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
1940年10月6月上午,新四军停止了对国民党军韩德勤部的追击,主动结束黄桥战役。自新四军攻占黄桥后,韩德勤先是派人与新四军谈判,拟定防区,继又破坏协议,向新四军进攻。新四军击退韩部进攻,井乘势攻占姜堰。
攻占姜堰后,为保持政治上的主动,新四军联络各界绅民代表向韩德勤发出呼吁,要求重开谈判,解决争端,并于9 月30日退出姜堰,满足了韩德勤提出的谈判条件。然而,韩德勤却视新四军和平解决争端为软弱,于当日向新四军发起进攻。
新四军首先争取了李明扬、李长江的苏鲁皖游击总队、陈泰运的税警团等国民党军队保持中立,然后集中兵力,在运动中歼击顽军。战斗打响后、第一纵队经过3小时激战,全歼了韩德勤部主力独立六旅,斩断了韩德勤进攻的右翼。接着,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又围歼了其第三十三师主力,并向东全力围攻野屋基一带的第八十九军军部及第三四九旅。
经过一夜激战,6日晨,韩德勤部第八十九军军部被彻底歼灭,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落水而死,第三四九旅也大部被歼,韩德勤率千余人向兴化逃窜。为扩大战果,新四军猛追韩德勤余部,占领海安。在到达东台后,新四军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于当日停止了追击、主动结束了这场决战。
黄桥决战,共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俘团长以上军官10余名,其中包括其第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九十九旅旅长苗瑞林等,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59门,还有大量弹药和军需物资。
黄桥,地处长江北岸,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镇之一,是省政府划定重点扶持的革命老区,是江苏省首批命名的“百家名镇”之一,也是在建的苏中地区小城市之一。
应该是:黄桥战役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是1940年10月,苏北地区的***为扩大根据地而向当地驻扎的国民革命军发起的战役。一般认为,黄桥事变是皖南事变的起因。它是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该战役的进攻对象并非日军或伪军,而是参加过徐州会战的抗日将领、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属的抗日主力部队。黄桥战役中共新四军获得胜利并占领了姜堰,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阵亡。黄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苏北内战大局,为实现中国***党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四军撤出姜堰后将姜堰交给二李,韩德勤恼羞成怒。而此时部分八路军也南下苏北皖东,与江北的新四军形成了对韩德勤的南北夹击的战略态势。韩德勤为死中求生,决定先恢复黄桥失地,消灭江北新四军,以挽回危局。韩德勤调集了包括其精锐主力在内的26个团3万余人,兵分三路向新四军压来。其部署为:以韩德勤部嫡系李守维89军、翁达独立第6旅为主力,分经营溪、古溪、祖师庙、加力(地名)进攻黄桥北面和东面;以李明扬、李长江、陈太运部为右翼,以5个保安旅为左翼,分别进攻黄桥以西和以南,并掩护中路军两翼安全。(但是因为二李、陈泰运在战役中心怀二志,实际只有韩德勤本部89军15万人参见了战斗。)
新四军撤出姜堰后交给二李后,粟裕亲临黄桥前线指挥战役,陈毅在黄桥以西约20公里的严徐庄“总领全局”。 对于黄桥战役的作战方案。根据对方和我们的各种利害关系,各种主客观条件,粟裕设想了如下三个方案:“一是乘韩德勤进攻黄桥时,我们以一部主力攻占海安。 二是乘韩德勤还未向我们进攻,先以一部兵力向东发展,控制(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几县,并造成北进东台的局面,以主力守卫黄桥地区。 三是以全力依托黄桥这一基点,采取攻势防御,将顽军歼灭在我工事面前。”
新四军指挥部就上述三个方案作了比较和讨论,第一个方案好处是:“我们以主力进攻海安、东台,在军事上争取主动,并且是出乎敌人意料之外,容易取得胜利;他们第一线兵力是我们三倍,兵器超过我们十几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同他们硬拼,一定要遭到很大损失,而以主力攻占海安,是避实击虚的战术,可以减少损失。“ 坏处是:”假使韩德勤以主力向黄桥进攻,我们以主力向海安进攻,在韩军主力尚未被歼情况下,断不容易把海安攻下,因为海安虽然堡垒不及委堰多,但比姜堰配置适当,工事很强;如果攻海安不下,而把黄桥丢了,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士气,增加对方气焰,尤其给群众很不好的影响,可能群众会认为新四军是打游击的,不要根据地,不要后方,蹲不长,会走的,使以后发动群众增加困难;我们以主力袭击海安是一个大兵团的运动战,如果仍采取打游击的办法,把后方挑起走,那是非常危险的。”
再讲第二个方案,好处是:“东进有绝对胜利的把握,因为那边他们部队少,战斗力很弱,我们东进去打他们,如探囊取物,可以绝对胜利;可以把东边那块地区很快创造成为根据地,以便同上海外围和江南连成一片,这是战略上的胜利;我们东进,韩德勤会分一部兵力对付我们,并且还必须分一部兵力防止我们北进东台,这样,就使他的兵力分散,防御线宽,而利于我们作战;无论人力物力,我们都能得到迅速的补充;在东边创造一块新区后,可与西边黄桥地区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更有力的牵制敌人,取得战略优势。” 但坏处是:“在韩德勤南下前我们就东进,将在政治上蒙受不利影响;他们在东边的部队是保安一旅和保安五旅,不是韩德勤的嫡系,在营溪战斗以后,保一旅就派代表来和我们接头,愿和我们建立统一战线,如果我们东进,他们必定要依附于韩德勤和我们作对,妨碍我们统一战线的开展;我派一部东进,将使黄桥部队减少,那么黄桥未必能保卫得住;我们派部队东进,固可牵制、分散韩的兵力,但他如果下决心丢开东边,集中兵力来攻黄桥,攻下以后再回头去搞东边,这样对我就不利了。”
因此在利害比较下,新四军没有采取第一、第二方案。第三个方案好处是:“以黄桥当轴心进行攻势防御,军事上的主动权仍然操在我们手里,我们可以利用轴心向左向右自由转动,用兵依然很自如;我们依托黄桥作战,是完全的自卫,政治上有充分的理由,不仅广大群众拥护我们,上层人士也会同情、赞助,就是顽军的大部分官兵也会对他们的这种进攻不满;在黄桥作战,能得到群众有力的支援。战事爆发后,群众又踊跃参加抬伤兵,送烧饼、猪肉进行慰劳,对我军帮助的确很大;黄桥地区距离顽固派的据点相当远,约需两天行程才能到达,我可利用他开进的两天时间,进一步查清情况,采取适当部署,使胜利更有把握,尤其是他们军队越前进,离后方越远,交通的维持很困难,如果派部队维持交通,又减弱了第一线兵力,而且离后方越远,其翼侧和后方就更加暴露,更便于我们的袭击;因为他们离后方远,我们突击胜利后,追击起来更容易收效,刚才我讲了,营溪战斗的教训是我们打得太早了,所以顽军不到半夜功夫就退回乌龟壳里去了,这次顽军深入黄桥至少要两天才退得回去,部队疲劳了,两天还退不回去,而且在我们有群众工作基础的地区,他们更难退,我们就可以在几天中追击将其消灭;我们让出姜堰,继续让出加力、古溪、分界,固然可以使他们提高士气,但他们部队看见我们不打就退,也会骄傲和疏忽起来,这就给了我们突然进攻和突击的机会。另外,由于我们沿途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宣传,也会影响他们的士气,使他们内部逐渐觉悟到不愿打自己人。兵法里说,攻敌之心,以老其师,就是这个意思。”
对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后,粟裕命大部主力在城外埋伏,仅以少部兵力守城。由于陈毅等在黄桥决战前对二李和陈泰运做了大量争取工作,使得他们保持中立,因此,在二李接到韩德勤命令后,只稍稍推进了一点就停了下来。加上左路军保安旅又多系乌合之众,害怕被歼,畏缩不前,实际上形成了韩德勤孤军深入的态势。这样利于我军对李守维、翁达的中路军实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新四军的战略部署是,以第三纵队坚守黄桥,第一、第二纵队隐蔽于敌主攻方向两侧,并先以一部采取运动防御,诱敌进入我黄桥阵地前沿,即全线出击,以分割包围手段,逐一歼灭之。
10月4日下午3时,新四军第一纵队在高桥、周家庄之线将由古溪经高桥向黄桥前进之韩德勤军截成数段,查明该部队确系独立第六旅。该部队遭新四军第一纵队截击,大部溃散,一部消灭,其第十七团向古溪方向逃窜。根据上述情况,新四军令第一、第二纵队以猛烈果敢动作,迅速将独立第六旅全部消灭,务于黄昏以前继续南下,仍于晚上十二时实施总攻黄桥以东之韩德勤军。令第三纵队继续以全力固守黄桥,特别注意东西两面,防止韩德勤军乘隙偷袭,并且以少数部队挺进到工事前方向的韩德勤军侧后实行袭扰,阻止其猛扑黄桥。这样处置后,进攻黄桥之韩德勤军因独立第六旅被截击,其第二梯队已无进攻能力。至黄昏时,独立第六旅之大部被新四军第一纵队歼灭,仅有残余部队退守高桥西南之张家庄、八尺沟一带进行顽抗。新四军第一纵队急于围歼此残余部队而未能迅速南下。
10月4日下午6时,新四军第一纵队全部仍然在高桥附近与独立第六旅残部纠缠中,而第二纵队进至八字桥后行动不明。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正在集结,准备于五日拂晓总攻,其第二梯队(估计系第一一七师)已进至西官庄、刘家堡之线,有于次日拂晓配合第三十三师作第三次猛攻黄桥之企图。依据上述情况,新四军处置如下:令第三纵队于四日晚十二时,以两个团兵力出击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以打破其拂晓的总攻击,并配合新四军突击兵团夹击该敌;令第一纵队将围困于张家庄之独立第六旅残部交由指挥部特务营负责解决,该纵主力立即全部南下,经何家桥.太平桥向刘家堡、野屋基之韩德勤军侧后攻击。在此处置后,新四军第二纵队已于四日午夜十二时进占分界,与韩德勤军稍事接触后即继续由分界向黄桥攻击前进。第一纵队即由高桥经八字桥南下。第三纵队则于五日凌晨二时左右,以两个团兵力出击,使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第三次总攻又被击破。但是,由于第一、第二纵队还没有于预定时间到达黄桥东郊,以致不能如期于五日凌晨以前解决黄桥东面之韩德勤军。
韩德勤军为扭转不利的局面,拼命猛攻黄桥,以猛烈的炮火掩护部队向东门进攻。新四军防御工事大部被毁,部队伤亡很大。韩德勤军89军第33师以三个团兵力发动总攻,其中一部在尘土硝烟中突进了东门。此时,黄桥守卫战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新四军守城兵力十分有限,情况异常危急。粟裕深知:黄桥如果失守,对89军的包围圈被突破,在完全无预备队增援的情况下,不仅战役任务不能完成,几个纵队势将被敌人分割,被迫分散活动,形成打游击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时刻,他把“前指”包括炊事员在内的全体人员组织起来,编成突击队,亲自带队跑步冲往东门。其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的英勇行动,令指战员们深受鼓舞。在这时,有报告说奉命增援的江南部队一个主力营(老四团第二营)己到距黄桥仅10公里的季家市。粟裕振臂高呼:“同志们,江南增援部队过来了!”部队立即士气大振,在纵队司令员陶勇和纵队参谋长张震东的率领下向敌人扑去,终于夺回了东门。
此后,战局出现了对新四军极为有利的转折:新四军第一纵队经黄桥东北的八字桥插到东面的分界,第二纵队己由八字桥与黄桥之间南下,与守卫黄桥之第三纵队完成了对己经进入黄桥以东地区的李守维部的合围。至此,新四军己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10月5日凌晨3时,黄桥以东之西官庄附近枪声甚密,新四军第二纵队已经抄袭敌后,但未取指挥部得联络。粟裕乃急令第三纵队已出击之两个团迅速猛攻,以打破韩德勤军拂晓攻击。在此处置后,韩德勤军拂晓总攻又告失败。其第八十九军大部集结在黄桥东北大焦庄、小二房庄、罗家庄、何家塘、何家庄、野屋基、胡家堡之线,准备最后猛扑黄桥或固守待援。在上述情况下,粟裕决心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于下午实行总攻。 10月5日上午8时,新四军第二纵队已由分界进至刘家堡、西官庄一带,其一部已进至大焦庄与第三纵队前哨部队取得联络。第一纵队则已进至八字桥以南地区与韩德勤军对峙。此时新四军指挥部得到情报,韩德勤军增援部队约八个团已进至黄桥东北不远的地方。我们本拟于十月五日黄昏总攻。接此消息,陈毅估计韩德勤军增援部队虽没有八个团,但二三个团或有可能,为在其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先解决当面之韩德勤军,决心尽量提前实行总攻。粟裕令第二纵队派兵一部向分界方向阻止敌增援部队,主力迅速向西攻击。但来不及向突击兵团传达命令,便采取了如下办法:令第三纵队首先以小部队向黄桥以东之韩德勤军佯攻,引起韩德勤军回击,造成浓密枪声,以此作为新四军同第一、第二纵队之联络信号。战场上,枪声就是命令,第一纵队闻枪声而迅速南下,第二纵队闻枪声迅速西进。待至5日11时半,粟裕再令第三纵队全部出击。在新四军的全面进攻之下,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全部动摇溃退,在新四军第二、第三纵队东西突击下大部被消灭,一部向东北突围退至野屋基、何家塘之线,与其军部及第一一七师靠拢。新四军第一纵队已进至野屋基以东、以北与韩德勤军激战。至下午5时,韩德勤军军部及第一一七师仍固守野屋基附近各村庄,企图待援或于黄昏后突围。晚上9时,韩德勤军大部主力已被新四军解决,整个战斗可说已初步结束。
因此,粟裕立即下达如下追击命令: “(一)情况(略) (二)各部应不顾疲劳,不惜一切牺牲,不重缴获,而在于乘胜追击以占领海安。 (三)追击任务及路线区分如下:(1)第一纵队由现地(野屋基)经八字桥、古溪,向营溪、孙家庄,经胡家集渡运盐河,由海安以西向海安进击。(2)第二纵队由现地(何家塘)经太平桥、古溪以南芦家桥、小塔头桥、花园桥、祖师庙,由海安以南向海安进击。(3)第三纵队由现地(大焦庄)经分界、搬经、加力、花园桥以东,由柴湾镇以北渡运盐河,经立发桥绕攻海安东北,截断海安顽军向东台之退路。(4)各部自行酌派兵力打扫战场,收容伤兵,应将主力之大部迅速兼程前进,务于十月六日早晨到达海安。 (5)我随中央纵队前进。”
10月5日早晨新四军缴获韩德勤军第三十三师电报,得悉其请求韩部从海安派第一一七师之七〇一团,经由分界迅速增援黄桥。粟裕据此电报判断韩德勤军第七〇一团尚在营溪附近,有经分界向黄桥增援之可能。但若该团得知第三十三师已被消灭,亦有退至营溪和海安之可能。因此,粟裕命令追击部队注意在海安外围歼灭第七〇一团,不使其退守海安,以利于新四军进占海安。但5日晚上,新四军部队疲劳,同时退守野屋基之敌未能完全解决,因此未能达成于6日早晨占领海安的任务。10月6日拂晓,各追击部队才从八字桥、野屋基、黄桥附近分路向海安追击,乘势歼灭第八十九军军部,军长李守维仓皇逃窜,失足没顶于挖尺沟中,韩德勤眼看败局己定,绝望中率残部向兴化方向逃去。至6日下午始进至营溪附近,而新四军第二纵队则在营溪附近与韩德勤军接触,战斗三四小时尚未解决。这时情况虽不明照,但估计该部必系第七〇一团。因此,粟裕决定以第二纵队全力解决营溪之敌,而以第一纵队迅速出动,其先头部队经孙家庄由胡家集渡运盐河,务于10月7日早晨确实占领海安。第三纵队则仍照原定路线追击前进。
从1940年10月3日至10月6日,粟裕指挥新四军经过多次战斗,共歼灭韩德勤部共计一万一千余人,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溺毙,独立第六旅旅长翁达及旅、团长数人阵亡,俘虏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九十九旅旅长苗瑞林、一一七师参谋长等师、旅、团军官30余名,下级军官600名;缴获长短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59门及大量弹药和军需物资。
1909年被县里选送考取南京江苏陆军小学第四期,曾就读于河北陆军学堂,后进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从陆军小学开始,就与江苏同乡—邻县涟水的顾祝同在一起,他们关系非常密切,结为“把兄弟”。
1918年毕业后分发北洋陆军充任下级军官。后入川军第一混成旅,任旅部参谋、第一团团副。
1925年负伤返回故里。次年到广州,加入中国国民党,得顾祝同保荐任国民革命军新编二十一师司令部中校副官处长。嗣后,随顾的升迁不断晋升。
1927年任第三师参谋长,同年秋升第九军参谋长。
1928年第九军缩编为陆军第二师,任该师第五旅副旅长,旋调任第三师第七旅旅长。
1929年改任新编第三旅旅长,同年冬新编第三旅和独立第四旅合编为第五十二师,任副师长。
1930年升第五十二师师长,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
1931年兼任南昌卫戍司令,6月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所部被红军全歼,降任第二师副师长。
1932年初调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省保安处长。
1933年秋,参加第五次“围剿”,任顾祝同东路军参谋长。
1934年任江西绥靖公署参谋长。
1935年任军委会委员长重庆行营办公厅主任。7月11日任贵州省政府委员。
1936年1月29日授少将军阶。同年10月5日晋中将军阶。12月代顾行使贵州省政府主席职权。
1937年初任西安行营主任办公厅厅长。8月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参谋长,11月调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
1938年初任第二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八十九军军长。4、5月间,参加徐州会战之南线作战,“减轻我第五战区之特别威胁,于台儿庄之胜利有间接之贡献”(白崇禧评语)。5月代理江苏省政府主席。夏秋,率所部策应武汉会战,积极破坏津浦南段铁路,游击骚扰日军,反攻克复阜宁、盐城、东台等地,并一度反攻入徐州城中,屡获蒋介石嘉奖。
1939年2月任鲁苏战区副总司令。2、3月间,率部抵抗日军发动的“卜号作战”。10月进行苏北反扫荡作战。同年底至1940年初参加冬季攻势,向淮阴、宝应、六合等地展开主动反攻作战。
1940年5月,粉碎日军的5月扫荡。5至9月与进入苏北的新四军发生摩擦,并于10月的黄桥战役中被新四军击败。11月在新四军发动的曹甸战役中固守曹甸成功。
1941年2月,被日军扫荡损失惨重。同年秋,韩德勤部西进接应国军援军东援,被新四军击败。
1943年2月,与扫荡的日军周旋月余。3月18日在与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联系后,获准进入新四军四师根据地暂避日军,却为新四军攻击俘获,后被释放,在睢宁凌城重建副总司令部。
1944年春改任苏鲁皖游击总指挥,仍兼江苏省主席。是年冬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
1945年5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8月,在杭州接受日军投降。
1946年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1月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7年7月,当选党团合并后的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6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顾任国防部参谋总长,韩改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奉命急运粮食、弹药等物,空投徐州。
1949年3月退往台北。到台后,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52年退役。
在台湾后续任“国大代表”,曾任第一届“国大”第2~6次会议主席团主席。
1988年8月15日,韩病故于台北家中,时年96岁。
940年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主力部队奉命挺进苏北。到达黄桥后,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调兵数万进攻黄桥,妄图消灭渡江北上的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团结和争取了中间势力,粉碎了顽固派企图破坏团结抗日、消灭新四军的阴谋,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为创建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40年10月4日-6日,经过三天激战,新四军共歼敌11000多人,韩顽第八十九军及独立六旅全军覆没,军长李守维在逃跑时淹死于河中。黄桥决战胜利后,我军在黄桥召开庆祝大会。
1940年秋,陈毅奉命率领新四军北上抗日。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命令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集中十倍于新四军的兵力,企图在苏北一举全歼陈毅部队。新四军前线纵队司令员赵勇,率部猛攻泰州,泰州守将刘世仪和刘玉坤抵挡不住,向韩德勤求援。韩为达到独霸江苏的目的,命令二刘死守,以借新四军之手歼灭二刘。陈毅将军飞驰泰州,说服赵勇停止进攻,只身面会二刘,揭穿韩德勤诡计,并向守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二刘深受感动,同意对新四军假抵抗,真让路,使新四军迅速挺进。国民党税警司令林太远得知陈毅已到达泰州的消息,一面逼迫二刘阻击新四军,一面飞报韩德勤。陈毅改变战略,夜袭林太远部。林措手不及,被我军生擒。陈毅将军以抗日大业为重,亲自为林松绑,让他带领被我军所俘的一千余人及枪支返回。林太远感激之至,决心站到团结抗日一边。韩德勤不甘心失败,调集兵马,重重围困陈毅部队。陈毅将军在黄桥一带布置兵力,迎战韩德勤。战斗打响,战士们勇猛顽强地击退敌军一次次进攻。在陈毅将军的正确指挥下,终以七千人兵力,战胜了十万敌军的进攻,取得黄桥之战的伟大胜利。
1940年,陈毅率新四军奉命北上,在苏北遭遇顽固派韩德勤军队10倍兵力的围攻,陈毅只身入虎穴,分化泰州守敌“二刘”,同时,夜袭林太远,促其团结抗日,并以少胜多,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
先有黄桥战役,后有皖南事变。
黄桥事变爆发于1940年9月30日,又称为黄桥战役;皖南事变爆发于1941年1月4日。
黄桥战役简介:
黄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是1940年10月,苏中地区的新四军为保卫苏中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反击的战役。
1940年,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七千人的兵力,战胜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率政府军89军15万,歼灭其一万一千余人,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
一般认为,黄桥事件是皖南事变的起因之一。它是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该战役的作战对象为坚持所属的执行“防共、溶共、限共、反共”政策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所部国民党顽固派部队。黄桥战役新四军获得胜利,击毙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并收复前段时间主动出让的姜堰。
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党中央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坚实基础。
皖南事变简介: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扩展资料
皖南事变历史背景: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磨擦活动。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
“皓电”对中国***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参考资料:
-黄桥战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品搜搜测评网