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中的洛丹伦
在奇幻故事中矮人(Dwarf)和人类是不同种族的生物,而游戏里矮人和人类是紧密相连的,正如LOTR里金雳和阿拉贡有着兄弟般的深厚感情。矮人的传说最初源于北欧神话中的杜伊嘉尔(Duerger),相传他们与兽人(Orc)和地精(Goblin)有很深的仇恨。被遗忘的国度里有四种矮人:盾矮人、金矮人、野矮人和杜伊嘉尔。War3中山丘之王(Mountain King)是英勇的战士,在那个著名的Kua手下,他成为了噩梦。而这些传统工艺巧匠们能熟练驾驶坦克,直升机,并使用火枪火炮让那些蛮荒民族尝尝现代化的滋味。
人气极高的英雄大法师(Archmage),这些白须老人可是将他们的一生投入到无穷的魔法研究中。大法师(Archmage)是魔法师(Mage) 的进阶职业,法师中的佼佼者,在龙枪中,法师学派之分是用袍色来表明,备受爱戴的雷斯林正是克莱恩最强大的黑袍大法师,而魔戒里显然白袍是比灰袍高级的存在,不见白袍甘道夫那神性的光辉以及重挫曾将他击倒的萨鲁曼时那股牛劲么。事实上诸多设定中大法师这个段位的力量是相当可怖的,但游戏中为了平衡性的设定不得将法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多少有损Archmage的威名。魔法师并没有历史资料可供参照,他们存在于神话当中,梅林(Merlin)、梅狄亚 (Medea)、瑟西(Circe)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了传奇。
祭司(Priest)和女术士(Sorceress)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单位,有魔法的故事就少不了他们的存在,即使是泡菜的网游中也难缺祭司和术士。祭司的作用在军队中永远是那么明显,通常Priest指的从业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擅长回复系咒文;而术士在DnD的设定中是拥有艺术气质的法师,有些术士认为自己流着龙族血统,他们施法是透过内在力量,而非严格训练,这是一种天分,他们只依靠纯净的意志力,并且术士不喜欢团队合作,当然,这就不适合游戏里我们可爱的Sorceress了,在大军中她们的缓行,隐身及变羊都是举足重轻的强力技能。
狮鹫骑士(Gryphon Rider)作为人类空中力量的代表,来头自然不小。传说中狮鹫(Gryphon)是类似于鹰的一种飞行生物,有四肢,具有较强的攻击力,以小生物为食,是可以被驯服的生物,并且它极度憎恨邪恶,这正是与游戏较接近的设定。游戏中是由居住在高山里的野蛮矮人乘驾这极富正义感的生物前来帮助人类对抗邪恶军团。文献记载中的狮鹫最早出现在古阿卡得(巴比伦-亚述)神话,在马尔都克斩杀妖兽因而封神的传说里狮鹫是被他杀死的第三只巨兽,而后在希腊神话中,狮鹫是一种鹰头狮身有背生双翅的怪兽,它的身体大于八头雄狮,高度则超过一百只老鹰,有着长长的耳朵,生着豹子嘴,脚上有大如牛角的利爪,为最高神宙斯 (Zeus)、太阳神阿波罗(Apollo)以及复仇女神厄梅西斯(Nemesis)拉车,战神阿瑞斯(Ares)的头盔上也刻有狮鹫标志。希腊语的 grups拉丁语变体gryphus和表示峡谷的grif混合,发展到英语和法语中就变为griffin,也有griffon或gryphon的说法。虽然某些传说狮鹫代表恶魔,但更多人坚信它是基督的标志,《语源学》记载:“基督是一只狮子,因为他有着统御的才能和巨大的力量;基督也是一只老鹰,因为他在复活后可以升入天堂。”
骑士(Knight)恐怕是所有兵种中最为我们熟知,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了,不论唐吉诃德式的豪情执著还是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奇,他们的故事都曾让我们神往。骑士阶层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崛起,在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欧洲大陆独立的骑士阶层正式出现,并且成为封建领主统治的利器。一般来说,贵族肯定是骑士,但骑士不一定都是贵族,大贵族是最高级的骑士,是战争的指挥者,他们和手下诸多的普通骑士并不处在平等的阶层。而要成为一个骑士所经历的艰难是我们难以想像的,贵族或骑士的儿子一出生就由父亲监督洗澡,从而开始成为一个骑士的漫长历程。新生命必须进行符合基督教的洗礼,这标志他成为了一个基督骑士。洗礼之后将孩子让乳母抚养到7岁,之后送往本地或外地某位重要的骑士或领主家中接受精神及肉体的骑士精神的训练和培养,他也就成了一个随从或见习骑士。14岁时他成为骑士的扈从(Squire),在主人的教导下学习诸多战斗,骑马的技能,并且以准骑士的身份一直学习和服务到21岁,经过骑士授予礼(Dubbing ceremony)后成为真正的骑士。著名的圣殿骑士是1114年至1118年间在耶路撒冷成立的中世纪宗教军事组织,其公开目标是保护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到巴勒斯坦的朝圣者,传闻他们崇拜有魔力的“巴弗米特神”,并拒绝基督,蔑视十字架,似乎圣殿骑士是浸透中东哲学和宗教,据说他们试图调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但同时他们尊敬这三种信仰,否则依照传统他们早就被视为异端了,将圣殿骑士成员描述成反基督的异教徒纯属夸张。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圣殿骑士团被迫必须离开圣地,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5这天,罗马教廷的教皇和法国国王联合执行了对圣殿骑士的秘密处决令,最终好几百名圣殿骑士团被处死,骑士团的组织也随之彻底瓦解,同时这也是西方人忌讳星期五、十三号为不详日子的来源。到了1500年,骑士作为战斗人员已经被被有火器射击武器的雇佣军取代,骑士阶层走向了衰亡,但是骑士精神并不会没落,我们将谨记骑士所奉行的八大美德:谦卑、正直、怜悯、英勇、公正、牺牲、荣誉、灵魂。
黄昏下的战锤
兽人(Orc)给我们的传统印象是暴躁、野蛮,他们倾向于先行动再思考,Orc原意为逆戟鲸,同时也意指海怪,通常译为兽人。在游戏中他们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一词源自西伯利亚Manchu-Tungus族语的Saman,经由俄语而成英语之Shaman,萨满教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宗教,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满、锡伯、达斡尔等民族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很深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萨满就是巫觋。《国语楚语》载楚昭王与观射父的著名对话中,说上古“民神杂糅”、“家为巫史”,自颛顼起,出现职业巫觋“绝地天通”后,才使民神各安其位。楚国的先君重和黎就是大巫。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证明了巫觋即为萨满,按满-通古斯语解释,是指激动不安或疯狂乱舞,并含有占卜之意。作为巫觋,萨满被认为是人和神的中介。如此就能明白关于先知 (Farseer)的设定无疑表明他正是资深的萨满祭司。
剑圣(BladeMaster)在游戏里是敏捷型的强力英雄,暴雪设定剑圣是兽人部落中的精英战士,这些拥有精湛剑术的剑圣曾经是火刃部落的成员,后来火刃部落被自身邪恶的力量摧毁了。在火刃部落四分五裂之后,剑圣身背部落的图腾,为了拯救他们自己和部落的兄弟们奋斗。在萨尔的领导下,这些剑圣又一次加入兽人大军,担任他们年轻***的贴身侍卫。DnD里的介绍也大同小异,剑圣是强大的战士,他们的剑术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当然,对于这个词汇我们还有更多遐想的空间,永野大神的FSS里剑圣是天位骑士,迪莫斯海亚拉奇的"飞燕剑"和"分身"似乎和兽族精英战士的招数有些接近了。
牛头人酋长(Tauren Chieftain)和牛头人(Tauren)在游戏故事剧情里是为了捍卫自己文化而宣誓效忠兽人的强大战士,以勇猛和骄傲著称。希腊神话中的弥诺陶斯 (Minotaurus)就是牛头人身的怪物,传说是神牛与克里特岛(Minos)王后帕希法所生,身高有常人两倍,大吼一声,可以震撼全城,于是克里特岛的迈诺斯王(Minos)命工匠建造了一个迷宫,将弥诺陶斯困在里面,并强迫雅典城每年奉献七对年轻男女给它吃,最终它被英勇的雅典王子忒修斯 (Theseus)杀死。弥诺陶(Minotaur)正是由表示弥诺斯文化的“minos”和表示公牛的拉丁语“taurus”构成的复合词。龙枪故事中牛头人是被诅咒的生物,他们拥有一个公牛的头部,以及浑身健硕的肌肉,在克莱恩上的牛头人自视清高,觉得其他的生物都远较他们为低等,杀死他们就跟捏死一只小虫一样,他们脾气暴躁、刚烈,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和其他人动手,多半是稳赢不输,他们的另外一项特征是在迷宫中不会迷失方向,因此,有许多的牛头人会选迷宫作为他们居住的地方。无论何种渊源,牛头人都拥有强大力量,正是基于这点,游戏中牛头人部落的成员给敌人带来的震摄力可是非同小可。
原本是生长在洛丹伦北方的猎头者(Head Hunter)在魔兽3里又一次加入了兽人大军,在战争时期,猎头者们毫不犹豫地拿起他们的长矛胜利军而战。猎头族是一种原始的野蛮部落,可谓臭名远扬,以猎取人头著名,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原始部落里都曾有过他们的身影。掠夺者(Raider)在游戏中的作用大多是攻城和使用诱捕网,并能夺取资源。他们的造型如同LOTR2里的狼骑兵,但似乎并没有那么强悍的单兵作战能力。
正如前面所言,萨满祭司(Shaman)是信奉萨满教的巫师,从大自然和元素中汲取力量。而巫医(Witch Doctor)能通过化学药品增强兽人军团的战斗能力。在古代社会巫术与医术的关系相当密切,长期以来巫术与医术并用,发展出融汇贯通又相互为倚的宇宙观与生命观,将对生命解析与对宇宙体验等合二为一。巫术是人类早期的生存经验与技术,其历史地位与价值如今各有不同评价,大多数从科学立场出发认为巫术是科学技术诞生的助产,有的则认为巫术是科技普及发展的阻碍,巫术与医术都来自古老文化,原始社会有自成系统的病因观念,以巫术与医术并用的方式来治疗疾病,这就导致了巫医职业的诞生,如今看来的确玄乎,但在游戏里巫医就延续了古老文明的发展,作为军队中擅于使用治疗等辅助技能的存在。
作为兽人唯一的空中部队,飞龙骑士(Wyvern Rider)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双足飞龙(Wyvern)身上流淌着龙与格瑞芬(Gryphon,即前文中的狮鹫)的双重血液,允许兽人骑乘它们作战。它们是在英格兰国家徽章常出现的生物,具有两足两翼,外貌酷似龙形。奇幻故事里的双足飞龙戏份浓重,在无冬之夜资料篇Neverwinter Nights: Shadows of Undrentide中,双足飞龙也将作为新的怪物出现。
卡利姆多平原上的巨大科多兽(Kodo Beast)是兽人大军极有价值的盟友科多兽,它们背负着战鼓为兽人增添作战的力量与勇气。游戏中暴科多这种极端战术较为另类,它主要扮演的仍是让兽人敲锤战鼓增加士气的辅助角色。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黄帝战蚩尤时大将常先献计黄帝造鼓来对付那些害怕噪声的鬼魅,但没找到合适的鼓皮,九天玄女曾经托梦给常先说: “东海有个流坡山,山里有种怪兽,形状如牛,却没有长角,只有一只足;身子大得出奇,平时不太活动,但一出现,海洋上不是刮风便是下雨;两只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一怒吼,比雷声还大,这种怪兽名叫雷兽。它整天在海里无忧无虑,喜欢仰面躺卧,以爪击腹为乐,而每拍一下肚皮,就响起一声巨雷。用夔牛皮蒙鼓,用雷兽的骨作为鼓槌,一敲起来,地动山摇,威力无穷。”常先醒来后忙把梦里的事告知黄帝,黄帝听罢命几个会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兽,不几天就将就将夔牛和雷兽捉拿回来杀掉,然后按设计,50天就蒙成夔牛大鼓800面,做成雷兽鼓槌160根。涿鹿大战开始前,黄帝就已把800面夔年大鼓埋伏在暗处,当蚩尤的军队冲向黄帝军队的前沿阵地时,黄帝把手一挥,80面大鼓一齐擂动,蚩尤的军队还未交战,就被鼓声震得人仰车翻,耳聋眼花,个个东倒西歪,溃不成军。而后的战争中战鼓不仅能振奋士气,还担任了沙场上信号传达的角色。如此,科多兽背负的可是胜利关键。
漂流者的归宿
地精(Goblin)越来越被我们熟知,在诸多世界中它们是渺小、邪恶的一群,地精来源复杂,很多人认为它来自于维京人的神话,朱学恒先生分析为“地精矮小、青绿色皮肤的形象散见于居尔特、德国、法国、斯堪地那维亚的神话中,探究其历史,勉强可以从中分出善恶两大类型。一种是居尔特神话中的小褐妖 (Brown-ie),这种妖怪会在半夜的时候照顾牲畜、进行农务或家事,但如果受到批评则会开始捣蛋;如果被人发现或是献上除了食物之外的礼品,它们将会永久的离开该农家。另一种则是红帽子(Red Cap),它们滥杀嗜血,会毫无理由的虐杀各种小动物,头上的帽子就是利用鲜血所染成。红帽子们也经常出没于战场之上,单纯享受品鲜血的快感。
弥留的璀璨文明远古的卡利姆多遍布精灵的足迹,经历了长年战争以后,这个文明步向分裂,暗夜精灵(Night Elf)和高等精灵(High Elf)各持不同理念分道扬镳,后者正是在War3剧情中银月城的主人,而依旧居住在卡利姆多的暗夜精灵则为我们所熟知,这是一个女性为主的团体,由于暴雪没给出过多的资料,只能猜测它大概和被遗忘的国度中黑暗精灵(Dark Elf)一样同属母系社会。
来自龙枪的诗呤却让我们想起了暗夜那绚丽星屑,祷歌声中万物俱灭,月亮女祭祀(Priestess of the Moon),幽眇柔美的死神。作为魔兽三中最具代表性的女英雄,她的一切似乎都无比诱人,而关于她与她的坐骑,不由得让人想起另一个类似的形象——克丽珊娜,正是这位神眷之女让著名的雷斯林马哲理在《夏焰之巨龙》中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我会告诉她一点事,在我的长长的睡眠中,我梦见了她。”
在永恒的失明中战斗,恶魔猎手(Demon Hunter)是被暗夜精灵社会排斥的黑暗战士。他们失去了双眼,只为了更快地寻找恶魔。这个构思当然并不常见,著名如小强五人组中的紫龙就时常有这种过激举动,不过很多人仍是欣赏这位有着东方风格的青铜圣斗士,同样,恶魔猎手的自我牺牲也博得了众多喝彩。不能被同胞所理解,默默战斗的他们不正和星际争霸中暗黑圣堂武士的遭遇有些类似了么,而他们手持双刀的雄姿也不由得让人想起背井离乡的黑暗精灵崔斯特。
相比丛林守护者(Keeper of the Grove),许多玩家更愿意选择酷极的恶魔猎手和窈窕动人的月亮女祭祀,他们抱怨丛林守护者的龙钟老态和后期愈发无用的作战技能,但在游戏剧情设计中,这些半神赛纳留斯宠爱的儿子无疑是强大的,暴雪交代守护者有着半精灵半雄鹿的外表。游戏中他们的造型与半人马酷似,很多人也的确误认其为半人马。大多神话中的半人马是惹事生非的一族,爱掳劫和抢掠。但其中也有例外,肯陶洛斯人喀戎(Chiron)精通音乐文艺、天文地理、医术,甚至预言,是山林中的大贤者,这仿佛让我们想起了睿智的半神赛纳留斯。可惜在他的学生,伟大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和半人马族的一次冲突中,喀戎被浸过水蛇许得拉 (Lernaean Hydra)血液的毒箭所误伤,无药可解,最终他放弃永生,以换得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自由,被宙斯(Zeus)升上天成为人马座。后来赫拉克勒斯也被半人马中的色鬼涅索斯(Nessus)设计杀害。
望着这些身材纤细,语调悠扬的女射手(Archer),谁能想到她们聚集到九十人口后秒杀的恐怖呢。奇幻世界里,弓箭是精灵的传统武器,暴雪很明显不愿意让这些美丽女性失去如此温柔高雅的杀着,LOTR中的精灵勒苟拉斯(Legolas)正是将弓矢耍弄得出神入化而赢得诸多青睐。而作为冷兵器,弓箭的历史比刀剑等更为渊远,它的使用在人类技术史上以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属一次真正的革命,远古之际,先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艰难地跟大自然和野兽搏斗。中国的上古神话中,至今仍保留着“羿射九日”的传说。
女猎手(Huntress)扮演着侦察部队的核心,月亮女神艾露尼赐予她们力量,她们乘着凶猛的黑豹驰骋战场。我们可以将女猎手理解为暗夜精灵的斥候骑兵,她们使用着一种形似手里剑(shuriken)的远程武器。
暴雪将半人马设为被诅咒的部落,而树妖(Dryad)正是他们的表亲,半神赛纳留斯的女儿。Dryad一词原出自druids,即德鲁依。Dryad 在罗马、希腊神话中意指森林女神,传说每一棵橡树都居住着精灵,而这些树精通过dryads向人类传达神谕,因此游戏里Dryad通常以树精的形象出现DnD第三版规则有记,“德鲁伊 (Druid)可以操控愤怒的暴风,初升朝阳的温和力量,灵巧的狐狸,巨力的猛熊等事物。他们通过融入大自然得到自然的力量。胆敢侵入德鲁伊圣地并惹恼他们的话,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件事。”暴雪游戏中的德鲁伊也确实扮演着此类角色,作为暗夜精灵的强力盟友德鲁伊教士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散居在高卢、不列颠、爱尔兰、欧洲、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凯尔特人,在族内担当祭司、法师或预言者,有着崇高地位。如今,我们可以在一些有趣的复古运动中看到他们的仿效体,但真正影响我们的,仍是游戏中那呼风唤雨的施法者。
当它出现时总能引起阵阵恐慌,拥有这种威慑力的兵种并不多,奇美拉(Chimaera)无疑是其中之一。来自灰烬谷森林的它们是和暗夜精灵和睦相处的恐怖野兽,需要明白,俗称的双头龙并不适合Chimaera。Chimaera一词源于希腊语的Χιμαιρα,拉丁文中就成了Chimaera。它是希腊神话中巨人堤丰(Typhon)和蛇怪厄喀德娜(Echinda)众多怪物子女中的一员,传闻中它上半身像狮子,中间像山羊,下半身像恶龙,口中喷吐着火苗,最终被骑驾双翼飞马珀伽索斯(Pegasus)的珀勒洛丰(Bellerophon)所射杀,我们熟悉的小强之最圣斗士星矢所隶属的天马座,也正是飞马珀伽索斯的象征。Chimaera的父亲,令诸神畏惧的巨人堤丰,曾打断宙斯(Zeus)手筋脚筋,但后来被宙斯用雷电轰至奄奄一息,在西西里岛的火山旁倒下。暴雪在War3中让Chimaera代替宙斯操控雷电,并能喷吐腐蚀酸液,这的确原旨恶搞精神。
生与死的交界
在魔兽争霸中,冰封王座是不死族首领巫妖王的所在地,它位于北极寒冰王冠中央的高山上巫妖王耐奥祖原本是恶魔基尔加丹的手下,因为违背了他的意志,被基尔加丹杀死,并将他的灵魂囚禁在冰封王座里,让他统治不死族去进攻洛丹伦大陆的人族联盟
说说我们所熟知的阿尔赛斯,那位命运多折的王子。在War3的故事介绍里他19岁就成为了见习骑士(Page),而在游戏中他和光明使者乌瑟尔一样是作为 Paladin——圣武士的形象出现,DnD玩家手册中记载:“Paladin为高贵且勇敢的战士,是世间一切正义与真理的象征。因此,他拥有崇高的德行,必须随时随地维持。”并且提到,玩家扮演这个角色应该以圆桌武士中的兰斯洛特爵士(SIR LANCELOT)、加文爵士(GAWAIN)、加拉汉爵士(GALAHAD)来作为表率。游戏中Paladin仍然是神职角色,由于对神明坚定的信仰而拥有了各种神圣的力量,不但可以治愈疾病、更对邪恶拥有特殊的免疫力。但若是他步向邪恶,这些力量就会离他远去,而这已经是阿尔赛斯成为亡灵骑士的故事了。
亡灵天灾作为燃烧兵团的先头部队,由无数行尸走肉、鬼魂、被诅咒的生命和怪物所组成的亡灵族(Undead)在巫妖王耐奥祖的控制下开始污染艾泽拉斯的每寸土地。奇幻世界里Undead出现频繁,它们的定义通常为有灵魂但没有生命。许多西方玩家在War3中喜欢使用巫妖(Lich),除了他本身的强大,似乎也有龙与地下城的影响。
Lich是DnD世界里传统的存在,最强的不死生物,不死生物的操控者,这些法术使用者通常是巫师或术士,但有时也有牧师。他们以自己的力量用非自然的方法延续生命,为了强大而放弃了生命。通常他们有黑色的深邃眼窝,那里面是空洞的,只有两点微光。Lich可以在最黑暗的环境下视物,而且也不受强光的影响。从Lich的身边会放射出寒冷和黑暗的力场。游戏中巫妖的造型很明显依旧沿用了这种风格。漫天花瓣,沉重脚步,寒气与剑,鲜血、大理石板。亡灵天灾来临之际,他已经不再是守护人类的圣骑士,光明与他远去。
亡灵骑士(Death Knight)阿尔赛斯。DnD模板中,亡灵骑士是被Lich从堕落的圣骑士(Paladin)和有天赋的黑暗守卫(BlackGuard)中造出的一种恐怖形式,他们穿着生前盔甲骸骨出现,眼睛腐烂,眼眶中燃烧着两点深红光芒。很显然,游戏中在形象方面尽量美化了这些曾为高贵骑士的人类。中古世纪,人们相信恶梦是由一种黑马形状的恶魔造成,那就是梦魇(Nightmare),游戏中亡灵骑士的坐骑。在DnD模板中它还有着不俗的攻击能力,蹄可燃物,鼻息能喷吐硫磺烟幕。
恐惧魔王(Dread Lord)效忠于燃烧军团的头领基尔加登,剧情安排他们去监视巫妖王耐奥祖,但后来反被亡灵军团控制,而这些邪恶生物的外表和技能只能让人联想到吸血鬼 (Vampire)。在加士汀亚契理埃特艾尔(Justin Achilli Et Al)所著的《吸血鬼:千年潜藏》(A Brief Introduction to Vampire: The Masquerade)中详细阐述了这传说族类的文明。吸血鬼在生理上已经死亡,没有心跳、不再呼吸、皮肤冰冷,而且不会老化;但是他们会思考、会说话、会活动,甚至也会受伤以及最终死亡。这也就类似于Undead的定义。
性价比极高的食尸鬼(Ghoul)是亡灵军团的主力。在回教神话中它们是盗墓食尸的恶鬼。土耳其军官米南曾讲述过一件趣事:一次他去打猎时为预防危险而雇佣了一个阿拉伯酋长和他的族人,给了许多钱并表示雇用他们一星期,但第一天当他预定太阳下山后前去狩猎时,阿拉伯人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离去了,那些人颤抖着说“这里是不安全的,在太阳下山以后,没有一个人敢等在这里,因为到了黑夜,鬼魔妖怪,东方的食尸鬼和各种东西,都会从这些洞穴和屋子里出来,凡是被它们所找到的人,就被它们带去,结果也变成其中一个了。”
暴雪对地穴恶魔(Crypt Fiend)给出了自己的诠释,它们是具有人类和蜘蛛的双重基因的变异生物,曾经建立了古老的蜘蛛王国Azjol-Nerub,但最终被耐奥祖征服。
憎恶(Abomination)由许多支离破碎的尸体组合而成的,胖子形象让人想起恐怖游戏中的变态刽子手,顾名思义,Abomination带着怨恨重返人间,制造灾难。
所有的黑魔法中最为黑暗的无疑是死灵术/通幽术(Necromancy),那些亡灵巫师(Necromancer)因学习这种强大的邪法而被光明遗弃,他们效忠于巫妖王耐奥祖,但和其它亡灵部队不同的是,他们从生理而言仍为人类。Necromancy一词源于希腊文,意即死亡和超自然的神力,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波斯、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巫师。死灵术可以分为两个支派:一派召唤和支配鬼魂;一派掌握死尸回魂大法,两派都与被禁的黑魔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游戏中的亡灵巫师往往综合了两派而成。北欧人传说最强的死灵师甚至可以令刚死在绞架上的人复活。16世纪的宗教审判官保罗斯·格瑞兰迪俄斯 (Paolus Grillandus)曾记载:“亡灵巫师用一些烧焦了的死尸碎片,尤其是那些吊死和受辱而死的人……用小块指甲或牙……头发、耳朵或眼睛……肌肉、骨头或鲜肉……”,有名的相关案件是爱尔兰女亡灵巫师爱丽丝吉蒂勒(Alice Kyteler)因为偷掘和使用死尸的头发和头骨而被起诉,她的动机是因为据说在尸体头上长出的苔草对死灵术十分珍贵。由于这种黑魔法的仪式令人发指,亡灵巫师往往被人唾弃,在16、17世纪掀起的猎巫运动中,大量的亡灵巫师也不可避免的成为猎物,教会指责他们是魔鬼的仆人,圣经中有关因达尔的描写也阐述他们是毁灭的象征,尽管亡灵巫师一直争拗着亡灵和魔鬼的区别。最终亡灵巫师演变为通灵师,避免了宗教迫害。奇幻世界里亡灵巫师通常是一些怪僻而强大的角色。女巫(Banshee)曾是痛苦的灵魂,徘徊在无休止符的悲哀之中,耐奥祖让她们成为了亡灵军的强大战士,那阴森森语调透射寒气,为敌人敲响丧钟的哀鸣。
龙冢被黑暗侵扰,巨龙在邪恶中苏醒,这种设定总是透露着一丝悲凉。拥有冰冷力量的骨龙在奇幻游戏中出现频繁,在龙枪故事中,冻气则是白龙的强大武器。石像鬼(Gargoyle)这个角色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古世纪教堂或大建筑屋顶上时常看到它的雕像,一般人认为那意味着恶魔,传言黑魔法师能将生命灌入其中让石像有行动能力。它的外形让人联想到吸血蝙蝠,据说这也是吸血鬼的一种变身异能。
恒久神物的威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中,龙总是一种庄严与力量的象征,关于它的细解有许多分歧,朱学恒先生的《龙、龙、龙》一文中有过关于这传说生物的详细探讨。重返艾泽拉斯,魔法之王蓝龙马利苟斯(Malygros),生命之王红龙阿莱克斯塔萨(Alexstraza),梦幻之王绿龙伊瑟拉(Ysera),时间之王金龙诺兹多姆(Nozdormu)以及强大的黑龙死亡之翼(Deathwing),他们各自统率着自己的部族,这些都是存在于神化时代的巨龙。故事中这些神物同样显得多姿多彩,龙枪里在诸神离开后的凡人时代(The Age of Mortals)策动龙群发动战争的龙王玛莱斯特瑞克斯(Malystryx),FSS中的LED龙末三与那著名的超新星火焰,以及各类神话传说中翱翔在天际,总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他们。而游戏里的Drake在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其为龙,Drake原意为公野鸭,通常奇幻游戏里指体型较小的类龙生物,我们可以叫它为龙兽或者亚龙。黑夜飘零在混乱初始,大地继续摇撼着继续低吟这《巨龙之祷文》……
德语日期的写法是按照日、月、年的顺序来写的,与中国的日期落款年、月、日的格式刚好相反。
在信的开头或者签名时作为落款,前面要加一个den;日用数字写,后面加一点,月用德语单词写,年也用数字写。
范例:2017年12月20日 Den 20 Dezember 2017
:德文时间的正确写法
1、标准写法
如果是几时几分,需将小时和分钟用两个数字来表示,并用冒号分开,比如:19:30 Uhr,08:30 Uhr。如果是整点,那么用一个数字就可以了:um 7 Uhr
2、其他写法
也可以只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小时:8:30 Uhr。冒号还可以换成一个点:830 Uhr,或者这个点也可以省略,将分放在小时的右上方:803 Uhr
3、需要注意
这些缩写形式在使用时需要注意:h(代表小时),m或者min(代表分钟)。这些单位通常是用来表示一段持续的时间的:如19 h 30 min表示一段持续19小时30分钟的时间,而不再是表示时间点了。
常用时间用语:
Wie viel Uhr ist es现在几点了
Wie spät ist es现在几点了
Meine Uhr geht zwei bis fünf Minuten vor (nach)我的表通常快(慢)大约二分钟到五分钟。
Meine Uhr geht immer ganz genau我的表总是很准。
Es ist ungefähr zwei Uhr现在差不多2点。
Haben Sie genaue Zeit您的表准吗
Geht diese Uhr richtig这个表走的准吗
Um wie viel Uhr stehst du auf你什么时间起床
Meine Uhr steht我的表停了。
Meine Uhr ist kaputt我的表坏了。
In zehn Minuten ist zehn Uhr十分钟之后就十点了。
古代欧洲军衔这个范围太大,因为当时罗马的军事编制比较健全,研究也必究深入,故提供罗马军制以供参考!
罗马军队编制的变迁
共和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
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
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
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
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
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
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
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
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姆、开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
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
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
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康斯尔)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普拉埃托尔)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
尽管常备部队仅为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
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
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军队
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都市国家型的政体已不再适应日积月累、不断扩大的疆土了。
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与此相对,作为士兵出征的大多数人,却因为家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没落。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军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勇敢地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旧军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从危机中挽救了罗马的是平民出身的优秀职业军人――玛里乌斯(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6年)。他的想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备装具的有产市民,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方式保障他们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职业化。
由于装具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标准化。新一代步兵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都配备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托姆”、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皮鲁姆’或是‘皮拉’)。维利特斯这一兵种被废止,步兵中不再有轻步兵和重装步兵之分。但是骑兵的装备与职能,在玛里乌斯的改革前后并无变化。
在军团的编制上,进一步贯彻了标准化原则。一个军团由10个营构成,每个营编内有6个排,每排兵力为80人。不过,各军团的第一营均由5个160人的排构成,因此,在编制上,军团的步兵总兵力应为5120人。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兵团总兵力大多为2000到3000人,最多不过4500人。
在军团编制中的骑兵,减少为4个骑兵队共计128人――这主要是因为依靠没有罗马市民权的外籍军团组成的辅助军(阿库西里亚)来提供精锐骑兵已成惯例。而投石兵、弓兵等传统上的轻装步兵,也多由辅助军充任。这些辅助军基本上以营或骑兵队为单位,配属给罗马将官充当野战军或是守备队。
内乱(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30年)结束时,胜者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斯特皇帝)麾下的兵力多达50万。但他在获胜后迅速裁军,将常备部队精简为由30个军团(不过,其中的3个军团在公元9年爆发的托伊特堡森林会战中被全歼)连同辅助军共计约30万人。在奥古斯特皇帝治世后期,他还组建了臭名昭著的皇家近卫队(普拉埃托利亚)。近卫队的编制单位为每营480人的步兵营和32人组成的骑兵队。
在野战时,军团一般以2至3个营的纵深进行布阵。军官和士兵全部实现职业化后的新生罗马军团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技精熟,冠绝一时。
营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单位,而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司令官得以将一至数个营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适时出击;或是随时从本队中分派出以营位单位的分遣队,随心所欲地排布构思中的理想阵型。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亚洲平原上与机动力超绝的波斯骑兵对战时却吃了不少苦头。
玛里乌斯的军制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军制,但用长远观点来看,由传统型的国民军向职业军队的转变,必然带来军阀势力的扩大,而终将毁灭共和政体本身。在凄惨的内乱结束后,终于出现了打倒并吸收了全部军阀势力的唯一的最高权力者――帝国皇帝。
帝制后期至拜占庭中期(公元3世纪到公元7世纪)――机动野战军
在罗马的疆土与权威都达到巅峰的五贤帝时代(公元96至192年)之后,罗马帝国开始出现衰亡的征兆。内部爆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日渐激化,外部又不断受到以日耳曼诸民族为首的异族入侵,内忧外患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个老大帝国的存亡。
到了俗称“公元3世纪的危机”时,昔日出尽风头的罗马军团已经大多沦为普通的国境守备队,失去了战略上的机动反应能力。为了填补战略机动兵团的不足,罗马人开始针对各个战役临时编组独立的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到了君士坦丁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24年到337年)治世时,终于以这些骑兵部队为骨干,编成了皇帝直属的机动野战军(科米塔托斯)。
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
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军队
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被骑兵夺去“陆战之王”桂冠的步兵们身上,再也见不到2个世纪前的风光了。为了节约预算装备骑兵,步兵的的装具不得不大大简化。甲胄被换成简便而廉价的式样,罗马军团的象征――方盾、重投枪和短剑都被废止,改为装备椭圆形盾牌、骑兵用双刃剑斯帕达、更轻的投枪“斯皮库鲁姆”(再后改用长枪‘朗克尔’)。
而传统上表示外籍军团的“辅助军”一词,在全帝国自由民都已获得同等市民权之后,改为泛指轻装步兵部队。
骑兵中存在有诸多兵种,其中的主力毫无疑问当属重装骑兵。罗马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与战术基本上模仿自敌对的波斯人,其中最精锐的装甲骑兵“库里巴那利”人马皆被甲,兵士左手挂圆盾、右手携长达4米的骑枪。此外,马匹不被甲的重装骑兵一般被称为重骑兵“卡塔弗拉库提”。到了拜占庭时代,重骑兵比装甲骑兵更受青睐,甚至还有人专门生造了著名的“拜占庭重骑兵”(拜占庭・卡塔弗拉库托斯)一词。
帝制后期的罗马骑兵的另一特色――弓骑兵(萨吉塔利),同样是总结了对波斯作战的经验而诞生的。在波斯帝国的骑兵战术中,重装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和弓骑兵的密集火力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君士坦丁诺斯大帝麾下的机动野战军,是由5个近卫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帕拉提那)、5个近卫步兵军团(雷吉欧・帕拉提那)以及10个近卫辅助军团(阿库西里乌姆・帕拉提那)为主编成的混成部队。之后,随着帝国周边形式的不断恶化,这支部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在骑兵旅和步兵军团中,都开始以新的营(奥尔德)为战术单位进行编组。每个骑兵旅由3个营构成,兵力约为1000人左右。每个步兵军团由6个营编成,总兵力介于1000到2000人之间。
除机动野战军之外,原有的步兵军团纷纷缩编,被正式改编为国境守备队(利密塔内)。而从这些国境守备队和辅助军中抽调、被用于加强机动野战军实力的兵员,则被称作准机动野战军(普塞多・科米塔托斯)。
身为驻扎在首都罗马的唯一武装部队,滥用特权多次介入皇室继位之争的皇家近卫队,在公元312年的米尔维乌斯桥会战中被君士坦丁诺斯大帝亲率大军击溃,从此消亡。大帝又组建了新的近卫骑兵队(斯科拉埃・帕拉提那)作为自己的护卫部队。其编制单位为团(斯科拉),大致相当于野战军中的旅,在帝国的东、西部各驻扎着5个近卫骑兵团。
据考证,君士坦丁诺斯大帝治世时,罗马帝国的总兵力高达帝制初期的3倍,约有100万人。而其中骑兵所占比例更是帝制初期所不可比拟的,有鉴于此,总军费绝不止翻了三番。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本该用来保卫帝国的军队反倒成了帝国沉重的包袱,正在一点一点压垮帝国本身。
除上述诸兵种外,到了帝制末期,为了缓解兵力不足,皇帝们甚至不得不经常倚赖移住到帝国境内的对帝国友好的异族军队了。尽管这些同盟军(弗埃德拉提)从未得到真正的信任,但他们还是不停地渗透到帝国军队中来。在帝国的西半部分,不单是普通士兵,就连将官的位置也在被他们不断蚕食,最终导致整个帝国沉沦于异民族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帝制后期到拜占庭初期,也就是尤斯提尼阿努斯大帝(在位公元527年至565年)再征服的时代,帝国军队逐渐变得更加精悍且昂贵;在另一方面,军队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鉴于战斗的主角已由步兵转移到了骑兵,这一时期步兵的任务只是结成方阵、维持战线。并且由于兵种和装备的多样、复杂化,帝制初期的那些严格而标准化的操典与战术不复存在。
尤力阿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61年到363年)以及贝利萨里乌斯、纳尔塞斯等第一线的指挥官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步、骑混成部队,并且在预备队的布置和灵活运用地形方面大显身手。
大多数情况下,罗马骑兵展开于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方。弓骑兵以部队为单位列成横排进行射击,而重装骑兵则被统一集中运用,依靠集群突击战术在战役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当拜占庭初期,帝国军队和东方的游牧民族交手之后,立刻发现这一战术对后者收效甚微。从那以后,重装骑兵亦开始讲求如弓骑兵一般柔软自如的运用了。
拜占庭中期(公元7世纪到11世纪)――“特玛”(军区)制度
赫拉库雷奥斯大帝(在位公元610到641年)在位时期是罗马帝国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帝的统治始于对宿敌波斯帝国的赫赫战功,终于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惨败。大约就在他的治下,帝国完成了由使用拉丁文的古罗马到以希腊语为国语的中世纪国家“拜占庭”的转变。在赫拉库雷奥斯死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帝国上下以自身的生死存亡为赌注奋战不息,终于挡住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强大攻势并幸存下来。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军队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
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特玛一词的本意是军队的驻扎地,但在对阿拉伯人的防卫作战中,逐渐变成了地方部队动员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属于各个军区的士兵平时作为在国家提供的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战时则应征入伍,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屯田兵。
特玛制度,集合了国民军和职业军两者的优点。只要屯田兵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战时的动员和统帅都会十分容易;并且,为保卫家园而战的士兵们普遍士气高昂,而国家对他们薪饷的负担也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
这些分属各军区的地方部队基本上是防御性部队,而驻扎在帝国首都附近的机动野战军的直系后裔――中央军(塔格玛塔),则是负责攻击的机动打击部队。
自拜占庭中期开始,帝国军队开始大量采用锁子甲。公元10世纪左右的帝国重装步兵(斯邱塔托)一般装备有锁子甲或胸甲与头盔,手持大型圆盾护身,武器为长达4米的长枪和剑。至于轻装步兵的装备情况却鲜有情报流传至今。只知道存在有一种披挂比斯邱塔托更轻的防具,装备小型盾牌和投枪的名为“小盾兵”(佩尔塔斯泰)的兵种。这种小盾兵正是公元前4世纪,伊菲克拉提斯军事改革中诞生的同名兵种(佩尔塔斯泰)的复活,这一兵种介于重装步兵与轻步兵之间。
骑兵依旧是军队的主力。在中央军中,重装骑兵和弓骑兵的装备逐步同化,这同时也意味着弓骑兵的衰退。重骑兵披挂鳞片甲或是锁子甲、戴头盔,手持圆盾或是西欧型的方盾,武器是剑和长约4米的骑枪(康托斯)或是弓箭及投枪。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弓骑兵在部队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到了公元8世纪,终于从正规军的编制中消失了。而中央军中的一部分重骑兵,又开始给坐骑附加护甲,恢复了昔日的装甲骑兵这一兵种。
与中央军相比,地方部队多为轻骑兵。他们披挂廉价的皮甲,装备有小型盾牌,以剑或长矛为主要武器。
在公元10世纪前叶,拜占庭帝国分为31个军区;到了11世纪初期,军区数增加到46个。各军区一般都能提供2到3个军团(托尔玛)的兵力,总兵力介于3000到15000之间。每个军团由2到5个营(多伦加洛斯)组成,每营包含有5个连(班顿),每连的定额是步兵256人,骑兵300人,但在实际配属时的人数往往要比定额少得多。
中央军则由3至4个近卫军团(梅洛斯)组成,其战术上的基本单位,与地方军同为连队(班顿),每个军团由10个近卫连构成。此外,有时还会由3至5个近卫连组成近卫营(莫伊拉)加以运用。除正规军外,帝国还常常凭借手中的财富,驱使异族的同盟军或是雇佣军为己而战。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无疑当属10世纪末,由俄罗斯出身的维京人编成的“维京近卫队”。在规模最大时,其总兵力曾达到一个完整的军团数千人之众。据说诺曼底大公威廉征服英格兰(1066年)后,许多被逐出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也曾加入该部队。这些身材高大,手持巨斧的战士以其忠勇义烈闻名于世。
在曼奇科尔特会战(1071年)中罗马诺斯四世被俘后,帝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屯田兵的主力――中小农民再也无力承担长期的出征和诸多苛捐杂税,开始日渐没落。一千年前共和制罗马衰败的场景,在东方再一次上演。中小农阶层的没落意味着特玛制度的动摇以及将军们的贵族化,同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招致皇权统治下的国家运营日渐困难。
伴随着地方军的衰弱,帝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盟国和雇佣兵们为己而战。众所周知的第一次十字军(公元1096至1099年),正是西欧各国应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奥斯一世(在位1081到1118年)之邀,派遣雇佣军对抗“异教徒”而引发的。
拜占庭中期的帝国军队不但善于进行正规战,为了对应几乎从未间断的异族入侵,在非正规作战方面也很有心得。他们通过周密的情报收集活动,充分发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统帅力,经常通过奇袭侧击行进中的敌军而取胜。
从公元7、8世纪的“黑暗时代”到10世纪帝国最繁盛的时期,拜占庭与其敌国很少发生正规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但军队中最受重视的依旧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破坏力的重骑兵集群,这一点自拜占庭初期起始终没有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重骑兵总是配置于步兵阵线的后方,一旦战机成熟,就立刻通过步兵队列中的间隙前出至最前沿,挺枪齐头、并肩冲击。而轻骑兵则负责掩护步兵阵列的两翼,并随机应变地支援重骑兵的运动。
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军区制度的崩溃,帝国军队中雇佣军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而硕果仅存的正规军也日渐沦为封建贵族的私人武装。各部队的规模日渐缩小,再也无法进行统一的训练与指挥调度了。
这时的皇帝们,在苦虑战略战术、排兵布阵之前,又多了一样烦恼――那就是还必须尽心竭力地去维系麾下的贵族与雇佣兵们那原本并不可靠的忠诚心了。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军队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
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
评论:早期与中期的罗马人以其独特的治军思想创建了许多军事奇迹其善于吸收新鲜血液的作战方法让其在欧洲纵横驰骋,可惜的是晚期的罗马帝国由于人民生育能力的低下以及皇帝们荒*无道,以至于不得不雇佣外籍士兵充做战斗主力甚至是皇帝护卫终于无力应对潮水般的蛮族入侵最终导致了一个辉煌一时的大帝国轰然倒塌,只引来后人无尽的叹息。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但它更重。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行星直径: 4,880 千米 质量: 330e23 千克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
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偏差不到1%轨道半径:距太阳 108,200,000 千米 (072 天文单位)行星直径:12,1036 千米质量:4869e24 千克 金星 (希腊语: 阿佛洛狄特;巴比伦语: Ishtar)是美和爱的女神,之所以会如此命名,也许是对古代人来说,它是已知行星中最亮的一颗。(也有一些异议,认为金星的命名是因为金星的表面如同女性的外貌。)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晓。除了太阳与月亮外,它是最亮的一颗。就像水星,它通常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星构成的:晨星叫Eosphorus,晚星叫Hesperus,希腊天文学家更了解这一点。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轨道半径:149,600,000 千米 (离太阳100 天文单位)行星直径:12,7563 千米质量: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大地母亲)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轨道半径距地球384,400千米行星直径:3476千米质量: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 公转轨道: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6,794 千米 质量:64219e23 千克火星(希腊语: 阿瑞斯)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生”。(趣记:在希腊人之前,古罗马人曾把火星人微言轻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希腊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月份三份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Phobos (英语发音"FOH bus")是火星的两颗卫星中较大,也是离火星较近的一颗。火卫一与火星之间的距离也是太阳系中所有的卫星与其主星的距离中最短的,从火星表面算起,只有6000千米。它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之一。公转轨道:距火星中心9378 千米 卫星直径:222 千米 (27 x 216 x 188) 质量:108e16 千克在希腊神话中,火卫一是阿瑞斯(火星)和阿芙罗狄蒂(金星)的一个儿子。“phobos”在希腊语中意味着“恐惧”(是“phobia”-恐惧的构词成分)。火卫一在1877年由Hall发现,1971年由“水手9号”首次拍得照片,并由1977年的“海盗1号”、1988年的“火卫一号”进行观测。
木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质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转轨道:距太阳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单位)行星直径:142,984 千米 (赤道)质量:1900e27 千克木星(aka Jove; 希腊人称之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和罗马国的保护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儿子。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体(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有时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类所知晓。根据伽利略1610年对木星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现常被称作伽利略卫星)的观察,它们是不以地球为中心运转的第一个发现,也是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关行星运动的主要依据;由于伽利略直言不讳地支持哥白尼的理论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并被强迫放弃自己的信仰,关在监狱中度过了余生。
木星的卫星
木星有16颗已知卫星,4颗大伽利略发现的卫星,12颗小的。
由于伽利略卫星产生的引潮力,木星运动正逐渐地变缓。同样,相同的引潮力也改变了卫星的轨道,使它们慢慢地逐渐远离木星。
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由引潮力影响而使公转共动关系固定为1:2:4,并共同变化。木卫四也是这其中一个部分。在未来的数亿年里,木卫四也将被锁定,以木卫三的两倍公转周期,木卫一的八倍来运行。
木星的卫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触过的人来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
卫星 距离
(千米) 半径
(千米) 质量
(千克) 发现者 发现日期
木卫十六 128000 20 956e16 Synnott 1979
木卫十五 129000 10 191e16 Jewitt 1979
木卫五 181000 98 717e18 Barnard 1892
木卫十四 222000 50 777e17 Synnott 1979
木卫一 422000 1815 894e22 伽利略 1610
木卫二 671000 1569 480e22 伽利略 1610
木卫三 1070000 2631 148e23 伽利略 1610
木卫四 1883000 2400 108e23 伽利略 1610
木卫十三 11094000 8 568e15 Kowal 1974
木卫六 11480000 93 956e18 Perrine 1904
木卫十 11720000 18 777e16 Nicholson 1938
木卫七 11737000 38 777e17 Perrine 1905
木卫十二 21200000 15 382e16 Nicholson 1951
木卫十一 22600000 20 956e16 Nicholson 1938
木卫八 23500000 25 191e17 Melotte 1908
木卫九 23700000 18 777e16 Nicholson 1914
较小卫星的数值是约值。
木星的光环
光环 距离
(千米) 宽度
(千米) 质量
(千克)
Halo 100000 22800
Main 122800 6400 1e13
Gossamer 129200 850000
(距离是指从木星中心到光环内侧边缘
土星是离太阳第六远的行星,也是九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转轨道: 距太阳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单位)
卫星直径: 120,536 千米 (赤道)
质量: 568e26 千克
在罗马神话中,土星(Saturn)是农神的名称。希腊神话中的农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该亚的儿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亲。土星也是英语中“星期六”(Saturday)的词根。(
土星在史前就被发现了。伽利略在1610年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并记录下它的奇怪运行轨迹,但也被它给搞糊涂了。早期对于土星的观察十分复杂,这是由于当土星在它的轨道上时每过几年,地球就要穿过土星光环所在的平面。(低分辨率的土星所以经常有彻底性的变化。)直到1659年惠更斯正确地推断出光环的几何形状。在1977年以前,土星的光环一直被认为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的;但在1977年,在天王星周围发现了暗淡的光环,在这以后不久木星和海王星周围也发现了光环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七远行星,从直径来看,是太阳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体积比海王星大,质量却比其小。
公转轨道: 距太阳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51,118 千米(赤道)
质量: 8683e25 千克
读天王星的英文名字,发音时要小心,否则可能会使人陷于窘迫的境地。Uranus应读成"YOOR a nus" ,不要读成"your anus"(你的肛门)或是"urine us"(对着我们撒尿)。
乌拉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无上的神。他是该亚的儿子兼配偶,是Cronus(农神土星)、独眼巨人和泰坦(奥林匹斯山神的前辈)的父亲。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过望远镜系统地搜寻,在1781年3月13日发现的,它是现代发现的第一颗行星。事实上,它曾经被观测到许多次,只不过当时被误认为是另一颗恒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观测到它的存在,但当时却把它编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为"the Georgium Sidus(天竺葵)"(乔治亚行星)来纪念他的资助者,那个对美国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其他人却称天王星为“赫歇耳”。由于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腊神话,因此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称为“乌拉诺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开始广泛使用。
天王星的卫星
天王星有15颗已命名的卫星,以及2颗已发现但暂未命名的卫星。
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不同,天王星的卫星并不是以古代神话中的人物而命名的,而是用莎士比亚和罗马教皇的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它们自然分成两组:由旅行者2号发现的靠近天王星的很暗的10颗小卫星和5颗在外层的大卫星。(右图)
它们都有一个圆形轨道围绕着天王星的赤道(因此相对于赤道面有一个较大的角度)。
卫星 距离
(千米) 半径
(千米) 质量
(千克) 发现者 发现日期
天卫六 50000 13 旅行者2号 1986
天卫七 54000 16 旅行者2号 1986
天卫八 59000 22 旅行者2号 1986
天卫九 62000 33 旅行者2号 1986
天卫十 63000 29 旅行者2号 1986
天卫十一 64000 42 旅行者2号 1986
天卫十二 66000 55 旅行者2号 1986
天卫十三 70000 27 旅行者2号 1986
天卫十四 75000 34 旅行者2号 1986
天卫十八 75000 20 Karkoschka 1999
天卫十五 86000 77 旅行者2号 1985
天卫五 130000 236 630e19 Kuiper 1948
天卫一 191000 579 127e21 Lassell 1851
天卫二 266000 585 127e21 Lassell 1851
天卫三 436000 789 349e21 赫歇耳 1787
天卫四 583000 761 303e21 赫歇耳 1787
天卫十六 7200000 30 Gladman 1997
天卫十七
12200000 60 Gladman
1997
天王星的光环
光环 距离
(千米) 宽度
(千米)
1986U2R 38000 2,500
6 41840 1-3
5 42230 2-3
4 42580 2-3
Alpha 44720 7-12
Beta 45670 7-12
Eta 47190 0-2
Gamma 47630 1-4
Delta 48290 3-9
1986U1R 50020 1-2
Epsilon 51140 20-100
(距离是指从天王星的中心算到光环的内边的长度
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第四大天体(直径上)。海王星在直径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比它大。
公转轨道: 距太阳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49,532 千米(赤道)
质量: 10247e26 千克
在古罗马神话中海王星(古希腊神话:波塞冬(Poseidon))代表海神。
在天王星被发现后,人们注意到它的轨道与根据牛顿理论所推知的并不一致。因此科学家们预测存在着另一颗遥远的行星从而影响了天王星的轨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观察到海王星,它出现的地点非常靠近于亚当斯和勒威耶根据所观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经过计算独立预测出的地点。一场关于谁先发现海王星和谁享有对此命名的权利的国际性争论产生于英国与法国之间(然而,亚当斯和勒威耶个人之间并未有明显的争论);现在将海王星的发现共同归功于他们两人。后来的观察显示亚当斯和勒威耶计算出的轨道与海王星真实的轨道偏差相当大。如果对海王星的搜寻早几年或晚几年进行的话,人们将无法在他们预测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
仅有一艘宇宙飞船旅行者2号于1989年8月25日造访过海王星。几首我们所知的全部关于海王星的信息来自这次短暂的会面。
海王星的卫星
海王星有8颗已知卫星:7颗小卫星和海卫一。
卫星 距离
(千米)
半径
(千米)
质量
(千克)
发现者 发现日期
海卫三 48000 29 旅行者2号 1989
海卫四 50000 40 旅行者2号 1989
海卫五 53000 74 旅行者2号 1989
海卫六 62000 79 旅行者2号 1989
海卫七 74000 96 旅行者2号 1989
海卫八 118000 209 旅行者2号 1989
海卫一 355000 1350 214e22 Lassell 1846
海卫二 5509000 170 Kuiper 1949
海王星的光环
光环 距离
(千米) 宽度
(千米) 另称
Diffuse 41900 15 1989N3R, Galle
Inner 53200 15 1989N2R, 勒威耶
Plateau 53200 5800 1989N4R, Lassell, Arago
Main 62930 < 50 1989N1R, Adams
(距离是海王星中心到光环的内端)
一般认为,冥王星是离太阳最远而且是最小的行星。太阳系中有七颗卫比冥王星大(月球, 木卫一, 木卫二, 木卫三, 木卫四, 土卫六 and 海卫一)。
公转轨道: 离太阳平均距离5,913,520,000 千米 (395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2274 千米
质量: 127e22 千克
罗马神话中,冥王星(希腊人称之为Hades哈迪斯)是冥界的首领。这颗行星得到这个名字(而不采纳其他的建议)可能是由于他离太阳太远以致于一直沉默在无尽的黑暗之中,也可能是因为冥王星(pluto)开头的两字母是Percival Lowell是缩写。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于一个幸运的巧合而被发现的。一个后来被发现错误的计算“断言”基于天王星与海王星的运行研究,在海王星后还有一颗行星。美国亚利桑那州的Lowell天文台的Clyde W Tombaugh由于不知道这个计算错误,对太阳系进行了一次非常仔细的观察,然而正因为这样,发现了冥王星。
Charon ( "KAIR en" )是冥王星唯一一颗已知的卫星:
公转轨道: 离冥王星19,640 千米
卫星直径: 1172 千米
质量: 190e21 千克
Charon(卡戎或查农--译注)是以神话中的人物命名的,他专门摆渡死者通过River Styx冥河来到冥界。
(虽然学术界以这个神秘人物来命名,但冥卫一的发现者这样命名也是为了纪念他的妻子Charlene。正如所知道的,他们英语发音的第一音节是相同的)
公元前280年初,皮洛士从伊庇鲁斯出发。他军队实力的达到了3000名骑兵,30头战象,2000名弓箭手和500投石手,以及20000名方阵为主的步兵。可出发后不久,皮洛士的舰队就被风暴打散,皮洛士本人一度以为性命不保,跳海自杀,所幸被侍从救起。最终跟随皮洛士一同登陆的只剩不到2000名步兵和2头战象,而大部分舰队则散落各处,此后才陆续上岸。
皮洛士在登陆后稍稍收拢了部队,立即前往塔兰托接管城市。入城后,皮洛士将塔兰托变成了一座大军营,逼迫市民进行军事训练,履行后者曾允诺他的空头支票——一支人数众多的公民兵。塔兰托人为此苦不堪言。在得知皮洛士的到达后,罗马共和国立即开始准备即将迎来的战争,马其顿式样的军队,将第一次与罗马军团正面交锋。
▲赫拉克利亚会战发生地今貌(赫拉克利亚战场遗址。皮洛士很可能就是从照片背景的山脉上,观察罗马人的进攻)
同年,完成编组的4个罗马军团和配属的同盟军,进入了塔兰托的领土,在塔兰托殖民地赫拉克利亚(Heraclea)附近烧杀抢掠。皮洛士原想拖延时间,等待更多意大利援军的加入,罗马人的行动使他被迫提前迎战。与罗马人追求会战的意图不同,皮洛士更希望以游击战和骚扰逼迫罗马人主动撤退。
公元前280年6月,两支军队终于在赫拉克利亚以西的平原附近遭遇。皮洛士和罗马人各自在一条河流的两岸扎营,皮洛士在亲自侦察罗马营地时,第一次见识了罗马人的赫赫军容。他由衷感觉到,这将是一个极为难缠的对手。他将一些轻步兵分散部署在河岸上,这些散兵将构成整支军队的侦查幕,为即将到来的会战提供足够的信息。
罗马指挥官,执政官莱韦纽斯(Laevinus)最终主动开启了战端。罗马人在锡里斯河(Siris)的各处开始强渡,皮洛士部署的轻步兵很快被驱逐出阵地。皮洛士闻讯赶来,为了给步兵的部署争取时间,他先率领3000名骑兵发动了冲击,但此时的罗马前锋部队已经渡河,并结成阵形,一场激战随之开始。值得注意的是,皮洛士一直小心地避免个人陷入战斗,以维持对战场上各单位的战术指挥。对他而言,这是伊普苏斯会战的经历带给他的宝贵经验,德米特里乌斯曾经的失败,就在于领导骑兵进攻时失去了其余各部的控制。
在与意大利骑兵交战的过程中,一个意大利骑兵指挥官始终对皮洛士虎视眈眈,最终他一骑突向皮洛士。不过这名勇士最终与成功刺杀失之交臂,皮洛士身边的伙友骑兵抢先一步将他杀死。由于这次遇险,皮洛士将自己的全套衣甲与自己的部下交换,麦加克利(Megacles)成为他的替身,奔驰于阵前。
▲赫拉克利亚会战
双方骑兵的初接触,为双方步兵的编组争取了足够的时间,现在双方骑兵重新回到两翼,准备开始正式交战。轻步兵互相投射标枪、石块和箭矢的流程结束后,两军的步兵战线开始撞击。以一阵如雨的重投枪齐射为前奏,罗马人挥舞短剑和短矛冲向了方阵。激烈的步兵战斗此后难分胜负,据普鲁塔克描述,战况反复、优势易手达到了七次之多。而在侧翼,骑兵战继续进行,又一个意外几乎招致了伊庇鲁斯军队的灾难。
替身麦克利斯在混战中不幸战死,不明就里的伊庇鲁斯军队,误以为死者是皮洛士本人,这立即引起了整条战线上的不安。皮洛士被迫冲到战场中心,沿着整条战线来回奔驰,亲自现身稳定局势。恰逢此时,莱韦纽斯放出了他的胜负手:他的一支骑兵设法隐藏到了战场一角,此时向皮洛士的右翼发动了猛攻。而皮洛士则早有准备,效仿塞琉古在伊普苏斯一役中的作法拯救了他:他的二十头印度战象,始终被作为独立的战役预备队。现在他适时地投入了它们。意大利人还从未见识过印度战象,庞大的身躯和马匹无法忍受的气味,立即使莱韦纽斯的侧翼摇摇欲坠。预备队中的色萨利骑兵精锐们随之发动了猛烈的冲锋,彻底将罗马人的左翼击败。
▲罗马青年军(hastati)攻击皮洛士的战象(罗马人直到布匿战争时期,才真正熟练的掌握了反击战象的战术,在此之前无论是北非象还是印度象,都给与了罗马军团沉重的打击)
随着罗马人的左翼溃散,罗马步兵的侧翼也随之暴露,皮洛士右翼乘胜进攻,和正面的方阵一起夹攻罗马中央,腹背受敌的罗马人于是溃散。在追击过程中,一只战象因罗马人的攻击而受伤,失控的战象暂时扰乱了追击,皮洛士随即停止了追击,罗马人这才得以逃过锡里斯河。当晚,战败的罗马军团向北撤退,而皮洛士占据了罗马人的营地,确定了这场会战的胜利。赫拉克利亚会战的结果颇有争议,普鲁塔克认为皮洛士损失了4000人,狄奥多鲁斯则记载这个数字是一万三千,罗马人的损失数字也从7000人至一万五千不等,另有一千八百人被俘。不过确定的一点是,皮洛士并未能彻底摧毁这支罗马军队,他自己也伤亡惨重,相当数目的伊庇鲁斯军官阵亡,这是他无法承受的代价,他的基干部队难以得到补充。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水星 (Mercury)
水星最接近太阳,是太阳系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径上小于木卫三和土卫六,但它更重。
公转轨道: 距太阳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4,880 千米
质量: 330e23 千克
在古罗马神话中水星是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为众神传信的神,或许由于水星在空中移动得快,才使它得到这个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人们便发现了水星,古希腊人赋于它两个名字:当它初现于清晨时称为阿波罗,当它闪烁于夜空时称为赫耳墨斯。不过,古希腊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两个名字实际上指的是同一颗星星,赫拉克赖脱(公元前5世纪之希腊哲学家)甚至认为水星与金星并非环绕地球,而是环绕着太阳在运行。
仅有水手10号探测器于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访水星。它仅仅勘测了水星表面的45%(并且很不幸运,由于水星太靠近太阳,以致于哈博望远镜无法对它进行安全的摄像)。
水星的轨道偏离正圆程度很大,近日点距太阳仅四千六百万千米,远日点却有7千万千米,在轨道的近日点它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按岁差围绕太阳向前运行(岁差:地轴进动引起春分点向西缓慢运行,速度每年02",约25800年运行一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分日岁差和行星岁差两种,后者是由行星引力产生的黄道面变动引起的。)在十九世纪,天文学家们对水星的轨道半径进行了非常仔细的观察,但无法运用牛顿力学对此作出适当的解释。存在于实际观察到的值与预告值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一个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困扰了天文学家们数十年的问题。有人认为在靠近水星的轨道上存在着另一颗行星(有时被称作Vulcan,“祝融星”),由此来解释这种差异,结果最终的答案颇有戏剧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人们接受认可此理论的早期,水星运行的正确预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阳的引力场而绕其公转,而太阳引力场极其巨大,据广义相对论观点,质量产生引力场,引力场又可看成质量,所以巨引力场可看作质量,产生小引力场,使其公转轨道偏离。类似于电磁波的发散,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传向远方。--译注)
在1962年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自转一周与公转一周的时间是相同的,从而使面对太阳的那一面恒定不变。这与月球总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向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过多普勒雷达的观察发现这种理论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得知水星在公转二周的同时自转三周,水星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共动比率不是1:1的天体。
由于上述情况及水星轨道极度偏离正圆,将使得水星上的观察者看到非常奇特的景像,处于某些经度的观察者会看到当太阳升起后,随着它朝向天顶缓慢移动,将逐渐明显地增大尺寸。太阳将在天顶停顿下来,经过短暂的倒退过程,再次停顿,然后继续它通往地平线的旅程,同时明显地缩小。在此期间,星星们将以三倍快的速度划过苍空。在水星表面另一些地点的观察者将看到不同的但一样是异乎寻常的天体运动。
水星上的温差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为90开到700开。相比之下,金星的温度略高些,但更为稳定。
水星在许多方面与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许多陨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没有板块运动。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体。事实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于万有引力的压缩;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将大于地球,这表明水星的铁质核心比地球的相对要大些,很有可能构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对而言,水星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盐地幔和地壳。
巨大的铁质核心半径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内部的支配者。而硅酸盐外壳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状。
事实上水星的大气很稀薄,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水星温度如此之高,使得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这样与地球和金星稳定的大气相比,水星的大气频繁地被补充更换。
水星的表面表现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达到几百千米长,三千米高。有些横处于环形山的外环处,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们是受压缩而形成的。据估计,水星表面收缩了大约01%(或在星球半径上递减了大约1千米)。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征之一是Caloris 盆地(右图),直径约为1300千米,人们认为它与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于太阳系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时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对盆地处奇特的地形(左图)。
除了布满陨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对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许是古代火山运动的结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陨石所形成的喷出物沉积的结果。
水手号探测器的数据提供了一些近期水星上火山活动的初步迹象,但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确认。
令人惊讶的是,水星北极点的雷达扫描(一处未被水手10号勘测的区域)显示出在一些陨石坑的被完好保护的隐蔽处存在冰的迹象。
水星有一个小型磁场,磁场强度约为地球的1%。
至今未发现水星有卫星。
通常通过双筒望远镜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观察到水星,但它总是十分靠近太阳,在曙暮光中难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寻找图表指出此时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灿烂”这个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细致的定制。
金星 (Venus)
金星是离太阳第二近,太阳系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圆,偏差不到1%。
轨道半径: 距太阳 108,200,000 千米 (072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12,1036 千米
质量: 4869e24 千克
金星 (希腊语: 阿佛洛狄特;巴比伦语: Ishtar)是美和爱的女神,之所以会如此命名,也许是对古代人来说,它是已知行星中最亮的一颗。(也有一些异议,认为金星的命名是因为金星的表面如同女性的外貌。)
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晓。除了太阳与月亮外,它是最亮的一颗。就像水星,它通常被认为是两个独立的星构成的:晨星叫Eosphorus,晚星叫Hesperus,希腊天文学家更了解这一点。
既然金星是一颗内层行星,从地球用望远镜观察它的话,会发现它有位相变化。伽利略对此现象的观察是赞成哥白尼的有关太阳系的太阳中心说的重要证据。
第一艘访问金星的飞行器是1962年的水手2号。随后,它又陆续被其他飞行器:金星先锋号,苏联尊严7号(第一艘在其他行星上着陆的飞船)、尊严9号(第一次返回金星表面照片[左图])访问(迄今已总共至少20次)。最近,美国轨道飞行器Magellan成功地用雷达产生了金星表面地图(上图)。
金星的自转非常不同寻常,一方面它很慢(金星日相当于243个地球日,比金星年稍长一些),另一方面它是倒转的。另外,金星自转周期又与它的轨道周期同步,所以当它与地球达到最近点时,金星朝地球的一面总是固定的。这是不是共鸣效果或只是一个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金星有时被誉为地球的姐妹星,在有些方面它们非常相像:
-- 金星比地球略微小一些(95%的地球直径,80%的地球质量)。
-- 在相对年轻的表面都有一些环形山口。
-- 它们的密度与化学组成都十分类似。
由于这些相似点,有时认为在它厚厚的云层下面金星可能与地球非常相像,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但是不幸的是,许多有关金星的深层次研究表明,在许多方面金星与地球有本质的不同。
金星的大气压力为90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地球海洋深1千米处的压力),大气大多由二氧化碳组成,也有几层由硫酸组成的厚数千米的云层。这些云层挡住了我们对金星表面的观察,使得它看来非常模糊。这稠密的大气也产生了温室效应,使金星表面温度上升400度,超过了740开(总以使铅条熔化)。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热,虽然金星比水星离太阳要远两倍。
云层顶端有强风,大约每小时350千米,但表面风速却很慢,每小时几千米不到。
金星可能与地球一样有过大量的水,但都被蒸发,消散殆尽,使如今变得非常干燥。地球如果再比太阳近一些的话也会有相同的运气。我们会知道为什么基础条件如此相似但却有如此不同的现象的原因的。
大部分金星表面由略微有些起伏的平原构成,也有几个宽阔的洼地:Atalanta Planitia, Guinevere Planitia, Lavinia Planitia;还有两个大高地:在北半球的与澳大利亚一般大的Ishtar Terra和在沿赤道的与南美洲一般大的Aphrodite Terra。Ishtar内主要由Lakshmi Planum高原组成,由金星上最高的山脉所包围,包括巨型山Maxwell Montes。
来自Magellan飞行器映像雷达的数据表明大部分金星表面由熔岩流覆盖。有几座大屏蔽火山,如Sif Mons(右图),类似于夏威夷和火星的Olympus Mons(奥林匹斯山脉)。最近发布的发现资料显示金星的火山活动仍很活跃,不过集中在几个热点;大部分地区已形成地形,比过去的数亿年要安静得多了。
金星上没有小的环形山,看起来小行星在进入金星的稠密大气层时没被烧光了。金星上的环形山都是一串串的,看来是由于大的小行星在到达金星表面前,通常会在大气中碎裂开来。
金星上最古老的地带看来形成于8亿年前。那时广泛存在的山火擦洗了早期的表面,包括几个金星早期历史时形成的大的环形山口。
从Magellan飞行器发回的非常有趣并显得独一无二,包括喷出非常厚的岩浆的pancake volcanoes薄饼火山(左图),和像在岩浆房上盖折叠圆顶的coronae(右图)。
金星的内部构造可能与地球非常相似:一个直径3000千米的铁质内核,熔化的石头为地幔填充大部分的星球。从Magellan飞行器最近返回的重力数据表明金星的外壳比早先假定的硬得多,厚得多。就像地球,在地幔中的对流使得对表面产生了压力,但它由相对较小的许多区域减轻负荷,使得它不会像在地球,地壳在板块分界处被破坏。
金星没有磁场区,也许是由于较慢的自转速度引起的。
金星没有卫星,由此引出一些话题。
金星通常由肉眼即可观测,有时被称为“启明星”或“太白金星”("morning star" or "evening star"),它是天空中最亮的行星。Mike Harvey的行星位置图表显示了金星及其他行星的当前天空位置。更多的详情或专门图表可由行星程序,如“星光灿烂”创建。
地球 (Earth)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
轨道半径: 149,600,000 千米 (离太阳100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12,7563 千米
质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大地母亲)
--------------------------------------------------------------------------------
直到16世纪哥白尼时代人们才明白地球只是一颗行星。
地球,当然不需要飞行器即可被观测,然而我们直到二十世纪才有了整个行星的地图。由空间拍到的应具有合理的重要性;举例来说,它们大大帮助了气象预报及暴风雨跟踪预报。它们真是与众不同的漂亮啊!
地球由于不同的化学成分与地震性质被分为不同的岩层(深度-千米):
0- 40 地壳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过渡区域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2700-2890 D'' layer - D"层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5150-6378 Inner core - 内核
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较薄,大洲下较厚。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分割开,这由地震数据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数地壳与上地幔间的莫霍面-不连续断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下列数值×10e24千克):
大气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内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构成(或镍/铁),虽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较轻的物质。地核中心的温度可能高达7500K,比太阳表面还热;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我们知道这些金属都来自于地震;上地幔的样本到达了地表,就像火山喷出岩浆,但地球的大部分还是难以接近的。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就整体看,地球的化学元素组成为:
346% 铁
295% 氧
152% 硅
127% 镁
24% 镍
19% 硫
005% 钛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
其他的类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当然也有一些区别:月球至少有一个小内核;水星有一个超大内核(相当于它的直径);火星与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与水星可能没有由不同化学元素构成的地壳;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颗有内核与外核的类地行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有关行星内部构造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地球。
不像其他类地行星,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理论上称它为板块说。它被描绘为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发生在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时。缩小发生在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份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炽热的地幔中受热而被破坏。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比如加利福尼亚的San Andreas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目前有八大板块:
北美洲板块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岛
南美洲板块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极洲板块 - 南极洲及沿海
亚欧板块 - 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非洲板块 - 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与澳洲板块 - 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大部分印度洋
Nazca板块 - 东太平洋及毗连南美部分地区
太平洋板块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还有超过廿个小板块,如阿拉伯,菲律宾板块。地震经常在这些板块交界处发生。绘成图使得更容易地看清板块边界(上图)。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轻。在50亿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学标准),不断重复着侵蚀与构造的过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坏,这样一来,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迹(比如星体撞击产生的火山口)。这样一来,地球上早期历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亿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头只有40亿年,连超过30亿年的石头都屈指可数。最早的生物化石则小于39亿年。没有任何确定的记录表明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
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态水(虽然在土卫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态乙烷与甲烷,木卫二的地下有液态水)。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许也有这种情况)。
地球的大气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和水组成。地球初步形成时,大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几乎都被组合成了碳酸盐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给活着的植物消耗了。现在板块构造与生物活动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场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动。大气中稳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过温室效应对维持地表气温有极其深远的重要性。温室效应使平均表面气温提高了35摄氏度(从冻人的-21℃升到了适人的14℃);没有它海洋将会结冰,而生命将不可能存在。
丰富的氧气的存在从化学观点看是很值得注意的。氧气是很活泼的气体,一般环境下易和其他物质快速结合。地球大气中的氧的产生和维持由生物活动完成。没有生命就没有充足的氧气。
地球与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每世纪减缓了2毫秒。当前的调查显示出大约在9亿年前,一年有481天又18小时。
地球有一个由内核电流形成的适度的磁场区。由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场和地球上层大气引发了极光现象(参见行星际介质)。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极在地表处相对地移动;北磁极现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卫星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月球。但是
数千人造卫星被安置在了地球轨道上。
小行星 3753号 (1986 TO)有一个与地球非常复杂的轨道关系;它不能称为卫星,只能命其为“伙伴”。这个情形类似于土星的卫星土卫十和土卫十一。
Lilith(月亮二号)并不存在但是个有趣的故事。
卫星 距离(×10e5公里) 半径(公里) 质量(千克)
月球 384 1738 735e22
火星 (Mars)
火星为距太阳第四远,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
公转轨道: 离太阳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6,794 千米
质量: 64219e23 千克
火星(希腊语: 阿瑞斯)被称为战神。这或许是由于它鲜红的颜色而得来的;火星有时被称为“红色行生”。(趣记:在希腊人之前,古罗马人曾把火星人微言轻农耕之神来供奉。而好侵略扩张的希腊人却把火星作为战争的象征)而月份三份的名字也是得自于火星。
火星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为人类所知。由于它被认为是太阳系中人类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喜爱。但可惜的是那条著名的被Lowell“看见”的“运河”以及其他一些什么的,都只是如Barsoomian公主们一样是虚构的。
第一次对火星的探测是由水手4号飞行器在1965年进行的。人们接连又作了几次尝试,包括1976年的两艘海盗号飞行器(左图)。此后,经过长达20年的间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号终于成功地登上火星(右图)。
火星的轨道是显著的椭圆形。因此,在接受太阳照射的地方,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将近30摄氏度。这对火星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大约为218K(-55℃,-67华氏度),但却具有从冬天的140K(-133℃,-207华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将近300K(27℃,80华氏度)的跨度。尽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积却相当于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
除地球,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种有趣地形的固态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壮观的地形:
- 奥林匹斯山脉: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山脉。它的基座直径超过500千米,并由一座高达6千米(20000英尺)的悬崖环绕着(右图);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个巨大凸起,有大约4000千米宽,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长为4000千米的峡谷群(标题下图);
- Hellas Planitia: 处于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径为2000千米的冲击环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环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谷、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着与月球上相似的曲型的环状高地(左图)。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组成。这些平原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南北边界上出现几千米的巨大高度变化。形成南北地势巨大差异以及边界地区高度剧变的原因还不得而知(有人推测这是由于火星外层物增加的一瞬间产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学家开始怀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这个疑点将由“火星全球勘测员”来解决。
火星的内部情况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况资料和有关的大量数据来推断的。一般认为它的核心是半径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质组成;外包一层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层是一层薄薄的外壳。相对于其他固态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较低,这表明,火星核中的铁(镁和硫化铁)可能含带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跃的板块运动;没有迹象表明火星发生过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皱山系的地壳平移活动。由于没有横向的移动,在地壳下的巨热地带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再加之地面的轻微引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们却未发现火山最近有过活动的迹象。虽然,火星可能曾发生过很多火山运动,可它看来从未有过任何板块运动。
火星上曾有过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右图),十分清楚地证明了许多地方曾受到侵蚀。在过去,火星表面存在过干净的水,甚至可能有过大湖和海洋。但是这些东西看来只存在很短的时间,而且据估计距今也有大约四十亿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过而形成的。它是由于外壳的伸展和撞击,伴随着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与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样,火星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转化为含碳的岩石。但由于缺少地球的板块运动,火星无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环到它的大气中,从而无法产生意义重大的温室效应。因此,即使把它拉到与地球距太阳同等距离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温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层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余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气(27%)、氩气(16%)和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气压强仅为大约7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但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盆地的最深处可高达9毫巴,而在Olympus Mons的顶端却只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尔整月席卷整颗行星的飓风和大风暴。火星那层薄薄的大气层虽然也能制造温室效应,但那些仅能提高其表面5K的温度,比我们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两极永久地被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覆盖着。这个冰罩的结构是层叠式的,它是由冰层与变化着的二氧化碳层轮流叠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华,留下剩余的冰水层。由于南部的二氧化碳从没有完全消失过,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层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层(左图)。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知道,但或许是由于火星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之间的夹角的长期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或许在火星表面下较深处也有水存在。这种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两极覆盖层的变化使火星的气压改变了25%左右(由海盗号测量出)。
但是最近通过哈博望远镜的观察却表明海盗号当时勘测时的环境并非是典型的情况。火星的大气现在似乎比海盗号勘测出的更冷、更干了(详细情况请看来自STScI站点)。
海盗号尝试过作实验去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结果是否定的。但乐观派们指出,只有两个小样本是合格的,并且又并非来自最好的地方。以后的火星探索者们将继续更多的实验。
一块小陨石(SNC陨石)被认为是来自于火星的。
1996年8月6日,戴维·朱开(David McKay) 等人宣称,在火星的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有机物的构成。那作者甚至说这种构成加上一些其他从陨石中得到的矿物,可以成为火星古微生物的证明。(左图?)
如此惊人的结论,但它却没有使有外星人存在这一结论成立。自以戴维·朱开发表意见后,一些反对者的研究也被发布。但任何结论都应当“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没有十分肯定宣布结论之前仍有许多事要做。
在火星的热带地区有很大一片引力微弱的地方。这是由火星全球勘测员在它进入火星轨道时所获得的意外发现。它们可能是早期外壳消失时所遣留下的。这或许对研究火星的内部结构、过去的气压情况,甚至是古生命存在的可能都十分有用。
在夜空中,用肉眼很容易看见火星。由于它离地球十分近,所以显得很明亮。迈克·哈卫的行星寻找图表显示了火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来越多的细节,越来越好的图表将被如星光灿烂这样的天文程序来发现和完成。
火星的卫星
火星有两个小型的近地面卫星。
卫星 距离(千米) 半径(千米) 质量(千克) 发现者 发现日期
火卫一 9000 11 108e16 Hall 1877
火卫二 23000 6 180e15 Hall 1877
木星 (Jupiter)
木星是离太阳第五颗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颗,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质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转轨道: 距太阳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单位)
行星直径: 142,984 千米 (赤道)
质量: 1900e27 千克
木星(aka Jove; 希腊人称之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和罗马国的保护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儿子。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体(次于太阳,月球和金星;有时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类所知晓。根据伽利略1610年对木星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现常被称作伽利略卫星)的观察,它们是不以地球为中心运转的第一个发现,也是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有关行星运动的主要依据;由于伽利略直言不讳地支持哥白尼的理论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并被强迫放弃自己的信仰,关在监狱中度过了余生。
木星在1973年被先锋10号首次拜访,后来又陆续被先锋11号,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和Ulysses号考查。目前,伽利略号飞行器正在环绕木星运行,并将在以后的两年中不断发回它的有关数据。
气态行星没有实体表面,它们的气态物质密度只是由深度的变大而不断加大(我们从它们表面相当于1个大气压处
数学”的由来
古希腊人在数学中引进了名称,概念和自我思考,他们很早就开始猜测数学是如何产生的。虽然他们的猜测仅是匆匆记下,但他们几乎先占有了猜想这一思考领域。古希腊人随意记下的东西在19世纪变成了大堆文章,而在20世纪却变成了令人讨厌的陈辞滥调。 在现存的资料中,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开始猜想的人。他只谈论了几何学,他对一般的数学概念也许不熟悉,但对土地测量的准确意思很敏感。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和一个社会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指出,古希腊的几何来自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一年一度的洪水淹没土地,为了租税的目的,人们经常需要重新丈量土地;他还说:希腊人从巴比伦人那里学会了日晷仪的使用,以及将一天分成12个时辰。希罗多德的这一发现,受到了肯定和赞扬。认为普通几何学有一个辉煌开端的推测是肤浅的。
柏拉图关心数学的各个方面,在他那充满奇妙幻想的神话故事《费德洛斯篇》中,他说:
故事发生在古埃及的洛克拉丁(区域),在那里住着一位老神仙,他的名字叫赛斯(Theuth),对于赛斯来说,朱鹭是神鸟,他在朱鹭的帮助下发明了数,计算、几何学和天文学,还有棋类游戏等。
柏拉图常常充满了奇怪的幻想,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正亚里士多德最后终于用完全概念化的语言谈论数学了,即谈论统一的、有着自己发展目的的数学。在他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第1卷第1章中,亚里士多德说:数学科学或数学艺术源于古埃及,因为在古埃及有一批祭司有空闲自觉地致力于数学研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否是事实还值得怀疑,但这并不影响亚里士多德聪慧和敏锐的观察力。在亚里士多德的书中,提到古埃及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关于以下问题的争论:1.存在为知识服务的知识,纯数学就是一个最佳的例子:2.知识的发展不是由于消费者购物和奢华的需要而产生的。亚里士多德这种“天真”的观点也许会遭到反对;但却驳不倒它,因为没有更令人信服的观点.
就整体来说,古希腊人企图创造两种“科学”的方法论,一种是实体论,而另一种是他们的数学。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大约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而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在一般的意义上讲他的方法无论如何只能是一种辅助方法。古希腊的实体论带有明显的巴门尼德的“存在”特征,也受到赫拉克利特“理性”的轻微影响,实体论的特征仅在以后的斯多葛派和其它希腊作品的翻译中才表现出来。数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论远远地超越了实体论,但不知什么原因,数学的名字本身并不如“存在”和“理性”那样响亮和受到肯定。然而,数学名称的产生和出现,却反映了古希腊人某些富于创造的特性。下面我们将说明数学这一名词的来源。
“数学”一词是来自希腊语,它意味着某种‘已学会或被理解的东西’或“已获得的知识”,甚至意味着“可获的东西”, “可学会的东西”,即“通过学习可获得的知识”,数学名称的这些意思似乎和梵文中的同根词意思相同。甚至伟大的辞典编辑人利特雷(E.Littre 也是当时杰出的古典学者),在他编辑的法语字典(1877年)中也收入了“数学”一词。牛津英语字典没有参照梵文。公元10世纪的拜占庭希腊字典“Suidas”中,引出了“物理学”、“几何学”和“算术”的词条,但没有直接列出“数学”—词。
“数学”一词从表示一般的知识到专门表示数学专业,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仅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而不是在柏拉图时代,这一过程才完成。数学名称的专有化不仅在于其意义深远,而在于当时古希腊只有“诗歌”一词的专有化才能与数学名称的专有化相媲美。“诗歌”原来的意思是“已经制造或完成的某些东西”,“诗歌”一词的专有化在柏拉图时代就完成了。而不知是什么原因辞典编辑或涉及名词专有化的知识问题从来没有提到诗歌,也没有提到诗歌与数学名称专有化之间奇特的相似性。但数学名称的专有化确实受到人们的注意。
首先,亚里士多德提出, “数学”一词的专门化使用是源于毕达哥拉斯的想法,但没有任何资料表明对于起源于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有类似的思考。其次在爱奥尼亚人中,只有泰勒斯(公元前640?--546年)在“纯”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可信的,因为除了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简短提到外,这一可信性还有一个较迟的而直接的数学来源,即来源于普罗克洛斯(Proclus)对欧几里得的评注:但这一可信性不是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尽管他知道泰勒斯是一个“自然哲学家”;也不是来源于早期的希罗多德,尽管他知道塞利斯是一个政治、军事战术方面的“爱好者”,甚至还能预报日蚀。以上这些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柏拉图的体系中,几乎没有爱奥尼亚的成份。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00--?年)有一段名言:“万物都在运动中,物无常往”, “人们不可能两次落进同一条河里”。这段名言使柏拉图迷惑了,但赫拉克赖脱却没受到柏拉图给予巴门尼德那样的尊敬。巴门尼德的实体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讲,比起赫拉克赖脱的变化论,更是毕达哥拉斯数学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来说,数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事实上,从公元2世纪的拉丁作家格利乌斯(Gellius)和公元3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波菲利(Porphyry)以及公元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扬布利科斯(Iamblichus)的某些证词中看出,似乎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成年人有一个“一般的学位课程”,其中有正式登记者和临时登记者。临时成员称为“旁听者”,正式成员称为“数学家”。
这里“数学家”仅仅表示一类成员,而并不是他们精通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精神经久不衰。对于那些被阿基米德神奇的发明所深深吸引的人来说,阿基米德是唯一的独特的数学家,从理论的地位讲,牛顿是一个数学家,尽管他也是半个物理学家,一般公众和新闻记者宁愿把爱因斯坦看作数学家,尽管他完全是物理学家。当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年)通过提倡接近科学的“实体论”,向他所在世纪提出挑战时,他正将科学放进了一个数学的大框架,尽管他在数学上的造诣是有限的,当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年)还很年轻时就决心有所创新,于是他确定了“数学万能论”的名称和概念。然后莱布尼茨引用了非常类似的概念,并将其变成了以后产生的“符号”逻辑的基础,而20世纪的“符号”逻辑变成了热门的数理逻辑。
在18世纪,数学史的先驱作家蒙托克莱(Montucla)说,他已听说了关于古希腊人首先称数学为“一般知识”,这一事实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数学本身优于其它知识领域;而另一种解释是,作为一般知识性的学科,数学在修辞学,辩证法,语法和伦理学等等之前就结构完整了。蒙托克莱接受了第二种解释。他不同意第一种解释,因为在普罗克洛斯关于欧几里得的评注中,或在任何古代资料中,都没有发现适合这种解释的确证。然而19世纪的语源学家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而20世纪的古典学者却又偏向第二种解释。但我们发现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即很早就有了数学且数学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
小小军团2中赫拉克勒斯是一位爆发超高的英雄,连连暴击,让对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那么小小军团2赫拉克勒斯怎么样,他拥有怎么样的技能,为何将他定位为高爆发英雄。
英雄属性
归属阵营: 神意勇士
统帅兵种:步兵
主要定位:爆发输出
英雄技能
主要技能:
天神附体
1级:英雄被巨大的希腊战神附身,体形变大,持续15秒。生效期间,英雄攻击范围增加50%,每次普通攻击必定暴击
2级:生效期间,英雄攻击速度提高20%
3级:生效期间英雄免疫普通攻击伤害
次要技能:
连击
1级:部队中的单位造成伤害时,有5%几率立即进行一次连击
2级:部队中的单位造成伤害时,有8%几率立即进行一次连击
3级:部队中的单位造成伤害时,有10%几率立即进行一次连击
4级:部队中的单位造成伤害时,有12%几率立即进行一次连击
强袭
1级:英雄攻击力提高6%
2级:英雄攻击力提高8%
3级:英雄攻击力提高10%
枪兵杀手
1级:部队对枪兵造成的伤害提高10%
2级:部队对枪兵造成的伤害提高15%
灵魂收割
1级:本场战斗中,英雄每次施放技能都将为自己恢复4%的生命值
2级:本场战斗中,英雄每次施放技能都将为自己恢复6%的生命值
3级:本场战斗中,英雄每次施放技能都将为自己恢复8%的生命值
统御
1级:部队中的士兵普通攻击伤害提高10%
2级:部队中的士兵普通攻击伤害提高15%
赫拉克勒斯和阿尔杰斯一样,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输出步兵,天神附体增加攻击范围且每击必暴,配合强袭会产生巨额的伤害;81级后天神附体升至2级,增加的攻速收益将体现在连击上,在天神附体阶段释放连击,会给敌人造成大量伤害;161级后天神附体升至3级,免疫普攻,若后期阿尔杰斯在前排扛不住,那赫拉克勒斯将是最优先的替代者。
英雄搭配
埃及艳后
埃及艳后的能量获取加速可帮助赫拉克勒斯持续的释放天神附体。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会给己方不断的叠加防御BUFF,为赫拉克勒斯体型变大后,能抗住更多的攻击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