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案例

生活中的心理学案例,第1张

举例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

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

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心理常识:贝勃规律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 后,之后施予的 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你意识到了吗?心理学上说,人们大多数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

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生活在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案例?

什么有时候对很熟悉的朋友,也会突然叫不出名字?为什么投入一段新的恋情,是治愈失恋的最佳方法?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心理学密切相关,文中用心理学对生活中常见的八个现象作了解释。

1、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 原理:个体在学习中对 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同时将之编码为形码、声码、意码(文字如此,人物也是如此)。

在语文学习时短期的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的编码则以意码为主。 分析:对熟悉的同学,我们已将他(她)与意码建立了直接联结,而不象最初认识时需将精力放在形码的记忆上,我们一见到他(她)就直接在脑海里潜意识的反映出与其性格相符的词,譬如:乐观、开朗、或内向、忧郁,即为意码。

若此时声码的解码无法进行,或声码无法与意码、形码建立联结,自然就叫不出对方姓名。 2、有一个男孩追了一个女孩很久,女孩有一天睡觉之前突然喊道:“完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了!”室友们便坏坏地笑着说:“完了,你爱上他了。”

分析:当女孩慢慢开始接纳男孩时便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意码的编码上,将其编入长期记忆。此时女孩会更多的思考与意码相关的人品、气质、性格,而可能忽视了对其形码的检索,即会出现一时不记得他相貌的现象。

平时你是否会经常在某一时刻不记得爸爸、妈妈或男友的长相呢?因为在熟悉之后,你会更关心与个人魅力有关的意码,而非形码。 3、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你受了很大的伤害,几年之后,你再想记起的时候突然发现对那段感情的记忆很模糊,甚至不复存在。

原理: 长期记忆不可能遗忘,只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检索方式。动机性遗忘(针对性失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分析: 回忆痛苦经验时,将使人回到痛苦的过去,为避免痛苦感受在记忆中复现,因而当时者学到对自己加以压抑,将意识中不愉快的经验刻意施加压力,将之压抑在潜意识之中。人的大脑是有保护机制的,记忆太痛苦了,才要忘记。

把遗忘的记忆从深海中打捞出来,你也许会痛不欲生。按精神分析论的解释,除个人生活中重大灾害的压力可能导致失忆症之外,个人的心理冲突,也是形成失忆症的原因。

诸如个人在情绪上的一些内在冲动或欲望,如不为个人理性所接受时,两方面冲突的结果即可能形成遗忘。 4、你能记得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吗? 三岁以前的幼儿,对事物最感好奇,事事好问,求知是一生中学习效率最高与学习事物最多的一段时期,然而到了成年之后,很少有人能清楚记得三岁以前的事。

原理:幼年经验失忆症 分析1:因为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正是恋亲情结(恋父或恋母情结)形成阶段,儿童因心理冲突而生的压抑。压抑使其变为潜意识,导致不能记忆。

分析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的解释,人在三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期记忆,只是因为幼儿在当时对讯息处理时,尚不能使用语文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文的声码、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期记忆中,因而不能用语文去检索记忆以回答问题。 5、一个人在失恋之后,为使自己振作起来,会马上投入另一段感情。

这是不错的疗伤方法。 原理:遗忘干扰论 分析:遗忘是新旧经验彼此干扰的结果。

投入新的感情,经历新的感情体验,能够干扰对前一段感情的记忆,从而达到干扰遗忘的效果。 6、一位未婚女子与其男友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其男友提出分手。

那女的却说与他发生了关系,要其负责任。但其男友却说根本没有此事,除正常的恋人之间的行为之外,并没有对她做任何事情。

但那女子却能将他们如何 的过程描述地非常详细,根本就是亲身经历的样子。直到医院诊断她还是处女时,她依旧坚信自己确实与男友发生了关系。

原理:记忆扭曲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分析:个体接受 、讯息处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很可能在开始时的感官记忆或短期记忆阶段,根本就未将 的特征照实收录。 贮存在长期记忆的讯息,既须与原有的旧经验交感,又须与新进入的讯息互动。

新旧讯息的交感互动的结果就产生了认知结构改变的历程。据了解那位女子看过多本关于 过程的书籍,她将男友的形象剪贴成了书中的男主人公,将自己剪贴成了女主人公。

在与男友交往时不断与书中的讯息发生交感互动。时间长了,就发生了记忆扭曲,即分不清是真实的和还是幻想的。

7、一对有家庭暴力的夫妇来做心理咨询,丈夫真心爱妻子,却又总对其施加暴力,之后又会十分后悔。心理医生让他们面对着座谈,像在家里一样的谈话。

经过1个小时之后,医生发现妻子很会说,而且总是很有道理,丈夫却总是无辞可对,面对妻子的责问手足无措。 原理: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由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人的行为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给蒸汽机车供应燃料一样。在这个模型中当机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它的驱力降低时,它就停止反应。

分析:当丈夫与妻子。

在生活中观察一下人们都有哪些心理现象?并说明心理现象的内容-百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

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

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

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

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8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

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

举一生活中的案例 分析 认知心理过程

理性分析对治复习焦虑_认知治疗案例(阿明)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有复习焦虑问题的中学生,他是由他的姨妈介绍的。

她姨妈是一位佛子,我们关系很好,当得知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后,她将他的外甥的问题介绍给了我。他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是老师和学生公认的刻苦大于天份的好学生,但近期性情大变,开始迷恋于网络游戏。

父母也是偶然之间发现的,稍加劝阻但却激起了他极大的反应,且发现他每天总是死气沉沉闷闷不乐。由于他是独子而且一直很听话,同时性格很固执脾气又很大,搞得父母想管又不敢管,非常的担忧。

我让姨妈专门安排了一个时间跟他交流,尽量使他感觉比较自然而不会心存戒备。我跟他聊了一些网络游戏的话题,发现他对此并不感兴趣,我又跟他谈到了心理学在学生时代以及学习方面的应用,他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看得出来,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鼓起勇气请我为他解除困难。通过他的叙述,我大致的了解了他的情况:他自小学习都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自打上了高中(重点校)以后,他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总是有很多的题不会,成绩虽然一直还不错,但是属于一种逐渐倒退的情况。

他想了很多办法,也加强了学习强度加长了学习时间,但还是收效甚微,自己一直有挫败感。 近半年来,他感觉理科科目越来越难,自己不会得越来越多,想办法提高成绩也不见效,搞得自己欲哭无泪,但这些又不能和别人讲只能憋在心里。

每次到考试复习的时候,他一翻开书就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一想到考试一旦考到自己就会考得很惨,他渐渐的变得很紧张,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想法继续努力复习,但是继续努力的结果只会发现更多不会的知识点。随着挫败感越来越重,他变得无法专心的看书,后来干脆就用自己卧室里的电脑玩网络游戏。

虽然他玩游戏,但心里很内疚,也不想玩游戏,但是这样就不用面对书本。当父母劝阻的时候,心里反而会更难受,他也知道这不对,但原因又不好跟他们讲,只能跟父母发火。

通过他的叙述,很显然的是在复习的认知过程中出了问题。通过分析和排除,我发现他的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无意识中错误地认为考试的时候会考他所有不会的知识点,从而将会是自己在考试中一败涂地。

在认知疗法的理论体系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患者本身不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寻找错误认知并对症施治,这是认知施治者的主要工作。

当我指出他的错误认知,他有些不明所以,考虑了一下还是认同了我的观点。 我问他:关于你的老师出考卷,有三种可能:一,所有的考题都是你所掌握的;二,所有的考题都是你没有掌握的;三,老师按照由易到难的阶次安排考卷,大部分你已经掌握,小部分可能你还没有掌握。

这三种情况,哪一种更现实? 他讲:当然是第三种情况最现实。 我接着分析:关于你的复习,也三种可能:一、所有你已经掌握的复习内容,老师都不会考;二,所有你没有掌握的复习内容,老师都会考到;三,不管你是否掌握复习内容,老师都可能随机的考到,能否考到你在考试之前基本无法预知。

这三种情况,哪一种更现实? 他回答:当然第三种情况最现实。 我接着问他:那么,如果一个知识点,你没有掌握,是否老师一定会考呢? 他回答:不一定,只能说有可能考到。

那么如果这个知识点,老师恰恰考到了,你会考零分吗? 不会,只能说这道题我不会,我无法得到这道题的分数,但这不影响其它我会的考题。 很好,我在这总结一下:老师只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有规律的由易至难的安排考卷。

你的复习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能掌握的部分,但这些不会一定在考卷中出现,即使出现也只是这个考点失分,不会影响其它考题。只要你能安心的复习,随着一个一个的考点被掌握,你会离好成绩越来越近,所以安心复习时最好的复习策略。

对于我的总结,你认同吗? 我当然认同。我明白了,我之前对于不会的知识点的担忧太重了,我会按你说的去好好复习的。

这时候刚好到了晚饭时间,他就跟父母一起告辞了。过了一段时间,听他姨妈讲,那次谈话之后,他恢复了以前的学习状态,而且还主动的每天增加了一些体育锻炼(我给他的建议),他的妈妈带话说很感谢我。

当今的社会,年轻人在未就业之前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这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客观的讲,这和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体制就业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也和老师家长的不良教育引导有关。

这方面,老师和家长真的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知识的水平,否则很难批养出心理健康的下一代。 ——我在跟随上师在内地弘法期间,遇到了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我利用自己一知半解的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

如今挑选一些典型的例子写出来,希望对有类似心理问题的人有些帮助,也希望大众多关注心理健康,会对改善自己和亲友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帮助。

心理学作业,用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和说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及其

你的作业应该是关于思维方面的,可以从“思维的定义”入手

,论及思维方式,再用一个实际例子贯穿于如下步骤: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什么:定义

“思维”一词在英语中为thinking,在汉语中,“思维”与“思考”、“思索”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词源》中说:“思维就是思索、思考的意思。”

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接受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活动过程,

而且是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这就是思维本质的信息论观点。

从生理学上讲,思维是一种高级生理现象,是脑内一种生化反应的过程,是产生第二信号系统的源泉。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作为 的反应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以电、声、光等为感官直接接受的信号作为 的反应系统相区别。

从思维的本质来说,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一个典型的思维过程由准备、立题、搜索、捕获和解释构成。

(1)准备

即信息积累阶段。一种是学习性的,一种是搜集性的。前者没有具体目标,只为积累更多知识,以利于今后解决更多的问题;后者有明确目标,为准备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积累信息,有针对性。

(2)立题

是思想上的跃升,是思维的一个新阶段。从信息的角度看,立题就是思维主体对已经接受的基本信息的一个总的反映或跃迁、繁衍和深化的表现形式。

(3)搜索

为解决问题,需要继续在原有的思维阶段进行新的思维,这就是搜索。搜索是明确目标下的思维,是围绕目标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思维。

搜索的思维过程包括问题分解和设计搜索方案两个阶段,可以运用个体思维,借助社会思维,还可借助机械仪器。

(4)捕获

捕获即搜索的结果——获取。捕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跃升。一次捕获就是上一个阶梯。

捕获有思想捕获和实事捕获两种形式。实事捕获常常来自资料查询和实验观察等。思想捕获更能使问题的解决跃上一个新的阶梯。

(5)解释

又叫接通。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搜索——捕获而逐渐升级,逐渐明朗化,经适当步骤之后,再实行一次对全过程的综合整理,这叫接通。

接通思维在解决问题全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需要的,如在立题前的信息积累过程中,没有接通也就是综合思维就不可能产生立题的飞跃。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1907。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1908。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1909。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1910。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1911。玛丽·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1912。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1913。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

1914。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

1915。理查德·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

1916-1917。空

1918。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

1919。空

1920。瓦尔特·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

1921。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

1922。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

1923。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

1924。空

1925。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

1926。西奥多。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1927。海因里希·O·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

1928。阿道夫·O·R·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

1929。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冯。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

1930。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

1931。卡尔·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

1932。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1933。空

1934。哈罗德·克荣顿·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

1935。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

1936。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

1937。瓦尔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1938。理查德·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

1939。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1940-1942。空

1943。盖奥尔格·冯·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1944。奥托·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

1945。阿尔图巴·I·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

1946。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

1947。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

1948。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1949。威廉·F·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

1950。奥托.P.H·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

1951。艾德温.M·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

1952。阿切尔·J.P·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L.M·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

1953。赫尔曼·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

1954。菜纳斯·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

1955。文森特·杜·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

1956。西里尔·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N·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

1957。亚历山大·R·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

1958。弗雷德里克·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

1959。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

1960。威拉德·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

1961。MELVINCALVIN

1962。约翰·考德里·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

1963。卡尔·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

1964。多罗西·克劳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

1965。罗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

1966。罗伯持·桑德逊·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

1967。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G.w·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

1968。拉斯·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

1969。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

1970。卢伊斯·弗德里科·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

1971。格哈特·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

1972。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

1973。恩斯持·奥托·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

1974。保尔·约翰·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

1975。约翰·沃卡普·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

1976。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

1977。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

1978。PD 米切尔(英国人)

1979。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

1980。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

1981。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1982。A 克卢格(英国人)

1983。H陶布(美国人)

1984。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

1985。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

1986。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1987。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

1988。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

1989。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

1990。EJ 科里(美国人)

1991。RR 恩斯特(瑞士人)

1992。RA 马库斯(美国人)

1993。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

1994。GA 欧拉(美国人)

1995。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1996。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1997。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

2000。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

2001。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2004。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2005。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

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

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

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

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

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

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扩展资料: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做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参考资料:

诺贝尔化学奖-

   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 IT 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

原文地址:https://pinsoso.cn/meirong/33219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7
下一篇2024-02-17

随机推荐

  • 妮维雅小蓝罐好用吗 妮维雅小蓝罐的4种用法

    妮维雅小蓝罐是一款非常经典的面霜,久经不衰,这款面霜非常的平价,50元不到,好大一罐,可以用很久,而且这个面霜的用法很多,可以护手,可以当身体乳还可以当宝宝霜。妮维雅小蓝罐好用吗妮维雅的这款面霜应该是平价面霜届的网红了。红也红了很多

    2024-04-15
    47100
  • 妮维雅美白身体乳需要避光吗

    需要。根据查询妮维雅官网得知,妮维雅身体乳中的成分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而失去活性,影响保湿效果和质量,所以需要避光存储,正确存储方式是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妮维雅(NIVEA)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所有的大型全球护肤品与身

    2024-04-15
    47400
  • 痘痘还在长~~脸上坑坑洼洼的已成月球~~可怜可怜我

    我也经历过你这样的情况!!你这主要是因为毛孔大!加上你工作的环境不是很清洁!一些你不干净的东西通过毛孔进入你的皮肤!从而是皮肤不能正常的新陈代谢造成的!毛孔里有很多危害你皮肤的污垢!你现在应该从最基础的肌肤护理开始!!要有一定的耐心!效果不

    2024-04-15
    36400
  • 美白爽肤水

    美白爽肤水是一种用于美白的化妆水,它通常含有能够提亮肤色和减少色斑的成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白爽肤水成分:1 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帮助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损害,同时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提高皮肤的弹性和光泽度。2 熊果苷:熊果

    2024-04-15
    37300
  • 哪款精华液最好用 29款精华液自用心得

    细数一下我这7年来用过29款精华液,我没有收集空瓶的习惯,所以没法像其他姑娘一下拍出美美的空瓶照片,只能借助官网。但是我以下分享的每个字都是发自肺腑的,下面说一下我自己的情况,看是否有适合你用的精华液。年龄:25 肤色:白皮 肤质:大

    2024-04-15
    27500
  • 妮维雅男士护肤品使用顺序

    妮维雅男士护肤品使用顺序在男士的日常护肤过程中,正确的使用顺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产品充分发挥功效,还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皮肤的需要。对于妮维雅男士护肤品的使用顺序,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洁面是护肤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选

    2024-04-15
    32900
  • 精华液哪款好用

    精华液是选贵的还是选口碑好的?我相信有无数的人都这么问?其实回答哪个都是错的,真正的答案是,还要好的,还要价格实惠的。我们都是大人,为什么不能尽量兼顾呢?所以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6款真正高口碑效果好,价格实在的精华液排行榜,让你绝对买的放心

    2024-04-15
    3340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