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 。阐述"变"的哲学,在米利都学派和毕达戈拉斯学派之后,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创立了一种变的哲学。
他形象地表达了他关于变的思想,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
扩展资料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
赫拉克利特既然承认宇宙是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火不断地转化为万物,万物也不断地再变成火,变化的思想必然会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于后来人称他的哲学为变的哲学。
参考资料-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如果要听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对存在是什么的解答,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真理。
巴门尼德是可认知论的支持者,他说:真理并不是通过艰难的冥思苦想所得到的,真理本身存在着,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任务只是动身去寻找真理,并且通过观察听闻得到它。当然在他的年代,他还是会认为真理由神明告知,但请注意这里真理与神明的地位关系,真理是高于神明的,神明也受真理所约束,神明与人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们提前知晓了真理。
而巴门尼德又是极其令人惊艳的,他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经奠定下了真理的框架,真理分为三个部分:整体与部分,对立与统一,存在与虚无。简直是为后世哲学量身定做的结构体系。有了真理认知的铺垫,我们才可以继续探讨什么是存在。巴门尼德认为有三种途径去感知存在:第一种,普通人的方式,“什么也不知道的凡人大摇大摆走过的路。”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此不为他所取。第二种,认为不存在的才是真正的存在,而这种不存在是无法被表达,也无法被认知的。或许可以说是虚无。(是不是有点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巴门尼德觉得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如果切断了现实与存在的联系,那也就无法认识存在,感知到的存在也无法作用于现实。第三种,也就是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存在着“。这句话看着是玩弄辞藻,实际内涵丰富,可以解释为,要将具体现实存在抛弃,从而去寻找”纯粹的存在“。真正的存在自身是一体(没有整体与部分),自身不动、永恒(没有对立与统一和运动),即超越了所有物质的本性的存在。摒除了一切物质属性的存在才是纯粹的存在。而对这样的存在的研究,就被称为”形而上学“,意思就是在所有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上的学说。这样的理论是伟大的、极端的,当然也是不持久的。抛弃现实世界不可能成为哲学的终点,哲学最终是产生于人世,用还于人世的。
那我们要怎样去对待这份存在?我们要如何去探寻真理呢?赫拉克利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他的解答。(此处要注意与完成十二伟业的赫拉克勒斯区分开来。)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赫拉克利特的”内心世界”学说,他倡导希腊式的内心世界探寻,这不同于现代人的心灵剖析(荣格赛高!),也不同于奥古斯丁的灵魂冲动,他所寻求的是通过研究自我,探讨人是怎么在自我之中找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理解的。(有一点像语言学,认知论相关)自我本身是博大深远,无法窥测的。”你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试图走每一条路,灵魂的界限是永远找不到的。“这里我有一些自己的阐发。赫拉克利特给了我们另一种宏大,巴门尼德给我们的是真理和存在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隐藏于一切物质之后,又掌控着万事万物的宇宙意义上的抽象,这种力量是外部的宏大。而赫拉克利特则是从心出发,与探索内部的宏大,试问这颗可以装下无限事物,认知无穷可能,存在无数形态的内心,不是比宇宙更为宏大的存在吗?也就从此开始了对存在的两类认知,一类是巴门尼德一样的唯物主义,一类则是赫拉克利特一样的唯心主义。这里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能不太准确,毕竟不能用后世的框架去定义前人,这里只是想借用这两个术语来简单描述两位哲学家对于存在的认知的区别。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将这一切的主宰上升为”自然“这个概念,这个”自然“是与”现实“相对的,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与表象相对。他从现实的对立统一变化中,认识到了运动,又进一步认识到存在,即更深层次的主导这些统一体的力量。但他的旅程并为到此结束,他将现实归为了单一的存在”万物归一“,也就是来到了与巴门尼德同样的层面,即”纯粹的存在“。但他并未止步,他于单一中,看到了多样性。这也就将巴门尼德因为纯粹存在而放弃的现实重新抢救回来,将哲学思考带回了现实世界,将单一纳入进新的活力。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论“,”整个世界如同一场大火“。当然他也不是杠精,想要和泰勒斯的水打架,而是主要强调运动与变化。我很喜欢他的这个比喻,因为他加深了我们新的认知,换个角度想,为什么不是”活水论“甚至”潮汐论“?水与火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火与水最大的不同在于火的破坏性与不可修复性,也将在水论中的存在存在着进一步加深,为事物的存在形式提供了更多的样式。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赫拉克利特
①火是万物的交换物,万物(世界)的开端和归宿都是火。火转化为万物,此为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又转化为火,成为火的充裕和燃烧。
②世界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是开端和归宿;世界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本性的原则(即逻各斯),决定世界的生成和归复,控制运动的方向和节奏,支配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③外在的本原(一切具体的形态、内容、表象)可生可灭,变动不居,呈现“多且变化”的属性;内在的本原(一切抽象的本质、规律)是不变的同一原则,在各种事物之中起作用,呈现“一且永恒”的属性
④世界的构成是不足,焚烧是多余;火在升腾中判决和处罚万物。
世界构成的开端是火在消耗和熄灭,故曰之不足;又因为万物的焚烧,对火进行充裕和补给,故曰之多余。“判决和处罚”指万物都要偿还它生成时对火的损害。
私以为此观点类似于佛家的『业障』之说,众生皆有“罪过”,一生砥砺 只为背负业障能被原谅;也有共鸣于道家的“发大愿者必有魔考”,并非天生带有罪孽和过错,只是因个人『妄念』所求(发大愿) 升腾了活火,必要接受判决和处罚(受魔考)
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表示“说出的道理”,其有主客观之分。主观的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被理解为“理性”和“理由”;客观的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被理解为“原则”、“规律”、“尺度”等
客观的逻各斯即世界运行的『秩序』,是符合火的本性原则,能通过『介质』火 ——造成事物间的转化,通过火一定分寸的燃烧和熄灭控制万物生灭
主观的逻各斯是符合客观逻各斯的思想和真理。赫拉克利特认为正确的道理能够表达真实的原则,即我们所谓正确的道理中认为世界是怎么样,世界就真正的是那个模样
“思想 是 最大的优点,智慧 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赫拉克利特
第一、对立面的统一关系。
万物皆有其对立面,对立的方面 统而为一。如学习过程的痛苦和结果的爽、圆周的终点和起点、逆水行舟、上行和下行的道路、合群舒服却焦虑和独立孤单却充实等
第二、对立面的转化关系。
一方面 事物时刻都朝向其对立面转化,『一切皆流,万物常新』、“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生得越长久,离死亡就越不久矣” 也因此产生出“一辈子太长,不敢展望,同时一辈子又太短,不敢设想”诸如此类对人生的喟叹。
另一方面 对立面的对立恰为事物转化运动的动力 『战争是万物之父,亦为万物之王』
(此处指广义的战争,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挣扎,每个人每天的“战斗” ,只有挣扎,才能活出结果来;只有战斗,才有资格不轻易低头)
第三、对立面的和谐关系。
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可以共存、产生和谐。如元音和辅音截然不同却能合作拼出完整的句子,琴弓和琴弦张驰配合
(其实除对立面可和谐共处,有别 的万物大多都能友好共处,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成为不同的工具和零部件,在一定的尺度、一定的共同切口里,你们当然可以和谐共存。从队友到敌手、从校园到社会、从整个人类社会体系到整个宇宙的运行 尽管各自想法不同,谁与谁又不能切出共同点呢?尽管存在独立的灵魂,谁又不是再扮演零部件呢?)
第四、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事物的性质因取舍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海水相对于鱼有益,相对于人却有害、驴喜欢草料人却珍重黄金。
(猴子会在香蕉与金条之间选择香蕉,人也会有很多在知识与金条之间选择金条…)
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同时也具有主观理性的含义,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主客观统一的。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然而,“‘逻各斯’虽是人人共有的,多数人却不加理会地生活着,好像他们有一种独特的智慧似的。”因此,对于逻各斯的听从就是智慧。显然,逻各斯的客观含义(规律或秩序)与主观含义(理性或智慧)在赫拉克利特这里也是统一的,所谓理性或智慧就在于对客观规律或秩序的认识和把握。他由此对理性思维给予了极大的推崇,认为“逻各斯”是惟有思想才能把握的对象,“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们乃是坏的见证”,“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表现出某种唯理主义的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