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不是这样,对于曹操而言,他是个很有野心和很残忍人,而且曹操是要做到让天下人不能负他,他要负天下人的那种,而凉州马超,韩肯定是他心腹大患,灭了马超一族是必然的,原因1马氏一族深得羌族崇拜,以后和羌联合必起大乱,严重影响他野心的实现。2马超和韩有一定兵力,对曹操后方构成一定威胁,直接影响曹操开疆扩土。当曹操开始对张鲁进行讨伐时,表面只对张鲁,其实开始为消灭西凉马氏作准备。而马超此时有一定的能力和曹操对抗,而且越往后自己越处于劣势,只要成功的话,就有资本和曹操坐下来谈条件,才能保证全族的安全,可是他以合作者韩早有矛盾,中了离间计是必然,因为谁都不可能完全相信一个和自己有仇的人;而且韩和曹操交涉的时间是在战斗期间,此乃兵家大忌;而且韩后期对战斗不是很重视,他这么做能怪马超不怀疑他吗?因此导致失败,曹操就提前杀掉其父弟3人等。这不是马超的冷酷,而是考虑深远的智慧。他看穿了曹操迟早会灭他们一族,但由于有一次马超的寿辰,他家人的死使他吐血;在孟起将死时,还上书给刘备,叫刘备重用其弟。可见其有情。若说害死他们一家的是他父亲,因为自古就有改朝换代,前朝的官不会被重用,大多被秘密杀害,而马氏一族在汉朝还是有一定名气,若他们家起兵讨伐,肯定能做到名正言顺,受到大家支持,因此曹操肯定会提防他们家,更不会重用他们一家,而马腾投降所授官职只是张空头支票,时机一到曹操自然会撕票,若不投降的话可能又是一翻天地。 他实力有限,必须选择合作者,而他只能选择韩,他与合作者的矛盾让他失败。这能怪他?
韩后七件套按照化妆水、精华、乳液、眼霜、面霜的顺序来使用,给皮肤补水和锁水。
根据2007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
2020年6月16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已经2020年1月3日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发展历史
在原始社会,一些部落在祭祀活动时,会把动物油脂涂抹在皮肤上,使自己的肤色看起来健康而有光泽,这也算是最早的护肤行为了。由此可见,化妆品的历史几乎可以推算到自人类的存在开始。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7世纪期间。
各国有不少关于制作和使用化妆品的传说和记载,如古埃及人用粘土卷曲头发,古埃及皇后用铜绿描画眼圈,用驴乳浴身,古希腊美人亚斯巴齐用鱼胶掩盖皱纹等等,还出现了许多化妆用具。中国古代也喜好用胭脂抹腮,用头油滋润头发,衬托容颜的美丽和魅力。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多家名牌化妆品企业,被18位因使用其化妆品而罹患严重黑皮症的妇女联名控告,此事件既轰动了国际美容界,也促进了护肤品的重大革命。早期护肤品化妆品起源于化学工业,那个时候从植物中天然提炼还很难,而石化合成工业很发达。
所以很多护肤品化妆品的原料来源于化学工业,仍然有很多国际国内的牌子还再用那个时代的原料,价格低廉、原料相对简单、成本低,所以矿物油时代也就是日用化学品时代。
中韩在各自的历史记载当中争议点和记载有差异之处如下:
一、文化方面,韩国认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但强调韩国的自主创造性。在民族主义的背景下,这样的历史叙述应该算是正常的。但有时候强调自主性有些夸大,将自己看作是有发展的继承,并且有些还发扬光大了。
二、关于中国是宗主国还是霸权国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中,一般积极地看待华夷体制,肯定其在文明传播与东亚秩序稳定方面的积极意义。韩国人对于华夷体制的认识比较复杂,总体上倾向于对华夷体制的负面评价。一方面肯定曾协助韩国抗击倭寇,向朝贡体制下的其他国家提供过安全保护,中国曾有光辉的“保护者”形象,但这一形象日趋暗淡;另一方面,认为华夷体制是极不平等的秩序安排,中国是“霸权国”,利用华夷体制“以大欺小”、“倚强凌弱”,韩国在此体制下受到“侵略”和“压迫”,经济利益受到侵蚀,内政受到严重干涉。当然隋炀帝等时期,中国确实侵略过朝鲜,这也不能否认。
三,最重要的还有领土问题,主要是高句丽和渤海国的历史问题,高句丽生前是中国的属国,死后被唐军盘接收,生前死后从没有一天归属过韩国;渤海国也一样是唐朝的属国或地方政权,后被契丹灭了全盘接收,契丹后又被金国灭了,跟韩国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出自《史记》相关人物:张良,公输班 意为:你有厉害的计谋,我也有应对方案,大家都有对策,各不相让。也可译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秦朝时,韩国有个贵族名叫姬良。他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为了逃避通缉,便改了姓「张」。他就是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以足智多谋著名的张良。
汉留侯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其祖先是战国时韩国人,五代在韩为相。秦国灭韩后,张良散家财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伏击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中,却击中副车而未获成功。
传说张良意外得到姜太公吕尚所著的《太公兵法》,从而助刘邦登上王位。大部分人认为《太公兵法》就是《六韬》,也有人认为这两个不太一样,一切分歧都源于无证可查——古书都已经找不到了。而《史记》上则说是黄石公给张良授书,即所谓「一桥三敬履」、「孺子可教」的故事。
汉朝建立后,刘邦谈及张良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记·高祖本纪》)。汉六年正月,封为留侯。死后谥为文成侯。《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记录他的生平。
以前的人为赞叹张良的智慧,在坊间流传一句俗谚:「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张良收到老人送的太公兵法后,日夜钻研,反复揣摩,终于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测之机。后来张良辅助汉高祖刘邦把秦灭了,建立了汉朝,亦报了秦灭韩的仇,便向汉高祖请辞。张良依照黄石老人书上所写修炼道术,运气丹田,使自己身轻如燕,能够翱翔天际。
张良从圯桥得书后十三年,特意前往黄石老人所说的济北谷城山,果然找到了那块神奇通灵的黄石。张良虔诚地把黄石带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它。过了很多年,张良遗形成仙,在仙界当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而张良的家人在张良升仙后,把他的遗体和黄石一起埋葬在龙首原。
西汉末年赤眉起义,天下大乱,有人发掘张良的坟墓,刚挖开墓时,只见黄石像活的一般,变化着飞上高空,犹如流星般在云中消逝。而墓中并没有张良的骸骨,只有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参考资料:
回答者: 六打白骨精 - 助理 二级 9-11 21:50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编辑本段]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德行第一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
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
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
难测量也。”
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
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5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
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
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
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
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0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
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11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
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12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
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13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
其自讬,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4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
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
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15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16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17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具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
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
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
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18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
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馀,补不足,天之道
也。”
19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
无以德掩其言。”
20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
必不免灭性之讥。”
21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
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22 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
为美事。
23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
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24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
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
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
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25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
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26 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
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
五羖之皮邪?”
27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
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
即启用为吴兴郡。
28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
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
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29 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
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
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30 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
至交,不宜说之。”
31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
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
达乎?”
32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33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
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34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35 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祀!”外
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36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37 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
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
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38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
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
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
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
39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
云:“不觉有馀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40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馀肴。饭粒脱落盘席间,
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
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41 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晓其旨。
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
时论以此多之。
42 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既忧
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试守孝子”。
43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
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
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
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
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44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
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馀席,便坐荐
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
人无长物。”
45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
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
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46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着重
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47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
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
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
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回答者: jack1297 - 初入江湖 三级 9-12 18:06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回答者: 死神的叛徒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9-12 18:17
《《世说新语》概述
[编辑本段]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编辑本段]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