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段话说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和古希腊体育的差异比较

用一段话说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和古希腊体育的差异比较,第1张

古希腊体育源于宗教活动,中国古代体育源于生存

由城邦组成的古希腊,战乱连绵,特别是城邦争霸和奴隶主镇压奴隶起义的内战使得人们没有喘息的机会。但古希腊作为泛神论的民族,尽管存在着激烈的内部纷争,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崇拜诸神。古希腊民族的共识是,世间都是由英雄——诸神创造的,并且认为神是人格化的英雄,为保持人与神之间的最短距离,常于收获的季节举行祭神活动,与神共享天伦之乐。在祭神活动中,人们多以表现健康的裸体竞技和表现美的健身舞蹈与神同欢,以此创造出表达人间“悲欢离合”的艺术作品而倾诉于诸神。

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竞技赛会,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祭神性的竞技已经具有全民众的性质,已经有正式的组织者并以装满橄榄油的陶瓮为奖品。由此,古希腊逐步迈向“运动会”的体育系列,开始整合和构成古希腊体育文化。

中国古代体育的萌发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社会活动一样,都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生存的需要。

早在远古的渔猎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逐步创造并完善了许多原始工具,如刀、矛、箭、镞、罟、舟、车等。为了使用这些生产工具,人们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发挥生产工具的最佳作用,由此人们逐步掌握了如跑、投射、跳跃、游泳、操舟等技能。当时这些技能还不能被认为是体育活动,但它确是体育活动产生的基因。

从古代社会生产和生存的需要方面分析,人们要掌握各种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技能,就要求身体有较全面的发展。当时人们为了生存,首先要把传授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技能,作为教育后代的主要内容。其中有许多身体活动,即已孕育了古代早期体育活动的萌芽。

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人们除了从事生产活动外稍有闲暇,生活的内容也较为丰富了,由此人们向儿童传授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机会增多,当他们以追逐、跳越、攀登、投射、游泳、角力等作为游戏和练习手段的时候,于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儿童的身体,由此具有体育意识的活动即古代早期的体育也就开始萌发了。

古希腊体育注重人体造型和肌肉沟回,中国古代体育注重健康与长寿

远古时期,古希腊的健身就与人体美学结下了姻缘,由于希腊三面环海的自然地理环境,且岛屿分布广阔,气候宜人,为了抵御各种战争,提高身体能力,常以裸体锻炼,人们以“全身发展平衡”为基本,以“肌肉沟回”为精美,以发达的左右对称为荣耀,不断塑造强健的人体造型,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简直就是人体美学的展示会。它以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节律构成了体育运动特有的人体力学,丰富了人类的美学价值,给人们留下了奥林匹克的文化遗产。如波里克勒特的《持矛者像》、米隆的《掷铁饼者像》,以及公元前2至1世纪的《摔跤铜像》,都鲜明地表达了古希腊体育的艺术与追求,为后人的健身健美活动塑造了精美的模型。

中国古代体育除了它特别讲究的装束和潜在深处的美之外,它更注重健康与长寿,体现了最朴素的“人本主义”精神。

《内经》中强调:“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中竭力反对不健康的行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于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乡民们在冬闲的日子里娱乐,于是对子贡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他主张“居无求安”,主张要参加适当的运动和劳动,而且把“射”(射箭)和“御”(驾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达文武双全之目的,极富教育性。

古希腊体育多以“外力”表现,中国古代体育多以“内功”抗衡

一幅珍贵的油画——古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决斗时的情景”,代表性地反映了古希腊人崇拜“外力”的特征:搬、举、抛、摔组成了人们追求和观赏的要素,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力”的欲望,“力大无比”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古代奥运会的竞技中一半的项目都主要是以“力”取胜的,在丰富的出土文物中反映了这一特征。古希腊尊崇的“力”象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无穷的生命力,象征着胜利和兴旺。

现代奥运会延续了古希腊体育的精华,出现了夏季奥运会上的那些表现“力”的项目,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体能型”运动项目。

中国古代先秦体育已经出现了“舞蹈”和“导引”混为一体的练功方法,同时也出现了表现“力”的“击壤”、“武艺”和“角抵”。其中以柔克刚的舞蹈和导引功,实属中国古代竞技中“发力”的源泉,那就是巧妙地运用人体力学,以一指拨千斤的“借用外力”击败对方的“内功抗衡”的方法,普遍用于春秋战国出现的剑术、拳斗、角力、相搏等体育娱乐活动。在“用力”中不断地磨练细腻的扭动、推拉的时间差、擒手的部位、步伐的移动,以内功抗衡,寻找机会,一触即发,击败对手。由此而发展的娱乐活动和竞技运动举不胜数,形成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特点。西汉鎏金双人盘舞的出土极形象地表现了外柔内刚、虚实相衔、先发制人的发力特点。

古希腊体育倡贤,中国古代体育重礼

古希腊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更多地注重“人性化”,无论从传说中还是现实竞技中,不断地为人们树立个人的英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尊崇的偶像,如永远记录在奥林匹克传说中的“宙斯裸体投掷像”、“蒙面舞蹈者青铜小雕像”、“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决斗像”以及众多的获胜“英雄像”等,为世界体育史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这里,集中描绘了为取胜而付出艰辛努力的个人形象,为后人树立了生活的榜样。作为推崇泛神论的古希腊,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像神一样的英雄人物创造的。在古代奥运会中,获胜个人被城邦授予至高无上的荣誉和特别待遇。

在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中,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招术,但追溯其源,由于中国古代把体育纳入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早,所以在整个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中,一直接受着“礼”的影响。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种思想含有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的因素。他的教育内容主要有诗、书、礼、乐、射、御(与西周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大体相同)。孔子教导学生:比射时,既要力争胜利,又要讲究礼让——“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这似乎全面解释了现代奥林匹克名言—— “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

在这种教育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体育,包括“宫廷体育”和“民间娱乐”,都有一个程式或规则,去保护体育文化中的“礼”。

古希腊体育与中国古代体育的相似性

由于体育的广泛文化作用,古希腊体育与中国古代体育有着相似之处,都把体育作为基础训练用于军事和防卫,在娱乐功能上,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正在地球西方古希腊城邦战乱、刀光剑影的同时,位于地球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春秋和战国,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里,诸侯国间的军事行动,就有483次。古希腊城邦和中国古代诸侯国同样崇尚武功。古希腊以斯巴达人为急先锋,其民强悍,儿童从7岁始,由国家供养,从事体能和军事训练。

中国古代《汉书·刑法志》表露:“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一些强盛的诸侯国,都拥有训练有素、武艺高强的军队。在转相攻伐、代为雌雄的战争环境中,相继出现了许多提倡军事体育活动的人物,如齐国的管仲(分齐国为三军)、魏国的李悝(颁布了《习射令》)。

在体育娱乐文化中,古希腊和中国古代都有棋类活动的记载,中国古代已经形成围棋、六博、象棋等娱乐活动,古希腊出土文物——双耳壶上描绘的正是在对弈的两位棋手。东西方的棋文化同样蕴含着战争中的攻、防、围、堵这一系列的思路,恰恰是东西方共有的狩猎和军事生活的反映。可以认为,东西方古代的棋类活动,同样来源于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

作用于儿童体育的娱乐活动,从古希腊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记载上看,也颇为相似。存于雅典国家博物馆的“儿童拳击手”,中国古代文物——“儿童蹴鞠图”都反映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趋同性。

如果通览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史,就会发现更多的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和相似点,就会发现东西方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民族对人类体育文化的巨大贡献。

1、弗朗西斯科·戈雅

出生于西班牙萨拉戈萨,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戈雅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代表作有《裸体的玛哈》、《着衣的玛哈》、《阳伞》、《巨人》等。

2、卡萨尔斯

1876年12月29日生于本德雷尔,1973年10月22日死于波多黎各。童年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887年入巴塞罗那市音乐学校学大提琴。1891年首演成功。西班牙大提琴家、指挥家、作曲家,被认为是上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他以惊人的演奏和表现才能,提高了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

3、伊萨克·阿尔贝尼兹

1860年生于西班牙东北部卡塔罗尼亚的坎普洛尔东。童年时起便显示出惊人的钢琴演奏天赋,并在4岁的时候在巴塞罗那首次公开演出。组曲《伊贝利亚》,是他晚年的倾力之作,体现着他的艺术颠峰。全曲共分为四卷,前三卷9曲完成于1906年,第十、十一曲完成于1907年,而最后一曲则完成于他生命最后1909年的1月,该年5月他就病逝了。

4、帕科·德卢西亚

1947年12月出生于西班牙加迪斯的阿尔赫西拉斯港口城市,父亲是西班牙人,母亲是葡萄牙人。7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吉他演奏,20岁时发行了第一张专辑,自此一直是弗拉明戈世界的****之一。以演奏技术和多产的音乐专辑著称,所以又被称为弗拉明戈之神。

5、普拉西多·多明戈

何塞·普拉西多·多明戈·恩比尔,1941年出生于马德里,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在2008年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与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合唱闭幕式主题曲《爱的火焰》。2010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

扩展资料

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生平的代表作品《裸体的玛哈》和《着衣的玛哈》:

1、创作背景:

1780年由于其画作《基督受难图》被聘为圣费南多皇家美术院成员,1785年成为副院长,1789年国王任命他为宫廷画师,在此期间他画了许多宫廷成员及贵族的画像,明显受委拉士开兹画风的影响,当时西班牙是一个宗教法规严厉的国家,禁止描绘裸体,他敢于画《裸体的玛哈》,由于被人告密,第二天要来检查,他连夜绘成《着衣的玛哈》,成为传奇,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将《裸体的玛哈》印成邮票,成为集邮界热门的收藏品。

2、作品赏析:

《着衣的玛哈》穿一件紧贴身子的白衣服,束一玫瑰色宽腰带,上身套一件黑色大网格金**短外衣,暖调子以红褐色为背景,使枕头、衣服和铺在绿色软榻上的浅绿绸子显得分外热烈;而在《裸体的玛哈》上,背景减弱了。姑娘的娇柔躯体被软榻上墨绿色天鹅绒的冷调子所加强。

着衣玛哈的姿态神情与裸体玛哈完全相同。软质丝绸紧身衣包裹着玛哈的身体,仍然显示出玛哈丰满肉体的魅力,由于含蓄而更具性感。画家充分运用色彩来渲染情感:玛哈身着的白色衣裤,腰间束一玫瑰色宽腰带,上身套一件敞开的黑色大网格金**的短外衣,显得高贵、纯洁而热烈。背景的红褐色呈暖色调,与铺在软塌上的浅绿色绸子形成对比,由此可见画家作画时的热情。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

:卡萨尔斯

:伊萨克·阿尔贝尼兹

:帕科·德卢西亚

:普拉西多·多明戈

:着衣的玛哈

关于西方艺术史,尽管不少老师多次强调它对于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夯实美学基础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大学课堂并未讲授,我只能自己到文艺书厅翻阅那些精美的画册,感叹于《泉》那样优美的裸体绘画,还有出土的断臂维纳斯、恢宏的罗马斗兽场、巍峨的哥特式教堂,等等,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因此常常神往像叶芝那样《驶向拜占廷》:“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青年人/在互相拥抱……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拜占廷神圣的城堡……请尽快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在金树枝上歌唱/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给拜占廷的贵族和夫人听。”

一、寻找西方艺术史

我一直没有系统读过西方艺术史,因为书架上的教材、读本大多被翻得残旧难看,还有一股难闻的尘味,我屏住呼吸翻了几页,见理论太多、插图太少,就兴趣索然,宁愿继续去翻看提香笔下的那些健硕裸女。作为一个刚满18周岁的成年男子,知慕少艾,却未谙女体,此时与其说是欣赏西方艺术,不如坦白招出自己好奇的性心理。

欧洲的天才人体画家们常常将仙女绘成专食人间烟火的欲女,如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让美神成熟的裸体斜躺于榻上,两眼含着渴望、期待、挑逗、茫然和无所谓的神情,既像思春的贵妇人,又像*荡的妓女,仿佛在等待着情人或顾客的来临。那时我听说过一点古希腊艺术的知识,就以为表现性与肉欲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却忽视了提香在维纳斯后面画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双膝下跪似在祈祷,代表了画家的某种宗教情怀。对此画的理解,要将诱人的肉体和背后的祈祷联系起来才算完整。

若干年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版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的《西方艺术史》,图文并茂,几乎每页都有艺术作品的插图,看起来清爽多了,唯一的缺陷是理论诠释过于简略,许多地方看起来似懂非懂。幸好我曾零星看过一些艺术赏析的书,所以勉强能接受。

此书由四名欧洲学者编撰,原名“The history of art”――艺术史。这种欧美中心论的治学方式钩起了我心理的一点不快,毕竟书中只有欧美的艺术,相信译者看了也有这种感觉,所以转译为《西方艺术史》。

二、文艺复兴之前

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期间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壳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艺术诞生的隐喻。

神话传说、祭祀、狩猎、性爱、生育、史前洞穴……沿着时间的脚印巡礼西方艺术,可以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绘画也充满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义和现代的某些画风。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对西方艺术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伟大的古希腊文明。希腊人除了给我们留下动人的神话故事,还有雅典娜、宙斯、赫拉和巴底农等立柱式的神庙,因其对石材的广泛应用而保存长久;至于人体艺术,他们更是鼻祖。在中国人在艺术创作中羞涩地隐藏起自己的胴体时,他们很早就提出人体的最佳比例:身高7至8倍于头长;并奉献出了《掷铁饼者》等大量完美的裸体雕像。即使在希腊化时代,也有一只极其帅气的亚历山大大帝头像,实在想不到他就是那个曾经纵横欧亚大陆的军事统帅,和神话中的阿喀硫斯一样战无不胜,可惜英年早逝。希腊时代的人体艺术品,无论男女,在体型、气质方面都达到了无可企及的美境。

罗马帝国的艺术承自希腊,但《披甲的奥古斯都皇帝》繁琐的衣甲抑制了人的生命力,自以为是的领袖架势已显造作,美感远远逊色于希腊裸男。中世纪无论是拜占廷、罗曼还是哥特艺术,除了建筑风格尚可欣赏之外,那些神祗和人物画看起来很气闷,这是欧洲的阳萎期,而同期的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唱响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三、文艺复兴之后

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勃起。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蒙娜丽莎》不必多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也是世界艺术史罕有的杰作:大卫这个《圣经》里的英雄充满自信地站立着,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健美身材,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面容英俊,双目有神,英姿飒爽,身体中积蓄的强大力量似乎随时要爆发,代表了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此雕像的复制品至今仍屹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原件则在博物馆严加保存。可惜书中仅选了多纳太罗的《大卫》雕像,虽然也不俗,但比米氏差了一个档次。

文艺复兴向前演变,就产生了“巴洛克”、“罗可可”等术语。前者原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后词义变宽,表示思想和表达方式的独特、个别、任意性,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对感官、喜庆、浮华和激情的突出。后者原指对岩洞、贝壳和钟乳石的模仿,后被引入室内装饰,日益走向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这个时期的西方艺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等宗教建筑和巴黎贵族的沙龙以及装饰豪华的宫殿,还有伦勃朗的自画像。

伦勃朗有画自己的嗜好,共画了近百幅,我看到的是他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三张自画像。青年时期他身穿华丽服装、意得志满、嘴唇充满肉感,看起来玉树临风,可以想像他应是一位风流才子。中年时期他眉宇显出疲倦,衣着朴素,已经发福,人到中年百事忧,看来他也难免俗。老年时期他穿着尊贵的服饰,胸前还挂着类似怀表的饰物,清澈的眼睛透出哲学般的深思,嘴角的撇起和隐隐的微笑表示自己已经世事洞明,看清楚了就无所谓。人生的三个阶段,在此得到了充分概括。

四、19世纪的西方艺术

19世纪最先出现的是新古典主义,《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等作品告诉我们艺术辞典中离不开责任、宏伟和庄严等词。油画《马拉之死》表现了马拉这个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和染红了浴巾的鲜血,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纸条。作者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来表现了古典主义的献身精神。《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以罗马历史上的英雄荷拉斯三兄弟向老父亲作出征前的宣誓,表现对国家的忠诚和荣誉感,而旁边妇女们的哭泣哀叹强化了他们刚毅神武的英雄形象。

对于浪漫主义,我们首先要记住雨果的名字,他从理论上阐述了浪漫主义,并在文学和绘画等方面作了重要探索。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闻名于世;画作《涡石灯塔》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灯塔塑造成了为浪漫主义狂飙大声疾呼的旗手。还有载入过中学历史课本的《自由指引人民》(作者:德拉克罗瓦),画中自由女神敞胸露乳、高举旗帜带领革命者向光明前进,非常激动人心。德拉克罗瓦的另一幅画作《萨达纳巴尔之死》表现了国王在围城内准备与所有财宝、骏马和女人一起自焚殉国时的情景,火红的宫床、绸缎、缰绳、辔饰、长幔,国王的眼光从上方倾斜而下,右下角的妇女惨遭割喉,整个画面惊心动魄,具有巨大的艺术爆发力。这幅画就像德拉克罗瓦在日记写的那样:“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象音符一样组合着……无法达到的感觉”。

此后的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平民的普通生活,如米莱的《捆干草者》、莱勃尔的《教堂里的三个女人》等。库尔贝的《画室》应是代表作。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画作:“这幅画分为两个部分,我处在中央,正在作画;右边是所有股东,也就是说朋友、艺术界的工作者和爱好者。左边是另一个平凡生活的世界,普通百姓、悲惨的人、穷人、富人、受剥削者、剥削者以及靠死人生活的人……一名女裸体模特儿站在我椅子后边。” 这幅画极具象征性,画中的画家仿佛就是圣父,用他的画架分开了善恶,进行着最后的审判。

最令我震撼的是其后出现的印象主义。摄影技术揭示了表象的多样性和直接捕捉真实感觉的重要性。印象主义更强调画家的主观感觉和捕捉瞬间的的能力,他们确信风景是依时刻、季节、气候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短暂、瞬间的诱惑把他们引向逐渐消逝和无穷无尽的艺术幻想。一般认为这一画派的奠基人是马奈,他的《草地上的午餐》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愉快地聊天、聚餐,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率真、自由的世俗生活方式的向往,其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的画法是对传统的突破。

“印象派”一语由莫奈的《印象,日出》所引发,他描绘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一轮红日投射在海上,海水被染成淡紫色,天空微红,水波淼淼,摇曳的小船朦胧模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这来临自他从一个窗口凝望产生的瞬间印象,笔触大胆新奇,开创了一代画风。

梵高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斯通的《梵高自传》已有具体描述。他不是正宗的印象派,但却是真正的天才,就是普通的向日葵也被他画出了生命的真谛。欣赏那幅不朽的画作《向日葵》,可体会到画家像熊熊火焰一样炽热的激情和旋转不停的运动感,还有单纯强烈、粗厚有力的色彩对比,那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充分体现了他心灵的震颤和激情。这时的向日葵不再是静静的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喷发的生命体。他画的草鞋、工人等也闪烁着天才的光芒,流露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与印象派相关的大师还有高更、塞尚等。

五、现代艺术的困境和嬗变

20世纪是工业化集大成的时代,钢筋水泥成为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在强调美观的同时,更具实用性和世俗性。欧式高楼大厦随全球化走遍世界,五大洲处处皆是,这在城市化的中国尤为泛滥,造成诸城的千篇一律。而我喜欢的经典之作如悉尼歌剧院和贝聿铭为卢浮宫入口处设计的金字塔等在国内非常罕见。

在都市森林中,在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在意识形态的幻变中,艺术亟需变革。受到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的毕加索开辟了立体主义的新天地。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受X光透视等现代科技启发,立体主义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多个角度去观察,把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毕加索在《阿维尼翁的姑娘们》中,把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右边两个女子的面孔酷似非洲的硬木人面具,右下角的女子双腿分开令人联想起性和生育,画面下方还有几只水果,充满象征和暗喻,至今仍是个未被说明的秘密。这反映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点:作者只提供一个空间和可能性,让读者参与创作,主题在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中产生(甚至,根本就是无主题)。

康丁斯基更将现代艺术引向了大抽象,使人们对事物外表的的审视转变为“内部参与”。他的作品《带黑色的弓形,154号》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的判断都消逝了,只借色彩和形状的搭配营造出一种猛烈冲突的动势和紧张,令人想起世界大战或罢工。《白线,232号》以一种松散和气氛性的手法来处理的,色块被一种强烈的直线条图案和规则的曲边所强调,也许想表现宇宙空间和星系的相互作用。

随后的艺术家们越走越远,那些奇思妙想的几何造型和极度抽象的色彩组合令人越来越费解,艺术家企图突破传统,却越来越陷入迷宫,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五花八门的术语掩饰不了审美的混乱,至少我对这阶段的艺术并不喜欢。当然也有些艺术家在回归传统,关注现实,以简洁的象征来表达主题,但成就与前两个世纪尚有差距。

至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读图开始优先于读文,声光特技和电脑制作的发展使创作变得更含混,一切尚在嬗变中,我混乱的脑袋尚未清晰,无定的寻觅中只能欣赏当下和回眸以往。

这幅油画是根据希腊的神话传说完成的。(对不起,我不知道作者是谁)

赫拉克勒斯(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私生子,半神,大力士)离开了牧人和牛群,来到一块寂静的地方,思考他的人生道路到底该怎样选择。这时出现了两位贵妇,一位着白纱,体态婀娜,另一位着蓝色长袍,披着红色披风。她们给赫拉克勒斯指出了两条不同的人生之路:右边着白纱的邪恶女神给他指出的是幸福、享受的堕落之路,画面右下角有个神态糜烂的人口含代表罪恶的苹果;左边的善良女神则指出一条充满荆棘,无比艰险的通向幸福的路,画面左下角画了一位健壮、辛劳的满脸胡子的工作的人来代表工作的充实与幸福。

通过画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不仅通过颜色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对善良女神,他使用了红与蓝的对比来突出她的端庄;对邪恶女神,作者为她穿上了薄薄的轻纱,突出她的轻佻、奢靡,同时通过暗喻,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以边角的人物暗示主人公不同选择后将来的结局。而主人公的表情则可以看出,他已经做出了痛苦的选择:走那条艰苦的、充满荆棘的幸福之路。

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作者想要激励和赞扬的就不言而喻了:赞扬的是对社会有担当、敢负责的人生选择,批判的是奢靡的毫无作为享受。

安东·拉斐尔·门斯

安东·拉斐尔·门斯(1728-03-12~1779-06-29)18世纪德国画家,主要活跃于罗马、马德里和萨克森,新古典主义艺术代表人物。

中文名:安东·拉斐尔·门斯

外文名:AntonRaphaelMengs

国籍:德国

民族:丹麦人

出生地:拉贝河畔乌斯季

出生日期:1728-03-12

逝世日期:1779-06-29

职业:画家

信仰:天主教

主要成就:新古典主义艺术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帕里斯的裁判,朱庇特亲吻伽倪墨得斯,帕尔纳索斯山

个人简介

安东·拉斐尔·门斯(AntonRaphaelMengs,1728-03-12~1779-06-29)18世纪德国画家、作家、教育家和文物收藏家,是约翰·约阿辛·温克尔曼美学思想在绘画方面的艺术代言人,新古典主义艺术的旗帜,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创始人。主要供职于罗马、马德里和萨克森的教会及宫廷,历经教宗克雷芒十三世、克雷芒十四世、庇护六世,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以及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

个人生平

1728年3月12日门斯生于捷克拉贝河畔乌斯季。父亲伊斯梅尔·门斯生于哥本哈根,曾经是丹麦宫廷画家,后来移民德累斯顿。生下小门斯之后,母亲又产下二女,不久便离世。门斯很小就接受父亲的艺术启蒙,1741年与父亲和2个妹妹前往罗马,接受古典文化教育,研习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和拉斐尔·桑西的绘画,尤其是反复临摹前者的作品。

1744年门斯重返德累斯顿,第二年成为内阁画家,稍后又被奥古斯特三世任命为宫廷画家,并且资助他于1746年重返罗马深造。

门斯在罗马加入学院,1748年开始首次尝试大型创作。同年结婚,改宗天主教。1749年接到奥古斯特三世委托,为德累斯顿宫廷教堂创作大型祭坛画《基督升天》,并且允许他在罗马完成。1751年教堂祝圣启用,门斯升任宫廷首席画家。罗马卡比托利欧山新建艺术学院,1754年门斯担任院长。1755年结识温克尔曼,极大地影响了门斯的艺术道路和艺术理论的形成。西班牙知名外交官何塞·尼古拉斯·德·阿扎拉也给与他很大资助。其间委托不绝:为策肋定修会的圣尤西比奥修道院绘制天顶画,为枢机主教阿尔巴尼绘制壁画,以及为其他私人创作油画,如《克利奥帕特拉》《圣家族》《玛利亚玛达肋纳》。其中在罗马阿尔巴尼别墅创作的湿壁画《帕尔纳索斯山》令他声名大振。

1761年已经誉满全欧的门斯受卡洛斯三世延请,赶赴马德里为西班牙宫廷作画,其中包括《众神聚会》和《下十字架》。与乔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合作完成宫殿装饰,二人待遇一致,年俸6千,但是不免在国王驾前争宠,后者华丽的风格相对门斯的古典韵味无疑更受欢迎。期间完成德累斯顿祭坛画。

1769年重返意大利,先在佛罗伦萨停留8个月,然后到罗马为梵蒂冈图书馆绘制天顶画。1772年前往那不勒斯为卡洛斯三世的国王餐厅(卡洛斯三世兼任那不勒斯国王)创作天顶画《图拉真祝圣》和《荣誉圣殿》。1774年继续前往西班牙,期间结识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马德里多变的气候和壁画创作产生的粉尘影响了他的健康,加上夜以继日的研究和写作,1775年门斯不得不回罗马休养。此后噩耗接连袭来,儿女和妻子纷纷亡故,门斯一病不起。

1779年6月29日门斯在罗马家中病故,埋葬在SantiMicheleeMagno教堂。

成就及荣誉

波兰宫廷画家_萨克森宫廷画家

教廷骑士

西班牙宫廷画家_那不勒斯宫廷画家

个人作品

艺术上崇尚古典艺术所表现的永恒之美,能将拉斐尔的面容刻画、安东尼奥·达·柯勒乔的明暗动态与提香·韦切利奥的色彩和希腊古典美的观念融为一体。其作品有时缺乏自由生动的原创性,但是通过精心的布局,适当的技法和优美而有表现力的颜色而最终成为杰作。油画作品包括了传统上最常见的四大题材,即人物肖像、圣经故事、异教神话和托寓画。与同样誉满欧洲的彼得·保罗·鲁本斯相比,门斯较少涉及历史主题,也很少留下时代大事记一样的鸿篇巨制。代表作有《帕里斯的裁判》《帕尔纳索斯山》《朱庇特亲吻伽倪墨得斯》。他还著有《关于绘画之美和审美趣味的思考》,书中阐述的观点使他成为德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

肖像题材

译名歌手多梅尼科·阿尼巴利

原名DerS_ngerDomenicoAnnibali(德语)

时间1744年

技法粉彩画

基质纸张

尺寸高555厘米,宽425厘米

收藏德累斯顿古代大师画廊

多梅尼科·阿尼巴利(DomenicoAnnibali,约1705~1779)是供奉萨克森宫廷的意大利歌剧演员,他无意中发现门斯的天才,向奥古斯特三世举荐,门斯才得以公费留学意大利。

译名披红色外罩自画像

原名SelbstbildnisimrotenMantel(德语)

时间1744年至1745年

技法粉彩画

基质纸张

尺寸高55厘米,宽42厘米

收藏德累斯顿古代大师画廊

这是门斯最早的一批肖像画。

译名自画像

原名Selbstbildnis(德语)

时间1773年

技法油画

基质木板

尺寸高98厘米,宽73厘米

收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画家保持了德国画坛自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以来的传统,持续而系统地绘制自画像,作为自我检验和反省的手段。这一系列作品质量很高,这又是其中很突出的一幅。画中人目光睿智,若有所思,与晚年丧偶后的颓唐不同,尚处于人生辉煌时期。画面气氛古朴凝重,具有雕塑感,刻画精细而不失大气,因此一面世就被视为杰作,悬挂在乌菲齐美术馆拉斐尔·桑西作品的旁边。

神话题材

译名帕里斯的裁判,帕里斯的评判

原名СудПариса(俄语)

时间约1757年

技法油画

基质油画布

尺寸高226厘米,宽3955厘米

收藏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典出荷马《伊利亚特》:不和女神厄里斯留下写着“献给最美者”的金苹果,引发赫拉、雅典娜和阿芙罗狄忒的争夺,宙斯把争议交付时为牧羊人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帕里斯判定金苹果属于阿芙罗狄忒,爱神大悦,帮助帕里斯夺得美女海伦,另外2位女神恼羞成怒,给特洛伊降下灾祸。

所有人物均为裸体,造型有古典艺术原型,但是把希腊人常见的黑发改为金发,体现画家在古希腊文化上的深厚造诣以及调和西欧审美的尝试。帕里斯侧身而坐,头戴毡帽,斜披红色大氅,暗示其王子身份,正把苹果交付阿芙罗狄忒。3位女神以不同的姿态来显示身份:阿芙罗狄忒身旁倚靠着小爱神埃罗斯;赫拉头戴王冠,身后有孔雀护卫,象征统治权利;雅典娜脚下有织锦和武器,表明她智慧女神和战争女神的身份。画面中没有出现的神使赫尔墨斯,代之以2名强壮的牧羊人。

译名帕尔纳索斯山

原名Parnaso(意大利语)

时间1758年至1759年

技法湿壁画

基质天花板

尺寸高137厘米,宽1787厘米

收藏罗马阿尔巴尼别墅

典出赫西奥德《神谱》:帕纳塞斯山是太阳神阿波罗和9位缪斯女神的灵地,也是后者的家乡。他们经常在此宴饮聚会。画家受温克尔曼的影响,参考当时的考古知识,重新设计了拉斐尔在签字厅曾经绘制过的这一主题。舍去围观者,增加缪斯女神的母亲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使得10位女神对称地分列阿波罗的两侧。众神身着当时认知的古典服装,摆出雕塑般的姿势。

译名朱庇特亲吻伽倪墨得斯

原名Jupiterkü_tGanymed

时间1758年至1759年

技法湿壁画

基质石膏板

尺寸高137厘米,宽1787厘米

收藏罗马巴贝里尼宫

至今未察知原典出处,可能是画家杜撰。伽倪墨得斯是特洛伊王子。朱庇特垂涎他无双的美貌,化身老鹰掠走他到奥林匹斯山作众神的侍酒童,而且成为了朱庇特唯一的男性情人。技法上借鉴当时刚刚发掘的庞贝古城的考古资料,甚至被某些学者误认为是古代原作。红色的背景色是庞贝壁画中常见的,人物造型、装束乃至宝座细节也很真实。时值画家与温克尔曼绝交,后者轻率地将这幅壁画写入《古代美术史》。歌德宣称画家直至临死才承认作伪。

译名珀尔修斯和安德罗墨达,又名珀尔修斯解救安德罗墨达

原名PerseusandAndromeda

时间1778年

技法油画

基质油画布

尺寸高227厘米,宽1535厘米

收藏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典出古希腊神话。安德罗墨达是依索匹亚国王克甫斯和王后卡西奥佩娅的女儿,其母因不断炫耀自己的美丽而得罪了海神波塞冬之妻安菲特里忒,安菲特里忒要波塞冬替她报仇,波塞冬遂派鲸鱼座蹂躏依索匹亚,克甫斯大骇,请求神谕,神谕揭示解救的唯一方法是献上安德罗墨达。她被她的父母用铁索锁在鲸鱼座所代表的海怪经过路上的一块巨石上,后来英雄珀尔修斯刚巧瞥见惨剧,于是立时拿出蛇发魔女美杜莎的人头,将鲸鱼座石化,珀尔修斯杀死海怪,救出了她。珀尔修斯呈标准的希腊雕像姿势,人体细节很生动。小爱神埃罗斯象征两人即将产生爱情。

宗教题材

译名圣母领报

原名VerkündigungMariae

时间约1760年

技法油画

基质油画布

尺寸高372厘米,宽240厘米

收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典出《圣经·新约·路加福音》:到了第六个月,天使加俾额尔奉天主差遣,往加里肋亚一座名叫纳匝肋的城去,到一位童贞女那里,她已与达味家族中的一个名叫若瑟的男子订了婚,童贞女的名字叫玛利亚。天使进去向她说:“万福!充满恩宠者,上主与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她却因这话惊惶不安,便思虑这样的请安有什么意思。天使对她说:“玛利亚,不要害怕,因为你在天主前获得了宠幸。看,你将怀孕生子,并要给他起名叫耶稣。他将是伟大的,并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达味的御座赐给他。他要为王统治雅各伯家,直到永远;他的王权没有终结。”玛利亚便向天使说;“这事怎能成就?因为我不认识男人。”天使答复她说:“圣神要临于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荫你,因此,那要诞生的圣者,将称为天主的儿子。且看,你的亲戚依撒伯尔,她虽在老年,却怀了男胎,本月已六个月了,她原是素称不生育的,因为在天主前没有不能的事。”玛利亚说:“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天使便离开她去了。

译名圣若瑟之梦

原名TraumdesHlJoseph(德语)

时间1773年至1774年

技法油画

基质橡木底板

尺寸高114厘米,宽86厘米

收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典出《圣经·新约·玛窦福音》:耶稣基督的诞生是这样的:他的母亲玛利亚许配于若瑟后,在同居前,她因圣神有孕的事已显示出来。她的丈夫若瑟,因是义人,不愿公开羞辱她,有意暗暗地休退她。当他在思虑这事时,看,在梦中上主的天使显现给他说:“达味之子若瑟,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玛利亚,因为那在她内受生的,是出于圣神。她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拯救出来。”这一切事的发生,是为应验上主藉先知所说的话:“看,一位贞女,将怀孕生子,人将称他的名字为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若瑟从睡梦中醒来,就照上主的天使所嘱咐的办了,娶了他的妻子;若瑟虽然没有认识她,她就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耶稣。

托寓画

译名历史

原名historia

时间约1773年

技法湿壁画

基质天花板

尺寸长1787厘米,宽137厘米

位置罗马教宗内阁。

托寓画表现“历史”这一单独主题。画面正中是抄写员,表明历史要忠实地记录。一旁争论的女子表明历史需要明智的哲学思辨。前方坐下休憩的裸体男子象征历史可以超越死亡。

个人轶事

父亲伊斯梅尔·门斯在子女诞生之日就替他们选定了艺术家之路,开始了严格的训练,并且伴有体罚。门斯的哥哥不堪虐待离家出走,而门斯本人直到在罗马亲身感受到古典文化和前辈大师的魅力之后,才坚定了从事创作这一信念。

与前往罗马只求学习最新绘画技法的同时代人不同,伊斯梅尔·门斯并不希望儿子紧跟画坛潮流,而是让他追摹古人,期许他可以与古代大师比肩。这也可以从他为儿子起的名字看出:分别来自安东尼奥·达·柯勒乔和拉斐尔·桑西。这两人也恰巧成为影响门斯最深的大师。

门斯经过学习已成为优秀的粉彩画家,但是伊斯梅尔·门斯总是试图隐藏儿子的天才。直到宫廷乐师安尼巴里在一次偶然的拜访中才发现门斯的才华,并且迅速报告奥古斯特三世。国王于是资助门斯600塔勒,重返罗马深造。

1748年门斯首次独立尝试大型创作时,一直为其中的圣母形象而烦恼,于是他上街寻找合适的模特。突然他看到一位分外美丽的农家姑娘,叫作玛格丽特·瓜齐。门斯如获至宝,延请姑娘作模特,玛格丽特欣然应允。二人随后在合作中产生了感情,结为伴侣,门斯还跟随妻子皈依了天主教。

英国人韦伯拜访门斯分享艺术观点之后,剽窃门斯的看法写成《美的试验》一书,以此成名。书籍后来被翻译成德语,这个版本比门斯本人的德文著作在苏黎世更早出版。

门斯与贾科莫·卡萨诺瓦是好友,后者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门斯。

虽然门斯是德国人,但是画作在德国留存并不多。他的壁画主要在罗马,油画主要在马德里。另外俄罗斯收藏的门斯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有5幅精品现存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一是缘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出身德国,二是缘于门斯画中的古典风情极受俄罗斯皇室喜爱。叶卡捷琳娜二世在门斯故去后为他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立灵位。

尽管门斯收入丰厚,岁入约1万银币,但是并没有留下遗产,他已经把绝大部分收入消耗在资助年轻画家和购买古代艺术品上了。收藏品包括:文艺复兴大师的手绘,古代花瓶,古典雕塑复制品,铜版画等等。他把古典雕塑复制品分别捐赠给马德里和德累斯顿的艺术学院。

名言

门斯:艺术是对优美造型最严苛的追求。

社会评价

最初门斯在德国以外得到高度评价,被时人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稍后风评降低,认为他的作品技巧完美而才情稍逊。

《魔女的条件》里的那幅画是米开朗基罗绘制在梵蒂冈宫西斯廷小教堂的天顶湿壁画,画名是《创造亚当》。 

《魔女的条件》主要诠释的是一对教师对职失去热情,而光(泷泽秀明 饰) 被母亲镜子(黑木瞳 饰)严格要求继承医院家业,他们俩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在彼此生活都陷入绝境时。未知当时只想与未婚夫结婚,以逃避学校的一切,一心辞去教师的工作。

《魔女的条件》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d7qc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022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6
下一篇2024-02-16

随机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