歧越来越大,没多久引发东巴基斯坦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1956年,巴基斯坦宪法承认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都为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不过并没有熄灭东巴基斯坦的分离倾向。

1970年的选举,东部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赢得国民议会313席中的167个席位。他被人民党主席阿里布托要求放弃自治的“六点纲领”,并要求分享权力,然而到次年3月谈判失败。

东巴基斯坦驻军采取行动,谢赫·穆吉布·拉赫曼遭到逮捕,并与当地的“民族解放军”交火。与此同时,孟加拉临时政府在印度成立,第三次印巴战争随后爆发。印巴战争结束后,孟加拉临时政府迁回达卡,成立“孟加拉国”。

1974年2月,巴基斯坦承认孟加拉国,两国在新德里达成协议,内容是关于遣返巴基斯坦战俘的相关问题。协议签署之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开始和解,特别强调原谅和忘记1971年的不愉快。

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军事政变,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总统被杀。齐亚 · 拉赫曼将军实施军事管制,并于1977年成为继任总统,他极力摆脱对印度的依赖,积极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此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关系大大改善,两国合作倡议南盟采取多数投票机制,防止印度施压让所有国家都同意的情况出现。此外,孟加拉国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也表示出对巴基斯坦的支持。

尽管双方的外交出现改善,但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两国的关系还是有些不和谐。这些遗留问题包括资产分配问题 、比哈尔邦的归属以及1971年事件道歉问题 。从政府角度来看,各自都有道理,但对方解决又有难度。

随着1998年巴基斯坦总理那瓦兹·谢里夫对孟加拉国的访问,双方进一步打破坚冰,本着合作态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总体而言,国家利益为重,只要印度霸在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关系就不会太差……

  英国从印度殖民地撤退后,根据蒙巴顿勋爵主持的代表英国阴险的协议,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地区分别独立成国,其中印度居中,而巴基斯坦却分成分别位于印度东西两侧的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部分,其中西巴基斯坦与印度的边界还存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争议(该地区划归印度,但住民的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多次发生反印度的起义暴动,印度也加紧向该地区迁移殖民) 巴基斯坦成立后为维持与东巴基斯坦这个飞地的联系,花费了大量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巴基斯坦中央政府采取厚西巴薄东巴的政策,尽管东巴人口比西巴人口多,但中央政府长期由西巴人所把持,东巴人被视作巴基斯坦的二等公民。东巴人讲孟加拉文,西巴人讲乌尔都语,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却把乌尔都语定为国语。后来东巴人抗议,政府便把孟加拉语也定为国语,但政府文件、货币、邮票上都没有使用孟加拉文。政府和军队的许多高级职位都由西巴人担任。在经济上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损东肥西,在政策、投资上都向西巴倾斜,使得东西巴经济差距越拉越大。因此,东西巴之间存在着由来已久的深刻矛盾。

  1970年12月,在巴基斯坦,叶海亚·汗总统举行了13年来的第一次大选。以谢赫·穆吉布·拉付曼为首的人民联盟仰仗东巴基斯坦在人口上的优势,以地方自治为旗帜,主张加强省的权力,得到大多数东巴基斯坦人的拥护。在国民议会的300个一般席位中,人民联盟获得了160席,几乎囊括了分给东巴的162个席位,一跃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而人民党则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反对党,但人民联盟在西巴却未能取得一个席位;同样人民党在东巴也未获得一席之地。在国民议会选举10天后举行的省议会选举中,人民联盟在东巴省议会300个一般席位中获得280席,而巴基斯坦人民党则在西巴的旁遮普省议会180个一般席位中获得113席。

  东巴人对大选结果欣喜若狂,旁遮普人则忧心忡忡,害怕因东巴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议席会制定出不利于他们的宪法。果然,在制定宪法时,人民联盟要求地方自治,以改变东巴长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对待。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于1971年2月中旬同人民党领袖布托会谈。拉赫曼力主只给中央政府以外交、国防和发行货币的权力,其余权力应该交给省政府;而布托则坚持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有收税、外贸和接受外援的权力。由于双方的分歧难以弥合,结果会谈不欢而散。

  原定国民议会于1971年3月3日召开,军政府准备向人民代表移交权力。但3月1日叶海亚·汗总统宣布推迟国民议会的召开,这犹如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立即引来了东巴的强烈反应。数以万计的工人、学生、专业人员举行示威,并第一次提出“孟加拉国”独立的口号。3月3日,东巴总罢工,工厂、机关、学校、商店纷纷关门,整个东巴陷于瘫痪。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针对叶海亚·汗总统推迟议会召开的决定,号召支持者控制中央在东巴的机构所展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东巴民怨沸腾,局势迅速恶化。

  为了挽回局势,3月6日,叶海亚·汗总统宣布国民议会将于3月25日召开。3月7日,穆吉布·拉赫曼提出人民联盟参加国民议会的四项条件。第一,军政府必须立即将权力移交给选出的人民代表;第二撤消军事管制法;第三,政府派出镇压群众的军队撤回到他们的营房。第四,调查“对东巴群众的屠杀”。以叶海亚·汗为首的中央政府断然拒绝了穆吉布·拉赫曼提出的四项条件,并下令罢工工作限期复工,否则将予以严惩。穆吉布·拉赫曼针锋相对,于3月15日宣布接管东巴的行政,并下达了包括停止中央政府在东巴征收的所得税、不再向中央政府缴纳关税和销售税、东巴的税收缴入东巴政府等在内的35条指示。东巴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全面激化。

  为了使巴基斯坦免于分裂的灾难,3月15日,叶海亚·汗总统亲临东巴首府达卡,与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举行秘密会谈,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3月21日,人民党领袖佐·阿·布托也飞抵达卡,参加谈判。由于穆吉布·拉赫曼作为议会多数党领袖拒绝保证邀请布托参加他的政府,叶海亚·汗也拒绝穆吉布·拉赫曼立即撤销军法管制的要求,秘密会谈于3月22日破裂。于是叶海亚·汗总统再次宣布无限期推迟国民议会的召开。东巴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1971年3月26日,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宣布东巴为自主、独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叶海亚·汗总统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去控制,人民联盟分裂国家的活动必须挫败为由,宣布人民联盟为非法组织,予以取缔,一举逮捕了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并派军队到东巴进行镇压,造成流血事件。至此,东巴同中央政府的矛盾,由要求东巴自治,变为要求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东巴与巴基斯坦中央政府誓不两立,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在政府军的镇压下,人民联盟的一些骨干分子逃往印度,于1971年4月17日在印度加尔各答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并组织逃往印巴边境的孟加拉人,组成了有五六万人的“孟加拉解放军”,与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展开了武装斗争。

  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在东巴采取军事镇压后,东巴的孟加拉人开始大批逃往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等地。截止1971年6月底,聚集在印巴边境的东巴难民已达600万左右,给印度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寻求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印度措“东巴难民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试探各国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态度。但只有苏联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考虑,对印度给予公开的、明确的支持。

  1971年8月8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突然访问印度。8月9日,苏联同印度签订了为期20年的军事同盟双边协定——《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葛罗米何还表示,如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战争,苏联将在军事上、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并牵制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援。此后,苏印两国***频繁互访,奔波于莫斯科和新德里之间,进行战争准备。苏印同盟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向印度空运武器装备。到战争爆发前,印度从苏联获得了250辆坦克,100辆装甲运兵车,40门120毫米火箭炮以及“萨姆皿”地对空导弹等大量新式装备。印度在得到苏联的全力支持,并通过外交试探,确信英、法、美等国至少不会军事干涉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战争后,就加快了军事部署。

  1971年11月上旬,派往东巴的巴基斯坦军队控制了东巴的主要城镇和大部分乡村,东巴局势略有好转,巴基斯坦的国内动乱出现了一丝转机。然而,印度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东巴的动乱为印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印度早就开始进行战争部署。1971年2月以前,印度部署在东巴周围的兵力只有3个旅,但到10月,印军已逐渐增加到7个师;另外还部署了12个空军中队,约211架作战飞机;海军部署了26艘舰艇,舰载飞机33架,印军总兵力约十六七万人。在西巴边境,1971年8月以后,印军也由9个师陆续增加到13个师;部署了20多个空军中队,作战飞机300余架;海军舰艇约20艘,印军总兵力达30万人。到印巴战争爆发前,印度陆军的总兵力有4/5推进到印度与东西巴基斯坦的边界地带。

  印军在进行兵力部署的同时,还进行了以巴基斯坦为目标的军事演习,并把大量作战装备和物资运往印巴边境。印度政府还进行一系列的战争动员,征召陆、海、空军后备役人员服现役,取消军人的一切休假,并征用民用车辆。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称同巴基斯坦发生战争是迫在眉睫和不可避免的。印度国防部长拉姆也声言同巴基斯坦发生的任何战争都将在它的土地上进行。印度舆论也大肆鼓噪,为发动战争进行舆论准备。

  以叶海亚·汗总统为首的巴基斯坦军人政府,在东巴发生分裂活动后,一味采取军事镇压手段。高压政策不仅没有稳定局势,反而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军与东巴人的对立情绪,整个东巴陷入混乱和瘫痪。对东巴分裂活动的镇压,由于军队的暴行,又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叶海亚·汗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面对印度的战争威胁,叶海亚·汗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大国出面干预上,既不做战争准备,也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战争爆发前,巴基斯坦在东巴的守军有4个师共13个步兵旅和若干个炮兵旅;空军有2个中队,作战飞机12架,巴军总人数约9万人。在西巴基斯坦,巴军部署了12个师,20个空军中队,200余架作战飞机,20余艘舰艇,总兵力约25万人。由于印军的战略是东攻西守,因此,在东巴的巴基斯坦守军处于明显的劣势。

  1971年4月中旬以后,印军不断侵入巴基斯坦领土,袭击巴基斯坦边防哨所,进行战略侦察。印度战斗机也多次深入巴基斯坦领空,试探巴军的反应能力并进行侦察。6月以后,双方的小规模冲突不断增加,战争气氛日益浓厚。

  11月21日,印军在苏联的支持下,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的当天,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11月22日,巴基斯坦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控告印军对东巴的侵略,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则声称印军是为了自卫才进入东巴的。印度政府置国际舆论的谴责于不顾,继续扩大在东巴的战争行动。12月2日,印度政府宣布印度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为了支援东巴的守军,12月3日,巴基斯坦军队从西巴对印军进行了反击。印度借机把战争扩大到西巴,对巴基斯坦东西两部分领土发动了全面进攻。

  第三次印巴战争分东西两个战场进行。印军的战略方针是东攻西守,力图一举拿下东巴,肢解巴基斯坦。

  12月3日,印军集中优势兵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东巴发起向心攻击。同时出动空军接连8次空袭东巴首府达卡机场,使东巴空军丧失了战斗能力,印军在东巴取得了制空权。由于东巴守军丧失了制空权,东巴的交通枢纽、动力系统、重要军事目标、后勤补给线及军需仓库等完全暴露在印军飞机的轰炸之下,使巴军损失惨重,陷于困境。印度海军主力舰艇也大举出动,袭击东巴沿海的港口和巴海军基地。

  12月5日,进入东巴的印军攻占了战略要冲婆罗门巴里亚。12月6日,印军又占领了锡尔赫特、库米拉、费尼等地。同一天,印度政府宣布承认“孟加拉国”。

  12月4日至7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印巴武装冲突造成南亚次大陆的紧张局势问题,举行紧急会议。12月7日,联合国大会以104票的压倒优势通过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的决议。但印度拒不执行,并加紧在东巴的作战行动。

  在东巴基斯坦,巴军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在战略上,巴军统帅尼亚兹将军将部队部署在边境的前沿地区,以旅为单位,分别固守十多个孤立的地域,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但当印军改变了传统的正面突破、齐头并进的战术,而采用避实就虚、多路迂回的灵活战术后,处于劣势的巴军便始终未能集中兵力主动出击,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虽然巴军顽强抵抗,但终于被各个击破,首尾不能相顾。当巴军企图收缩兵力固守达卡时,为时已晚。12月14日,东、西、北三路印军在达卡城下会师,达卡被包围。

  在西巴战场上,巴军打的也不理想。12月15日,印军突袭西巴南部国境,占领了纳亚加尔等城市。两国空军相互轰炸,并发生了激烈的海战。由于巴军在西线不能对印军形成强大的压力,东巴的命运危在旦夕。

  在外交战线上,布托竭尽全力试图使联合国发挥作用,制止印度的侵略,挽救东巴。但由于苏联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坚决支持印度的侵略,与印度在外交上进行战略配合,否决一切停火协议,为印军在战场上赢得时问.所以布托的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巴沦陷。 1971年12月16日,印军攻陷达卡,尼亚兹将军率9万名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成了印军的俘虏。东巴沦陷。

  同一天,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宣布西线印军将于17日22点30分停火。17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议,并命令巴军全线停火。

  1971年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巴基斯坦被肢解,原东巴的土地上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971年12月21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从印度的加尔各答迁回达卡。1972年1月7日,巴基斯坦总统佐·阿·布托释放了被前总统叶海亚·汗于1971年3月26日以“判国罪”逮捕的人民联盟领袖穆吉布·拉赫曼。1月8日,穆吉布·拉赫曼从西巴经由德里回到达卡,就任孟加拉国第一任总统。

  在印巴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为了稳定民心和国内局势,叶海亚·汗总统于1971年12月7日任命前东巴省省长、巴基斯坦民主党主席努鲁尔·阿明为政府总理,任命人民党主席佐·阿·布托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战争结束后,12月18日,担任副总理才12天的布托又被任命为政府总理,叶海亚·汗总统企图以此转移人民对他领导不力导致战败责任的追究。但是,失去了东巴的巴基斯坦人民痛心疾首,他们再也不能容忍叶海亚·汗的军事独裁统治了,愤怒的群众的抗议浪潮终于把叶海亚·汗赶下了台。1971年12月20日,叶海亚·汗被迫辞去总统兼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职务。

  1971年12月21日,巴基斯坦国民议会中最大政党人民党领袖佐·阿·布托临危受命,出任巴基斯坦总统兼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成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最高***。此后直到1977年7月5日布托总理被齐亚·哈克将军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佐·阿·布托一直是巴基斯坦的最高统治者。布托当政期间的政治经济改革和国内外政策,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女王是英国女王 现任政府首脑、国家元首的女性屈指可数,包括默克尔在内全球仅10人 德国联盟党***安格拉·默克尔11月22日正式就任德国联邦总理,成为德国有史以来首位女总理,同时也得以跻身为数稀少的全球女性***行列 全世界现任女性***仍旧屈指可数,包括默克尔和当选利比里亚总统已成定局的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在内,总共只有10人。这10人中包括5位女总理与5位女总统。时报综合报道 政府首脑 孟加拉国·齐亚夫人 家庭主妇继承夫志 卡莉达·齐亚,60岁,1991年~1996年任孟加拉国总理,2001年10月再次当选。 卡·齐亚夫人是前总统齐亚·拉赫曼的遗孀,1945年8月15日生于迪纳杰布尔县。1960年入苏伦德拉纳特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与齐亚·拉赫曼上尉结婚。齐亚·拉赫曼参加了东巴基斯坦(即今孟加拉国)的独立斗争,并担任独立后的首任总统。1981年5月,齐亚·拉赫曼在吉大港城的一次兵变中遇刺身亡。 卡·齐亚原本乐于持家,不太关心政事,甚至连与拉赫曼过从甚密的官员也认为她不过是个“生活俭朴而又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只是在丈夫遇难后,她才涉足政坛,开始了一个女政治家艰难困苦的非凡生活。她头披沙巾,笑容可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之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新西兰·克拉克 “议会之母”热爱登山 海伦·克拉克,55岁,1999年12月就任新西兰总理。2005年9月,她第三次当选。 自1981年代表工党角逐议会席位获得成功之后,海伦·克拉克在此后的6次议会选举中连战连捷,成为新西兰议会中当议员时间最长的女性,人们亲切地称她为“议会之母”。1999年,克拉克当选总理。之后,新西兰经历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高经济增长。克拉克热爱登山运动,她曾先后于1991年和2001年登上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和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她甚至宣称:“总有一天,我会去攀登珠穆朗玛峰。” 莫桑比克·迪奥戈 财政专家四处“化缘” 路易莎·迪奥戈,47岁,2004年2月就任非洲南部国家莫桑比克首位女总理。 迪奥戈是个财政专家,之前她担任该国计划和财政部部长,被任命为总理后仍兼任此职一年多,可见她的经济调控能力对这个职位的重要性。而1993年~1994年任职于世界银行驻莫代表处的经历,使她成为一个活跃的国际外交活动家,经常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呼吁减免穷国的债务和改善第三世界妇女的权益保障状况。由于她争取国际经济援助的工作卓有成效,在今年的《福布斯》“全球百名最有权力女性榜”上,刚任总理一年多的迪奥戈就入选第96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2570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3
下一篇2024-02-13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