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扩展资料:
郑板桥的竹作品:
1、《兰竹芳馨图》
《兰竹芳馨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画写两山相对,悬崖沟谷之上,兰竹丛生,相对而发,遥相呼应。山石以枯笔写出,几点横皴,便描尽山势之险。
浓墨撇写兰竹,飘逸潇洒,气韵飞动。郑板桥一向重视诗、书、画结合,以其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此幅中诗画相辅,互为点衬,反映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2、《兰竹图》
《兰竹图》为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兰竹图》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
《兰竹图》的布局十分严谨,画面石、兰、竹三者组织安排得和谐。以石为龙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三者不分主次,浑然天成。
——郑板桥
中心思想:表达竹子的生命力顽强,在野花不开的地方也长得挺拔。
《春日山中竹》原文: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译文:
数枝竹子青翠碧绿,犹如龙腾一般;正是此处生长的竹子如此挺拔。
无数的野花是没有办法(在这陡峭的山上)盛开的;唯有竹子,能在这半山的寒色当中与春天争风。
扩展资料
注释译文
春日:指春天。
苍翠:青绿。
峭拔:挺拔。
寒色:给人以寒冷感觉的颜色。
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公元906年(唐哀帝天祐三年)丙寅科状元及第。曾任补阙、礼部员外郎,公元907年(天祐四年),天下大乱,裴见升迁无望,即携眷南下,唐朝灭亡,全家于湖南石首一地约住半年,又因战火波及,再向家乡逃难,不久,于旅途中死去。
裴说为诗讲究苦吟炼意,追求新奇,又工书法,以行草知名。
1、从竹质判断:
年份短的幼竹,质地太嫩,而年份太久的笛子,经长期自然风化,竹质已经枯僵脆化。
2、从竹节的颜色判断:
全身带白霜的是当年的新生竹,竹节带有霜的竹龄为一年。竹龄越大颜色越深,也随之开始泛黄。超过15年的竹子就开始发灰了,逐渐干枯死亡。
2、从竹叶的颜色判断:
从竹叶的颜色上也可以识别竹子的老嫩。嫩竹的竹叶翠绿欲滴,而老竹的竹叶就显得略带枯黄了。
扩展资料
竹子的生活用途。
竹材用工程化方法,经物理和化学作用制成的竹纤维,被用作纺织品,做成毛巾和衣物等。将竹材通过烘培,制成竹炭,被用在许多场合,包括去除环境气味,以及特殊风味食品。竹炭经过粉碎和活化制成的活性炭,有很好的吸附和净化作用,被用在汽车和家居,以及污水处理等。
竹也常用于建造棚架(搭棚)、做为建材及扫帚、桌、椅等日用品。竹也可以编制箩筐、背篓、菜篮、席子等一般农村多见。竹子现在已广泛应用到家纺、袜子、内衣等贴身纺织领域。
—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