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我们家门口有几株桑树。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每张蚕种不过一尺见方,上面布满了比芝麻还小的褐色的蚕卵。等桑叶长到榆钱大小的时候,蚕种上便有许多极小极小的蚕在蠕动。蚕的生命就是这样开始的。
母亲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匾里已经撒了一层剪成细丝的嫩桑叶。这是母亲带着我从桑树上摘来的,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
蚕一天天地大起来,桑叶也一天天地剪得粗起来。等蚕长到半寸来长的时候,小匾换成大匾,就开始喂整片的桑叶了。每天清晨,姐姐把桑叶采回来,母亲吩咐我洗了手,用毛巾把一片片桑叶擦干,再轻轻地均匀地撒在匾里。
蚕越来越大了,待在一个匾里太挤了,就分成两个匾,再分成三个匾……匾一个又一个地增加着。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把隔壁的一间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当作养蚕室,把七八个匾都搬了进去。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那些日子,采桑叶的担子就落在父亲的肩上。父亲用很大的桑剪把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蚕快“上山”了,母亲一夜要起来两次,累得她腰酸背痛。我和姐姐也常常起来帮忙。母亲把蚕沙大捧大捧地从匾里清出来,姐姐把桑叶大捧大捧地放进匾里。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蚕“上山”了。它们被捉到用一束束麦秆扎成的“山”上。几天以后,“山”上结满了白的黄的茧子。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
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扩展资料
《春蚕》(五年制第六册)是著名作家巴金回忆母亲养蚕的一篇文章。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叙了母亲为供儿女读书而辛苦养蚕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爱意和怀念之情。
《春蚕》出自巴金的《随想录》。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正是因为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才动笔。
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随想录
老师颂
老师像园丁,
把我们这些小花培养长大.
老师像红烛,
尽情地燃烧着自己。
老师像梯子,
把我们带到了知识的高峰。
老师像蜜蜂,
把知识都传授给了我们。
老师像春蚕,
默默地培养着我们。
老师像春风,
将我们滋润,将我们唤醒。
呵,老师,
你们那么的伟大,
我赞扬你们,
亲爱的老师!!!
可以说是,反正就是!!
还有这些是描写老师的:
1.老师,您像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2.老师,您像春蚕,吐着智慧的细丝,编织着知识。
3.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4.老师,您像园丁,栽培着祖国的花朵。
5.如果您是水,我们就是鱼儿,我们无法离开您。
6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7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8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9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10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1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园丁:因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教育孩子的老师就是园丁。
2、春蚕:大概是说老师对学生教导的无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桃李:形容一名老师时,会说这位老师桃李满天下,那么他的学生就是桃李。
4、同窗:古人言十年寒窗苦读。同窗意为:一同靠窗苦读,所以成同学为同窗。
扩展资料:
园丁主要指专门从事园艺的劳动者。 宋 陆游 《秋晚村舍杂咏》:“园丁种冬菜,邻女卖秋茶。” 元 马臻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诗之十三:“园丁花木巧桮棬,万紫千红簇绮筵。” 清 允禧 《灌花》诗:“园丁汲井栏,时时自灌溉。”
但今亦常喻指教育工作者。 柳仲甫 《园丁之歌》:“好花要靠园丁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历来被用于夸赞老师作为园丁辛勤付出的优秀品质。但看了全诗才知道,这句话被用来写老师完全是断章取义。
开头两句话就表达得如此伤感,把恋人不能相见的痛苦写到极致。颔联则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九死而不悔的痴情苦意。“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不能与恋人相聚而痛苦,就像蜡泪随着蜡烛烧完才流尽一样,至死方休。明知不可能再相遇,也甘心思念到老,心中有你也温暖。
颈联也是表达了双方不能相见,整日忧愁而苍老了容颜,晚上想到这里更是凄凉,所以感觉月光都是寒冷的。无赖只能期望能有只神鸟去帮我打探下恋人的消息。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