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2、拉赫玛尼诺夫一方面是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而另一方面,他的音乐里又有接近20世纪作曲家的许多现代元素。如何成功把这两种风格相融合成为其创作之谜。毋庸置疑,许多作曲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完善着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每一位大师的风格都具有自己的演变过程。
3、李斯特在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扩展资料:
一、肖邦的音乐作品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二、拉赫玛尼诺夫的主要作品
钢琴独奏方面,拉赫玛尼诺夫共谱写了2首奏鸣曲、24首前奏曲,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弗里茨·克莱斯勒的《爱之悲》及《爱之喜》等。
三、李斯特的钢琴作品
《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大量歌剧幻想曲,如改编自威尔第的《弄臣》、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而他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实际上是依据匈牙利境内的吉卜赛音乐创作的。
-弗里德里克·肖邦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弗朗茨·李斯特
★钢琴四手联弹、双钢琴曲集★
阿连斯基(Anton Stepanovich Arensky, 1861-1906)
1 C大调第三组曲“变奏曲” Op33(双钢琴)
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
1 纪念品 Souvenirs Op28(双钢琴)
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
儿童游戏 Jeux d'enfants - 四手联弹
鲍罗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 1833-1887)
1 d小调波尔卡 - 四手联弹
2 D大调塔兰泰拉舞曲 - 四手联弹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1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2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3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4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5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6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7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8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9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0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1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2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3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4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5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6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7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8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19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20
21首匈牙利舞曲 - 四手联弹-21
2 圆舞曲 Op39 - 四手联弹
3 海顿主题变奏曲(圣·安东尼变奏曲)Op56b(双钢琴)
4 舒曼主题变奏曲 Op23 - 四手联弹
夏布里埃(Chabrier, Alexis Emmanuel 1841—1894)
1 西班牙狂想曲(双钢琴)
2 3首浪漫圆舞曲 - 第一钢琴 第二钢琴
德彪西(Claude-Achille Debussy, 1862-1918)
1 白与黑(双钢琴)
2 小组曲 - 四手联弹
多南依(Ernst von Dohnanyi, 1877-1960)
1 圆舞曲 Walzer Op3 - 四手联弹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
1 斯拉夫舞曲 Op46 - 四手联弹 - 1
斯拉夫舞曲 Op46 - 四手联弹 - 2
斯拉夫舞曲 Op72 - 四手联弹 - 1
斯拉夫舞曲 Op72 - 四手联弹 - 2
2 十首传奇 Op59 - 四手联弹
福雷(Gabriel Faure 1845-1924)
洋娃娃组曲 op56 - 四手联弹
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 1870-1938)
1 微型曲集 之 现代舞曲 - 四手联弹
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
1 在秋天 Op11 - 四手联弹
霍尔斯特(Gustav Dheodore Holst, 1874-1934)
管弦乐组曲《行星》Op32 - 第一乐章 火星--战争使者(双钢琴)
管弦乐组曲《行星》Op32 - 第二乐章 金星--和平使者(双钢琴)
管弦乐组曲《行星》Op32 - 第三乐章 水星--飞行使者(双钢琴)
管弦乐组曲《行星》Op32 - 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使者(双钢琴)
管弦乐组曲《行星》Op32 - 第五乐章 土星--老年使者(双钢琴)
管弦乐组曲《行星》Op32 - 第六乐章 天王星--魔术师(双钢琴)
管弦乐组曲《行星》Op32 - 第七乐章 海王星--神秘主义者(双钢琴)
克热内克(Ernst Krenek, 1900-1991)
1 竞赛小品 Vier Bagatellen Op70 - 四手联弹
李盖蒂(Gyorgy Ligeti, 1923-2006)
1 五首四手联弹小品(进行曲、复调练习曲、婚礼之舞、小奏鸣曲、快板)
卢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1913-1994)
1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双钢琴)
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
阿门的幻想 Visions de l'amen(双钢琴)
米约(Darius Milhaud, 1892~1974)
丑角(又译“胆小鬼”)Scaramouche Op 165b(双钢琴)
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 1854-1925)
1 5首西班牙舞曲 Op12 - 四手联弹
莫扎特(Mozart,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
1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K448
2 C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K521
3 G大调钢琴奏鸣曲 K283 - 格里格改编双钢琴版
4 c小调钢琴奏鸣曲 K475 & 457 - 格里格改编双钢琴版
5 F大调钢琴奏鸣曲 K533(494) - 格里格改编双钢琴版
6 C大调钢琴奏鸣曲 K545 - 格里格改编双钢琴版
7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K381/123a(双钢琴)
8 c小调赋格 KV426(双钢琴)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1 第一号组曲 Op5(双钢琴)
2 第二号组曲 Op17(双钢琴)
3 G大调浪漫曲(无编号) - 四手联弹
4 交响舞曲 Op45 -1(双钢琴)
交响舞曲 Op45 -2(双钢琴)
交响舞曲 Op45 -3(双钢琴)
5 俄罗斯狂想曲 Opposth(双钢琴)
拉威尔(Maurice Ravel 1875-1937)
1 鹅妈妈 - 四手联弹
2 圆舞曲 - 四手联弹 - 1
圆舞曲 - 四手联弹 - 2
雷格(Max Reger, 1873-1916)
1 五首风景画 Op34 - 四手联弹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1 贝多芬主题双钢琴变奏曲 Op35(双钢琴)
萨蒂(Satie, Erik Alfred Lestlie 1866~1925)
1 梨形曲 Trois Morceaux en forme de Poires - 四手联弹
2 可憎的一瞥 Apercus Désagréables - 四手联弹
3 芭蕾舞剧《游行》Parade - 四手联弹
施尼特凯(Alfred Harrievich Schnittke, 1934-1998)
1 向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致敬 - 六手联弹
舒伯特(Schubert,Franz Peter 1797-1828)
1 f小调幻想曲 D940 - 四手联弹 - 1
f小调幻想曲 D940 - 四手联弹 - 2
f小调幻想曲 D940 - 四手联弹 - 3
2 三首军队进行曲 D733 - 四手联弹
3 孩子们的进行曲 D928 - 四手联弹
4 华丽的回旋曲 D823 - 四手联弹
5 G大调幻想曲 D1 -四手联弹
6 法国歌曲变奏曲 D624 - 四手联弹
7 A大调回旋曲 Op107 - 四手联弹
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1 行板与变奏 Op46(双钢琴)
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 1882-1971)
1 五首简易小品 - 四手联弹
齐尔品(Alexander Tcherepnin, 1899-1977)
1 D大调回旋曲 Op 87a(双钢琴)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1 柔板 Adagio - 四手联弹
2 玛祖卡 Mazurka - 四手联弹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 ,即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号Op3,作于1908—1909年,1910年11月28日由拉赫玛尼诺夫自己主奏钢琴首演,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 (Josef Hofman,1876—1957)。而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对这部协奏曲的认识大概源自于**《Shine》。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始终围绕着**故事情节的主题音乐。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
“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后者。
全曲共3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浑厚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和钢琴旋律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的素材要素。而后钢琴插入一段平静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乐段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释然,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扩大抒情性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钢琴发出铿锵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坚定中,音色渐渐消沉,在短暂宛如月色的宁静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Cadenza”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Toccata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缓和中进入乐队奏的第一主题,最后后的终结部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生动的结束。
第二乐章 间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调,变奏曲式,三段体。 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在弦乐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表现出主题的主题材料即与第一主题婉转相仿,突然间,钢琴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进入中段,更活泼的,钢琴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淋漓尽致中饱含滥情的狂放,单簧管、低音管奏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衍生出的旋律中,渐渐转为慢板,钢琴配合以半音阶性音型如歌却踟蹰不前的旋律。
随着乐章织体的不断扩大,关联性凸显得愈加显著。钢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题,与乐队发展成雄壮的乐念,恢弘与饱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着右手的铿锵飘散着,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暂停顿后,钢琴进入华彩乐段,灵巧的装饰奏后趋于平静,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在这种气氛中,钢琴用气势非常毫无空疏的音符结束,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终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在乐队进行曲节奏中,钢琴有力而精确地奏出第一主题,灵活但精神抖擞中,反复几次后速度更快,在乐队坚定的节奏里钢琴配以艰深繁杂的快速和弦,来回几次。高亢和顽强的音乐进程在表面的暂停后,钢琴以极快的切分节奏向前推进,最终进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浪漫但高昂层层徘徊中形成极快板的快速音群,缓和下来,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直到乐队奏第一主题的变形,钢琴做高音装饰。然后出现第一乐章精练之后的旋律,情绪加深,钢琴单独发展,速度更快,乐队和钢琴交织的短暂的广板后,钢琴更抒情地还原第一乐章主题,接着活泼的快速音群,直到钢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细纱中消散,音乐又出现转机,变奏了乐章第一部分所有变奏,只是更加热烈,音乐被再次抬高,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八度急板,乐队抬升中达到高潮,钢琴的一句下行的装饰奏中乐队和钢琴奏出的饱满,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顶峰后,最后在急促但不仓促中强有力地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