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作品赏析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作品赏析,第1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调,自由的奏鸣曲式。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浑厚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和钢琴旋律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的素材要素。而后钢琴插入一段平静而有所起伏的抒情性乐段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释然,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

扩大抒情性平静后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钢琴发出铿锵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有力而坚定中,音色渐渐消沉,在短暂宛如月色的宁静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Cadenza”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Toccata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缓和中进入乐队奏的第一主题,最后后的终结部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生动的结束。 间奏曲,柔板(Intermezzo,Adagio),A大调,变奏曲式,三段体。 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在弦乐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表现出主题的主题材料即与第一主题婉转相仿,突然间,钢琴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进入中段,更活泼的,钢琴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淋漓尽致中饱含滥情的狂放,单簧管、低音管奏第一乐章第一主题衍生出的旋律中,渐渐转为慢板,钢琴配合以半音阶性音型如歌却踟蹰不前的旋律。

随着乐章织体的不断扩大,关联性凸显得愈加显著。钢琴以厚重和弦奏出稍快的主题,与乐队发展成雄壮的乐念,恢弘与饱和中敲砸的左手上,合着右手的铿锵飘散着,在仿佛稍作休整的短暂停顿后,钢琴进入华彩乐段,灵巧的装饰奏后趋于平静,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在这种气氛中,钢琴用气势非常毫无空疏的音符结束,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终曲,二二拍(Finale,Allabreve),d小调,奏鸣曲式。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在乐队进行曲节奏中,钢琴有力而精确地奏出第一主题,灵活但精神抖擞中,反复几次后速度更快,在乐队坚定的节奏里钢琴配以艰深繁杂的快速和弦,来回几次。高亢和顽强的音乐进程在表面的暂停后,钢琴以极快的切分节奏向前推进,最终进入抒情的第二主题,浪漫但高昂层层徘徊中形成极快板的快速音群,缓和下来,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直到乐队奏第一主题的变形,钢琴做高音装饰。

然后出现第一乐章精练之后的旋律,情绪加深,钢琴单独发展,速度更快,乐队和钢琴交织的短暂的广板后,钢琴更抒情地还原第一乐章主题,接着活泼的快速音群,直到钢琴音色如跳舞的少女在迷惑细纱中消散,音乐又出现转机,变奏了乐章第一部分所有变奏,只是更加热烈,音乐被再次抬高,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八度急板,乐队抬升中达到高潮,钢琴的一句下行的装饰奏中乐队和钢琴奏出的饱满,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顶峰后,最后在急促但不仓促中强有力地结束。

1、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disler)

2、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

3、 内森·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

4、 大卫·费奥多洛维奇·奥依斯特拉赫(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

5、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

6、 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

7、 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

8、 列奥尼德·科冈(Leonid Kogan)

9、 萨尔瓦多里·阿卡尔多(Salvatore Accardo)

10、 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

1、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c Kreisler,1875—1962)

弗里茨·克莱斯勒是20世纪初叶最有影响的小提琴家。他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医生家庭,父亲是一个音乐迷,这对克莱斯勒产生重要影响。7岁时克莱斯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0岁毕业后又入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法比小提琴学派的著名教授马萨尔,当他以毕业比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时,年仅12岁。因此,克莱斯勒的演奏兼有维也纳人的温暖人情味和法兰西式的贵族风度,这使得他的演奏风格新颖而独特,同时代的小提琴家几乎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如海菲兹、埃奈斯库、蒂博、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等等。克莱斯勒的演奏最重要的标志性风格,是对颤指(揉弦)的运用,他赋予颤指技巧以戏剧性的风格,无论是悠扬的歌唱性旋律还是快速音型的技术性段落,在此,颤指都已成为最有力的表情手段和增添色彩的手法,而这一点,正是他的前人们所十分谨慎从事的事情。

2、 乔治·埃奈斯库(Georges Enescu,1881—1955)

乔治·埃奈斯库是一位通才式的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他生于摩尔多瓦地区维尔纳弗县的利文镇。作为作曲家,其代表作管弦乐《罗马尼亚狂想曲》奠定了他作为罗马尼亚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的地位。对于他的钢琴演奏,连著名钢琴家阿图尔·鲁宾什坦都这样说:“他是一位就连我也要感到眼红的非常了不起的钢琴家。”而作为指挥家,他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完全的尊重。埃奈斯库小提琴演奏的最重要特征在于,他将法比小提琴学派的演奏手法于他在童年时代就很喜爱的罗纪尼亚民间音乐中的吉普赛音乐(拉乌塔里,Laoutari)的表演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演奏风格。由于他的包括作曲在内的多方面的音乐才能,使他的演奏给人们的印象不只是在拉琴,同时也是在即兴创作,他的每一次演奏都是新鲜的,都像是演奏新作。埃奈斯库在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方面有他独到之处,他喜爱弓幅宽阔的连音奏法,这使他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3、 亚沙·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

亚沙·海菲兹是当今世界小提琴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生于立陶宛的维尔纽斯,3岁便开始学习小提琴,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6岁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而后,他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大名鼎鼎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奠基者奥波尔德·奥厄教授。毕业后,海菲兹即前往柏林、斯堪的那维亚演出,1917年夏,他及全家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并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首次登台,演奏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等,这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尤其是他对左手高难度技巧的把握,右手运弓的稳健和娴熟,令所有在场的观众,其中大部分是演奏家们的折服。1925年海菲兹入美国籍。海菲兹十分注意小提琴基本功的训练,尤其对音阶的练习,主张音阶练习要占整个练琴时间的一半以上。其演奏风格体现了他魔鬼般的技术和火一般的热情的个性,现代化的古典主义风格是他所遵循的,他的演奏像“美声”歌唱,每一个滑音都经过精雕细琢,而每一次运弓又都体现着音乐性,他的这种音乐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结合,使他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小提琴家,并影响了其后的很多小提琴家。

4、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ch,1908—1974)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生于乌克兰的敖德萨,5岁时开始随敖德萨音乐学院教授、著名苏联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亚斯基学习小提琴,12岁首次公开演出,16岁举行第一次独奏音乐会。三十年代,他获得了多个比赛的奖项:1935年第二届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第一名,1935年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二名,193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这些成绩使他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尤其比利时的那次比赛,在7个一等奖中,苏联人获得了6个,由此奠定了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在世界的地位。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富于抒情的诗意,艺术上曾受到克莱斯勒的强烈影响,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照搬,克莱斯勒的具有唯美倾向的发音手法,在奥伊斯特拉赫那里变成了表现内心情感的手段。他的颤指有时采用艺术化的延迟瞬间开始,造成声音的久远延绵。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曾于1957年来我国访问演出。

5、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2001)

耶胡迪·梅纽因是一位与海菲兹旗鼓相当的犹太裔小提琴家。他生于美国的纽约,儿童时便显露出良好的乐感,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7岁便在他的老师路易·帕辛格指挥的旧金山交响乐队协奏下演出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1926年他及全家前往欧洲,并在巴黎与埃奈斯库有了历史性的会见,遂成为埃奈斯库的学生。1927年,11岁的梅纽因第一次登上卡内基音乐厅舞台,在纽约交响乐团协奏下,演奏了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31年他又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梅纽因早期在柏林的演奏曾得到爱因斯坦的关注和赞赏,他在世界各地举行的音乐会上,演奏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使他闻名于世界。梅纽因在演奏时,握弓时肘的位置明显比手高,这种高手肘“从肩部”就开始的各部分都参与的运弓方式,能使换弓时声音保持不断,声音饱满而结实,并能在弓根以非常弱的力度,用全部或四分之三的弓毛使人几乎觉察不到的换弓,这种方法与他的前辈奥厄提倡的应当保持在能使肘与手形成一条直线的位置的方法显然不同。梅纽因的双手比起正常的标准略为短些,这影响到他右手的运尤其弓子运到弓尖时,但他恰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的演奏亲切而诚挚,清醒而脱俗,出色的手指技巧和雄浑美妙的音色风格,是他的个性特征所在。

梅纽因自1979年以来曾多次来我国访问演出。

1909年10月,拉赫玛尼诺夫带着他刚刚完成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乐谱踏上了美利坚大陆。这块被欧洲人称为“美丽的新世界”的美洲大陆,在二十年前迎来过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伟大同胞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它在本世纪注定成为俄罗斯受迫害艺术家的一块心灵的自由栖息之地:诗人布罗茨基、小说家纳博科夫、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而生他养他的俄罗斯家园成为他们眼泪归去的方向。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八年以后,他再一次选择美国作为艺术的发展之地,而将深爱的母亲和亲人留在了俄罗斯,他的音乐,钢琴,管弦乐团,波修瓦歌剧院,伊凡诺夫卡庄园,他的马匹,图画,汽车,门前的紫丁香留在了俄罗斯。

在拉赫玛尼诺夫创作《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前,他完成了一部19世纪音诗的压卷之作《死之岛》,这是一部音乐史上阴郁的代表画作,它在19世纪的地位好比勋伯格的《升华之夜》,死亡力度令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马勒的《亡儿之歌》。拉赫玛尼诺夫在《死之岛》的首演之后不久便成为俄罗斯皇家音乐会的副主席,到美国演出是受他的一位美国朋友亨利·沃尔夫邀请的。拉赫玛尼诺夫还不十分乐意踏上这趟劳顿的旅程。但他想到美国这块新土地上喷着浓烟前进的火车,想到纽约大街上繁华的商业气息,刚刚从二月革命的血腥场面过来的拉赫玛尼诺夫觉得似乎缺少“物质”方面的享受了,他甚至打算用此次在美国巡回演出的收入买一辆汽车。我曾经见过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倚着钢琴站立的照片,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玛尼诺夫(2米高的个子)和一架同样高大宽厚的钢琴,他的脸部稍长,表情严肃,那里没有俄罗斯伟大的浪漫诗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纯真眼神,也没有俄罗斯人特有的浓密的须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国绅士。拉赫玛尼诺夫出身于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外祖父是戎马半生的将军,父亲是一名军官。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rachmany),俄语意为“亲切”、“慷慨”。

拉赫玛尼诺夫是莫斯科的一位贵族,但作为音乐家,他的音乐是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就像出身于贵族的小说家托尔斯泰,出身于皇族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而不是一生靠女人资助的柴科夫斯基。

拉赫玛尼诺夫是在横渡大西洋的轮船上练习《第三钢琴曲》的,到了美国之后,他的资助人沃尔森家族给他安排了20场音乐会。而这首曲子的第三场演出是由新上任的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古斯塔夫·马勒指挥的,两位音乐大师站在了一起,我们应该记住1910年1月16日——德国和俄国两条宽阔的音乐之河一起流淌。虽然他们的相遇没有像18世纪贝多芬遇见莫扎特那样成为一个神话,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爱乐者来说,算是一件幸事。

《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继续,如两者饱满的情绪和沸腾般的生命力,而《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发展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初显端倪,多种多样的钢琴技法被织入作品里,清淡的华彩、经过句、双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和大量宏伟的和弦等等,这些好比一个现代派小说家采用的写作技巧,隐喻、象征、意识流、超现实,不过一切手法都是为作品服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由一个非常俄罗斯化的古代典礼歌曲引出,任何一个接触过普希金的诗歌或托尔斯泰的小说的人——哪怕他从来未曾听过拉赫玛尼诺夫,这样富有温柔、暖性和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不会不使他沉谧,想到俄罗斯牧笛升起在夏日乡村的苍穹,想到无尽的平静大草原。这个歌唱性的主题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迷人的旋律,成为二十世纪最暖性的阳光。俄罗斯人听到它好比捷克人听到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里伏尔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国人听到《二泉映月》里的“明月松间照”。但是这个如歌的主题很快失去了田园诗的风味,它在第一、第二乐章逐渐发展,许多不安的因素加进来,歌唱的钢琴变成了沉思的钢琴,美丽的俄罗斯小溪开始汇入波澜壮阔的伏尔加河。随着铜管乐器严厉的行进,钢琴变成了一把沉重的铁锤,所有的激昂、愤怒、不安、恐惧、失望、抗争和悲悼被高举。澳大利亚**《钢琴师》里的主人公在弹奏《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会上当场昏厥,你可想象作品将琴手击倒的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1909年对美国的访问是他日后躲避国内战争和政治灾难定居美国的前奏,这部《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时代选择拉赫玛尼诺夫成为它的最后一个击鼓者,拉赫玛尼诺夫加入流亡者的行列,他将不仅仅作为音乐家,而将作为二十世纪人类良知和道德的发言人!他如济慈所言:“你远在人类中。”消失于人类、消失于人群。逃离原来的人群是一件难事,但逃离却是对现有环境的无声抗议。布罗茨基在《小于一》里叙述了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在一节课的中途站起身来走出学校大门的经历,他记得那一刻支配他的情感的是一种老是长不大,老是被身边的一切所控制而生出的厌恶感。另外,“还有那种由于逃跑、由于洒满阳光的一眼望不到的大街所勾起的朦胧却幸福的感觉。”一边是俄罗斯的风景,俄罗斯的春天,俄罗斯的白雪,俄罗斯的森林和湖泊而忧伤,一边是死于炮火死于饥寒的俄罗斯民众,一个诞生了契诃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鲍罗丁、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的伟大文学家和音乐家的民族即将崩溃。布罗茨基在1987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无不痛心地说:“在俄国,它(文明)已结束;如果我要说它是以悲剧结束的,那么首要的依据就是人的牺牲的数量,已降临的社会和历史转变将他们掳掠而去。真正的悲剧中,死去的不是主角——死去的是合唱队。”

拉赫玛尼诺夫深知自己无法摆脱掉俄罗斯文化的旧传统,它已像血液一样渗入到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哪怕他定居到美国,作为抒情和悲壮的俄罗斯音乐形象将永远升起在他抚琴的十指底下。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对俄罗斯冬天满怀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对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尔斯泰对战争后的和平大地的歌唱。

我们把《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为"拉三",而在欧洲,它被同样简称为"RACH 3",这不约而同的简称中除了实用的因素,还有一种热爱。还像我们呼唤一个朋友的小名。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的前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可以说伴随着整个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喜悦,所幸的是他是先忆苦后思甜的。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洞悉19世纪末人们的欣赏口味,特别是结合着时代思想背景的音乐习惯。我们现在惊奇地是当时像"拉一"这样不算太杰出的作品,竟然会被当时的《格罗夫音乐词典》第五版誉为:"在拉赫蚂尼诺夫的一生中,某些极为流行的作品似乎难以维持久远。"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当时是多么重地打击了拉赫玛尼诺夫,以致于他差不多三年没有再拿起笔作曲。

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列夫·托尔斯泰。在拉赫蚂尼诺夫需要来自心灵和思想的力量的时候,朋友将他引见给这位《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当时已经快要70岁的老托尔斯泰对他说:"年轻人,你能想像我人生是一切顺利的吗?你能假设我豪无烦恼,从不犹豫而且从未丧失过信心吗?你真认为信心总是和力量相等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遭逢困难的时候,但这就是人生!抬起你的头,坚持你所要走的路。"

这一段现在看来很像汪国真语录的话,当时使拉赫玛尼诺夫恢复了不少的信心,但后来他和老托尔斯泰关于艺术歌曲上的见解分歧,使大家不欢而散,而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之后的深深地自责演变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他被推荐给达尔医师。在催眠术疗法的治疗下,拉赫玛尼诺夫渡过了一生中最痛苦的阶段,他在随后的时光里渐渐走向了幸福: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而接下来,在去美国发展的前后一段时间,他写下了一生中最灿烂的乐篇——《拉三》,并且在新世纪的新大陆找到了知音,不仅它的弹奏技巧艰深为人瞠目结舌,而且它给聆听者建构的音乐世界是如此变化莫测,充满激情,使它简直已经与摇滚给人的冲击不相上下。

不需要给你详细地解说《拉三》,做为一个现代人,就算从没有接触过这首曲子,你只需要认真地听上三遍,就会彻底被它的旋律所编织的东西迷住,那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像经历过山车带给人的起伏一样的巨大的享受。

听《拉三》的时候,好像每一个音符都在它自己最理想的位置,在细致的指挥下,分期分批地亮起来,一会儿像国庆礼花布满天空时的绚丽,一会儿像礼花放完第一批第二批开始装弹时的间歇里寂静下来的夜空。你会期待着那些东西以新的形式再次腾空而起,而且,你不知道接下来的绚丽将有多高,因为每次你听它的时候,最好在高潮阶段带给你的刺激并不是你上次所经历的,它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每一次都将是新的。

曾经用海浪比较过拉三。好像你在海边,看到平静的大海,开始出现一些小小的浪花,后来看到此起彼伏的一些白色,那时风浪又大了一些的浪尖,当你感到风的力量的时候,发现面前的大海已经不再平静,二三米高的浪头开始出现,大雨也在你的头上降临,你正在酣畅淋漓地感受这些的时候,你正在以为这些将转化成一个几十层楼高的巨大海浪的时候,一切都悄悄平息下来,雨过天晴一般,大海又开始平静,甚至你看到海滩上多了不少游泳的人,蓝天白云中,天边不知到是什么东西出现了,以很快的速度过来了,这时,当人们看清这是什么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如同中天广场般的浪,伴随着周围依然平静的海面,神话般地出现在你面前,想一想那种奇特的震撼和接下来浪打下来的样子,你一下子被音乐的海洋深深地吞没了。愉快地吞没了。你呼喊变成气泡,你失去依托,挥舞在深蓝之中。

世界最难钢琴曲排行榜                                                    

 

1.排名第一:

Piano Concerto No2 in B sharpminor,Op16-----Prokofiev

《第2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16,作于1913年,因当时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杀,故此曲呈献给斯密特霍夫,因原谱丢失,普罗科菲耶大1923年凭记忆再整理而成。

       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罗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时,因为一直是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弦的连续,曾遭许多人退席谩骂。多数报道称:“这种未来的音乐,送给魔鬼去吧。我们是来享乐的,我家的猫也会弹这种音乐。”而当时贾吉列夫正是听完此曲而邀请普罗科菲耶夫为他创作舞剧音乐,批评家卡拉蒂吉则称:“我确信10年后,听众会给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天赋,报以相当的掌声来为昨日冒失的嘲笑赎罪。”

此曲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小行板,G小调,奏鸣曲型的自由形式。

      呈示部以弦乐拨奏和单簧管2小节序奏作引导,钢琴左手弹分散和弦,右手出现充满忧愁的第一主题。主题在木管与钢琴间一来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题为小快板,钢琴弹出第二主题后,不断展开华丽的音型。移至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后,稍慢一点,以乐队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钢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开第一主题华丽发展始,以快速达到高潮,平静之后再现部钢琴一出现第一主题立即结束。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地,D小调,三段体,为快速进行的托卡它型乐章。

       第一段一开始就以强烈的钢琴主题为中心,弦乐拨奏,管乐作滑稽音型夹在中间。中段是伴奏的乐队不断奏跃动性乐念,钢琴不断继续托卡塔音型。

第三乐章:间奏曲,温和的快板,三段体。

       第一段以乐队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钢琴进入作华丽发展。中段小提琴拨奏出明确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一再奏滑奏音型,乐队与之交替,构成优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种不同变化。

第四乐章:热情奔放的快板,G小调,A—B—C—B—A结构。

       A以钢琴与长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钢琴以敲击手法进入,与弦乐拨奏形成对比。B速度转慢,钢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单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罗斯风格的D小调旋律,钢琴继承后再交给低音管、双簧管,圆号又以逆行。C速度转快而进入快板,长笛与弦乐拨奏造成音型交叠,乐队咆哮和钢琴和弦构成高潮。平静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钢琴独奏华彩,B段要素再现,到行板趋于平静,又变成快速音群,钢琴冥想性独奏。然后乐队形成尖锐的音响,回到热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进入C段要素构成的短小终结部而结束。

 

2.排名第二

《Petrushka》Stravinsky                                  

《彼得鲁斯卡》斯特拉文斯基

《彼得鲁斯卡》原为管弦乐曲,后来改编为钢琴曲,献给鲁宾斯坦。难度极高,沈文裕在英国演奏难度极高的《彼得鲁斯卡》时,当地的《当代音乐厅》杂志称赞他“技巧高超,音色变化之丰富,甚至超过了波里尼(著名钢琴大师)。”

    第一乐章,俄罗斯舞:有节制的快板,C大调:    强烈而欢快的旋律具有明显的俄罗斯风格,主部主题为欢快的和弦,副部主题为颗粒性的G大调旋律。两个主题互相交织、变奏,难度越来越大,最后在强有力的和弦中结束。此乐章难度很大,技巧分别是快速地大和弦、高难度的触键、八度跳跃、大跳、三度、八度旋律。 

  第二乐章,彼得鲁什卡的房间:第二乐章跌宕起伏,时而诙谐、时而优美,旋律很滑稽,一会快一会慢,技术性极高,演奏这一乐章需要以下技巧:八度、触键、双手交替、震音、三对八、装饰音、快速音群、大跳、八度颤音、保持音+三度跳音、四对六、八度跨越、和弦震音、重复和弦。

       第三乐章,忏悔节,生动的,D大调:第三乐章的旋律优雅而欢快。第一部分为6/8拍,一直以双音为主,旋律平静、纯洁;第二部分为3/2拍,D小调,小快板,有大量装饰音,旋律非常活泼、生动;第三部分为4/4拍和6/8拍,先是激烈急促的和弦,后半部则在C大调上再现了主部主题。第四部分为激烈而欢快的舞曲,2/4拍或6/8拍,有A大调、C大调、降E大调及降A大调,最后以一段超长滑奏结束全曲。本乐章所需技巧:震音、三度、八度、双手交替、大跳装饰音、大跳、快速和弦、和弦震音、装饰音、保持音+重复三度、快速音阶、滑奏、重复和弦、保持音+震音、重复音、八度跨越+大和弦、八度跳跃、和弦大跳、触键技巧、切分音、双手交替震音。

 

3.排名第三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Carmen”—Horowitz

卡门主题变奏曲---霍洛维茨

       3/4或2/4拍,小快板,E小调卡门主题变奏曲是著名近代钢琴家霍洛维茨改编的炫技曲,先奏主题,再由主题进一步扩展,并将难度、技巧一次一次的加深。旋律轻快活泼,技巧亦十分的艰深,下面是本曲所有的演奏技巧:

触键、装饰音、三度、三度装饰音、大跳、保持音、不规则经过和弦、半音阶、切分六度、和弦跳音、快速和弦、大跨三度、超快不规则琶音、超快音阶、和弦大跳、双手交替+八度半音阶、和弦+六度+三度+双手交替、单双音+和弦、和弦+三度+八度、重复三度+连续三度、和弦+大跳+三度。

 

4.排名第四

Grand Fantasia “La Campanela”S420---Listz

第一改编曲《钟声大幻想曲》----李斯特

       钟声大幻想曲是以帕格尼尼降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为基础改编高难度炫技曲(不同于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里面的那首《钟》)。

       引子以柔和的行板开始,主题分别以行板和快板呈现,前者非常柔和,后者则富有幻想性;短暂平息后,突然速度加快,急促的三十二分音符,震音和快速音群,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直到最后演绎成急板,在激烈的八度中直接进入“钟”主题;主题在A小调上呈示,活泼的跳音跟练习曲“钟”非常相似,主题在A小调基础上不断演变,最后生动的结束;接着开始了以“钟”主题为基础的变奏曲,演奏者此时也必须开始炫技,各种涟音、装饰音、双音、和弦不断反复,还有很多大跳,对手指考验极大;终结部是全曲最难的部分,演奏者以极快的速度进行着颤音、双音重复音、音阶,当然都是由主题发展而来的,最后达到高潮,全曲以激烈的急板结束。

 

5.排名第五

“Oriental fantasy”---- Balakirev

《东方幻想曲》----巴拉基耶夫

       巴拉基耶夫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弹琴都是凭记忆,从不看谱。

       他创作了一套技巧性很高的钢琴作品,最著名者,就是这首《伊斯拉美》。这首《伊斯拉美》作于1869年由尼古拉·鲁宾斯坦首演。这是一首极难演奏的作品,是巴拉基列夫1870年到高加索地区采风的产物,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东方幻想曲”。

       其正主题是高加索达开斯坦地区勒斯基人的一种舞曲,激昂的快板;第二主题(仿佛是一个中段)则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听一个歌剧演员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这首作品为三段体:先是主奏,表达主题。主题是一段颗粒性的音群,非常明朗、愉快,奏出主题后是降B小调副部主题,然后是一段升C小调的复杂音群,之后再现副部主主题,接着主部主题以激昂的八度再现;然后是中段,奏出D大调充满感情的小行板,其旋律非常抒情,之后主题加入了琶音,听着有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但随后加入的快速音阶打破了这一宁静,旋律变得局促不安,第一主题再次活泼的出现,旋律一点一点被演绎着,难度越来越大,曲子突然转成了2/4拍,最后演绎成急板,结尾处以双手强有力的搏击结束全曲。

       这首曲子有很多高难度技巧,大量快速重复音及保持音,三度,大跳,双手交替和弦,琶音,跳跃和弦等等。因为其极高的难度,许多钢琴家把它当作一个挑战。

 

6.排名第六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Op 30----Rachmaninoff

第三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简称“拉三”。

       作于1908—1909年,完成于1909年9月,呈献给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1909年11月28日拉赫玛尼诺夫赴美国自己主奏钢琴首演。

       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和艰深的演奏技术而闻名于世。该作品在钢琴协奏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协奏曲之王”。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表现了最坚毅的俄罗斯精神与最强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玛尼诺夫是用钢铁和苋金铸成的,钢铁是他的手臂,黄金是他的心灵。”这正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最珍贵之处。

     “拉三”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真实生活中的戴维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西里尔·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1909年11月,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也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庞大与沉重。从各方面看来“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延伸,但拉三”的演奏难度显然大大超过了“拉二”。

       这是让人思考的音乐,这是鼓舞人奋进的音乐,这是上帝的音乐。当然这也是悲惨的过去,无奈的现实,美好的憧憬。

第一乐章:Allegro ma non tanto(不过分的快板,D小调,4/4拍,自由的奏鸣曲式)

       尽管整个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部分难度令人生畏,但整曲的开端却异常的平和安详。弦乐与低音管轻柔的前奏让人联想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这天鹅绒般的前奏铺垫下,钢琴以八度音程表现出俄罗斯民歌般质朴轻快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深远绵长,在狭窄与蜿蜒之中渐渐扩大,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风格。随后重心移到乐队,钢琴做装饰,纷繁复杂的音型,若颗粒般闪烁。之后是一段华彩,华丽的琶音结束了第一主题。

       短暂平息后,单簧管和圆号出现新的动机,弦乐浑厚的演奏中展现出一种安然和高亢,在乐团和钢琴轻盈的交织之中形成第二主题。尔后由钢琴独奏。抒情的降B大调第二主题和富有流动性的安逸和和煦巧妙组合,和乐队依稀成一种含蓄。而后主题转入降E大调,旋律动荡起伏。这种不做作的起伏后,第一主题再出现于乐队,较第一次更深沉也更暗涩。

      发展部,第一主题在各种调性中作变化,力度一点点渐强,好像有很多潜力在不断积聚、爆发,钢琴发出铿锵有力而坚定的搏击声,和乐队达到最高亢的音高,顶峰后,音色突然消沉,奏出宁静但显得忐忑不安的三度旋律。在几个略显诡谲的和弦后,钢琴以极快的快板进行华彩。

作者本人写作了两个华彩,其中,标记有“Ossia Cadenza”的华彩将第一主题以拉氏代表性的厚重和弦形式咆哮地奏出,难度相对较大,而另一版本的华彩则采用Toccata风格,轻快富于跳跃性,1909年此曲首演时,拉氏本人演奏的是Toccata版本的华彩。这两种华彩段虽然风格和长度迥然,但最后都回归为夹杂悲观情绪的和声,恢恢浩浩地消逝在孤寂的琶音之中。

       再现部极似华彩,回忆般婉美。钢琴柔和的奏出副部主题旋律,纯洁的旋律和华丽的琶音组合在一起,极为柔美。尔后柔美的旋律渐渐变的阴郁,音色渐渐消沉。

       最后的终结部,乐队再次奏出了第一主题,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第一乐章静静的结束了。

 

第二乐章:Intermezzo,Adagio(间奏曲,柔板,A大调,3/4拍,间奏曲式,三段体。)

       间奏曲大量存在着与协奏曲第一主题的关联。第一段,乐团空灵和哀愁的暗示下,双簧管奏出凄婉而柔美的第一主题。

       在乐队凄美的衬托下,钢琴突然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乐念加入,巧妙地转为降D大调,钢琴演奏出浪漫,和煦的音乐,些许孤独和寂寞,第一主题的旋律跌宕起伏,后来钢琴转入了升F小调直接把第二乐章带进中段。

       进入中段,左手展开半音阶的滑奏,右手为强有力的和弦,加以乐队的伴奏,第二主题已被演绎成一首辉煌的赞歌,淋漓尽致中饱含豪情和狂放。之后乐团又回到平静,仿佛夜晚般平静的主题突然变得迅速。

       音色转回A大调,钢琴灵巧的奏出如繁星般的旋律,小巧的快速音群如颗粒般。最后钢琴与乐团互相交替,乐队重现悲伤婉转的无声述说,音乐渐渐地消融。突然,钢琴发出强有力的搏击,带领乐队毫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Finale, Alla breve(终曲,两倍速度,2/2拍,D小调,奏鸣曲式)

       整个乐章宛如七鬼附身,地焰扑于庭内,拥有来自地狱的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

在乐队迅猛的重复音背景上,钢琴奏出了D小调主部主题,具有节日的狂欢气氛。大量的重复音和快速音群之后,这个主题迅速的发展为一首强悍的进行曲,强拍上大和弦营造的蹬踏效果使人联想到了斯拉夫男性的踢踏舞。

       连接部在C大调上出现,是由大和弦构成的连续切分音,具有哥萨克风格。G大调副部主题则和前面形成明显的对比,它的特点是宽广而舒展的,具有歌唱性。

       紧接乐队引起的发展部,出现降E大调的谐谑曲风,钢琴志趣十足地浮动着,灵巧、诙谐的三度 旋律与优雅的琶音形成鲜明对比。之后钢琴奏出深厚而宽广的旋律,以诙谐的乐段作为跳板,深情地弹奏出宽广的和弦,尔后转入慢板,奏出第一乐章副部主题,抒情后渐渐开始不安,发展部主题疾风骤雨般再现,一段琶音后,动荡起伏的音乐开始归于平静。

       再现部从C小调上开始,乐队饱满的行进着。再现主部主题之后,连接部和副部分别在降B大调和F大调上再现,副部主题此时速度更快,有了舞曲的性质。乐队和钢琴和弦忘情交织中骤然停止,之后进入终结部。

       乐队节奏性地衬托中,钢琴进行铿锵的A小调八度急板,力度不断加强,在乐队抬升中全曲达到高潮,并由D小调转为D大调。

       终结部是精彩而辉煌的,在简短的华彩段之后,钢琴以四声号角,唤起了副部主题的乐团全奏,此时的副部主题已经变成了一首庄严而辉煌的颂歌,钢琴的强奏大和弦像钟声般敲响——这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辉煌灿烂的瞬间,乐队和钢琴奏出高昂的抒情,致高的满足,或者是真正协奏曲的光辉。

       最后,乐曲速度转为急板,狂热的三连音从高音区倾泻而下,然后双手交替的快速华彩音型从低音区再次跃起。最后以乐队和钢琴强有力的和弦结束全曲。

 

7.排名第七

《死之舞》-------李斯特

"Dance of death"S126----Listz

       李斯特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死之舞》,作于1839年,题献给自己的女婿汉斯·吉多·冯·彪罗。

       此曲作于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圣洁之野”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此画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妇人想把一群狩猎归途的盛装男女踩于脚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运到天国,另一部分无法拯救的则由恶魔运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

       此曲是中世纪古老圣歌《末日经》的变奏曲。《末日经》长久一直在罗马教会的弥撒中使用。全曲难度极大,对钢琴家的耐力与对不同风格的把握有很大挑战。

共5个变奏:

第一变奏为中庸的快板;

第二变奏钢琴左手进行主题,右手奏六连音符;

第三变奏活泼地,谐谑曲风格;

第四变奏慢板,钢琴以卡农的方式开始,接着有一段华彩,后速度加快至急板;

第五变奏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接着有长大的华彩,然后变成谐谑的稍快板,钢琴在快速表达中形成华丽的结尾。

 

8.排名第八

Suite《Gaspard de la Nuit》M55---Ravel

《夜之幽灵》组曲——拉威尔

       《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水妖简介(最难的一个)

       传说中水中女妖经常诱惑青年成其配偶,这首乐曲表现水妖倾诉她的爱慕与幽怨之情。

拉威尔很重视旋律的作用,他曾对他的学生——著名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水妖》的旋律极其动人,它在2/4、3/4、4/4、5/4节拍的不规则变换中自由歌唱,刻画出神奇浪漫的印象主义意境。

       音乐开始于两小节的引子,右手以缓慢的速度弹奏密集排列的三十二分音符增和弦,它在大三和弦及其半音之间不断交替、重复,力度轻柔,描绘出水波涟涟的迷人景象。

       在这个音型的背景上,左手奏出抒情悠扬的主题旋律,带着一种遥远的美妙情思:在这里,拉威尔对于旋律的处理手法十分微妙,乐句通过细微的半音变化不断移调,色彩明暗相间,恍惚迷离。旋律与伴奏在同一音区,左右手经常相互交织在一起,音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起伏跌宕。

       主题再现了,这时右手的增和弦音型不再拥挤在狭窄的音域里,它们跨越了三个八度,左手的旋律以八度的琶音奏出,宽广优雅,情绪激动起来。随后织体变化了,伴奏交给了左手,它以三十二分音符作华丽的级进上行和下行,其间时而插入密集增和弦的伴奏,右手的旋律带有典型的印象主义朦胧色彩:接着音乐的织体回到了最初,左手奏出一个新的旋律,气氛有点神秘:它的展开手法仍然是音区和伴奏音型的扩展。

       主题又一次出现,第一次是在移高大二度的位置上,第二次在移低小二度的位置。音型逐渐活跃起来,力度渐强,当右手奏出八度旋律,乐曲第一次达到 f 的力度,热情奔放。

随即音乐反复几次作大幅度的渐强、渐弱,象潮水般涌起又回落,最终掀起激情的高潮。双手在三十二分音符的琶音中进行,波涛滚滚,心潮汹涌。

       不久,音乐安静下来,力度极弱,但是波浪依然在隐约地翻滚着。主题再次诗意般地唱出,优美如画。

       尾声中,辉煌灿烂的双手琶音一度高涨,继而越来越弱,最后音乐在平静的微波荡漾中结束。

绞刑架简介

       这首乐曲的恐怖气氛受到诗人爱伦·坡的影响,描述了绞刑架上的尸首不断摇晃,抚弄着落日的寒晖。

     《绞刑架》的篇幅较为短小,速度缓慢,全曲从头至尾踩弱音踏板演奏,织体丰满,和声丰富,正如拉威尔对法国钢琴家佩勒穆泰所说:“演奏我的钢琴作品,脑子里首先要有乐队音响的想象。”钢琴家基尔·马尔舍克斯也说:演奏《夜之幽灵》中的《绞刑架》,至少需要二十七种不同的指触。

       音乐开始于右手八度同音反复的切分音型,这一音型贯穿全曲,单调呆板,象征命运的钟声,形象地制造出神秘可怕的气氛。在钟声里,左手以八度和弦奏响了主题,极其低沉:与此同时右手的织体也加厚了,音响十分饱满,它陈述了一次,接着钟声转到左手,右手奏出富于表情的旋律,仿佛是对主题的对答:它显得很凄凉、苍白无力,主题出现打断了它,在移高三度的位置上,它以双音再次与主题对答。随后音乐的织体加厚了,沉重的低音持续着,中声部交织着命运的钟声以及高声部的平行四度进行,高声部以丰满的和弦奏出主题的变形:中声部继续弹奏着单调的钟声,高声部与低声部和弦作反向进行。之后,织体逐渐变的单薄,最后只剩下钟声和单音的旋律: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声部时而奏出一个和弦,给音乐以色彩性的装饰,织体又一点点加厚,主题的变形再现了,此时它移低四度奏出。双手反向进行的音乐也再现了。最后,钟声回到了最高声部,左手奏出主题,力度很弱,音乐在孤单的钟声里结束。

幻影简介

       这首乐曲充满了热烈浪漫的情趣,生动地表现了奇异诙谐的幻影形象。

       首先开始于引子,左手在很低的音区轻声奏出三个音的动机,它贯穿于全曲的音乐中,是很重要的音乐素材:在短促的八分休止之后,右手弹奏和弦,左手伴之以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同音反复,轻快活跃。接着,动机的三个音符分别在各个音区中陈述着,并引出一阵激烈的震音弹奏,它迅速地从 pp 渐强到ff,再作渐弱回到 pp ,很富有效果,此时音乐停止了。

在左手琶音的伴奏下,右手奏出了宽广歌唱的旋律:之后是一片不断反复的、烘托气氛的音型,活泼跳跃的音调出现了,它由引子的动机发展形成,以跳音演奏,十分可爱,它是乐曲中第一个重要的音乐形象:它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变化,最终形成快速进行的音流,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宽广如歌的旋律再次富于激情地唱出。音乐进入富于节奏活力的段落,这是乐曲中的第二个主要音乐形象,开始力度很弱,双手奏出轻巧的跳音,其间带有短小的休止符,情绪欢快幽默:这个材料反复地展开,力度逐渐增强,音乐热情奔放。

       第一音乐形象又出现了,它进行了充分、大量的展开,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

       接着是引子音乐的再现,它也有了很大的扩充。随之而来的是第二音乐形象,它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全曲音乐高潮顶峰的出现,力度达到 fff ,那暴风雨般的热情令人想起李斯特的音乐。

音乐最后恢复了宁静,在一片轻柔的和弦中结束。

     《夜之幽灵》体现了拉威尔精湛灵活的作曲技巧,他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尽善尽美,对每一部作品都反复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其传记作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

 

9.排名第九

12 Transcendental Etudes S139 No5"Fuex Follet"—Listz

12超技练习曲之5《鬼火》----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于15岁时完成《12首超级练习曲》的模版,赠予恩师车尔尼。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纪钢琴大师如过江之鲫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于挑战。

    《鬼火》(Feux Follets)是其中的第五首,此曲内容单调,具有讽刺意,拥有高难的双音技术,需要演奏者极高的演奏技术。

       引子是一段上行音群和略带诡秘气氛的跳音,主题以双音旋律开始,第二次重复主题时加入了装饰音,听起来有点像舞曲,中段则以主题为基础一点点变奏,然后主题又在A大调上出现。诡异的跳音再次响起,接下来诡异的旋律变得更加局促不安,一点点渐强,像在吵架一样,最后达到高潮,然后一点点安静下来,“鬼火”烧完了。

      “鬼火”被拉赫玛尼诺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练习曲”。这首练习曲的重点在于小臂的灵活度,通常作为音乐会的高级曲目。

 

10.排名第十

Hungarian Rhapsody S 242 No9----Listz

《匈牙利狂想曲》第九号----李斯特

       本曲为降E大调,作于约1840—1847年间,标题为《佩斯城的狂欢节》,献给小提琴演奏家恩斯特,是19首《匈牙利狂想曲》中最难的一首。

       第一部分先以行板有力的奏出主题,庄严的旋律使人联想到虔诚的人们正在进行庄重的宗教仪式;经一段急速的华彩乐曲进入稍快的快板,旋律变的活泼,舞者开始了独舞,之后再度变成行板,人们开始宣誓、祷告,钢琴敲击出沉闷的和弦;而后转为稍快的快板,人们开始狂欢,他们又唱又跳,并且节奏越来越快,终曲为强烈的“弗利斯卡”,以急板与稍快的快板交替,巧妙地描写出人们狂欢的景象,全曲最终以激烈的急板结束。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生于俄罗斯,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纪世界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下面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相关资料吧!

 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童年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谢苗诺沃的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里。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环境,拉氏曾祖父曾经在圣彼得堡师从著名演奏家菲徳尔学习,拉氏的母亲安娜·奥娜斯卡雅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拉氏的最早的钢琴教育就来自母亲,这使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1882年 拉氏举家迁往圣彼得堡,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入学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钢琴。

 1885年 拉氏在表兄的介绍下,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茨维列夫,接受到极严格的训练,从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茨维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机会去圈里的聚会,先后见到了鲁宾斯坦,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并对他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1887到1888年 拉氏写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乐队谐谑曲》和一些钢琴小品。1889年,他考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此开始接受更为严格、正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他跟著名钢琴家齐洛蒂学习钢琴,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习作曲。

 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成名

 1890年夏 拉氏来到家乡伊凡诺夫卡,在那里他遇到了日后的妻子同时也是自己表妹的娜塔莉娅·萨蒂娜。坠入情网的拉氏为心上人写了一首六手联弹的圆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科后,拉氏动笔创作了管弦乐《曼佛雷德》,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响曲。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后以优异的成绩在钢琴和作曲班毕业,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音乐家生涯。1891年 拉氏在家乡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师阿连斯基献上了第一部交响诗《罗斯基斯拉夫王子》。

 拉赫玛尼诺夫早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他在演奏中,他兼收前辈诸钢琴大家之长,创建了自己所独特的演奏风格,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杰出钢琴演奏家。

 1892年,为举办音乐会的需要,他创作了许多钢琴曲,同时还作了交响幻想曲《悬崖》、《茨岗主题狂想曲》等大型乐队作品。这年3月 拉氏在音乐学院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紧创作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长篇叙事诗《吉普赛人》改变的歌剧《阿连科》。这一年,拉氏获得金质奖章,以优异成绩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毕业之后的拉氏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乐会演出之中。期间,拉氏还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调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松,相继完成两套艺术歌曲和一首幻想曲。还有从莱蒙托夫诗歌中获得灵感创作的幻想曲《岩石》。

 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物轶事

 1、钢琴对小时候的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件惩罚工具,据说其母惩罚小拉赫玛尼诺夫时,会要求他坐在钢琴底下。

 2、拉赫玛尼诺夫的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巨大的手,左手能轻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键,故此并非所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他的身材可能与一种名为马凡氏综合症(Marfan Syndrome) 的遗传病有关,患者其中一个征状是修长的四肢及手指。

 3、拉赫玛尼诺夫曾居于其师兹韦列夫的寓所内,由于同学们练习的声音过份嘈吵,拉赫玛尼诺夫向其师要求一个较宁静的环境以专心作曲而引发争执,最终令两师徒拆伙。

 4、拉赫玛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获评审委员一致推举为第一荣誉毕业生,其师兹韦列夫亦是评审委员之一。兹韦列夫于毕业礼时,更以金表作为贺礼赠予拉赫玛尼诺夫,两师徒亦冰释前嫌,此金表亦成为拉赫玛尼诺夫珍而重之的物品。

拉赫曼尼诺夫 俄文: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

生平

1873年4月1日,拉赫曼尼诺夫诞生于俄国的Semyonovo,家境富裕,出身于地主的家庭,父母皆为业馀钢琴演奏家,其母充当他的第一位钢琴教师。拉赫曼尼诺夫从四岁开始习琴,然而最初并无突出的表现。

由于家道中落,拉赫曼尼诺夫一家迁往圣彼得堡。1882年,拉赫曼尼诺夫入读当地的音乐学院进修,1885年经介绍往莫斯科拜师Nikolai Zverev门下接受严格的钢琴训练。

艰苦的训练,令拉赫曼尼诺夫不久便展露出他的天份:他编写的歌剧Aleko获奖;19岁时,编写了著名的《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成为他于乐坛上的代表作;同年更完成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892年,拉赫曼尼诺夫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第一荣誉毕业,并开始他的作曲生涯。

1897年,拉赫曼尼诺夫《第一交响乐》的首演招来劣评如潮,令他受到很大打击,他亦因而无法集中精神作曲。后来经暸解,由於当天的指挥并无充份练习,再加上指挥於演奏时醉酒,以致整个首演表现得一塌糊涂。但拉赫曼尼诺夫并未因而振作起来,往后的数年更因此停产,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的医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曼尼诺夫完成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并以此献给他的治疗师,他更亲自於首演中担任钢琴独奏。该次演出为大众所接纳,令《第二钢琴协奏曲》成为大众喜爱的作品。

拉赫曼尼诺夫除作曲外,亦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他於1904年担任Bolshoi Theatre的指挥。在俄国,他被誉为最杰出的歌剧指挥。1906年,由於俄国政治上的动汤,拉赫曼尼诺夫举家离开俄国暂居意大利,后来再迁往德国德累斯顿,期间他编写著名的《第二交响乐》,并於欧洲多国巡回指挥。

1909年,拉赫曼尼诺夫第一次往美国表演,他为表演更编写了被誉为最困难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令他在美国大受欢迎。回到俄国后,拉赫曼尼诺夫担任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的指挥,成为当地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4年,俄国政治十分动汤,不少剧院为免受暴民破坏而关闭,最初拉赫曼尼诺夫并无离开祖国之意,但由於他出身富裕家庭,由曾是地主,拉赫曼尼诺夫开始意识到周围的危险。1917年,拉赫曼尼诺夫获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此良机举家离开俄国,最终於1918年移居美国。为谋生计,拉赫曼尼诺夫开始其钢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馀下的廿多年里,於美国及欧洲各地演奏,但却再无踏足祖国的机会。

1931年,拉赫曼尼诺夫於瑞士卢梭湖边置业,按照旧居模样布置,并编写了以钢琴及交响乐演奏的《帕格尼尼狂想曲》。

拉赫曼尼诺夫曾经说过:「我感到我工作时比闲散时更强,所以我祈求上帝让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帝应允了他的祈祷,七十岁时,拉赫曼尼诺夫仍不停四处演出,直至於1943年2月才因身体不适被逼停止下来,然而不久却诊断出患了癌症。同年3月,拉赫曼尼诺夫病情恶化致无法进食,到了3月26日更陷入昏迷状态。一群音乐家联名以电报预祝他的七十岁大寿,可惜他却无缘庆祝自己的诞辰,最终於1943年3月28日辞世。

在拉赫曼尼诺夫离开俄国前,曾编写弥撒曲Vesper Mass,这亦是他为自己丧礼编写的作品,当中一句歌词(英译版本)如下:

"Lord, now lettest Thou Thy servant depart in peace"「主,现在就让你的仆人在平安中离去。」

逸事

拉赫曼尼诺夫的双手,左手能轻易按跨十二度的琴键。钢琴对小时候的拉赫曼尼诺夫是一件惩罚工具,据说其母惩罚小拉赫曼尼诺夫时,会要求他坐在钢琴底下。

拉赫曼尼诺夫的身材高大,拥有一双巨大的手,左手能轻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键,故此并非所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他的身材可能与一种名为[[Marfan Syndrome]肢端肥大症]的遗传病有关,患者其中一个徵状是修长的四肢及手指。

拉赫曼尼诺夫曾居於其师Zverev的寓所内,由於同学们练习的声音过份嘈吵,拉赫曼尼诺夫向其师要求一个较宁静的环境以专心作曲而引发争执,最终令两师徒拆夥。

拉赫曼尼诺夫於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时,获评审委员一致推举为第一荣誉毕业生,其师Zverev亦是评审委员之一。Zverev於毕业礼时,更以金表作为贺礼赠予拉赫曼尼诺夫,两师徒亦冰释前嫌,此金表亦成为拉赫曼尼诺夫珍而重之的物品。

拉赫曼尼诺夫接受心理治疗时,其治疗师Dr Nikolai Dahl要求他每天接受诊治,拉赫曼尼诺夫每次均需坐於漆黑的房间内,听治疗师不停重覆说:「你将开始创作协奏曲你会工作得称心如意你的协奏曲会是最好的。」拉赫曼尼诺夫最终於诊疗期末时,完成了著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

拉赫曼尼诺夫於1902年与Natalia结婚,其意大利籍的妻子亦是毕业於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钢琴家。

拉赫曼尼诺夫喜欢於安静的环境创作,他曾说:「没有比安静独处对我更有帮助。」

「拉赫曼尼」在俄语有「挥霍无度」之意,拉赫曼尼诺夫之父正是一个胡乱挥霍的赌徒,最后更典当家业,弃妻儿不顾。

重要作品

拉赫曼尼诺夫编写了五首以钢琴及交响乐演奏的作品,分别为四首钢琴协奏曲及《帕格尼尼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其中以《第二钢琴协奏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狂想曲》中一段行板更是脍炙人口之作,被**《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采纳为背景音乐。

钢琴独奏方面,最著名的莫过於他的《升c小调前奏曲》。拉赫曼尼诺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版本,较著名的有巴哈的前奏曲、Rimsky-Korsakov的Flight of the Bumble-bee、Kreisler的Liebesleid及Liebesfreud等。

拉赫曼尼诺夫曾编写三首交响乐作品,《第一交响乐》对拉赫曼尼诺夫而言是失败之作,他甚至把手稿撕毁,直至他死后,整份乐谱被才发现收藏於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中,至1948年才於美国作第二次公演以纪念拉赫曼尼诺夫逝世五周年。然而,《第二交响乐》及《第三交响乐》仍是较出名的作品。拉赫曼尼诺夫亦曾编写多首交响诗,如:Isle of the Dead、The Rock、Symphonic Dances等。

拉赫曼尼诺夫亦有编写声乐及合唱作品,包括有弥撒曲Vesper Mass、The Liturgy of St John Chrysostom及The Bells。短歌Vocalise更被改编成不同乐器的独奏曲。

拉赫曼尼诺夫的家庭

1902年,在亲友的反对下,拉赫曼尼诺夫于表妹娜塔莉亚·萨提结婚。此后的拉赫曼你诺夫便在莫斯科当地从事创作,演奏事业。1907年,同是毕克林的一幅画《死之岛》燃起了他创作同名曲的念头。视觉的冲击在拉赫曼尼诺夫的作品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列如1893年的《描画幻想曲》即分别在1911,1917年创作的三首钢琴曲《描画练习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14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7
下一篇2024-02-17

随机推荐

  • 洗面奶 面膜 爽肤水 精华油 芦荟胶 精华液 面霜 乳液 求早晚使用顺序…

    早晚护肤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日常,而正确的使用顺序可以让你的肌肤更加健康亮丽。以下是洗面奶、面膜、爽肤水、精华油、芦荟胶、精华液、面霜和乳液的正确使用顺序:要用洗面奶彻底清洁皮肤。将适量洗面奶涂在手心,按摩脸部并轻轻揉搓,再用温水冲洗干净。在清

    2024-04-15
    48300
  • 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子

    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子  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子,很多人都知道,怀孕后是有很多的禁忌需要注意的,特别是护肤品方面,有些成分用了是对胎儿有影响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下面是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子。孕妇可以用的水乳牌

    2024-04-15
    37700
  • 性价比高的防晒霜推荐

    性价比高的防晒霜推荐防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是,有护肤意识的人都不会轻视防晒这件事。防晒的意义仅仅是防止皮肤晒黑吗?当然不是,防晒更重要的意义是防止皮肤光老化。光老化非常可怕,它会加速皮肤衰老,所以防晒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做性价比高的防晒霜推

    2024-04-15
    31700
  • 精华素和精华液的区别及使用

    精华素和精华液其实在区别上面并不是很大,如果真的要说区别的话,那可能精华液相对稀释一些,而精华素就更加浓稠一点。它们两者的作用都有美白、祛斑、防皱等,当然功效往往都是由于它们的成分决定的。精华液在使用的顺序上面是护肤水之后,使用乳液滋润之前

    2024-04-15
    35200
  • MZC新肌修护精华液与精华油有什么区别吗?

    MZC新肌修护精华液和精华油的区别MZC新肌修护精华液和精华油都是护肤品中的一种,它们的作用都是滋润和修复肌肤。但是,它们的成分和使用方法有所不同。首先从成分上看,精华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它在质地上更加清爽轻盈,容易被皮肤吸收。而花梦花精华油

    2024-04-15
    35500
  • 三森家具城轻奢家具品牌有哪些

    西安三森家具城有马可波罗、方太、圣象、瑞宝、欧雅等等知名品牌。过去叫三森现在叫美德亨。价格适中。有几个品牌不错。二楼的伊思曼床。三楼的柚乐居板木家具。一楼的本卫浴。都是很好的品牌。可以试一试。千万别自己刷,惨痛的教训啊。我也是跟你一样,我也

    2024-04-15
    29500
  • 说说母亲节快到了,你会买什么礼物给妈妈?

    我认为最好的礼物就是把自己放到妈妈面前,妈妈一定会很高兴。能看到你胖了还是瘦了,高了还是矮了。妈妈定会品论一番,从中得到了小小的满足感。这样对妈妈来说,比给买什么礼物都高兴。这一天可以给母亲做母亲爱吃的饭菜,可以陪母亲去公园散散步,照几张母

    2024-04-15
    352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