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共设10个竞赛项目,包括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汉语的互译,一共收到有效参赛译文11900多份,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埃及、奥地利、秘鲁、墨西哥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师生、国家机关、军队系统、企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翻译从业人员和翻译爱好者的广泛参与。大赛译文初审首次采用“机器翻译译文评阅+人工评阅”相结合的方式,再经过评委会专家的再审、复审和终审,最终评出本次大赛获奖者346名。
一
群树绿叶尚未变色,突然雪花飘飞,树冠草地披了一片白。雪水从树枝树叶滴洒下来,路面出现冰冻,寒气袭来,顿觉清冷。这时传来韩素音辞世的消息,心中怅然,仿佛身在梦中。
那样一位精力充沛,热情饱满的女作家,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曾记得:创办冰心奖时,我们必须先申请注册,然后才能办理银行账号,刻公章等一系列的繁杂手续。这一切必须先有房子作为登记地址。当时商品房还没有流行,困境可以想象。韩素音决定把她的私人房产,隔断一间出来作为冰心奖办公用房,令我十分感动。韩素音在北京原有过一份房产,是独院平房,“文革”中被侵占,“文革”后政府落实政策,补给她几间平房。这房产坐落在西四一个胡同里,是一进三层的大院,中间的单独小院给了韩素音,几间平房相互通着。临院门的一间隔断开来给冰心奖使用,虽是平房,却有卫生设备,还分成里外间,这在当时确实难得。韩素音真诚地为我办了亲笔签字的手续。这件事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帮冰心奖解决了一项实际困难。
后来,我考虑韩素音本人并不在中国居住,将来处理这私人房产时,切割出来的这一间会对她造成不便。我就把这间房子退还了她。
她惊奇地说:“你知道,多少人想着这房子?你已用着这房,怎么还退回来?”
我说:“房子的事,早晚你要处理,不想给你留下麻烦。”
韩素音是个慷慨热情的人。
冰心奖成立初期,吴作人美术奖国际基金会成立,首届颁奖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会场摆成圆桌。韩素音到场时活动已经开始,她就坐在后面门旁我们这一桌,我忙让工作人员传话给吴作人老师的夫人肖淑芳老师,一会儿,有人来请韩素音上主席台就坐。她推辞,我说:“你去坐主席台吧,否则肖老师还要亲自来请你。”她匆忙嘱咐我:“冰心奖颁奖会一定要摆一排排座位,千万不要摆单桌,大家精神不集中,会场难控制。”我回答,知道了。所以冰心奖颁奖会会场从未摆过分桌座位,会议时间也不超过两小时。开始几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颁奖会,后来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韩素音都亲自参加会,而且每次都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初几届评出的获奖作品,她都看过,还问过获奖作者的情况。她为冰心奖的诸多题词,我在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序言里大部分写过了,这里不再重述。
韩素音最后一次来北京,我们去医院看冰心。回来她对我说:“冰心是令人羡慕的。近百岁的人,心情平静地躺在医院里安度晚年。有事作家协会派人来解决,家属来看望,作协会派车。 外国的作家进入老年,哪有什么机构管你? ”
我说:“你可以久住中国呀。”
她说:“ 我的故乡是中国 。但我要永久居住在中国,还是需要许多手续的。”
因为这不是我能发表意见的事,便闭口不再谈论。
二
曾记得:在北大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奖颁奖会,季羡林老师主持会议,并领导此项工作,所以用车,会议室,餐厅诸项都顺利。
颁奖会人数不多,却庄重热烈、轻松愉快,会后在餐厅推出茶几高的大蛋糕,气氛推向高潮,韩素音说:“他们的做法你可以参考。”
我注意到此项活动中获奖证书是盖方形人名章,这对获奖者或许更具纪念意义。于是会后我请韩素音、冰心二人为冰心奖专门写了亲笔签名,并刻印制成了签名章,以供冰心奖备用。韩素音认真地写下了英文和中文名字。如今这两份签名章,竟成了二位老人为冰心奖留在世上的手迹了。
曾记得,1982年,我去瑞士参加儿童书籍国际奖评委会会议,先是住在旅馆里,韩素音去看我,说:“这里的人多是讲法文,评委会的说明资料也大多是法文,你莫如先住我家中,我可以翻译法文给你听,你也帮我处理一批中国的来信。”我的英文水平还是解放前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的基础,法文没学过,韩素音对我帮助很多。
她的家只是一套普通的二居室楼房,一间卧室,一间书房,一间客厅兼餐厅,二卫一厨。书柜都摆放在长长的楼道里。
客厅里有一套沙发,一张餐桌,一个小打字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任何房间都没有电视机。我住在她家的书房中,她就在客厅里写“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一书。堆摞一尺多高的中文来信,她没有秘书,真难为她了。我读给她听,并帮她写了回信。其中有中国欧美同学会的信,通知她交会费。我说回京后替她回个电话就行了。她说那样不礼貌。还是回封短信,再带一张支票好。我照办了。
韩素音笑说:“人们传说我家像王宫,有厨师、有司机,你看,哪里有?只有小时工每周来打扫卫生。”
儿童书籍国际奖的主席希望获奖儿童书的奖金由一位伯爵夫人捐赠,这事特请韩素音协助完成, 韩素音热心公益事业 ,就答应下来。韩素音和我去参加伯爵夫人的午宴,我们是乘火车去的,到了伯爵夫人的庄园外,是似曾在欧洲**中看过的贵族庄园茂密树林,有位女记者开车来赴宴,见到韩素音就请我们上车,小汽车在林中路上开了不短的时间,才到宫府门口,早有侍者在门外等候。伯爵夫人家中很富有,有私人飞机,私人银行……本人服饰却很简朴。午宴也只有几样菜,由侍者送到宾客面前,盘中备有叉勺,客人根据需要自取菜量放入自己盘中,最后每人一杯饮料。就在这交际餐叙的活动中,韩素音取得伯爵夫人的同意,捐赠给儿童书籍国际奖一笔钱。回程中快到家的时候,韩素音带我到意大利餐馆吃些面食,因我猪牛羊肉都不吃,午宴只取些蔬菜沙拉,她怕我没吃饱。说明她是位很细心周到的人。我们一路交谈,她向我详细介绍了这次活动的构想,并感慨地说:“人们都赞赏北京燕园的价值,当初司徒雷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在国外寻求赞助,建成燕园的。如今还有谁记得他?但燕园留下来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从那里走出来……”
后来,冰心奖的许多做法,都借鉴了瑞士儿童书籍国际奖评奖的规则。
瑞士儿童书籍评奖工作结束,我去巴黎访问,韩素音给我一笔法郎。我说:“用不着。”她说:“你一个人出国,不像随代表团出访,事事都有人安排好,跟着走就行了。可那样你永远锻炼不出来。你要自己跑,自己处理各样问题。”她还给了我一沓公交车票,乘一次车,使用一张。
在巴黎食宿交通等项接待单位都为我安排了,所以韩素音给我的法郎一分没用,回到瑞士我又全部退还给她了。她说:“别人出国都买许多东西带回去,你不买些什么?”我说:“我什么也不需要。谢谢你。”她笑说:“接待你太简单了,几口蔬菜就够。”
将要回国的时候,韩素音让我陪她去商场买东西,我问她要买什么?她说:“你帮我看看。”逛了半天,她问:“你看什么东西好?”
我说:“你需要什么,买什么。如果不需要,东西再好买了也没用。”最后,她选了一个红色小皮包,问我:“你看怎么样?”
我说:“很轻巧,挺实用的。”她说:“就买它吧!”即刻付了款。
我回国向她告别时,她拿出了那红色小皮包,说:“这是给你买的。”
我不肯收,说“留你自己用吧。”
她坚持送给我,说:“带回去留个纪念吧!”
这小小的皮包,在我身边30年,皮包虽小,却盛满了真挚的友谊。
三
韩素音在中国熟识不熟识的朋友有多少?谁说得清呢?但韩素音在心中都是真诚面对的。
她曾出钱选送多人去英国留学,王炳南同志的夫人姚淑贤大姐就曾多年帮她管理这笔基金,辛苦地义务劳动着。
曾记得,冰心奖创办初期,为了答谢燕山石化企业给予的捐赠资金,雷洁琼老师和韩素音亲自出面去远郊厂区访问,并参观厂办小学和幼儿园,慰问教师和孩子们,石化企业的领导海燕同志全程陪伴我们,我准备了玩具、图书,还有一把二尺多长的素面巨扇,代替签名簿。韩素音兴致勃勃地和海燕同志交谈。海燕同志的父亲也是燕京大学的校友,这使两位老人倍感亲切,欢声笑语不断。韩素音和雷老师从一大清早出发直到傍晚才回,我几乎是精疲力尽地勉强支撑下来,真难为二位高龄老人了。
韩素音为中国的公益事业东奔西跑,花费了多少心血?“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凝聚了她 对中国的一片真情 ,怎不令人敬佩。
韩素音的晚年是寂寞的,独自寡居在瑞士,年节的日子里甚是凄凉。通电话时她反复问:“记得我的地址吗?没有改变。这里和北京时差7小时,打电话不方便,你就写信来!”
可我写了中文信,又有谁读给她听呢……
朗朗笑声犹在记忆中回荡,如今她已是隔世的人了。但愿在另一个世界里,她能和冰心、雷洁琼诸多老朋友快乐的相会。
瑞士·洛桑0041-21-616-4980这个电话号码,不再传送韩素音的声音,只留在电话簿里,记录着她曾经的岁月。
37MontoieLausanne100>SwitzerLand这个地址,不会再接收她的信函,但会留在历史里,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曾在这里度过她的后半生,她的许多作品,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学院荣誉
天华学院建校虽短,但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天华学院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检查和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2006年,被评为上海民办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7年,天华学院党委被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授予“五好党组织”的光荣称号。2006~2007年度被评为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2005~2007年,档案管理获得民办高校系统验收最高分95分。2006~2008年度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在民办高校办学情况年度检查中获得一致好评。2008年,获国家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再次获得上海民办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还被评为上海科教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上海市花园单位。
天华学院开设的各类专业除了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在公共基础课上重点强化高等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的训练之外,非常注重考级考证,成绩喜人。
学院取得的荣誉: ★ 上海市花园单位 ★ 上海市文明单位 ★ 上海市平安校园 ★ 上海市教育系统文明单位 ★ 上海市科教系统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 上海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上海教卫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 上海市科教系统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检查A级 ★ 上海市教委系统档案管理优秀单位 ★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授予“五好党组织” ★ 上海市国防教育表彰单位 ★ 国家教育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计算机等级考试
天华学院学生参加上海市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2006年通过率为99%,优秀率为51%;2007年通过率为92%,优秀率为53%,连续两年获得全市本科院校第一名。2007年,学生参加上海市高校计算机二级VB语言考试,通过率为98%,优秀率为53%,再次获得全市本科院校第一名。2007年,学生参加上海市高校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通过率为66%,优秀率为23%,名列上海市本科院校第二名。2008年上海市高校计算机二级C语言、JAVA和VB语言考试,均名列前茅。
外语等级考试
在2007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天华学院2005级英语专业学生通过率为93%,全国独立学院平均通过率仅为43%,全国本科院校平均通过率仅为59%。2005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88%,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为46%。在2008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天华学院通过率高达91%,全国本科院校平均通过率为62%。在2009年全国专业英语八级考试中,2005级英语专业学生首次通过率718%,比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4733%高出245个百分点,比全国独立学院平均通过率2702%高出4478%。
在2007年全国日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天华学院2005级日语专业学生通过率为83%,高出全国本科院校平均通过率20个百分点;参加日本语能力一级考试通过率为57%,高分率为43%。
专业技能考试
在2007年上海市导游证考试中,天华学院通过率高达85%,上海市平均通过率仅32%。2005级机械专业学生参加全国中级Auto-CAD能力考试,通过率为99%;参加全国中级CAXA能力考试,通过率为98%。2008年参加全国电子CAD能力考试,通过率为92%,全国平均通过率为68%。
天华学子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成果丰硕: 年 份 奖 项 2007年 第二届中国汽车服务营销技巧大赛,天华学院学生获得全国总冠军; 共青团上海市委主办全市大学生创业梦想大赛,天华学院学生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学院获优秀组织奖; 2008年 第三届中国汽车服务营销技巧大赛上海地区第二名,全国优秀组织奖和最佳指导教师奖; 上海市我爱祖国语言美中华经典朗诵比赛三等奖; 2008年CCTV迎奥运“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天华学院学生获上海赛区二、三等奖; 中国第四届“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全国团体第四名; 上海市大学生“地铁杯”广告创意大赛三等奖; 上海市高校信息安全竞赛优胜奖; 07-08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9年 全国第21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天华学院8名选手入围全国50强,晋级决赛,荣获优秀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 2009“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总决赛,天华学院选手获“单片机设计、调试与开发”项目二、三等奖,获“电子组装调试与开发”项目三等奖、优胜奖。电子信息系获大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第15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天华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获得上海赛区决赛一等奖、三等奖; 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天华学院学生获上海赛区二等奖,英语系获最佳组织奖; 上海市高校阳光体育大联赛西区乒乓比赛,天华学院代表队获得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团体第四名,女子乒乓球队获高校组女子团体二等奖; 2010年 2010年“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天华学院选手在 “嵌入式设计与开发(大学组)”项目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单片机设计与开发”项目获1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电子设计与制作”项目获1个二等奖。天华学院获得优胜学校奖; 全国第22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天华学院英语系师生共7人获奖,其中英语系教师韦晓英荣获英译汉三等奖;张云老师分获英译汉和汉译英优秀奖;卜迅老师、潘莉萍老师、08秋英语专业李珊珊、07秋英语专业杨敏同学获得英译汉组优秀奖;黄飞飞老师获得汉译英组优秀奖; 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天华学院学生荣获全国三等奖; 第十六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天华学院学生获上海赛区二等奖、三等奖; 2010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机械工程系5支学生参赛队分获得海赛区工业工程组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机械工程系荣获优秀组织奖;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天华学院两个参赛队荣获上海赛区三等奖; 第十六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上海市总决赛,09级英语系金超和07级英语系程孝通同学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2010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艺术系顾小红等3名学生在 “多媒体作品制作员(高级)”比赛中,荣获团体铜奖; 上海阳光体育大联赛,天华学院荣获功夫扇项目团体一等奖,长跑女子组团体一等奖; 第四届《中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年鉴》评选,天华学院教育系共有5位同学的7件作品入选。马俊营老师被授予“最佳指导教师奖”; 2011年 教育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16万人参赛,上海入围个人全国决赛的24人中,天华学院占有10人。全国164支队伍入围全国团体决赛,天华学院占有4支。天华学院学生荣获团体“android”项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个人“嵌入式开发与应用”项目1个个人一等奖,5个人二等奖,3G项目1个个人二等奖,3DsMax项目3个个人二等奖;12名学生获三等奖,36名学生获优秀奖,5名教师获最佳指导教师奖3名教师获优秀组织先进个人,3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天华学院获特别组织奖; 全国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天华学院韦晓英老师荣获汉译英三等奖,名列全国第八位; 第十七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天华学院学生获上海赛区三等奖,学院荣获中国区选拔赛最佳组织奖; 第二届中国辩论公开赛(China Open 2011),天华学院英语系3名同学荣获全国优胜奖; 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学钢琴专业教师演奏邀请赛,天华学院朱小玥、戴沉雁获得双钢琴A组一等奖,朱小玥获钢琴独奏A组二等奖,岳远洋获钢琴独奏A组三等奖;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上海市总决赛,天华学院经管系陈南旭、王晨等5人获三等奖; 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天华学院两支参赛队获得全国团体总决赛“优秀奖”,并分获上海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赵丽倩同学获得上海赛区个人一等奖; 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天华学院代表队获团体优秀奖,2009级秋国商2班的周丹、杨洋、2009级春国商1班的姚杨3名同学获个人一等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赛区),天华学院学生获得5个三等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参赛的上海民办本科院校中获奖数名列第一; 上海市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经典”高校学生歌咏比赛,天华学院合唱队荣获金奖; 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天华学院在上海市活动中,荣获绘画类2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声乐类甲组二等奖;舞蹈类甲组二等奖;民乐类甲组三等奖;艺术教育论文类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天华学院closersoul街舞社获“优秀艺术社团”称号; 上海市大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天华学院代表队荣获冬季长跑团体一等奖;,功夫扇团体二等奖,武术拳操二等奖。 上海大学生移动终端软件设计大赛,天华学院计算机系参赛队与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团队并列获得一等奖。 2012年 英语系金超、石际琛同学参加第16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在华东赛区75支参赛队伍中,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勇夺华东赛区总决赛三等奖。 英语系学生参加“中国英语辩论公开赛”,在160支队伍中分别排名20和42位,获全国优胜奖。 计算机系学生作品“摇摇鼠标”荣获第四届上海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程序设计组三等奖。 机械工程系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桌球比赛,获全国第5名。 我院学生参加市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获得2项声乐类二等奖,1项舞蹈类二等奖,1项西洋乐器类三等奖,1项民乐类三等奖,2项绘画类一等奖,1项绘画类三等奖。 2013年上海市“学生贺卡汉字应用书写大赛”,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盛雪怡同学荣获大学生组一等奖、最佳人气铜奖,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陈旭同学和教育艺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陈诗同学获得大学生组三等奖;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管理学院汤会同学以上海赛区一等奖身份,成功进入了全国精英赛,代表学校和上海赛区本科组在北京与来自全国33个省市入围的100名选手进行比拼,最终取得本科组全国精英赛的“优秀奖”。管理学院张馨宇和罗琳荣获上海赛区二等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决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我校工学院参加了“中兴杯”安卓智能终端创意大赛、“TiC100智慧城市创新经营模式大赛”和“STC杯”单片机系统设计大赛3个科目,工学院陈逸、邓袁俊岫、曹沛颖组成的“领航先锋”团队表现优异,荣获“中兴杯”安卓智能终端创意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电子教案比赛获奖名单揭晓,我校语言文化学院胡玥、卜迅、韦晓英、黄蔚四位教师组成的参赛队伍表现优异,作品喜获全国一等奖;日本侨报社・日中交流研究所公布了“第九届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全国参赛学生的全部获奖名单,我校语言文化学院日语专业2011级学生李灵的作文荣获全国二等奖;“海伦钢琴”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学钢琴专业教师演奏比赛,我校教育与艺术学院田剑玫老师获A组独奏二等奖;朱小玥老师获A组独奏优秀奖;刘茜、朱小玥老师获A组双钢琴参赛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组,青年教师邢玥荣获一等奖,青年教师缪建维荣获三等奖,青年教师黄蔚、王庆华、朱博和英语专业学生杨帆、刘旋、胡珊珊、胡倩倩荣获优秀奖。在汉译英组,朱博荣获三等奖;2013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赛区,我校共10支队伍参赛,其中一支荣获上海市二等奖,四支荣获上海市三等奖;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我校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老师陆凌云荣获上海赛区总决赛综合组三等奖;2014年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我校艺术系孟胜兵老师设计作品荣获教师专业组二等奖;朱花老师指导的史梦达、宗易飏、赵维杰和蒋葆奇所拍摄的微**荣获学生组二等奖;孟胜兵老师指导的付寅松、庄佳妮所创作的室内设计作品分获学生组三等奖;第35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决赛暨第27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我校两个项目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中工学院学生周传建等学生组成的团队荣获《不同寻常的鬼屋》项目大学生组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中国赛区前往美国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全球总决赛;上海市民办高校“强师工程”比赛中,许树梅老师获演讲组第一名,刘敏、马慧丽和顾倩倩三位老师获优胜奖;2014年上海市民办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中,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学生参加,获得二等奖;第二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王广华老师获英译汉组二等奖,卜迅老师获英译汉组三等奖,陆凌云老师、李艳艳老师、于晓晨老师、房珊、施灿灿、张深深同学获英译汉组优秀奖,陈斐老师获汉译英组优秀奖。 1:可沿S5(原A12)沪嘉高速公路或G15沈海高速(原A5嘉金高速)、G1501上海绕城高速(原A30绞环高速)转沿江高速太仓方向行驶,至嘉定朱桥出口最右侧下,沿汇源路往前600米。2:S5沪嘉高速公路直行至上海嘉定城区出口,叶城路左转,直行至胜辛路右转,直行至胜辛北路1661号(学院东大门)
经过严格评审和终审讨论,本届大赛共评出982名获奖者,获奖比例仅为297%。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于1989年创办,是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大赛,并受到全国乃至海外青年翻译爱好者的欢迎和认可。
2003年,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颁奖仪式上,唐家璇国务委员发来贺词说:“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我很支持,希望能逐年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
《中国翻译》杂志从1986年开始举办青年“有奖翻译”活动,每年举办一次。1989年3月中国译协的老朋友韩素音女士访华期间,与《中国翻译》杂志主编叶君健在京见面。韩素音女士一直非常支持中国的翻译事业。
当她了解到正在举办的这一青年翻译奖后,当即表示愿意提供一笔赞助基金使这项活动更好地开展下去。
经过商议,《中国翻译》杂志决定用这笔基金设立“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因此1989年原名为“第四届青年有奖翻译比赛”的大赛,在揭晓活动中改称为“第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年份 1986年 赛次 首届青年有奖翻译比赛 主办单位 《中国翻译》编辑部 亮点 参赛对象为35岁以下青年。该竞赛自此每年举办一次。 英译汉组原文 Sunday/Elizabeth Best 年份 1987年 赛次 第二届青年有奖翻译比赛 联合主办单位 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 亮点 参赛者年龄放宽到40岁。 英译汉组原文 The Kiss/Kate Chopin 年份 1988年 赛次 第三届青年有奖翻译比赛 联合主办单位 湖北省译协、武汉译协 英译汉组原文 Doug Heir/Lynn Rosellini 年份 1989年 赛次 第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原第四届青年有奖翻译比赛) 联合主办单位 江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 亮点 韩素音女士为“有奖翻译”活动提供赞助基金,经过商议,《中国翻译》杂志决定用这笔基金设立“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因此1989年原名为“第四届青年有奖翻译比赛”的大赛,在揭晓活动中改称为“第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英译汉组原文 Trust/Andy Rooney 年份 1990年 赛次 第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 英译汉组原文 Han Suyin's China 年份 1991年 赛次 第三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天津翻译工作者协会 英译汉组原文 The Colour of the Sky/Alfred Russel Wallace 年份 1992年 赛次 第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 亮点 参赛者年龄放宽到44岁。 英译汉组原文 The Blanket/Floyd Dell 年份 1993年 赛次 第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 英译汉组原文 How Should One Read a Book/Virginia Woolf 年份 1994年 赛次 第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重庆市翻译工作者协会。 英译汉组原文 Glories of the Storm 年份 1995年 赛次 第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共同承办单位 广州翻译协会、广州科技翻译协会 英译汉组原文 Why Measure Life in Heartbeats 年份 1996年 赛次 第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南京翻译家协会 共同承办单位 南京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亮点 首次增设汉译英方向。 英译汉组原文 Felicia's Journey/William Teevor 汉译英组原文 可爱的南京 年份 1997年 赛次 第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湖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长沙铁道学院《外语翻译》编辑部 英译汉组原文 A Visit with the Folks 年份 1998年 赛次 第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共同承办单位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科技翻译》编辑部 亮点 再次增设汉译英方向。 英译汉组原文 The Man in the Water 汉译英组原文 怀想那片青草地 年份 1999年 赛次 第十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商务印书馆 共同承办单位 《中国翻译》编辑部、商务印书馆“译作室” 英译汉组原文 The Treasures in Store at the Shore 汉译英组原文 黎明前的北平 年份 2000年 赛次 第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译汉组原文 Garibaldi in the Assembly/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汉译英组原文 霞/冰心 年份 2001年 赛次 第十三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译汉组原文 On Going Home/Joan Didion 汉译英组原文 歌德之人生启示/宗白华 年份 2002年 赛次 第十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外语系 英译汉组原文 An Experience of Aesthetics/Robert Ginsberg 汉译英组原文 想起清华种种/王佐良 年份 2003年 赛次 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外交学院英语系 英译汉组原文 A Person Who Apologises Has the Moral Ball in His Court 汉译英组原文 常想一二 年份 2004年 赛次 第十六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译汉组原文 Entering The Maze 汉译英组原文 启示 年份 2005年 赛次 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译汉组原文 Beauty (Excerpt) 汉译英组原文 老来乐 年份 2006年 赛次 第十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英译汉组原文 Th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Literature of Power 汉译英组原文 读书苦乐 年份 2007年 赛次 第十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澳门理工学院 亮点 汉译英组译文首次与英译汉组持平。 英译汉组原文 The Making of Ashenden (Excerpt) 汉译英组原文 在义与利之外 年份 2008年 赛次 第二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翻译协会 共同承办单位 《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译汉组原文 Philosophy vs Emerson (Excerpt) 汉译英组原文 父爱的尺度(节选) 年份 2009年 赛次 第二十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翻译硕士(MTI)教育中心 共同承办单位 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元培世纪(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SDL公司、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亮点 本届比赛实行在线提交参赛译文方式并设了复赛环节。 英译汉组原文 Beyond Life 汉译英组原文 可贵的“他人意识” 年份 2010年 赛次 传神杯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编辑部 共同承办单位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承办 亮点 参赛者年龄放宽到45岁以下。 英译汉组原文 Hidden Within Technology's Empire, a Republic of Letters 汉译英组原文 蜗居在巷陌的寻常幸福 年份 2011年 赛次 第二十三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亮点 竞赛文章改变过去以文学为主的风格,首次选用商务类题材; 有效译文数量突破2000人。 英译汉组原文 Are We There Yet 汉译英组原文 摩天大楼指数——如影随形的经济危机 年份 2012年 赛次 第二十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联合主办单位 江苏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中国译协江苏培训中心) 英译汉组原文 It’s Time to Rethink ‘Temporary’ 汉译英组原文 语言与社会身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现在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和繁荣富强,有不少的人都希望可以拿到中国的绿卡,成为一个中国人,但是在旧时代却是相反的,那时候的中国落后贫穷,很多的中国人都想尽办法想到外国去,甚至是拥有外国的国籍成为一个外国人,这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很可靠的保障,毕竟那个时候的中国是挨打的中国,作为中国人被压迫被歧视是免不了的。
可是就在英国有这么一位姑娘,她叫韩素音,因为母亲是比利时的贵族**,她一出生便就拥有英国国籍。按理来说她应该是幸运的,但她一点都不因此而觉得幸运,反而十分苦恼,因为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于是穷尽一生都是想要做回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母亲希望韩素音回到英国,但她坚定要留在中国
1917年韩素音出生于河南信阳,原名叫做周月宾,父亲周映彤出生于成都郫县,母亲玛格丽特是比利时贵族家庭的成员。韩素音一出生就带着混血儿的面容,长得十分美丽,但是当时中国地位比较低,外国人与中国人生下的混血儿在外国其实是被歧视的,无奈之下韩素音只好随母亲入了英国国籍。
但是韩素音的心里觉得自己和父亲一样都是中国人,慢慢长大的韩素音十分敬重鲁迅先生,很欣赏他的思想和为人,也下定决心要当一位医生救死扶伤。可是母亲十分反对,她爱韩素音的父亲,但是却不喜欢中国,甚至和大多数外国人一样是排斥的,韩素音的父亲却坚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中国人,必须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两人也经常因为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而发生争执。
最后玛格丽特实在拗不过倔强的孩子,只好同意韩素音去学医,1935年韩素音进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学医开始对医术的学习,并且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回到中国去,要成为真正的中国人。1937年中国爆发了七七事变,韩素音开在各地举办各种演讲,去鼓励国人觉醒,鼓励国人去反抗侵略,演讲不下百场。
可是只是做演讲的效果并不如韩素音的心愿,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生活的国人不愿意到战乱中去,她也无可奈何,于是决定身先士卒,自己回国成为一名护士,以表自己甘愿为中国而死的决心。为此,她不惜放弃在英国的学业,已经做好了完全准备奔赴祖国,但是却遇到了第一个改变她命运的男人。
乱世中婚姻感情曲折,因此走上写作之路
1938年放弃学业回国参加抗战的韩素音在游轮上遇到了气质不凡的唐保黄,立刻就被吸引了,两个人很快的就在武汉结了婚,但是结婚之后韩素音却发现唐保黄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的正人君子。
结了婚的唐保黄开始对韩素音加以控制,他是个十分传统的中国男人,不允许结了婚的韩素音出去抛头露面,韩素音当护士的愿望更是被扼杀在摇篮里,甚至唐保黄还经常地实施家暴,对韩素音拳脚相加,韩素音一直活在痛苦中,这时她只能将自己的情绪和心情写进书中。
于是韩素音的第一本书《目的在重庆》出版了,此书一出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短短的时间里就被销售一空,这也使得韩素音发现了另外一条可走的道路,但是唐保黄也因此对韩素音大打出手,1941年唐保黄去任职英国大使,韩素音才得以逃脱控制,而这段婚姻也随着唐保黄在战争中阵亡而结束了,韩素音也回到了英国。
1948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韩素音再次回国在一次宴会上结识一名叫做伊恩的战地记者,他们热恋相爱,可惜伊恩后来被派往战场,在此期间二人通信达上千封,每一封书信里都充满了满满的爱意,但不幸还是降临到了他们的身上,伊恩在战争中牺牲了。韩素音痛苦不已,于是将他们的故事写进《瑰宝》这本书里,用一生怀念着这一位挚爱。
韩素音一直都在感情的世界里浮浮沉沉,直到1956年,韩素音受印度总督的邀请去新德里度假时遇见了同样喜爱中国的一位印度男人,韩素音还给他起了个中文名字叫做陆文星,陆文星很喜爱中国的文化,曾经在两国将要发生战争时极力阻止,也是因为二人对中国有着同样的执念,使得他们彼此更加亲密。
用尽一生为中国正名,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
韩素音直到1956年终于被批准进入大陆,回到这一片她深深热爱的土地上,回到中国后的她在中南海西花厅和总理见了面,短短的谈话立马就使得韩素音感受到家的温暖,总理热情地给韩素音介绍了中国的种种社会现状,这使得韩素音感受到原来外国人对于中国有这么大的误解,于是她放弃了擅长的情感写作,准备用写作的方式来将真正的中国展现在全世界面前,为中国正名。
于是从1964年以后韩素音辞去医院的职务,专心开始进行中国相关的写作,《亚洲的风雷》、《2001年的中国》等等著作相继问世,它们叙述着韩素音的故事,也叙述着中国的故事,韩素音用极其优美的字句描述自己的祖国。
让西方人真正了解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并不是他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恶人将中国恶魔化、扭曲化,而韩素音就要为中国正名,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人怎么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呢,她很早就对着世界宣布未来的中国一定会让他们都为之震惊。
除了写作之外,韩素音还常年奔走在各个国家进行演讲,为大家讲述她看到的中国,讲述中国的不屈不挠,讲述中国的千年历史,讲述中国的文化传承,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中国更被其他的国家认可和接受,她的丈夫也在中印两国友好关系上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韩素音的一生都不敢忘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她让人们看到中国真正的力量,而中国也像她所说的那样越来越繁荣富强,今天的中国让全世界都为之瞩目,屹立在大国之林,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线。
第十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部分的参赛原文
Th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the Literature of Power
What is it that we mean by literature Popularly, and amongst the thoughtless, it is held to include everything that is printed in a book Little logic is required to disturb that definition The most thoughtless person is easily made aware that in the idea of literature one essential element is some relation to a general and common interest of man—so that what applies only to a local, or professional, or merely personal interest, even though presenting itself in the shape of a book, will not belong to Literature So far the definition is easily narrowed; and it is as easily expanded For not only is much that takes a station in books not literature; but inversely, much that really is literature never reaches a station in books The weekly sermons of Christendom, that vast pulpit literature which acts so extensively upon the popular mind—to warn, to uphold, to renew, to comfort, to alarm—does not attain the sanctuary of libraries in the ten-thousandth part of its extent The Drama again—as, for instance, the finest of Shakespeare’s plays in England, and all leading Athenian plays in the noontide of the Attic stage—operated as a literature on the public mind, and were (according to the strictest letter of that term) published through the audiences that witnessed their representation some time before they were published as things to be read; and they were published in this scenical mode of publication with much more effect than they could have had as books during ages of costly copying or of costly printing
Books, therefore, do not suggest an idea coextensive and interchangeable with the idea of Literature; since much literature, scenic, forensic, or didactic (as from lecturers and public orators), may never come into books, and much that does come into books may connect itself with no literary interest But a far more important correction, applicable to the common vague idea of literature, is to be sought not so much in a better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as in a sharper distinction of the two functions which it fulfills In that great social organ which, collectively, we call literature, there may be distinguished two separate offices that may blend and often do so, but capable, severally, of a severe insulation, and naturally fitted for reciprocal repulsion There is, first, th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secondly, the literature of power The function of the first is—to teach; the function of the second is—to move: the first is a rudder; the second, an oar or a sail The first speaks to the mere discursive understanding; the second speaks ultimately, it may happen, to the higher understanding or reason, but always through affections of pleasure and sympathy Remotely, it may travel towards an object seated in what Lord Bacon calls dry light; but, proximately, it does and must operate—else it ceases to be a literature of power—on and through that humid light which clothes itself in the mists and glittering iris of human passions, desires, and genial emotions Men have so little reflected on the higher functions of literature as to find it a paradox if one should describe it as a mean or subordinate purpose of books to give information But this is a paradox only in the sense which makes it honorable to be paradoxical Whenever we talk in ordinary language of seeking information or gaining knowledge, we understand the words as connected with something of absolute novelty But it is the grandeur of all truth which can occupy a very high place in human interests that it is never absolutely novel to the meanest of minds: it exists eternally by way of germ or latent principle in the lowest as in the highest, needing to be developed, but never to be planted To be capable of transplantation is the immediate criterion of a truth that ranges on a lower scale Besides which, there is a rarer thing than truth—namely, power, or deep sympathy with truth What is the effect, for instance, upon society, of children By the pity, by the tenderness, and by the peculiar modes of admiration, which connect themselves with the helplessness, with the innocence, and with the simplicity of children, not only are the primal affections strengthened and continually renewed, but the qualities which are dearest in the sight of heaven—the frailty, for instance, which appeals to forbearance, the innocence which symbolizes the heavenly, and the simplicity which is most alien from the worldly—are kept up in perpetual remembrance, and their ideals are continually refreshed A purpose of the same nature is answered by the higher literature, viz the literature of power What do you learn from Paradise Lost Nothing at all What do you learn from a cookery book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that you did not know before, in every paragraph But would you therefore put the wretched cookery book on a higher level of estimation than the divine poem What you owe to Milton is not any knowledge, of which a million separate items are still but a million of advancing steps on the same earthly level; what you owe is power—that is, exercise and expansion to your own latent capacity of sympathy with the infinite, where every pulse and each separate influx is a step upwards, a step ascending as upon a Jacob’s ladder from earth to mysterious altitudes above the earth All the steps of knowledge, from first to last, carry you further on the same plane, but could never raise you one foot above your ancient level of earth: whereas the very first step in power is a flight—is an ascending movement into another element where earth is forgotten
得需要有该工作的相应的技术。
翻译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工作,为了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为了更好地与世界人民交流,要有责任重视、做好这项工作,翻译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技术性很大的工作,得需要流利的翻译口才,还有敏锐的头脑思维,所以很难获奖。
本竞赛以其优秀的选材、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对评审结果的详细解读,而受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青年的积极参与,是中国翻译界目前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比赛,发掘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致力于翻译事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