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录:
汉四郡与前三国时代
在公元前195年,中国西汉的燕王卢绾北走匈奴后,其部将卫满带领旧部灭掉箕子朝鲜并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朝鲜的国力相当强大,故汉武帝于公元前109年派军远征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其土地分为四个郡,史称汉四郡。
公元前108年,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公元前82年合并为乐浪郡,历经中原西汉、东汉、魏国、西晋的统治管辖。
三国时代
进入4世纪以后乐浪郡被高句丽占领。同时南部的百济、新罗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百济完全消灭了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慕韩、辰韩等数国。朝鲜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朝鲜三国时代”。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是这一时期半岛的霸主。据好太王碑的记载,高句丽好太王迫使百济和新罗成服于高句丽,并且击退了入侵新罗的日本军队。百济(前18年-660年)是朝鲜半岛古代西南部的国家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并且在3世纪末完全统一了马韩54国。 公元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百济依靠向中国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贡的方式,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
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则以向唐朝称臣的条件与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时,唐朝大军于公元660年联合新罗攻灭百济,次年进攻高句丽,久围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终于当年9月攻克平壤,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至此之后高句丽政权就退出了历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的国家制度进行统治。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朝鲜后三国时期”。新罗935年亡于高丽,新罗时代结束。
后三国时期
朝鲜后三国时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鲜历史上的时代划分之一。始于892年农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时期新罗王族后裔弓裔亦建立后高句丽导致已衰弱的新罗分裂,终于936年高丽再度统一朝鲜半岛。
高丽王朝(918-1392年)
918年,后高句丽的的弓裔王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沙发动抗蒙古战争;1273年,蒙古占领济州岛,结束抗蒙古战争。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在高丽首都派遣“达鲁花赤”控制高丽国政,高丽国王只能住在江华岛上。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并以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的藩属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复时高丽朝廷才重新掌握统治权。
朝鲜王朝(1392-1896年)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但他却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阳。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对此朝鲜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军援助明朝;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史称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1873年,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闵谦镐克扣军饷,韩国改革派在日本政党协助下,策动了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中国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鲜朝廷无力镇压,于是要求中国军队入境镇压。6月6日中国军队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也以次为借口趁机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阳,强迫朝鲜签定《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1894年日本军队袭击驻朝鲜的中国军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后朝鲜停止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大韩帝国时期(1896-1910年)
1895年4月,清朝战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承认朝鲜是自主之国,于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朝廷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同年,日本暗杀了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1896年,高宗在俄国支持下称帝登极,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为韩国。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大韩帝国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韩国成为日本的“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韩国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今天的社论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韩、赵、魏之间的争论。希望这能帮到你。
战国七雄中,人们常把韩、赵、魏放在一起,说这不是偶然。汉、赵、魏三家的分封,开启了战国时代。汉、赵、魏的灭亡,拉开了秦国灭亡的序幕。其实战国时期人们通常称之为汉、赵、魏三晋。三晋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和特殊意义的称谓。
三族分等级。
韩、魏是姬姓诸侯的后代。赵姓出自夷,与秦的祖先相同。两周后,世界陷入混乱。汉、魏、赵的祖先都在晋国工作过。万济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汉源的封地,毕万获得了魏的封地,赵肃获得了耿的封地。从此改姓,毕万改姓魏。韩、魏、赵也成为晋国大夫,参与了晋国激烈的政治博弈。
晋献公是金朝的第一个皇帝,他削弱了公共权力,加强了君主制度。任用人才,扩大疆域,为晋国的崛起奠定基础。然而,晋献公也是一个非常任性和顽固的君主。他溺爱李记,爱我,爱我的狗,却抛弃了我。于是,晋国的医生被卷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魏万之钱伟和赵肃的儿子赵帅在这场战争中选择了支持他的儿子重耳。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时,钱伟和赵帅跟随公子重耳流亡19年,陪伴公子重耳历尽艰辛。36年前,他的儿子重耳重新登上王位,成为晋文公。钱伟和赵帅历尽艰辛,成为晋文公的重要英雄。
此时的晋国公权力已经衰落,不同的公职人员成为支撑晋国君主统治的力量。除魏、赵外,胡、栾、冼、徐、云、荀等都是名门。在晋文公时期,这些家族以国家大事为重,在权力场上和睦相处,辅佐晋文公和相公父子称霸。但晋襄公死后,这些家族以家族利益为重,为争夺最高权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在时期,打败了许多对手,成为晋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君主变成傀儡的统治者。在执政21年后,赵的势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把赵推向了许多家族的对立面。赵的家族在583年前就分裂了。栾家和李家趁机陷害赵家。晋景王一直怀疑赵氏,下令消灭赵氏,夺取了赵氏封地。
影视剧中的赵盾形象
眼看赵就要步胡、冼的后尘,从晋国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这时,韩诺及时赶到,认为赵帅和赵盾不能被遗忘。他建议晋景公不要让赵死。晋景公采纳了韩诺的话,恢复了的职位,把赵的封地还给。在韩诺的帮助下,走上了复兴家族的道路,而韩诺因其个人的忠诚正直得到了晋国公的高度评价,成为汉族历史上担任晋国执政官的第一人。也正是在晋朝时期,姜维帮助晋朝称霸中原,受到晋朝的高度重视,使魏家得以崛起。至此,朝鲜、赵、魏都在金的政治舞台上扎下了根。
相公的青年才俊才华横溢,轮廓分明。他比晋景公更懂得压制不同公职人员的力量。他提拔、魏两家,同时扶植与晋国国君关系密切的齐、杨两家,以壮大民众的力量。晋襄公死后,平庸的晋平公继位。不同公职人员之间的政治斗争再次进入白热化状态。52年前,领事史因家族恩怨被驱逐。两年后,在齐的帮助下
58年复仇者接任执政官后,赵的势力得到恢复。然而,武_并没有忘记救韩诺的恩情,所以他尽力提拔韩诺的儿子韩琦来报答韩诺。541年武_死后,韩琦继任执政官。经过两晋两晋三个朝代,汉齐在前514年灭齐、杨同治诸族,彻底削弱了金朝人民的力量。同年,韩琦去世,舒威接任领事。和其他家族一起瓜分了齐和杨同之的封地。此时,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只剩下魏、赵、韩、郅、范和中行。
影视剧中的武_形象
497年前,魏、赵、韩、智、范、中行和平相处了17年,战争再次爆发。这一次,魏、赵、南朝鲜和联合攻击范和中国银行。双方的战争持续了七年,最后以范和中国银行的彻底失败而告终。48年前,姚智继承了赵阳。他盛气凌人,野心勃勃。四十八年前,与魏、赵、韩共同瓜分了范、中行的封地。四十三年前,联合魏、韩攻打赵国,将赵武义围困在晋阳。情急之下,赵武义背叛了对姚智不满已久的韩虎和魏巨,联合韩虎和魏巨杀了姚智,瓜分了他的封地。这时,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只剩下魏、赵、韩。
生活中,三角结构是最稳定的,政治也是。魏、赵、韩联合执政后,晋国没有发生内战。他们悄悄地消化了胜利的果实,把晋国的一切都变成了自己的财产。403年前,纣王正式册封卫斯、、为诸侯,使卫斯、魏、胡等君主与大夫分离。三十六年前,晋被赵所灭,赵,名存实亡的晋国彻底消失。
三国争霸
三族分金被认为是战国的开始,标志着春秋时期“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社会制度被历史淘汰。如何适应新的历史环境,成为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解决新时代带来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会得罪很多既得利益者。统治者得罪这些既得利益者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统治者通常对改革非常谨慎,甚至回避改革。当然,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经常发生。对于新兴国家来说,既得利益者是统治者,但他们对改革的要求非常强烈。魏文侯,维斯家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君主,是第一个对新形势做出反应的人。
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丞相,进行了战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改革。废除贵族世袭特权,进行土地改革,鼓励农业生产,促进了魏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外,魏文侯还任命吴起进行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吴尊专业步兵部队。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勇敢的士兵,魏文侯可以继续向外界开放其领土。然而,魏文侯没有发动战争。他与南朝鲜和赵结盟,并以为活动目标。407年前,魏文侯向赵烈侯借款,派大将杨乐灭中山国。三十九年前,秦国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魏文侯派大将吴起指挥5万士兵进行反击。吴起在银津打败了十倍于他的,使魏牢牢地控制了河西地区。
影视剧中的魏文侯形象
在魏文侯的统治下,魏国迅速崛起。魏文侯37年前去世,他的儿子魏武侯继承了王位。魏武侯雄心勃勃,开始向东扩张。三十六年前,赵国利用赵国内乱攻打邯郸,被赵国击退。33年前,他再次攻打赵,在兔子台打败了赵。魏、赵联盟虽有裂痕,但并无大碍
俗话说,苍蝇不叮没缝好的蛋。由于赵国没有衬衫,赵国内乱频繁。其根源在于赵对子侄继承制度的改革和子侄继承制度的确立,从而开创了非后裔继承皇位的先河。赵的侄子赵继位后,赵的弟弟赵废了赵,成了赵家的主人。赵死后,赵被复位。赵死后,他的儿子赵烈侯继承了他的王位。赵烈侯死后,其弟赵武公继位。赵武公死后,赵烈侯的儿子赵继位。赵武公的儿子不想失去皇位,于是发动了叛乱。起义失败后,他勾结魏武侯攻打邯郸。35年前,赵死后,他的儿子赵成侯继承了王位。赵再次爆发内乱。赵成侯的弟弟就是这次发动叛乱的人。当然,赵承厚是最后的赢家。总之,赵的发展伴随着频繁的内乱。
同期,韩国的发展稳步推进。在死后,韩、侯景、其子韩烈侯、孙、曾孙、曾孙相继继位。王不断与邻国交战,使韩国实力不断壮大。376年前,赵、李、赵共同瓜分了晋国。三十五年前,郑灭,建都新郑。71年前遇刺身亡,其子韩继位。
魏武侯的东进政策加剧了魏、赵、韩之间的矛盾,削弱了魏对中山国的统治。在380年前,孙中山脱离了魏国的统治,成功地恢复了国家。从此,魏的版图开始缩小。
与他的父亲魏文侯相比,魏武侯既傲慢又任性。他听信谗言,赶走了辛辛苦苦的吴起。吴起离开魏国后来到楚国,模仿李悝的变法,使楚国迅速崛起。楚国的崛起无疑对南魏构成了威胁。事实上,早在385年前,魏武侯就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他叫连赢,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魏流亡31年,亲眼目睹了魏通过变法获得政权的过程。85年前,他支持成为秦王。回国后,他进行了旨在巩固秦国的改革,使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国的道路。于是,魏四处树敌。曾经统治中原的魏已经不存在了。
影视剧中的吴起形象
魏武侯31年前去世,他的儿子魏惠王继承了王位。在登基之前,他与弟弟威卡卡奥有竞争关系。关系很紧张。在登上王位后,魏慢慢地发动了一场叛乱来挑战他哥哥的地位。赵成侯和韩趁机联合攻魏。魏惠王寡不敌众,被围困在东图泽。就在危机关头,赵成侯和韩在魏国的待遇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赵成侯主张拥魏为王。韩主张分魏地。赵成侯和韩观点不同,无法统一。他们撤退了,魏惠王化危机为和平。后来,魏惠王打败了韦欢,巩固了他的国王地位。
三十一年前,魏惠王从安义迁都大良。从此,它把中原作为魏国的发展中心。三十三年前,庞涓将军被派去攻打赵。请赵琪帮忙。派田忌和孙膑去救赵。田忌和孙膑在桂林大败庞涓。31年前,魏惠王派庞涓将军去攻打南朝鲜。韩国也向齐国求助。齐威王田忌和孙膑被派去营救南朝鲜。田忌、孙膑击败魏军,在马林杀死庞涓。三十一年前,抓住东线战败的机会,公孙阳被派去攻打河东。公孙阳货抓住了魏阳。他还打败了魏军。为了缓解危机,被迫把河对岸的土地献给秦国。
魏惠王在桂陵、马陵和河东被打败。孙膑和公孙阳都曾为魏惠王效力,但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甚至遭到魏惠王的迫害。像他的父亲一样,魏惠王也向敌人输送人才,这使得秦国和齐国的崛起以及魏国的霸权不复存在
前350年,赵成侯死了,他的儿子赵肃侯继承了王位。347年前平定赵范叛乱后,与魏、齐长期作战,有胜有败。36年前,赵肃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武灵继承了他的王位。307年前,赵武灵王对骑射进行军事改革,296年灭中山国,使赵崛起。可惜的是,赵陵在前295年就死了。武陵早年立长子为太子,后又立幼子赵为太子。二十九年前,赵武灵王把皇位传给了赵惠文王赵贺。25年前,张钊造反,立即被支持赵惠文的大臣们镇压了。张钊失败后,他向赵武灵寻求庇护。支持赵惠文的大臣们包围了赵武灵宫,杀了张钊,饿死了赵武灵,巩固了赵惠文的地位。
影视剧中的赵武灵形象
自子、汉宣徽、武陵三王相继覆灭后,魏、赵、韩三国君主开始称王,与平起平坐,三国***之间的争霸进入了更加激烈和冷血的时期。
灭秦三晋
三晋联盟的解体为秦靳东铺平了道路。此时商鞅变法使秦国更加强大。魏、赵、韩国为了保卫共同的敌人,不断地争夺权力和利益,但有时也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遏制秦国的东进。三十八年前,魏、赵、韩联合楚王、燕王,共同对抗秦国。第二年,秦国发动反攻,在修鱼大败韩、赵联军,斩首八万人。二十八年前,魏国和韩国联合起来再次攻打秦国。这一次三国联军取得胜利,入侵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魏国和韩国,从而遏制了秦国的攻势。
二十三年前,魏国和韩国联合攻打秦国。秦朝大败魏韩联军,在伊拉克斩首24万人。从那以后,它像飓风一样席卷了魏、韩和赵,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力量。七十三年前,在华阳大败魏赵联军,斩首十三万人。在最初的262年里,经过三年的持续战斗,田雷将朝鲜土地分为南北两部分。二十年前,秦与赵在朝鲜昌平区决战。最终,赵被打败,40多万赵国军队被杀死。二十八年前,秦国乘胜出兵攻邯郸。赵一边寻找帮助,一边顽强战斗。魏国和楚国都派兵援助赵国,击退了秦国的进攻。赵不得不扭转局势。
白人**和电视剧的形象
这一时期,赵的赵胜、魏的黄歇、齐、楚等。都吸引了客人,帮助君主治理国家。他们都是世界闻名的。这就是“战国四王”。前270年,在的推动下,赵奢在襄阳打败了,震惊了秦国。六十年前,赵括是赵奢的儿子,接替廉颇指挥赵军在长平作战。赵括的军事才能不如他的父亲,他最终输给了田雷,战死沙场。
前258年,辛和春带兵攻汉救汉,贡献最大。47年前,辛率领诸侯国联合讨伐秦国,打败秦国将领,乘胜追击函谷关,威慑秦国,才退兵。四十一年前,淳还率领诸侯联军攻打秦国。诸侯联盟一开始赢了,但是在函谷关被秦军打败了。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没有组织过对抗强大秦朝的诸侯联盟。
魏、赵、韩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得不偿失,国力日见衰退。秦国的东进势不可挡。三十年前,秦军占领了新郑,占领了韩国最后一个君主韩安,灭了韩国。二十八年前,邯郸被攻陷,赵被俘,赵灭。二十五年前,大良被俘,魏国最后一个君主——傀儡魏被俘,魏灭。此时,三晋相爱相杀了一百多年,走到了尽头
朝鲜历史,主要指朝鲜半岛范围内的历史。
古朝鲜
中国史籍中有“东夷”,意即东边的弓箭手。他们遍布于满洲、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以北、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现代朝鲜人可能是东夷的一支朝鲜半岛具有五千年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但其实早在数十万年前,朝鲜半岛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时代始於公元前70万年,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4世纪进入铁器时代。朝鲜人原来是生活在亚洲北面大陆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逐渐迁移到朝鲜半岛,从公元前4世纪,在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史称古朝鲜。半岛南部形成几个部落联盟,沃沮、濊、马韩、辰韩、弁韩。后来马韩统一三韩,称辰国。
檀君朝鲜
相传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后代檀君王俭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统治朝鲜1500年之后退位成为山神。此传说记载於《三国遗事》之内。
箕子朝鲜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著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做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灭。
出于民族主义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鲜韩国学者对此段历史的存在有一定争议,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卫氏朝鲜
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汉四郡与三韩时代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中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在东汉末年,辽东的公孙氏(《三国演义》中有公孙瓒)在乐浪郡南部又设带方郡,南迁的古朝鲜人,包括了卫氏朝鲜的遗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以辰韩、马韩和弁韩为中心的辰国,同时存在伽倻等小国。
三国时代
由于汉朝解体,无力北顾,前1世纪中叶,辰国开始解体。新罗、百济日渐强盛,公元4世纪,朝鲜形成 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
在公元前后(《三国史记》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中),朝鲜半岛上出现了三大政权:新罗(前57年-935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在半岛南端还有伽倻等政权。各国互相攻伐,同时也出现了朝鲜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百济是由马韩部落-{}-发展起来的,新罗是辰韩中一个小部落形成的。百济依靠中国南朝各代,从中国吸收文化并向日本传播。
关于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学者认为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弁韩(今庆尚南道)地区的伽倻等政权是当时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鲜半岛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岛三国中的百济为抵御高句丽和新罗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借由日本牵制两国。日本则企图利用此一形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势力。由此导致了四世纪时大和朝廷出兵新罗,占领弁韩,设置日本府进行统治。
512年,百济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让任那四县以补偿被高句丽占领的北部领土。当时的大和朝廷因无力继续统治朝鲜南部地区,不得不答应百济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
而在朝鲜和韩国方面,很多学者否认当时在朝鲜半岛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们认为在日本列岛上存在着许多被百济,伽倻和新罗统治的小国,在半岛各国相互争雄之时也曾竞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岛各属国的力量。
日朝韩三国学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还没有一个可以为各方接受的结论,某一年的微软百科全书即因为此一问题而招致部分韩国学者的抗议。同样的三国关于高句丽“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读也存在很多争论,甚至有朝鲜学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旧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篡改。
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则和新兴的唐朝结盟,高宗在位时,于公元660年和唐朝联合灭百济,于668年和唐朝联合灭高句丽,但唐朝却派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旧地建立安东都护府。由於当地人民反抗,以及当时唐朝还要防御西突厥的威胁,676年唐军撤退,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定都庆州,采取唐朝的国家制度。
9世纪,各地农民起义,900年部队将领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918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此后定国号“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后三国时期。
新罗935年亡于高丽,新罗时代结束。某些朝鲜学者将渤海国也纳入本国史范畴,故将此时代称为南北国时代。
高丽王朝
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993年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宋朝关系,向辽国称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跨台,国王投降蒙古。成为元朝属国,达鲁花赤驻开城监督国政。1280年,成为元朝一个行省(征东行省)。
李氏朝鲜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取“朝日鲜明”之意,定都汉城。此时代被日本称为“李氏朝鲜”,这个名称在多数的历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对此朝鲜和韩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称朝鲜时代,但此名称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创立朝鲜语字母“训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鲜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兵20万侵入朝鲜,一度占领平壤。中国明朝派军援朝,1598年日军被中朝联军击溃,朝鲜将领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互相支援,最后都壮烈牺牲。此段历史史称“壬辰倭乱”,现代中国称为“万历援朝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出兵援助,1636年清军攻占朝鲜,国王投降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1863年国王哲宗死后无嗣,由王族李昰应之子即位为高宗,李昰应为“大院君”摄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封建势力,对外闭关锁国,放火烧毁进入朝鲜抢劫的美国军舰,并多次击退美国军舰的进攻,击毁三艘美国军舰。
1873年 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克扣军饷,因而发生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清朝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鲜驻军。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
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6月6日清军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立即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变,占领汉城,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
1894年日本和驻朝鲜的清军展开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清军失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成为近代国家。日本暗杀有反日倾向的明成皇后。
1896年高宗称帝登极,成立大韩帝国,从此朝鲜改为韩国。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
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被日本至此,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日本派出的“统监”政权。
1907年日本强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继位。
1909年日本第一任统监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统治时期
日韩合并
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韩国政府同之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半岛,设立朝鲜总督府,进行殖民统治。日本将韩国王室封为日本贵族,让高宗退位,拥立顺宗。
临时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因日本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民族语言,展开大规模反抗活动。柳宽顺等青年学子在今日汉城钟路区的塔洞公园发表“三一独立宣言”,并把独立宣言传遍全国。这些独立活动引起国民的反抗,并冲击各地的日本警察机关,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镇压。史称“三一运动”。同年,朝鲜独立运动***先后在海参崴、上海、汉城成立临时政府。最后,三处临时政府并于上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获得中国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政府以及法国、波兰等国的承认。1939年上海沦陷后,临时政府几次迁移,最终于1940年9月迁至当时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国政府帮助下,朝鲜复国运动人士在中国成立“韩国光复军”和“朝鲜义勇队”。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临时政府于12月9日向日本宣战。1942年5月15日,中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两支武装合并为韩国光复军,交由临时政府直接统辖。1945年11月2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回国内,光复军也于次年返国。
朝鲜***武装
从1932年起,朝鲜***人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在中国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金日成抗日部队曾在1937年占领朝鲜北部的普天堡镇,1941年被迫退出到苏联。
现代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由苏联和美国军队接收。在美苏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双方爆发朝鲜战争,中国和美国分别介入,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於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目前美国仍有部分军队驻扎在韩国。
文化
朝鲜文化深受中国影响。13世纪时,朝鲜人在中国的雕版印刷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1441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雨器。
宗教
在韩国,人们信仰各种各样的宗教。其中既有朝鲜本土产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又有外来宗教。
萨满教
萨满教是韩国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种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朝鲜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信奉泛灵论,认为山川、天体、岩石、树木等自然界万物皆有灵魂。而且他们认为人类也有灵魂,并且永不消亡。他们想念善良的神灵会给予人带来吉祥,而邪恶的神灵则会带来恶运。至今,萨满教仍是韩国人的基础宗教,部分人仍保留着萨满教的信仰。而对现代人来说,萨满教仪式中富有表现力的驱妖降魔的内容,则成了音乐、舞蹈、戏剧等现代艺术中一个多姿多彩的组成部分。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纪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佛教作为韩国历史悠入的宗教教派,一直对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现在韩国佛教共有26个宗派,9,200多座寺庙和1,100多万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纪孔子创立的伦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伦理思想为仁、义、礼、智,是用于齐家治国的一种伦理体系。
公元初期儒教传入朝鲜半岛。千百年来,儒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学一直影响着韩国。时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经渗透、扎根于韩国社会之中,这尤其体现在教育、礼仪等方面。同时,它在韩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
允浩和在在差不多,之后是小,然后是米秀
也有说小在最后的
韩国
好像米秀要高一些,之后是 耗子,在在,最后是小
日本
现在最高得好像是小,然后是在,耗子,秀秀 最后是大米
大米最后是因为前一阵他得小平头,好像日本不喜欢,不知道现在换发型会不回有该变,
小得日本得人气其实现在不难看出,现在节目大都是小说得最多,
在日本的变动挺大的,不是那么稳定的说,
1、“战国”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刘向在《战国策叙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
2、可见,战国七雄是前人对战国时期国家的排名并沿用至今。就军事力量、国家版图而言,它是七国中最弱的,但与宋,卫,中山等千乘之国相比却是强了很多。毕竟,战国七雄也是有强弱之分的。
3、韩国位列七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第一,韩国实力不弱,为万乘之国。从苏秦合纵时游说韩宣惠王的话可知,“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即使考虑到苏秦为了合纵有拍马屁之嫌,那么张仪为了连横而提到韩国“见卒不过二十万”,可见其兵力也不少。而且韩国出产的武器比较精良,“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士卒战斗力不足的缺陷。第二,韩国与魏、赵并称三晋,在战国之世常常联合行动,实力也不容小视。第三,韩昭侯时期,用申不害为相,国治兵强。
4、韩国的弱势在于处中原四战之地,地缘政治上先就处于弱势,且国力相对其他六雄本就有差距,加上没有及时推进改革,因此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成为最早灭国的六雄之一。
吕后之前,甚至春秋战国之前,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皆有乱国之红颜,但她们更多的是以“宠妃”的身分而安居内宫,虽乱国、却不干政。
战国时期,列国有四位执掌权柄的太后:秦宣太后、赵惠文后、齐君王后、韩太后。
秦宣太后执国政垂四十年,秦王就是个傀儡,事迹看来你很清楚,暂且不表;
赵惠文王夫人成为太后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笃、廉颇独木难支,列国都很清楚,赵国是太后说了算,连赵王也不敢不遵太后之命;
韩太后以其刚烈扶助弱主,弱主应该是韩桓惠王。论起来四位太后之中,韩太后最为烦心。韩国面对着强秦,韩人听见白起之名都吓得浑身颤抖。韩国周旋于列国之间,对秦国畏之如虎,韩太后实是四人中最为忧虑的。
齐国的君王后亦是同样,以太后之尊主理国政。战国四大太后,秦、赵、韩三国王太后都出身于王室贵族,染上了骄奢*逸的坏习惯。只有齐国君王后乃是太史之女,洞晓历史典故,是位出众的才女。君王后辅佐齐襄王十九年,齐国亡而复存,长达四十年未受兵。
但是以上四位太后,皆是为了让幼子登位而摄政,摄政、但不夺国,与吕后不同,吕后烹杀大臣,充斥吕氏子弟于朝堂内外,已经是“江山换主”之相,刘氏有失却天下之危。
吕后擅政实是中国历史上“女人干政”之始作俑者。此后类似吕后者亦代不乏人,其声名之较著的,例如晋贾后,唐武后、韦后,清西太后,乃至於现代的“红都女皇”——“江妃”。
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
首先,可以对比一下日常生活中三国国民的行为:
中,日,韩三国人坐地铁,日本人一声不吭,只订着一个地方目不转睛;中国人眼睛乱转,一刻也闲不住地东张西望;韩国人则吵吵闹闹,喋喋不休。
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则是又叫又动手,是充满谋虑的立体战。
对于性,日本人往往认为,性不是一种禁忌,而是一种日常艺术,是一种美。韩国的性文化保守性强,说现代韩国的性文化只是李朝时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续也不为过。直到今天,结婚的女友一定是处女,这是先决条件。而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性文化的发展也比较早,渐渐的形成了独特的以性心理,性生理,和性医学为中心的性学。到宋代,程朱理学对性以及性学的发展有所抑制。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正常的性观念和性表现的压制都是前所未有的。今天中国人终于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性观念和性表现现在都比较自由和开放。对于性,日本人闭口不说,文字大胆,身体开放;韩国人满嘴荤话,思想保守,中国人是中庸之道,介于二者之间。
韩国的妻子们重感情,对丈夫强势而热情;日本的妻子们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很难了解其内心;中国的妻子们既重感情,又有城府,将丈夫们训练的服服帖帖。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日本人喜欢樱花,刹那盛开,瞬间凋零,象征残酷之美;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象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溶于一炉;日本人喜欢[忠臣藏],讲武士搏杀,刀光剑影,残忍冷酷;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
日本人最诚实,一般不说谎;而中国人的谎话是一大特产;韩国人不说谎却有说大话的可能。
当我们将三国的国民行为与其地理位置相对应的时候,不难发现: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懒惰
(4)协调
(5)破坏欲
(6)目光短浅
(7)奴性
(8)胆小、自私
在这个地球上,大概再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喜欢讨论自己民族性的民族。明治维新以来,有关日本人国民性的著述、论文、报道、随笔不计其数,直到现在,从各个层面加以论述的日本人论仍然层出不穷。在日本,最早对日本人民族性进行具体论述的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权威国文学家芳贺矢一。他在1907年写的名著《 国民性十论 》中,把日本人的国民性特征分析为以下10条:
(1)忠君爱国
(2)崇尚祖先,珍惜家族名誉
(3)现实主义
(4)爱护草木,喜欢大自然
(5)乐观主义
(6)淡薄,潇洒
(7)清丽纤巧
(8)清净纯洁
(9)恪守礼法
(10)温和宽恕
正当日本人在中日、日俄战争中胜利而自诩为“世界一等国民”时,为使国民好好反省一下,1916年大町桂月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剖析日本人民族性 》(共收录了35个人的76篇文章)一书,其中他就如下方面做了指责:
(1)日本人的谎言
(2)贬毁本国的恶习
(3)没有同情心的民族
(4)岛国的根性
(5)小国式人物
(6)产业的缺点
日本作家坂口安吾于1935年发表了《 日本文化私观 》一文,其中他剖析了日本人憎恶心太弱的旁观者性格,并指责日本人即使本土的传统被欧美风潮破坏也毫不关心这一共性。另外《世界国民性读本 》一书对日本人的国民性做过如下概括:
(1)忠孝义勇
(2)清廉洁白
(3)高雅优美
(4)崇尚祖先
(5)外来文化的同化
(6)热爱自然
(7)喜欢海洋
(8)纯洁
(9)灵活
此书指出的日本人民族性的缺点是:
(1)缺乏公德,注重表面
(2)缺乏雄心壮志、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
(3)没有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文化
外国人写的批判日本人的代表著作首先要数留日中国学者戴季陶的《 日本论 》(1928年)。国民党上层人士戴季陶,作为孙中山的翻译兼秘书曾多次访问日本。他批评日本的国体只不过是对“万事一系,天壤无穷”的神权的迷信和实为奴隶思想的武士道精神。他还指出,日本国民性的优点是在吸收世界文明的同时,兼备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作为缺点,日本人仍然具有卑微的岛国根性和崇拜欧美、藐视中国的倾向。在艺术上,好战精神与优美宁静的心境、精巧细致的形式相结合。其审美意识虽然优雅精致,但并不崇高伟大。在公共道德上,虽然有和平互助的习性,但被功利的商人根性所支配。对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藐视中国和韩国的日本人来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民族性的指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战后的1948年,美国人类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在日本翻译出版,一时间成为风靡日本的畅销书。因为《 菊与刀 》是历史上首次由外国人编写的正式的综合性日本人论,受其影响,不久出现了各色各样的日本人论著作。《菊与刀 》突出强调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菊的高洁,另一方面又有刀一般的残忍。
值得注意的是,与韩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日本人更爱用“与外国人相比,我们日本人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从这一惯用语不难看出日本人的国际文化比较意识,这源于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好奇。比较才是日本人改变自己以求得发展的动力吧。
解放后的1965年,文化人类学者崔宰硕在《 韩国人的社会性格 》中把韩国人的性格总结归纳为五大特征:
(1)家庭主义
(2)官本位主义
(3)上下序列主义
(4)亲疏差别主义
(5)共同体意识
在此之前,虽然不是正式的研究论文,但1963年韩国的代表文人李御宁曾以随笔的形式写过《土地与狂风——这就是韩国人 》。该书于1978年在日本被译为《 恨的文化论 》出版发行,并成为热门话题。这可以说是解放后最早的韩国人论。迄今这本书仍作为畅销书给韩国人以深刻的影响,因此把它称做“20世纪的韩国人论”也不夸张。
1971年,心理学家尹泰林在《 从意识结构上看韩国人 》中,以韩国文化、韩民族的起源、风土人情为出发点,对韩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论述:
(1)过分忍耐和以感情为主的思考行为模式
(2)过分执着,保守性强
(3)自卑于权威
(4)注重体面,易陷入形式主义
(5)功利性强,追求现世的思考方式
韩国国文学者全烈圭曾在《 韩国人的心 》中对韩国人的心理性格做了如下评述:
(1)家庭主义
(2)女性观:要求传统女性的顺从
(3)夫妻观:在儒教式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婆婆的权威
(4)祖先观:崇尚祖先,对自己姓氏的绝对骄傲
(5)教育观:优先孩子的教育
(6)社交观:yes/no分明,社交能力比日本人强
(7)团体观:比起日本人来过于强调个人的主张
(8)劳动观:儒教伦理是劳动欲望的源泉,忠于国家
(9)出世观:官本位主义
(10)饮食意识:喜欢味美的食物,能吃得大汗淋漓
(11)娱乐意识:比起日本人来,喜欢有个性的娱乐
(12)幽默观:性格幽默。幽默的内容以对权威的攻击为主
(13)审美意识:喜欢曲线美和未经雕琢的自然美
就东方文化或者说是中华文化的影响而言,中国是最深的,其次是日本,再其次是韩国。中国拥有最本源的文化根基和传统;日本虽然没有根但在继承和接受之后有了自己的理解,算是一个嫁接比较成功的样本;韩国的移植算是比较失败的,因为,他们终于没能发展出自己具有竞争性的文化分支。这并不是说,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化,而是说,韩国人没有一种有竞争力的文化。看一国文化是否有竞争力,我认为,并不是看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而是看该民族自身对其文化的信仰程度和文化自信。韩国比起日本来,显然缺乏这种自信,更不要说与中国相比。
文化自信是一种很怪异的东西;首先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必然造成一种固执的坚持和保守,对外来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蔑视;其次,这种自信又会有豁达雍容的一面,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和同化。这种矛盾性体现最明显的是日本。日本人拥有一定的文化自信,这体现在其学习能力上,也体现在其矛盾心理上。正是因为这种矛盾心理,使日本人成为三国中最早跨出向西方学习这一步的国家。自信,使他们敢于去学习;不够自信,使他们需要而且愿意去学习;所以,日本人必然会而且很容易迈出那一步。因此,日本不仅能积极地在数千年前谦虚地学习了中国文化,也在18世纪放眼看世界,开展了意义深远的明治维新,并且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并没有放弃在当时看来相对落后的日本传统文化而是聪明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其民族的文化进步。
韩国处于朝鲜半岛。早在秦汉之际就有明确的史书记载有朝鲜半岛与中原大陆的交往。可以说朝鲜半岛国家是世界上受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同时朝鲜半岛长期以属国的地位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朝鲜半岛国家或多或少曾有一种身为先进文化享有者的骄傲。同时,这种与日俱增的骄傲又时时刻刻地提醒着他们没有源文化的的尴尬现实。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及缺乏其他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得半岛国家既想摆脱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但又无法像岛国日本那样从外来强势文化中获得发展契机。现今韩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强国,由于缺乏具有强竞争力的文化,韩国在某些方面总是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以表达其内心的强烈情感。。随着韩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韩国人迫切地希望其文化也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席位。此时的韩国很像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急于表现出其不凡的一面,韩国的国民性格也带有类似色彩:暴躁、激动、热情、易怒、倔强、敏感、追求物质享受。当然,由于长久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往往又具有谦和、温顺、彬彬有礼、传统、保守的特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