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色彩大师哈恰图良
哈恰图良,阿拉姆·伊里奇(1903—1978)是亚美尼亚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获苏联人民艺术家、亚美尼亚科学院院士、艺术学博士称号。1929年毕业于格涅辛中等音乐学校作曲班,1934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米亚斯科夫斯基作曲班,1937年又毕业于他的研究生班。曾从格里埃尔和瓦西连科学习配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后来除创作外,在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教作曲。并以指挥家身份在三十多个国家指挥演出个人作品音乐会。曾任苏联作曲家协会副主席、书记等职务。获列宁奖金一次、苏联国家奖金多次。
哈恰图良的创作深受亚美尼亚民间音乐和俄罗斯乐派的影响。创作范围广泛,尤以交响乐和室内乐体裁为重。他的音乐以激昂有力、朝气蓬勃、节奏激越、和声与配器华丽多采著称。在创作中把欧洲调性体系与东方调式结构加以综合,充分显示出独具一格的东方旋律因素特点。
哈恰图良在求学年代创作了钢琴组曲《托卡塔》和色彩鲜艳风俗画般的管弦乐《舞蹈组曲》。他的第一交响曲是为庆祝亚美尼亚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而作。为钢琴家奥鲍林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献给奥伊斯特拉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广为人们演奏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作了一系列爱国主义作品、其中第二交响曲表现了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英雄气慨,第三交响是为庆祝胜利而作。舞剧《斯巴达克斯》和《加雅涅》是两部优秀作品,后者由作者以十三个片断编成两套交响组曲,其中《马刀舞》和《玫瑰女郎之舞》二曲最为著名。四十一五十年代为多部戏剧和**配乐,其中为莱蒙托夫《假面舞会》的戏剧配乐改编为五个乐章的组曲。后来主要作品还有:小提琴与乐队协奏狂想曲、大提琴与乐队协奏狂想曲、钢琴与乐队协奏狂想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奏鸣曲等。
1948年2月14日苏共中央在《关于穆拉杰利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决议》中谴责了“坚持形式主义的、反人民的倾向”的作曲家,哈恰图良被列为这样的作曲家之一。决议指出:“在他们的作品中,音乐方面形式主义的滥用和反民主的倾向特别强烈,与苏联人民和他们的艺术趣味格格不入”。最有才华的管弦乐色彩大师被一笔抹煞了。直到1958年才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决议,为一批优秀作曲家平了反。
造就时代需要英雄,人类文明同样离不开英雄。英雄者,或集风云际会于一身,登高一呼万众麋聚,或又双雄并起,双峰相峙,各领风骚,互为争奇。凡属后者的两人,必定是思维理念、个性举止均对比极其鲜明,反差异常强烈,音乐上如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歌剧全盛期的瓦格纳、威尔第;指挥台上的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钢琴界的阿劳,霍罗维茨等皆属之。在苏联的小提琴领域正好也有这样的两位大师,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四只手,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共同撑起了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半壁江山,捍卫了苏联小提琴学派的荣誉和地位。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和列昂尼德柯冈的名字并不因为他们的去世、时事的变迁而销声匿迹;相反,随着岁月的流淌,新生代的不断涌现,知道、倾慕他们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列昂尼德柯冈(Leonid Kogan)与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一样也来自乌克兰,只不过由于柯冈比后者小16岁,因而可以说至少在柯冈崛出之前,大卫在苏联乐坛上的地位还是一言九鼎、无人撼动的。1924年11月14日柯冈出生于乌克兰中部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他的父母都是摄影师,父亲还是业余提琴手,从5岁起柯冈就拿着童琴学习,以后历经两任教师辛勤栽培终于成材。他的这两位老师都姓杨波尔斯基(Yampolsky),前一位叫菲利普,后一位叫阿拉姆,还都是奥尔的学生,但彼此之间没有一丁点儿的血缘关系。如果说家乡的菲利普杨波尔斯基培养他确立了对小提琴演奏的热爱和坚固的基础功底的话,那么从10岁迁往首都起,莫斯科的阿拉姆杨波尔斯基则一手缔造了他通向成功之路的坦途。从天才少年班到中央音乐学校(即莫斯科音乐学院附中),从大学再到研究生,柯冈师从杨波尔斯基长达17年,两人之间的情谊绝非一般的师生所能比拟。想当年,16岁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以一曲《魔鬼的颤音》掀开了他艺术人生的第一页,而柯冈恰恰也是在16岁那年在莫斯科爱乐乐团的烘托下上演了他的处子作:勃拉姆斯的《D大调协奏曲》,以其精湛的琴艺和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素养,轰动乐坛。这次成功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须知此时的柯冈还仅是一位附中的学生呢。4年后,作为音乐学院二年级学生的柯冈已经以莫斯科爱乐乐团特邀独奏家的身份随团去国内外巡回演出,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和鲜明艺术个性令听从们惊叹不已。然而,真正让世界感受到柯冈存在的是195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一届伊莉莎白王后国际音乐比赛”上,柯冈以一曲帕柯尼尼的《D在大调第一协奏曲》技惊四座,一举夺得大赛金奖。载誉而归的柯冈旋即被任命为母校的小提琴教授。所谓好事成双,不久,28岁的柯冈又当上了新郎,他的新娘正是比他大5岁的女小提琴家伊莉莎贝塔吉列尔斯。(Elizaveta Gilels)
33岁的伊莉莎贝塔是苏联乐坛上最负盛名的钢琴大师埃米尔吉列尔斯的胞妹。说起来柯冈与伊莉莎贝塔的这段姻缘还亏得这位大舅在无形之中牵线搭桥呢。原来,在1949年,爱好室内乐的柯冈就与钢琴家吉列尔斯以及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了一支钢琴三重奏组,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三重奏作品。久而久之,吉列尔斯那同是小提琴专业的妹妹自然与柯冈也熟识起来。伊莉莎贝塔非等闲之辈,她早年曾拜斯托利亚尔斯基为师在敖德萨音乐学校学琴,后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又师从阿拉姆杨波尔斯基,乃柯冈的正牌师姐。1937年,当“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前身“伊萨依国际小提琴比赛”创办伊始,如日中天的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以29岁的“高龄”力拔头筹时,同时参赛的18岁的少女伊莉莎贝塔却也以不俗的琴艺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的成绩。此后的她虽未能大紫大红,却也一直活跃于音乐舞台上。伊莉莎贝塔倾慕柯冈的年轻有为,而柯冈也从这位师姐那里感受到更多的成熟和温情。两人喜结连理,不仅是彼此艺术上情感上心心相印的升华,也是苏联两个最知名音乐家庭的联姻。几年后随着儿女相继出世,更使柯冈夫妇的生活充满了喜悦,柯冈的事业也突飞猛进。1955年,他应邀前往法国巴黎举行的音乐独奏音乐会,这也是他首次在西方的音乐舞台上亮相。在首场演出中他一口气演奏了莫扎特、勃拉姆斯和帕格尼尼三部时代、风格皆大相径庭的协奏曲,使原本对东欧演奏艺术执有偏见的听众们只有心悦诚服的份。第二天法国的报纸上这样评论道:“柯冈的演奏之出神入化使听众们闭上眼睛就能体会到站在你面前拉琴的原来是位真正的魔法师。”
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共同的旗帜,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与柯冈之间的关系向鲜见于国内转述的各类文章之中。就一般而言,总是同行相轻,而具有不同个性、风格的学派领袖尤甚。柯冈与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的演奏风格是迥然有异的。柯冈以擅长表现音乐的戏剧性取胜,他与奥氏最本质的区别也许在于他的演奏追求雄奇险峻、声势豪迈的气质,这与情感温馨儒雅和音色细致入微的奥氏招牌形成泾渭分明的巨大反差。然而这种性格上、气质上区别并没影响到他们彼此之间的友谊。1951年当柯冈参加伊丽莎白五后比赛时,评委当中就端坐着奥依斯特拉赫。当柯冈在决赛中演奏完后,大卫对着同是评委的法国提琴大师蒂博不无得意地说:“你当然了解我们的培养方法是优秀的。我们的年轻人演奏得非常出色,他们完全成了听众注视的焦点。列昂尼德和米沙(指米哈伊尔瓦伊曼,他也是杨波尔斯基的学生,当年比赛的亚军得主)根本找不到激烈的竞争对手,我预言他俩将获得比赛的头两名。”比赛的结果一如奥氏所料,26岁的柯和24岁的瓦伊曼昂头挺胸站上了领奖台。柯冈成名后,作为一名后来者,他还经常出席大卫的演奏音乐会以及他晚上在音乐学院的授课。大卫尽管比柯冈大16岁,但却始终把柯冈视作一个平等同行而决非是竞争的对手。当然,在通常情况下大卫总是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的唯一代言人在各种场合频频亮相,而柯冈则由于天性内敛孤僻,总是尽可能地避免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至于谈到柯冈心目中的偶象,则非海菲兹莫属。每当回顾起海菲兹1934年的访苏之行,柯冈总是由衷地说:“我去听了他的每一场音乐会,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记忆起他演奏的每一个音符……。”其实,只要留意柯冈唱片封套上的演奏肖像和实况录像的神态,就可发现他与海菲兹在演奏时都是神色冷峻凝重,毫无一丝快意,双眼都直直地逼视着琴上的弓和弦,何其相似乃尔!就连柯冈演奏的琴也大有讲究。据他的儿子帕维尔回忆,父亲在其早年的演奏生涯中使用的是音色更为柔和亮丽的斯特拉迪瓦里,后来他认为瓜尔内里那深邃沉郁的音色更符合自己的个性,于是就改用了一把制于1726年的瓜尔内里“杰苏”琴。此外,柯冈还收藏了一把1733年的瓜尔内里名琴,而这把琴还是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于60年代为他觅得的。俗话说琴为心声,两人的相敬相知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对于琴弓柯冈倒是更喜欢选用法国的弓,他几乎从不使用德国弓,这一点他又与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有截然不同的审美观。
柯冈一生远官场淡名利,讷于言而敏于行,尽管其生前集功勋艺术家、人民艺术家、列宁奖章获得者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然而他与他家人的演奏录音都并不好找,尤其在国内,几乎是唱片爱好者收藏上的一个盲点。为此,谨就个人收集到的资料将其流变略述于后。以备有心者日后寻觅。
柯冈的录音其实不少,但苏联国家级的“旋律唱片公司”(Melodyia)发行的大都还止于LP的载体形态,于欣赏、收集都带来莫大的不便。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对于柯冈艺术的价值似也远不如对大卫奥依斯拉赫那么看重,后者的唱片可谓俯拾皆是,可五大唱片公司发行的柯冈唱片却屈指可数。倒是几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这方面眼光独到,做出了值得嘉许的成绩。
意大利的“丑角”唱片公司(Arlecchinl)推出的《柯冈的艺术遗产》(Leonid Kogan Legacy)为30CD,虽未号称全集,却几乎涵盖了柯冈在各个重要时期演奏的不同风格、不同体载的作品,有全集之实。而日本的三全音乐株式会社以“希神”(Triton)也为30CD,其编辑思路与曲目编排与“丑角”又有所不同,曲目也并不完全重叠。以上两种是欲收藏全集的理想目标,至于选集类的CD,当首推英国“圣约”(Testament)的一套6张CD(编号为SBT1223—1228),这一套的重要性在于收录了柯冈所演奏的足以显示其鲜明个性和卓越琴艺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其中包括了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柴科夫斯基的所谓“四大协奏曲”还有他与夫人伊莉莎贝塔合作的泰勒曼、列克莱尔和依萨伊的小提琴双重奏鸣曲等,实为收藏之圭臬。倘再退而求其次,只求一碟在握以闻其音者,EMI唱片公司“名家档案系列”(Artist Profile)的柯冈专辑(2CD)无疑是首选(CD编号为ZS0777 76773223)。它遴选了柯冈演奏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首D大调,外加一首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由康德拉辛、西尔韦斯特里等名家指挥,为柯冈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可惜该片已被EMI从目录上删除有年,不知今后会再版否?值得注意的还有韩国的“炎唐古典”唱片公司(Yedang Classica)发行经由美国“干线音乐公司”(Pipeline Music)从苏联获得版权,并进行了模转数处理的一批珍贵音乐档案,其中就有柯冈演奏的数种,由于这批CD唱片自2000年起才陆续问世,相比较而言,“炎唐”的唱片倒是柯冈爱好者们最易觅获的对象。
http://entsinacomcn/y/2006-08-29/16531222256html
首先要明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乐器,小提琴音色优美,表现力强,而且体型较小,普及较广,比较多的用于独奏,协奏,而大提琴声音低沉忧郁,而且体型较大,演奏时是坐着抱在怀中,大提琴比小提琴的受众面小,而且多用来伴奏低音部,没有一定功力的人很难驾驭独奏,但是不管你选择哪种乐器,它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选择之前可以先看一些相关的视频,听相关的作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只有喜欢才能下功夫去学,而不仅仅因为是否便于携带或者其他原因来选择,毕竟弦乐器学习难度很大,仅凭热情是难以持久的。
帕格尼尼(Page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亚那。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幼年即学琴,是一个吉他和曼陀铃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亚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九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11岁,在热亚那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演奏将小提琴的技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还将吉它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由于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极少,绝大部分系去世后出版。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年5月27日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
维尼亚夫斯基1835年7月10日出生于波兰的卢布林,父亲是医生,母亲善弹钢琴。他的音乐天份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被发掘,当他八岁时有位捷克小提琴家听了他演奏后,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他六岁起便爱上小提琴,八岁已能参加四重奏的演奏。1843年,他八岁时母亲带他投考巴黎音乐学院,这所世界闻名的音乐学院有一条清规戒律,不收12岁以下的外籍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曾经拒绝过少年李斯特的入学请求,但是这次院长奥柏破例收下了维尼亚夫斯基。他被巴黎音乐学院接受,进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后他转到Lambert Massart的门下,1846年毕业时,他以辉煌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演奏了维奥蒂《第17小提琴协奏曲》,获毕业比赛第一名,这时他只有11岁,尚不到巴黎音乐学院的入学年龄。毕业于该校之后他私下 还与Massart学了两年。1848年他与他的弟弟(弹钢琴)一起于巴黎开了一场音乐会之后,他们更前往圣彼得堡开了五场非常成功的音乐会,甚至当时已在宫廷中担任独奏家的比利时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韦奥当 (1820-1881)] 也称赞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兰,结识了一位波兰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开始尝试作曲,同时也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些不足,隔年15岁的他又回到巴黎音乐院学和声,一年后他便毕业。
当他学生的日子一结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处表演。1851- 1853年光在俄国他就与他的弟弟举行了200场的音乐会。如此频繁的演出,除了为他们带来好评外,也遭致一些负面的批评,其中包括有位俄国作曲家也是乐评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这些天才,并认为这两兄弟仅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Henryk很快便证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创作并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维尼亚夫斯基与鲁宾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后来鲁宾斯坦便极力邀请维尼亚夫斯基与他前往俄国圣彼得堡一同推动音乐发展。从1862年到1868年维尼亚夫斯基便在圣彼得堡新成立的音乐院中任教。
四年后,也就是1872年,维尼亚夫斯基再度展开他的世界巡回演奏工作。头两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与鲁宾斯坦共举行215场表演,结束后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维尼亚夫斯基却与Paulina Lucca合作继续次年的演出。如此虽然为他获得财富,却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他回到欧洲,随即继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职到1877年止,然而期间仍不断举行音乐会。1876年在德国的巡回表演,更让人将他与Sarasate(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与作曲家)相比较。
之后维尼亚夫斯基虽然身体状况每下愈况,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为了经济需求,他仍不断巡回表演,最后于1880年死在莫斯科。
维尼亚夫斯基的一生与俄罗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并不是因为他的祖国那时正被沙俄帝国吞并大部分,而是因为19世纪中叶以后俄罗斯的文化逐渐发达,文学、美术、音乐都有很大发展,彼得堡已成为欧洲的文化艺术名城。从1851年到1859年间维尼亚夫斯基多次到俄罗斯演出,在俄国他与钢琴家鲁宾斯坦兄弟二人结成毕生好友,他病重时就住在柴科夫斯基的赞助人梅克夫人家里,他最终病逝在莫斯科。和一些早慧的天才音乐家一样,维尼亚夫斯基也未能尽享天年,不满45岁就离开了人世。在帕格尼尼之后的众多小提琴家中,维尼亚夫斯基可说是最接近顶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国学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气质。他不仅能轻松地炫耀过人的技巧,更能另听众感动得落泪。他以强烈的抖音(Vibrato)加强他优美动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质。鲁宾斯坦称赞他为:“当代无庸置疑最伟大的小提琴家” 。 维尼亚夫斯基的握弓方式与当时的习惯大不相同:他将右手肘抬得相当高,并且以食指第二关节以上部分压紧弓。后来许多小提琴家采用此种方式,尤其是俄国学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称的‘俄国式握弓’应该正是源自维尼亚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维尼亚夫斯基结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后的崭新技法,并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从他的马祖卡舞曲及波兰舞曲便可证明他深具波兰民族主义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协奏曲。另外则是在练习曲的创作上(L'ecole moderne与Etudes-caprices),可说是仅次于帕格尼尼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乐性与挑战性的小提琴练习作品。
克莱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年2月2日生于维也纳,1962年1月29日死於纽约,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小提琴,他的父亲是位医生,同时也是狂热的业馀小提琴家。后来在奥伯(Jacques Auber)的指导下,当他七岁时便获得维也纳音乐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许入学 — 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 他在那里跟随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学习小提琴,并与布鲁克纳(Bruckner)学习乐理共三年的时间。九岁举行第一场演出,并空前非凡地在十岁获得第一名成绩。之后他前往巴黎音乐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师马萨(J L Massart)继续学习小提琴。1887年他与四位都较他年长十岁左右的小提琴学生同获首奖毕业,当时他年仅12岁,至此之后他在琴艺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师的指导。 接下来的数年间,克莱斯勒在音乐事业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其间甚至有朝医学及美术方面发展的举动,但在无法忘情小提琴的情况下,再度重返乐坛。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则大获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莱斯勒返回奥国从军,1914年因伤退伍并前往美国,但因反德情绪高昂,他只好暂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动。1941年他在纽约街头漫步时遭车撞伤而不省人事,音乐界一度认为他没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后他就重登乐坛,演奏孟德尔颂(FMendelssohn)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且技不减当年。
克莱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为主。年轻时唯恐因自己名气不够大,使人不愿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旧时期音乐家的风格创作许多乐曲,并将乐曲冠上那些知名音乐家的名字,使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广为流传。另外他也改编其他形式的乐曲而为小提琴曲,并为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写装饰奏(Cadenza),为后世留下丰富的音乐资源。
萨拉萨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师从父亲学琴,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854年到马德里师从赛斯学艺,并有机会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获赐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并获资助到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法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尔。仅9个月就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课程全部学完并获得了一等奖。1857年,视听课获一等奖。1859年,又获得了和声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有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的事。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岁高龄仍技艺不衰。萨拉萨蒂的演奏技巧纯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间色彩,音色优雅、飘逸和水晶般的纯净、明亮,听起来宛如优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颤指,使强烈的感情更加激动人心。他的同时代人称他为“本世纪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艺术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艺术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提琴表演艺术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们对他的评价:俄国小提琴教育大师奥尔:“萨拉萨蒂拉琴轻快自然,两只手的运动和配合总是那么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终就像做游戏那样轻松,可是听起来却是那么的理想。……他是个多么走运的家伙呀,不像我们整年整月地当小提琴的奴隶,有一天不练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着练琴,每天在那里舒舒服服过日子。”……“他拥有一种动作十分迅速准确而又能保持长久的颤音(Trill),这种能耐是他技艺高超的绝妙证明。掌握特别动听的琴声的萨拉萨蒂只使用飞跃顿弓(Staccato Volant),这种顿弓不很快,但无限优美。……使他整个演奏闪耀出一种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声虽气魄不够,但动听之极,所以他的演奏总是令人觉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莱什对萨拉萨蒂有过这样的评语:“音色悦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画尽致,代表着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干干净净,演奏应该无拘无束,流畅而辉煌,这是萨拉萨蒂教会我们的。现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术上完美无缺,演奏中始终要拉得十分准确而不允许那怕犯一点点错误,这都是从萨拉萨蒂登上艺坛后才随之兴起的风气。……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来在演奏技术上灵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紧张,你一面听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绝的份儿。他的颤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确地将运弓当作发出理想琴声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触琴弦总是准确地落在琴马和指板之间那个正中央的点上。”当时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将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题献给萨拉萨蒂,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引子与回旋随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国作曲家拉洛的《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等。奥尔说:“通过出色地表演,使广大听众了解布鲁赫、拉洛和圣·桑的这几首杰出的协奏曲的价值,是萨拉萨蒂一生演出活动立下的最大功劳。” 萨拉萨蒂不仅是完美的演奏家,还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时还特别擅长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余首,都很精致优雅。他一生中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据比才歌剧改编的《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等。奥尔对此给予了最肯定和真实的评价:“他那些独具一格、才气横溢而又真正适合公开演奏的乐曲,如此鲜明地表现出他祖国那种热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调的《西班牙民歌》,无疑是小提琴曲目宝库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曾经风靡一时,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
蒂博(1880-1953),法国小提琴家,他与科尔托、卡 萨尔斯组成的室内乐团,被称赞为“黄金三重奏团” ,是本世纪最高水平的室内乐团。
海菲兹(1901-1987),犹太血统美籍俄国小提琴家, 6岁即在音乐会上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 ,对这位演出行程式50万海里的伟大小提琴家的普 遍评论是:海菲兹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炽热的情 感与深邃的智慧熔于一炉,为候控制得恰到好处;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性做到的,他都能做到,并且做得 出类拨萃、不同一般。他对弓子压力很大,发出宏亮 的声音,左手的力的揉弦带来辉煌的辉煌音色。他的 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风格朴实优美, 销量已超过300万张。他改编过150首小提琴作 品。 最近,rca将海菲兹的全部录音制成cd,全集共 46辑65张cd。
米尔斯坦(1904- ),美籍俄国小提琴家,他的演奏 给人一种严峻的感觉和高贵的气质,技巧极为出色, 跳弓轻巧精确,音色美妙精致、优美,他的精湛技艺 和优美风格使他挤身于当代名家之列。
d·奥伊斯特拉赫(1908-1974),前苏联小提琴家,他 的演奏技术精湛,风格朴素高尚,表情深刻,气魄豪 放,音色温暖感人,被公认为当代最卓越的小提琴家 之一。
梅纽因(1916- ),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家、指挥家 、国际音乐活动家,1969年起,三次连任国际音乐家理 事会主席。演奏技巧高超、感情丰富、音色清澈甜美,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
谢林(1918- ),墨西哥籍波兰小提琴家。他的演奏优 美雅致,风格高尚,音色优美,能很好的表达原著的思 想感情,被认为是一位很敏感、很有修养的艺术家。他录制的6首无伴奏以巴赫奏鸣曲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录音。
里奇(1918- ),美国小提琴家,技术高超,演奏19 世纪炫技性曲目尤为得心应手。其演奏惊人的准确,以 技巧取胜。他的演奏继承了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技巧娴熟,音色清澈。他是第一个录制帕格尼尼的24 首随想曲的小提琴家,是最有特色的小提琴大师之一。
斯特恩(1920- ),美籍犹太血统的小提琴家。演技 精确无暇,音色温暖,音量宏大,以力度恰到好处著称 。他与著名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伦纳德·柏恩斯坦 同是当代美国音乐界的领袖人物。
格鲁米欧(1921-1986),比利时小提琴家,比利时小提 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色纯净圆润,风格优雅, 技法娴熟,乐曲处理洗练细腻,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耐人 寻味的韵律。
科岗(1924-1982),前苏联小提琴家,擅长演奏帕格尼 尼的作品。他的演奏具有浓郁的斯拉夫风格,感情丰富 ,轻松自如,纯净精确,明快优雅,富抒情性。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能提示乐曲的神韵,令人回味无穷。
拉宾(1936-1972),美国小提琴家。音色优美,技巧华 丽而娴熟,曲目极其广泛,对个时期的作品都有深刻的 理解和动人的表演。可惜他英年早逝,评论家说,他若 多活几年可以与海菲兹并驾齐驱。
阿卡多(1941- ),意大利小提琴家,指挥。演奏技 艺辉煌,感情丰富,能深深拔动听众的心弦,有“帕格 尼纪专家之称”。
帕尔曼(1945- ),当代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生 于以色列,不幸4岁患小儿麻痹,双腿残废,坐轮骑演 奏,演奏感情真挚,风格宏伟,技巧娴熟而辉煌。善于 以变幻无穷的音色表现不同时代作曲家的特点和心理,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魄力。
朱克曼(1948- ),当代著名小提琴家,与帕尔曼同 生出于特拉维夫,他的演奏具有火一般的热情,音色 优美、富有歌唱性,技巧和表现力相当出色。他常同妻 子(长笛演奏家)到世界各地演出。
郑京和,韩国著名青年小提琴家,演奏技艺高超,音色 纯净优美,表情丰富,亲切感人。
克雷默(1947- )前苏联小提琴家,演奏技巧精湛, 善于细腻而生动的表现内在情感。
穆特(1963- ),德国女小提琴家,演奏即豪放、冲 动,又温柔、沉静,表现出睿智和较深的音乐感。“ 风格沉静而忠于原作,左手手指十分灵活,颤音妙不可言。”而且经卡拉扬指点后,“揉弦更加饱满、结 实,乐曲的演奏工整完善,一丝不苟”。卡拉扬称赞 她为“自年轻格梅纽因之后的最伟大的青年音乐天才”。
朱丽亚(1983-),德国女小提琴家,出生于慕尼黑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数学家,母亲是钢琴家。演奏以协乐曲和乐章片断为主。是继穆特后的又一位德国年轻的才貌双全的女小提琴家。发行了多张专辑,并且开始了世界独奏巡回
希拉里(1981-),美国女小提琴家,出生于弗吉里亚,受教育于朱丽亚音乐学院。手艺超强,风格独特而出类拔萃。擅长演奏巴赫和帕格尼尼的曲子。是美国的一位年轻的独奏手。
贝尔(1967-),美国小提琴家,出生于印第安那,受教育于科蒂斯音乐学院。风格浪漫。
华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盛中国
俞丽拿
马思聪
吕思清
陈美
李传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