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瓦捷之战:欧洲梦破碎
前因
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公元711年,在穆萨·伊本·努赛尔的指挥下,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正式发起了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战争。公元732年,阿拉伯帝国的西班牙总督阿卜杜勒·拉赫曼·迦菲齐大举进攻高卢地区,与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在普瓦捷展开激战。
普瓦捷之战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有西方史学家认为,这是改变世界历史的决定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的决定性在于,阿拉伯人从此止步于伊比利亚半岛,未能再向更广阔的欧洲大陆进军,欧洲的基督教信仰因此得到了保全。
普瓦捷战役发生的二十一年前,阿拉伯帝国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在此设立了安达卢西亚行省,但是阿拉伯人对此还不满足。最早进军欧洲的阿拉伯统帅穆萨甚至计划率领军队横穿欧洲,击败拜占庭帝国,然后回到大马士革。
更为现实的目标是掠夺欧洲的财富,法兰克王国有很多富丽堂皇的教堂,对阿拉伯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法兰克王国当时内斗不止,进军高卢的计划很快就付诸行动了。安达卢西亚总督安巴萨率军入侵今天的法国南部,洗劫了当地的教堂和修道院。进攻图卢兹的时候,安巴萨的军队遭到了阿基坦公爵欧德的顽强抵抗,安巴萨本人阵亡,阿拉伯军队被迫退回西班牙。
安巴萨战败,一个主要原因是内部不稳。阿拉伯帝国驻扎在欧洲的军队,主要由阿拉伯人和来自北非的柏柏尔人构成,而且柏柏尔人占多数。柏柏尔人常常受阿拉伯人歧视,占多数的他们自然就心怀不满。柏柏尔人领袖奥斯曼·伊本·阿比·尼萨就暗中勾结欧德公爵,甚至在战后迎娶了欧德的女儿。内部离心离德,这仗当然赢不了。
后来上任的安达卢西亚总督阿卜杜勒·拉赫曼,着手解决的第一件事,就是柏柏尔人的问题。阿卜杜勒·拉赫曼颁布政令,规定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享有同等地位,算是缓和了双方的矛盾。接下来,阿卜杜勒·拉赫曼率军讨伐不忠的奥斯曼,一举将之击溃。奥斯曼侥幸逃脱,投奔了岳父欧德公爵。
欧德公爵当时正自顾不暇。他和柏柏尔人结盟,引起了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的不满。因此法兰克军队发动了对欧德的进攻,打得欧德毫无还手之力,实力受到严重削弱。阿卜杜勒·拉赫曼击败奥斯曼之后,一路直奔欧德公爵而来。欧德公爵知道自己无论如何打不过阿拉伯人,只能向刚刚击败自己的查理·马特求援。欧德公爵相信查理·马特不会坐视自己被异教徒消灭。
查理·马特确实发兵前来支援了,只不过来得太晚。法兰克军队出发时,阿卜杜勒·拉赫曼已经击败欧德公爵,并且进一步攻占了波尔多,烧毁了普瓦捷的圣伊莱里教堂。占领普瓦捷后,阿卜杜勒·拉赫曼把目标锁定了图尔,因为那里有一座圣马丁大教堂,是法兰克王国的宗教中心。查理·马特当然不会容忍图尔落入敌手,他的大军最终在普瓦捷和图尔之间拦住了阿拉伯人。
战斗的第一阶段,双方只是做试探性的进攻。几轮试探下来,阿卜杜勒·拉赫曼先沉不住气了,指挥阿拉伯骑兵发动了全面进攻。法兰克士兵肩并肩站在一起,结成了方阵。阿拉伯军队都是轻骑兵,根本冲不透敌阵,激战一天,反而伤亡惨重,连阿卜杜勒·拉赫曼也阵亡了。
失去了主帅的阿拉伯军队,连夜撤离了战场。查理·马特获得了普瓦捷之战的胜利。从此,阿拉伯帝国再也没能在西欧发起有效的攻势,扩张止步于伊比利亚半岛。
后果
柏柏尔人大起义:公元741年,北非发生柏柏尔人大起义,阿拉伯帝国不得不派出大军镇压,因此放松了对欧洲的军事行动。
结论:普瓦捷之战后,阿拉伯帝国在西欧的扩张陷入停滞。此后长达数世纪,阿拉伯帝国屡次发动进攻,但占领普瓦捷依然是最具威胁性的一次。
爱情的创伤非同一般,
它的痛苦最难品尝,
爱情的心只有相爱者彼此知晓,
对于其他人则秘而不宣。
爱情似乎非常奥妙,
然而身在其中却不以为然。
君不见那些痴情少年,
常常为爱情泪流满面,
泪水沿着双颊流过,
仿佛要汇成一条小川。
别离往往使有情人恹恹而死,
宁愿如此,也不愿独自偷生。
人间尽管有千愁万苦,
最难过的莫如离情别绪,
倘若地狱之火真的那样炎热,
也无法比拟失去情人的焦灼。
有的人把痴情视为愚蠢,
其实并非愚蠢而是睿智。
(董振邦译)
赏析
爱情是非常神秘的,也是极为美妙的。但是对于这种神秘和美妙的爱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诗人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作为继胡什哈尔·哈塔克之后的又一位阿富汗著名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在写这首题为《爱情》的抒情诗时,他对爱情的体验也许比别的诗人更为真切、更为独特。因为他生活的年代,阿富汗正处在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之下,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所传达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更是有着在特定的语境下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占领者的痛恨,洋溢着爱国主义的 。
爱情有欢乐,也有忧伤,明明知道爱情的痛苦“最难品尝”,人们却要争先恐后地去领略这份痛苦,感受这份忧伤。一些“痴情少年”,甚至为了爱情让忧伤的泪水不断地流淌,“汇成一条小川”,更有一些情侣,因为别离的愁绪“恹恹而死”。他们宁愿感受凄苦,宁愿“恹恹而死”,也不愿“独自偷生”。对于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对于这种“痴情”,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是抱着极为赞赏的态度的。在他看来,此生痴情一回,哪怕身后真的遭受炼狱之火的折磨,也是属于在所不惜的“睿智”的行为。可见,阿卜杜勒·拉赫曼的爱情观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还表现在对“爱情的创伤”之原因的探究方面。是谁造成了情侣的分离甚至丧失?或许是封建的等级观念,或许是残酷的异族侵略。不管是什么原因,诗人都以“痴情”对此进行了谴责。在诗人看来,这种“痴情”其实就是“睿智”。因此,我们从“睿智”一词中,能够感受到爱情在反对等级偏见或是抗击异族侵略方面所具有的强大而神秘的力量。
阿富汗诗人阿卜杜勒·拉赫曼的诗歌尽管有着忧郁悲怆的基调,但是在这首题为《爱情》的诗中,他却用形象化的语言和略带夸张的笔调以及一系列妥帖的比喻,对“痛苦的甜蜜”这一爱情的悖论作了新的生动的诠释。
(吴笛)
东姑阿都拉曼,或阿卜杜勒·拉赫曼 (Tunku Abdul Rahman Putra Al-Haj ibni Almarhum Sultan Abdul Hamid Shah)(1903年2月8日-1990年12月6日)
马来西亚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57年8月31日 - 1963年9月16日
马来西亚联邦首相
任:第一任首相
首相任期:1963年9月16日 - 1970
东姑阿都拉曼,是马来西亚的第一任首相。同时亦被视为“马来西亚国父”。
1954年, 东姑阿都拉曼成为了马来亚的首席部长。马来亚在 8月31日,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他成为了马来亚的第一任首相。他在1970年时辞职,阿都拉萨就成为第二任首相 。1990年因病逝世,享年87岁。~
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即位时,科尔多瓦埃米尔国正因地方割据和柏柏尔人的叛乱而陷入危机,埃米尔的权力被大大削弱。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立刻重申倭马亚家族对整个伊斯兰教西班牙的最高权威,继而向有独立倾向的行省总督和部落酋长们开战。他和这些封建主,尤其是著名的奥马尔·伊本·哈夫松的后代们断断续续进行了30年的斗争。932年,他攻克了最后一个拒不投降的反叛城市托莱多,从而再次统一了后倭马亚王朝的领土。
沙特阿拉伯自1932年第一任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斯·沙特即位至今一共有6代国王。
1、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阿勒沙特 (1932 - 1953)
2、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 (1953 - 1964)
3、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 (1964 - 1975)
4、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 (1975 - 1982)
5、法赫德·阿卜杜勒-阿齐兹 (1982 - 2005, 1996年因为中风而无法执政, 由弟弟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摄政)
6、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 (1996年起作为王储摄政, 2005登基担任国王至今)
沙特国家的王位继承
1992年3月1日,国王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颁布《治国基本法》,规定沙特阿拉伯王国由其缔造者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费萨尔·阿勒沙特国王子孙中的优秀者出任国王,国民将根据古兰经和圣训宣誓效忠国王。
国王去世后,王储须经宣誓效忠仪式,始取得王室大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