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物天下
文/陈艳涛
每个物类都是衡量人类的尺度。陷在现代消费主义困境里的现代人需要化身猎物人,在物质洪流中拨云见日,选择、甄别、集合、引领,将物质带到文明和审美的高度。
你曾经注视过家里的摆设和物品吗?你知道视线所及的每一样,都能写一部历史吗?
正如英国作家比尔·布莱森在《趣味生活简史》中所说:“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它们都在你的沙发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褶皱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住宅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它们是历史的最终归宿。”
物类文化:它们既能让我们惊愕、疯狂,也可以让我们复归平静。每个物类都是衡量人类的尺度。
我们所选择和拥有的东西,就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它们最客观地记录、叙述着生活,每一样东西里,都有一个故事,关乎我们生活的故事。如果把一生所有的物品和财产聚集到一起,每一个杯子、每一把椅子、每一件衣服、每一盏灯、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它们完整地组成了一部你的自传。
还不止于此。
19世纪50年代,一个美国人对来访的英国人萨拉·莫利说:“要是你在任何时候听到有人辱骂美国,不要忘记冰。”
没错,让这个美国人洋洋得意的,是冰。
英国作家比尔·布莱森在他的《趣味生活简史》里提到:19世纪中叶的美国人对自己能够文明利用冰感到相当自豪。他们用它来冰镇啤酒和葡萄酒,发烧时降温,制作包括冰淇淋在内的各种冷冻食品。仅纽约市一年就要消费将近100万吨冰。铁路有了冷藏车,就可以把肉类和其他易腐败的东西运到全美各处。甚至芝加哥之所以成为铁路工业的中心,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它可制造和储存大批量的冰。
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开始出现在几千公里以外的餐桌上,这对传统的农业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世纪,英国一大批农场被遗弃,一大批农场主离开农场,“在19世纪的最后一代人的时间里,英国农业差不多垮了” 。
随之垮台的还有以前靠农业支撑的一切:农场工人、村庄、乡村教堂和牧师。这些被迫离乡背井的人不会想到,深刻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是一块小小的、透明的冰。
干掉古典农业的还有罐头,当这种因战争而来的发明走入千家万户时,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成为可能,罐头与冰一起携手开创了大场面。
法国人有种说法——“在烛光之下,山羊也像贵妇人”,用来赞美烛光的朦胧美。但在电灯被发明出来之前,世界上的光线是多么暗淡。一支好的蜡烛所提供的照度,只勉强相当于一盏100瓦电灯的1%。打开冰箱门,里面射出的光比18世纪大多数家庭享有的光的总和还多。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夜晚,不是意味着夜生活,而是意味着漫长的黑暗。
深刻改变一个时代人命运的,还有火、茶叶、土豆、抗生素、避孕套等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同时改变的,还有生活方式、家庭关系,甚至审美观。
没有哪个时代比19世纪对私人生活的改变更剧烈,那个时代的人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出现:轮船、火车、电报、照相术、麻醉术、室内管道、煤气照明、医药中的抗菌剂、冷冻技术、电话、电灯、录制的音乐、汽车、飞机、摩天大楼、**、收音机以及成千上万种别的小物品。在19世纪,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人们到底要经受多少剧烈的变化,我们简直无法想象。
一直到今天,那些号称“我们的时代”的展览,经常是一系列能引起怀旧情绪的物件所组成:招贴画、书籍、水杯、家具、小摆设、帽子、服饰……这种物件自传式描述,比文字更有力量。
每一个物品,也是时代和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国人近年最热衷去日本购入马桶盖、电饭锅等小物件,据说是因为好用到像是量身定制。这些小物件里,其实深深体现着日本文化。
日本物学研究会会长黑川雅之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认为:日本有一句成语叫“一期一会”,意思是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重来。所以,要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个时间、这个人和这个地方。眼前的这一瞬间包含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微”的精髓。“细节中包含了一切”的理念,不仅是与时间、与人的关联,也深深植根于建筑、庭院设计、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世界中,构成了日本思想的基石。
日本人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制作不同的餐具,准备床具,工具也是一样。由于尊重的是每一个个体,自然也就不会诞生出所谓的“谁都能使用”的通用化设计。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日本才没有孕育出欧洲各国那样的哲学体系,但却使卓越的审美情趣发达起来。
思考如何活着的人生哲学在日本是没有用的。他们不依托于所谓人类博爱、上帝、哲学之类的理论,而是更重视自己的身体感知。餐具会设计成尽量方便送到嘴边,碗的大小会因适用对象是男是女、是成人还是儿童而有所不同。
法国作家罗热—保尔·德罗亚在他的《物类最新消息》里甚至认为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日用物品都既有个性也有感情,比如回形针有副道德面孔,钥匙串和路灯也可以谈论爱情,垃圾袋有超验感觉,雨伞有智慧,而吸尘器有反骨。它们既能让我们惊愕、疯狂,也可以让我们复归平静。每个物类都是衡量人类的尺度。
“你们要爱物类,就像爱你们自己。”这个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哲学的作家如此告诫我们。
现代消费主义的困境:现代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
探知一个大市场?肯定的!
一种大危险?还要大!
一个黄金国?对!
一场梦魇?当然!
这是出版于2014年的《奢侈:爱马仕总裁回忆录》里对于中国的看法,似乎和马可·波罗时期并无差别。书里将中国人视作“奢侈品业最危险的角色”,因为“中国懂得什么都看,什么都做,什么都能弄明白。中国有时间,中国人拥有永恒” 。
但实际上,他们发现,他们的中国客户不过是一群年轻人(20—40岁之间),四处旅行,还盲目消费,尤其喜爱购买对于他们来说属于社会地位和商业成功象征的东西,比如奢侈品。“新富起来的中国人”对于所购买和拥有的物品的一个重要需求是:可以炫耀,并在寻求一种被承认的自我陶醉。
但在不理智、不节制地消费方面,可不只是中国人如此。
“把这么多的财富通通花掉,几乎成了许多人的一项全职工作。”比尔·布莱森在他的《趣味生活简史》里嘲讽美国新富。
镀金时代的美国,工业急速发展,财富的积累成就了一大批新富家族,将各种不可思议的消费当成一种日常活动。这样的“工作”式消费,注定了无论他们干什么,都带着一种暴发户的拼命和俗气味道。有人举办昂贵而荒唐无聊的宴会,有人修建华而不实的豪宅,有人四处购置他们根本不懂其价值的名画、家具及一切可以装箱运回家的东西。除了搜罗欧洲的艺术品和工艺品,他们还对欧洲活人感兴趣,大批美国富豪的女儿嫁给了缺钱花的欧洲贵族。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里认为物质过度丰富会产生一个全新的问题:谁要来买这些产品?为确保不管什么新产品都有人买,就出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
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大多时间是物质匮乏的,因此节俭、简朴、律己都是美德。然而,消费主义的美德恰恰相反,就是要消费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所有人善待自己,宠爱自己,就算因为过度消费走上绝路,也在所不惜。节俭反而成了一种“药不能停”的疾病。
“相信你的直觉,顺从你的渴望”(雪碧广告语)、“Just Do It”(耐克广告语)之类的消费主义倡导,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不断说服大众成为既乖巧又任性的消费者,购买大量并不真正需要的产品,把各种原本有民俗和文化意味的节日都变成了疯狂购物节。于是从来没有被确定的耶稣生日成了消费狂欢日,人类甚至生造出“双十一”、“双十二”,只为了让你买、买、买。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 “随心所欲”其实不过是“结合了19世纪浪漫主义与20世纪的消费主义,再植入我们的脑海罢了”。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对浪漫的定义是:给卑贱物一种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物一种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物以未知物的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的表象——说人话就是让寻常的物件自带满满的情怀和逼格。
《小王子》里的孩子怅然于“大人都喜欢数字”,当他告诉大人“我看到一幢漂亮的红砖房屋,旁边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时,他们根本无法想象这是一幢怎样的房子。他得告诉他们:“我看到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然后大人们才会惊讶地说:“多漂亮的一幢房子啊!”
这个孩子长大之后总结说,“对于我们这些了解人生真义的人而言,我们根本不在乎数字”。很不幸,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人的世界,是一个数字包揽一切的价格世界,只有少数幸运的孩子,能拥有一个只用心灵去体会的美丽世界。
赫拉利认为现代人和古埃及的贵族没什么差别:“现在大多数人一生汲汲营营,也都是想盖起某种金字塔,只不过这些金字塔在不同文化里会有不同的名字、形体和规模罢了。可能是一栋近郊的独栋透天别墅,也可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高楼公寓,但很少有人真的去问,究竟为什么我们会开始想建这些金字塔?”
猎物人:他们富有而挑剔,敏感而自恋,随时获取各种最新信息,希望俘获这世间最有创意、最与众不同的物品。
在世界范围内游荡着对所有时髦的东西都毫无抵抗力,价格和距离都挡不住的“欲望过剩者”。到2020年,会有两亿中国人周游全世界,七亿游客访问欧洲。
旅行者、游客和商务人士的流动在加剧,让世界每个城市都成了流动者的栖息地。如雅克·阿达利在他的《地平线》里所描述的:“再没有圣地了。游牧的人将没有地址,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不再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
这些“游牧的人”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经济实力雄厚,有着猎人般的眼光,是另一种猎头,让他们眼睛发光的,不是人,而是物品:最清净美丽海滨度假地的别墅、公寓,最有历史感和文化味道的收藏品,最具价值的艺术品,最与众不同的衣服,最独特的各种物件——他们是猎物人,富有而挑剔,敏感而自恋,随时获取各种最新信息,希望俘获这世间最有创意、最与众不同的物品。猎物人在物质洪流中拨云见日,选择、甄别、集合、引领,将物质带到文明和审美的高度。
在今天这样一个一切都在失去、一切都能瞬间知道、一切都能即时谈论的时代,猎物人想拥有的物品,是什么样的?
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在他的《奢侈》里认为,今天的人渴望的物品,应当有一种“能与速度无限的残酷感形成鲜明对照”的特质。“其质量是完美的,创新随处可见,在材料上、手感上、气味上、物品的呼吸上。为了让人信服,创造是永恒的,而竞争是血腥的。”
苏轼的《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回到自然,回到生活本身,所能发现的美和乐趣,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
越是快节奏的时代,时间所赋予一件东西的浓度和价值越是奢侈。越是速朽的时代,人们越是对有时间沉淀的、自然的、手工的、量身定制的产品惊喜。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未来的奢侈品,就是从容和安全感。
今天的猎物人,就是要找出这些予人安全感的物品,那些能让人兴奋也让人安心、给人爱抚也让人平静的物品,既有吹毛求疵的专业性和对细节的迷恋,又同时具备舒适、实用、现实的一面,有岁月感赋予的丰富性,也有文化和故事赋予的多面性。
想成为猎物人,先放慢脚步,从发现物类之美开始。
北大校长推荐的10本书如下: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由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记叙了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成长之路。以此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更要战胜自己,要把自己的追求和国家民族大义联系在一起,不断去创造奇迹,如此,才能成长为钢铁战士。
2、《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从元代开始就成为了学校的教科书。虽然只有一万多字,却留下了一百多个常用成语。
3、《红楼梦》
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们已经成为广大读者的文学启蒙书和反复咀嚼的经典之作。
4、《史记》
亦称《太史公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5、《牛虻》
一部充满英雄情怀的世界经典。世界文学史上的信仰之光,无数人因为读它重获力量,周国平、王蒙、史铁生都深受其触动。历经60年风行不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英雄情怀。
6、《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一位坚强、高尚的伟大女性,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是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是值得所有人去了解的偶像人物。书里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是一本很翔实的记录,文字生动易读,书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陆续译成了二十七种语言。
7、《三国演义》
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备受世界范围推崇。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的地位,近三百年来,享有才子书或奇书之誉。
8、《唐诗三百首》
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选集。名家云集、名篇荟萃。著名作家王蒙赞此书:“一个懂中文的华人,只要认真读一下《唐诗三百首》,他或她的心就不可能不中国化了。”
9、《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果的集大成,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今天,《资本论》依然是矗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以其恢弘的气势、缜密的逻辑、科学的论断,照耀着当前时代前进的道路。
10、《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青年怪才(嗯,天庭挺饱满,发际线很高,说明随时随地在动脑)新锐历史学家,十届文津图书奖得主。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向我们展露了一份沉郁与厚重的思想感情,深邃而透辟,文笔优美而坦诚,丝毫不乏一个作家的独特视角认识事物的共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观看我与地坛 读后感 及启迪,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观看我与地坛读后感及启迪1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 散文 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 文章 的本质却是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
史铁生在二十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简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
母亲已在这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希望的种子,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 唱歌 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 长跑 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人生是如此复杂而又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逐渐变得稳重,深情。于是作者坚强地走了过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会友爱,学会负责,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以及对大自然的敬重。文中充满了对生命之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探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观看我与地坛读后感及启迪2
我与地坛——原先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扶轮问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步
不是想说他对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说他对死有多么透彻的眺望,更不是想说他对命运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挣扎,那些语句太泛、太虚,对每一个曾被上帝无情摆弄的人都适用。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
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期望”又有什么用呢“期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到达的前提下才成立呢”“期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鸦片。
我并不认为他是多么坚不可摧的“钢铁人物”,你以为谁都是保尔柯察金现实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总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结疤了,又复痛,复流血,复结疤,只要这血还是温的,还能流动,那么便不必在意它会痛,会流出,这样孤勇,直至最终平静理解它的冰冷与枯竭。
正是由于这“写”,这比言语更为私密,更为透彻,更为生生不息的本事,才使得他的这生,在死的对立面上,永远存在。永远无力,但永远坚韧。
人老了,多靠回忆活着。可是还是一种情景,像他这样的情景,因着回忆随时有无可延续的悲哀,才需要这样提前透支回忆,透支情感,透支热情,若无足够幸运,幸运得不被亲友遗弃、淡忘,那么必将是春水东流的万劫不复。
其实这幸运,未尝不是取决于自我。这生,值得死来敬畏。这生,真实得让每一个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问自我:健康的自我,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那前方,便是路远山高,人亡马遥的“零度”。
他的勇气,是不畏惧这“回”,是迎向这“回”,拥抱这“回”。
原先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观看我与地坛读后感及启迪3
人活着的时候总会想几个问题:1、为什么活着。2、为什么要死。
按照史铁生先生的话来说,前者思考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当人出生的那一刻起,活着就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无法改变。至于后者,父母赋予了生命,死亡又是一个必然结果,这趟通往生命尽头的列车既然还得再开那么一会儿,何必着急下车,好好活着呗,沿途还能欣赏一下风景。
思考为什么活着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思考怎么样活着却还是有点价值的,史铁生先生的看法是人活着就是欲望二字,这与我认为的人活着的苦,其本质就是欲望的无法满足或者延迟满足的想法是一致的。人活着总是为了得到点什么,也许是名,也许是利,也许是爱情,也许是快乐,人惧怕死亡的本质也是害怕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办法得到了。
现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说众生皆苦,但为什么苦,无非就是欲望难以得到满足,按照这个逻辑,那如果没有了欲望,是不是就没有了苦于是我想起了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有提到这个问题,关于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欲望,答案是不能。赫拉利的观点是人不能选择欲望,人的意识其实是受欲望驱使的。科学家做过实验,可以根据大脑成像图,就能提前知道人想干什么。人无法克制的拥有了自己的欲望,而残忍的是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通通被满足,面对那些绝对不可能被满足的`欲望,只能饱受煎熬,所以众生皆苦才是一个无法规避的无奈。
如此看来,留给我们的剩下两种选择,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迎面而上。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老师在课上讲,他说,“人应该学会和自己和解。”我想了一阵子,后来发现其实和自己和解就是一个接受自己平庸的过程,并且接受自身欲望无法被满足这一事实的过程。想明白了之后突然就释然了,不是不想得到那些渴望已久的东西了,而是无所谓了,随它去吧,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仅此而已。另一种的选择迎面而上就比较正能量,坚持不懈,对所有阻碍着自己的那些困难说不,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屈服,不放弃,特别感人。
两种选择哪一种更好其实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里最后一句这样写着:“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观看我与地坛读后感及启迪4
泪眼朦胧中,我读完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全文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悲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种宿命的味道。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使作者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座废弃的古园,即地坛。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了每种人生价值。
他思索了人世和人生。然而,很多的思索都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可他并未屈服于此。而是在深思之后重整旗鼓大举向不幸进军。终于,他成功了,战胜了号称不败的困难、挫折。
对,只有像他这样正视风雨,历经了暴风雨的洗礼,人,才会更成熟,更加理智。才有资格向所有的不幸、挫折发起挑战!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索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苦。全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无言以说的感伤与痛悔中对母爱的追忆,深深地触痛了每个读者的心灵。也是我感触最深的部分。
早些时候,他只顾沉浸在残疾后的巨大悲痛之中,却完全忽视了母亲因此而承受的痛苦是成倍的。母亲的爱在“痛苦”着孩子的痛苦,“惊恐”着孩子随时会丢掉性命,每天“祈求”着孩子能从地坛平安归来的几种苦味药中煎熬着。他,依然无动于衷。
终于,待到“上帝看她承受不住了”,召回了母亲时,作者才幡然然醒悟,原来那个他认为可以一直等待的身影,竟悄然离去。他不禁感叹“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再回首,母爱依然历历在目,人却远离,子欲养亲不在,此情何堪
观看我与地坛读后感及启迪5
初读史铁生,总是认为他只是海伦凯勒、司马迁那种不屈不挠的人罢了。然而当我读了《我与地坛》,感受到他的心灵深处最朴实的情感,才知道自己的肤浅。
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值得人们去细细欣赏与研究的,正如史铁生。他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二十一岁的他便双腿瘫痪,这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上帝是苦心安排好他的苦难,正如苦心安排史铁生降临人世一般。多年后,他又患上了尿毒症,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晚年,又有多种心脏、肝脏的症状。这是任何一个常人无法做到的,只有史铁生,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三十八年,并坚持用生命写作。最终,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死亡。
有人曾说:“他不仅是生活的勇者,更是生命的智者和仁者。”史铁生想得比我们深入透彻,更坦然地面对生与死。他说:“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将死亡看成节日,是何等的超脱。刚刚进入那瘫痪的噩梦时,他也想过死,觉得活着毫无价值,是他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他宁静的思考生与死的含义,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丰满的思想。这思想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世俗,超越了灵魂。
他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还是朋友依靠的港湾和心灵慰籍。当朋友家有什么烦心事时,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残疾过,似乎成了别人的解难神器,日日夜夜帮朋友想办法。当朋友心情沮丧,担心自己患癌症时,他安慰道:“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勇气留给自己。”的确,他把命运交给了上帝,但又用生命创造了死的奇迹。
史铁生无聊时会玩吃豆子的游戏,那股快活劲,无法想象他是一个与死神抗争的勇者。死神追着他,他拼命地往前跑。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比医生所预料的多活了二十多年。我前段时间听说一个扬大的学生因感情问题自杀,人们为之惋惜。他与史铁生比起来差远了。既然活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算前程险恶,都应坚强地活下去。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是许多人的希望与寄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应拼搏,最终才会像史铁生一样拥有无憾的人生。
翻开《我与地坛》前几页,一幅照片映入眼帘,一位绽放着花朵般笑容的中年男子戴着黑框眼镜安详地坐在轮椅上。这张照片深深震撼了我。在视频上,我看见他拼命地摇着轮椅飞快的“奔”向远方,那大概是生的方向。无人能懂得一个残疾人更渴望站起来,他在作品中写道:“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人,无论拥有什么,都应满足并好好珍惜,别在以后失去时后悔。
史铁生是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观看我与地坛读后感及启迪相关文章:
★ 《我与地坛》读后感及启迪范文
★ 《我与地坛》读后感及启示范文
★ 《我与地坛》读后感心得体会7篇
★ 《我与地坛》读后感心得7篇
★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5篇
★ 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7篇
★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7篇
★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7篇
★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5篇
★ 有关《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5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