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姨家女儿在一所普通高中读书,这所学校一年只能出两三个本科生,有的年份可能一个也考不上。她在年级排名比较靠前,一直保持前五名的状态,所以对自己考上大学还是比较有信心。过年的时候,小姨小姨夫也高兴的说,孩子成绩名列前茅,读个本科应该没问题。
第一次高考,她抱着很大的希望。结果出来以后,却没了之前的自信。小姨小姨夫也意识到,虽然女儿在自己学校排名靠前,但是学校自身的末流,导致在所有学校一起排名的情况下女儿的成绩就很不理想。于是,劝她说读个大专也没关系,自己好好努力也能找个好工作。她却不这么认为。一番伤心之后,她又振作起来,决定复读一年。以她的话说,很多题目我都会做,但就是考不到分,再给我准备一年,一定能多考个几十分。父母看到孩子这么坚持,也只好支持鼓励她。
很快,一年过去了。第二次高考,她依然没考上,而且分数和第一次差不多,离本科线有百来分的差距。但是,她还是倔强的说,题目不难,我都写完了。于是,还是一根筋的想着再复读一年。
这时候,大家都来劝她,而她避开不见所有人。小姨说,劝了没用,她现在都听进去任何人的话。怼我说,是我不想让她读本科。人家俞敏洪也是考了三年才考上的,还进了北大。而除了她自己,她的人生,谁又能做的了主呢?
要想考到高分,是要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题意正确的理解,显然她的理解方向是有偏差的,不然也不会做完所有题目缺也只能得很少的分。另外,她只是了解到俞敏洪参加了三次高考,却没有关注到俞敏洪前两次其实不是全脱产学习。因为生活条件限制,他还要在家里干农活,复习的时间本身就比较短。第三次是有了专心学习的机会,而且他当时的成绩其实是很好的,高考之前老师就认为他是班上唯一有希望考上北大的。
由于她没有正确的评估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后续的成长空间,只是一味想着达到一个目标,殊不知读本科这条路根本不适合自己。第三次的高考结果,可想而知。读中学的孩子,认识还不全面,以为读大学就是所有人的出路,其实社会人有多少人没有考上大学,也获得了成功,人各有所长。
02
我上研二的时候,一个新晋的师弟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很纠结。一方面是自己擅长的硬件,一方面是好找工作,工资高的软件。思量再三,他还是选择了更有前途的软件方向。
然而,重新开始的过程是痛苦的。他一方面要完成导师安排的任务,还要补习缺乏的软件基础知识。他经常虚心的来问我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是软件方面的常识,而他总是大脑转不过弯来,只能说他还没适应这种思维上的转变。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忙的焦头烂额,每天晚上基本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
一年过去了,其他师弟师妹都有所研究成果,只有他还在踽踽独行,付出了很多,收效却甚微。看的出来,他很着急。终于,在选择毕设课题的时候,他向导师提出要做硬件方面的课题,自己并不适合软件方向。大家都知道他的努力,只是用错的方向。
前段时间,他们毕业了,谢师宴的时候请我们师兄师姐回去吃饭。他私下跟我说,师兄,当时问了你许多幼稚的问题,你肯定很无语吧。后来,我换了研究方向,感觉自己才走上正轨。这次毕业答辩也非常顺利,我的论文还被评选为了优秀毕业论文。我很高兴,他经过一次错误的选择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且还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这位师弟是明智的,他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不和自己死磕,懂得放弃。如今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顺风顺水,进了业内有名的企业,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
是的,成功的人不是抱着徘徊挣扎的心围着自己的劣势做突破,而是让自己的优势升级,成了更大的优势。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自信,也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03
1910年的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是有机化学领域公认的大家,但是他能走上化学这条路其实也很具有传奇色彩。
瓦拉赫起初听从父母之命在大学学习的是文学专业。“他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老师这样评价他的文学造诣。此后,他放弃文学转到油画专业,但是成绩依旧不理想,经常徘徊在在班上倒数第一的位置,学校的评语甚至特别不留情面的说“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瓦拉赫一定很悲伤,文学艺术都不是他展示自我的舞台。但是,他没有不服输,没有化压力为动力继续在文学艺术上继续奋斗,来证明自己是可造之材。他在寻求新的出路。
不服输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却也要看场合。就像,你追一个对你没有兴趣的女生,你再死缠烂打,不服输也没有结果,找一个对你也有意思的女生进展会快很多。瓦拉赫知道自己的长处并不在文学艺术上,这种感性思维只会禁锢他,于是选择离开。
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他辗转到了化学专业,进入自然科学领域。从此,他强大的理工科思维爆发出来,一丝不苟的实验精神得到了化学老师的认可,成为化学专业的高材生。他在这个领域深耕,一直读到了博士学位,然后留在高校任教,一生都在做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最终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04
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人选择了错的方向,也就不能施展其才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有的人喜欢研究美食,对各种作料食材的搭配特别敏感;有的人擅长写作,一个小时就能写出6000多字高质量的文章;有的人心算能力相当强大,你用计算器都未必能赢得了他。这些能力很难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事实上我们能挖掘出自己所擅长的一个方向的才能也就够了。找到自己有异于别人的优势,并将其放大,成功才会来的更快。
鸡汤文中常说,梦想总是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不死磕自己,怎么成功?等等画着梦想的大饼,鼓舞你麻木的前进的句子。现实并不会因你有梦想就会美丽。梦想每个人都可以有,实现梦想的能力却可以大不相同。不要一时大脑发热,看见别人从事某件事能赚大钱,你去做也能复制出同样的效果。不要以为你们听同样的课,考试成绩就能相差无几。
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要欣赏自己的才华,每个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钟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擅长的做的事情。如果,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那么起码明白自己不擅长什么。趁着年轻,还有试错的机会,多去尝试,各行各业那么多领域,总有一个适合你。不要等到年华老去,才感叹自己庸碌的一生。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为了选择自己更有能力胜任的事情。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1907。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1908。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1909。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1910。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1911。玛丽·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1912。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1913。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
1914。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
1915。理查德·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
1916-1917。空
1918。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
1919。空
1920。瓦尔特·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
1921。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
1922。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
1923。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
1924。空
1925。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
1926。西奥多。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1927。海因里希·O·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
1928。阿道夫·O·R·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
1929。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冯。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
1930。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
1931。卡尔·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
1932。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1933。空
1934。哈罗德·克荣顿·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
1935。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
1936。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
1937。瓦尔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1938。理查德·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
1939。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1940-1942。空
1943。盖奥尔格·冯·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1944。奥托·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
1945。阿尔图巴·I·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
1946。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
1947。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
1948。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1949。威廉·F·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
2000。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
2001。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2004。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2005。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
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
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
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
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
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
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英裔美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与日本科学家吉野彰共同获得此奖,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3人将均分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650万元)的奖金。
3位科学家研发的锂电池,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自从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锂电池就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可以储存大量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使无化石燃料社会成为可能。
约翰·古迪纳夫是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是二次电池产业的重要学者。他目前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斯坦利·惠廷厄姆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化学教授;
吉野彰是日本化学家,现任旭化成公司研究员、名城大学教授。今年97岁的古迪纳夫成为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打破了2018年以96岁高龄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瑟·阿什金的年龄纪录。他最早在美国耶鲁大学就读的专业是文学和数学,而化学只是大一时的选修课,但古迪纳夫后来却在锂电池领域获得辉煌成绩,被形容为“为锂电池而生”的科学家。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前往实验室,研究与锂电池相关的课题,至今仍未退休。
追溯起来,上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成为学术界关切的问题。今年的获奖者之一惠廷厄姆,正是从那时起致力于开发无化石燃料的能源技术方法。他与古迪纳夫因在锂电池领域取得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在2015年被汤森路透预测为诺贝尔化学奖的候选人。
而从1981年开始研究锂电池的吉野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做研究的原始动力是我的好奇心,它驱使着我前进。”
上述3人都被誉为“锂电池之父”。多年来,锂电池一直被各种诺奖预测“看好”,今日众望终有所归。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具体如下:
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1902年,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1905年,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1906年,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1909年,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1913年,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
1914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
1916-1917年,空
1918年,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
1919年,空
1920年,瓦尔特•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
1922年,弗朗西斯•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
1923年,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
1924年,空
1925年,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
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1927年,海因里希•O•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
1928年,阿道夫•O•R•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
1929年,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
1930年,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
1931年,卡尔•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
1932年,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1933年,空
1934年,哈罗德•克荣顿•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
1935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
1936年,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
1937年,瓦尔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1938年,理查德•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
1939年,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1940-1942年,空
1943年,盖奥尔格•冯•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1944年,奥托•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
1945年,阿尔图巴•I•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
1946年,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
1948年,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1949年,威廉•F•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
1950年,奥托.P.H•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
1951年,艾德温.M•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
1952年,阿切尔•J.P•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L.M•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
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
1954年,菜纳斯•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
1956年,西里尔•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N•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
1957年,亚历山大•R•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
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
1960年,威拉德•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
1961年,MELVINCALVIN
1962年,约翰•考德里•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
1963年,卡尔•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
1964年,多罗西•克劳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
1965年,罗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
1966年,罗伯持•桑德逊•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
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G.w•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
1968年,拉斯•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
1969年,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
1970年,卢伊斯•弗德里科•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
1971年,格哈特•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
1972年,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
1973年,恩斯持•奥托•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
1974年,保尔•约翰•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
1975年,约翰•沃卡普•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
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
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
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
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
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
1983年,H陶布(美国人)
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
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
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
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
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
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
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
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
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
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
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
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年,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
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
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
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
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
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
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
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
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1901
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
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
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 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 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 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 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 拉第奖章。
1904
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 赛爵士。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 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 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
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 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 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
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亨利·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 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 大化学家。
1907
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爱德华·毕希纳,德国著名化学家。由于发 现无细胞发酵,于一九O七年荣获诺贝尔化学 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1908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远离新西兰文 化中心的泉林衬边,在一所小木房里,詹姆斯 夫妇的第四个孩子铤生了。达就是后来在揭示 原子奥秘方面板出卓越贡献,因而获得诺贝尔 化学奖金的英国原子核物理学家欧内斯待·卢 瑟福。
1909
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奥斯特瓦尔德所到之处,总要燃起科学探索的埔熊烈火。他 在莱比锡大学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于他从很多方顶研 究了催化过程,顺利地完成了使氨发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 工作,它为氨的合成创造了条件。奥斯特瓦尔德在这一领域中的 成就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在催化研究化学平衡和化 学反应率方面功绩卓著,一九O九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1910
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一八八九年,瓦拉荔出任哥丁根大学化学研究院院长,其间, 他继续对获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九O九年写成了《菇和樟 脑》一书,总结了他一生对于醋类化学的研究成果。一九一O年, 瓦拉赫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1
玛丽·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玛丽.居里是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两次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她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和 她那崇高的思想品质;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 赞誉。 玛丽·届里面强地战斗了一年又一年,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 多了,本来就消瘦的面容更清瘦了,可恩她却乐此不疲,决心 "不虚度一生。"她写了许多著名论文,完成了由镭盐分析出金属镭 的精细实验。一九O七年,她提炼出纯氯化镭,精确地测定了它 的原子量。一九一O年,她提炼出纯镭元素,并测出锗元素的各 种特性,完成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正是由于这些杰出的 贡献,一九一一年,她再次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1912
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提起维克多·格林尼亚教授,人们自然就 会联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试剂。格氏试 剂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无论 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和化学虫著作都有着关于 格林尼亚教授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
1913
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
著名的有机催化专家保尔·萨巴蒂埃于一 八五四年十一月五日生于法国南部的卡尔卡 松。他是当地一所著名师范学院物理系的高材 生。大学毕业后,他便来到了巴黎,在有机合 成创始人柏里勒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金属硫化 物的研究。由于虚心好学他长进很快。二十 四岁时,就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这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法国,是很少见的。他曾被誉为"娃 娃博士"。
西奥多·成廉·理查兹是美国著名化学 家,哈佛大学教授,曾多次获得奖章和各国大 学授予的荣誉学位。理查兹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之一是他对原子量进行了精确的测定,因此获 得了一九一四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1914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
为了解释钴氨络合物中氯的不同行为,维尔纳又提出把络合 物分为"内界’和"外界"的理论。内界是由中心离子与周围紧 密结合的配位体组成的,例如内界中的氯离子和氨分子与钴紧密 结合,不易解离,因而其中的氯离子不被硝酸银沉淀,其中的纪 在加热时也不易释放,而外界的氯离子则容易解离,所以可被硝 酸银沉淀。 维尔纳的理论不仅正确地解释了实验事实,扩展了原子价的 概念,还提出了配位体的异构现象,为立体化学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领域。 他的理论一发表,使得到了化学界的极高的评价,并因此而 荣获一九一三年诺贝尔化学奖
1915
理查德·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
经过二十年的艰苦研究,威尔斯泰特阐明了在绿叶细胞中以三 比一的量存在的叶绿素a及b,都是镁的络合物。他因此而获得 一九一五年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
空
1918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
提到农业上的化肥,几乎每个人都可说出 它们的某些名称如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等 等。但是你可知道,这些化肥是用什么制造的, 它们的诞生经历过多么漫长的曲折的道路又 有哪些科学家曾为此奋斗不息这里介绍的, 就是曾为化肥的诞生作出重要贡献并获得诽贝 尔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弗里茨·哈伯,他是德国 自修成才的化学家。
1919
空
1920
瓦尔特·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
热力学的基础是三个定律,即热力学第一、 第二和第三定律。其中热力学的第三定律就是由德国卓越的物理 化学家能斯脱所阐明,他因此而获得一九二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21
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
一九二一年,由于对放射性物质和同位素的研究,索迪荣获 了这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金,以后备种荣誉接因而来,但他并不以 为然,仍一如继往,埋头于教学和研究工作。
1922
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
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仪素,和发现原子结构及原子量的整数规则而获得了一九二二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金
1923
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
普瑞格的微量分析法,正是由于普瑞格的这一杰出贡献,他荣获了一九二三年度的 诺贝尔化学奖金。
1924
空
1925
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
就在他逝世的前四电因为他毕生在胶体化学研究上有卓越贡献及发明了超显微镜,而荣获了一九二五年度的话贝尔化学奖金。
1926
西奥多。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他专门研究胶体化学,发明了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 体物质的研究。他的这项发明使他成了举世仰慕的科学家。
1927
海因里希·O·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
魏兰德是一位以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而闻名于世的德国化学家,井于一九二七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金。
1928
阿道夫·O·R·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
他曾经因为研究一族固辞和它们与维生素的关系,并发现维生素D,而获得192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29
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
汉斯。冯。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
哈登在发酵机理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是由于在酶化学上的杰出贡献,奥伊勒一歇尔乎与阿瑟"哈 登一道获得了一九二九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0
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
他完成了对人造血红素品的研制他在一九三O年到一九三二年期间,经过反复试验,确定了全部叶绿素的结构,并且证实了叶绿素和血红素之间在化学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叶绿素和血红素的活性核心部是由卟啉构成的。
1931
卡尔·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
弗里镕里希·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
对改革合成氨工业体 系做出重大贡献而获得一九三一年诺贝尔化学
著名高压力化学的开创者 为现代化学工业特别是高压力化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他于一九三一年与卡尔·波斯共同获得了这年度的话贝尔 化学奖
1932
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欧文.兰茂尔是世界上首先发现氢吸收大 量热而离解为原子的现象并创造了原子氢焊接法的物理化学家。 兰茂尔一生潜心科学研究,有过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由于 对表面化学的探究和发现以及在原子结构和理论方面的建树,于 一九三二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3
空
1934
哈罗德·克荣顿·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
-九三二年发现了重水及重氢同位素。这项重要发现和成就,使他荣获 一九三四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5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
伊伦·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
中子发现后,约里奥一居里就以中子理论作指导,继续进行 研究。一九三四年,夫妇俩用M粒子轰击铅、硼、镁,产生了人工 放射性物质。这一发现为核物理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 在这之前,世界上还只知道有极少几种天然放射性物质,从今以 后便可以获得人工放射性物质了。这对人类科学事业该是多大的 贡献!为此,一九三五年,达对年轻的夫妇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6
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
他提出了极性分子理论确定了分子的偶极矩,对电子的衍射和气体中x射线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在一九 三六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7
瓦尔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
保罗·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由于他对碳水化合物研究的 卑越贡献相对维生素c的研究成果,瑞典皇家 科学院授予他一九三七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一九二九年,他分离出了维生素K1。他成了科学界公认的第一个研究维生素结构获成就的化学家。由于这方面的成就,卡雷获得过多次的荣誉。一九三七年,也因为研究维生素的成就, 他与英国化学家霍沃思共同获得这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8
理查德·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
由于对胡萝卜素及核黄素的结构和作用作了精深的研究,库 恩于一九三八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1939
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
利奥波德·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在性激素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于一九三九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因为他的工作与德国科学家A·布泰南特 的性激素研究工作有关,所以两人合得了一九三九年的诺贝尔化 学奖金。其中一半授予他"以奖励他的聚亚甲基多碳原子大环和多蘸烯的工作"
1940-1942
空
1943
盖奥尔格·冯·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著名化学家盖奥尔格·冯·赫维西,由于使用放别性同位素作为化学 上的示踪剂而获得了一九四三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44
奥托·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
奥托·哈恩是德国化学家,他因发现了"重 核裂变反应"荣获一九四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45
阿尔图巴·I·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
魏尔塔南由于在农业化学上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发明了饲料 贮存的AIV方法而获得了一九四五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在农业 化学上的功绩是不朽的。
1946
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美国人(1891-- )
生理上的缺陷并不能磨灭一个人的意志,一个身体病残的人也同样可以为人类做出贡献。这里介绍一位失去左手的人成了赫筋有名 的化学鼠成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他就是詹姆斯·B·萨姆纳。
诺恩罗普所从事的研究和他所提出的结论,对酶化学的发展无疑是一项 重大的突破,他因此荣获一九四六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1947
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
罗伯特·鲁宾逊是英国科学家中对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作出重 要贡献的人物之一。关于生物碱的研究,当时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 水平。虽然在科学研究上,他取得了那么巨大的成绩,获得了那么多的殊荣和奖励,但是他一生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他反对人们对他进行不适当的颂扬,更讨厌当面阿谈奉承。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属于乎凡的工作,只要这些工作对人们有利, 不论困难多大,经济价值多高,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他以达到探本求源,造福人类的目的。
1948
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阿思·w.K·带塞留斯是瑞典的生物化 学家,他对现代化学和药物的研究,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他对血清蛋白质性履的精确分析,导致了计多药物的改进。今天,人类健康水平提高,寿命延长,是与蒂塞留斯卓有成效的研 究分不开的。一九四八年,为了表彰他对电泳 现象和吸附作用的分析,特别是对血清蛋白复 杂性质的发现,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这年度 的话贝尔化学奖金。
1949
威廉·F·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
大家知道,处于超低温下的物质,往往具有 一些平常所没有的特性,对于这些特性及其实 际应用的研究,无论是劝物理学还是化学,都 具有极共重要的价值。美国当代物理化学家威廉·F·吉奥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权威, 他 曾做过重大贡献。
1950
奥托.P.H·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
库特·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无论是工业 还是农业,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和塑 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塑料汹品在人们的日常生 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塑料制品经济灾惠,大 入小孩都爱使用它。可是,你可曾想到达一新 兴工业能够如此迅速地发展,应该归功于谁呢 这人就是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托·第尔斯。
德国当代化工界的权威、现代有机化学大 师库特·阿尔德,与他的老师奥托·第尔斯在 化学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杰出的成果,两人合作 发明的双烯合成反应,震动了整个化学界,因 而共同获得了一九五O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51
艾德温.M·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
麦克米伦不仅是一位放射化学家,还在原于核物理研究方面有着较深的 造诣,并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西博格和他的助了们,相继为门捷列夫周期表增添了八种新 元素。除前面已经提到的第九十四号元素坏以外.还有七种元素, 它们是;第九十五种元素镅,这是他们于一九四四年利用原于反 应堆的中子流照射环238而发现的。
1952
阿切尔·J.P·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
理查德·L.M·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
同理查德·L.M·辛格博士一起获得一 九五二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阿切尔J.P·马 丁,于一九一O年三月一日出生在英国伦敦。 他父亲是内科医生,母亲是护士,有三个姐姐, 他是家今晚一的男孩。 马丁和辛格所发明的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分离出许多新的物 质,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生物体内的代谢路线。后来英国劳 名生物化华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桑格就曾利用这一方法测定了 复杂的胰岛素分子结构。
你知道分溶层析法是谁首先发明的吗他就是一九五 二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理查德·L.M·辛格和他的合作者阿切尔·J.P·马丁。他们于一九四一年发明了这 种分镕层析法,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分离了氰基酸、抗菌素各种 混合物,为分溶层析法的发展和运用树起了丰碑。辛格发明分溶层析法时,虽然只有二十七岁,为取得这项成果却花了七、八年时间,几乎消耗掉了他全部的青东年华。
1953
赫尔曼·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
赫尔旦·施陶丁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 一八八一年三月件三日生于德国莱因兰--法 耳次州的沃尔姆斯,一九六五年九月八日在弗 赖堡选世,终年八十四岁。他是一九五三年诺 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在一九四七年,他编辑出版了《高分子化 学,杂志,形象地描绘了高分子存在的形式。从此,他把"高分 子"这个概念引进科学领域,并确立了高聚物溶液的粘度与分子 量之间的关系,创立了确定分子量的粘度的理论(后米被称为施 陶丁格尔定律)。他的科研成就对当时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 维等工业的蓬勃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由于他的员队一九五三年 他以七十二岁高龄,走上了诺贝尔奖金的领奖台。
1954
菜纳斯·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
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一个科举家在一生中两度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就更是凤毛磷角了。我们所要介绍的莱纳斯·c.波林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不同领域内 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55
文森特·杜·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
在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以文森 特·杜维格诺德为主任的生化实验室里,有一 批杰出的化学家和医学家。他们大都是维格诺 德培养出来的学生。维格诺德本人"由于对生 物化学中重要含硫化合物的研充特别是第一 次合成了多肽激素"而获得了一九五五年的诺 贝尔化学奖。
1956
西里尔·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
尼古拉·N·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
西里尔.N.欣谢尔伍德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化 学家,由于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卓越贡献,而于一 九五六年与苏联的若名物理化学家谢苗诺夫共同获 得诺贝尔化学奖金。
苏联著名物理化学家尼古拉.谢苗诺夫生 于一八九六年四月三日。鉴于他与英国化学家 欣谢尔佰德研究连锁化学反应机理的贡献,荣 获了一九五六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1957
亚历山大·R·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
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R.托 德,由于十五年如-日,辛辛苦苦、兢兢业业 地深入研先核苷酸和核苷辅酶,最后取得了 优异成绩而获得了一九五七诺贝尔化学奖。
1958
弗雷德里克·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
英国著名化学家邦雷德里克·桑格在生物 化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就因为他发现了 腕岛素的分子结构,并在决定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顺序方面作出了贡献,于一九五八年 和一九八O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59
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
与极谱学的创立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他的一生是孜孜不倦为科学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一生。
1960
威拉德·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
一九五O年的一天,埃及的一座高一百四十六点五米、底海边长约二百三十米、由二百多万块重约两吨半的大石块垒成的金宁塔,作为历史的见沉默默无声地证明了美国科学家 威拉德·弗兰克·利比的一顶重大发明成果: 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用这种方法所测定的 金字塔建造年代,竞奇迹般地和历史记载的年代相符。人们早就盼望找到一种新方法来研究 地球和人类发展史了,如今夙愿终于实现了。消息一传开,人们为之欢呼,都把利比的这项发明誉为"考古学时钟"。从此,利比便成了白然科学界一他举世昭月的人物。
1961
MELVINCALVIN
1962
约翰·考德里·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
约翰·考德里·肯德鲁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一九五七电他首先确定了多肽链在肌红蛋白分子中的空间排列顺序。一九五九年,他又查明了肌红蛋白分子的详细结构,从而证实了美国化学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莱纳斯·c·波林关于纤维状蛋白质分子中存在M螺旋体模型的设想。为此,肯德鲁和他的同事、奥地利血统的马克斯·费迪南掐·佩鲁茨分享了一九六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1963
卡尔·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
久里奥·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
齐格勒博士用来制造世界上最早的低压聚乙烯 的聚合反应器。
从此由三乙基铝和三氧化钛组成的催化剂便脱颖问世了。它与齐格勒发明的聚乙烯催化剂被统称为齐格勒一纳塔型催化剂。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他们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崇高荣誉。
1964
多罗西·克劳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
她在维生素B11结构分析上做出的贡献,又为这个新时代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在人们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提取维生素B12,正是仰仗这一研究成果。一九六四年,在多罗西·克劳富持·霍奇金一生中是难忘的一年,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将这一年的化学奖授予了霍奇金。她是继居里夫人及其女儿伊伦·约里奥一居里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1965
罗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
他对有机合成的重大贡献,荣获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伍德沃德对有机化学的最主要贡就是他于一九五二年首次提出的二茂铁的夹心式结构。这种结构现在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在当时则是很难想象的。鉴于这一成就,他荣获了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1966
罗伯持·桑德逊·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
马利肯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由于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学说而荣获一九六六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
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
罗纳德·G.w·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
乔治·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
由于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获得196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艾根等所创立的方法称为“弛豫法”,也叫松弛技术,它包括 温度、压力跳跃法以及离解物效应法。
罗纳德·G.w·诺里什同他的学生乔治·波特以及德国科学家曼弗雷德·艾根一起,因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而获得一九六七年诺贝尔化学奖。
波特和德国哥丁根大学的艾根协力攻关,使反应动力学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鉴于上述成就,独特与他的老师诺里什及后来的合作者艾根共同获得一九六七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8
拉斯·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
拉斯·翁萨格是美籍挪威人,由于创立多种热动作用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而获得一九六八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69
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
奥德·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
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教授与挪威的奥德哈塞尔教授由于在“形成构象极念和把这些概念应用于化学所作的贡献”,共同获得一九六九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一八九四年范德华——拉贝尔理论在立体比学中的一个真正的发展。
奥德·哈塞尔教授同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由于“形成构象概念和把这些概念应用于化学反应所作出的贡献”,共同获得了一九六九年诺贝尔化学奖。
1970
卢伊斯·弗德里科·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
一九四九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